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语文新课改同行(定稿)
与语文新课改同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与老师们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天,我汇报交流的题目是《与语文新课改同行》。
新课改的一些新颖先进的教学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广大教师压抑以久的心扉。当我将这些鲜活新颖带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应用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时,语文课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以前,我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学生“望师生威”,培养了一批批平庸听话的“好学生”。新课程使我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更不像以前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而像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2、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以前,我站在讲台上,像个讲经布道的大师,对着一群虔诚的信徒慷慨陈词。而现在,我和学生一道到书海求知,在争论中寻求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不是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把学生尊为“主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重视,积极性大大提高。
3、教师由独裁者变为协助者
以前,在课堂上,我一人说了算,而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健全学生人格。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给以最大的帮助。例如当学生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争议不定时,我及时给以指导,并对那些持“不同政见者”给以肯定;对于那些很少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会给他一个发言的机会,解除他心中的恐惧。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方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是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议问题与反思 课程改革在取得一些可喜变化的同时,新课改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学生对语文的不重视。
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靠天赋,学不学都一样。不像理科科目,多做题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语文就是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难见成效。因此,学生上语文课就是休息课。
反思: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这个老师。教师精心备课,不让学生上课开小差,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从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你这门学科。
说到教师的精心备课,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的校园网站上传了很多老师们精心制作的各科精品课件,我们可以实行“拿来主义”,自己进行第二次加工创作。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随时与自己身边的同行交流,一举两得。
(2)、重过程与面向全体的矛盾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这样一个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往往提出一些跨越性较强的问题。这样确实为基础知识牢固、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的那部分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但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和反应慢的学生却不知从何想起、从何说起、从何做起,从而导致他们无事可做,与其他同学越落越远,造成班级中学生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感悟力也不一样,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还有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上课不动脑筋,只是被动听老师讲课。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这个矛盾恰恰又是目前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
反思: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准备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生中开展结对子活动,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2)固定的时间与不可控的教学容量的矛盾
素质教育以来,老师上课的时间大大减少。但教学内容一点都没有减少,高考考查的知识点照旧。那么,怎么在短短的一周五课时的时间内讲完考试大纲要求讲的教学内容。教师往往因此或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是拖堂,或是教学过程虎头蛇尾。
反思: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大胆取舍,选取有代表性的课文讲解,以一代万。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3)网络技术应用与教学“效率”的矛盾。
我观察到,网络的运用,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丰富的内容,五彩的颜色,确实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而语文课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反思:信息技术只有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才能取得实效。而寻找这个“结合点”的困难确实相当的大,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谦虚谨慎,博采众长,勤于思考,努力创新——我的两点心得
一、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但是,任何教材,说到底,仅仅是个例子,把这个例子掌握得再好,也不等于就学好了语文。平时要求学生注意摘抄自己喜欢的格言、成语、名言、警句等;到报刊上找中外名著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精品朗读;从中外寓言、童话、诗歌中选出美文研习;自己制定背诵计划,每天背上一句、一条或一篇;收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 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等等。
二、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第一卷选择题的字音题。其次,要努力使学生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现在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如果字写不好,肯定会影响阅卷老
师的心情,进而影响学生的得分。语文课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要写出一手好字并不困难,每天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三年下来,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三,要努力使学生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水平,都是在勤奋练笔中提高的。每学期安排10次左右的作文训练,教师要精心批阅,精心讲解。我们在高中阶段或通过日记或借助其他形式能够做到天天练笔,就能天天写出新内容,写出新水平。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永远值得学生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以上几点是我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让我们全体章丘中学的同仁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章丘中学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小学语文与新课改同行
小学语文与新课改同行
马杜桥乡中心小学
邹东波
我从教已经12年了,一直担任语文教学。从2001年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教育教学的形势可以说是“旧貌变新颜”,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正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整个势态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还“埋着头”、“一言堂”的教学,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充耳不闻,就将被新课改的潮流所淘汰。那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如何去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真正让语文教学与新课改同行,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呢?
一、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应充满民主、平等、独立的教学氛围,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与潜能,扶植那些萌发出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亲切、热烈。改变那种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乖乖听;教师黑板怎么写,学生笔记就照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教学模式。
二、发展能力,开拓智力
所谓能力,就是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结构核心,因为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把具体事物抽象化,或把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称为五字经,揭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规律。”这都得依靠师生双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运用对比、质疑、讨论的方法引导师生共同对课文进行探究,这样的课才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他们才能爱上语文,才能乐意上我们的语文课。
三、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是近年来,作文更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其优劣直接关乎语文教学质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但是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结果及作文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对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否获得了真实的写作素材及是否做到独立构思关注的非常少。目前我们作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往往集中在写前指导,忽视了写中、写后指导。且对于写前指导也仅围绕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指导上,而对于“为什么写”这一写作的出发点关注甚少,不明确“为什么写”的写作是无目的、无对象的写作。这种写作无个性、无情感就像一个人自言自语一样难以实现作文交流情感的目的,这无疑又未能很好的实现新课标倡导的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四、身教、言教并重。
我们在教学过程,应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在上导读课时自己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反应,领会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布鲁纳又提出“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顺着思维发展的程序,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并且“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适应学生的思想形式”。
五、精心引疑激趣,链接现实生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链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学生积极思维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愚公这个典型人物是作者取于现实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想象加工而成的,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兴奋中心,使其积极思维。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如此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百科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广泛摄取,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应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关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人格都影响着学生。一个有丰富知识,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激起学生对他崇敬,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一个教师应该有温醇的爱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具有无私的奉献。教书以教人为宗旨,时时都应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每一堂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每一篇要背的课文也都能背诵。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扬弃传统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时代需要开拓创新的新型的语文教师,现代教育者应该有现代观念、现代人格、现代气质。因此我们不能当一个仅仅作为旧传统教学那样的“教书匠”,必须跟着新课改的潮流,做个不被当代社会所淘汰的合格教师。
第三篇:幸福与语文同行
论人文教育之道展精湛教学艺术
幸福与语文同行
——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有感
乐陵市化楼镇张屯小学杨金荣
怀着对人文教育的敬仰,在浪漫的初夏来到美丽的泉城济南参加了名师名家云集的盛会,不仅有特级教师执教观摩课,还有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做专题报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众多名家各显神通,把自己的理念、经验和成果一一展示。这次大会,我充满了太多太多的感动,那一场场精彩的专家报告至今仍萦绕耳际,那一节节优秀的课例展示依然历历在目,会务组提供的一本本书籍让我们干涸的心田得以滋润……这次的学习太撞击我的心灵!几位大家的教学风范叫人回味无穷,深深感动。特别是两个童心未泯的教育前辈——于老师和贾老师的课带给了我太多的回味和思考。
思考之一:印象
于永正老师和贾志敏老师,都是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前辈,可是他们给我的印象是‚老顽童‛!七十多岁的老人,鹤发童颜,精神抖擞,行走于课堂之中,是那样充满智慧,思维敏捷,滴水不漏。真是宝刀不老!显然是在享受课堂,忘我的沉迷于教学的快乐之中。正如贾老说的那句话:我七十多岁了依然不离开课堂,因为我的生命在课堂!思考之二:震撼
语文教师如果不会说话,不会朗读,就不能传承给学生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就毁了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最终就淡了对祖国的感情啊!他们会读,会朗读文章!会默读文章!于老的话一遍遍在耳旁萦绕:朗读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默读能走进文章的深处,领会写作方法。所以,要读,要会各种读。因此,两位老人的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就是读书,就是教给孩子一句句读书。他们把对话,把平平淡淡的一段叙事文字读了个‚高山流水,行云穿月‛,叫人舒服!此时,我算是彻头彻尾地知道什么叫读书!为什么不能在那里分析课文!思考之三:品味
二老的课‚深入浅出‛,永远不离开语文的根‚读、说、写‛,说话训练体现了一个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他们的指导中处处流入这课堂习惯的细节培养。于老师抓住了‚描写林冲‘回’洪教头的几个重点词‛让学生体会林冲的人品:让!礼让,谦让,忍让,宽让!步步深入,步步‚惊‛心!叫人认识到‚让‛的深邃,‚让‛之修养所在!而贾老师的‚诚信‛教育也是通过对‚卖鱼的人‛的‚奇怪‛做法的说,通过用‚直白的话、反义词、成语、名言俗语‛步步深入地解释‚诚信‛,最后写出对诚信的解释。让孩子们总是学后反馈,落实。二老的课如一泓醇香的美酒啊,越品越有味道!
我边听课边思考:听名师上课,我们学什么?是他的动作语气?我们学不来。是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学不来。是他的文学内涵、我们更学不来。其实,我们听课,不能仅仅去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而是应该透过名师的一招一式,去领悟他们的教学思想。名师上课,看似随意,其实,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他们理解的教学思想,唯有高品位读书,陶冶情操,课堂才会绚丽多彩,教学才会精彩纷呈。因此说:听名师上课,我们要领悟教学思想,感受魅力课堂。
大师不愧为大师,专家不愧是专家,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敬仰钦佩之余,最应做的就是回到岗位后如何行动。今天我们仰望大师,明天我们感恩自己,在人文教育的大道上,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文化的精髓,看到了教育明天的欣欣向荣。
第四篇:携手同行新课改培训心得
携手同行
——济南学习感悟
德才高中
张馥
杨凤
感谢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给我们提供来山东学习的机会,更有幸能和各兄弟学校的领导结伴学习,有接地气的思想碰撞。此次学习犹如一场及时雨,在我们困惑时迷茫时让我们明确了前行的方向,也让我们知道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使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
一、走进新高考,理论联系实际
本次学习专家报告和学校的实地考察相结合,既有理论支持又有实际操作。可谓新高考的饕餮盛宴。通过李勇院长的报告,让我们更加明晰了山东高考改革的具体内容,如“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安排,以及英语听力的具体考试时间。李勇院长真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我们,他提示我们对每个孩子负责任,首先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让孩子通过合格性考试。他还反复提示我们,学校发展要重视和开发新课程,课程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
二、尖子生培养,茅塞顿开
山东实验中学林宝磊副校长的报告让我们对尖子生的培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尖子生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影响尖子生培养因素,如何储备尖子生到培育尖子生的要领,都毫无保留为我们进行系统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名校的教育规范和魅力,且已把对尖子生的培养上升到“攀登课程”的高度。由此反思,我们对尖子生培养是想起什么做什么,缺少长远的规划和系统安排,所以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也付出很多,但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三、魅力校长,亲力亲为 济南甸柳第一中学的袁灜校长用她自己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成熟稳重、柔中带刚校长的个人魅力,她娓娓道来她的治校理念,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拿捏的准确到位,从开学初计划别光亲力亲为到“项目工程”的放权,把学校打理的井井有条。最让我们值得学习的是她自己写计划,自己写总结,自己亲自改讲话稿,让自己的治校理念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四、实地考察,深入学习
山东省实验中学和济南的实习考察,让我们收获最多,也是我们来山东学习的主要目的。通过学习,让我们心中的疑惑一个个渐渐解开。如何让学生进行6选3?如何能让走班人数最少?如何进行课表编排?尤其在山东实验中学和济南中学崔校长讲解的某些细节操作,对我们进行新高考改革的工作布置帮助非常的大。
五、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我们将借鉴此次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从而形成适合我们自己的选科指南和操作方案。学以致用是我们千里迢迢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回到抚顺我们将完成以下工作:
1.让全体领导和高一教师有面临新高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尽快结合学情重新书写面对新高考的工作方案。3.成立课程指导中心,学业规划指导中心。4.重新调整选科指南。
5.对尖子生的培养尽快形成系统的方案。学习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转变的过程,此次济南之行让我们丰富了知识,更新了理念,并让我们深深感悟到:要想取得新高考的成功,需要学校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我们立足校情学情,脚踏实地,稳步的学习,从而才能锐意改革,适应新高考,从而实现最终的教育理想。
第五篇:语文新课改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课堂献给学生”这样一个关系到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变成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化的带根本性的问题。这里,笔者谈谈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仅供广大同仁在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这一问题时参考。
一、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二、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以切实发挥上述四方面的作用: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高明的形容。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方式上不应再是单向的传授与示例,而是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由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内容是“非预设性”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是“非精确性”的、感情是真实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对话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驯化教学状态和传授教学状态相比较,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或优势:即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面向学生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
三、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二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以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如教学《落花生》一课,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落花生的品质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异同,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课上教师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在课外去采访当地的普通劳动者、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把这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讨论引向更广阔的时空。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具体地讲,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要在感悟中体验。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利用已获取的信息去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要在感悟中品味。学完《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后,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冬天看到同学们这么努力学习,十分高兴!它托我带来了它的礼物――魔术棒。你能拿着它的魔术棒,仿照书上的话,说一说,冬天还能变哪些魔术吗?(播放音乐,学生说话)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家家户户的暖气都热起来了。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人们都跑到火锅店里去了。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圣诞节就从日历里跳出来了。
„„
3、把人家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要在感悟中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如,《问银河》一文,课后有“银河是河吗?你想问银河什么问题?”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思维、想象中提升了自身的智慧水平: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的河里有多少颗小星星呀?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儿有像我们一样的人吗?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认识张衡吗?
„„
五、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呢?)其基本策略是:
1、激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如,《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儿童诗,四节诗以设问的形式谋篇,在诗中人与树、人与小鸟、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相融相和的理念,一层一层地不断追问,表现了设问者强烈的求知欲。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通过创设一个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老树,对比生活中见过的老树的样子,既拉近了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又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其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播录像,创情景:(各种各样的老树)说说录像中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的老树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二是入课题,激探究: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树爷爷,他的故事可多了,你们想知道吗?(出示老树插图,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问问老树爷爷吧。
2、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善于探究。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和羊》时,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很巧妙,而且善于组织学生探究:在引导学生猜谜语(骆驼和羊)进入学习、并初读感知“它们为什么争吵”之后,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设计了三个实施步骤:一是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开展关于“高好或矮好”的激烈辩论;二是与文本对话,找出最能证明“高好或矮好”的词句(关键);三是教师以老牛的身份出现,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明理:使他们明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3、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勤于探究。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的要求。第二节课一开始,孙老师就提出了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要求,并提供了充分地探究时空、创造了表达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去静静地再读课文,和自己说悄悄话,每读一句都要想想,苏格拉底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文章上有空白、下有空白,写下你的感受`,十分钟后交流。
生: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要争取每一个机会,要珍惜每一个机会。
生:苏格拉底教育孩子的思想与众不同,他的课堂设在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真所谓天地皆课堂,世界万物皆教材。
生:虽然追求机会是第一位的,但把握住眼前才是最主要的。
总之,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一个“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的课堂。也只有给学生一个这样的课堂,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