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漫谈
端午漫谈
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佳节,是海峡两岸同胞都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关于这个节日起源的传说以及民间过节的习俗,两岸都很相似。相比之下,台湾过端午节的气氛比大陆还更浓厚一些,更传统一些。
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五日,“五”与“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
五、重午或重五。
古人有一种习俗,是在五月五日以兰草沐浴,所以端午节又有“浴兰节”之称。因五月五日午时为“阳辰”,唐宋时称端午节为“端阳节”。明清时代,北京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
提起端午节,海峡两岸同胞都会想起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对他产生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楚怀王起初对他很信任,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并封他为三闾大夫。后来受到奸臣的诽谤,被楚怀王渐渐疏远,最后竟遭放逐,满怀悲愤,写了一首《怀沙赋》,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来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撑着船,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有个渔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拋到江里去,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体。一个老医师还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果然,过了不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晕着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把这条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让孩子们用雄黄酒抹七窍,说是这样一来,毒蛇、毒虫就不敢伤害这些小孩子了。据说屈原是在五月五日投江的。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也有另一种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是春秋时代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他怒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完成霸业,并攻陷楚国,把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鞭打了三百下,以报杀父之仇。但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十分专横,不但不听伍子胥“联齐抗越”之计,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还在五月五日把伍子胥的尸体扔到了钱塘江中。从此,江浙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各种祭祀伍子胥的活动,这也就成为后来端午节种种风俗的起源。
这些故事,世世代代在两岸民间广泛流传,使端午节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文化内涵。
无论大陆和台湾,粽子都是端午节最应节的食品。在台湾过端午节,人人都会吃粽子。台湾粽子的种类很多,最有名的是台式烧肉粽。虽然从市面上买粽子很方便,质量也好,但不少家庭还是喜欢自己包粽
子,特别是一些有孩子即将考大学的家庭更要如此。这是由于端午节过后,就是一年一度的大学考试,而包粽与“包中”是谐音,因此许多父母都要亲自给孩子包粽子,以求孩子考试顺利。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划龙舟原是民间祭祀水神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后来附会到屈原的故事,说是百姓撑船寻找屈原。龙舟需要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下水,“开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请地方首长拜祭水神,并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晴。初五龙舟下水前,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龙舟走向河岸,沿途民众烧香礼拜,鸣放鞭炮。经过一番巡行,龙舟便下水比赛。竞赛开始,只见龙舟上的选手在咚咚的鼓声中,以划一的动作奋力往前划。河道终点处,中央插有锦标,哪一队最先夺得锦标即为胜者,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动人心弦的比赛,吸引着许多民众在岸边一边尽情观赏,一边为选手加油。在古代许多传统活动渐渐式微之后,龙舟竞渡成了端午节最有群众性和代表性的节日活动。
在台湾过端午节,还有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习俗,就是取“午时水”。
据说当年郑成功占领台湾时,部队开到大甲铁砧山,急需食水,却找不到水源,郑成功便插剑入地,祈求泉水涌现,拔剑后果然山泉喷涌。由于当时正是端午节午时,此水便被称为“午时水”。从此,“午时水”声名远播。每年端午节午时,台湾都有许许多多民众求取“午时水”,以保平安。
台湾端午节最有趣的活动是“立鸡蛋”比赛。那就是在端午节正午12点正,谁能很快将一只鸡蛋立起来,谁就会有好运。据报道,在去年基隆举办的一次“立鸡蛋”比赛中,参加比赛的千名市民有602人获得好运。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艾虎悬门日,龙舟竞渡时,屈原遗恨在,千古楚人思。”端午节和中华民族的其它传统节日习俗,不但浸淫大陆,而且深入台湾的每个角落,不是什么人搞的“去中国化”可以去掉的。
第二篇:道德修养漫谈
(一)、何谓道德
⑴“道德”释义
最早,用“道德”这个词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规则。其中,“道”是指道理;“德”是指掌握“道”的人,能够“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起初,“道德”这个词是分开使用的,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经》和《德经》,也是把“道”与“德”分开使用的。
把道德二字连起来使用,最早见于《荀子·
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总的说来,在中国,道德主要是指调整人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等等。
道德作“功夫、法术”讲,《水浒传》53回——李逵斧辟罗真人:“要不是我有道德,那就丢了性命”。
⑵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问题一直为历史上的伦理学家们所重视。历史上曾有一些伦理学家,企图离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去观察和研究道德现象,去寻找道德的起源。他们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类:其一,认为道德来源于客观精神和上帝及佛、道、神;其二,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类天性、人类同情心等;其三,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感觉欲望;其四,认为道德来源于动物世界。
以上凡种观点均从不同角度说明道德的历史起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自然是由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自觉行为规范,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⑶道德形成人一生下来,没有道德。小孩子,见人的东西,喜欢的就抢,说明小孩没有道德意识。最初只是模仿道德的外表。
完整的道德过程由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构成。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前提,道德评价可以促使道德行为完善。道德的形成,主要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是他培,道德修养是自培。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形成道德基础,道德修养完善道德。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认为:人原本都是完全自由的,但你自由,我也自由,过分的自由就会伤害别人,于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和谐,每个人都要交出一部分的自由,通过订立法律,限制起来。(这就是社会的王道;那些不讲和谐,弱肉强食的规则就是霸道)。
道德是隐形的法律,法律是显露的道德。
⑷道德行为与文明行为
道德行为与文明行为不同。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的,人们在处理道德关系时的实际行嘛作“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道德面貌。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多方面的,“文明行为”就是其中一方面。文明行为指人类进步、开化的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凡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行为,都是文明行为。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
⑸道德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经济基础决定道德规范。道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封建社会的“妇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封建社会,妇女归属男人,妇女道德实际上是对妇女的约束。妇道理论最初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推出《女诫》,将三从四德观念理论化。唐代《女论语》、《女孝经》进一步明确了女教的细节;清代《女学》将妇道推向高潮,并强制执行,成为禁锢妇女的枷锁。
1903年,《女界钟》问世,妇女的道德观念开始变化。《女界钟》提出六项女权:入学权、交友权、营业权、掌财权、自由出人权、婚姻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妇女的新道德观念才开始实践。
无产阶级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无产阶级道德的最高准则;而剥削阶级则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调整。拾金不昧,被认为是传统的美德,历来为人们推崇和赞颂。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冒出了“拾金有偿”的观念,并在现实中付之实践。有人拾到东西,要求失主给予酬谢,不然,见到东西也不拾。我们将拾金不昧称作提倡道德,后者为实践道德。提倡道德,是道德先锋的道德规范;而实践道德是普通人都可接受的道德规范。
道德根据行为区域和内容的不同将道德分作:“公共道德、积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三部分,也称“三德”。公共道德行为区域为公共场所,家庭道德局限于调整家庭内部关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五爱”概括了我国公民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和道德素质。
(二)、社会公德
1、何谓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指人们维护生活秩序,
第三篇:随笔漫谈
随笔漫谈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是的,读好书,就像结交了良师益友,使我们获益匪浅;读好书,就像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使我们心旷神怡;读好书,就像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使我们领悟到快乐的真谛!
乘着一叶扁舟,我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各式各样的书籍映入眼帘,使得我们眼花缭乱。
翻开厚厚的历史书,古今的一幕幕掠过眼前。看到那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的记载,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之情,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句——中国人好样的!看到所记载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凶狠残暴的恶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可谓人人得而诛之;同时也为那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所敬佩„„
历史记载书,不但让我们了解尘封已久的往事,也交给我们许多人生道理。
翻开散文书籍,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沉重的感觉,相反,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感受。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虽然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通篇的语言都十分朴实,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父子间深沉的爱,读者为之深深感动。
翻开名著,看到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也从保尔身上学会了“钢铁精神”;从海伦的身上学会了勇敢战胜命运,永不低头的决心;被《巴黎圣母院》里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善良美好的心灵所感动„„
在此,我引用冰心奶奶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确,书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挖掘;书就像指向标,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书带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道理。
读书,充满了乐趣,就让我们在读书中共同寻找快乐的源泉吧!
第四篇:漫谈上善若水
漫谈上善若水
覃少勉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0级汽检4班
摘要:善只是上得台面大谈特谈的美丽宣言,下台后善寸步难行,只因善利人而不能恶人,就有自私的人先怕恶后怕善为原则,大曰: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做好人不难,一直做好人就难了,做到“上善若水”的人简直是难死!
关键词:上善若水;献血;利已;雷锋;恶人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品性一样,泽被万物不争名利。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所以老子大曰:“上善若水”。
善是什么,只有从恶的镜面反映出一个对比的影像。我很惊讶地看新闻里,人们献出的鲜血被医院多少钱多少价的卖出。如果谁去献血,肯定不是为口号中的“光荣”,更不敢相信被别人拿去卖。我只认为他们献的鲜血可能救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一份珍贵的健康,他们给的是在绝望沙漠中的病人递上一杯希望之水,他们仅出于善而为之。
如果有一天曾经献血的他们躺在医院里,被多少钱多少价的鲜血而困扰,手术不进行而病情不想等待的日子里。他们就会“笑”了。善嘛,不过这样的出卖。有一天一个记者疯了,爆光这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级新闻,医院听到慌乱不已,不是毁尸灭迹,就是人去楼空。领导很惊讶比谁都惊讶,然后气愤,往下派调查组和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有效利”地得出报告:是不法医所弄的,这些医所自有献血车到处逛,主要是学生群体在献血。该死的,又是这样,曾经献血的他们又重新“笑”了。善嘛,利谁都是利,就是不利己。所以老子大曰:“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称号颁发给谁呢?思来想去还是雷锋最妥当。如果雷锋活着在我们现在社会的话,相信骗子就不会饿,可怜的孩子就不用上街乞讨而快活去上网去酒吧了。
善是什么?我认为善是主观上符合大众常理又无私利于好人好事的,人的行为。做好人不难,一直做好人就难了,做到“上善若水”的人简直是难死!善仅仅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跟别人无关,只能先天下之善而善,后天下之利而利。现实里有几个人用善当武器办事的。善只是上得台面大谈特谈的美丽宣言,下台后善寸步难行,只因善利人而不能恶人,就有自私的人先怕恶后怕善为原则,大曰: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善是清水,谁都想做,但善往往抵不住一个老鼠屎污染,全靠自己为或不为。上善若水是某些人的理想,也可能是大话。
注释:①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第五篇:宋词漫谈
宋词漫谈
——中国人民大学 诸葛忆兵(2012.8.31)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今天给大家聊聊宋词的基本情况,耽误大家的时间,请多原谅。作为宋代历史文学的研究者,我们对开封城有着非常向往的情感。当然,我们知道,今天的开封城,作为宋文化的遗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流失。当然我们又知道,现在开封市的领导要以宋文化为核心把开封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也是我们非常高兴,非常期待的。我今天来到这里,给大家聊聊宋词,也正是受开封市领导的委托,受到开封市民的感召。下面我们聊一聊宋词。
我想先跟大家聊聊宋词是怎么起源的。词,从北宋到南宋是通俗音乐配唱的歌词,这种音乐被称为“燕乐”。这个“燕”字是通假字,通“宴”。换句话说,宋词最初是配合酒店里的音乐来歌唱的。北宋的沈括曾经把从先秦到北宋的音乐可以分为三段:先秦的时候被称为“雅乐”,诗经就是配合雅乐演唱的,第二段,是从先秦以后一直到唐朝,到隋唐时期的音乐,把它胡乐.第三个是隋唐时期,我们把它称为燕乐,燕乐是一种外来音乐,产生于今天西北一带地区,主要地区是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等这些地区,一少部分来自南方,比如今天的大理,乃至印度。在艺术欣赏领域,人们总是喜新厌旧,对新鲜的音乐形式接受的非常快,比如说,我们接受今天西方的爵士乐。音乐在隋唐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各个民族交流非常多,战争也非常多,同时伴随着频繁的商业往来,西北的音乐流传到我们中原地区。当流传到中原地区以后,中原地区的人们对这种活泼的音乐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广泛传唱。这就形成了新的音乐体系,被称为“宴乐”,也就是举行宴请宴席的时候演唱的音乐。
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古今中外生活常识应该是差不多的。我们设想一下,晚上下班以后,在灯红酒绿之际,一边休息的地方喝酒,一边听歌唱家唱宋词,那么这个时候听什么音乐好呢?唱什么歌好呢?如果大家下班的时候,在休息的时候,在喝酒的时候,听到旁边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扯着喉咙唱“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不是很煞风景呢?或者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也很煞风景呢?所以这个时候演唱的内容必须是风花雪月。“风花雪月”是宋词的主要题材,大家想想看,“执手相望泪眼,竟无语凝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是这种题材。这其实有它的传唱的环境,传播环境所决定的,宋词的主要内容就是风花雪月。那怎么会想到这样的作品,当然北宋的时候也会想到这样的词,比如说范仲淹的《渔家傲》写边塞的,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么这些词,大家可以发现在宋词当中数量极少。就苏
轼而言,苏轼流传到今天的作品有350多首,“大江东去”这样格调的作品专家统计也只有七八首,和风花雪月没有关系的作品只有四十来首,可见,风花雪月在宋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说,词为艳词,词为艳歌,词言志,词言情,或者换种方式说,词是经济繁荣的产物。今天开封要打造新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要转变经济模式,要让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现在我们在宋文化上做文章是一件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第二个,我要简单的提一提词的一些特点。词和诗不一样,诗有七律七绝,五律五绝,词必须有词牌,词形成的调叫歌,歌就是我们今天唱歌的歌谱,就是歌谱,那么比如我们听得“雨打芭蕉”就是宋代当时的词牌。每一首词都要有一个调,歌谱的内容和形式是相统一的,比如说,白居易的《忆江南》,它一定是描写江南风光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写的就是江南的风光。相传最早的一首词是李白作的,是《忆秦娥》,那么它一定是和秦娥有关系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一开始呢,歌的名字和内容是相统一的。那么在宋朝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音乐流传下来,内容重新填写,词调和内容逐渐逐渐就产生距离了。比如刚才提到的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是怎么回事呢?念奴娇是唐玄宗年间一个著名的歌妓,所以写念奴娇本来是应该写歌女的,可是到了宋代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关于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南宋有这样一个特点,“唐词多元调”,唐词的歌调和名称是一样的。
下面我们讲一下词牌的分类。我们今天知道的有:小令,中调,长调。这么分是根据宋词的长度来分的。59个字以下叫小令,60个字到89个字叫中调,90个字以上叫长调。这种分法是根据明代词的卷本来分的。明代词的卷本是根据词的长短这样分类的。我们现在的排列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方式是根据年代,哪个作家在前,往前排,哪个作家在后,往后排。还有的编排方式是根据内容来排列,你是写风景的,写山水的,写恋爱的,根据题材来排;还有的,是根据形式来排,比如说五律,七律,还有唐诗三百首基本上是这样分类的。明代还有一种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我们今天也可以发现,那就是根据作品的长短来分类的,越短的就放在最前面。这种分法到了清朝的时候人们总结出来了,比如说59个字以下叫小令,还有中调,长调还很流行。那么这种排列的方式出来以后,我们现在还是很流行的,比如说我们提到词,就是小令,中调等等。这种排列方式在清朝遭到了专家的质疑,我们今天唱歌大家都知道,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字数是不同的,唱歌的时候我们加几个字,减几个字都是没有问题的,大家都明白这一点。宋代叫词牌,字数是不同的。有时候多几个字,有时候少几个字,宋代跟我们今天是一
样的。清代有一位专门搞词乐研究的专家,他编了一本书叫《词律》,其中就指出,有的词牌是50个字的,有的词牌是60个字的,还有88个字,89个字或者92个字的,你说它是中调还是长调。所以这种分法是不对的,是错误的。那么明代的人为什么根据字数的长短来编排呢?我们今天从一般的文学书法作品里面,看不到这种编排方式了。从我的提醒大家可以发现,当时的编排方式其实跟今天是一样的,我们到歌厅去唱歌,点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拼音字母啊,或者根据歌曲名字的字数来排,比如1个字的,2个字的,3个字的,也就是说古人在编词选,其实是在编歌曲选,根据字数来排列是为了点歌的方便。古代点歌的方式不像我们今天这么方便,不像我们今天用电脑一点就出来。古代是根据字数来排得,那么这种排列方式到了清代,当然清代也有乐谱知识不是太好的,他不能把它按照小令,中调,长调来分类。事实上宋词就是一种音乐,它的分类方法应该按照:令,引,净,慢。令起源于酒令,那么唐人在喝酒的时候,他要找一个歌曲来唱歌劝酒,用的最多的是小词。喝酒的时候,他的主要目的是劝酒,不是敬酒。唱歌不是歌曲演唱会,所以令的一个特点是短,短小,精悍。清代人总结出来的,就是不要招人讨厌。如果你读唐代的词就会发现,它还保留着原始的方式,每一句唱完以后加两个字“举杯”,唱一句你就要举杯,要喝酒。它基本的形式是比较短的,当然也有个别长的令。第二种叫“引”,唐代对于“燕乐”的享受跟你的经济条件和听技是联系在一起的。越有钱的人,就享受越高档的音乐会。高级的音乐会就会出现大型的主曲,大型主曲拿到酒店里面是不合适的,所以要在大型的主曲里面摘一个片段来唱,那么这就是“引”。“引”我们今天写书的时候前面加上引言,引言就是序言,也就是放在最前面的那段话。音乐里面的引言也是音乐前面的首章。在文学艺术上它们有共同的规律,我们今天写文章要把开头写的很漂亮,中间要饱满,最后收尾要干净。音乐也是一样的,音乐开头就要漂亮,如果音乐开始演奏的很沉闷,接下来再精彩也没人听了。后面坐的学生提醒你们一下,高考的作文开头一定要漂亮,如果不是的话后面再好老师也不愿意看了。音乐家就把第一段摘下来独立演唱,这就是“引”。第三种叫“净”,也是从大曲子里面摘出来的一段,演奏时要发生复杂的变化。包括我们今天的体育竞赛节目,像自由体操啊,规定要有音乐组成。而音乐是要有节奏变化的,音乐节奏的变化有时候由欢乐转向悲哀,有时候由快节奏转向慢节奏,比如说白居易的《长恨歌》,音乐从高潮转向低沉,又由低沉转向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音乐是有节奏变化的,比如说我们回忆一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当殉情的时候音乐是非常悲凉的,然而当化蝶的时候音乐变得欢快起来。音乐是变化的,那么这种变化的音乐在缓慢转向欢快,由悲苦走向欢乐,低沉走向高亢,古人把
这种复杂的音乐摘出来独立演唱,就叫做“净”。第四种叫“慢”,慢曲子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劝酒了,主要是为了演唱或欣赏歌声,慢曲子的特点概括为四个字“调缓拍长”,调子很缓慢,节拍很长。曾经有人有种非常夸张的说法,慢曲子听完,半天过去了。所以,宋词的分类基本上是这四类。这就是宋词必须要有词调。
宋词又叫做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不是统一的,所以叫做长短句。其实,长短句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比如像这样的词,在座的应该比较熟悉的,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圆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非常整齐的语言。我再举一个例子,还有宋词里面经常出现的《浣溪沙》,里面全是七个字一句,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全部都是七个字。句式是整齐的,所以说长短句只能作为我们平时的称呼,但是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首先一个歌谱有固定的句子,我们今天的乐谱也是一样的,我们把乐谱变了,你可以多唱几句,这根诗歌不一样,诗歌比如说净体诗是四句,绝句是八句,律诗写几句都没关系,这叫排律。而宋词的句子是固定的,你不能多唱,这就是“调有定句”。第二个呢,是“句有定字”,每句多少个字基本固定,你不能多出五六十个字来,作为一个歌谱,多出五六个字来也不好唱,最多不能超过三个字,这就跟诗歌不一样了。而“字有定声”这一点跟诗歌是一样的。宋词是由歌女演唱的,不讲究平仄的,它要求音乐上的和谐。李清照在她的词里特别提到,词和诗不一样。词要有阴阳,比如我们今天提到的清音和浊音。大家去读一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全部是唇齿音,这是与它歌唱的形式是相配合的。字有定定声指的是个别关键字指的是第几声,还有浊音或者是喉音,叠音之分。宋人一般写词都是四五句,四个字一句,四字句变成五子句,前面第一个字叫“领”,这个“领”字发的是第四声,去声。这个去声唱的时候叫“正起”这是第二个特点。
下面我讲一下宋词的兴盛。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如我前面讲的,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音乐的繁荣是在隋唐时期,但是词的创作繁荣时期是在晚唐的时候。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音乐繁荣了,跟音乐配合歌唱的歌词怎么还不繁荣呢?中间相隔时间大概300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音乐繁荣了,而与它配套歌唱的歌词推迟了300年,这个音乐是外来的音乐,到了中原,中原的音乐家和文人对它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以前老师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觉得不对头了。过去的音乐家们或者歌唱家们,他们也不会同意,中原的音乐家们也不至于这么弱智啊,接受这种音乐需要三百年。这不符合习惯啊,三年也够了,最多
三十年吧。所以说,这里面一定有重大原因。这就重新回到了词的特点。词的特点是什么呢?在娱乐场所演唱,内容是风花雪月,又回到这一点来了。而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是没有自己独立地位的,不要认为中国古代重视文学,中国古代是不重视文学的。它完全是政治的工具,文学是工具,它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所以,在儒家的话语里面可以找到“诗言志”,或者归纳起来是两个字“诗教”,诗歌是用来教育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的。儒家思想虽然有我们今天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儒家对男女感情上的要求肯定是不符合我们今天时代要求的。儒家对男女感情的要求,经常强调“男女授受不清”。所以我们对儒家文化做一下归纳,有这样一幅对联,比如上联“民以食为天”,下联“万恶淫为首”,儒家最痛恨这个,所以儒家要求男女之间的距离要完全隔离的。我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是儒家思想的典型表现。儒家文化发展到宋代这个高峰期,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化人,欧阳修在重修五代史,重修唐史的时候,他写了一个故事,作为典范来表彰,希望当代的人向他学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五代的时候战争频繁,有一个战士牺牲了,他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到军中收丈夫的尸骨,这个寡妇非常贫穷,在收尸骨回来的途中,路过一个旅店,旅店老板不让寡妇住店,让她出去,而她不愿意出去,然后老板拽着这个女子的手,把她拉出去了,这个女子就说“男女授受不清”,你怎么能碰我的这只胳膊呢,这个胳膊你碰过了,没用了,拿刀砍掉吧。欧阳修把它记在历史里面,作为典型示范。诗经里面有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但是全都解析的变样了,比如说第一篇《关雎》里面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在儒家的解释中,你以为是:遇到漂亮的女子帅哥就要去追她吗?这是写厚非之德。周文王作为天子,道德水平很高,他娶的妃子道德水平也要很高,宫廷里面有这样一位道德水平高的女子,大家要从心底里面产生向她学习的愿望,所以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儒家解释为不要注重外表美的追求,还要注重对心灵美的追求。儒家这样解释对不对呢,其实是非常荒唐的。儒家在解释的时候,书上是这么写的,实际上却不是这么说的。还有这样一首诗歌流传下来,诗经中有这样的诗篇,《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一首在汉水流域流传的诗歌,写的是汉水流域的男子追求不到自己向往的女子,是一首失恋者的诗歌。但是儒家对这首诗歌怎么解释呢?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开封,位于中原地带,位于黄河流域,文明程度非常高,汉水流域位于南方,南蛮之地,那个地方的道德水平低,那么中原的文化逐渐向南方推移,以至于南方人的道德水平应该提高,诗经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那么他们对诗歌的解释事实上包含着一个理念,诗歌不可以写男女感情,这是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呼应的。诗歌应该
写什么呢?诗歌要动天地,感鬼神,移风易俗,起到政治教育功能。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想想,中国古代号称泱泱诗歌大国,第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是曹操父子——“三曹”。你想想,曹操哪一首诗是写男女感情的?到了唐朝,中国的古典诗歌发展到了黄金阶段,举个例子,李白流传到今天的诗歌有994首,那么李白哪首诗歌写男女感情呢?或者说是男女恋情呢?那么,杜甫留下的诗歌更多,一共有1458首,杜甫诗歌哪个是写男女恋情呢?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前半句写妻子,可是后半句就开始写儿女,事实上是写对家人的思念,还不是写男女恋情。而我们又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恰恰在中国古代诗歌里面流失了,消失了。这就是儒家文化引导的问题。那么,杜甫写不写男女恋情呢?写。在宋词出现之前,数量极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什么时候写呢?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比较多,就是国破家亡。也就是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日落西山”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希望了,还讲什么大道理呢?这个时候就开始随便写了。比如说,南朝时候的宫廷诗,有些诗就直接开始写了,有些诗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写得都是黄色的,但是比较晦涩,它不直接写男女感情,比如说可以写女人的枕头啊,鞋子啊。南朝的诗人公开提出这样一种说法:“文章且需放荡”。一到新的朝廷建立,重新建立伦理道德规范。大家又开始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人格。大家都不去写男女感情,写男女的话很丢脸,写男女的话你在当时的社会舞台上要受到绝对的阻碍,所以白居易写词怎么写呢?虽然词是在歌舞场所流行的,但是白居易是这样写的:“江南好,风雨旧曾谙。”他写江南的风景,这就和男女感情脱离关系了。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写这种隐逸的生活,用超乎世俗的高尚情怀来创作,而这样的歌曲在歌舞场所是流行不起来的,你偶尔写一首自己欣赏欣赏还可以,但是你要让歌女在灯红酒绿,大家情绪都很高亢的时候来唱这些歌曲不合适,所以词不能这样。虽然词在隋唐时期已经形成新的体系了,所以不敢写。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写呢?晚唐的时候就可以写,晚唐到了一个时代没落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文人的生活是非常放纵的。李商隐的话说是“只是近黄昏”。所以杜牧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姓名。”十年在扬州做官,得到什么名声了?就是青楼女子都知道杜牧这个人的无情。杜牧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自己忏悔吗?完全是自我劝诱。这就是晚唐的社会风气,天天跟歌曲混在一起,天天饮酒作乐。当时呢,可以说是军阀势力割据,中央势力衰弱。他们写到男女感情的时候不敢大胆的写,为什么呢?传统的教育在他们心里打上很深的烙印,这是不可以写的。诗歌写好以后名字都不敢取,称之为“无题”。有些无题诗是在传抄的过程中,题目在传抄的过程中
丢失了,所以叫做无题诗。而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故意称之为无题。那么,李商隐的写无题诗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是他不敢取名字,这是一种文化冲突的结果。“身无彩凤双飞翼,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不敢明确说这是写男女感情。他就写无题,让你猜吧。所以无题诗的风格是晦涩的,是朦胧的,是婉约的。大家可以读读宋词,宋词的一个标志就是婉约。宋词的表达方式跟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同一个风格——晦涩,朦胧,婉约。诗歌的内容离经叛道,违背了儒家思想的。晚唐社会动荡的时候,文人破罐子破摔。那么,我这里呢就把词能够繁荣的几个关键原因说出来了。词为什么到了晚唐五代的时候才能够繁荣呢?与诗相差了三百来年呢,是因为这三百年间人人都不敢写,到了朝代灭亡的时候才开始写。
最后一个问题,有人说,宋词的繁荣与朝代的灭亡没有关系啊?你要讲宋词繁荣的话,对于不关注宋词研究的人不会注意这一点。以往的研究也忽略了这一点。宋代开国,词立刻就衰落了。用一个数字来说明,晚唐五代作品选——《花间词》,他基本上选的是四川的作家,这么具有地方特色的选本,选取了18个作家的500多首诗,更不用讲其中有江南的李煜。而宋朝开国80年间,只有11位作家的34首作品流传到今天。大家会有人说,是不是作品流失了?但是晚唐战争时期,流传的应该更多啊。我们暂且不谈流失的因素,大家可以发现北宋初年的整个创作完全沉寂。这一点在南宋的时候就有所发现,南宋在开国初年的时候有一个文学评论家,也是音乐家,他对词特别关注。他提出来,五代的时候词这么繁荣,可是到了开国初年却出现了顿衰,突然就衰竭了,他就解释说“词有可怪”。他感到这是很奇怪的,为什么出现衰竭呢?站在我今天分析的问题上看,非常明白,国家之间,道德之间。宋太祖建国,重文轻武。文人必须要有政治道德品格,文人不能乱说,否则这个国家怎么整治呢?宋太祖开国以后,就开始重塑文人的道德情操。重新建立朝廷的道德价值体系。那么比如欧阳修的作品,其实就是在重塑中的作品。欧阳修在重修五代史的时候,发出了感慨:时乱见忠臣。动荡的年代应该有忠臣的出现。可是晚唐一个也没有出现,只有三个武将。所以宋太祖上台以后,他不能让人家再来搞“陈桥兵变”,所以重建道德价值体系的后果就是宋词的衰退,因此宋词就没人写了,这东西写了丢脸。写了以后,提拔干部的时候会成为很大的污点。宋代有明确的记载,有时候官员在家里偶尔写,写完以后怎么办呢?酒醒以后立刻烧掉。所以就留不下来了。文人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自扫其迹”。自己把这些痕迹都扫掉。五代有有这样一个例证。五代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文学家,喜欢写词,当时大家都写。后来做了晋的宰相。做宰相后,人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曲子相公”,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语,就是“写黄色歌曲的国务院总理”。所以后来大家都很警惕,尤其到宋代建国以后,形式
改变了,大家基本上都不写。要写也只写内心的志向。写内心志向就不适合让歌女来演唱了。所以这样下去,就跟男女感情脱离了关系。那它有怎样再度繁荣的呢?是因为它有一个基本决策。这个基本决策是:就是历代皇帝建国以后都要大杀功臣。当时是独裁专政的天下,比如历代杀功臣杀的最厉害朱元璋,朱元璋杀功臣杀到什么程度呢?太子都来向他求情,不能再杀了。这时朱元璋把一个全是钉子的棍子的东西扔到地上,让他的儿子捡起来。可是,太子无从下手啊,到处都是钉子。朱元璋说,我把钉子拔掉。所以杀功臣的心思也是一样的。为自始至终的揭发做好准备。虽然他自己可以掌握政权,但他儿子登基以后就未必。很不幸的是,朱元璋的儿子很早就死掉了。后来他的孙子继承王位,接着继续杀功臣。历史上不杀功臣的皇帝只有两个,一个是东汉的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因为不杀忠臣所以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出现了很多豪强。袁绍,原宿,刘备,曹操,刘表地方豪强们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三国志,地方豪强们主张分裂。造成严重后果,最后整个国家败于曹操之手。第二个不杀功臣的皇帝是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胤不杀功臣,又避免了东汉这种豪强争霸的局面,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就是悲情识英才。赵匡胤本来是晋军的统帅之一,在军中结拜了10个兄弟,靠这10个兄弟拉拢军中势力,赢得了天下的稳定。后来赵匡胤这10个兄弟在军中喝酒,下面有人说:“恭喜大哥现在已经做了皇帝。”赵匡胤却说:“你不知道军中有多少人盯着我这个位置啊?”在场的几个兄弟都说“谁敢危及大哥的地位?”赵匡胤说:“你们几个都是好兄弟,当然没有,但是你们的部下,想荣华富贵,第二天起来,硬把龙袍往你身上批。”这种情况在五代时期是非常频繁的。在场的兄弟就说:“那这怎么办呢?”赵匡胤就说:“人生在世,恍如过驹而已”。人生在世,就像千里马奔跑过去一样。我现在荣华富贵,你们也去享受生活,这不是很好吗。”赵匡胤劝他的军中兄弟享受生活,颐养天年。回家多找几个女人,喝喝酒,唱唱歌,这不挺好吗。个别人不想退位的,想抓着权利不发放的,有一个老将,把自己的衣服剪了,露出很多刀伤枪伤,说自己是为国家立过汗马功劳的,怎么能让我卸甲归田呢?其实这就是赵匡胤的潜台词。所以,这是用金钱购买你的权力,用金钱购买你的忠诚。者就使宋代的中央集权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再也没有发生过内乱,像安史之乱,内部的宫廷内乱,宋代发生的是极少的。宋朝洛阳的一个文学家曾经说过,百年无内乱,这都是皇帝的政策所带来的。这样的结果就造成宋代的官员工资很高,五品以上的工资都比较高,五品以下还是不行的。你去查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宋代的官员家家户户都很富裕,像苏轼这样廉洁的官员,家里的俸禄也不少。有专家做过统计,宋朝官员的工资是汉朝官员的十几倍,宋朝官员的工资发放名目之繁多,我们今天难以想
象。其中有炭火费,服装费,车马费,还有仆人的工资。宋代官员的工资有很多种类型。有现金发放的,还有以土地形式发放的。我给你举个例子,看宋代人享受到什么程度。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晚上下班以后,去探访这些官员在下班以后都干些什么。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在喝酒,都在跟歌女唱歌,都在喝酒作乐。唯独只有晏殊兄弟在挑灯夜读。第二天上朝的时候,真宗在百官面前当众表扬晏殊兄弟:“晏殊兄弟好,晏殊兄弟刻苦学习,而你们却在饮酒作乐。”晏殊兄弟却说:“不是的,因为我们刚做官,还没有钱。有钱我也去享受了。”真宗听了更加激动:“我表扬你,你还说老实话,你真值得信赖。”所以晏殊升得很快,35岁升到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宋代风气的改变。外面还在打仗,而里面呢,四川有蜀国,江南有吴越、南唐,广州是南汉,山西是北汉,它还在南征北伐,还在打仗。一直到了宋朝,宋真宗时期,局势基本稳定。跟契丹国订立了盟约,也不再打仗了。那么这个时候呢,开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大家都知道,古代实行宵禁制度,晚上大家是不可以出门的,出门要被抓起来。所以你看电视剧的时候,如果古代晚上外面人很多,那都是假的,古代是实行宵禁制度的。那么开封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古代的集市是集中的,四边是有门的。晚上实行宵禁,里面是没有人的。但是到了北宋,就开始繁荣起来,晚上已经有人开始出去寻欢作乐了,可以出去寻欢作乐的人,都是有地位的。后来出来人多了以后,宵禁制度就被打破了。开封的这个坊墙也逐渐倒塌了,里里外外没有分别了。人们就开始享受了,饮酒作乐,继续开始写词唱歌,虽然酒醒以后都烧掉了,但是歌女之间相互传唱,就得以流传下来。后来国务院总理也写,那么下面的人都开始创作,知道仁宗时期,开国一百年以后,才开始流行写词的风气。这个时候柳永,苏轼他们就开始大量的创作宋词。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