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终总结之感悟
感悟生活,感悟学习,感悟工作
2011的最后一个月,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经历、太多的朋友想要去记录,打开微博,许多朋友都在做着或多或少的回顾,而我,提笔间却又无所适从,一时语塞。
我喜欢与朋友们在一起回顾一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特别是那些曾经共同经历过的、共同拥有过的记忆,感动的瞬间,平淡的日子,幸福的片段共同拼凑者这多彩的一年。
生活篇
年底的生活总是忙碌着,充实且不说,许多朋友的感觉是,时间过得飞快,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是容易忽略自己,忽略自己身体的诉求、忽略自己精神的诉求,导致朋友之间疏于联络、亲人之间疏于沟通、同事之间缺乏默契;我们在更多的找寻着他人身上的问题的时候,停下来,给自己五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让自己不经意的话语去伤害你周围最亲近的亲朋好友。
许多时候,做自己会有些困难,只是,学会让自己生活在积极地情愫中,要知道,一个微笑,一个肯定,都是可以传达快乐跟鼓励的,让自己生活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为这有点寒冷的冬季留有一丝暖暖的生气,你说呢?
学习篇
匆忙的一年即将过去,许多正在埋头于一年工作总结的人们,苦于总结该如何翻新。
年复一年,总不能每一年都是千篇一律的调调,别说到时候做汇报的时候老板想要睡觉了,就是自己写的时候都快被自己写的东西催眠了。
下面跟大家分享下“写好年终总结的常规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先写出大纲,然后再把大纲中所涉及的事件加进去,然后再细致地进行加工,最后再进行文字的润色。
2.遵循各司其职的原则,不要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权限,而去总结评价其他人的工作成绩或失误,虽然有可能涉及到其他部门的配合。
3.反思创新,总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反思过去,找出问题所在,同时应该拿出解决方案。
4.总结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总结中的关键是要有重点,要展现出自己的工作重点和亮点,特别是上司关注的问题一定要详细具体。
5.不要忽略细节,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细节,通过细节的描述,赢得上司的关注和理解,毕竟上司在决策层,有时并不能理解执行层的苦衷。
工作篇
工作,仿若总是跟繁忙挂上边,许久未曾联络的朋友,想要邀约出来都总是说没有空,而且今年的新年仿佛格外的早,早到使我们不得不将所有的事情都堆砌到现在去完成,年会、绩效、总结、计划„„眼前飞满了各式各样的表格跟数据,还要兼顾年会的安排以及节目的排练。
年底,无论是总结也好,常规工作也罢,堆砌起来的,有时候往往不只是工作,还有情绪。
但无论怎样,对于我们来说,工作依旧,生活依旧,当我们循规蹈矩的环境出现变化的时候,无力修改,那就欣然接受,与其消极被动,不如积极主动,你说呢?
最后,在这最后一个月,去感谢那些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给予过我们伤害的人;
在这最后一个月,抛却过去的一切,美好的、不美好的,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2012新的生活。
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快乐、平安、健康、顺利,惜福!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本站推荐)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
陈军兴
酒泉第四中学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
陈军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在教改初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倒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是少之甚少——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
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在教改初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倒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是少之甚少——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一些感悟,从中可以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
【现象】有位老师在讲《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这天为什么穿得特别漂亮?”一位女生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是个爱美的人。”这位老师说了声“好”,示意她坐下后,又让其他学生发言。最后,他说:“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接着就转入了后面的内容。
【现象】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频频用“你真棒!”“真聪明!”“掌声鼓励”,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不惜大加赞赏。最后在当堂训练时,设计了问题抢答,并宣布表现最好的将有一份小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热闹异常。
【反思】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起尝试的信心。
可是,赞扬也得有个“度”。不能为了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明显的模糊之处、不当之处也不予纠正,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知识误区和学科陷
阱。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因势利导,拨正和疏导学生的思维通道。
另外,超值的奖励会让学生“迷失自我”,并产生预期奖励的心理,而忽视问题的本身。用小奖品将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这不免让人担心,如果没有了奖品该怎么办?
与口头表扬鼓励相比,小奖品则带上了物质诱惑的色彩。“物”的参与延长甚至阻止了学生走向自重、自律的发展道路。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讨论和发言失去兴趣。这样的赞赏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对策】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不能简单或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不作评价,或是笼统地以一个“好”来表达;另一方面鼓励赞扬的同时,还要从发展性的角度去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目标:终点不是任务的完成【现象】
一、一位老师在讲《春》“迎春图”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谚语?”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踊跃发言,一下子说了几十个,并由谚语扩展到说歇后语。再延伸到上网去找更多的谚语和歇后语。结果这一节课原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二、下课前老师总是说:“本课内容到此结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就释然了。
【反思】许多人总认为我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既定的目标,把预设的任务完成才放心,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书”没教完,这节课的目标就没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预设的“目标”,“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是很煞风景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不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既定教案的演绎,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当然,不等于完成了教案就是完成了任务。“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的目的,着眼“无问题教育”是传统教育目标,它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解决问题。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对策】《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触动最大的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了体验,缺乏了实践,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内化,就削弱了创造力培养的前提。
开放的过程必然要有开放性的目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
个目标,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现象】
一、教师教《散步》,在明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了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上黑板画画;有的到外面排练节目;有的去上网找资料、找问题„„分组活动后,同学们忙了起来,但也有少数学生走走看看,什么也干不了。
二、有位教师在教《春蚕到死丝方尽》时,学生怎么也弄不明白“吐丝原理”,于是教师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或上网收集资料。两天后,师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广泛交流,终于弄明白了什么是“吐丝原理”。
【反思】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语文走出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窄小天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我们不禁产生了疑惑: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有些课怎么看也不像语文课。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一些问题,作些表演,画些画,甚至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
语文课堂引进小品、表演、演讲、辩论会等形式,给语文课带来了不少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常见老师们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活动,专注于活动的翻新,于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语文被搁置在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阐发、挖掘和共鸣。这样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
【对策】提倡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须知,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削弱,“语文味”不能淡化。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刘国正)。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正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他们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发的“一个个宝藏”。教学中,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脱离语文学科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合作:新课程新课堂的标志
【现象】一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问学生:“皇城来了两个骗子,结果皇帝上当出丑,那么皇帝上当的原因是什么?请4人一个小组讨论3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笔者随即观察了几个小时: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的只是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3分钟很快就结束了,教师说:“时间到,现在请回答刚才的问题。”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堂的标志了,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这种泛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为散乱的活动”。对话交流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对传统教育作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否则,讨论只能成为闲谈。当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学生的讨论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能老师叫讨论就讨论,叫停就停。规定时间一到,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合作是虚设的。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形式在以班为基础的多样化,是既有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讨价值的需要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2、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4、宏观调控,适时引导。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室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滞留于表面形式”。
第四篇:父亲节之感悟
父亲节之感想
父亲节,是舶来的节日,源自大洋彼岸美国,习惯地把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今年是6月17日),当做父亲节。其实,国人也悄悄地过起了父亲节,但没有母亲节过得那么红火。父亲和母亲一样,是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人。父爱,却往往没有母爱那样来得直接,父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放在心灵的深处。母亲大多关注的是日常吃穿冷暖细节,而父亲则不同,他把心思放在教子女如何为人处世。父爱厚重无声,却如无声的阳光,温暖着子女的心。
父亲,是家里的一棵参天大树,家中老幼才得以隐蔽。父亲是家里的一片天,他晴朗,全家上下才阳光明媚;在单位是大山,虽不是官,却让别人仰视;回到家里是大厦,给家人遮风挡雨。有了这样的温馨港湾,家人才有了安全感。
作为父亲的丈夫,是家庭的顶梁柱,父母的心,妻子的山,孩子的天,家人的伟岸。你的安危和健康,牵扯着亲人的心。你的存在,才是一个完整的幸福家庭。
当自己做了父亲,你是家庭的根基,尊老爱幼是家庭的美德。对高寿长辈,要竭尽孝老之心。人生天地间,百善孝为先。孝顺,贵在顺,不仅让吃好、穿好,更应重精神抚慰。当长辈含笑离世后,即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后悔。
面对自己的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未来,古有“养不教,父之故”之责。你是子女的第一老师,自己要做出表率,传承好家风家规,虽
不能企盼他们“治国平天下”,但也要教会他们读书明志,自立自强,诚实做人,不贪不占,与人为善,融入社会,才能回报社会。这样教育出来的后代,以彰显父母的德行,留下一个被赞美的好名声。人类的延续,亦是感恩父爱的延续。
第五篇:孝敬之感悟
人总是在长大。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悟出了许多道理。
自小,我一直认为父母为孩子洗衣服、做饭,忙这忙那是天经地义的。但从那天起,我终于明白了,在天经地义的背后,是父母一直在付出……
那天,同学到我家过生日。人都走了后,只见房间里乱七八糟,什么碎纸、果皮,书本,…满地都是。我正想叫妈妈快帮我整理一下,不料她又有事出去了。唉,还是自己来吧!极少做过类似劳动的我,手不免有些生疏。捧在手里的东西好像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似的,老掉在地上。还有那书,东一本,西一本,好不容易才凑齐,..终于把书放好啦,可我还要扫地,拖地,擦桌子…… 我干得不亦“累”乎。房间终于打扫好了。可此时的我,已是汗流浃背,精疲力尽。夸张点,差不多要瘫痪了!我是按照妈妈平时的步骤做的呀!没想到那么累!再看看手表,用了将近2个小时呢!我想,妈妈平时是多么地辛苦啊!白天.要工作,下班后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接送我上学,晚上还要辅导我学习……想到这儿,我的鼻子不禁抽嗒了一下,父母这么辛苦,而我平时还挑三捡四,还要父母为我做那么多事…...唉!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懂事,不为爸妈分担一些家务,不好好学习,不自强自立,你可知道为我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亲心里有多么伤心、难过吗?从那一刻起,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现在,我已经上六年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更加体会到了父母为了养育我们的辛苦,正是父母的付出,我才能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才能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人生。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父母,我们怎能不深深的感恩和孝敬呢?
我要下定决心,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用一言一行来孝敬父母:好好学习,不和父母顶嘴,帮助父母做家务,自己整理房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总之做一个懂事的乖乖女,做一个好学生。
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爱我们的父母,孝敬我们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