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杏花春雨江南阅读答案
杏花春雨江南
①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 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②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③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 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④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⑤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⑥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⑦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⑧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 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3分)
2.试从两个角度,分别写出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写得好在哪里。(4分)
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1)(2)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⑥段中所说的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的。(4分)
4.总观全文,杏花春雨江南指什么?你觉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与下文形成对比,(1分)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或:引出下文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挖掘),(1分)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隐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1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杏花比喻想念中伊人的脸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伊人的娇艳动人,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念之情。(2分)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 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这句化抽象为形象,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思念具体可感,表达了诗人的思念越来越浓,因思念而无限忧伤的感情。(2分)
3.⑴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是因为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有一种美丽、温柔、缠绵的情致,像梦境一样。(2分)⑵说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是因为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时,杏花春雨江南就会引发我们的思乡之情和感叹时光流逝的伤感。(2分)
4.杏花春雨江南指一种传统的诗意的生活。(2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诗意的生活向往、怀恋之情,流露出对这种生活即将消逝的留恋、遗憾、惋惜之情。(2分)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二篇:杏花春雨江南的优美散文
春雨,正巧翻书翻到元代词人虞集的词,被其中的词句:“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迷住了。于是在灯下遐想着江南在春雨的氤氲中,似乎更加宁谧和清丽,耳旁的隐约间,一曲曲江南春雨的乐章悠悠传来,并夹杂着杏花的芬芳。此时,大街小巷中那细腻和婉的吴侬软语,有着道不尽的缠绵。
小时候在农村,我居住在歙南一个很有诗意的叫梅溪的山村,我家老房子隔壁便是一个占地超百平方米的杏林,这是一个叫绣娘母女俩居住的宅院。几乎在每年三四月间,天一下雨,窗外隔壁宅院的灯光经常会一闪一闪地映进我的窗口,母女俩拿着一盏很雅致的美孚灯在杏林丛中徘徊着,闪亮着。“妈妈,雨下得这么大,会不会把杏花打掉?”“不要紧,春雨贵如油,一夜春雨一时新呢。”她母女的那两句对话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我想起母女俩的窃窃私语,似乎总感觉到这是一种从天外传来的,带着一些淡然而又充满希望的声音,使人一下子进入了一个空灵、凄美的梦境,似乎那一簇簇的杏花,正在夜雨中悄然努力地开放着朵朵红啊!我倚窗沉思,想着天光从那粉墙黛瓦中露出时,明朝窗外的小巷会传来美丽动人的声音:“卖花呀!杏花……”当这种甜美的声音飘拂而来时,人虽然很疲惫,但仍然感到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
这对母女平时犹如村中的“隐士”,很少与外人接触,她们本来是生活在苏州的,由于家中的男人时运不济,于是被遣送回原籍劳动改造。尽管村中有不少亲属族友,但都很冷漠她们,总怕惹麻烦,这可是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风气啊。据说,女孩子的母亲本是一位绣娘,她的刺绣作品在苏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尤其她能够从一些历代吴门画派大家作品中吸取精华,使其山水、人物、花鸟等绣品样样精致,美轮美奂。她最得意的一幅作品,就是那幅颇具唐人诗意的《杏花春雨》图,图中的围墙印着斑驳的暗绿苔痕,杏林丛中有一枝特长的杏花伸出了院墙正随风颤动着,枝上几朵粉红的小花开得悄然无声。这画境让人一看便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意,但她又在杏花枝上,用那纤纤玉手,以及巧夺天工的针法,绣了几滴淡淡的雨点……使整幅绣品显得更加静谧和凄美,让人忍不住暗暗猜测,这里面究竟藏着多少欲言又止的秘密和岁月的沧桑,这似乎在诉说美丽江南中的一段情缘,又似乎在控诉那个特殊年代的无奈……难怪绣娘每次挑绣朵朵杏花、点点雨滴时总是那么的痴迷、甜蜜和耐人寻味。绣娘家的那古香古色的绣楼上,我也常上去玩,无论是哪个时候,只要她们母女在干刺绣活,我也会看得如痴如醉。
有种现象很难解释,人们的心灵有时总是那么不容易相通,就是共事十多年了也会有说不上一句推心置腹话的时候;但有时又很容易相通,我们通过“杏花”作为媒介,我跟她们母女却成为真正的“知音”。我们常谈少年时代某些悲惨和甜蜜的往事,使人永远难忘和使人不堪回首的往事,还有“杏花春雨”的诗情画意。当然,那时代我们还得小心谨慎地回避敏感性很强的政治话题。
我父母也很喜欢绣娘的刺绣作品,尤其是那些杏花春雨之类题材的刺绣。那时候的人都很穷,每当父亲从加工厂挑着一些新的稻米回来,就立即叫我拿一个小竹筐,量上几升上等的白米,尔后让我送到绣娘家去。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虽然巷陌深深,但巷道平直整洁,我很快就到了绣娘家。她们母女俩看到我送来的新米,先是一阵激动,然后不停地客气,接着就爬上绣楼,很认真地翻出一块很漂亮的刺绣给我,我一看到那刺绣上的杏花朵朵红,顿觉得我父亲的目的达到了,心中一阵窃喜……
后来,我书读多了,就越来越理解父辈的心情了,也能领悟“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妙了。记得民国上海才子周瘦鹃曾写过这方面的感悟。起初,江南人每逢杏花开放之时,往往春雨绵绵,老是不肯放晴,心里很烦躁。自从读了那句:“杏花春雨江南”之词后,顿觉隽妙可喜,江南似乎更加妩媚,风景也更加绝妙。“杏花春雨江南”这种纷繁而热闹的世界,不仅古人喜欢,绣娘母女喜欢,我父母和我也很喜欢。这是因为任何人的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会面临着无数大大小小的雨季,如果雨季中忽然出现那美丽的、热烈的,又充满希望的红杏花,怎不令人心旷神怡之后又倍增无穷的信心呢。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趣事。绣娘去世后的几年间,有一个古董商人来我家乡收刺绣,其人文化水平不高,但讲起刺绣来还是有一套的,诸如苏绣、湘绣、蜀绣、广绣,还有什么顾绣、京绣等等,头头是道,似乎很有造诣。我父亲也是清高之人,他对此人之言很不以为然,就想考考他的眼力。特意拿出几块新旧不一,款式不同的绣品,其中也包括我用米换来的绣品,说是让他鉴定、鉴定。哪知他竟然出手不凡,一下子就挑出那块绣有杏花图案的刺绣,自言自语地说:“此刺绣,构图精练,绣面光亮,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是苏绣中的逸品啊!尤其是那杏花朵朵,真可谓神针刺绣也。”那情态简直比现在电视上的那些专家还专业,令我们父子俩目瞪口呆。看来,“杏花春雨”之意境早已刻进国人的骨子里去了,已成许多人的精魂,即使你是一个很平常的朴素之人,同样也会被这种独特的诗情画意感染着、左右着。因为这种词意已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和遗传,它告诉世人不仅仅是江南的美丽,而且还有无限的希望和勃勃生机。
这也包括我自己,我望着人间四月天中那明媚而滋润的江南,春潮晚来的花雨,正敲打着江南特有的青瓦,一声声,叮叮咚咚,密密匝匝,这是“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意境,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到底是杏子林里落花成雨,还是雨摧落了杏花?就在此时,长长的小巷里又走来了一个江南女子,拈一朵杏花别于粉绿的衣襟上,在细迷的春雨中徜徉,她边走边吟着那首动人心魂的诗: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是燕
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在杏花树林里低吟浅唱吧,似乎又另有他人,又似乎是我儿时的绣娘她们吧?此时我浮想联翩,但我可以肯定,此时在美丽、婉约的江南,绝对不是我一人,他们也都在想象着江南大地上的杏花,和那一片片淡粉的花瓣,以及花瓣上欲滴的春雨。
第三篇:杏花春雨忆江南作文
杏花春雨忆江南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杏花春雨忆江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杏花落尽,只留下淡黄的记忆,浸润着江南的温柔。当一切都还在迷惘中,春雨似翩跹的舞者携来如丝的缠绵。望断江南,好似萌生的梦境,万里青色朦胧在如丝的缠绵中,恰似乌托邦的青纯,又似桃源的平静。风吹不尽,只有淡淡的迷乱摇曳起荷塘的绿盖触动着远处飘渺的村落,迎来不曾有过的仙境般的梦幻。嘀嗒的春雨落尽天云的酝酿敲击着苍茫的大地,似捶打着泛起的薄沙般轻柔。江南带来杏花雨的惆怅,带来春雨的哀伤。
也许,不曾想过在烟雨迷蒙的日子里走向江南,去采撷渴望已久的稻色与花香,也不知道脚步怎样踏上脑海中多次出现过的石板桥,怎样看着乌蓬渐渐消失在河的尽头。江南梦的追念只在这如雨的季节里描绘那份憧憬。梅子红透杏花满枝,曾想携手一起走过飞落的浅红,追逐那深沉的浪漫,却不想遇到了纷乱的世间凄凉。
踏上青石板,听着深沉的`钟声,在烟雨的季节里走过那长长的街巷。不曾想过有红纸伞的飘过,只愿看那青苔遍满的墙根与光滑闪亮的石阶泛青的面庞。望一望天空,铅色的的大幕摇摇欲坠,风乍起吹落了雨滴,在一阵嘀嗒的节拍中古城该是怎样的宁静。凸起的屋檐,垂下的瓦当,让雨滴汇成一股清流从面前飘落。隔雨看雨,不知是雨的清洌刺激了久封的神经,还是那石墙天然的明丽,一切都变得纯净,这一切便有如远古的意蕴缠绵的让人不忍心望断。
柳絮纷飞,伴着黄莺的名叫打开了一卷浓郁的墨色,隔着远处的村落仿佛是流不断的河流,轻轻的在夕阳的依恋中化作朦胧烟尘。当炊烟升起,宛若天降的仙气,只在那一线间便涵盖了千里之外。远处不只有归落的鸿雁,也带来了欲降的黑暗。村落中闪出第一盏灯火,便不知是谁的召唤催生了漫天的星辰。江南的夜似庄重的老者,又如清丽的少妇,在明灭的星光中上演着古老的传奇,摇曳着明灭的思绪。
第四篇:江南的阅读答案
导语: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必考的,想要在阅读理解中得分,平时应该多加训练。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江南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南
江南作为地理名称在历史上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期的江南所指的地域范围是不一样的。它的原始意义是长江之南,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一般是作泛称用的。不过,那时候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比起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来较为发达,因此,江南一词,在大多数时候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部,即今湖北省的南部和湖南、江西一带;有时也指长江下游的南部,即今苏南及浙江一带,即这时候古书上常指的江东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康为六朝的都城,故江南指称以建康为中心的苏南、浙江一带的现象才逐渐增多。但在中唐以前,江南仍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这些区域。中唐以后,用江南指称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状况越来越多。两宋尤其是南宋以来,逐渐集中指称两浙路即今苏南、浙江一带。明清以来,更是特别指称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一带。这样,江南由泛称逐渐成为专称。
在秦汉及以前,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心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在中原人的眼里这里仍是一片广袤的蛮荒之地。秦汉以后,特别是晋室南渡以来,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中原人在移居江南的同时发现了这里不同于中原的异样的美,于是江南的自然风貌、物产人情便成为作家们笔下常常吟咏的题材。
唐宋以来,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它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北方作家在江南地区出仕、游历也更为便捷,在他们的眼中江南的山川风物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地加以描画。而随着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本土作家也迅速成长起来,出于对家乡山川景物的自豪感,他们也同样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地渲染家乡的美好。而且,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唐宋时期也发展到了高峰,山水画、花鸟画等各种门类的绘画技艺均已成熟,江南的奇山异水、花鸟虫鱼同样成为画家们笔下情有独钟的题材。这样,文艺家们共同构筑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
两宋以来,由于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移到了长江下游的两浙地区,这里成了全国的财富重地、人文渊薮,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无论是就长江流域而言还是就全国而言,均居于优势地位。这样江南作为地域范围,也就逐渐缩小为专指两浙地区即今苏南、浙江一带。而地处江南核心区域的浙西地区即通常所称的环太湖流域一带,也即现在的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更是成为财富、文化的重中之中,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世以来,成了最狭义的、特指的江南了。
宋元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两浙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的吴中、浙西地区一带,凭借着经济、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科举、文化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在江南地区大量涌现,赞美、描绘江南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而且他们往往结成社团,形成流派,互相唱和诗词,观摩画作。如《江南春词集》和相关的《江南春》书画之作,就是以吴中文人为主体的环太湖流域文人的群体性行为。《江南春》词作和画卷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象的描写和刻画,扩大和强化了以环太湖流域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在全国的影响力,使得人们提到江南,便会想到是在这一地区,而想不到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其实也是江南,也可以称为江南。
地域范围处于不断向东缩小过程中的江南,在明清时期最终定位在了苏南、浙江一带,除了经济、文化等因素外,文学艺术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经济、文化的因素造成了江南这一地理名称在地域上的迁移,那么文学艺术则赋予了这一地域以风格神韵,并固化为人们头脑中对这一地域的某种特定的印象。
1.下列有关江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江南有时也指长江下游的南部,这一区域在当时的古书上也被称为江东。
B.作为一个地理名称,江南在历史上由对长江以南地区的泛称,逐渐成为对苏南、浙江一带尤其是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一带的专称。
C.在中原人眼里,江南曾经是一片广袤的蛮荒之地,但后来其自然风貌、特产人情却又成为诗人画家经常吟咏描绘的对象。
D.明清以来,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就是指江南,实际上,江南在两宋尤其是南宋以来就已经成为专称了。
2.结合全文看,下列不属于文艺家们共同构筑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秦汉以后,迥异于中原的江南自然风貌、物产人情,就已经成为作家笔下吟咏的题材。到了唐宋,在江南地区出仕、游历的北方作家更是尽情地描画江南山川风物的诗情画意。
B.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技艺在唐宋时期均已成熟,中国绘画艺术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高峰,C.江南地区的本土作家对家乡山川景物充满自豪,在文学作品中尽情渲染江南的美好。
D.明清时期,赞美、描绘江南的作品大量涌现,《江南春》词作和与之相关的画卷描写和刻画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两汉时期,江南究竟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还是指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主要取决于哪个地区更发达。
B.建康成为六朝都城后,江南指称以建康为中心的苏南、浙江一带的现象才逐渐增多,可见政治中心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江南所指范围的变化。
C.明清时期,江南最终定位在苏南、浙江一带,因此才促使这一地区出现了诗文、书画人才荟萃、作品众多的繁荣局面。
D.一些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的作品赋予江南这一地域以风格神韵,使人们头脑中对这一地域的某种特定印象更加稳定。
阅读【答案】
1.D
2.B
3.C
第五篇:婉约江南阅读答案
婉约江南 素 素 ①几年前曾在一个夏季走进江南。江南是淋在雨中的,乡间的稻田里水涨满了,住在稻田里的人家被水围在汪洋里,绿苔已长到屋顶。城市的街道是水洗过的,街边摊上摆满了被水浸泡得干干净净肉很厚的鸭脚掌,红色塑料桶里装着水珠颤动的凤尾花。我手中擎着一把伞,从上海走到南京,又从南京走到苏州、杭州,每天衣角是湿的,心情也是湿的。那次的江南之行,印象就是人被蒙在了雨中,掉进了水里,找不到高处,看不见岸。我这个来自北方的女人就想,生在江南,不可能不多情不缠绵,所谓才子佳人,是江南的天所造地所设的,这里就应该发生梁山伯祝英台白蛇许仙那样的故事。②这次来江南是秋天。以为秋天的江南是晴的,没想到秋天也有梅雨般的日子,那细细的雨丝,浓浓的雾气,又一次将我的衣角和心打湿。我手中仍是擎着那把伞,走进无锡,走进周庄,走进绍兴,这都是我以前不曾去过的地方。有一个感觉:这次我走进了江南的细节,走进了江南最美最温柔的所在;我仿佛曾经是这里的人,或者这里就是我的老家,在这里面走的时候,脚下一绊一绊的,都是乡愁。③江南让我伤感。六年前也是这样,外滩迷蒙的夜灯,沧浪亭厚重的门,西湖边的断桥,秦淮河两岸的人家,给我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我像是来晚了,又像是刚刚与谁擦肩而过,我为此而伤感。这一次我又重温旧梦似的迷失了,一走进江南的雨中,就想哭,就仿佛掉入深潭,就仿佛我曾在这里失恋。④那个雨天,我在无锡的寄畅园里走不出来了。当我听说这个园子原是宋代大词家秦观子孙所建的私园,这个园子立刻就成了我的故知。我知道,这感觉与秦氏子孙无关,是因为秦观,确切地说,是秦观词里那一句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它已经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我想,千年以前那个在苏东坡门下做弟子的男人,一定是经历了什么,他为生命的相逢惊喜,又为相爱而不相守叹息,当爱不可得,就告诉你以这种方式自救,这是一个浪漫的男人,也是一个理性的男人。他写下的这句千古绝唱,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支撑,找到爱下去的理由。他也是一定要这么写的,多雨的江南,就是滋生温情和爱的地方,一代词家,不可能背离爱的主题。让我惊奇的是,时空已是一千多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至今还在如此表达。⑤淅淅沥沥的雨中,走在秦氏明代子孙的园里,怀想的却是他们宋代的爷爷。在我心里,这个园子的背景里如果没有秦观的名字,这个园子就是一般的园子,秦观的词里如果没有那样一句千古绝唱,秦观也和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很具体的,秦观爱了,秦观还写下那么一首词,于是他就与别人不同,就千古流芳。历史其实也是这么连接起来的,它并没有和你要太多,是你想做太多,却什么也没做好。比如爱,你爱了很多的人,却没有真正地爱过,你的生命就不会留下痕迹。⑥可是,走遍了这个园子,我居然没有看见一块属于秦观的碑刻石雕,到处都是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恣意涂抹的“御笔”,本是清静避世的“凤谷行窝”,却踩满了王者的脚印。也许它当初不是这个样子,这都是后来的人加进去的。不管怎样,既然它是和秦观联系着的,就应该在园的一角刻一块秦观的词碑,不用多,就刻那千古的一句足矣。⑦也许因为我是女人,走这个园子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写词的那个男人。每一条小径,每一道门坎,都是他牵引着我的。是他使我仍然相信,这世间存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形式,不在乎远近,等待是最美的。⑧我清楚地觉出,在北方的时候,我是不安分的,绝望的,江南的雨雾,浇灭了我的焦躁,却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忧郁。走进此园,有如流浪的路上突然看见了归宿,有一种温暖扑面而来。婉约的江南,婉约的秦观,我走了这么远,原来就为听你说那一句我熟读千遍的古词。(选自《光明日报》,略有改动)5.第②段中画线的“江南的细节”“最温柔的所在”在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指无锡的寄畅园和秦观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6.结合第④段回答,为什么“写情的唐诗宋词,没有比这一句更美的了”?(4分)答:因为它已超越了古典,也超越了现代,从宋代唱到今天,不知让多少人找到了爱的支撑,找到了爱下去的理由,时空已是一千多年,却从未落伍,许多人至今仍在如此表达。
7.文章多次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6分)答:①秦观的词与其他写情的唐诗宋词对比;
②寄畅园里里有秦观的事迹却无秦观的词与名对比。③秦观的千古绝唱与其他的唐诗宋词对比。
④园子里到处是乾隆恣意涂抹的“御笔”与无一处有秦观的词对比。⑤我在北方的不安分、绝望与在江南的忧郁温暖的归宿对比。8.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作者两次游历江南都在雨中,这样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答:①突出江南多雨,渲染缠绵、忧郁的气氛。②对后文写自己在寄畅园里的厚重感悟起到了衬托的作用。③对表达自己的江南情结起着层层铺垫作用。(2)第⑧段中“婉约的江南”中的“婉约”一词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表达了作者走进江南的那种温柔、忧郁、伤感与人琴、怀古、温暖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厚重得“走不出来了”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