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时间:2019-05-13 06: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第一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并作以检测。题目为课件中的六个句子,还可以适当添加。

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五、学生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处;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发表对其理想的评价;总结收束全文。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分步品读课文

1.通过练习“ 桃源”的形式了解课文的线索。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

一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还可以有其它理解。

3.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深入研讨课文,了解写作目的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定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

五、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力求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

(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二、组织辩论会设想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

辩题:

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

备课资料补遗

1.关于桃花源

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

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2.桃花源考证种种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

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

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

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

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戚”。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

时文超市

渔人说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这天,他糊里糊涂闯进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村中立刻鸡飞狗跳,男女老少纷纷跑过来看他这个陌生人。

他从未见过这么奇怪的村庄,一切人造的东西都和外面不同,居民像是戏里画的人物,似真似幻。

他说,在居民眼中,他也是个异类,居民显然有些惊谎,又不免好奇。

幸而语言可以相通,经过交谈,彼此知道双方都没有恶意,于是一位老者出面邀渔人到舍中做客。

老者一路不住地打量渔人的下身。老人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定居。老人坐在席上,一再看渔人的腿,几番欲言又止,使渔人忽然局促不安起来。

终于老者忍不住了,他指指渔人的腿部:“老弟,你下身穿的这个……是什么?”

“是裤子呀!”渔人莫名其妙。

老人反复看那条裤子,啧啧称赞。他要求村中的女人赶紧缝制,全村人都穿裤子。

渔人想知道全村究竟有多少人口。老者感伤起来,人口本来很多,前年流行了一场伤寒……

伤寒很要命,有张方子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汉朝?你说汉朝?现在不是秦朝是汉朝了吗?

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现在是晋朝。

可叹始皇帝“万世一系”的计划也是一场春梦,当初又何苦焚书坑儒偶语弃市。不过改朝换代的时候百姓要遭一次浩劫,感谢祖宗,他们都侥幸躲过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他们现在更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再三叮咛渔人不要说出他们居住的地方来。

可是渔人哪能忍住不说呢,渔人回家,一路述说他的奇遇。整个武陵传遍了,连南阳的刘子骥都听说了,郡太守也得到报告。

太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这么多人躲着不纳粮,岂有此理!万一有一天他们想造反呢?

刘子骥去见太守:“我派人到那地方去开一家商店专卖裤子,我的人可以做太守的耳目。”

有个落拓士子去见刘子骥:“我在你的店门口摆个摊子说书好不好?专说两汉王国,顺便给你的商店做广告。”

这些人在太守支持下组织探险队,由渔人做向导,去寻那一片世外的人间,他们“缘溪行……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可是入山的孔道却再也找不到了。

渔人急得满头大汗。然后,刘子骥等人也都疲惫不堪,彼此一商量,认定大家上了渔人的当,渔人所谓奇遇,根本是吹牛说谎。

渔人也惶惑不已:我究竟是迷了路,还是做了个梦,还是因课税太重而生的幻觉神游?

这事的结局是,渔人在太守那儿挨了五十大板,罪名是造谣生事。

(选自《千手捕蝶》,作者:王鼎钧)

本文是一篇戏说《桃花源记》的文章。渔人的诚信已丧失殆尽,他背弃诺言,结果得到应有的惩罚。文章告诉我们,诚信不可弃。

第二篇: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论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

【文山学院

代宇辰】

【内容摘要】: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历来的隐者都被认为是在消极的避世,陶渊明也不例外。但是我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是消极的避世,而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与行为上的自由。

【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

自由

心为行役

中国隐逸文化发达,历史上有众多的隐者,如竹林七贤,许由,商山四皓,⑴陶渊明等。《晋书》,《宋书》《南史》⑵等书中都有关于隐逸文化的记载。对于中国隐士归隐的态度,历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或者是消极的反抗。我却认为他们之所以归隐是为了保持他们天然的,质朴的心灵免受尘世污浊的玷污,然后失去了本真的自我,从而使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发生冲突,产生一种“心为行役”⑶的感觉,也就是让自己从心灵到躯体受到一种束缚,完全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失去了自由。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充分说明了自由比生命更珍贵,比爱情更宝贵,放弃自由比放弃生命和爱情更痛苦。所以说古时候的隐士之所以宁愿放弃尘世中的功名利禄去隐居,目的就是要在远离尘世的环境中追求他们精神上和行为上的自由。在对自由的追求上,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表现的尤为突出。

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突出的对自由的追求呢?一个人要去追求自由,必然是他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么陶渊明受到了一些什么样的约束呢?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⑷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庭衰微,多在外祖父孟嘉家生活。孟嘉是当时的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衿,未尝有喜韫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5〕”陶渊明的曾祖父和外祖父对陶渊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父辈。” 〔6〕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其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较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当时学者都以《老子》《庄子》为宗而罢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一样学习《老子》《庄子》,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化、历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 〔7〕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

那么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究竟能实现那一种呢? 首先,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的年代,战争连年。而战争的原因不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是由于朝廷中的一些野心家为了夺取国家的政权而发动的。公元400年,陶渊明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桓温在世时就对东晋政权觊觎已久,但是不久后就病逝了。桓玄同他父亲一样是一个野心家,他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窥伺着夺取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对于桓玄这样的野心家,一个不忠于君主的人是绝不肯同流合污的。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到:“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8〕写出了他对投入桓玄门下的悔恨之意。公元403年底,桓玄带晋自立,建立楚国,此时,陶渊明更加愤恨不平。

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惩歼除恶”的愿望,离家投入刘裕门下任镇军参军,桓玄兵败。刘裕打到建康后,作风也有颇不平凡的地方,东晋在政治上长期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反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作则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陶渊明对刘裕也曾一度产生好感,但是不久后,陶渊明看到了刘裕为了排除异己而滥杀无辜,并把众人都认为应该受到惩罚的罪人任命担当要职。面对刘裕这样口是心非的虚伪之徒,陶渊明对这个黑暗的仕途再次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曲作》中写到:“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 〔9〕“聊且凭仕迁,终返斑生庐。”就在这一年他辞官归隐了。同年秋,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县令,但是出任八十一天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途生活也自此结束。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可谓乱也看贯了,篡也看贯了。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就像一张束缚着他自由的网。他感到仕途充满着风险,官场到处是黑暗,心生愤懑,对官场产生厌倦。因为那样的社会与他想象中的完全没有一点儿的相同之处。陶渊明归隐后曾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田居生活的故事《桃花源记》。故事中描写了一个不受尘世污染,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生活悠然自得,一片祥和的人间治世的景象。陶渊明之所以写出这样一个治世,主要是因为他的祖辈均为有名的贤士,他们给陶渊明传输的都是一些正直的,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等优良品质。但是当时的黑暗社会,腐败,虚伪,他的那些优秀品质都无用武之地,由此他便产生了一种“心为行役”的伤感。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他只有通过虚拟的方式来找到理想的归宿,使自己至少在思想上不受到尘世的污垢的束缚,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自由。

其次,陶渊明虽多次出仕,他都是怀着一种“大济苍生”的崇高理想去的,但是官场的黑暗一次次地敲打着他的理想,到后来他的理想被完全打碎了,以致他对官场失去了信心,出仕的目的也不是“大济苍生”了。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是这样写自己出仕的原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出仕的原因已经不是“大济苍生”了,而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也就是说他出仕原本是为了拿俸禄养家糊口。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的,因为陶渊明并不适合在那个时代生活,而且对于那样一个污浊的社会,仅靠陶渊明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无法挽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众人皆醉,我独醒”来保持自身的品质不受尘世的污染,因此,他选择了回归田园,拯救不了现实中的丑恶,至少要保住自己免受污染。

第三,陶渊明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陶渊明从小就有一种远离世俗,回归大自然的思考,他对大自然的思考也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界”〔10〕。现在所说的自然界只是他认为的那种自然的一个存在基础,他必须回到自然界中才能找到属于他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形成的,没有受到任何外界事物影响的人的纯真质朴的天性。陶渊明在《庚字岁五月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写到:“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写出了仕途的丑恶让陶渊明感到大自然才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开始留恋田园生活。官场中的丑恶让陶渊明对它避而远之,那些丑恶就像一张网束缚着陶渊明的言行,让他没有了自由。所以陶渊明做官往往不会太久便辞职了。在《归园田居》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出陶渊明回归田园后,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得到身心上解放的一种喜悦之情。《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又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尘世中有太多的做作,不如大自然中纯洁美好。陶渊明写过很多赞美田园生活的诗,说明他对田园生活本来就有一种依赖,他只适合在田园中生活,也正是因为他通过亲身体验田园生活才能写出那样真实感人的千古名句,他的归隐只是回归到他的本性。

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那么他是怎么追求自由的,又追求到些什么自由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在官场中他受到些什么束缚。

第一,在官场中有很多的繁文缛节要他去遵守,在陶渊明看来,有的东西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它却存在着,并且还要他去遵守。所以陶渊明在官场中受到了陈规陋习的约束,没有了自由,所以说放弃仕途,远离官场使他找到了随心所欲的自由。

第二,官场上阿谀我诈,处处要小心,要处心积虑的提防小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陶渊明本身是个正直的人,他只凭良心做事,他不会像世俗中的那些阳奉阴违的小人一样做作,否则他会感到“心灵受到行为的束缚”。所以他在任彭泽县令时,八十一天就辞职归田了。《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是贫病交加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志向,去出仕做官,做一个“伪我”。

第三,进入仕途后,陶渊明更多的接触的不是自己天性喜欢的自然,而是尘世中的令人窒息的污浊,陶渊明性情刚直坦率,因而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种种黑暗现象。

总之,陶渊明放弃仕途就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归田后,他可以尽享田园生活的美好,尽情的读书作诗,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受任何束缚。尽管“饥冻虽切,”“家贫不能自给”也不出仕,为的就是要保持人的天生的自由属性。其次,陶渊明对自由的追求在他的饮酒诗中也有体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五刘先生传》中说:“性嗜酒”。说明陶渊明是一个嗜酒的人,但是他的嗜酒并不只是象一般的酒鬼一样,只是借酒消愁。陶渊明饮酒表面是借酒消愁,实际上还另有深意。在《饮酒》并序,中陶渊明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是对上流社会的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指责,有的接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有的反映仕途的险恶;有的表现了诗人归隐后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心情。

为什么说陶渊明能在酒中找到自由,因为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下,陶渊明出仕的梦想被打碎后,他的心中有无数对当时黑暗社会,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无处发泄,无人倾诉,这满腔的愤恨成了陶渊明的一块心病,影响着他的生活。为了摆脱这种来自心灵的束缚,陶渊明找到了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酒能麻醉人的神经,醉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就能忘记烦恼,醉了以后就可以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尽情倾吐,也就是说喝了酒之后陶渊明找到了更多表露自己心声的自由。

第三,饮酒后陶渊明能畅所欲言,不饮酒也可以畅所欲言,只是他用的不是口而是手中的笔。生活中的陶渊明非常喜欢作诗,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生活中的很多喜怒哀惧都在他的诗总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表达了陶渊明厌倦仕途,留恋园林的真挚的感情。

第四,陶渊明小时候就喜欢读书,而且外祖父家书籍众多,为他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机会。他有时候也喜欢闲静,对书中的知识只要求心领神会就可以,有时候对书中的东西有独到的见解,便高兴的连饭都忘了吃。陶渊明深受其外祖父的影响,养成一种“行不苟合”的性格,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是个恪守系统的思想家和宗教信徒,他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追求一种随心的恪守,读书能让陶渊明的思想更加的开阔自由。

第五,从官场回到田园,陶渊明虽感受到躬耕中的忧苦和无奈,但是他也感受到了更多的乡居乐趣和躬耕的欢乐。《怀古田舍》写道: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木量岁功,即事多所欣。〔12〕写出了陶渊明从事劳动后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怀着一种美好期望的心情,也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当秋收的时节到来的时候他更高兴:“不言春作苦”“束带侯鸡鸣”,好像忘记了往日耕耘的劳苦,准备出发去收庄稼。回归田园后陶渊明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他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吃的,这时他吃得踏实,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劳动,去喝酒,此时他也能喝得安心。在田园生活中没有人能约束着他,让他有“心为行役”的苦闷。他能找到他要的那种自然和真实,也有他 喜欢的那种简单平静又充满诗意和美感的生活。这是深处官场中的陶渊明所不能找到的,陶渊明也只有在回归田园后才有机会和权利去拥有享受这种生活的自由。

总之,陶渊明虽“猛志逸四海”,受先辈们的影响他已经把报效国家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不可割舍的任务,但是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世人的尔虞我诈;官场的谄上骄下,鱼肉百姓;国家政权的不稳定,贵族权势仗着自己的权力不是为国出力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取私利,不但损坏国家利益还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家不成家。面对这种情况陶渊明曾多次试图改变,但是他不但改变不了现实的弊端,反而受到现实丑恶的束缚,但是他一生又在追求自由,独立不矫作的生活。怎么能忍受那么多的约束呢。既然改变不了现实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这在陶渊明看来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自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弱龄寄事,委怀在琴书。” 〔1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又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的依托比对仕途更加深厚,所以当时那样的黑暗、矫作的社会根本就不适合陶渊明出仕做官。官场就像一张沾满污垢的网,会令陶渊明窒息,会永远禁锢住他的自由,所以陶渊明只有摆脱官场才能找到一片干净的,自由的世界,古人云: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对于陶渊明来说只有在桃花源那样的世界中才有他发挥才能的余地,才能使他既不受世俗的玷污,又有自由的追求,也就是说现实是不适合他的,官场更不 适合他,只有远离了官场才他才才能找到属于他心灵深处的 那片净土,所以他归隐了,他的归隐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在污浊的尘世寻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也就是说他的归隐其实就是在追求他想要的自由。

注释:〔1〕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他们隐居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陶渊明资料汇编(上)》)〔2〕《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 隐逸传. 陶潜》有关于陶渊明的记载。《宋书》梁沈约撰《列传第五十三.隐逸》,是关于隐士的记载。《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五 隐逸上》,《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六隐逸下》中有关于陶渊明的 事迹。(《陶渊明资料汇编(上)》)

〔3〕心为行役,即心灵受到行为的制约,做的非自己所想的。《自然之子——陶渊明》。

〔4〕陶侃,东晋的开国元勋,军功显著,授大司马。《中国通史故事全编.(图说)中国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话》

〔5〕行不苟合,年无夸衿,未尝有喜韫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陶渊明传论》)〔6〕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父辈,《自然之子——陶渊明》。

〔7〕“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分别出自陶渊明诗《杂诗》其五和《归园田居》(《陶渊明名篇赏析》)。

〔8〕《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写于晋安帝隆安五年陶渊明销假赴职路经涂口。(《陶渊明名篇赏析》)。

〔9〕“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语出自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 陶渊明对田园山川的眷恋之情。(《陶渊明名篇赏析》)。

〔10〕“自然界”是指一种纯天然的没有经过任何修饰或污染的原生态的人生境界。《自然之子——陶渊明》

〔11〕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出自曹操《短歌行》。

〔1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木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语出自陶渊明《怀古田舍》表现了陶渊明对农田庄稼充满丰收的希望和喜悦的心情。(《陶渊明名篇赏析》)〔13〕“弱龄寄事,委怀在琴书。”语出自陶渊明语出自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说寄身事外和委怀琴书,言外之意就是说不想做官,诗意含蓄。(《陶渊明名篇赏析》)

参考文献:〔1〕高建新 《自然之子——陶渊明》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 第一版

〔2〕侯爵良 彭华生 《陶渊明名篇赏析》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9年1月 第一版

〔3〕冯克诚 《中国通史故事全编.(图说)中国史话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话》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出版发行 2006年5月 第一版 〔4〕廖仲安 《陶渊明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7月

〔5〕龚斌 《陶渊明传论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6〕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 渊明资料汇编 》(上)(下)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1月

中 《陶

第三篇:理想追求

论点1:理想是引领人们前行的灯塔。

【相关论据】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给别人做雇工。一次,他停止了耕作,走

到田埂上怅惘很久,说道:“苟富贵,毋相忘。”别的雇工笑着回答说:“你给别人做雇工种

地,怎么会富贵呢?”陈涉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宗悫志壮,长风破浪:宗悫年幼时,宗炳问他的志愿。宗悫回答说:“愿承长风破巨浪!”

3、马革裹尸:马援,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名将。他志向宏远,英勇善战,被光武帝封为“伏

波将军。”曾经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

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黙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

书·马援列传》)。

4、理想之星深藏心底:在拿破仑还是一个单纯的孩子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叔叔

问拿破仑,将来长大想要做什么?小拿破仑从他立志从军开始,一直说到想带领法国的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并且让自己成为这个大帝国的皇帝。不料,叔叔听完小拿破仑的抱负之后,当场大笑不已,指着小拿破仑的额头,嘲讽道:“空想,你

所说的一切全都是空想!想当法国皇帝?那是不可能的!依我看,你长大之后,还是去当一

个小说家,反倒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迷梦——”小拿破仑被叔叔这一阵抢白,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静静地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的天边,认真地问道:“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这时

还是正午时分,拿破仑的叔叔诧异地走到窗前,茫然地答道:“什么星星?现在是中午,当

然看不到啊!孩子,你该不会是疯了吧?”再次面对叔叔的质疑,小拿破仑却是依然镇定而

冷静地说道:“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了

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会破灭——”事

实上,那颗希望之星从未高悬天际,它一直躲藏在拿破仑的内心深处,凭借内在希望之星的引导,终于使得拿破仑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

【名言警句】

1、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

立兹)

2、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理想,那他的生活将会是醉生梦死的。(苏霍姆

林斯基)

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

泰)

4、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5、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就寸步难移。(雨果)

论点2: 追求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相关论据】

1、投笔从戎:东汉班超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一天,班超一边抄

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大

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不久,他

参加了军队,因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

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

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

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2、毛泽东的“三不谈”: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

候,同学曾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

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钱,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3、徐特立断指明志: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早在青年时代,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天,徐特立在长沙市修业学校向师生员工们作时事报告。他援引中国近几年发生的惨案为例,历数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徐特立讲到激愤处,猛地一转身,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着师生的面,“砰”地一下砍断了右手的一节手指。接着,他又用自己的断指,在白纸上写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血字,以明心志。

【名言警句】

1、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2、你和你所有的一切,倘不拿出来贡献于人世,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莎士比亚)

3、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罗索)

4、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5、美满的人生是在使理想与现实二者切实吻合。(苏伦斯)

论点3: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关论据】

1、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进入大学后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实世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了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盗出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的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机,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触怒了众神之王宙斯,被用铁镣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但他经受折磨,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尔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仆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岩石上,也不愿做宙斯的忠实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2、拉齐尔献身科学:1898年,巴西流行一种可怕的“黄热病”。由于搞不清它的致病原因,人民提不出有效的治疗办法。“黄热病”夺走了一户又一户人的生命。一位叫拉齐尔的医生参加了一个科研小组,从遥远的异国来到疫区。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他发现这种病原体可能是由蚊子携带通过叮咬人传播的。但大多数人不相信它。为了使真理闪光,为了使疫区人民脱离苦难,他当众让这种蚊子叮咬自己,结果他身染重病。根据他的发现,人们采取灭蚊行动。瘟疫被控制了,成千上万的人得救了,但他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巴尔扎克的手杖:世界大文豪巴尔扎克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玩艺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画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像的欢乐中狼吞虎咽。更发人深省的是,也正是在这段最为“狼狈”的日子里,他破费700法郎买了一根镶着玛瑙石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气壮山河的名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4、阿基米德献身科学:最早发现杠杆原理的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他曾经对国王说:“假如能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阿基米德不仅发现了杠杆原理,而且发现了浮力定律,发明了抽水机、投石机和聚光点火的方法,还发现了力学中重要的“浮力原理”。阿基米德把一生献给了科学。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偷袭叙拉古成功。一队士兵闯进阿基米德的家,他正在后院画几何图形,阿基米德斥责敌人:“别踩了我的画图。我得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无知而残暴的士兵用长矛刺穿了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的胸膛。

5、终生都在旅行的徐霞客: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不应科举,不入仕途,把全部精力都献给祖国地理学的研究事业。他从22岁出游太湖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间都在旅行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名山大川,北至盘山,南及崇左,东到普陀,西抵腾冲。徐霞客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人。他去的地方,常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经常攀悬崖峭壁。他登山一定要登到最高峰,观察河流一定要追溯源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途中经常遇到危险。别人劝他回去,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带一把锄头走,何处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呢?”51岁那年他还要出游滇南,对儿子的劝阻,他回答说:“你们只当我死了。”

【名言警句】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

2、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盔,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安格尔)

3、最甜美的葡萄串挂在最高的树梢上。(谚语)

4、谁害怕而留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永远不会到达渴望的目的地。(列宁)

5、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拿破仑)

论点4: 我们从小就要树立理想。

【相关论据】

1、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有一年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今沈阳)东郊一个同学家里去做客。这位同学的祖父是一个很爱国的农村私塾先生,他带周恩来到附近的日俄战争遗址去参观。中国人民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在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种下救国救民的火种。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课堂里顿时寂静无声。停了一刻,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回答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说:“为了荣宗耀祖!”这时,一个同学霍地从座位中立起。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他,便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年仅12岁。

2、笛卡尔的梦想:数学家笛卡尔从小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有一次保姆给他讲神话:“你看天上那颗闪亮的星叫美女星,上面住着一位漂亮的小公主。”“就没有其他人?有还有王子?”“既然有王子,为什么还叫美女星?”保姆不敢再说下去了。她告诉笛卡尔的父亲,这孩子真聪明,应该送他去上学了。就是这样勤思好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他第一个想到为什么自古以来代数和几何一直分而不合呢?能不能用某种形式,在这两者间建立某种联系呢?经过不懈的探索,他终于如愿以偿,发明了笛卡坐标系即直角坐标系。

3、“我要周游世界”:1818年一个夏天的晚上,9岁的达尔文对他的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将来我要周游世界。为此他一直在做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了“贝格尔”战舰,开始了环球生物考察,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物种起源》就是他这次环球之

行的结晶。

4、董建华的童年之梦: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迁居香港。父亲董浩云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为了从小培养董建华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便把还只有10岁的董建华送进了寄宿学校,叮嘱他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多做对社会有用和有意义的事情;还要他牢牢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荣。当时董建华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说,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取笑他。在学校背诵书本也用广东话,困难就更大了。但是董建华人小志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通过主动与同学交谈,一字一句用心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954年,17岁的董建华在香港完成了中三学业,父亲又送他去英国读书,并规定进大学后才可回香港。当时董建华只会说“Yes”、“No”以及“How are you”这样几句英语,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董建华知难而进,硬着头皮与英国同学多接触、多沟通,在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努力,便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3年后进入大学的目标也如期实现。董建华在英国读书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人民生活比较艰苦,父亲寄给他的钱又严格限制在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范围之内,所以到了暑期,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这也使他从多方面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炼。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进寄宿学校,不大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升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了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名言警句】

1、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英格里希)

2、每一个人对于明天都要有所希冀。每一个人对未来总有个目的和计划。(显克微支)

3、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加里宁)

4、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济惠)

5、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泰戈尔)

论点5: 要勇于为理想而付出。

【相关论据】

1、夏明翰的革命豪情: 1928年2月8日,由于叛徒告密,他不幸落入反动派手中。在狱中,夏明翰表现得非常坚强。敌人曾用种种酷刑折磨他,夏明翰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所遭遇的一切。同年3月20日,他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千古绝唱,既表达了自己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后人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2、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是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被后人称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作为物理学家的邓稼先深深懂得,搞原子弹就意味着:置身于放射性材料之中,进入军事禁区;隐姓埋名,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出国;长年在深山、沙漠工作,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为了祖国的安危,他毅然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邓稼先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从物理学界的讲坛上消失了。28个春秋过去了,当他从沙漠戈壁走出来的时候,癌魔已侵噬了他的肌体,邓稼先辉煌的生命已燃到了尽头。就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他给人们留下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我死而无憾!”

4、轮椅上的科普作家: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28年,他在美国攻读医学博士时,在一次实验中不幸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导致全身瘫痪。这对一个酷爱科学事业的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高士其并未因此消沉下去。他回到祖国后,尽管“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眼不能看,手不能写,下肢僵硬,脖颈歪斜,说话不清,听力微弱,但他仍凭借其顽强的毅力,不分昼夜,艰难地从事科普作品与论文的写作。

他每创作一篇作品,都要先在脑海里将阅读过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初稿,然后,再一字一句地口述给秘书,由秘书将其记录下来。由于他吐字不清,对一些难发音的字,他必须反复说上十几遍,秘书才能领会。就这样,高士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工作着。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和科学小品、200多篇科学诗歌、汇编成20多本书,总计达500多万字,为祖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名言警句】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涅克拉索夫)

3、在走向胜利的道路中,我们必须流洒不少鲜血,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实现。(乔万尼奥里)

4、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于怀,不能丢却!(方志敏)

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第四篇: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如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呢?

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很高兴我能和你们分享我的理想,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每个人的理想各有不同,或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或教子育才的园丁,而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伟大的歌唱家。我经常坐在电视机前,如痴如醉地听着那些歌星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在舞台上用他们那优美清新的唱腔动情地演唱。那些像孩子般活泼可爱地跳到着的音符都伴随在我身边,印刻在我的脑海里。那种沉浸在音乐中,忘了世界,忘了自我的感觉让我感觉我似乎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最棒的魔术师非音乐莫属了。

我曾经为了我的音乐梦想而想要辍学去攻读音乐,身上只因为这件事而和父母争执不休,最后我还是没能摆脱束缚。如今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自己很幼稚。那次以后,我明白了很多事,音乐道路的复杂和困难,远非当时想象中的那样。,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这样的伟人追求理想的例子很多很多!如果你根本不热爱自己的理想,又怎会为它执着努力呢!另外,理想不是件艺术品,被摆放着供人欣赏的。因此,我们绝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挡住为理想努力的道路。

理想是盏灯照耀着那条路,那条路上会有艰辛,会有坎坷,会有挫折和泪水。但我坚信自己不会为此而畏缩,我会努力地、执着地,勇往直前,为理想而奋斗。

第五篇: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

人生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人生的指示灯,失去了这灯的作用,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因此,只有坚持远大的人生理想,才不会在生活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托尔斯泰将人生的理想分成一辈子的理想,一个阶段的理想,一年的理想,一个月的理想,甚至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理想。当你听到这里,同学们,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的花季是生命的春天,它美丽,却短暂。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每个人主宰着自己的明天。

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是的,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大胆幻想,但更要努力去做,在理想中躺着等待新的开始,如果不仅遥遥无期,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正在梦幻的理想中彷徨呢? 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那些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就是所谓的“理想”,他们把自己的蓝图构画得再美好,再完善,也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罢了。同学们,你是立长志之人,还是常立志之人呢? 最后我想用梁启超的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嚼一跟艰辛,让青春在红旗下继续燃烧;愿每一位青年都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航程上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

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一些美妙、绮丽而又略显天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河流边那些五光十色的鹅卵石。我们都曾陶醉于那些绚丽的颜色中。渐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金色的童年,沉淀着儿时的快乐、沉淀着淡淡的稻香。就像陈年的女儿红,愈久愈香,愈久愈让人不满足于回味。小时侯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爸爸妈妈能多给我买些玩具和好吃的。现在看来,才觉得儿时的我多么的天真。

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理想,不在于一朵娇嫩的鲜花,需要我们渴望的目光去滋润,更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灵去呵护。” 的确,每个人都有理想,但要让这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关键还要看自己。在失败中振作,在振作中奋发,在奋发中取胜,这才是我们要的精神。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塌实的学习,一定会使自己的理想成真!~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当然,理想也是一股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用不气馁。让我们为理想插上翅膀,让我们一起放飞自己的理想!~

下载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追求与理想

    追求与理想 自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成为一名党员一直是我心中不变的信念。为此,我始终坚持了解认识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了......

    理想的追求

    理想的追求 追求那一抹光线 在寂夜里我辗转难眠。回想现在,人生沧桑、岁月蹉跎。我起身,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无限的黑暗将我吞噬。我绷紧了神经,打量这未知的空间。空气中弥漫......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坚持

    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坚持,让他 在人生路上越挫越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钢铁,一听这词,便让人感到坚硬无比,有一种永不衰败之感。钢铁,也得经过千锤万打才能炼成。......

    教师永远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教师永远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问学生:“你的理想是这么?”可是,我们很少想到:我的理想是什么?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古腊的柏拉图......

    浅论三毛对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

    浅论三毛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摘 要:以“我手写我口”的写作方式记录着生活琐事及自然和人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生命和谐与完美的向往,是三毛作品中荡漾的主旋律。她的散文给我......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郑州轻院民族职业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 目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_ 学生姓名 张伟 专业班级 09文秘 学 号 0903010150 院 (系) 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它不仅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同时也成为目前......

    浅析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

    浅析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社会 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受儒道学说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田园诗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辞赋和散文等。他的作品有的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