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6:2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版》。

第一篇:诗歌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版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yw--09

第一单元导学案

编写人:祁剑敏 审核:高二年级组 时间:2014-4-25 课时: 课时 使用教师: 使用时间: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单元诗歌篇目: 《天狗》——郭沫若 《井》——杜运燮 《春》——穆旦 《无题》——周荻帆 《川江号子》——蔡其矫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了解诗人穆旦。

3、读懂诗意,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4、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及诗歌语言特点。【学习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课前学习

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金庸和穆旦是同姓堂兄,穆旦多住天津,而金庸后居香港,而徐志摩,他是金庸的表兄,也就是说他的姑姑是金庸的生母。

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没有任何组织和人对他曾经不公正的遭遇负责。笔名由来

查良铮是将“查”姓上下拆分,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金庸(查良镛),查良镛则是将“镛”名左右拆开而得“金庸”。

2、主要作品

穆旦于 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

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3、现实主义

一般是以现实为题材,反映现实,在十九世纪西方比较盛行,与浪漫主义并称,主要作家是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等。特点:表现真实,批判现实。

现代主义则大部分是二十世纪的作品,这是一类非常理性的作品,他们不以讲故事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反映人的深层生活状态。特点:表现荒诞性与非理性。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二、课堂学习

(一)朗读诗歌

1、个人自由朗读、学生齐读。

2、知人论世:

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3、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先自学,再交流)

1、圈出诗中你认为准确生动的词语,并说出理由。

2、两节诗分别写什么内容?

三、作业布置 “长江作业本” 页

第二、三课时

学习内容: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及巩固练习

一、自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合作交流)

1、分析《春》的意象 “绿色的火焰”-----“花朵”-----“紧闭的肉体”-----“鸟的歌”-----一。

2、理解〈春〉的象征主题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反抗着土地”:“满园的欲望”: “永远的谜”:

“二十岁禁闭的肉体”:

归纳《春》的意义:

表层意义: 深层意义:

二、拓展探究

1、难句理解: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2、赏析下列句子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C、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还没有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三、巩固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啮()脊髓()狂放不羁()

狂飙()突进 凤凰涅槃()抨击()仆()倒

袒露()墓()碑 碎()裂 悬()岩

漩涡()沥()血

搏()斗 倾()听 蔡其矫()邹荻()帆 蕴藉()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啮(niâ)脊髓(jǐ suǐ)狂放不羁(jī)B、狂飙(biāo)突进 凤凰涅磐(pān)抨(píng)击 C、别妇抛雏(chú)饱蘸(zhàn)激情 如椽(chuán)之笔 D、汪洋恣(zì)肆 气势磅礴(páng bï)疾风骤(zhîu)雨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B、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C、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酝酿成立了创造社。后结集出版的诗集中《星空》、《瓶》和《前茅》等。

D、抗战爆发后,郭沫叵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厚古薄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的强音。

B、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张扬。

C.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D.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和激发了诗人的眼界与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和谐(xiã)淘汲(jí)瞥(piē)见

B、屏(bǐng)弃 澄(chãng)澈 扰(rǎo)乱

C、虔(qián)诚 摇拽(yâ)盅(gǔ)惑

D、杜运燮(xiâ)穆旦(dàn)蜷(quán)缩

6、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那么,如何推陈出新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B、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

C、杜运燮的诗歌创作,除了体现“九叶诗派”的共同诗风外,更以幽默与睿智见长。他被称为诗坛的智者与顽童。

D、杜运燮曾表示要写一首关于故乡古田的诗,匆忙之中,他又不想用急就章献给故乡,这诗他终究没能写成。

7、下面是歌曲《青春啊青春》歌词的第一部分,请你仿照第一部分的抒情方式试着续写歌词的第二部分,要求内容上有升华,句式与第一部分大体相同。青春啊青春

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什么地方?

它带着爱情,也带着幸福,更带着力量,在你的心上,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上!

四、作业布置 “白皮书” 页

五、课后欣赏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郑敏)

设想一个人走在钢索上,从青年到暮年。在索的一端是过去的黑暗,另一端是未来的黑暗:“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三十诞辰有感》,1947)。黑暗也许是邪恶的,但未来的黑暗是未知数,因此孕育着希望、幻想、猜疑,充满了忐忑的心跳。而诗人“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同上诗)。关键在于现在的“不断熄灭”,包含着不断再燃,否则,怎么能不断举起?这就是诗人的道路,走在熄灭和再燃的钢索上。绝望是深沉的:“而在每一刻的崩溃上,看见一个敌视的我,/枉然的挚爱和守卫,只有跟着向下碎落,没有钢铁和巨石不在它的手里化为纤粉。”(同上诗)然而诗人毕竟走了下去,在这条充满危险和不安的钢索上,直到突然颓然倒下(1977年),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走近未来,未来对于他将永远是迷人的“黑暗”。

诗的“场”总是建立在矛盾的力之网上。穆旦的诗有着强大的磁场。它充分地表达了他在生命中感受到的磁力的撕裂。他的诗基本上建立在一对对的矛盾着的力所造成的张力上。例如:泥制的鸟/歌唱;青春的冲动/传统的压抑;希望/幻灭;黑暗/难产的圣洁的感情;燃烧的现

在/熄灭的现在;现在的光/过去与未来的黑暗;时间的创造/时间的毁灭;等等。

穆旦的诗,或不如说穆旦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矛盾的张力上,没有得到解决的和谐的情况上。穆旦不喜欢平衡。平衡只能是暂时的,否则就意味着静止,停顿。穆旦像不少现代作家,认识到突破平衡的困难和痛苦,但也像现代英雄主义者一样他并不梦想古典式的胜利的光荣,他准备忍受希望和幻灭的循环,一直到“„„时间的沉重的呻吟就要坠落在/于诅咒里成形的/日光闪耀的岸沿上”。这里时间的呻吟和诅咒与日光闪耀的岸沿组成矛盾的张力,相反相成,在其上诗人忍受着“希望,幻灭”的磨炼,但他坚持要“再活下去”(《活下去》),也许这正是现代英雄主义和古典英雄主义的差别吧。英雄不再带有金色的光环,而是在现实的压力下变形,但坚持“活下去”。穆旦在这首诗的结尾写道:“孩子们呀,请看黑夜中的我们正怎样孕育/难产的圣洁的感情。”圣洁的感情在经过黑夜和难产后也许不能像圣母像那样平静吧。

穆旦很少享受平静。他活下去,却是在一片“危险的土地上”,“他追求而跌进黑暗/四壁是传统”,他时时感到生的冲动和死的威胁并存,点燃和熄灭并存。年轻的诗人强烈地感到“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传统的扼制使他像一只“泥土做成的鸟”,他的歌怎样才能飞出喉咙?时间在创造,而时间又在毁灭,他的使命是改变现状,是追求明天,但他的追求使他跌进黑暗。他惊呼“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裂纹》,1944),多么触目惊心的发现!诗人举着危险信号的红灯,向一切面临转变的时代,送出警告。

穆旦的诗充满了他的时代,主要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尝到的各种矛盾和苦恼的滋味,惆怅和迷惘,感情的繁复和强烈形成诗的语言的缠扭,紧结。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语言不符合汉语的典范。但是“形式是内容的延伸”(罗伯特•克利莱),没有理由要求一个为痛苦痉挛的心灵,一个包容着火山预震的思维和心态在语言中却化成欢唱、流畅的小溪,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

青春对诗人的诱惑是异常强烈的。绿茵因此也能吐出火焰,在春天里满园是美丽的欲望,20岁的肉体要突破禁闭,只有反抗土地的花朵才能开在地上。矛盾是生命的表现,因此青春是痛苦和幸福的矛盾的结合。在这个阶段强烈的肉体敏感是幸福也是痛苦,哭和笑在片刻间转化。穆旦的爱情诗最直接地传达了这种感觉:爱的痛苦,爱的幸福。他对于生命的强烈感受,深度和广度更令人惋惜他在人间经历过的坎坷,以及早逝。在历史的巨轮下他的血有着超常的浓度。一个能爱,能恨,能诅咒而又常自责的敏感的心灵在晚期的作品里显得凄凉而驯服了。这是好事,还是„„?因为死得早,他的创伤没有在阳光里得到抚慰和治疗。他只是把照亮他在停电之夜工作通宵的蜡烛收起: 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油,而且残流的泪挂在两旁:

这时我才想起,原来一夜间,有许多阵风都要它抵挡。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停电之后》,1976)

如果你仔细地听,他的诗页至今仍在呼吸,并轻轻自喃。

多写多说都只显露无能。我们失去了一个真正的诗人,真诚的诗人,痛苦的诗人,一个不懂得说谎的诗人,一个抹去了“诗”和“生命”的界线的诗人。

第四、五课时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诗歌 《天狗》

【主旨探微】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

这一形象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20世纪初年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学习期。在这一阶段,外在的压力迫使老大的中国发生了由旧到新的现代性变化。这一历史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具体到中国历史实践中,却是一种极为痛苦的自我否定到新生的裂变过程。诗人借“天狗”形象所抒发的,事实上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在面对现代化的命题时内心产生的真实心理——焦灼、茫然甚至因不知所措而产生的悔痛般的自虐。这一形象又是具有彻底破坏精神和大胆创新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这一时期的“五四新人”们,是刚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们,他们充满个性解放思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的,但同时非常迷茫,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所当然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威力无穷,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我”无所适从,这样便产生了焦灼感,有一种暴躁心态。

二、《天狗》诗体形式中的“绝端的自由”

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他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中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天狗》正是如此,似乎唯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而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协调。它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

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被接受的程度,也会有差别。特别是那些特定时代的审美倾向格外鲜明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后人在接受上难免会有隔膜。但如果着眼于作品的整体审美,并凭着历史的想象,尽量回到“五四”当年,感受那种极富时代色彩的阅读风气,那么《天狗》中这些“粗糙”的形式便可能另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效应,甚至有一种不可重复的特殊之美。【妙点品析】

一、“我”字当头的奇特用语。

中国人作诗,从来讲平仄,讲无一字无来历。郭沫若在《天狗》中把这些金科玉律看得粪土不如,肆意践踏,甚至公然以外文入诗,完全是破天荒。全诗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字起首,长短不拘,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中国读者低吟浅唱、一咏三叹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来,兴尽戛然而止。反复诵读《天狗》,会让人不禁想起摇滚歌手们的演唱,故意用沙哑的嗓子声嘶力竭地干吼,自觉地拒绝优美,偏执地对抗和谐,仿佛立意以噪音让人难受,然而多听摇滚音乐,倒慢慢听出其中别具一格的壮美。正因为其中的沙哑、硬拗与不和谐,反使人血涌,神旺,腰板硬。同样《天狗》中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粝语言反而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坦诚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火山般喷涌不息,又如天山之巅爆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腾,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天狗》以貌似毫不经意的口语白话,收到如此奇兀雄强的艺术效果,实为绝妙。

二、动词为主干的奇妙诗行。

《天狗》一诗一共二十九句,二十九句除了七句是“我是„„”句之外,剩下的二十二句每句都以动词为句子的主干。

这一特征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若是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对照起来看,这不能不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了。中国的诗歌本质上都是一些意象诗,都是一些着重于名词的选择和组织的诗歌,即使有动词,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也往往是作为事物关系的种种状态而存在,作为一种被观照的对象,它也更有静态的画感,它们与诗歌言说者的关系很难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而古典诗歌的这一静态特征却被郭沫若破坏了。《天狗》一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动词的新鲜运用。这种运用首先是在量上的,二十二句以动词为主干,这种高频率的动词运用,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的静态构名规范。在接连不断的“我怎么怎么„„”的句式中,诗歌因此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感。其次是质上的,这首诗的动词选用以“吞”起领,以“爆”收尾,其间串联上“飞奔”、“狂叫”、“燃烧”、“飞跑”、“剥”、“食”、“吸”、“噬”

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体现的都是一些极具强度和力度的行为动作,是标准意义的强力动词。诗人借此所进行的情感表达也便有了气势和力度,给人强烈的心灵冲击。

多力、强力的突出以及借此体现的对于动态的力的美感追求,使郭沫若的诗歌具有全新的质素,他给中国诗歌带来了一种极为新鲜的表达,使中国诗歌因此真正具有了一种新时代的新气象,显示出迥异于传统的新的美学追求。

文本助读 【主旨探微】

《井》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无题》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从而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川江号子》这首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疑难指津】

1、《井》这首诗里的“井”拥有的形象特点和性格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描,以“草叶”“天空”“浮云”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点示其内涵——“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

3、《无题》这首诗采用的虚拟的情景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词语,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无限崇敬和希冀之情。

4、《川江号子》这首诗的表现方式

“川江号子”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容易写成一种应景的咏物诗。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诗中主要有两类意象,一类是听觉意象,如“呼

号”、“回声”、“吆喝”、“长啸”,用来描写号子;一类是视觉意象,如“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一部分用来直接描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这两类意象交汇在一起,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撼。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妙点品析】

1、《井》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美。

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性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但严格地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叶”“界”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押韵,第四节“面”“烂”押韵,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3、《无题》这首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特色。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抒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 “,”和“。”两个标点,语气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而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川江号子》中独特的节奏美。

这首诗采用了自由诗体,句式十分灵活,也没有严格押韵,但读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一、人称的巧妙变换。此诗中先用“你”指称船夫,在诗人与船夫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船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川江号子的声浪已汹涌而来;然后,经由“向我流来,流来”的过渡,诗中又用“我”转入对船夫的视觉感受,在此诗人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号子退为背景;最后,再次运用“你”,回到与船夫的对话,凸显了船夫及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二、语词的复沓与对仗。如开头三行中的两个“来自„„”,接着三行中的两个“从„„”,以及后面连续四个“我看见„„”,都以语词的复沓造成了某种语气急切的效果;而“一阵吆喝,一声长啸”,“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则借助于对仗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加上“上”“荡”、“啸”、“潮”、“电”、“点”的不规则押韵,使得这首诗的旋

律感十分明显。这种旋律,是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致的。

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新时代的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2 主要分类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2.1 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2.2 叙事诗和抒情诗

2.3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2.4 现代诗和当代诗

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分类。

(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2)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3 表现手法 4 主要特点

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第二篇:诗歌一单元学案教师版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yw--09

第一单元导学案

编写人:祁剑敏 审核:高二年级组 时间:2014-4-25 课时: 课时 使用教师: 使用时间: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单元诗歌篇目: 《天狗》——郭沫若 《井》——杜运燮 《春》——穆旦 《无题》——周荻帆 《川江号子》——蔡其矫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了解诗人穆旦。

3、读懂诗意,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4、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及诗歌语言特点。【学习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课前学习

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金庸和穆旦是同姓堂兄,穆旦多住天津,而金庸后居香港,而徐志摩,他是金庸的表兄,也就是说他的姑姑是金庸的生母。

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没有任何组织和人对他曾经不公正的遭遇负责。

笔名由来

查良铮是将“查”姓上下拆分,得“穆旦”(最初写作“慕旦”)之名。金庸(查良镛),查良镛则是将“镛”名左右拆开而得“金庸”。

2、主要作品

穆旦于 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3、现实主义

一般是以现实为题材,反映现实,在十九世纪西方比较盛行,与浪漫主义并称,主要作家是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等。特点:表现真实,批判现实。

现代主义则大部分是二十世纪的作品,这是一类非常理性的作品,他们不以讲故事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反映人的深层生活状态。特点:表现荒诞性与非理性。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二、课堂学习

(一)朗读诗歌

1、个人自由朗读、学生齐读。

2、知人论世:

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3、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先自学,再交流)

1、圈出诗中你认为准确生动的词语,并说出理由。

2、两节诗分别写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三、作业布置 “长江作业本” 页

第二、三课时

学习内容: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及巩固练习

一、自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合作交流)

1、分析《春》的意象

“绿色的火焰”-----是以静写动,呈现了春草的蓬勃的生命力。“花朵”-----表现了从泥土里伸出来的顽强生长、挣扎的动感形态。“紧闭的肉体”-----生命的春天,青春期对未来的迷惑、烦恼。

“鸟的歌”-----一种为沉重感所牵制的轻盈和飞翔的渴望,一种被点燃的激情却无处归依的无奈焦虑和迷惘。

2、理解〈春〉的象征主题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反抗着土地”:“满园的欲望”: “永远的谜”:

象征了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象征了渴望摆脱禁锢.象征青春的欲望犹如花朵一般美丽而充满生机.象征了对生命的困惑

象征青春犹如渴望开放的花朵充满希望和 痛苦.无论自然界的光影声色,还是 “二十岁禁闭的肉体”: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青春觉醒的肉体,都因强烈的敏感, 透明的渴望而变得赤裸,变得伸手可及,都在痛苦的渴求

融入其他生命,都在渴求自身的扩展和更新.归纳《春》的意义: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深层意义:

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二、拓展探究

1、难句理解: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倒装的句式。突出花朵的无穷生命力。

2、赏析下列句子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把定语“空的”倒置在宾语中心“破碗”后,突出了定语“空的”,强调了祥林嫂的“破碗”里什么也没有。从而,具体展现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定语后置,强调了“小屋”之“小”

C、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还没有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状语前置,强调了“懒虫”起床时狼狈、凄惨的情状。

三、巩固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啮()脊髓()狂放不羁()狂飙()突进 凤凰涅槃()抨击()仆()倒

袒露()墓()碑 碎()裂 悬()岩

漩涡()沥()血

搏()斗 倾()听 蔡其矫()邹荻()帆 蕴藉()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啮(niâ)脊髓(jǐ suǐ)狂放不羁(jī)B、狂飙(biāo)突进 凤凰涅磐(pān)抨(píng)击 C、别妇抛雏(chú)饱蘸(zhàn)激情 如椽(chuán)之笔 D、汪洋恣(zì)肆 气势磅礴(páng bï)疾风骤(zhîu)雨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B、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C、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酝酿成立了创造社。后结集出版的诗集中《星空》、《瓶》和《前茅》等。

D、抗战爆发后,郭沫叵归国请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厚古薄今的原则写了《屈原》等六部历史剧。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的强音。

B、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张扬。

C.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应该说,泛神论思想贯穿整部《女神》。D.泛神论思想和科学观念均开阔和激发了诗人的眼界与想象力,有助于他的诗里包容宇宙万物,从而使其诗风雄奇、健美。

1、B

2、D(“厚古薄今当改为“借古讽今”)

3、D(“开阔和激发了诗人的眼界与想象力”应当改为“开阔诗人的眼界,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和谐(xiã)淘汲(jí)瞥(piē)见

B、屏(bǐng)弃 澄(chãng)澈 扰(rǎo)乱

C、虔(qián)诚 摇拽(yâ)盅(gǔ)惑

D、杜运燮(xiâ)穆旦(dàn)蜷(quán)缩

6、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那么,如何推陈出新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B、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

C、杜运燮的诗歌创作,除了体现“九叶诗派”的共同诗风外,更以幽默与睿智见长。他被称为诗坛的智者与顽童。

D、杜运燮曾表示要写一首关于故乡古田的诗,匆忙之中,他又不想用急就章献给故乡,这诗他终究没能写成。

7、下面是歌曲《青春啊青春》歌词的第一部分,请你仿照第一部分的抒情方式试着续写歌词的第二部分,要求内容上有升华,句式与第一部分大体相同。青春啊青春

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什么地方?

它带着爱情,也带着幸福,更带着力量,在你的心上,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上!

1、C

2、A[“必须”应改为“必需”] 示例:青春啊青春,壮丽的时光,比那宝石还要灿烂,比那珍珠更加辉煌。若问青春为何壮丽? 为何壮丽?为何壮丽?

它充满深情,也充满智慧,更充满理想,为四化发光,为四化发光,四化发光!

四、作业布置 “白皮书” 页

课后欣赏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郑敏)

设想一个人走在钢索上,从青年到暮年。在索的一端是过去的黑暗,另一端是未来的黑暗:“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三十诞辰有感》,1947)。黑暗也许是邪恶的,但未来的黑暗是未知数,因此孕育着希望、幻想、猜疑,充满了忐忑的心跳。而诗人“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同上诗)。关键在于现在的“不断熄灭”,包含着不断再燃,否则,怎么能不断举起?这就是诗人的道路,走在熄灭和再燃的钢索上。绝望是深沉的:“而在每一刻的崩溃上,看见一个敌视的我,/枉然的挚爱和守卫,只有跟着向下碎落,没有钢铁和巨石不在它的手里化为纤粉。”(同上诗)然而诗人毕竟走了下去,在这条充满危险和不安的钢索上,直到突然颓然倒下(1977年),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走近未来,未来对于他将永远是迷人的“黑暗”。

诗的“场”总是建立在矛盾的力之网上。穆旦的诗有着强大的磁场。它充分地表达了他在生命中感受到的磁力的撕裂。他的诗基本上建立在一对对的矛盾着的力所造成的张力上。例如:泥制的鸟/歌唱;青春的冲动/传统的压抑;希望/幻灭;黑暗/难产的圣洁的感情;燃烧的现在/熄灭的现在;现在的光/过去与未来的黑暗;时间的创造/时间的毁灭;等等。

穆旦的诗,或不如说穆旦的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矛盾的张力上,没有得到解决的和谐的情况上。穆旦不喜欢平衡。平衡只能是暂时的,否则就意味着静止,停顿。穆旦像不少现代作家,认识到突破平衡的困难和痛苦,但也像现代英雄主义者一样他并不梦想古典式的胜利的光荣,他准备忍受希望和幻灭的循环,一直到“„„时间的沉重的呻吟就要坠落在/于诅咒里成形的/日光闪耀的岸沿上”。这里时间的呻吟和诅咒与日光闪耀的岸沿组成矛盾的张力,相反相成,在其上诗人忍受着“希望,幻灭”的磨炼,但他坚持要“再活下去”(《活下去》),也许这正是现代英雄主义和古典英雄主义的差别吧。英雄不再带有金色的光环,而是在现实的压力下变形,但坚持“活下去”。穆旦在这首诗的结尾写道:“孩子们呀,请看黑夜中的我们正怎样

孕育/难产的圣洁的感情。”圣洁的感情在经过黑夜和难产后也许不能像圣母像那样平静吧。穆旦很少享受平静。他活下去,却是在一片“危险的土地上”,“他追求而跌进黑暗/四壁是传统”,他时时感到生的冲动和死的威胁并存,点燃和熄灭并存。年轻的诗人强烈地感到“新生的希望被压制,被扭转”,传统的扼制使他像一只“泥土做成的鸟”,他的歌怎样才能飞出喉咙?时间在创造,而时间又在毁灭,他的使命是改变现状,是追求明天,但他的追求使他跌进黑暗。他惊呼“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裂纹》,1944),多么触目惊心的发现!诗人举着危险信号的红灯,向一切面临转变的时代,送出警告。

穆旦的诗充满了他的时代,主要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尝到的各种矛盾和苦恼的滋味,惆怅和迷惘,感情的繁复和强烈形成诗的语言的缠扭,紧结。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语言不符合汉语的典范。但是“形式是内容的延伸”(罗伯特•克利莱),没有理由要求一个为痛苦痉挛的心灵,一个包容着火山预震的思维和心态在语言中却化成欢唱、流畅的小溪,穆旦的语言只能是诗人界临疯狂边缘的强烈的痛苦、热情的化身。它扭曲,多节,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几乎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

青春对诗人的诱惑是异常强烈的。绿茵因此也能吐出火焰,在春天里满园是美丽的欲望,20岁的肉体要突破禁闭,只有反抗土地的花朵才能开在地上。矛盾是生命的表现,因此青春是痛苦和幸福的矛盾的结合。在这个阶段强烈的肉体敏感是幸福也是痛苦,哭和笑在片刻间转化。穆旦的爱情诗最直接地传达了这种感觉:爱的痛苦,爱的幸福。他对于生命的强烈感受,深度和广度更令人惋惜他在人间经历过的坎坷,以及早逝。在历史的巨轮下他的血有着超常的浓度。一个能爱,能恨,能诅咒而又常自责的敏感的心灵在晚期的作品里显得凄凉而驯服了。这是好事,还是„„?因为死得早,他的创伤没有在阳光里得到抚慰和治疗。他只是把照亮他在停电之夜工作通宵的蜡烛收起: 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油,而且残流的泪挂在两旁: 这时我才想起,原来一夜间,有许多阵风都要它抵挡。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停电之后》,1976)

如果你仔细地听,他的诗页至今仍在呼吸,并轻轻自喃。

多写多说都只显露无能。我们失去了一个真正的诗人,真诚的诗人,痛苦的诗人,一个不懂得说谎的诗人,一个抹去了“诗”和“生命”的界线的诗人。

第四、五课时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诗歌 《天狗》

【主旨探微】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

这一形象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20世纪初年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学习期。在这一阶段,外在的压力迫使老大的中国发生了由旧到新的现代性变化。这一历史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具体到中国历史实践中,却是一种极为痛苦的自我否定到新生的裂变过程。诗人借“天狗”形象所抒发的,事实上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在面对现代化的命题时内心产生的真实心理——焦灼、茫然甚至因不知所措而产生的悔痛般的自虐。这一形象又是具有彻底破坏精神和大胆创新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这一时期的“五四新人”们,是刚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们,他们充满个性解放思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的,但同时非常迷茫,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所当然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威力无穷,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我”无所适从,这样便产生了焦灼感,有一种暴躁心态。

二、《天狗》诗体形式中的“绝端的自由”

这首诗的诗体形式同他展示的“天狗”形象和表现的思想主题是相得益彰的,也同《女神》中的其他诗篇一样,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诗体。郭沫若称:“形式方面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端的自由。”《天狗》正是如此,似乎唯有采用这自由的诗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天狗》的狂放不羁。在这首诗中,诗句是长短不一的,每一节的行数也不固定,而没有统一的韵脚。不过,郭沫若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节奏,即随着情绪的起伏形成的韵律,这是一种自由不拘中的协调。它往往通过铺排、复沓等手段实现这样的韵律效果,如连续三个“我飞跑”就让人感到某种迅疾的节奏。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包括诗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被接受的程度,也会有差别。特

别是那些特定时代的审美倾向格外鲜明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后人在接受上难免会有隔膜。但如果着眼于作品的整体审美,并凭着历史的想象,尽量回到“五四”当年,感受那种极富时代色彩的阅读风气,那么《天狗》中这些“粗糙”的形式便可能另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效应,甚至有一种不可重复的特殊之美。【妙点品析】

一、“我”字当头的奇特用语。

中国人作诗,从来讲平仄,讲无一字无来历。郭沫若在《天狗》中把这些金科玉律看得粪土不如,肆意践踏,甚至公然以外文入诗,完全是破天荒。全诗二十九行,每行都以“我”字起首,长短不拘,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中国读者低吟浅唱、一咏三叹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来,兴尽戛然而止。反复诵读《天狗》,会让人不禁想起摇滚歌手们的演唱,故意用沙哑的嗓子声嘶力竭地干吼,自觉地拒绝优美,偏执地对抗和谐,仿佛立意以噪音让人难受,然而多听摇滚音乐,倒慢慢听出其中别具一格的壮美。正因为其中的沙哑、硬拗与不和谐,反使人血涌,神旺,腰板硬。同样《天狗》中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粝语言反而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坦诚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火山般喷涌不息,又如天山之巅爆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腾,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天狗》以貌似毫不经意的口语白话,收到如此奇兀雄强的艺术效果,实为绝妙。

二、动词为主干的奇妙诗行。

《天狗》一诗一共二十九句,二十九句除了七句是“我是„„”句之外,剩下的二十二句每句都以动词为句子的主干。

这一特征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若是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对照起来看,这不能不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了。中国的诗歌本质上都是一些意象诗,都是一些着重于名词的选择和组织的诗歌,即使有动词,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也往往是作为事物关系的种种状态而存在,作为一种被观照的对象,它也更有静态的画感,它们与诗歌言说者的关系很难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而古典诗歌的这一静态特征却被郭沫若破坏了。《天狗》一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动词的新鲜运用。这种运用首先是在量上的,二十二句以动词为主干,这种高频率的动词运用,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的静态构名规范。在接连不断的“我怎么怎么„„”的句式中,诗歌因此

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感。其次是质上的,这首诗的动词选用以“吞”起领,以“爆”收尾,其间串联上“飞奔”、“狂叫”、“燃烧”、“飞跑”、“剥”、“食”、“吸”、“噬”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体现的都是一些极具强度和力度的行为动作,是标准意义的强力动词。诗人借此所进行的情感表达也便有了气势和力度,给人强烈的心灵冲击。

多力、强力的突出以及借此体现的对于动态的力的美感追求,使郭沫若的诗歌具有全新的质素,他给中国诗歌带来了一种极为新鲜的表达,使中国诗歌因此真正具有了一种新时代的新气象,显示出迥异于传统的新的美学追求。

文本助读 【主旨探微】

《井》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无题》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从而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川江号子》这首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画,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造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疑难指津】

1、《井》这首诗里的“井”拥有的形象特点和性格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描,以“草叶”“天空”“浮云”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点示其内涵——“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

3、《无题》这首诗采用的虚拟的情景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

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词语,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无限崇敬和希冀之情。

4、《川江号子》这首诗的表现方式

“川江号子”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容易写成一种应景的咏物诗。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描写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诗中主要有两类意象,一类是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用来描写号子;一类是视觉意象,如“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一部分用来直接描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这两类意象交汇在一起,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撼。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妙点品析】

1、《井》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美。

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性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诗,但严格地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叶”“界”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押韵,第四节“面”“烂”押韵,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3、《无题》这首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特色。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抒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 “,”和“。”两个标点,语气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而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川江号子》中独特的节奏美。

这首诗采用了自由诗体,句式十分灵活,也没有严格押韵,但读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一、人称的巧妙变换。此诗中先用“你”指称船夫,在诗人与船夫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船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川江号子的声浪已汹涌而来;然后,经由“向我流来,流来”的过渡,诗中又用“我”转入对船夫的视觉感受,在此诗人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号子退为背景;最后,再次运用“你”,回到与船夫的对话,凸显了船夫及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二、语词的复沓与对仗。如开头三行中的两个“来自„„”,接着三行中的两个“从„„”,以及后面连续四个“我看见„„”,都以语词的复沓造成了某种语气急切的效果;而“一阵吆喝,一声长啸”,“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则借助于对仗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加上“上”“荡”、“啸”、“潮”、“电”、“点”的不规则押韵,使得这首诗的旋律感十分明显。这种旋律,是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致的。

第三篇:初一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4、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

七律 长征

2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

2课时 老山界

2课时 草

2课时

口语交际

《长征》节选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导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山()

.....

2、解释词语。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朗读

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新课

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合作讨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 “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暖”和“寒”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写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吴斐)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老山界》

[导学目标]

1.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4.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过程]

一、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惶()苛()捐杂税 篱()笆 骨()碌 酣()然入梦 蜷()缩 闪烁()矗()立

咀()嚼 呜咽()澎()湃 打颤()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A.景观

B.壮观

C.奇观

D.景象

3.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说说课文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找出本文的时间、点、任务何中心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

1.文章花较多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偏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军翻山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红军战胜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阅读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我们顶着天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何明峰)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长征组歌》(两首)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调虎离山”、“千锤百炼”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概括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毛泽东同志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黔()境

毡()

皑皑()

扎()营盘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四度赤水____ 千锤百练____ 野菜充讥____ 白雪铠铠____ 3.朗读诗歌,找出两首诗歌的中心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雪山草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没有运用比喻的两项是()

A.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B.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C.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D.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二、合作探究

1.两首诗歌都运用了环境描写,分别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提升

课外积累毛泽东诗词名句,选其中的一至三句作点评。

1.清平乐·会昌(毛泽东)

2.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何明峰)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过程】

一、有所了解

1、了解作者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了解“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自主学习

1、在小组中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几个人合作,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语气)

2、划出课文中读不准音和易写错的字,跟同组同学交流。(组长归纳,并互相督促掌握,给予适当的评分,可分为5音5 词,共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你的同组同学简介本文的故事情节。(看谁说的好,后面推荐向全班同学来简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交流。

1、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和同组同学商讨,学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以“草”为题目,有什么含义?(看谁说得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模拟写作

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写一段文字,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在作业上)【学后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杨松林)

2010-8-30

胥浦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第四篇:新九上一单元导学案

How can you become good learners?

第一课时(1a----2d)导学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下列单词或短

语:textbook,conversation,aloud,prouncation,sentence,patient

2.学会使用疑问词how 和介词by

(1)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2)The more you read, the faster you will be自主预习

一. 根据汉语提示写出相应单词

1.课本__________ 2.谈话________________ 3.大声地____________4.发音______________ 5.耐心的______________6.句子___________

二.选择括号内的单词填空

1.________(How/What)do you learn English?2.I study _______(by/with)working with a group.3.Let’s practice _______(speaking/ to speak)English.4.Don’t read word ______(after/by)word.Read words

by groups.5.The more you eat, the _______(fat/fatter)you will be.课堂重点突破

1.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by 为介词,表示“通过……..方法或途径”, 后面可以跟名词活动名词短语,通常用疑问词how 来对这样的方式状语进行提问。

例:The foreign girl learned to sing Chinese songs by ears.这个外国女孩通过听学会了唱中文歌曲。How do you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 你是怎样练习说英语的?

By joining an English club.通过加入英语俱乐部。【小试牛刀】

--------_______do you tell him about the news? ——By ______e-mails.A.How;sendingB.How;sendC.What;sendingD.What;send 2.It’s too hard to understand spoken English.理解英语口语太难了It是形式主语,to understand spoken English 是真正的主语。例:

It’s not easy to finish the work in such a short time.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是不容易的。

【拓展】在以上结构中,经常用for 引出不定时短语的执行者。例:

It’s important for the sick boy to exercise every day.对于这个生病的男孩来说每天锻炼很重要。【小试牛刀】

______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A.That’sB.ThisC.It’sD.This is 3.Don’t read word by word.不要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读。

By连接两个相同的单数名词,表示“逐个的;依次的”。例:step by step 一步一步的one by one逐个的 【小试牛刀】

在离家之前他逐个门检查了一下。

He checked ____________ before leaving his room.4.The more you read , the faster you will be.你读得越多;你

会读得越快

“the + 比较级……, the+ 比较级…” 这一结构表示 “越……就越…”

例:The more careful you are;the fewer mistakes you will make.你越细心;你出错就越少。【小试牛刀】

The ________you study, the ______ grades you can get.A.hardest;bestB.harder;betterC.hardest;betterD.harder;best 达标测评

Ⅰ.根据句意及汉语提示写单词

1.These days many people have got a flu and the hospital is full of _______(病人)

2.We don’t understand her English ,because she has a poor _______(发音).3.If you can’t remember the ______(句子),you can write them down.4.We all know the ________(教科书)for children are free.5.Please read it ___________(大声地).Ⅱ.单项选择

1.You can improve your English by ________more.A.listenB.listening C.listenedD.listens

2.To learn to practice spoken English, you can have _____with your classmates.A.cardsB.conversationsC.facesD.teams3.Do you ever practice ______aloud every day?A.readB.to readC.readingD.reads

4.Huo Zun attracted most audience with his great ______skill.A.singB.singsC.singingD.sang

5.Don’t hurry.Please go into the room one ____one.A.inB.onC.byD.with Ⅲ.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我越了解他就越喜欢他。

________________I know him, __________I like him.2.比尔为了赶上公共汽车,每天早早起床。

Bill gets up early every day _________the early bus.3.这个护士对我们很有耐心。The nurse ____ _____ _____ us.4.我实在太累了走不动了。

I was _____ ______ ______move any farther.5.对他来说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

________ not easy for him ______ _____a job.

第五篇:第四单元导学案

第四单元导学案 16 范仲淹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仲淹是怎样的人?(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三、体会写法:

四、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17、体育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讨论、交流

四、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五、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第18课 《虎口藏宝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瞥、瓷、栩、眶、忡、谍”6个生字,会写“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歹徒”等词语。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躯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是教学的重点。

2.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是教学的难点。学习指导:

1.小组讨论法;2.活动探究法;3.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质疑导入

教师出示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而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虎口藏宝》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吗?面对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课文,读后进行简单评议。3.组织交流。(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研究,感知内容

1.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默读课文,想一想: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读后组织交流。

3.找出描写纳塔莉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4.组织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组织他们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2.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3.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如:“若明若暗、价值连城、喜出望外、迷惑不解、翻箱倒柜、洋洋得意、大功告成、无能为力”等。

19.顶碗少年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下列生字:疚 胛 颓 2.理解下列词语:座无虚席 优雅 惊羡 愧疚 惊心动魄 迷惘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体会顶碗少年成功背后的意义。4.能结合自身实际谈一下自己受到的启迪。预习准备

1.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试用工具书独立解决。

2.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课堂上小组交流解决。课堂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由如何成功的话题引入本课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解决遗漏问题。2.挑一个小组出生字词检测题,其他小组作答。3.教师依作答情况小结。

三、深读课文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

(1)作者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一个强者?(2)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启迪?

(3)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些什么?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样想的?(4)找出描写顶碗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认真体会他是怎样拼搏的。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后,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3.依自读提示,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4.小组合作,自由提出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5.自由谈学习本课的收获。6.总结全文 课后小测试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回答问题:学习本课后你受到什么启迪?.20.失去的一天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下列生字:茬 砖 涎

2.理解下列词语:绿荫如盖 羞愧 垂涎欲滴 游手好闲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4.学习本文后能受到珍惜时光的教育。预习准备

1.试查找作者苏霍莫林斯基有关情况。

2.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语,试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3.试理解课文,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课堂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由珍惜时间的话题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内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解决自己遗漏问题。2.挑一个小组出生字词测试题,其他小组作答。3.教师依作答情况小结。

三、深读课文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

(1)佩佳在这一天里都做了些什么?(2)妈妈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3)妈妈领佩佳都看了些什么?

(4)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依自读提示,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解决问题。3.汇报交流。逐一小结。4.小组合作,自由提出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5.学生自由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6.总结全文 课后小测试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收集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1.能读写带关联词语的句子。

2.通过交流,掌握深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教学重难点: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理解与运用

1.反复练习中的例句,体会这几组关联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2.交流体会。

3.从上面带点词语中任选一组写一句话。4.分组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二、拓展与交流

1.激趣:在阅读课文中,大家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怎样才能深入理解这些句子呢?读读书上介绍的方法。

2.小组交流:自己在平时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是怎样去深入理解的。

3.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在本单元学习或课外阅读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三、阅读平台 1.读课文思考: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林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为什么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2.分组交流。

四、积少成多

1.读读这些名言警句,想想它们都是什么意思? 2.分组交流警句意思。3.教师引导理解。

(1)“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充满信念。” 这是古罗马伟大的雄辩家、拉丁散文大师、政治家、哲学家关于勇气的一句名言,讲勇气与信念的必然联系。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有自己可以确信的看法。

(2)“真金在烈火中炼成,勇气在困难中培养。”这是古罗马塞涅卡的一句名言,以真金是在烈火中炼成的,来讲勇气是在困难中培养起来的道理。

(3)“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这是西班牙作家、诗人、剧作家塞万提斯讲的一句名言,讲树立勇气的重要。一个人失去了财富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这个损失以后还有机会补救,如果丧失了勇气,就一切都完了。

(4).试着背背这些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电话留言》 教学目标:

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方式。但有时候电话通了,你想通话的那个人却不在;有时候对方又是录音电话,这就需要你留言,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说话呢?

1.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想想电话留言活动内容和要求。2.确定打电话的具体内容。3.设置电话留言的情景。

4.自由组合,模拟进行电话留言活动。

二、进行活动评价

1.阅读教材中“活动评价”部分,明确评价要求。2.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习作《我和××》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和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写清楚。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3.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

4.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习作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经常与自己的伙伴、朋友、亲人、师长等交往,在交往中也一定会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或让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鼓舞你不断进步;或不断提醒你注意吸取教训,不要重走错误的老路;或使你„„今天你就选择其中一个,和同学交流交流。

二、小组出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注意发现有新意的习作,随时向大家推荐

四、学生习作之后认真自我修改,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五、优秀作品欣赏

下载诗歌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一单元导学案学生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牛郎织女(一)》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一)》教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学习板块一......

    《解方程(一)》导学案

    《解方程(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用等式性质解“ax=b”这样的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2、会用方程的解进行验算,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温故互查】1、填空。175-=5×17=3......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

    外来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1 新闻两则 主备人:刘兴高 审核人:史德清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阅读能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二单元[大全5篇]

    4、烛之武退秦师 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

    《苏幕遮》导学案(学生)(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主备:肖东光 审核:胡光文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苏幕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

    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 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

    《短文两篇》学生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略读主备:韩有龙审核:时间:2012/03/20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