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助文本学语言,跳出文本用语言
如何借助文本学语言从而实现跳出文本用语言
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南兴小学 林勤荷
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标志。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课堂上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人物”和“研究表达方法”等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训练上,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不是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脱节,就是将“理解”与“运用”进行“隔绝”,还有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贪多求全,训练过程“走过场”,是造成目前语言文字训练效果不佳的突出问题。
那么阅读教学究竟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我认为,不妨“借助文本学语言”──要求我们要关注语言表达与习得,落实语言训练,引领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跳出文本用语言”──要求我们要创新语言训练策略,落实语言训练目标。唯有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上成“语文”课。
一、关注句式训练,让表达从“模仿”中起步
众所周知,小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经过精挑细选,蕴含着佳句美段,甚至有的课文整篇都是经典美文,语言生动,用词准确,逻辑清晰,句式典型,是小学生“模仿”的范本。教师则需要用一双慧眼,筛选言语材料,提炼训练要点,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精妙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替换或重组语言材料,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如教学《白杨》,教师根据文中的“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设计仿写练习。教师以课文中句式为模板,要求学生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串珠连线”。
生: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不管是狂风还是暴雨,青松总是挺立在高高的山崖上。
生:哪儿的建设需要爸爸,哪儿就有爸爸的身影。不管边疆的工作环境多么差,不管边疆的生活多么苦,爸爸总是坚持在边疆工作。
生:我爸爸是司机,哪儿需要车运输,他就把车开到哪儿。不管路途多远,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能顺利完成运输任务。
生:老师就像白杨,哪儿的孩子需要知识,哪儿就有老师传播知识的身影。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条件如何艰难,老师总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生:长大后,祖国哪儿需要我,我就到哪儿去工作。我要像白杨一样,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严寒酷暑,总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努力工作。
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不仅学习使用了这一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语,而且对课文思想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关注句式进行仿写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教师这样做,从模仿入手,由易渐难,步步为营,扩大思路,达到仿中有创,练得十分酣畅,实现让表达从“模仿”中起步。正是在这种反复练习之中,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不断深化、扩大。这种扎扎实实的训练手段,是很值得借鉴的。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描写漓江水的语段语言规范、表达优美、句式整齐。在理解品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一段话中概括出语言的表达句式,接着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运用排比句式逐层写出事物的各个特点的方法。根据这样的句式来表达:“××真×啊,×得×××”先总述,后分述,写具体。然后让学生由此及彼,推想一下这样的表达句式还可用在什么事物的描写上,促成知识的迁移;最后设计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一表达句式描写校园的“洁、静、美”,学生就能在具体的片段练习中掌握了这一表达句式。
语文课程中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特别的句式,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 2 表达训练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典型性的句式,指导学生关注句式的特点进行“仿写”,让学生的表达从“模仿”中起步,达到跳出文本用语言的目的!
二、把握文本内容,让表达在“复述”中生成
阅读一篇文章,要能完整、准确把握文本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直觉地解读文本,涵咏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去赏析。在阅读教学中,先要会理解,即会理词、析句、明段,最后读懂全篇;使学生理解学习语言要认真训练,教会学生理解语言运用的训练;对一些重点词、句、段不但要读懂,而且还要掌握,还要能够运用,让表达在“复述”中生成。
《爬天都峰》一课中,“犹豫”是要求造句的词,会运用“犹豫”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本课第二自然段,当学生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陡”时,让学生设想“我”当时心里的想法:
生: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能爬得上去吗? 生: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能不能爬上去呢?
师:请同学们找找“我”想上去又不敢上去的心情。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来概括?
生:犹豫。
师:你能用“犹豫”以“我”当时的心情说一句话或几句话加以表达吗?而且“犹豫”一词的位置不相同。
生:天都峰又高又陡,我能上得去吗?我犹豫了。
生:看这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犹豫了,我能爬得上去吗? 生:我犹豫了,是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我担心自己能否爬上去。师:你们真聪明!好,精彩!妙极了!请同学们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就课文中的内容,用“不再犹豫”写一句话。
生:看见一位年龄比我爷爷还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我不再犹豫了,决心攀登天都峰。
生:我不再犹豫了,因为我看见一位年纪这么大的爷爷都敢爬天都峰了,我下定决心攀登天都峰。
生:看见一位年龄比我爷爷还大的老爷爷有勇气敢来爬天都峰,我下决心要攀登天都峰──我不再犹豫!
师:真妙!真棒!你们说法虽然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令我佩服!那就课文内容,你能用“犹豫”“不再犹豫”连起来说话吗?
生:„„
这样,学生前后把“犹豫”用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深入,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运用”与“变化”中,加强语言的训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又能帮助学生很好的把握和复述、理解文本内容。这样做,在不脱离文本的原则上,师生都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上,致力于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采取“跳一跳”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表达也就在“复述”中生成了。
三、适度拓展延伸,让表达在“灵感”中翱翔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既要以本为本,还要适度拓展延伸,丰富资源,让语文课堂有张力,有厚度,更要凸现灵感。为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适当设计“拓展延伸”,伸展文章的触角,让学生的表达能在“灵感”中翱翔。
如教学季羡林的《怀念母亲》这一课,对于文中“我的愿望”的理解,很多学生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有的学生甚至理解为“我的愿望就是随母亲于地下”,简直是一叶障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了,借助课外资料和巧妙练笔予以补充说明,达到升华情感。
师:“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是灵魂不全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我的愿望”的?
生:我觉得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整的。
生:作者的愿望不是“随母亲与地下”,而是悔恨母亲在世时没能尽到自己的义务去照顾、赡养母亲。
生:从这两句话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很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作者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实现好好孝敬母亲的愿望了。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
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因为不能实现赡养、孝敬母亲的愿望而一辈子都感到悔恨。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请以作者的身份写下难过、悔恨、遗憾的话语,以告慰永远沉睡在地下而不能再见面的母亲吧。
„„
生:母亲,儿在深情的呼唤您!原谅儿的不孝,原谅儿的不敬!现在的我,唯有带着这份眷恋和遗憾,努力学习,专心工作。
生:母亲,我心存悔恨!后悔自己没能力让你过上好日子,恨自己没在您身边尽一份孝!我要将这种悔恨化作力量,化作动力,好好生活,不辜负母亲给予我的一切!
生:如今,一味地难过、悔恨、遗憾终究是没用的。我唯有将悲痛化为力量,唯有将眷恋化为动力,坚强地活着,好好对待另一位“母亲”,才能告慰地下的您的在天之灵!的确,补充的资料更能让学生深切、清晰地体会到作者的“愿望”,而适度拓展延伸后的“练笔”更能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对母亲无限而深沉的爱。学生感受到这份浓烈的母爱──“愿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作者对母亲情感的支撑点,还丰满了学生对课文及作者的感悟,练笔自然而然就“灵感”涌出,产生情感的共鸣,与作者“心有灵犀”了。
四、倡导读写结合,让表达在“迁移”中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寻找读写结合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寻找读写结合点:“是呀,海鸥们把心中想对老人说的千言万语以大声的鸣叫、炸了营似的扑过来的特殊方式来表达。那么,你能用笔写下海鸥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的话吗?如果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下来。”以此来作为读写结合点,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摘录了部分学生的练笔:
生:老爷爷,你若还在的话,请您再一次呼唤我们的名儿,唯有您的呼唤是那么亲昵;请您再一次来到翠湖边给我们喂美味的饼干吧,唯有您做的饼干丁儿最诱人!
生:爷爷,爷爷!我是独脚!您最疼我了!每次等您喂完了其他的同伴,就来单独给我喂食了。我忘不了您对我的嘱咐: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您却„„您听见我说话了吗?
生:爷爷,爷爷,我是老沙!我脚上的环就是我的标志!多么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情景啊!十多年了,您一如既往,对我们不离不弃,如今,您却与我们永别了!我们多么舍不得啊!
生:独脚、老沙!我的孩子,你们不要悲伤!要知道还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来保护你们、喜欢你们。你们要幸福、快乐地活下去!
生:我的儿女们!我忘不了与你们朝夕相处的时刻。虽然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给你们送最好吃的饼干丁了,虽然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亲昵地呼唤你们的名字了,但我相信,人类一定会像我一样对待你们,爱你们的!
生:“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你们还好吗!我来看你们了!你们不要伤心,现在我可以与你们永远在一起了。虽然我可能不会说话,但我知道,我们之间的感情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你们应该还要像以前那样,快乐幸福地生活着!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激起层层涟漪。可以说,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凭借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 7 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外化,达到“跳出文本用语言”,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所以我们的语文还是“姓语”。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课既能充分玩味语言,对经典语言“细嚼慢咽”,又能适时进行“迁移运用”,内化经典的语言表达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走到“正道”上来了,才能成就有“语言味”的语文课。当我们的文本以课文的角色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时,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本身所赋予的使命,还要让他们“借助文本学语言”,在走向得法的过程中,实现“跳出文本用语言”,真正实现语言文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奠基”。
第二篇:小班语言借翅膀
小班语言《借翅膀》
永嘉县机关幼儿园 柯若男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并描述故事角色的情绪变化。
2、体验想象拥有翅膀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视频(蝴蝶、蜻蜓、小瓢虫、鸟类等飞舞的片段并附有配音)
2、课件
3、手影材料(灯、幕布)
三、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播放视频(蝴蝶、蜻蜓、小瓢虫、鸟类等飞舞的片段并附有配音)
师:哇,好美啊,他们的翅膀真漂亮,有了翅膀可以飞到各个地方去,真希望我们也能有一对翅膀。
(二)分段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1、倾听故事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师:你们看,这里有一朵小花叫朵朵,每天它看着小蝴蝶、小蜜蜂,还有小瓢虫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心里可羡慕了。朵朵心想:“如果,它们肯把翅膀借给我,哪怕只是一会会儿……我就能飞了!”
提问:朵朵想要干什么?
师:原来朵朵想要借翅膀,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它是怎么借翅膀的吧。
2、倾听故事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小蝴蝶停在朵朵身上,朵朵对小蝴蝶说:“你能把翅膀借我一会会儿吗?”
小蝴蝶说:“那可不行,借给你我怎么飞呀?”小蝴蝶飞走了。小蜻蜓停在朵朵身上,朵朵对小蜻蜓说:“你能把翅膀借我一会会儿吗?”
小蜻蜓说:“那可不行,借给你我怎么飞呀?”小蜻蜓飞走了。这时候小瓢虫飞来了,小蝴蝶和小蜻蜓都不愿意借给朵朵,我们一起来帮帮朵朵吧,“小瓢虫你能把翅膀借我一会会儿吗?”
小瓢虫说:“那可不行,借给你我怎么飞呀?”小蜻蜓飞走了。
“哎……”谁都不愿把翅膀借给朵朵,朵朵心里可难过了。
提问:①朵朵是怎么借翅膀的?(它对虫虫说你能把翅膀借我一会会儿吗?)
②有没有虫虫愿意把翅膀借给朵朵?(没有,它们怎么说的?那可不行,借给你我怎么飞呀?虫虫没有了翅膀就不能飞了,所以虫虫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翅膀借给朵朵。)
③朵朵心里感觉怎么样?(难过)
3、创编故事
朵朵心里很难过,怎么办呢?它还可以向谁借翅膀呢?
4、看来是真的借不到翅膀了,朵朵很伤心很难过,你觉得朵朵伤心难过对吗?你们有没有难过的时候?为什么呢?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东西得不到的时候难过是很正常的,那应该怎么办呢?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他们会来帮助我们,我们来听听看接下来会有谁来帮助朵朵呢?
5、倾听故事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这时,太阳公公来了,它抱了抱朵朵。风儿姐姐也来了,它亲了亲朵朵。朵朵觉得没那么难过了。
提问:①朵朵难过的时候,谁来帮助朵朵了?(太阳公公、风姐姐)
②它们是怎么帮助朵朵的?(太阳公公抱抱它、风姐姐亲亲它)
7、幼儿完整倾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虫虫们说:朵朵、朵朵,原来你也有翅膀!”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故事。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①朵朵弯弯腰、点点头,身上的花瓣会怎样?就像什么?
②原来,朵朵的翅膀就是它身上的什么?
(三)体验想象拥有翅膀的快乐
1、你喜欢朵朵的翅膀吗?为什么?
2、你觉得自己的什么也可以变成翅膀?
3、我们也用自己的“小翅膀”飞一飞吧!(采用手影的方式,在幼儿身后放两个大灯,让他们用手来创造自己的“小翅膀”)
第三篇:语言风格(学生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二、了解古典诗歌的常见的风格
1、雄浑壮阔 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作,大多具有雄浑壮阔的特征。
2、豪放旷达 豪放即豪迈奔放,狂荡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这类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这些诗句的特色与李白豪放的性格相一致。苏轼的词就带有明显的豪放旷达的色彩,如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忧愁是杜诗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
4、慷慨悲壮 大凡诗人,在目击人民灾难,身受命运坎坷,痛惜韶光流逝,悲叹壮志未酬时,往往慷慨悲歌。可见,诗人面对**的社会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而咏出悲慨之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再如辛弃疾的词,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平实质朴平实质朴的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清新雅致 清新雅致,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含蓄隽永 含蓄隽永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才华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8、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的风格往往表现为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9、绚丽飘逸绚丽飘逸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具有绚丽飘逸的特点。
10、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1、幽默风趣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2、平淡深远 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三、不同诗类的语言特色 宫廷诗——缠绵婉转 田园诗——恬静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慷慨悲凉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四、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
朴素自然 杜甫
沉郁顿挫 白居易
通俗易懂 李白
豪迈飘逸 王昌龄
雄健高昂 杜牧
清健俊爽 李商隐
朦胧隐晦 王维
诗画一体 温庭筠
绮丽香艳 李清照
缠绵悱恻 陆游
悲壮爱国
五、范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大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六、答题步骤:(1)(2)(3)
七、课堂练习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答案: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第四篇:语言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言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言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的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讲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其叙述方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特点。
4.教具准备
小壁虎剪图、课文录音、课文幻灯片4框、CAI课件、鱼模型。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3课时完成,第1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课文1、2自然段,第2课时讲读三至七自然段并指导朗读,总结全文,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第3课时,识记生字的形,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上课开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小壁虎剪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还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2.看幻灯,听录音故事,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尾巴,借到尾巴没有?
3.自由读课文,按要求自学。
提出两个要求:(1)画出本课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能避免单纯地、盲目地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后进行检查,及时反馈,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认真的程度。
(二)先扶后放,逐层精读。
1.寻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怎样借——借到了没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寻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学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挣,难看)小壁虎怎样挣断尾巴逃走的?放CAI课件,屏幕中显示出:一只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悄悄地爬过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鲜明、活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一挣”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挣断尾巴后,心情怎样?指导学生用难过的语气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强调?“多难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样借”重点分析,由于抓学法来学习,设计出“从扶到放”的教学程序:学习第三自然段以扶为主,学习第四自然段采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学习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采取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学习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通过读与说,学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边,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这时教师扣住“摇”字问:小鱼为什么能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小鱼摇着尾巴)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用手势演示“摇”的动作,教师进一步问: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怎么要写爬呀爬?(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爬的路程长,这为后面突破教学难点: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B.学习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学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学生分组读对话。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这么说:“你把尾巴借给我。”小鱼这么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
这样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词句,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礼貌,称小鱼为“组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吗”不是命令,而是征询,小鱼也不是蛮不讲理,她也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并适时指导学生做到与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较好地收到教育、教学效果,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C.出示句式: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拨水”是什么意思?演示鱼模型,理解“拨水”意思。
总结学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
这样的总结,既对小学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经过起强化作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A.教师出示句式引读本节,帮助学生理顺序。
B.指导朗读。
C.讨论老黄牛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老黄牛要用尾巴赶蝇于。
(3)放手自学第五自然段。
A.让学生自出读这个自然段,根据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写什么,第三、四句写什么。
B.讨论:燕子为什么都能把尾巴借给壁虎?因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三、四、五自然段采用以上方法教学,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积极思维的气氛中,做到面向全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借助“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问: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进行归纳推理。由个别现象,总结出一般结论——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用处。
既然动物的尾巴都有用,那么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小壁虎为什么难过?因为它向水里的鱼、陆上的黄牛、空中的燕子都没借到尾巴。为什么高兴?因为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挣就断,断了能长出新的来,这种易断、再生的特点对它有什么用处?重放CAI课件:一条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挣不断会发生什么后果?(会被蛇吃掉)从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这部分的教学是一种演绎推理,由一般结论推断、研究出个别现象,至此突破了难点。
这种由事物的个别现象,总结出事物一般规律,再由一般基本规律去解释事物个别现象,即“个别——一般。——个别”,完成好两次推理,给学生渗透一点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整个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可以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同步发展的目的。
4.总结全文,扩散思维。
(1)扣住“傻”字问:“同学们,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气氛热烈极了。有的说:“小壁虎肯定傻嘛,连自己长出一条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说:“小壁虎不傻,因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时候,他知道挣断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时候多有礼貌,根据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称呼。第三,‘傻孩子’是妈妈对它的呢称。”
(2)学习了26课,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CAI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鸟、狗四种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就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我就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语言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篇2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得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将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想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教材中所出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懂得鱼牛燕子壁虎,尾巴得用处,接受礼貌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处和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拒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进扣[大纲]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促读,以看听说读写,促读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直接从尾巴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亲自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然后趁势提出老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他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他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在老师所设置得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这一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真实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精心设计三个问题:
1整个故事的主人是谁?他在做什么?
2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
3为什么不借给它?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初步的感知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三、深入课文插入难点
通过画面学生真实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那么这种功能回给小壁虎带来什么好处呢?再这个问题上我采用自学的方法小组讨论,并再次回放教学课件,使学生得出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语言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篇3一、说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借助形象化拟人得手法,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将了鱼、牛、燕子和壁虎尾巴的特点,揭示了动物尾巴都有用这样的一个道理,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有礼貌和它们之间真诚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想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教材中所出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图文结合,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再生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礼貌待人。
其中,让学生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中,懂得鱼、牛、燕子和壁虎的尾巴的用处,接受礼貌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小壁虎尾巴得用处和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版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带讲、以读带问,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拒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习的学习方法,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进扣《大纲》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促读,以看、听、说、读、写和促读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这一过程我直接从尾巴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中,亲自体会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不同用处,然后趁势提出老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动物,他长着特殊的尾巴,你们想认识他吗?这样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在老师所设置得氛围中。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这一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将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真实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精心设计三个问题:
⑴整个故事的主人是谁?他在做什么?
⑵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
⑶为什么不借给它?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初步的感知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在快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深入课文插入难点:
通过画面学生真实的看到小壁虎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这是他的特殊功能──再生,那么这种功能回给小壁虎带来什么好处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采用自学的方法小组讨论,并再次回放教学课件,使学生得出壁虎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语言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大班语言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
2.中班语言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3.中班小壁虎借尾巴课件
4.小壁虎借尾巴优质教案
5.小壁虎借尾巴课件
6.小壁虎借尾巴的课件
7.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8.小壁虎借尾巴的说课稿
9.《小壁虎借尾巴》说课稿
第五篇:中班语言《借尾巴》教案
一、活动意图:
“幼儿园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大于天”。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安全教育,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通过竞赛提高家长、幼儿的安全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2、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
二、参赛方式:
1、本次活动已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小、中、大每班选前10对亲子家庭,小小班选前15对亲子家庭。
三、活动时间: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上午
四、活动地点: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