第一篇:《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节选)》阅读答案
有个搞笑的大师叫启功(节选)
文晓方
启功先生扬名不在于他是雍正皇帝八代玄孙,也不在于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在于他的书法艺术、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在这几个领域中,除了给人庄重深厚严谨脱俗感觉之外,和搞笑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启功老爷子确实搞笑,太搞笑了。
一、和自己搞笑
启功先生2005年去世,在结发妻子于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岁时,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没有人像启功那样,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诗给自己盖棺定论,如今这打油诗一样的墓志铭永久地凿刻在先生的墓碑上了。
说到死,就有鬼,鬼文化也是国学中的一大块。长江边上丰都鬼城也越来越火爆,不知先生是否去过丰都鬼城,但是他和鬼也搞笑,有诗曰:昔有见鬼者,自言不畏葸,向他摆事实,向他讲道理,你是明日我,我是昨日你,鬼心大悦服,彼此皆欢喜。一个明日我昨日你,把永不同轨的阴阳两界炫耀成一道彩虹。
身为雍正皇帝八代孙,启功先生拒绝爱新觉罗之姓,说爱新觉罗根本不是姓,是前清满族人部落的称呼,相当于现在住宅小区的称谓,坚持自己:姓启名功。凡有不明事理写信曰爱新觉罗·启功收者,一律不开封,并在信封上赫然写着查无此人,敬请退回,有好事者究问为什么,答曰:不信,请人去派出所户籍处查,保证无此人。
二、和工作搞笑
大学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某教授申请加入,组织上准备接受他,想通过他来做老师们的思想工作,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有领导走访启功先生征求意见。先生若有所思,没有对某教授给予正面点评,反而娓娓道来:本来一棵树上好好待着几只鸟,结果树上不见得多了一只鸟,而可能所有鸟都飞走了,来人遂心领神会去也。
启功先生从一职位上退下,竞争上岗的人数不少,替补人选一时难以定夺。相关领导问先生意见,先生本不想介入此事,半开玩笑回说:不如抓阄。一位竞争者听说后颇为不满,连夜造访质问:如此大事怎能玩笑对待,岂不对我等太不尊重了吗?颇有兴师问罪之状。先生立马回答:怎么能说不尊重?西藏**、**转世不也要通过金瓶掣签这种抓阄方式来决定吗?来者一时语塞,只好寒暄而去。
三、和学生搞笑
文革后北师大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几个同学去拜访启功先生。一位四川籍同学说回四川大学谋职,先生自告奋勇说可以写一封推荐信,说着就退到小书桌提笔铺纸写起来。同学们继续聊天,没几句,先生已经写好。展开一读,竟是一篇古朴典雅语言精美朗朗上口的骈体文,在座同学无不惊呼赞叹。先生徐徐说道:这没什么,是我的强项,其实我最适合做一名专起草文书的僚员。
一个博士毕业生回忆:1991年1月17日,美国向伊拉克宣战,是日正逢我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席上坐着北大、中国社科院的名流,气氛紧张,他不禁手心出汗。启功先生第一个向我提问,但却很突兀:打起来没有啊?我答:打起来了!全场哄堂大笑,气氛活跃,我也为之精神一振,对答如流,顺利过关。先生这也许叫玩世,但我理解先生,他把这些都视为仪式,在他内心深处有着真正的严肃。
四、和病痛搞笑
先生晚年,多有病痛,颈椎骨质增生导致头晕,开始不大去医院,一旦去了,搞笑打油诗也就来了。《沁园春·病》:
旧病重来,依样葫芦,地复天翻。怪非观珍宝,眼球震颤;未逢国色,魂魄拘挛。郑重要求,病魔足下,可否虚衷听一言?亲爱的,你何时与我,永断牵缠?多蒙友好相怜,劝努力精心治一番。只南行半里,首都医院,纵无特效,姑且周旋。奇事惊人,大夫高叫:现有磷酸组织胺。别害怕,虽药称剧毒,管保平安。
后来做了颈椎牵引术,躺在牵引床上,又作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栓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几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每篇瞧,不见这般上吊。
启功先生也被人们称为大师,不知道值几多金银。每当听到有人尊称他大师,便说:你们少说了一个‘反犬旁’。我是那个‘狮’。说完向人做狮吼状。在我看来,他给后世留下了一片无边的心海和众多灿烂的汉字书法,而不是许多是是非非!
(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
⑴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启功先生是清朝皇族后裔,同时也是书法家、古代书画碑帖鉴定和古文学研究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老人。
B.启功先生和鬼搞笑的那首诗,表现了先生对鬼神的质疑与反对,表现了其不信鬼神的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
C.启功先生用树上的鸟的例子,委婉地表达了他并不赞同吸引某教授进入党组织的意见,可见启功先生的搞笑也是有原则性的。
D.启功先生并不看重权势地位,同时他也曾用金瓶掣签的例子语重心长地劝诫过一些有情绪的同事,最后同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世、对事、对己、对人的种种态度,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更加值得我们珍惜。
⑵从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里,体现出先生的哪些性格特征?(6分)
⑶文章中说,但我理解先生,他把这些都视为仪式,在他内心深处有着真正的严肃,请简述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6分)
⑷从文章所写的启功大师搞笑的这些生活片段中,你有没有受到一些启发呢?请任选一两点简要作答。(8分)
参考答案:
12.⑴【答案】BD
【解析】B项中表现了先生对鬼神的质疑与反对,表现了其不信鬼神的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不恰当,应为表现了先生风趣幽默、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D项中同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错误,因为同事只是一时语塞,无奈寒暄而去,并未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⑵【答案】幽默谦虚,真实客观,豁达真诚。(概括3分,举例分析3分)举例分析略。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区域从题干里可以知道,但作答时不必拘泥于此,可以联系别处所体现的启功的性格特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还要分析是如何概括出来的,也就是要有证据。
(3)【答案】在启功先生看来,形式上的庄重严肃,并不能等同于内心深处的重视,一个人内心真正重视一件事,并不一定非得讲究过于严格的形式。这实际上是启功先生重内容不重形式的一种洒脱。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这句话要解释,关键就是解释仪式严肃,联系作者评价,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⑷【答案】可以写启功先生豁达胸怀、风趣幽默、关心学生、淡泊名利、积极乐观等方面,不需面面俱到,只谈一两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探究能力和个性解读能力。启功大师的精神内涵很多,可以选择其中两点,正面阐释你的认识,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发散思维,表明你对这方面的理解。
第二篇:古时候,有个小孩叫董辉阅读附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时候,有个小孩叫董辉。有一天,他和妈妈到井边打水。妈妈低头提水的时候,一不小心,头上的簪子掉到井里去了,妈妈连忙找来一根竹竿,在竹竿的一头绑上一个小铁钩,伸到井里去捞。
井里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清楚,捞了半天也没有捞上来。妈妈有些泄(xiè)气了,说:“要是太阳能照到井里有多好!”这时董辉也替妈妈着急,听了妈妈的话,他看看井里,又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趴在井沿沉思了一会儿。妈妈说:“辉儿,我们不捞了,回家去吧。”董辉抬起头来,对妈妈说:“妈妈,您别着急,我有办法了。”说完转身往家跑去,一会儿,他抱来一面大镜子。
董辉拿着镜子左照照,右照照,镜子反射出一束(shù)强烈的光,可是怎么也照不到井里去。董辉想了想,转身跑回家去,又从家里拿来一面镜子。
他把这面镜子斜着竖在井台上,让它斜着向上,反射出的阳光正好照在他手中的那面向下的镜子上。这样,阳光拐了两个弯,反射到井里去了。
井里被阳光照得明晃晃的,妈妈的簪子很快就捞上来了。
1.给下面的词语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连忙——()
沉思——()
2.从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写下来。
()——()
3.辨字组词。
镜()钩()提()
境()沟()题()
4.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上“√”。
(1)泄气
①排出()②走漏()③放松()
(2)一束强烈的光
①量词()②捆绑()③限制()
5.这篇短文赞扬了董辉是一个[ ]
①勇敢的孩子。
②聪明、机智的孩子。
6.请用“~~”在文中画出描写董辉最后捞起妈妈的簪子的句子。
参考答案:
1.急忙 深思
2.黑洞洞 明晃晃
3.镜子 境况 鱼钩 水沟 提水 题目(答案不唯一)
4.(1)①(2)①
5.②
6.第四、五自然段
第三篇:_功和功率计算题有答案
功和功率计算题
1、已知某型号的载重车在一段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0.08km,所用时间是8min,消耗燃油3L(假设燃油完全燃烧),汽车发动机在这段时间内的功率
33为63kW。若燃油的密度是0.8×10kg/m,求:
(1)汽车行驶速度是多少?【21m/s】
(2)汽车行驶过程的牵引力是多大?【3.0×103N】
2、小明的爸爸新买了一辆小汽车,如图1所示,小明坐着这辆汽车匀速行驶144 km,用时2h,消耗汽油9kg,其发动机的功率为23kW。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
(1)汽车匀速行驶时所受的牵引力是多大?【1150N】
()观察小汽车的外型,判断小汽车在水平路面高速行驶和静止时,对地面压
力哪一个大?为什么?【静止时对路面的压力大,因为高速行驶时,汽车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对汽车的压强小,使
汽车有一个向上托力】
图
3、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 min,消耗的汽油为1.2Kg。汽车匀
37速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F=1.2x10N,汽油的热值q=4.6 x10J/Kg。问:
(1)汽车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功率(即1秒时间内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9.2×104W】
(2)这段时间内汽车牵引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2.4×104W】
(3)比较(1)和(2)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简要分析原因(写出两条即可)。
【两种功率不相等,热量损失,汽油没有完全燃烧】
4、某辆小轿车油箱内装有32kg汽油,司机小李驾车沿高速公路到某地旅游,路程为300km.假设轿车是匀速行驶,且受到的阻力为920N.已知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内能有30%转化为机械能,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求:
(1)汽车到达目的地牵引力所做的功;【2.76×108 J】
5、如图3所示,铁明同学向上跳台阶进行晨练,铁明重500N,在10s内匀速连跳12个台阶,每个台阶的高度为0.2m,在这个过程中,已知铁明克服摩擦做功为2800J,求在此过程中:
(1)铁明竖直向上跳的平均速度是多大?【0.24m/s】
(2)铁明克服重力做功是多少?【1200J】
(3)铁明做功的总功率是多大?【400W】
6、在青海玉树的抗震救灾中,挖掘机发挥了重要作用。TY160型挖掘机发动机
额定功率为120kW,质量为1.5×104kg,挖掘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25m2。取
g=10N/kg,求:
⑴挖掘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6×104Pa】
⑵挖掘机以额定功率在平直的场地上以5.4km/h的速度匀速前进了15m,挖掘
机所做的功及受到的阻力。【1.2×106J】【80000N】
13、云南省政府决定,在两年内要把昆明打造成环境优美,人文和谐的一流城市。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重新修建立交桥。如图6所示,用“塔吊”起重
机在50秒内把一块质量为5×103kg的钢混桥板从地面匀速吊起7m。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为70﹪,求:
(1)起重机钢绳对桥板的拉力;【5×104N】
(2)起重机对桥板所做的功;【3.5×105J】
图715、小明利用如图8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900N的物体从一楼匀速提升至六楼,所用的拉力为360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3m/s。(己知每层楼高3m)
求:
(1)小明所用的时间;【150S】
(2)拉力的功率;【108W】
(3)所做的额外功;【2700J】
(4)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滑轮做动滑轮使用,组成一个新的滑轮组,提
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如何改变?为什么?
【变小,提升相同的重物到相同的高度,所做的有用功相同;
了
一个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增加,使得总功增大,所以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
小】
16、如图9所示,某矿产工人用200N的水平拉力,抓紧绳子的一端,沿水平地
面匀速向右运动,在10s内将矿井里质量为32kg的物体提升4m。求:(g取
10N/kg)
(1)人拉绳子的速度;【0.8m/s】
(2)滑轮组对物体做功的功率;【128W】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80﹪】
17、如图10所示,小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工人师傅用一块4.5m长木板,将450N的货物拉到1.5m高的汽车车箱里。
(1)若不计摩擦时,所用的拉力是多大?【150 N】
(2)考虑摩擦,实际拉力是200N,机械效率是多少?【75﹪】
第四篇:山东,有个文化故乡叫方言
山东,有个文化故乡叫方言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除了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语言文字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了。方言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名片”,它储存了你所有的信息和秘密。
喜欢说“俺”的山东人,是一个最为迷恋方言的群体。山东话不浪漫,不抒情,不忧郁,没情调,缺点很多。在这个普通话流行的时代,为什么山东人那么迷恋山东话啊? 乡音无改鬓毛衰
方言在山东至今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即使离开山东,到外地工作,山东人也仍然说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从大规模的闯关东开始,山东人把家乡话带到了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话传遍全中国。解放后,一大批山东籍的南下干部乡音未改。直到改革开放了几十年的今天,山东输送到各地的人才也还说着山东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山东人最真实的写照。
每次出差去外地,只要一坐上回山东的飞机火车汽车,整个空间里就充斥着山东话,熟悉而又亲切。不管是否认识,大家都能聊得火热。方言,就是一片流动的山东土地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山东话伴随,我们就感觉脚踩山东的大地,心里就非常踏实,稳定,有一种依赖感。
让我们走进山东人的内心深处,看一看那奇特的心理世界。
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心理趋于超稳定状态,害怕变革与进步。齐鲁文化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国,山东人为此骄傲,并表现出一种“守成”心理。
山东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至今山东仍然是农业大省,即使是山东城市居民,也大多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夜晚,老百姓的惟一娱乐就是看电视。
与农业文明相适应,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山东人喜欢稳定,循序渐进。
而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了剧烈的变化,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山东人一方面要去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精神的依靠与寄托,山东方言就成为山东人的精神寄托之一。它是山东人的心灵庇护所。
四大板块 南腔北调
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我们还处在孔子时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不是胶东人和鲁西人在一起交流也需要翻译? 因为山东各地的话有差异,所以也闹出一些笑话。网上就流行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单位来了日本客人,到济南酒店订餐。单位秘书是胶东人,他把日本人说成是“一波银”,酒店听成是100人来就餐,觉得这是大生意,就把电话打回这个单位,问每个人是什么标准,没想到是办公室主任接的电话,他是淄博人,一听就急了:不是“一北人”,是“二本人”。他把日本人说成是200人了。
在我的感觉中,山东各地市的话都不相同,甚至一个县内的不同乡镇说话也不一样。方言学家钱曾怡、高文达等根据各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我觉得惊奇的是,我们老家莱州的方言本来属于东潍小区,但是却又兼备东莱小区的特点,这在整个山东也是一个特例。
有专家从理论高度论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在自然界里,有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每一个链条都不能缺少,否则会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灭顶之灾。这一链条在文化界同样存在。
专家说: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普通话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两者同属一脉,并不对立。方言的使用范围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而逐渐缩小,保护方言是加强其内在价值的研究整理,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底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创作并传播作品。
山东话形成于龙山文化时期
语言是一种粘合剂,能够神奇地把一群人,一个部落凝聚起来。那么,山东话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专家告诉我,是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距今4000——4600年前。
口语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其使用范围远远超过文字符号的运用。大约在200多万年前,人类在获得制造劳动工具能力的同时,产生了最初的语言。口语一直是人际间交流的最重要手段。
而作为一种方言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定居。山东地区进入定居时代当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已经进入文明的前夜,出现了城堡;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换和贸易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同时,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山东龙山文化就是东夷人创造的,最早的山东话就是东夷话。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是黑陶。围绕着制作陶器,一个区域的方言逐步形成了。龙山文化区的语言就是龙山人的方言。这说明一个地域的文化不能离开方言而存在。
山东龙山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东到黄海之滨,南至安徽和江苏北部,西到河南,北到河北等地。根据李荣等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介绍,山东100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这是绝大部分中国人说的话。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包括山东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其实不论是官话的3个小区,还是山东方言的四个小区,在考古学上都有对应的成果。龙山文化的类型跟现代山东方言分区有着惊人的一致。
济南地区所属的西齐片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以济南为中心的方言是山东方言的代表,跟民族共同语最为接近。西鲁片属于中原官话,这也是孔老夫子说过的话,它的声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势。山东方言东潍片是龙山文化姚官庄类型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
日照的两城镇遗址,是在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并由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等发掘的。这一地区的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胶辽官话,虽然跟东莱片具有共同的特点,但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从方言特点说,姚官庄类型的分布区潍坊、安丘等地代表了典型的东潍方言的特点,如有齿间音、“登东”不分等等;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日照、临沂则有从胶辽官话向江苏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过渡的特点,其中日照方言跟诸城、五莲相近。
胶东话处于龙山文化杨家圈类型的分布区。东莱片方言区的人们偏居山东半岛东隅,与内陆交往相对较少,其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汉语官话方言中胶辽官话的典型代表,在汉语方言中很受国内外方言学者的注意。胶东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山东人向东北移民的情况在历史上多有记载,胶东方言对辽东方言有重大影响,胶辽官话的形成就是胶东方言向辽东地区延伸的结果。
语言不是一潭死水,方言之间也没有一条界限分明的鸿沟。每一个语系,向内有交叉点,向外则有延接点。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要交往,也就避免不了方言间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方言特点的过渡在地域上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
山东方言在交界地区存在着一些过渡性特点,比较典型的地区有临沂和聊城等,还有西齐片的济南、淄博跟东潍片同处山东腹地,两片人民之间交往较多,方言也有某些共同之处。
开放的山东话
语言因为有背后文化的支撑,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员的流动,语言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代表强势文化的语言,会逐步蚕食、同化其他地区的方言。
作为一个古文明中心,山东自古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几次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给山东带来了新鲜的语言元素。从两汉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这一过程大概到宋朝完成,大量山东人南下,把北方话带到南方。而在元朝和明朝末年,由于战争山东人口大量减少,千里无人烟,政府大规模从山西、云南等地向山东移民,这些都使本地方言增加了外来词语,形成极强的语言包容性和融解力。
济南有一句土话,“杠赛唻”,就是极其好、很帅的意思。有人考证,这个“赛”字来源于内蒙古语。济南人还有句俗语叫“出洋咕儿咕儿”,也来源于蒙古族。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贵妇人时兴头戴一种镶着红青锦绣和珠金的冠饰,这种冠饰蒙语为“kükü”,汉语译音为:罟罟、姑姑、故故;《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俚语”载:“元人呼命妇所戴笄曰罟罟,盖虏语也。”其他元明诗文中对此也多有记载。这句话在官话中已经消亡,却在济南土语中保留了下来,而且词义也有了延伸。异于常人的举止、想法或麻烦都称作“咕儿咕儿”。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济南话也吸收了不少。满语词汇在济南话中就俯拾皆是——关饷(发工资)、磨蹭(拙钝、拖延)、邋遢(原意为“迟慢也”,现在意为不整洁)、撒么(四处看)等。
一位研究蓬莱土话的当地人说,“拿着东西”蓬莱话叫“撼子东西”;形容十分满,液体外溢,固体物已超出一定的限度,叫“浮搂浮搂满”;“昨天”叫“业(夜)里”。他一琢磨发现,“撼子”和英语拿的发音“HAND、HOLD”相似;浮搂和英语满的发音“FULL”相似;业里和英语昨天的发音“YESTERDAY”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历史原因?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蓬莱地处沿海,历史上就比较开放,美国天主教堂很早就在蓬莱设立。也许就是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当地土话引进了一些外来词。
我看遍山东土话,发现各地都把昨天叫“夜来”或者“夜里”,这应该是一句本地话。
山东话自己的特色至今仍然没有改变。山东话里有一个描写动貌的词语,叫“鼓涌”,表示蠕动的样子,动作幅度很小,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这是一句只有山东人能听懂的话。好多外地学者都认为这是个土词,其实,这个词是个古词,是描写“虫行貌”的,在《集韵》中有两处可考。
现代山东话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如宋代的“夜来”,明代的“崴拉”、“倒达”、“仰摆”等等,这些话至今仍鲜活地活跃在山东人的口头。
毕竟,山东话在新的时代应该有一种新的力量。
第五篇: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优美散文专题
一晃眼,小芳从毕业到工作已经有三个年头。回想下,似乎和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太大差别,原来流逝不是时间,是人啊!小芳感慨着,又开始了自己新的一天的工作。
小芳的老家是在那个人口大省的一个小小村庄里,小时候那个宽敞的院子就是小芳的天堂。那时候好像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村子周围的麦田的尽头。虽然家境不好,总是被同村人看不起,但是小芳的爸妈总是给她最好的,别人家孩子有的她也有。也许是爸妈太过多的宠爱,所以比着同龄的孩子多了份娇气和任性。那时候的小芳,长长的辫子,总是被妈妈打扮的干干净净,每天早上都是先给姐姐梳头,然后是小芳。周围的邻居见到总会说:这姐俩总是那么干干净净的,像城里的孩子!
小芳的童年里,最喜欢的好像不是和小伙伴们去疯,而是谁家有童话书之类的,就跑谁家去看个够。这也许是小芳一直喜欢看书的延续吧。上学后,在那座小学里,虽然都是名列前茅,但是谁也想不到刚开始踏进学校的时候,小芳内心是多么的挣扎。一向内向害羞的小芳,怎么样都不愿意去学校,害怕老师,害怕其他同学。小芳的妈妈一直都是个很细心的女人,虽然一样的多愁善感,但是已经被生活磨掉了所有棱角,在小芳心中,妈妈永远都是那么无所不能,那么的善良。
不管怎么说,都不愿意去学校的小芳,被妈妈在一个早晨狠狠的打了一顿。然后爸爸哄着去到了学校。从此之后,小芳再也不说不去学校了。但是那天小芳的身上也多了用树枝抽打的痕迹。后来,小芳也不是很努力或者怎么样,但是那些文字和数字,好像都和小芳是朋友。在别人看来,小芳是个乖孩子,会学习,是个大学生的苗子。当时好像村里很少有大学生,最多也就是高中,中专而已。小芳记得最光荣的时候,也就是那年自己是学校唯一一个代表学校去参加县里竞赛考试的。考试的时候,小芳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自己是再普通不过了。比自己优秀的有很多很多。考试回来后,虽然没拿到总成绩名次,但是校长还是开了个全校集体大会,并且在大会上表扬了小芳,还有奖品。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全校的人都认识了小芳。小芳内心一直是个骄傲的孩子,但是再怎么骄傲还是那么的不浮躁,继续着学习。
五年级的时候,也是《还珠格格》盛行的时候,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明信片了。小芳也不例外,一直喜欢一切美的事物的小芳收集着各种美。不知道什么时候,班里的那些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有意无意欺负着小芳。在背后窃窃私语,小芳的自尊心太强,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这样对自己。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哭着骂他们。在多年后,小芳自己想起这些,还是不明白,那些男生为什么这样对自己。一直在外漂的小芳有次回了趟老家,有个一直到现在都没见过的小学同学,说这么多年没见了,一起吃个饭。他也没有叫来更多的人,只有和我从小玩到现在的小娟,还有另外一个如今在做房地产生意的男生。说起小学的事情,那个男生说: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多少人喜欢你。小芳只当做是笑话,自己怎么成了班花呢。过后小芳想想,似乎明白了那个时候他们为什么总爱欺负自己。
后来接着初中,高中,大学,小芳的成绩只是一般般。也许有时候,人所有的那种天赋会在某个时刻消失吧。为了高考,小芳并不是没有努力,而是就是那么的不尽人意。但是小芳还是选择了继续。也许就是因为小芳觉得家里为了自己的学习,一直都是倾其所有,所以毕业后觉得家里所有责任都要去担。而爸妈的指望和依靠也就是她。尽管有时候一个人的时候,小芳会觉得很累,很心酸,但是一想起来,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一切都还是值得的。每次小芳都会重新整理好自己,打掉自己那些不羁的念头,好好工作,抱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心情,微笑着面对所有。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计划之外的事情,总是那么的残酷,越害怕什么,就会越快遇到什么。
虽然工作了,但是小芳还是改不掉以往的娇气,也不允许别人的颐指气使。在工作中,小芳似乎很不合群,也像空气一样被人无视。坚持了那么多个压抑的工作日,小芳终于爆发了,第一份工作就那样在委屈中结束了。妈妈责怪小芳总是太意气用事,还不错的工作说不做就不做。而其中的不开心只有小芳自己明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小芳的奶奶病重,似乎很多都来的那么突然和措手不及。小芳跟着爸爸赶最早的那班车回到一千多公里外的老家,到医院时候,看着昏迷的奶奶,小芳默默的掉眼泪。小芳觉得,奶奶小时候对自己和姐姐是多么的不好,多么的偏心叔叔家的孩子,想着如果有一天,奶奶即将离开,自己也不会哭的。但是亲情就是这么的奇怪,却没有因为那些不好的记忆去抹掉现在。在奶奶弥留之际,待在她身边的也只有小芳这个孙女。就算奶奶嘴里念叨着其他孙子孙女,但是最后合眼时,都没有看到。这个时候,小芳真正的经历着生离死别,真正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那个时候,小芳就想,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为何还那么苦了自己呢?
一时间,小芳成为了家里的经济支柱,爸妈没有存款。仅有的丧费都不够,爸爸想让奶奶体面的走,所以妈妈对小芳说:钱的事就交给你了。钱真的是个好东西,需要它的时候,却比什么都有价值。但是在需要它,而你偏偏缺少它的时候,是多么的沮丧。小芳只有向同学张口借钱,都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知道大家也不会有多余的钱。但是让小芳感动的是,那些同学没有一个推脱,及时的把钱借给了小芳。这些至今小芳都记在心间,至少这些都足以温暖整个冬天。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也是小芳以后无论和谁相处都坦诚和睦的原因吧!
之后,小芳仍旧在柔弱的外表下铸就着一颗坚强的心,也更加努力工作。小芳的处境虽然一直没有很大的改观,有时候也会郁闷和抱怨,但是这些还是没法阻止小芳心中那美好的幻想。也许偶尔做做美梦还是好的吧,至少不会太无望。小芳也是个小资的人,喜欢过的有尊严,但是生活的无奈,很多时候,小芳已经学着不去在意那么多,更多的在乎内心的那份感受了。小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这是逃避还是对自己的放纵。但是不管怎么样,小芳都在成长着。
小芳的那些感情总是那么的无疾而终,但是最后的最后,她都没有怨恨过任何人。只是告诉自己,也许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一想到自己身上的那么多责任,小芳都会刻意回避有些感情。在小芳的心中,总有一个完美伴侣的形象在,也渴望有一段浪漫的爱情,也相信总会等到那个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里,小芳也有放肆去爱的时候,虽然最后遍体鳞伤,但是感恩的小芳最后总能很好的劝说自己放手,强大。现在的小芳,只是很平静的对待每一天,愉悦的过自己的风轻云淡。一直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的小芳,会选择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发呆,一个人去畅想以后。慢慢的,小芳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生涩和怕人的模样了,原来已经长大了很多很多!
现在的小芳又在为家里下一个变化做着准备,只能把自己的有些计划暂时搁置。小芳在想:2014的“草原之约”会如约而行吗?有些人会一直为自己等待吗?一年后的今天自己又将身在何处呢?自己还要再经历多少次的无助呢?想着这些,合着夏夜的柔柔的风,风扇的嗡嗡声,小芳就那样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