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的练习(共)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寇逃难,辗转流徒,诗即写于其时。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阴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阴晴”在诗中含义是什么?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诗歌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4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就上句进行赏析。(3分)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⑵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4、古代诗歌阅读(6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4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2分)(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2分)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⑴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3分)
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3分)
1、【参考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2、【参考答案】
(1)“阴晴” 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暗喻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1分)颔联及颈联先写阴云密布,雷声震天,渲染雨前声势,再写雨压竹枝,直接描写雨势之大,(1分)后写雨中竹枝偃仰之态,山角风云开合,晦明变化之态,由阴转晴,(1分)暗喻抗金局势有所缓和,初见曙光(1分)。
(2)尾联用典(1分),上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1分),表达作者心系天下,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1分)。
3、【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诗歌赏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实际的天气,又是写内心的感触:清廷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一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出郁闷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对比手法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这样的写法,情感爱憎分明,而表达委婉含蓄。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比喻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这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全诗处处写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令人震撼。
4、【参考答案】(1)(2分)这首诗追忆昔游,极写锦江之美及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1分),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1分)。(2)(4分)拟人(1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1分)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1分)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1分)。(借景抒情亦可)
5、【参考答案】(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2分)(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2分)
6、【参考答案】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3分,每个特点1分)(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③君。石麟④埋没藏春草,铜雀⑤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袁绍庸碌,未能重用他;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怜:爱慕。④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⑤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1)诗人为什么“怜君”?(2分)
(2)本诗颈联对仗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除对偶外,颈联还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诗人爱慕陈琳能够得到曹操赏识(1分),实际上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满腹才学无人赏识(1分)。
(2)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见到陈琳墓前石麟埋没草中,联想到邺都铜雀台也荒凉地遥对墓云,暗喻了陈琳那个重视贤才的时代的消逝,为下文抒发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评分标准:手法1分,答“虚实结合”“想像”“联想”皆可;诗歌意境2分,通顺1分。若答借景抒情,并解释前半句的意境,可酌情给1-2分。只答手法不阐释不得分。
第二篇:送别诗练习
送 别 诗 练习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别 董 大 王昌龄
高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6、(2010年江西)(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7、(2010年天津)(6分)
峡口送友人
送 蜀 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3、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答: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答: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7、(1)暮春
飞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第三篇:写景诗练习卷
写景诗练习
(一)(4分)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诗中有画。(2分)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2.景中有情。(2分)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分)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2、(2分)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
(二)野 池(4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3.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2分)
4.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
4、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三)(4分)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5.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5、(4分)(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四)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二)
姜夔①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注释】①姜夔(kuí):宋朝著名诗人。②玻璃:形容西湖湖面如镜子一般。
6.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7.三、四句诗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分)
6、向往自然,追求宁静(或“闲适”“愉悦”“沉静”等)。(2分,意思对即可。)
7、展现了静谧怡人的湖上夜景:一叶扁舟窗外过,轻快迅捷,微波轻漾,芦苇随之摇曳。(2分,意思对即可。)
(五)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8.(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8、(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薝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薝楹:薝廊。②更:又。
9.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10.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3分)
9、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山1点给1分)。
10、垂杨、荷叶,春季(答对1点给1分)。
(七)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2分)
。1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11.(2分)
1、“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2、“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蒙的意境。
12.(2分):
1、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蒙飘渺的雨景。(答出“虚实结合”即可得满分)
2、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蒙飘渺的雨景。(答出“联想”即可得满分)
(八)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3.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2分)
A.送别之情
B.思归之心
C.喜悦之意
D.愤怒之思
14.“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2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B(2分)
14、A(2分)
(九)登西楼怀汤损之
陈允平
杨柳飘飘春思长,绿杨流水绕宫墙。
碧云望断空回首.一半阑干无夕阳。
1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15、答案:借景抒情;失落、怅惘。(每空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十)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6.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17.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16、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17、“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浅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游西湖时的风光。一二两句“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是写湖上之景。有红花青草,还有黄莺白鹭,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三四两句,进而写春游西湖的人,“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在夕阳之中,一条条画船,正载着经过一天畅游的人们归去。船上还传来了吹箫打鼓的声音。他们春游湖上的兴致,至今还很浓哩。写春游的人,不写他们春游时的境况,独独写他们归去时的情形。这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方法。“归”时兴趣还是这样的浓,那“游”时就更能想见了。
(十一)舟行
[明]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18.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19.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18、“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凸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19、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与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
(十二)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释】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2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21.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20、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
21、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第四篇:与诗同行练习
《与诗同行》复习检测
一、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纤弱(qiān xiān 皎洁(jiāo jiǎo)
难舍(shě shâ)
歌曲(qū qǔ)
亲昵(ní nì)
随即(jí jì)
帆影(fān fán)跳跃(yào yuâ)
二、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义。
()闻趣事:_________ _()为一体:__________
略胜一():__________ 身世()遇:__________
三、据意写词
1.有节奏的诵读。
()
2.纤细而柔弱。
()
3.亲热的紧靠着。
()
4.过去经历的事情再次在脑子里显现。
()
5.死板,不灵活。
()
四、选择加点的字义
1.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
①穿戴 ②接触 ③依附 ④下落
2.花开花谢
()
①感激 ②拒绝 ③道歉 ④凋落
3.难闻的怪味
()
①奇异 ②非常 ③责备 ④惊奇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①锤打 ②攻击 ③搅扰 ④摆弄
五、句子加工厂。
1.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反问句)
3.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4.隔壁阿婆不是蹲在河边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读诗,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修辞辨析。
1.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
()
2.一首诗,就是一首清淡的水墨画。
()
3.不都把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
()
4.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七、填写诗句。
1.轻风扶细柳,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文回放
1.《我们去看海》这首诗中“__________”的呼唤贯穿始终,情绪饱满激昂,全诗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__________的感情。
2.《爸爸的鼾声》这首儿童诗运用形象的比喻,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就像__________”,爸爸的鼾声停了,他又觉得“__________”。全诗情趣盎然,充满了父子亲情。
3.《致老鼠》这首儿童诗中,把老鼠当作了__________,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最后,小诗人希望老鼠和__________交上朋友,表现了__________。4.《给诗加“腰”》中苏小妹加的诗腰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他们加在诗句的中间,其实是诗眼,虽然仅用一字,却能出神入化。
赞美具体事物的古代诗词佳句
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
石灰: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自在人间。
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长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五篇:送别诗(词)专题练习
送别诗(词)专题练习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送别诗从情感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四、古典诗歌的鉴赏是什么?揭示出其中感人的因素: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何种人生感慨。送别诗主要艺术手法:
一、托物寓情:
1、《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1、《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别董大二首》
四、虚实相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附晚上练习]诗歌鉴赏·训练二(送别诗)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2. 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3-4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3.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答:
4.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5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这首诗的特点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送别之情?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赏析这种手法运用的妙处。(6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6-7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6. 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7.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8-9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8、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9、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0-11题。(6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送别诗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3.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4.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乐景写哀情”(1分)“乐景”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1分)“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1分)。以景色的美,反衬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或分离的悲伤)。(3分)
6.“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7.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
8、“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9、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10、烘托手法 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手法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请。
对比手法 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有流露出答对友人的牵挂。
11、艺术效果 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
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