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时间:2019-05-13 07: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篇: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 作

者: 学

号: 所属学院: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职 称: 2012年5月2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题目: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论文题目: 学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2 第1章 绪 论.............................................................3 第2章 新农村规划与人文景观的关系......................................4

2.1 新农村的规划类型................................................4 2.2 人文景观的类型..................................................6 2.3 人文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6 第3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8

3.1 新农村人文景观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8 3.2 人文景观开发利用的要求.........................................13 第4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及建议....................15

4.1 人文景观模式的探讨.............................................15 4.2 统一的规划建设.................................................15 4.3 文物古迹的应用.................................................16 4.4 自然景观的应用.................................................16 4.5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17 4.6 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18 结 语....................................................................19 参考文献..................................................................20 致 谢....................................................................22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民居受到城镇文化的冲击。盲目模仿城市建设,许多现有自然景观被破坏。而且,由于村民交流空间贫乏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乡土特色的丧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农村的整体风貌和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文景观模式、规划设计的探讨及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我认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以农村人文景观的特质作为重塑新农村面貌的景观元素,并把保护农村人文景观的措施作为规划与改造的一条首要的理论指导,那么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现象就会得到它们应有的归宿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新农村;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保护与利用 1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new rural planning

Abstract

Follow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rural inhabitants are facing huge urban cultural impact.They blindly im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overthrow the existing natural landscape(vegetation, flood, ect.)and artificial landscape(temples, trail, ancient buildings, cottages, ect.).At the same tim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mong villagers and de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balance present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with rich local specialty.Thus, the overall outlook and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region have been seriously affected.In this paper,landscape mode,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to a series of studies.It is the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that will be well-preserved and rejuvenated, with country-specific nature, if we can make full use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advantages, use the uniqueness of vernacular cultural landscape as a landscape element of reshaping rural China, and take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local landscape as the basic point for country planning and rebuilding.Key words: New rural;Cultural landscape;Planning and Design;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第1章 绪 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人文景观的合理规划成为彰显农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和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然而,人文景观的不合理开发及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土地被大量侵占、资源被巨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生态与文化景观特征迅速消失等等。因此,以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契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构建人文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模式,培育农村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已十分迫切。本课题选取人文景观类型为调研对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工农业生态系统、居住生活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融贯整合研究。希望通过典型示范基地的建设,寻求农村规划建设中人文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对于新农村规划真实理论的研究文章和著作都比较多。由文献护利用的理论,对于整体利用的概念也是各有说法

[4-6]

[1-3]

可知,基本上每一本新闻学原理著作,在论述人文景观利用有效性时都会提到整体保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2005年北京市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2006年新年伊始,在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北京市的规划重点逐步转移到新农村规划中来。在北京市规委和农委的推动下,北京市掀起了新农村规划热。

然而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主要源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人文景观中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聚落等,具有脆弱性、易变形等特点,一旦变异,很难恢复。因此,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应作为发展新农村人文景观的重要主题,要尽可能防止农村人文景观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破坏,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为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人文景观的开发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这里,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在保护人文景观的同时将传统民居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第2章 新农村规划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2.1新农村的规划类型

由于许多农村正处于向城镇转换的过程中,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所以,新农村建设必须区分情况,分类指导。就目前我国农村的总体形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需要区别对待。2.1.1中心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模式

为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郊区农村重点发展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都市农业和休闲娱乐服务的第三产业。积极建设成为特大城市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农牧产品工业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用城市的理念规划农村,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2.1.2商贸流通型建设模式

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长三角农村地区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为其商贸流通型发展模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1.3 乡镇企业带动模式

以发展乡村企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发达经济地区利用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同时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积极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村改居”、建立健全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项改革。2.1.4 资源与产业带动建设模式

在资源条件较好和非农产业比较发育的农村地区,其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集约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从而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

2.1.5 城镇发展带动建设模式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衔接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县域城镇的工业化进程,改善小城镇的生活条件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 4 水平。同时,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农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降低,相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2.1.6 现代农业带动建设模式

农业是该类型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因此其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来实现。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在于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通过发展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选择和培育出新型品种资源,节约土地和水资源,极大地促进土地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来拓展农业功能,在单纯生产型传统农业的功能基础上,向生物能源、生态保护、观光旅游、国土保护、安置人口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7 劳务经济带动型发展模式

在政府的指导和培训下,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并且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2.1.8 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以国家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为契机,在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合理的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和和谐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体系,为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提供良好的生态与经济基础。2.1.9 生态畜牧业带动模式

在种植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配合较差的地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通过企业集团的介入,整合农村的各种闲置地和当前的住宅用地。在闲置地上建设新村,村民迁入新居后,在老村新建养牛场、饲料厂和屠宰基地作为工业区养殖场养牛的牛粪进入生活新村的沼气池,沼渣养蔬,培养基养蚯蚓,蚯蚓粪进入种植区形成有机肥种地。2.1.10 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模式

以各地的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通过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发展的关键是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旅游相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

2.1.11 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模式

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自然、经济或区位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该种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该类型农村区位独具特色。加之各省独特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农牧产品,也为该种模式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7-9]。

2.2 人文景观的类型

2.2.1人文景观概念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人类创造而形成的景观示:

表1 新农村人文景观表现形式

Table1:Manifestations of the new rural landscape [10]。在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应正确认识,并遵守基本原则,对人文景观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建设、保护和利用。其表现形式如表1所项目

物质化人文景观 非物质化人文景观

2.2.2 人文景观的保护

形式

宗教建筑;文物古迹;城乡风貌;传统民居建

筑;现代设施

民俗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宗教活动;传统产

业生产活动

一方面农村居民提供的民族特色人文景观和服务以及民俗风情,对外向其他城市人群展示地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内强化了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村民在交流中揣摩、认识了各类游客的价值观念及其母体文化特征。因此,游客可以“发现所有的文化现象”以满足求知欲,村民也可在参与生态旅游业过程中获得文化交流,在比较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2.3 人文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人文景观保护开发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协调,最终实现双赢。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加强农村基础地位,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第一,新农村建设为大遗址的长远保护提供了机遇。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大遗址区域内的农民积极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如果人文景观保护 6 确实能给当地农民带来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他们就会以十足的干劲和热情参与当地人文景观的保护过程,从而促进人文景观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开展人文景观保护利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出于对人文景观保护的考虑,对这些区内经济发展有诸多限制,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将人文景观保护纳入到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人文景观保护、规划和展示过程中,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主动协调,积极支持农民参与建设,通过示范引路,寻求解决农民创业增收途径,指导农民围绕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开展相关的经营创收活动,如参与基本建设、安全保卫、清洁环境、交通运输、旅店餐饮、农家生活游及人文景观纪念品开发与销售等等,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必然会对当地农村经济的改善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11]

。总之,以人文景观的长远保护为出发点,制定新农村人文景观保护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把人文景观保护利用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宝贵机遇,积极推动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项建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3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3.1 新农村人文景观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 人文景观盲目建设问题突出

不适当的开发建设使资源受损,胜景埋没。在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大开发的浪潮中,不少地方政府将农村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法宝而加大建设力度。但是,不少地方由于认识上的肤浅或是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纷争,没有将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没有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出现了资源利用形式单一雷同,地域分散,档次低下,重复开发建设等问题,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有些地区随意性利用,暂时性发展,导致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环保、卫生问题较为突出,不适宜的开发建设使资源受损,胜景湮没。

例如,课题调查访问的安吉县高家塘村,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政策指引下,目前已在后山上砍伐原始植被,开发土地用于别墅建设。村民反映,现在贯穿整村的马路上跑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汽车,原来宁静的山居环境变得喧嚣了。以秀美竹乡闻名的旅游资源正在遭到破坏

[12]

。无疑,发展旅游将推动经济发展,但却以牺牲秀美的居住环境为代价,对村居意向的破坏是不可修复的。

图1 沅古坪石堰坪村 图2 某村镇街道

Fig.1 Yuan Ancient the Pingshi Weir Village

Fig.2 A village street

3.1.2“千村一面”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规划使农村旅游失去了生命力和归宿感,风貌不存。农村旅游地的最大资源特色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村聚落及其文化的“乡村性”。然而,目前许多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出现了严重的现代城市化建设倾向,在建筑形式和材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刻意模仿城市

[13]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思想观念的城市化,乡村聚落的建设日益呈现出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特 8 色并列,现代特色与传统风物杂陈的乡村发展现状。古朴的乡村气息日渐丧失,“审美疲劳”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农耕文明正在消失殆尽,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规划使农村旅游发展失去了生命力和归宿感,风貌不存。

通过对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的调查,发现其形态完全仿造城市小区建设模式。建设中的新村一味追求民居硬件条件上的现代化,但是整体上已经丢失了水乡意象,从肌理上看也与老村相去甚远。我认为横平竖直、整齐排列的农居,忽视了室外空间的营造。老村在不断衰老之中,未来的新村将看不到千年古村的韵味,人们也体会不到走门串巷、檐前屋后、桥头岸边的愉悦体验和熟悉的乡邻。

图3 张家界古村落 Fig.3 Zhangjiajie ancient village

图4 沙堤乡汨水溪村

Fig.4 The dike Township Mi-water streams

3.1.3 自然景观破坏相当严重

人文景观应围绕着衬托、强化自然美的主题,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呼映,构成各具特色的风景。然而,有些地方为建造人文景观,在农村内大兴土木、采石,破坏植被现象相当严重,许多名贵树种惨遭砍伐,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貌自然景观也毁于一旦,而这些天然景观不仅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也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一旦毁坏,就不可再生[14]

。如广西桂林灵川县,由于非法采沙者又擅自在漓江灵川段及其沿岸从事非法采挖沙石、淘金、取土等活动,导致江边许多树木因挖沙被毁,水土流失严重。原来清彻的江水,已变得浑浊不清。漓江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图5 漓江灵川段采沙景观

Fig.5 Lijiang spirit foe sihuan collecting sand landscape

3.1.4 公共基础设施占用大量土地

人造景观的滥建,占用大量土地及大量耕地。如前所述的人造寺庙,占地相当可观。到2010年,我国人造景点将突破 5000余个,以吸引旅客、发展经济为目的,要建如此之多的人造景观,不惜“牺牲”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耕地。例如距离宁乡县城约65公里的一个山顶上,矗立着一座金光闪烁的千手观音像,它是世界最高的一尊千手观音立像,鸟瞰远近乡村和河流。脚下的沩清村尘土飞扬,俨然一个庞大工地,推土机轰鸣推铲房屋,改成青瓦、翘檐的仿古建筑。又如张家界沙堤乡汨水溪村由于张花高速的修建,占用了相当多的耕地,导致部分耕地荒废,当地村民移民搬迁。

图6 湖南省宁乡县人造佛

Fig.6 Hunan province ningxiang county artifical Buddha

图7 沙堤乡汨水溪村公路的修建

Fig.7 Construction of the dike Township, Mi-water Village Road

图8 沙堤乡汨水溪村耕地的荒废

Fig.8 Shadi Township Mi-water streams of abandoned arable land

3.1.5 矿产业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类农村不一定靠近城市,但靠近可以依托的大中型厂矿企业,或者本地拥有重要的矿产资源,或是靠近交通要道。由于抓住了当地可以利用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区位等有利因素,村民自己经营起了工业和矿业生产活动,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但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村庄缺乏统一的规划,形态和结构没有什么规制,街道杂乱,公共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突出

[15]

。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农业生态系统的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农村地区深层地下水污染、农村水—土—气复合污染、农村快速城镇化引发的系列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所以,这次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这一类型上。3.1.6 文物古迹的破坏

农村人文景观建设首先应把握历史文化导向,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同时,新农村的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的直接表现。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建设者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建造出既再现民族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又具有培养与提高旅游者的精神境界与审美观赏情趣的人文景观。

然而,现在不少人文景观的建设,特别是展现历史题材的人文景观,一味地“仿古”、“复古”、“微缩”,无视民族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价值和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甚至采取媚俗手段,置基本的史实于不顾,离奇怪诞。一些格调低下、内容粗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人造景观也大量涌现

[16]。

图9 张家界农村特色嫁娶民俗

Fig.9 Zhangjiajie the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 to marry folk

3.2 人文景观开发利用的要求

3.2.1 农村现代化,而非农村城市化

农村有优质的人文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积淀、淳朴的人文精神,农村因此具有无可替代的凝聚力,这些精华一旦流失殆尽,农村也将失去活力而走向衰亡。在江浙乃至整个华夏大地,拥有诸多秀美怡人的村落,其发展动力区别于依附城市扩张动力发展起来的城郊式村镇,来自于扎根于农村的生态格局,来自于深切的町识别性归属感。新农村人文旅游资源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农村现代化,即在物质生活水平上有所提高,而在精神本质上有所继承,两者不能有失偏颇。农村城市化看似热闹,实则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和牛活模式等不符而产生深层矛盾,使建设成果南辕北辙,使人文旅游资源和村居意象在建设中被毁灭3.2.2 新农村的住宅,而非农村的新住宅

新农村的农居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民居单体的建设都应该依附于新农村整体建设这个统一的方向。若干新住宅的组合并不能构成村民理想中的新农村,而在延续乡土文脉、符合传统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建设的农居,才真正符合村民利益。

3.2.3 扩大化的居住概念——村居

一般认识中的农居是村民生活行为的场所,因此农居建设包括居所的实质环境内容,如空间的属性、组合、规模与配置、构造、结构、材料、环境及设备等,然而对于农居的研究也因此过于片而和单调,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回答怎样建设新农

[17-18]。

村,怎样延续农村文脉的问题。从更广的视角来看,新农村的农居建设还需考虑居住者不同的生活行为或生活轨迹所呈现的空间形态及村居意象。农村生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的空间意象包含着强烈的归属感。这些空间意象不仅包括居住空间,同时也包括室外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室外公共空间对于农村的有机生长和传统延续比农居建筑本身更有价值,也更为急迫。

第4章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4.1 人文景观利用模式的探讨

4.1.1 新村建设中的整体观

每个村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仅限于农居的考虑,而是应该拥有整体观,从多层面考虑农村的有机更新,应着重考虑农居以外的公共空间的保留延续与整体设计4.1.2 宏观——村落自然环境

村落的发展受制于周围的自然因素,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也依赖于他们所在的这片土地。因此,保护村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对自然和村落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村落未来发展负责的行为。4.1.3 中观——村居共享空间

每个村落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邻里之间共享和交流空间的形式。户与户之间就是有这些共享空间联系起来的。因此,加强村落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共有的民俗文化是当务之急。4.1.4 微观——村居记忆载体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记忆,住在其中的人可能看不到村庄的全貌,而很可能是一口水井、一面山墙、一颗古树、河道边的一处戏台等等“零碎”的片段才是最具有人文气息的。这些记忆载体会在几代人的记忆中成为对家乡的识别系统,甚至会成为人们寻访的对象和情感的寄托。而在村庄中这些记忆的载体往往是组织起一个户外公共空间的重心,保存它们是对村民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感的尊重。

[19]。

4.2 统一的规划建设

通过统一的规划建设,补足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尤其是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是这类农村最急缺的,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针对矿产型村庄可以参照小城镇的标准进行规划。规划建设好之后,它们就可以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向周围农村传播的基站,很具有示范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要安排好工矿区和村庄生活区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提倡建设集中成片的小型楼房,以2-3层为宜,每栋楼房可以多户合住。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农家院落,以满足农户的需要。但是,不管是楼房还是平房,都要配备好方便实用的生活设备和基础设施。居住密度宜低不宜高,但也不能过于稀疏。加强土地整理,保护生态环境

[20]。

4.3 文物古迹的应用

针对具有特色文化的村庄,以挖掘、保护、利用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桑植县依托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合理规划古民居和自然生态,改造村道巷道,绿化美化净化村容村貌,建设文化广场、休闲广场、旅游观光景点等,建成特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观光新农村;凤凰以沈从文为重点,修复沈从文故居,突出历史名人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历史文化名村古田苗寨拥有各式各样的饰品、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老老少少的卖花女,老年女性结伴在街头唱曲,少女端酒唱歌迎宾等充满独特的人文风情。在新农村建设中,整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切入点加强文明创建,建设农民公园,古韵添新风,古村换新颜。

图10张家界古田苗寨民俗文化

Fig.10 Zhangjiajie the farmland miao village folk cuture

4.4 自然景观的应用

张家界各县区加强对原始生态林的保护,充分利用山水田园风光等自然生态条件,建设新农村。武陵源借助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村民住宅新区、农业生产示范区,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品牌,建设自然风光旅游新农村。张家界最大移民桑植县官地坪镇是典型的丘陵盆地山区,土质肥沃,土质多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十分众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利用自然风光条件,规划水利自然风景 16 带,发动群众整治“脏、乱、差”,修公路、架桥梁、建沼气,改变了该村穷模样,让全村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图11 张家界官地坪田园风光

Fig.11 Zhangjiajie officer floor of the countryside 4.5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多样性既是人文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人文景观管理的结果。”要保证实现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在规划建设中,就要做好环境的保护。人文景观规划与保护环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规划是人为的活动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对环境产生“消极的副作用”。那么,如何避免“消极的副作用”的产生,实现“积极的副作用”,就是规划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农村人文景观格局规划要保护环境,实现人文景观多样性,需要对村落周围环境作全盘考虑,并对“邻村持有宽宏态度,追求将人文景观规划为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在具体规划中可采取“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从而增强人文景观的多样性[21-22]。

新农村人文景观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公众行为,这在于村落景观规划的利益主体是广大的农村居民。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是为居民生产生活服务,因此规划必须得到村落居民的广泛认同,让公众广泛参与,这样才有实施的价值和可能,才能通过美化环境,达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居民审美能力的目的。所以,规划不能够想当然的进行,而是应当注重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以基本群众的欣赏水平为基调,再向纵深方向提高与升华。对于今天受传统教育较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大多数农村群众,其审美观是基于日常的生活体验,首先是与生活真实相对 17 照的。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以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趣味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4.6 人文景观的保护方法

对乡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是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的重要方面,环境敏感区是表现区域人文景观的最关键的突出特征地区,脆弱且经不起破坏,相应的人文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就是不断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并且通过分析、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通过调查环境容受力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止不当开发和过度土地使用

[23-24]。

村落景观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同时,合理科学的景观规划也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机遇和策略,因此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产业化工程等等,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新农村人文景观格局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加强统一规划管理,改变村庄无序建设状况;规划要考虑如何减少因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土地等紧缺资源的大量消耗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如何改变大多数村庄因粗放型发展而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同时通过新型住宅房屋的建设,减少农民因房屋设计及施工问题导致的修缮房屋或新建房屋、改善住房条件的建设资金支出,并通过节能设计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农民使用能源的相关支出。将节约的资金用作生产投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环境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繁荣农村经济做准备[25]。

结 语

应该说建人文景观,保护与利用人文景观,发展新农村经济,是件好事,上述问题的提出,意在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应充分认识农村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继承特色鲜明的地方人文景观形式与地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设计。进一步加强人文景观建设的宏观控制,严格人文景观建设项日的审查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人文景观和环境的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人文景观建设步入正轨使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希望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通过对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如传统文化、乡土民俗、生活方式、乡土材料和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提取出适合塑造新农村面貌所需元素,把它融于新农村景观的建设当中,对于提升农村文化底蕴和激发农村生活活力,维持农村生态、文化特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坚持合理科学的农村人文景观格局规划原则,对于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维护“草根”信仰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村,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唯有这样,才能够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

参考文献

[1] 陈小亮.“反规划”理论在西部地区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J].小城镇建设,2007, 25(5):32-34.[2] 马克明,傅伯杰,黎晓亚,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J].生态学报 ,2004,24(4):761-768.[3]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1):8-15.[4] 刘春香.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农村规划[J].中华建设,2007(4):55-56.[5]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景观设计师培训考试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研究,2007(8):10-23.[7] 胡静,许贤棠,谢双玉.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

[8]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旅游学刊,2003.2. [9] 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旅游学刊,2004.5.

[10]钟晓辉,风景区人文景观建设—以福州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2008:19-123-02 [11]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 007,(8).[12]攀宝敏,李智勇.安吉县竹业发展经验与启示[J].世界竹藤通讯,2003,(1).[13]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749个村庄调查[J].农村金融究,2007(8):10-23.[14]朱铁华,倪锋.北京村庄规划:实践中的反思与追问[J].北京规划建设,2006(5):16-17.[15]赵凯,李晖,朱雪.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云南省福贡县城空间扩张研究[J].热带

地理,2008,28(6):529-533.[16]祝自敏,胡希军,赵晓英.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J].北方园艺,2 007,(8).[17]Fleischer Aliza.Tchetchik Anat Does rural tourism benefit from agricul-ture 2005(04).[18]Stephen M Wheeler The New Regionalism: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ging Movement 2002(03).[19]李月辉,胡志斌,高琼等.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杂志 ,2007,26(6):875-881.[20]李月辉,胡志斌,高琼等.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杂志

,2007,26(6):875-881.[21]张峻.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新乡土倾向[J].华中建

筑,2008,(1).[22]Cánoves Gemma.Villarino Montserrat.Priestley Gerda K.Blanco Asunción Rural tourism in Spain:an analysis of recent evolution 2004(06).[23]张弢,苏婧.保护模仿再生——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景观元素的探析[J].林

业科技,2008,22(4):126-129.[24]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

筑,2005,(4):123-126.[25]文爱平.俞孔坚.新农村建设宜先做“反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6,24(5):189-191.21

致 谢

本文是在刘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文从选题到完成,倾注了刘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刘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刘老师也是我四年来专业课程的老师之一,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我常常庆幸于我的幸运——有这样的老师是我学生生涯的一大幸事!

感谢在我大学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书记、文老师,在我的学生干部生涯中给予我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为我创造了很多难得的锻炼机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成就今天的我。

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毕业了真的舍不得离开你们,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快乐与多彩。

感谢我的同学、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感谢我的家人,家永远是我的避风港,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奋斗是永恒的主题,未来的征程中,在你们关注的目光里,我会继续走好我的每一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做人。

第二篇: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然经济概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2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章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 2.1林地资源

2.2林地用地权属

2.3有林地林种、林龄结构 2.4森林蓄积量 2.5林地资源分布

2.6林地动态变化情况

2.7林地资源特点及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8可用于保护林地资源的潜力分析 第三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导思想 3.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原则、依据 3.3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 3.4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任务 第四章

林地资源经营管理 4.1生态公益林管理 4.2商品林管理

4.3其它保护林地管理

4.4林地权属管理

4.5林地林木流转和征占用管理

4.6非保护林地管理

第五章

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措施 5.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5.2加强林地保护工作领导,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5.3抓好林地总体规划实施,加强检查落实

5.4完善林地保护管理法规,依法保护利用林地资源

5.5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 5.6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5.7开展林地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 5.8依靠科技,提高林地资源和环境监测管理水平5.9制定优惠政策,增强资金投放力度

前言

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在省、市林业局的指导下,在完成区域内集体现有林木和林地资源勘察的基础上,依据现行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全区的林地资源进行了保护利用规划。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林业建设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转变。“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的论述,对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科学的定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历史性号召。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仍然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两项根本任务,林业发展要适应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更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远规划”。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

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第九条“对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留足林业用地”。第二十四条规定“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林业长远规划和森林覆盖率目标,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植树造林规划和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也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建设的需求和当地林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林业发展用地,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将林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耕还林条例》第十五条指出“下列耕地应当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和国家财力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

(一)水土流失严重的;

(二)沙化、盐碱地、石漠化严重的;

(三)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退耕土地还林后,由区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有关规定发放林(草)权属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作相应调整”。

上述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征占用林地缴纳植被恢复费、森林资源有偿使用、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等制度相继建立,退耕还林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对原有的林业产权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的林地管理和使用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调整和理顺集体林木和林地经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绿化步伐,促进林业发展,省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确定林业发展目标,参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经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专家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行评审,协调好林地保护利用关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履行审批手续并认真组织实施。对规划确认的林业用地,依法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林业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有林地变更为无林地,生态公益林地变更为商品林地”。

广阳区是河北省34个林业重点区之一。近些年来,随着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造林绿化每年以万亩的速度递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6年底,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7.5%。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意见》精神,区政府下发了《关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成立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林改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由林改办协调,抽调了国土、水务、城建、农业中心等成员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编制小组;由林业局林政、林业等站室抽调18名技术骨干,组成集体林业产权勘察小组,对集体的现有林木、宜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进行GPS定位调查。规划编制过程中,把我区林木和林地实际与省林业勘察设计院2005年二类调查成果相结合,完成《广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

自然经济概况

1.1自然环境条件

1.1.1地理位置

我区位于东经116.7度,北纬39.5度,南连安次区,西部、北部与北京接壤,东部与天津接壤。

1.1.2地形、地貌

全区主要地貌类型系永定河冲淤形成的缓岗、二坡地、洼地。小地貌类型,包括准缓岗,小二坡地、小低平地、小浅平地以及河漫滩等,局部地区仍有沙丘残留。

1.1.3土壤

全区主要土壤类型是潮土,土壤质地以沙质土为主,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在0.6—1.0%之间,土壤ph值7.5—8.0。

1.1.4气候

广阳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1.4摄氏度,全年降雨量590毫米,集中在夏季,无霜期达181天,日照充分,气候温和。

相对湿度

本区域靠近渤海,湿度较大。境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为65~70%,比较适中。其中季节变化,大致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全区≥10℃期间干燥度K=1.07,属半湿润地区。

早霜一般始于10月中、下旬,晚霜一般止于年4月中、下旬,年平均无霜期为183天左右。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平均风速多在1.5—2.5米。

主要灾害性天气

对本地区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有干热风、雷雨冰雹大风、连阴雨、寒潮等。

1.1.5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据调查,全区植被类型以农作物为主,其次是林木和野生植物,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瓜菜作物,原始落叶、阔叶林植被早已绝迹,现有人工林植被主要有杨、柳、刺槐、臭椿、紫穗槐等,果树有苹果、梨、桃、李子、葡萄等。野生植被主要有苍耳、白茅、狗尾草、马齿苋等

1.1.6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境内鸟类中候鸟主要有苍鹭、杜鹃、家燕、戴胜、伯劳等;留鸟主要有鸽子、喜鹊、猫头鹰、麻雀、沙白灵、啄木鸟、乌鸦等;旅鸟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大天鹅、丹顶鹤、灰鹤、大鸨、大雁、红雁、柳莺、草鹭、东方白鹳、黑鹳、金雕、苍鹰、雀鹰、太平鸟、寿带鸟等。广阳区野生动物分布比较广泛,种类较多,共涉及5个纲20目27科40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5种,省级保护动物19种,一般性保护动物54种。

主要兽类有野兔、黄鼬、刺猬、蝙蝠等。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与劳动力

规划区辖5 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万人,农业人口14万人(农村劳动力7万人),农业总产值68747万元,林业总产值25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3元。周边与京津接壤,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紧靠京津塘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和省道横贯我区,对林木运输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十分有利。

1.2.2土地利用状况

全区幅员面积50.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万亩,到2006年末我区实有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防护林面积4.6万亩、用材林面积3.4万亩、经济林面积1.5万亩、果树面积8.5万亩,苗圃3500亩,花卉5000亩,四旁植树400万株。使我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7.5%。

1.2.3交通设施

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沪、京山铁路从境内穿过,区内公路四通八达。区乡之间,乡村之间,村与村之间已实现了路面硬化,形成了十分发达的交通网络。

第二章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

2.1林地资源

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地。根据全省二类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和林地保护规划补充调查结果,全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面积9826.31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29.4%。在林地中,经济林面积7162.5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2.9%;用材林面积2305.2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3.5%;未成林地面积185.0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8%;荒山荒地面积158.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6%;宜林地面积15.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

2.2林业用地权属

林业用地中,集体133.82公顷,占1.4%;个人9692.48公顷,占98.6%。

有林地中,集体4.23公顷,占0.04%;个人9648.62公顷,占98.2%。

荒山荒地中,个人28.47公顷,占0.29%;集体129.6公顷,占1.32%。

宜林地中,个人15.39公顷,占0.16%。

2.3有林地林种、林龄结构

全区经济林面积7162.5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2.9%;用材林面积2305.2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3.5%;未成林地面积185.0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8%;荒山荒地面积158.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6%;宜林地面积15.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

在有林地中,用材树种面积2305.27公顷,其中幼龄林面积2223.55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96.45%;中龄林面积8.21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0.36%;近熟林面积43.09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1.87%;过熟林面积30.41公顷,占用材树种面积的1.32%。经济树种面积7162.52公顷,其中幼树面积220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3.1%,初果期树面积326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4.6%;盛果期树面积4954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69.2%;衰果期树面积1662.52公顷,占经济树种面积的23.2%。

2.4森林蓄积量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26108.6立方米,其中纯林木蓄积19254.4立方米;混交林木蓄积6854.2立方米。

2.5林地资源分布

2.5.1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主要分布在全区的五个乡镇:白家务办事处、北旺乡、九州镇、万庄镇、尖塔镇,面积为2305.27公顷。

2.5.2以桃、苹果、梨、葡萄为主的经济林,桃主要分布在白家务办事处、万庄镇、九州镇、尖塔镇等4个乡镇;葡萄主要分布在九州镇、白家务办事处、万庄镇等3个乡镇;苹果主要分布在九州镇、尖塔镇等4个乡镇,总面积7162.52公顷。

2.6林地动态变化情况

2.6.1林地资源动态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造林工程、世行贷款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自2000年分区开始至2006年底,累计造林7456.4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7.5%,居全省第一。

2.6.2林地流转与征占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区造林绿化的步伐,区委、区政府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对零散有林地、宜林荒滩地可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并允许合法流转。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干部职工,都可以合伙或单独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对造林绿化起到了政策性推动作用。全区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经营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林地流转354公顷,使集体管理的“四荒”土地得到了绿化,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区域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的需要,高速公路近年来正在修建中,征占用林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据调查统计,我区2005年征占用林地为30公顷。

2.7林地资源特点及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7.1林地资源特点

2.7.1.1有林地林相结构简单。现有有林地树种单一,林相结构简单,纯林多,复层林少,混交林较少。由于树种单一,林相简单,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森林的生态功能相对较差,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隐患增加;商品林产品单一,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市场调节的能力低。

2.7.1.2林龄结构不合理。有林地中用材林的林龄结构不合理,以中龄林为主,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所占的比例为5:4:270,不符合三个1/3比。

2.7.2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7.2.1 林权证管理不规范。由于过去对林权证的核发不够细致、不够规范,发证工作不平衡,一些地方林权证发证率低,林权变更登记滞后。造成的原因:一是个别基层部门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林木明晰产权在林木和林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管理设备落后,实施森林和林地的勘察过程中,缺少必需的设备和软件支持,不利于林权的管理;三是林权管理与林木批采缺乏有机结合,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2.7.2.2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缺乏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逐步进入市场,林木、林地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区林木、林地使用权出租、转让等流转相当普遍。但在流转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进行评估或粗放评估,对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规范。

2.7.2.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欠佳

森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投资林业、保护林地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地方政府每年投入林业的资金低于省政府提出的当地财政支出要求,确实抓好林地的保护利用存在困难。

2.7.2.4林地产权管理体制不顺,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困难

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和开发利用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集体林经营管护不到位,加上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没有理顺,产业化程度不高,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牵引力不强,给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带来较大的困难。

2.8可用于保护林地资源的潜力分析

根据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分析,全区林地面积12415公顷,按部门管理权属划分,部分林地为交通水利占地,或林木栽植在基本农田当中,按着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这些林地不属于林业部门管理的永久性保护林地,但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2%以上,我区森林覆盖率虽然达到37.5%,但从全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全区可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有三个方面:一是尚有256.2公顷农田林网没有绿化;二是随着我区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结构性的根本变化,由农转工的趋势是必然的,势必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农耕而加入到工业和服务业中去,这样就使一部分产量低而不稳、投放高产出低的非基本农田(旱田、坑塘和次耕地),享受国家退耕还林和重点林业工程政策转变为林业用地。通过造林绿化不但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全区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为全区板业发展建立起本土的原料林基地,进而在全面挖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根据区土地利用规划,全区可用于发展林业的非基本农田大约有422.3公顷;三是现有林业用地中有荒山荒地、宜林地158.07公顷,其可通过改造、补植和加强经营管理,成为生产力较高的有林地。以上三者可使全区增加有林地面积836.57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2.5个百分点,使我区的森林覆盖率上升至40%左右。

第三章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3.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河北省有关林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分析区域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宏观生态环境需求、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加快林业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稳定保持林地资源规模,控制林地非法流转征占,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实现林业生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打造“和谐广阳”做贡献。

3.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原则、依据

3.2.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原则

坚持贯彻两个决定要求的原则。留够充足的林业发展用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的要求,确保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生态建设三步走目标。增强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担当起绿化广阳,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建成绿色广阳的目标。

坚持生态和保护优先的原则。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规定,“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森林覆盖目标,确定本行政区域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并组织实施”“对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用途管理”。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特点,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在建立完备生态体系的同时,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坚持以现有林地资源为基础,积极拓宽林业发展空间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发展和保护林地资源。

坚持稳定林地规模,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地经营管理水平和林地生产力的原则。通过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和投放产出比,在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逐步提高林业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坚持政府引导、扶持,全社会造林的原则。通过明确林地归属、明晰产权和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林业政策,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

3.2.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依据

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⑸《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纲要》;

⑺《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⑻《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

⑼《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⑽《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⑾《河北省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试行)》;

⑿《广阳区人民政府关于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⒀《广阳区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3.3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和经营管理,切实保护好林地资源,保证全区林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以充分发挥林业在优化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同时,建立较合理的林种结构,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好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全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到2020年,全区林地面积达到1338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0%。

3.4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任务

3.4.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范围界定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区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趋向,以及林业资源现状,本着相对稳定、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保护林地规划的范围:一是2000年以来所有项目造林的林地纳入林地规划。项目造林主要指世行、三北、退耕还林等项目。二是绿色通道两侧的林地。三是土地承包前的老果园、老林地纳入林地规划(葡萄地规划为林地)。四是沙荒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疏林地、湿地、废弃的厂房、砖厂废墟等地。

3.4.2 具体规划任务

规划到2020年,全区保护林地 13386.67公顷,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40%。其中有林地面积13386.7公顷,在保护有林地中,现有有林地12550公顷,规划新造林有林地836.7公顷。

第四章

林地资源经营管理

4.1生态公益林管理

生态公益林经营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持续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与效益。采用注重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而牺牲有限经济利益的定向经营方式,并保持重点生态公益林使用权的稳定。

生态公益林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生态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保国家公益林面积不减,林分质量不断提高。积极落实和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限制商业性质的采伐,停止商业性质的皆伐作业,严格控制抚育间伐强度。各级护林组织和林权所有人切实尽到责任,保证生态公益林数量稳定、质量提高、效益改善。

对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特殊保护,使其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干扰。其它生态公益林经营,通过封滩育林,禁伐禁牧和抚育实施重点管护。

生态林区内的林地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用,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如确需改变林地用途的,必经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同时,为确保生态林面积不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凡依法经批准的征占用生态林地,必须异地调整其它林种同等面积的林地来补充生态林面积,并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小班面积、位置。

生态林区内的宜林荒地,要按规划限期造林。现有的纯林郁闭度0.2以下的疏残林,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最后使生态林郁闭度应达0.7以上,有林地面积达90%以上。区内的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完成造林更新。

4.2商品林管理

商品林实行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编制经营方案,实行高科技、高投入,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各级政府对商品林基地实行宏观调控,搞好基地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适当放开采伐限额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发展经营管理商品林。

因建设需要征用占用林地的,要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商品林的林木、林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出租、出让、转让,作价入股作为合资、合作造林,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需要变更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当依法向区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4.3其它保护林地管理

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经过批准允许进行一些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或改善生态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抚育、更新采伐等生产性森林经营活动。对于商品林基地,允许按商品性进行经营活动,但林地内不得用于非林建设,商品林林种结构调整时,必须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严禁林业用地变为非林业用地。

4.4林地权属管理

林木林地权属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者不同,占有形式不同,管理的形式也将不同,它决定了我们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形式、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林权证是确认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唯一法律凭证,也是进行林木采伐审批和所有权及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的法律依据。因此,林地林木进行林权登记和换发林权证是一项依法稳定林权,切实保护林木和林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森林资源,调动广大林业投资者积极性的重要工作。

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对森林、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进行调查、登记、确认,发放林权证,是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法定职责。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拥有者,依法申请登记林地林木权属,经审核登记确认后,颁发全国统一印制的林权证。

要维护和充分发挥林权证的法律凭证作用,凡涉及林业财产的行为,申办采伐林木和征占用林地,办理森林、林木、林地流转,调处林地纠纷等,都必须以林权证为凭证,否则,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林地、林木权属登记、换发林权证等是林业主管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我区林业主管部门建立了林地林权登记和林权证管理制度,建立了林权证档案管理系统,使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5林地林木流转和征占用管理

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是指当事人签订合同或协议转移林地和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行为。加强林地和林木管理,依法控制和管理林地、林木权属流转,规范流转征占行为,是保障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营林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列入林业主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按《森林法》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及其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其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变更流转,双方应签订流转合同,经区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依法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或换发林权证。因此,保护林地严格控制林地流转、征占情况发生,禁止各类征用占用林地行为,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

对因国民经济建设必须造成的林地、林木流转、征占,应在适当控制规模的同时,严格按林地、林木经营目的和逐级管理权限依法办理流转、征占用林地手续,林业部门严格审核、审批。

4.6非保护林地管理

对于非保护林地,我区根据生态建设的需要,按照林业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规划,切实抓好林木的经营管理。一是非保护林地上的用材林等林种纳入限额管理,林木经营者采伐前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程序进行审批;二是造林绿化要按照区政府的规划进行,接受林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使造林绿化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第五章

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措施

5.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大造社会舆论,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省有关的规定,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林业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主体。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是依照有关法规规定进行的,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森林、林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的空间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人类文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林地保护在新时期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战略地位、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全社会了解新世纪赋予林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重任,统一思想,正确处理好保护林地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保护林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和保护林地意识,做到依法按规划使用林地,以法治地,真正做好林地保护管理工作。

5.2加强林地保护工作领导,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要搞好林地保护利用,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切实把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政府有责任在林地保护利用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使职能部门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要真正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高度重视,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要切实落实好领导任期内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林地保护利用作为考核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按林地保护利用具体目标,每年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自觉地依法办理政府工程建设项目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手续。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国土、水利等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协助配合,共同管好林地。

5.3抓好林地总体规划实施,加强检查落实

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是林地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实施林地用途管制、落实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规定和我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林地动态平衡的规划和措施。林种结构调整应与省总体规划相衔接,并逐年在计划中落实。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后,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精心组织实施,以控制林地总量,确保林地减少面积控制在允许范围。加强对林地规划实施的指导、检查,确保林地规划的落实。

5.4完善林地保护管理法规,依法保护林地资源

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林地保护管理体系,并严格执法,使林地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严禁乱占林地、毁林开垦、毁林取土,维护林地、林木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和利用林地。

5.5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

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林业局《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以及我省有关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制度,确保使用林地不突破总量。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房地产、娱乐场所等经营性行业占用林地,确保国家和省交通、通讯、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使用林地。对征占用林地进行严格审查、审核把关,对各项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要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使用林地的项目进行调查,提供可行性报告。受理的林业主管部门必须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实地勘查,提出审查意见。经区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家林业局审核审批。

5.6加大林地保护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国发明电[1998]8号文,特别是要按照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

(二)》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大林地保护管理的执法力度,坚决依法查处毁林和乱占林地的行为。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好各项建设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关,凡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而擅自使用林地的,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法查处,不得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如发现擅自采伐林木的,按乱砍滥伐林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对乱占滥用林地、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林地、毁林开垦、毁林取土、非法征用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坚决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一定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7开展林地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

要充分认识做好发放林权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换发林权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开展林地林木权属登记,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在林地的管理上要充分发挥林权证的法律凭证作用,建立健全林权证管理使用制度,凡涉及森林资源财产的行为都要以林权证为凭证。办理林木采伐,征占用林地,森林、林木、林地流转,以及森林、林木、林地抵押、担保、调解处理林权纠纷等,都必须以《林权证》为凭证。实行森林、林木、林地资产管理制度,稳定林地林木权属,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做好林地林木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5.8依靠科技,提高林地资源和环境监测管理水平

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完成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基地建设、林地生产力维护与提高、荒地造林绿化及水土流失治理等重要任务,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机制,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只有加快林业科技进步,才能提高林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向林业的全面渗透,不断提高林业科技的整体水平,用现代科技装备林业,用现代工艺提升林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林业,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根本转变。

5.9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放力度

林地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工程量大的工作,要实现规划目标,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和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管护和工程建设资金,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引言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有林地面积不足世界有林地面积的3%。然而破坏林地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林地数量减少惊人,林地利用配置不合理,生产率和生态效益不高,给我国林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为此,为保护森林资源,新《森林法》规定了一系列林地保护利用的条款,并在《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林业长远规划必须含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内容,把它作为林业长远规划的四项必要内容之一。为了切实抓好林地保护和利用工作,及时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作为林业长远发展规划的补充很有必要。笔者就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有关问题作初步探索,以供林业规划工作者参考。1 规划依据

(1)《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

(2)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用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98)8号)。

(3)林地管理暂行办法(原林业部1号令)。(4)当地人大地方性法规。(5)当地省、市政府规章。

(6)当地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文件。(7)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2 编制规划的原则

坚持优先生态效益,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坚持 林业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原则;坚持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林地与耕地同等重要原则;坚持少占或不占和占劣地原则;坚持征占用林地与恢复森林植被相结合原则;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宣、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原则。3 准备工作 3.1建立机构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不仅涉及林业系统内部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土地、农业、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的用地关系。为高质量地完成规划工作,必须建立由林政、勘察设计、营林、计划财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土管、农业、城建

部门人员参加,特别是邀请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参加,以协调部门之间用地管理关系。3.2制定工作方案

规划工作要有计划,要就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内容、时间和步骤及具体要求作详细的规定,使规划工作一开始就进入规范程序的轨道。3.3筹措经费

规划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要作好预算,积极筹措,保护规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如期完成。4资料收集和处理

要收集当地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各部门建没已占用或将占用林地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4.1数据资料来源

①林地利用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当地土地资源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② 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数据。

③ 其他资料主要有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森林分类区划,农业区划、土壤普查、城市规划以及交通、水利、乡镇企业规划的用地情况等。4.2 数据处理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参考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及其他资料,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基础年较为合理的各类林地面积和有关社会经济指标,解决各部门数字不统一问题。5 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是确定林地保护利用基本目标和任务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林地保护利用情况、林地利用供需情况、区位林业与经济发展情况等分析研究,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5.1林地现状分析

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及林地资源构成、分布、人均占有量、保护条件等情况,分析以下内容:林地利用的程度与效果、林地利用结构情况以及林地利用率、单位产值、生产率情况等;林地利用变化趋势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具体是林地总面积、各地类面积、立地因子、利用效益、自然灾害变化趋势等情况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或将产生的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林地保护措施等情况;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为对林地利用结构、效益、林地质量、保护措施等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分别指出。5.2林地供需分析

林地供需是一对矛盾,但又相互联系。林地供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可供利用于林业生产的各类林地数量;林地需求是人们必须利用林地才能进行各种林业生产和消费活动,以及其他生产和建设必须占用现有林地,以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对林地的需求。5.3 区位林业与经济发展分析

人类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土地,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林业生产关系,应按林地区位利用原理与林地配置原则,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当地整体区域出发,通盘考虑区域内林地动态利用和保护条件问题,科学确定区域内林地最佳利用途径和方式,合理配置林地资源,以求区域内林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最高。6目标

①保持林地总量目标。② 合理配置林业用地,优化林业内部用地结构要求的目标。③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率的目标。④控制征占用林地目标。⑤实现退耕还林目标。⑥ 自然保护区(点)发展目标。7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调整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林地利用目标及专题研究结果,坚持在分类经营原则的基础上,参考森林分类经营规划成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林地利用不同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调整方案,确定各林地地类面积的增减指标,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表、林地保护利用面积平衡表。8 林地保护利用分区

结合规划确定的基本方针,根据地域特征类似、林地利用主导方向一致和地理位置连接成片等区域划分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分区,提出各区的林地利用方向、保护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规划期内各分区的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布局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主要发展方向。8.1 分区原则

① 同一区域内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林地区域条件相对一致性原则。②林地保护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对一致性原则。③林地利用方向、途径和保护措施相对一致性原则。④森林“三大”效益综合最佳原则。⑤保持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⑥ 保护管理措施与分区相配套原则。8.2 分区依据

林地利用方式、立地条件、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林业规划成果,如林业发展规划、森林分类经营规划、林业基地规划和有关森林经营方案等;相关规划成果,如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有关分区所需的各种资料和图件。9提出规划实施的措施 9.1 行政措施

① 明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林业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②把保护林地作为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③ 明确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林地保护利用中的职责。④对规划实施实行行政管理,纳入林政执法范畴。9.2 经济措施

坚持征占用林地审核收费制度,凡占用林地搞生产建设改变林地用途,必须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用于森林植被:加大对林地投入,改善林地保护利用条件,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建立林地保护和补偿专项资金,大力开发整理非林地,努力增加林地数量。9.3 技术措施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加强对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应用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推动林地数字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如“3s”技术。并建立健全林地档案。9.4 法制措施

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不得随意修改,违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公民保护意识;加强林地权属管理,充分发挥林权证在林地保护利用中的法律凭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行为,为林地保护利用保驾护航。10 结语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十二五”期间林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使规划成为提升林地利用价值,保证森林面积及蓄积稳定增长的科学蓝图。

第四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

(2010-2020)

一、编制规划背景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建设的立足之本和根基,也是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林业长远规划的内容之一,是实现林地科学管理、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制乱垦滥占林地及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保障如期实现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并为林地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汝州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国土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林地面积相对较少,森林资源总量有限。林地面积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12%,其中南北山区仍有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缺水少土、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林地保护与林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林业资源相对匮乏,林业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较轻,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建设用地等与林地用地矛盾十分明显。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提出的“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科学合理并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政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市林业局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现已完成《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工作过程

(一)规划前期准备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1、组织准备

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的要求,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张市长任组长,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审查规划成果。

2、技术准备

积极与技术协作单位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配合,成立技术组与专家组;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规划依据、规划任务、规划内容、预期成果等;组织技术培训,对技术协作单位、编制人员等进行培训学习,系统学习省林业厅制定的《河南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织技术操作细则》等技术标准,规范调查程序,统一规划编制要求和方法。

3、资料收集 一是图文材料

(1)地形图。包括汝州市1︰10000国家基础比例尺地形图。

(2)数字正射影像图。收集覆盖市域的近期高分辨率(SPOT5、ALOS等)遥感资料,处理生成的卫星遥感DOM。

(3)境界线。包括市级、乡镇级和村级行政区域界线。

(4)2009年森林资源档案更新资料,包括小班基本图与数据库。小班空间数据库坐标系由北京54转为西安80。

(5)落界底图制作。采用近期(2009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经正射校正、融合增强、镶嵌处理后,生成满足于精度要求的数字正射影像(DOM)。DOM按1:10000比例尺图幅进行分幅,叠加最新行政界线、森林资源档案小班界线、相关注记等有关信息,按《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5968-1995)进行图廓整饰,形成林地落界底图。

二是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1)最新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包括省级生态公益林和一般生态益林的区划界定资料。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2)汝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图件和报告。

(3)历年林地统计资料和历次森林资源调查成果。

4、专业调查资料

包括林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和立地等级数量化表)、森林土壤调查、森林景观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等林业专项调查资料,森林采伐和造林设计及其检查验收等林业经营资料,占用征收林地及其检查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外业勘界成果,及其他专项调查资料等。

5、相关规划材料

包括汝州市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城镇规划及交通、水利等各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6、其他基础资料

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林业及其它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市域历史资料等。

(二)规划基数落实

1、规划基数是在二类清查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补充调查。技术人员利用excel数据透视功能对现状林地小班属性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形成汝州市的规划基数。汝州市的规划基数是(2009年):林业用地42682.23公顷,有林地21279.34公顷,疏林地3797.15公顷,灌木林地972.5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70.81公顷,无立木林地6.23公顷,宜林地15719.43公顷。

2、从上述落实出的规划基础数据可以明确反应出汝州市的现有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946.96公顷,集体林地面积41735.27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21279.34公顷,森林覆盖率13.53%,活立木蓄积量1120782.83立方米,林地生产力每公顷52.67立方米。

(三)规划成果编制

1、规划文本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在编制好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编写规划文本,进行林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明确各类林地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向,将规划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场),拟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规划统计表

主要包括林地现状统计表、林地结构现状统计表、林地质量等级面积统计表、林地及森林面积规划统计表、林地利用方向规划面积统计表、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

3、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主要包括林地现状图、林地结构图、林地保护分级图、林地质量等级图、林地规划图等,所有图全由省规划院制作。

4、规划数据库

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的林地规划数据库,包括林地落界、林地规划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用于林地落界的遥感影像数据。

(四)规划论证协调及报批

规划成果编制结束后,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现组织市发改委、财政、国土、环保、住建局、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进行论证,对市域内规划目标及林地规模、结构、布局和相关政策提出意见。然后形成正式规划成果,由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规划目标及措施

根据汝州市“十二五”林业建设规划及2010年编制的中期调整规划中的建设任务,通过科学分析测算至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保有量不变,仍为42682.23公顷。

(一)主要指标

1、县域内森林保有量分解。我市现森林面积21279.34公顷,规划至2020年森林面积23476.34公顷。

2、征占用林地指标。根据规划期内林地增长潜力和建设项目对林地的需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求分析,确定规划期内至2020年建设用地征占用林地规模控制在600公顷以内,年均使用林地面积约为60公顷。

3、林地保有量指标。我市现有林地面积42682.23公顷,规划至2020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风穴林场林地保有量目标42682.23公顷,保持不变。期间因征占用林地而导致林地面积减少的,应从本辖区内非林地中补充,达到占补平衡的目的,林地保有量保持不变。

4、森林覆盖率保有量。规划至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有量为14.95%。

5、林地生产力保有量。据2009年林地补充调查汝州市林地生产力现状为平均每公顷蓄积量52.67立方米,规划至2015年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蓄积量63.50立方米,规划至2020年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蓄积量73.77立方米。

(二)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

1、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各项建设工程,应以不占或者少占林地为原则,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核手续。按照国家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严格实行定额管理制度,每5年编制或修订一次征占用林地总额,并将总额指标按分解到乡镇场。2011~2020年,征占用林地总额控制在600公顷以内。其中2011~2015年控制在300公顷以内。

2、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由于近两年部分林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和国家对林业投入的相对较少,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和国家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林农的收入出现滑坡,对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有所打击,个别乡镇出现了退林还耕、复耕的现象。

以上原因也是近期林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此具体情况特制定出以下措施对林地进行加强保护:

——积极引导林农进行林下种植养殖,增加林农收入。

——积极申请林业项目,扶持林农进行第三产业开发,拓宽林农收入渠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道。

——加大林政、林业公安执法、执罚力度,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土地,对集体林地已经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的要限期还林;严厉查处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破坏林地行为。

3、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全市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林地和商品林林地两大体系,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确定管理体制。对于生态林林地实行如下用途管制措施:

——生态公益林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林地是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之用,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征、占用生态公益林地,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如确需改变林地用途的,必须依法办理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同时,为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不因征占用林地而减少,凡依法经批准的征占用生态公益林地,必须按照等量置换的原则,实行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占补平衡,补划公益林的地块要落实到具体的小班和位置。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8年6月8日)精神,对于公益林地,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同时设定两个条件,一是不破坏生态功能,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其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不因经营活动而受到破坏;二是依法,也就是经营活动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违反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进行处理。

4、控制逆转林地保护等级或质量等级。严禁随意调整林地范围及有可能 6 河南省汝州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说明(2010-2020)

导致林地保护等级或林地质量等级发生逆转的行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所制定的远期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及所划定的林地范围、林地保护等级和林地质量等级等一经政府下文认可,即可立即投入实施。并且依照《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即可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具有严肃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如有有关个人和单位随意改变林地范围及有可能导致林地保护等级或者林地质量等级发生逆转的即视为违法,林业监督监管部门应依照林地利用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监管,随时予以纠正,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坚决保证林地的完整性、保证林地保护等级和林地质量等级不被无缘无故的变更。

请各位对《规划》多提宝贵意见,如有不妥之处,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小组随时对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并随时保持与与有关部门的沟通,确保规划及时批准实施。

第五篇: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附件

1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和《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林规发[2010]203号)要求,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1.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在扎实做好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和政策建议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完成《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重点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政策,突出战略性和政策性,确定我省林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保护利用时序,将我省林地和依法应当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县,并按程序完成规划的审核与报批工作。

2.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指导、控制下,以县为单位,全面完成我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县级规划重点要划定林地范围,进行功能区划,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确定规划小班的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将区划落实到山头地块,建档上图,并按程序完成县级规划的审核与报批工作。

3.建立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

参照全国统一标准,完成我省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

二、工作机构

规划编制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林业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任务量大。为切实加强我省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分管省长同意,省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省直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在省林业厅设立办公室,负责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聂朝俊(省林业厅总工程师)

成员:

童璧刚(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

郭颖(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

尹晓阳(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

李明晶(省林业厅发展规划和资金管理处处长)

李兰丽(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宣传处处长)

傅帮相(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

夏忠胜(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副站长)

宁晓波(省林业厅公益林管理中心副主任)

孙吉慧(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

徐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程师)

敖春光(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主任科员)

姚祖岩(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高工)

朱松(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高工)

向琼(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工程师)

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设立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以及配合办公室指导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各市(州、地)、县(市、区)相应成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三、时间安排

1.2010年8月30日~9月20日:成立组织机构,并于2010年9月15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制定《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方案》,并于9月20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2.2010年9月21日~12月31日:召开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部署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大纲,并于2010年11月30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基础调查、资料收集,开展专题研究;确定规划基数,分解落实到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完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前期其他相关准备工作。

3.2010年9月30日前,各市(州、地)、县(市、区)成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报省林业厅备案;2011年1月31日前,各县(市、区)制定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经承担规划编制单位审查后,报市(州、地)林业局审批,报省林业厅备案。

4.2011年1月1日~6月30日:3月31日前,举办全省林地保护

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4月30日前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步成果;6月30日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组织评审论证,形成正式成果资料报批。

5.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4月30日前,各县(市、区)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框架,经承担规划编制单位审查后,报市(州、地)林业局审核,报省林业厅审定;6月30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数据更新;9月30日前,完成规划初步成果;11月30日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组织评审论证,形成正式成果资料报批;12月31日前,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6.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完成省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

四、组织分工

1.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确保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具体负责组织安排、宣传动员,工作经费筹措与安排、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提供,组织培训、进度调度和督促检查、物资计划、后勤保障,成果验收,组织对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论证、审核和成果报批等工作。

2.省林地利用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组负责工作方案、技术方案、规划大纲和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卫星影像数据及相关资料的购买、全省各县(市、区)卫星影像图的制作,全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各县调查数据的汇总、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等。

3.县级林地利用保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委托乙级以上(含乙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和组织县各相关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按照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利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提供的最新卫星影像图和相关属性数据,依据贵州省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贵州省林业发展区划等相关规划资料,现场校核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建档上图,保证按时上交无任何错漏的林地区划图斑(小班)的空间矢量数据、属性数据和用于林地区划调查的遥感数据,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论证、审核和成果报批。

五、组织制度

(一)规划会议制度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阶段性规划工作分析会和总结会,及时研究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规划工作进展和质量。

(二)目标考核制度

将规划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确保该工作的顺利进行。林业系统各参与单位不能按时保质完成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省林业厅将在资金、计划、评奖等方面采取调控措施。

(三)督促检查制度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本项工作进行质量、进度检查,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四)进度调度制度

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指定一名联络员,每月逐级上报一次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并实行进度通报。

(五)质量追究制度

在本次工作中,各参与单位和个人必须认真客观地调查和编制规划,凡在工作发现有弄虚作假、伪造、编造调查数据者,一经查实、将严肃查处,追究其技术和行政责任。

(六)宣传制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要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的法律意识,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下载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规划中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2017(大全)

    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

    病案利用与隐私保护

    病案利用与隐私权的保护 病案中患者隐私内容 由于医学诊疗的特殊性,患者必须向医务人员陈述家族和自己的疾病史、展现自己的隐私部位、讲述自己情感的变迁、介绍自己的工作......

    册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册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国函[2010]69号)(简称《纲要》),根据贵州省林业厅印发关于《《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

    睢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工 作 总 结 为认真贯彻《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和市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睢宁县......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

    **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首先,感谢省厅能够在**召开**省中部区域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林地落界工作推进会。当前,正值县级林地......

    浅谈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作用[精选多篇]

    浅谈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造园发祥地之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农村致富实用手册 郑昌华、罗小凡(中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篇 “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