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80年代童年岁月

时间:2019-05-13 07:3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致80年代童年岁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致80年代童年岁月》。

第一篇:致80年代童年岁月

致童年..............怀念我们的小时候,没有电脑,没有ipad,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那我们干嘛呢?

1.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

2.追在别人后面踩别人的影子

3.对着电扇张大嘴喊“啊~”然后听颤抖音 4.挤塑料包装纸上的气泡听啪啪的声音 5.用圆规戳桌子,把笔帽吸在舌头上 6.把三层的纸巾一层层分成薄片

7.学鲁迅在课桌上课桌上刻“早”字

8.把泥土做成碗状,碗口朝下使劲砸向地板,看谁的碗底破洞更大 9.下雨打伞时转伞看水珠飞出去

10.在婚礼现场捡人家扔剩下的彩色纸片当宝贝 11.屏住呼吸,跟伙伴比赛憋气看谁憋的时间长

12.用吸管喝水的时候,往水里吹气,发出咕嘟咕嘟的恶心声音

13.把手指插到刚熄灭蜡烛的蜡油里取指纹 14.把内眼皮翻到外面来

17.把小鞭炮拆开,火药粉撒地上围成个圆,用火柴一点搜一下,整个圈圈燃亮,好开心

18.冬天玻璃上结了冰的窗花,不知道怎么想得,非要用舌头舔一下

19.洗袜子的时候用袜子口对着水龙头接水~试图装满袜子

20.小时候老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东南西北。现在你还会折吗?

怀念我们那再也回不来的时光,真的很怀念儿时的我们...怀念幸福的童年„,那个傻傻的,纯纯的,开心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时的幸福,再也回不去了„„

女儿儿童节快乐!

第二篇:致支教岁月

青春无悔,愿支教长青

在刚适应大学轻松自由的生活节奏后,我们又无比怀念曾经为考上理想大学忧愤交织、寝食难安的拼搏状态。平淡的学习生活惭愧着我那颗不安定的心,花田半亩,生命患得患失,她却只愿意幸福。大学让经历疯涨,自由让思想解放,我们总要去尝试新鲜的东西才会深感大学丰富精彩,不负青春韶华。

又想起那个夏天,我们倔强的一群青年。

回乡支教,提上日程,迅速得到了许多热血大学生的响应。最终14名大学生如期聚首茶坳小学。对于什么经验都没有的愣头青们,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对支教的真诚、热情和一颗奉献的心。

支教有利有弊,有舍有得,刻意夸大它所带来的好处,难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然拥有一次经历,何其有幸!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来,大部分人都有献身支教的愿望,如有机会圆梦时,当身体力行,不要错过。自身实践表明:于我而言,这是可以象征生命力的一个明智选择。

入驻支教学校后,角色自然转换成了大人,我们不再是家里爸妈宠爱的儿子或女儿,而是“老师”。靠我们一群志愿者来管理一所学校,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必须得具备的。大别山是个充满红色传奇的地方,不论我们曾经身在何处,现在我们都将自豪成为这片土地的一份子。想到来自13所大学的学子能够在这里志同道合地相处一个月,我的心非常激动。

一个月很长,长到我们每天都用分钟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一个月很短,短到我们还来不及拥抱即将分别的战友和学生。这又长又短的一个月见证了我们的辛酸,见证了我们的顽强,见证了我们的热血,见证了我们的正能量!这是我们一群人的青春相册,是用来自14颗纯洁的心的信仰谱写的别样乐章!

还记得多少个寂静的清晨,值日的“战友”们五点半起床做饭,微风拂面,朦胧的是启明星闪烁下的校园;还记得多少个炎热的午后,我们徘徊在简陋的教室门口,守着调皮的孩子们午休;还记得多少个疲惫的夜晚,我们辩论激烈的集体会议,批作业、备课到零点看星空。课堂上我们挖空心思让孩子参与到新鲜的学习方式中,大胆表现自己;课下我们又如哥哥姐姐般陪着他们玩耍,解答他们年少的十万个为什么;放学后分路线送孩子们回家,每个志愿者都守护着这些祖国的花朵。我们有素质拓展,我们也有各式功课,我们希望山里的孩子能顺利地 1

考入大学。当一颗颗历经艰辛从农村飞入大学的心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后,我们渴望为山村的孩子创建一个好一点的教育平台,让他们的成功不像我们来得那么辛苦、那么自卑。我们正身体力行着,我们正言传身教着。

学区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肯定,家长们大力支持我们的支教,孩子们的变化真的很大。我们曾经自卑的‘唱读’法已褪去历史色彩,校园里开始流行普通话;小小年纪大大书包的背后,多了快乐学习、开心玩耍的方法;告别羞涩腼腆的过去,将自己乐观开朗、坚韧善良的心表达;相信努力成就美好的未来,走出大山每个人都可以用爱心将自己感化......我曾经害怕过,我的能力能否胜任支教活动让我担心;我曾经忐忑过,家长是否会积极响应我们的行为让我忧虑;我曾经感动过,战友艰苦环境下的谈笑风声让我洒脱,我曾经欣慰过,学生异常懂事的甜美笑容让我舒怀。这是成长,这是收获,这是独立追求自我来之不易的胜利。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你不必在意阅历尚浅,你不必计较功利多寡。爱惜自己的同时,应当让自己有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去经历洗礼,去感受成长。我个人的力量很小,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当14副稚嫩的肩膀扛起公益支教的旗帜时,谁能想到星星之火竟然有了燎原之势?

第二年的支教依然将神奇的力量传递着,我们有了来自孝感团委、大悟县教育局、益微青年等相关组织、公益团体的支持,有了来自雏燕起飞、灵青计划等资助项目的帮助,我们选取了更多优秀的志愿者,我们将更多的爱汇聚在一起。

虽然两个支教点的志愿者“天各一方”,大家的目标、行动却是一致的。我们扮演着老志愿者的角色。在引导新志愿者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方面欠思周虑,不尽人意,借此向志愿者们表达我内心真诚的歉意。但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新志愿者们的优秀表现,在一个月的支教过程中,他们可谓尝到了成长以来最丰富、最深刻的酸甜苦辣。我看过他们提水洗菜时的阳光笑脸,看过他们做大锅饭时的挥汗如雨,看过他们入夜井边浣衣的电筒亮光,看过他们晚上睡觉时的横七竖八。虽然每个人都明晓自己比大学的生活累太多,虽然可以发现大家一有时间就趴在桌子上补觉的身影,但是一到自己的课堂,每个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百倍,用心将自己的备课计划完成,将自己阳光自信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在支教岁月里,我结识了许多有志青年。“人巧我拙,见他也愧”,你们激励

着我上进,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我找回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不仅收获了珍贵的友情,还吸取了更多的正能量。

我们给学生带去了欢乐、希望和梦想,我们展现了大学生的勇敢、坚强和担当。一月虽短,一辈子情谊至深。会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会忆起,年少多挑战,成长历艰辛;青春悠然逝,不做回头人。会忆起,志同道合,写意人生,最是潇洒时光,荣幸携手同行。真不知该感谢什么让原本没有交集或是可能不再有交集的我们相遇,结识这么多‘英雄好汉’,三生有幸了。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刻,我们可能会会心地笑出声吧,因为想起了那些年我们的支教、那些年我们的兄弟姐妹、那些年我们的家访......时光流逝,两年飞过。若让我感慨自己的支教经历,怕是只能挤出“青春无悔”平淡简单的字眼。激动太多,惊讶太多,怀念太多,不舍太多,就让她留在背影里吧。昙花现过,一切随缘。

衷心希望大别山公益支教顺利发展,伟业长青。望支教团后继才众,造福山乡,再创辉煌!

第三篇:致童年

致童年

爸爸说时间好快啊,5年前送我第一次上学的情景就像是昨天的事情。我记得入学考试的时候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刚说完床前明月光,旁边一个老师随口说了句“我叫郭德纲”。哈哈,我学这个很快的,很快就把这首改编的诗传遍了全班。我的童年中有无数的喜悦也有烦恼,现在想对童年说---我爱我的童年,我爱童年里每一个伴随过我的人。

我的童年里有很多骄傲的喜悦。曾经,我和爸爸精心准备评书。那么大段的贯口一个字不差地背诵,加上活灵活现的表演,真让我在故事大王比赛获奖后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曾经,我们微机小组的同学在郭老师的带领下刻苦训练。当别人都回家了,我们依然在机房里训练,寂静的校园里你能聆听到键盘在我们的手指下欢快地歌唱,我们骄傲再一次把全市计算机冠军的奖杯留在了亲爱的胜利实验小学。曾经,我们全家在三亚度假。啊!亚龙湾的沙滩上有我写下的童年心声,虽然海水一过就会冲刷地没有踪影,但是我的心永远留在了这美丽的海边,留在了窗下那棵小芭蕉树旁,一起留下的还有我对这里的深深祝福。曾经,我和爸爸妈妈用骑自行车的方式测量出从学校门口到济南大明湖的距离。所有的艰辛在最后胜利的时刻,都化成了欢在波光闪动的湖水边回荡。

我的童年有许多成长的烦恼。还记得,语文课本中说给予是才是幸福,可是我认为这是假的,因为从来没看到大人给路边的乞丐钱。后来在青岛,爸爸领我去五四广场听一个残疾人唱歌,即便他坐在轮椅里一直唱到深夜也从不伸手要钱,所有听歌的人却都会给钱。我明白了,劳动的人才是应该被尊重的。每次来青岛我们都去听他唱歌,那歌声好像也成了这美丽城市的一部分。还记得,科学课上我说过发现摇晃可以让水瞬间结冰的现象。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相信,很多人以为我是无理取闹。唉,后来我自己拍摄视频给大家看,请教过一个大学教授,虽然我还是听不懂那些话,但足能证明我是对的,后来老师认可了我的发现还上报了校长。

歌里唱到,一寸光阴一寸金,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骄傲的喜悦和成长的烦恼一起构成了我难忘的童年。这是我在小学的最后一次考试,我要把这篇作文送给我的童年,送给童年里每一个伴随我成长的人。我爱你们!

第四篇:80年代大学生活

五十、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和学术风气

9084 次点击 24 个回复

榔头榔头 于 2013/4/30 18:09:4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在九五年之前,大学生毕业是“国家”包分配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因此可以专心学习。同时刚刚受压抑的人突然见到吗么多的新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如饥似渴,学术上也比爱现得更加自由。现摘录几段80年代的大学生活和学术风气的场景,让大家对80年代的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大学校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

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知识急剧传播、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经过了文革十年浩劫,中国社会突然从思想封闭的状态中走向开放,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改变狭窄的精神生活的渴望要远远大于改变物质贫困生活的冲动,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了80年代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79和80级学长中有很多老三届的大学生,有的人已经成家并有孩子,他们学习非常刻苦,晚上熄灯后,他们还在水房里、走道里看书学习。那时的图书馆和教室的位子永远是紧张的,我们经常轮流去抢位子;图书馆里的各种中外名著非常的紧俏,要排队预约;每天晨曦刚露,校园里到处都是同学们朗读外语的身影。

2、八十年代的大学充满了诗意和吉他声

八十年代的大学,朦胧诗非常流行,舒婷、顾城等朦胧诗人的作品在校园非常受欢迎。我记得当时读舒婷的诗《致橡树》是非常的感动,心中崇尚着那种高尚、伟大的爱情,对舒婷的诗是倒背如流。当时学校里有很多的诗社,也涌现出了一批校园诗人,记得大学一位才华横溢的男同学,为了向一位心仪的女生示好,根据该女生宿舍室友的姓名,新年的时候写了一副对联送给这位女生,‘古川杨新柳,瑶琴扶静怀’,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惜该女生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八十年代的中国,邓丽君的歌声从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港台文化是内地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的导引。当时,校园里许多男生,模仿港台明星,烫着卷发,穿着喇叭裤,弹着吉他,这是当时大学校园里最时尚的一景。

3、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活简单而又纯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大潮还没有荡涤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如同一片净土,非常安宁。同学们思想也非常单纯,大家之间的交往也充满了真诚。由于学生分配是计划分配,不用为找工作发愁,同学们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生活简单而美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爱情也是美好的,同学们都比较保守传统,谈恋爱也是搞地下活动,不敢明目张胆,校园爱情大都是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纯纯的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个巨变的时代,是激情与温情交织、充满理想和梦想的时代,我很荣幸经历了那个时代,这一段温暖的记忆永我心,永不磨灭。”⑴

“施建青,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他的大学属于20世纪80年代,在为我们讲述那个远去年代的大学生活时,他充满骄傲和深情。

施建青1982年考上杭州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入学分数在班上排名垫后,与第一名的差距有100分之多。但数理化对于这个男孩子来说是‘学得轻松’,物理考到了98分的好成绩;但拉开差距的是文科,英语甚至只有9分。如此悬殊的基础,并没有在大学阶段恶化累积,好在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知识呈饥渴状态,有着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动力。能考入大学的,本来就已经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读书、学习已然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环境塑造人。那时的大学校园里,延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劲头,没有虚无缥缈的诱惑,没有就业的压力,也少有浮躁之风。作弊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这个传统’,也无需作弊。考场和平时上课的教室布局一样,学生们紧挨着坐,谁也没有意识偷看别人一眼。也有个别的同学会不及格,但往往承认水平如此,绝不会借助作弊的方式自欺欺人。

终日在大学的象牙塔里,人人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所以教室是永恒的战斗场所,偶尔休闲,一定是去图书馆或电影院。作为理科生活的调剂品,看小说是最美的享受。考完试后,一群哥们也会打打扑克,消遣一番。” ⑵

“昨天上《文艺心理学》课,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艺心理学研究,顺便提了几句那个年代的大学教育情况,学生都十分惊奇,一想也是,那时他们都还没有出生呐。

回想起来,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大学教育,倒真是很让人怀念。那时,学生的学习非常认真也非常刻苦。我78年上东北师范大学,晚上找上自习的地方都不容易,几乎所有的教室都坐得满满的。当然,教师讲课也非常认真。从生活上看,那时比不了现在。但精神上是富足的。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寝室装着12个人,晚自习回来,大家议论的多是谁读了哪些书,议论卢梭、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再就争论马克思的《手稿》,谈论‘异化’。清苦的日子中,也有改善生活的时候,但那时都很穷,所谓改善,也就是同寝的人一道买点豆腐卷儿,买些白菜,切成丝放到洗脸盆里,淋上点儿酱油拌凉菜,再买点散装的白酒。大家就非常尽兴。

当时,教师讲课认真,又比较自由,主要是在教学管理上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清规戒律。老师讲课,有机会慷慨激昂,学生的作业,也可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还有,大概是因还不需要算‘经济帐’吧,我所在的学校,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有的课,只有

三、两个学生选了,也照开不误。有些课,学生选得少,主要是开设的选修课很多很丰富,并不是教师水平不高,如开设《西游记研究》课的苏兴教授,是国内《西游记》研究的知名学者,那年选他课的只有两个人,其中有一个还退选了,只剩一个学生了,但课照上不误。

那时,有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空气。记得有一次,学校选区的人大代表,本来学校已经提出一位候选人,一般说,这位候选人会当选人大代表的。但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很愿意为社会服务,他要与学校提出的候选人竞选,我们这些同学也起劲地为他宣传,结果,他真的击败了学校指定的候选人,当选了。

那时的学校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楼房,却有绿地,还有树林。记得从食堂到教室,可以走一片树林中的小道,秋天踩着落叶,真的是很美。现在这树林早就没有了。85年到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那时北师大也没有很高的楼,最高的主楼只有8层,主楼北面很开阔,夏天栽种了很多花草,像一个大花园。现在也都没有了,变成了楼区,三幢高大的楼房,几乎挤到了一起。

我原以为,自己是八十年代上的大学,读的研究生,可能只是这个原因,才怀念着八十年代,但上个月和一位同事出差,在房间里,不知怎么聊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比我年纪小得多的同事,对八十年代也很有好感。也许,怀念八十年代,还不仅是我的同龄人。”⑶

“50后的80年代阅读,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改革开放,门户渐开,先是开窗子,继而开门,外面的东西都涌了进来,让我们应接不暇;再一个,‘文革’当中,专制主义当道,我们都被压得透不过气来,读书成了很奢侈也很冒险的事。忽然有了很多书可读,而且是光明正大地读,不用再偷偷摸摸的了,那我们就很开心,天天像过节一样。那时大家最关心,说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自由、民主、人性、人道,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的张扬这类东西。这是我们最缺乏也是迫切需要的东西。那时我们都信奉这样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这个让我们感到很震撼。虽然有人早就宣称‘我不相信’,但理性地‘怀疑一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反省、反思、反拨、反动,却是在80年代读了一些书之后。那个时候,审美主义盛行,追求艺术至上,但又不是要养眼,要把玩,不是那种沉迷其中、享乐玩世的心态,而是将审美、艺术视为人类唯一能够走向自由的途径。如果要概括80年代的阅读,其主要精神特征我以为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社会历史方面表现为本体或主体之维,文学艺术方面则表现为审美之维。”⑷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摘掉了‘文革’期间戴在头上的一个‘臭’字,但依然是‘老九’。那时他们很穷,但学术风气比现在好。回顾一下这个‘好’的原因,对于今天或许是有益的。

那时候老师穷到什么程度呢?有贼为证:当时大钟寺一带尚属荒凉之地,常有劫匪出没,据说,防范劫匪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当遇到劫匪的时候,只要说一句‘我是师大的老师’,你便可以安然而归。不肖说,那劫匪的脸上一定堆满了失望的表情。1983年我从山东师大历史系毕业后,于9月份来到北师大,跟随杨寿堪老师学习西方哲学,研究方向是黑格尔。这是杨老师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共两名,另外一个是甘绍平,他是从首都师大考来的。

我们两个在学习上的待遇,现在的博士生也望尘莫及:杨老师每周都给我们上专题课,专门讲授黑格尔的著作,记得杨老师讲过的有:《精神现象学》、《小逻辑》、《自然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其间还涉及到黑格尔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精神哲学》和《宗教哲学》等。杨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对于每本书,杨老师都是从头讲到尾,至今我还保存着详细的笔记。

上大学时,我曾经从图书馆借来了黑格尔的《小逻辑》,但是,尽管一个生字也没有,可就是看不懂,不知所云,于是第二天便还给图书馆了事。通过听杨老师的这些课,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终于能够看懂黑格尔的著作了。不用说,再看其他哲学家的著作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现在想来,自己现在之所以还有些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跟杨老师的这几年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老师讲这些课的时候,听众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讲授过程中可以随时与杨老师进行交流。上课的地点通常就在老主楼八层的哲学史教研室(那时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属于同一个教研室),但也常常去杨老师家里上课。每周去听杨老师的课,是我们两个最期待的时刻。时间一到,我们便夹着笔记本来到教研室,在杨老师的导游下,到西方思想的历史长河中漫游。

杨老师还让我们选修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第一年我们两个听了安文铸老师一年的德语基本知识课程。安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是自学的德语,教学的方法非常灵活,加上他富有激情的讲解,因而特别适合于我们这些学习二外的人。学习了一年以后,竟然能够翻着字典,写小的文章了,后来毕业论文的摘要便是用德语写的。第二年,杨老师给我们请来了中央编译局的一位朱老师(很遗憾忘记了他的名字),教我们专业德语,每周到中央党校朱老师的家里去上课,朱老师给我们俩讲解和翻译黑格尔的德语原著,好像是《逻辑学》。我当时不太重视外语的学习,所以最终没有学好,后来也没有再继续学习,由于长时间不使用,现在已经把学了两年的德语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而甘绍平很下工夫,后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读博士去了。

至于学习风气,那就不用说了,吃完饭后几乎没有人呆在宿舍里,去处自然是阅览室。在那里可以看到一张张如饥似渴的脸。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们的成果也自然不菲。高年级的同学丘长虹、尹瑜新、韩震、袁贵仁等人,经常在《江海学刊》、《江汉论坛》、《哲学动态》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许多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和热议。我自己也在毕业的那个学期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宇宙全息论》,并写完了《宇宙全息统一论》一书的草稿。甘绍平写的论文则在《光明日报》举办的读书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那时候的奖很少,而且是货真价实的。

同学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知。因为那时候就业状况比较好,不用太考虑将来的前途。这是造成当时良好学术风气的外在原因。就学术和学校内部来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奖励措施,没有鼓励发表论文的制度,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学术规范,所以,论文的写作纯粹是出于创作的冲动——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拿钱,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名誉。总之,没有什么功利性的动机。

后来,也就是现在,情况截然不同了:知识分子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学术研究课题的经费日益增多,有的课题多得令人咂舌;经过多年的改革,学术方面的管理制度越来越多,学术研究也似乎越来越规范;在学生方面,有各种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措施和奖励,也有不少旨在促进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课题,还有了专门培养拔尖人才的各种种类的人才班。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术研究的风气却越来越糟糕,剽窃、抄袭现象不仅屡禁不止,且已蔚然成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日益堪忧;学术研究的水准未见有提高,只是徒然地增加了论文的数量而已;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课题,也未见有让人能够读得下去的著作出现。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与八十年代的学术风气和管理方式一比,就可以一目了然,这就是管理方式的错位。管理层把管理经济的模式挪来管理学术,讲投入产出比,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经济活动可以讲投入与产出的话,那么思想活动是绝对不可能有什么投入与产出比的,试问:有谁能够在年初制定出今年的思想产量呢?有谁能够把金钱的数量转化为思想的产量呢?在这里,物质与精神之间不具有正比关系。现在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学术干预得太多了,学术活动本来是一种个人活动,而这种管理方式非要使它变成公共活动,从而纳入到经济计量过程。现在这种管理方式就是:我给你多少钱,你得给我多少思想。于是乎,学术研究也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了。八十年代之所以学术风气活跃,就在于管得比现在少,因而人们的学术活动还不那么功利;而现在相反,学术活动基本上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活动,因为可以得到巨额的课题经费和奖金,或者是为了完成每年规定的思想产量,因为你如若完不成,饭碗就难保。学术活动也就成了一种谋生的活动了。

当然不能由此就说是金钱惹的祸。提高知识分子待遇是理所应当的,而且现在知识分子的待遇还不够高,因为我们知识分子的待遇尚远不能与非洲相比,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比了。问题在于提高的方式。提高待遇的方式不应当是那么功利的,要求他完成多少多少任务,相反,把这些提高放到他们的工资里就可以了,不必那么直接地干预他们的具体学术研究。这样,就会有另外的一种“于是乎”,即学术和思想的繁荣与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思想发展规律的:待遇的提高可以使知识分子们在生活方面高枕无忧,从而专心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如果再辅以思想的自由,那么学术想不繁荣都难。

从学术史上来看,学术上的进展都是出于个人的兴趣,是自由的创作,没有一篇是为了金钱而写成的;那些伟大的著作没有一本是一朝一夕写就的,也没有一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迫写的。康德的伟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是十二年悠久沉思的产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直到20多岁才完成。如果他们在我们现在这种学术管理体制下,是否还能够产生这些思想呢?起码,他们的教授位子是保不住的,因为他们在研究期间几乎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爱因斯坦虽然发表了几篇,但还不是他的“专业”,因而按我们的规定是不算“成果”的;其实,他的相对论也不算成果,因为他当时是专利局的职员,实在是“不务正业”。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没有人是从什么尖子班里出来的。

学术研究的状态,应当像池塘中悠闲的鱼,随心所欲地游来游去,至于说为什么如此悠闲地游荡,则找不出理由,那些鱼只是没有目的地游着而已,它们不必急于寻找食物,也没有什么要达到的目的。学者只有在这种非功利的状态中才有可能产生出伟大的思想,写出伟大的作品。反之,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则如同在这悠闲的鱼群中撒下了一把诱人的食物,那群鱼便一下子失去了宁静,纷纷去争夺主人扔下来的美味,于是乎,池塘里的水便再也不平静了。”⑸

第五篇: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 “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三个群体:

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

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

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

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如 :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侧重表达对 “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2、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北岛198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北岛诗选》

主要作品:《陌生的海滩》(1978)《波动》及英译本(小说1984)《北岛诗选》(1986)《归来的陌生人》(小说1987)《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蓝房子》(散文 1999)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代表作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回答》、《宣告》思想内容:在“朦胧诗运动”中,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往往以十年**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

为关切的感情。诗的旨意隐藏较深,风格冷峻、凝重、深沉、严肃、悲壮。抒情主人公往往具有英雄的气概,孤傲,表达一种近乎绝望的反抗。其诗具有坚硬的质地,表现强烈的否定意识、反抗意识和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代表作《回答》(1)、独特的思想空间: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具有鲜明 的批判思想。理性批判精神和英雄救赎意识的交织。

(2)、高超的诗歌艺术:象征和隐喻的灵活运用。

代表作:《一切》:诗的艺术特征:诗歌创作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表现那一代人特有的悲愤和沉思,集中展示了朦胧诗人冷峻、深沉的批判精神。

(1).具有黑色的质地与冷峻的风格,他的诗用思想消解了情感和情绪,读来充满质感和力度,而其诗中思想又是借助那些阴冷的意象产生感染和震动作用。

(2).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有更多的现代主义象征:

A、诗中常用隐喻、暗示、象征、跳跃、切换、变形的手法.B、语言的冷色调处理,形象的深度设置,知性内涵的强化。

(3)北岛诗歌的语言是非常简洁、清新的,在意境上追求含蓄隽永的意味。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舒婷

1.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散文集《心烟》等。其中的名诗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早期诗中有较强个人化体验,忧伤、寂寞、坚强,个人化体验表现明显,如:《致大海》(1973)的创作,表达孤独、寂寞、坚强对抗;《船》(1975)中诗人自我人生的悲剧感,搁浅的船象征自己不断被社会抛弃,但又对爱情、未来等向往。

3、文革时期,诗中有较强悲剧感,折射处于边缘的人的情感,有叛逆性,但没有北岛等强烈,细腻、含蓄的女性心理,如《中秋夜》渴望关爱。近似20、30年代浪漫派的风格(李金发等),忧伤、细腻、清灵、叛逆。

4、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内容:(1)、对时代“重大主题”、对于社会使命和责任的承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祖国形象重新确认给人真实亲切感,符合历史转折期人们对祖国的认识。艺术:这首诗不是空洞叫喊,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想像力,也融入真实情感。表现追求社会理想的精神。《土地情诗》把土地当作祖国的象征,表达对祖国的感情。与北岛相比,有理想主义成分。

(2)、对人的价值的呼唤。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构成了其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舒婷诗中最有价值的一类。对自我意识、女性意识的表达,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首先,这里最著名的是那些呼唤女性自主意识的作品。对女性意识的表达:柔美中透着坚毅,对女性命运的审视,犹豫、内省的基调。

《致橡树》对几千年来女性的从属、依附心理的反抗。《神女峰》从神女峰关注女性被压抑的文化价值的反思,表达崭新的爱情观。(散文《女词的阴影》)《惠安女子》写地方女性的生活习俗,唱出悲悯之歌。《会唱歌的鸢尾花》写女性复杂心理。《双桅船》写诗人对理想、爱情的渴望。

其次,是呼唤人道主义,抗议对人的蔑视的作品。《风暴过去之后——纪念渤海二号钻井船遇难的七十二名同志》纪念死者,呼唤人道主义精神

再次,还有一些反思在现实秩序中自我被压抑、自我丧失的悲剧感受。《墙》写现实秩序中人们无法逃避的压抑。《流水线》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舒婷还有那种表现内心朦胧情绪体验的作品,是一种美丽的忧伤。

《四月的黄昏》、《雨别》对女性内心复杂曲折情感的再现。

5、舒婷诗作艺术特征:

标志着中国诗歌由抒情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是典型抒情主义诗人,情感端庄,追求高尚,具有优雅的品格,又是用现代主义尤其是用象征主义手法写作的一个诗人。常用感觉、意象、暗示的手法说话,较少直率的表露。表现在:

(1)特有的女性气质与风格

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2)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抒情特色。

将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与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融合,善于寻找生动的意象,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主观直觉体验。

①.有很强感觉主义色彩,用片断的感觉和联想来表现事件和情景,不做具体、直观的叙述。

②.通感和感觉的转换,结构多变,且具有跳跃性,具有扑朔迷离的张性色彩,如《路遇》回忆一段逝去的恋情。

③.创造属于自己的象征体系:船、树、帆、花朵、大海、黄昏、星星等丰富柔美的意象,抒情而又蕴藉。

(3)、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助转折、假设、让步式的语序来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双桅船》)、“理想使痛苦光辉”(《会唱歌的鸢尾花》),这些即是诗人所体认到的现实,也是她面对的姿势。把舒婷视作新诗潮诗人中更多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更感性,也许较为切合诗人的创作实际。《致橡树》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诗中否定了依附的爱情、从属的爱情、陪衬的爱情,歌颂了追求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①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②采用拟物—拟人双层叠印的手法③意象的概括性和生动性④语气递进,对偶句、转折、假设句等的多种手法的调动和运用

: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厚真挚的热爱以及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意。诗人的感情从为祖国苦难的过去而悲伤,为祖国的希望未能实现而遗憾,到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的未来而欢呼,最后表示要为祖国而献身;逐层演进,由冷到热,由抑到扬,最后达到了高潮。

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在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最动人的题材,最平凡的现象里发现最深刻的悲剧,摇曳多姿的笔触和跌宕起伏的情绪。与北岛相比,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Ⅰ.丝质、柔韧的质地,虽有那一代人特有的悲观,但是还是一个抒情主义者,绝望但又充满希望。Ⅱ.以抒情见长,诗以情感表达为主,有强烈抒情性(典雅的爱情诗)。复活了现代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那一类,与新月派诗歌相近,细腻、伤感的抒情。

下载致80年代童年岁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80年代童年岁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80年代诗歌

    第七章80年代诗歌 一、“四五”诗歌运动 一次为纪念、缅怀周恩来,控诉“四人帮”的政治性、群众性广场诗歌运动。再次扬起了文学启蒙的旗帜,表达了人民政治觉醒与政治参与的......

    80年代诗歌

    第九章 80年代诗歌 上世纪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大悲大喜的歌颂和控诉,转向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察。80年代值得......

    小学作文:童年岁月(合集5篇)

    童年岁月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它是一首奇妙的诗,里面有我们无数快乐的回忆;它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画卷上描绘着美好的童年趣事;它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儿,歌声唱出了童年......

    致童年作文(范文)

    【篇一:致我逝去的童年】我的童年:时光泛在你浅浅的梨涡里,笑得这样干净明澈。我的同学调侃般的说:“这就是你最后一个儿童节了,一生中仅剩的最后一次,真的,很伟大。”细细想来,十四......

    第九章 80年代散文

    第九章 80年代散文 一、80年代散文述评 1、80年代散文的新特征 8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有清冷之势,无喧哗之音。但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的散文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不乏少数......

    第三章 80年代诗歌[定稿]

    第三章 80年代诗歌 第一节80年代诗歌概述 一、对政治抒情诗群的传统真诚的继承和发展 从1976年底起到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止,是新诗走向新时期的过渡阶段,诗坛致力于恢复......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我们的童年

    岁月的流逝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又带给我们青春。我的青春当然我做主了。其实青春和同年一样,只不过比青春大一些。青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青春的到来更让我懂得了一些事。当......

    致童年(150字)作文

    精选作文:致童年(150字)作文 还是那个人,还是那片天,玩笑嬉戏间,仿佛未曾改变,却不曾发现,时光一去不复返,早已物是人非,难与童年说再见。回头看,才发觉已错过童年,不在玩具前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