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散文
二、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的散文
何其芳(1912—1977),曾经和李广田文,卞之琳一起出版过《汉园集》,这三个作家,被称为“汉国三诗人”。何其芳30年代诗歌是象征主义的。1936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画梦录》获大公报文艺奖。此后又有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合集《刻意集》,《还乡杂论》等。
《画梦录》是何其芳的散文代表作,在三十年代的文坛上,产生的广泛的影响,1937年,荣获《大公报》文艺奖。评选委员会认为:“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画梦录》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制作,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
他的诗歌非常类似,诗歌主要的写爱情、青春,带有浓郁的哀伤、寂寞、忧愁的情绪。《画梦录》虽然并不写爱情,但是,在情感基调上,和那些现代诗歌是一样的。都是抒发那种哀愁、寂寞而忧伤的内心情绪。他不是写眼睛观察到的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而是完全描写自己心灵所体验,感受到的事物。写内心的意绪,情感的波动。往往以虚无缥缈的想象,精细的感觉,勾画出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他在《扇上的烟云》:“我倒是喜欢想象着一些遥远的东西,一些不存在的人物和许多在人类的地图上找不出名字的国土”。“孩提时看绘图小说,画梦者是这样一套
笔墨:头倚枕上,从之引出两股缭绕的线,象轻烟,渐渐向上开展成另外一幅景色。叫我现在来画梦,怕也别无手法。不过论理,那两股烟应该缭绕入枕内去开展而已。”(《梦后》)这和五四以来的战斗性杂文和写景抒情散文确有极大的区别。
《墓》这篇散文的题材就很奇特。写一个非常孤独忧郁的青年和一个已经死了坟墓中的美丽的少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很美丽,又有点伤感,表现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少年,非常美丽,勤劳、天真、叫铃铃,在她的内心深处,刚刚萌发一种朦胧的感情的时候,“那黑暗似乎遮到她眼前,冷的呼息透过她的心,那无声的灵语吩咐她睡下安息。”
在铃铃的墓前,来了一个忧郁的青年,在每一个黄昏里,他都来到这里徘徊,猜想着这女郎的身世,性眼,喜好,于是在一个黄昏中遇见了这个女郎铃铃,她们散步,谈话,柔情蜜意,如胶似漆。
结尾处,青年雪麟的做梦似的眼睛却发出异光“幸福的光,满足的光,如从天堂发出的”。
《独语》也是剖析自我的苦闷的心境的。设想自己在一条荒凉的夜街上独步。由此想到维持,又想到喜欢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的西晋文学家。又想到生和死,古代印度王子。流露出一种孤独苦闷感。
《独语》的开头: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的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功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秋海堂》通过一个女孩的孤独,哀伤,表达作者的孤寂的情怀。散文只是一个场景,静静的夜色下,一个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阑干畔。干愁万绪言涌上心头。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蜒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幽辉。
寂寞的思妇,凭倚在阶前的石栏干畔。
„„„„ 她抬起头。
刚才引起她凄凉之感的菊花的黄色已消隐了,鱼缸里虽仍矗立着假山石庞然的黑影,已不辨它玲珑的峰穴和上面苍翠的普洱草。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雨前》和《黄昏》是两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以一种极精细纤弱笔触,色粉艳丽词白,丰富的想象,把雨前和黄昏的景致描绘得十分传神,而且传达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雨前》写雨前的景物 如天空的使鸽群,地上的鸭群,又想到故乡的雷声,雨声,故乡的放鸭人。抒发自己的孤寂的情怀:“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惊的梦,也许会长出的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梦后》表现刹那间飘涉迷离的复杂的心境。《岩》以一个牧童的故事为线索,抒发作者无限复杂的思绪和情感,故事极微弱,主要还是作者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减少了那种忧郁感。《货郎》描写一个货郎到一家去卖货,主人病了,货郎又悄然的离去,仆人按例买一点东西,这里传达的是一种纤细的孤独情调。
就艺术表现而言,想像丰富、别致,情感细微、精致,语言色彩浓郁斑斓,意境蒙胧。这点上看,和晚唐诗歌也有密切的关系,晚唐诗人比较艳丽,而且,也追求细美幽约,善于表达内心丰富,细微的情绪。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由远及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眼里,又飘去了”。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夜的颜色,海上的水雾一样的,香炉里氤氲的烟一样的颜色,似尚未染上她沉思的领域。她仍垂手低头的,没有动。但,一缕银的声音从阶角漏出来了,尖锐,碎圆,带着一点阴湿,仿佛从石砌的小穴里用力的挤出,珍珠似的滚在饱和着水泽的绿苔上,而又露似的消失了。没有继续,没有赓和。孤独的早秋的蟋蟀啊
《刻意集》中的散文,风格也大致如此,到了《还乡杂论》,就变了,保其芳从幻梦中走向现实,风格健壮粗糙,具有现实感。但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李广田的散文
李广田,“汉园三诗人”之一,写过诗,小说,散文,而以散文创作见长。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衰集》、《圈外》、《回声》等。李广田的散文最优秀的部分,是在抗战爆发
前所作的《画廊集》、《银狐集》之中。
李健吾在回忆李广田时说,李广田性格“朴实无化,浑厚可爱”他的散文,也体现出“朴实无化”的特点。李广田有一首诗《地之子》,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但我的脚,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气息。/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这首诗,很能说明他的散文创作的特点。他不象何其芳那样,写的是天国中的事,而是写地上的事,不明何其芳那样感情纤细,意境迷离,而是浑厚粗矿象明朗,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注:《〈画廊集〉题记》)李广田的优秀散文一般是描写自己故乡的乡土风俗,童年生活,或底层人生活,长于刻划人物,笔下一些平凡其至卑微的人物,都有个性的特征。文风自然浑厚,于亲切中略带忧郁。
《野店》展示的是乡村客店的纯朴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豪爽的江湖气。赞颂这纯朴,自然的人性。
在荒僻的小村中,有一个小店,店主夫妇很温良,朴野。他们热情的表情和语言会使你产生一种到家的感受。店里的器具,古朴而又简陋。“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而锅里的饭菜,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住在这里的人,大都是做小生意的,卖鱼的,卖菜的,卖水果的,推车的,挑担的,走江湖的郎中,夜里,大家凑在一起,谈论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和一些不是新闻的新闻,还有人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秘密,第二天,这些人又各自赶自己的路。
《悲哀的玩具》是写自己的孤寂的“童年生活”,并透示出农民的悲苦命运。“我”童年时没有小伙伴,没人和我一起玩,只有一个祖母给我讲故事,唱村歌。父亲在野外忙,母亲在家里忙。父亲老是那么深沉,那么严峻,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的笑脸,有一个祖母给我一个小麻雀,我当成一个极好的玩具,装在小筐里,可是父亲回来,使将小筐和麻誉一起放到了屋顶上,散文的结尾说:“在当时,确是限着父亲的,现在却不然:反觉地是可怜的。„„从年小困万的污汗去灌溉那些砂土,想从那些砂土里取得一家老幼所需,父亲有着那样的脾气,也是无是可怪的了”。可见,这里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农村中农民的性格和命运。
《记问渠君》反映了白色恐怖和炎凉的社会对善良人的摧残,问渠君,是一个极忠厚,愚讷的人,既受别人的气,又受老婆的气,在同学中间也常常被当作笑料,由于倾家荡产向于革命,27年政逆转后,总是害怕被人检查杀头,在忧郁和贫困中死去。
《桃园杂记》描写自己故乡的挑园及各种各样的桃。写了桃园的美景。有一种田园称歌的情调,也表现了动荡的中国农村的萧条景象。结尾:“我担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冷落。恐怕不会有那么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上的帆也将见得稀疏了吧!”这篇散文笔调平和质朴,有些周深人小品文的味道。但又有一定的现实感,这是李广田自己的特色。
《老渡船》刻了一个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他像一只老渡船一样“坚实、稳固”,能承受着生活的风风雨雨“耐苦、耐劳、耐一切屈辱,而无一点怨尤,永被一个叫做‘运’的东西任意渡到这边,又渡到那边”他有一个强悍的妻子,每天吆喝他做各种各样的事,妻子的情夫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他的儿子是一个裁缝也根本不将他放在眼里。对生活中的这一切。他似乎没有什么感受,只是默默地生存着,没有任何一点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作者对这样老农民,寄以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批判了他的那种不知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精神的弱点。
《柳叶桃》也是写一个不幸的人的悲剧命运。主人公是一个女子,曾经做过戏子,因为相貌出众,被一个姓秦的有钱人娶为妾了,受尽了凌辱。但她只是默默地承受这种痛苦。她唯一的理想就是希望生下一男半女,可是,终于没有什么结果,最后得了精神病而死去。《山之子》刻画了一个具有坚韧的生活意志的哑巴的形象,他的父亲因为在悬崖上采百合花死去,哥哥也因此死掉,哑巴为了养活全家,继续治着为条通往死亡的土道上攀登着。这里,作者所赞颂的是一种人性的原始生命力量。
总之,李广田的散文多写故乡人事,和自己所熟翻翻悉的事物,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在思想方面,体现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特点,同情劳动人民,并没有清醒的阶级意识,以人道主义精神为主导,发扬人的生命力量。
丰子恺的散文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1921年,曾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1925年,开始热笔创作。,1927年,丰子恺落发为僧,依佛门,取法名“婴行”,佛教思想,对丰子恺产生过很土的影响。
丰子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是著名的漫画家,“漫画”这个词,就是丰子恺最早运用的,而且有音乐才能。他的散文创作亦颇负盛名,主要作品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常再笔》、《率真集》等。
丰子恺自己说:“我自己明明觉得,我是一个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个已近知命之年的,五男四女俱已长大的、虚伪的、冷酷的、实利的老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天真的、热情的、好奇的、不通的老人;这两种人格,常常在我心
中交战”。这也使丰恺散文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方面他创作了参与现实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散文,另一方面也有超脱的佛教思想的散文,趣味主义的作品。他的散文,就是这两种倾向的混杂。
同情人民,揭露社会黑暗的罪恶。
《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歌颂一个普通校工的勤劳刻苦精神。“立达”是当创丰子恺与人创办的一所中学。中学当时非常艰苦,校工友熟志陸,不仅为教师做饭,买菜,而且要收发信件,敲钟,看守门房,而收入又微薄。文章赞扬说:“青年园友们,试想想看,这种刻苦,谦虚,知足的精神,我们应该如何钦佩!在五周年纪念会的席上,我们应该赠他“立达元勋”的尊号呢”“我在立达五周年纪念节所起的感想,只有这一点对
君的惭愧心。”
《吃瓜子》,以吃瓜子这种生活习惯,抨击了中国人的不珍惜时间,浪费生命的缺欠。对闲散的少爷,小姐太太们,这样有闲阶级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进行讽刺。
《肉腿》写农民们车水抗旱的勤劳和奋争精神,歌颂他们生命力量。并把车水的肉腿和有闲阶级看的舞女的肉腿进行对比,突出农民的勤劳和伟大。
《随感六则》中抨击了将群羊带进屠场的老羊,“我想,这不杀的老羊,原来是该死的羊奸。”
《新年怀旧》涉及到了经济衰败与农村的破产。《惜春》主张“积极地向前奋斗,直到时间的大限的来到。”
歌颂儿童的天真、质朴、崇高自然人性。
在这方面,丰子恺的散文具有最突出的特色。丰子恺散文,最早的内容便是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是一个儿童崇拜者。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是丰子恺早期的优秀的散文。散文通过儿童的天真的心理,歌颂儿童的纯洁的本性。一个晚上,“我”问一个四安的儿童,“你最喜欢什么事:”这个儿童:“逃难”,“逃难”是怎么回事?儿童:“就是爸爸、妈妈、宝妹妹、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还不仅如此,作者:“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泽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 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孩子“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过撒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谈自己的画》中说“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给我的孩子们》说孩子“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华瞻的日记》,描写了小孩的纯洁、天真的本性,孩子
们的真性,就在于他不懂世事,完全是一个赤子之心。
丰子恺的佛教思想比较突出,在散文中也所流露。《秋》歌颂涅槃,“生荣不足”,“死灭”是人生的最大的幸福。
《车厢社会》既对社会的黑暗、丑的抨击,又有一种人世的虚无感。人生只是一种痛苦,既然人生如乘车一样,又何必这样争闹不件。“人生好比乘车:有的军上军下,有的迟上迟下,有的军上迟下,有的迟上军下。上了车给争坐位,下了车各自回家。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下车时把车票原物还他”。
丰子恺还有一些趣味性很强的幽默散文和写身现事的散文。《荣辱》写自己坐黄包车而被误认为是当官的,处处受到尊散,到处有人给敬礼,又被认为不是大官。遭到谩骂,作者以此认为世间的一切荣辱都是这样的。还有《蟹》、《白象》、《蜜蜂》这样具有闲适格调的小品文。
在艺术上,丰子恺散文朴素自然,挥相洒自如,哲理性比较,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周深人一类散文。
第二篇:李广田散文
李广田散文
李广田(1906.10.1一1968.11.2)山东邹平人。1923年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后,开始接触五四以来新思潮、新文学。1929年入北大外语系预科,先后在《华北日报》副刊和《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并结识本系同学卞之琳和哲学系的何其劳。后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1935年北大毕业,回济南教书,继续写了不少散文,结集为《画廊集》、《银狐集》。1941年秋至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除散文外,还写了长篇小说《引力》。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文协理事。1951年任清华副教务长。1952年调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历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分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他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先后结集的还有《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李广田部分散文选:
1、野店
>>>>>[阅读全文]
2、山 水
>>>>>[阅读全文]
3、花潮
>>>>>[阅读全文]
4、秋天
>>>>>[阅读全文]
5、灯下
>>>>>[阅读全文]
6、秋的歌者
>>>>>[阅读全文]
7、地之子
>>>>>[阅读全文]
8、笑的种子
>>>>>[阅读全文]
9、唢呐
>>>>>[阅读全文]
10、秋天的味
>>>>>[阅读全文]
11、回 声
>>>>>[阅读全文]
12、上马石
>>>>>[阅读全文]
13、桃园杂记
>>>>>[阅读全文]
14、礼 物
>>>>>[阅读全文]
15、画 廊
>>>>>[阅读全文]
16、井
17、柳叶桃
18、到桔子林去
文]
19、荷叶伞
全文]
20、花 圈
读全文]
21、马 蹄
读全文]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阅读全
>>>>>[阅读
>>>>>[阅
>>>>>[阅
赏析:
《窗》
偶尔投在我的窗前的
是九年前的你的面影吗?
我的绿纱窗是褪成了苍白的,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随微飔和落叶的窸窣而来的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赏析:
如果能从爱情中品出忧愁,那也算是莫大的享受啊!
在诗人李广田的眼中,九年是漫长的,九年过后,“我”从“春的园林”变成了“秋的园林”,从青春浪漫的小伙子变成了垂垂老矣的中年人,激情不再,只好守候在窗前期待邂逅;也许期待是徒劳的,然而我却在等待,一直在等待。
恍惚中我看到了九年前的你的面影,然而,“我”却不敢承认;因为,我苍老了,而你却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丽。此刻,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变成了烦忧草,轻轻的生长在园中,也生长在我的心头。
这时候飘来候鸟的影子,遥远的,飞过了,远到不知的天边。可是,在我的窗前,依然是“苍白的窗纱”,我依然是沉默的怅惘窗外,一点白云,一片青天,似乎没有经历过。
可是九年了,“我”守候在窗前,期待化为泡影,得到的却是长久的思念和回忆。【责任编辑:男人树】
(散文编辑:江南风)
第三篇: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读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时光中的记忆。
他的文章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希望人们能团结在一起,但是总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觉得他非常喜欢观察,比如他从孩子亲情友情体会到了爱和未来的希望,每次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会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会看到那些阴暗和光明的比较,让人们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对那些社会的阴暗。
他曾说过:“人体的美的姿态,必是出于自然的。换言之,凡美的姿态,都是从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态,即舒服的时候的姿态。这一点屡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是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在我之前的小区里,有一个蹬三轮车打扫卫生的老爷爷,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垃圾爷爷”。
垃圾爷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记录着多年的辛勤劳苦。他那粗壮的大手上刻着裂痕,向我们诉说着他那多年来的风霜艰辛。然而,一个朴素淳朴的老爷爷,却有着心灵的美。那一天,垃圾爷爷照常在学校里转悠。我刚吃完饭从餐厅里出来就见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赶去读书,这时马一凡又来了。他说问我借钱。我一摸口袋,钱没了。我自言自语道:“咱能没有呢?”我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顿时,我那原来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认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没有。于是我凭着记忆找。马一凡也帮忙。我们好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行动。
一圈,没找到!两圈,也没找到!三圈,还是没找到!
我们简直失去了希望,这时只间垃圾爷爷来了,他的手里竟拿着我的钱,他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拿上钱连蹦带跳,大声叫道:“找到了”!垃圾爷爷见到我高兴的样子也大笑起来,过了一阵便悄悄离开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
其实,美,是没有形 式,没有形状,却令你惊叹,令你着迷,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美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每个角落,但 是有些人却是视而不见,如果能更用心去体会那就更完美了。在学校里有的人要赶着上体育课、有的人在走廊奔跑.....种种看见的都是活力十足且青春的美。
所以,只要你善于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杭州市文澜中学
温志华
第四篇: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主要文学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车厢社会》、《率真集》、《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子恺文集》(7卷)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丰子恺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时值新春二月,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日前的天气本还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发觉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气温低下而感觉稍许寒冷之意。天空中乌云密布,显得阴暗异常,丝丝的冷风中更传递着风雨欲来的讯息,这样的天气凭空让人心态情绪上感到些压抑和消沉。然而事实上,确是人心的多变更胜于天气的。
傍晚时分天空阴暗得愈发厉害,直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次的滴落和湿润了大地为止,这当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场春雨。但当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渐渐的淹没于夜色之中终于不见,只有远方的霓虹灯的灯光透过层层的细雨而遥远的传过来。雨声淅沥,连绵不绝,暗合着这冬去春来的夜晚,心绪更加感到彷徨。刚刚从家里出来有十天,难道又想家了吗?虽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却未必就说得清楚。正赶上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对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但想家中的母亲却一定会记得的。而事实上我的生日又何尝不是老妈的受难日呢。但很遗憾的是日间一直都没能来得及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安一下,感到有些惭愧。
满怀无着无落的心绪或者感觉,翻开日前带来的那本书《现代闲情小品》,读到丰子恺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来遣怀的竟有所感。而加之连日来我又感冒复发,持续服药使得满嘴终日感觉苦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以为借用别人的感受来排解自身的烦绪,那却也是未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但当看到这段文字之时,感觉有些微妙,因我日前还曾发短信给距近的好友说来日择个好天气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寻春却也是潜在的目的。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这段对春的描述更让人苟同,春风化雨竟多愁,且不说诗人词客,单说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丰子恺的这段文字的理性认知,更加让我感到五体投地。想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机勃发,但风雨不定气温多变,却也正是古人词句里说的是最难降息的时候。所以说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时节。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事实是的确如此。侧耳倾听着窗外的雨声,依然淅淅沥沥的错落有致的富于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意境是无比美妙的,然而实际上若拿到现实情境里来映照,我们或都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逢际遇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想及到日间午后因为天寒,而蜷缩到屋内一隅不愿再动,再反观诗人词家那些淡雅恬静的诗句,我们或也会感到哑然失笑的吧。
丰子恺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他渴望人间充满温情,这从他的一篇随笔《敬礼》中体现出来。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译稿时不小心压伤一只蚂蚁,它企图爬走,一步一瘸,终于倒下,绝望地挣扎。丰子恺感到很对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医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继续译稿。后来,另一只蚂蚁来救助伤者,不惜劳苦,不惜冒险,丰子恺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惭愧。丰子恺忽然觉得这两只蚂蚁突然大起来,变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却变得向蚂蚁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来,对着这两只蚂蚁,行了一个敬礼。
这样藐小的动物,竟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
当有人侵略了蜂巢或伤害了某些蜜蜂,许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价用叮咬来报仇,好像这是自己的职责、荣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会死去,就这样,无数只蜜蜂为此丧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挣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动物尚有这样的精神,人有时竟没有。我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女子在露天银行取钱,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女子不肯给钱,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钱离去。女子痛苦地挣扎,可一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竟无动于衷,还避而远之,没有人来送她去医院,好像怕被掺和进去似的。最后,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动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懂得体贴,懂得关爱,对人的关爱继而对动物、对世间的一切的关爱,我希望人世幸福快乐、没有冷酷!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显示。”
掩卷沉思,轻轻用手抚摩着书页。丰子恺先生的《阿难》,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让人放下尘世一切,静静地自然地明净地品读。文章记载的是丰先生的妻子当年不幸小产。半夜里,这个来得太早的小生灵刚刚来到人间,又在一秒间重回到生命的故乡在一瞬间的跳动后悄悄地死去。对于这样的人间哀痛,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能够淡然地加以描绘,不为孩子的死而哀伤,反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从宇宙万物的倏现倏灭中释然心中痛楚,平静赞叹只有一跳的一生的天真和聪慧,为孩子不受丝毫尘世苦难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丰先生一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的心。
我虽然无缘亲眼见到丰先生,但脑子里却浮现出一个如此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雍容恬静的相貌,一团和气的风度,无论在人生的海洋中遇到什么风浪,他也总是欣然微笑,在浪花飞溅中,没有忧虑没有怨言,只有他的本色依旧。
巴金形容他是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有着一颗纯洁无污垢的孩子的心”。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般,朴素而真诚。在他的《大帐簿》里,他细细地写尽人生旅程中的无数疑惑与悲哀,最后他仍然纯朴地希望宇宙间有一本大帐簿,事无大小轻重、来历都一一记录在案,以此解除困惑。《学画回忆》则像放电影般重现出幼年子恺学习画画的趣事,他将那些孩童可爱真挚又逗趣的微妙心理都一一细致地加以描摹,真真切切,没有一丝人造的虚假气息。还有《华瞻日记》里的无邪童真;《秋》里的超脱淡然,只求在死的灵光中度送生命,都表现出他的朴素而真诚的文风。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描写,还是对生命的沉思,都渗露出他的真,他的朴,能让读者随之进行一次生命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
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个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的旅人,撑出一片天空。他让旅客的心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对彼岸阳光的希望。
仰望着蓝天白云,我不禁自问,什么时候,我们世界才可少些欺诈,少些执着,多些自然与淡泊。正如丰子恺先生作品中所希冀的一样。
沏一壶茶,暂时超脱尘世;品一品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安适的,是营养的,是静谧的。
第五篇:李广田传读后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在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岫教授出版了《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该书久经磨砺,后出转精,把李广田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是传主的女儿,是传主后半生生活的见证人。这一独特的身份,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说的“我愿意叙述最原始的材料,写出我所亲历的场景”。在这种自觉意识的作用下,作者在书中大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有关传主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很好地展示并丰富了传主的性格;同时,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类研究书籍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如书中写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后,李广田天黑才回家,悲恸难已:“母亲看他一天没吃饭,递过一碗饭去,我看见父亲的两颗泪珠掉在饭碗里,而饭却一口也咽不下。”当然,书中最充满挚情的还是对父女天伦的描写。40年代后期作者参加清华的剧社演出,“父亲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广田被迫害致死。作者从火葬场取出传主骨灰,“这一天正是旧历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竟这样把父亲接回了家”。每当叙述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时,作者总是以真实的细节、冲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间却又满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传主的女儿,更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这一“学者”视角,作为对“女儿”视角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理性色彩,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李广田在《创作论》中曾指出:“文学创作正如蜜蜂酿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时还要注入自己的蚁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广田创作的精髓,就必须既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身“甜汁”,还要考察主体所注入的“蚁酸”。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说出了“我所知道而别的作者不知道”的话。如果说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对故乡文化环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画廊集》和《银狐集》中许多著名的乡土散文所蕴涵的生活“甜汁”的话,那么,在第七章中则更多地考察了传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蚁酸”。这种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传主文本的生成之谜。二是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对传主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书作者在许多论述中显示出了相当开阔的理论视野。如第四章第四节考察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它以英人怀特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为结点,经过精心梳理,从怀特起中经英人戈斯、何德森等,再到周作人、李广田、刘西渭,在宏阔的中西文化背景下接成了“一个文学生态链”。在分析传主散文《少年果戈理》的坎坷遭遇时,则将它放到了延安整风运动后的大的文化环境中,显示出了在左倾思潮不断膨胀的背景下这一悲剧的必然。
从1940年10月“母亲”怀抱两岁的作者关山万里追随父亲,于今已60余载。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书中随处都弥散着这种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该书开篇就写了自己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寻根之旅,面对着父亲作品中多次描写过的古老黄河,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弹指间五十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父亲去世也已二十年了”。著中不仅有对父女情深的描写,也蕴蓄了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作者与同代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也历经了人生的许多大喜大悲、许多坎坷曲折,这不能不使作者在叙说父亲悲剧命运的同时,也从无情的流水年华中去思考人的命运——尤其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作者在“自序”里说,这是“一本有关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命运的真实记录”,“希望通过它能引起人们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