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故事

时间:2019-05-13 07: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仁义礼智信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仁义礼智信故事》。

第一篇:仁义礼智信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来到许昌后,曹操待他非常恩厚,赐他一宅府邸,而关羽为了避嫌,分一宅为两院,让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居外院,中间用十名老将把守,晨夕问安,留下来“两院英风”的高风亮节。关羽在春秋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刘备健在,于是载护着二位皇嫂,辞别曹操,踏上了归汉之路。当时情形是,曹操听到关羽辞别的消息,非常惋惜,立即追至灞陵桥向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心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由此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七岁时,一天祖父过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给自已留了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曹冲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告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而毁了自己的声誉。

一、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又温和善良,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海瑞被委任到吴地做官。他发现沿途的状况十分凄惨,一些饥民为了换一口饭吃,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儿女插上草标,在路上卖。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是面带饥色,一脸怨气。海瑞换上便装,亲察民情,扮成路人,装作口渴与老农讨水,打听民情。当知道了恶霸徐玠欺压百姓、加大苛捐杂税的事情,他并不惧怕徐玠曾为当朝宰相,走访了许多农户,掌握了大量徐玠欺压百姓的证据。最终毫不留情地处理了徐玠,为当地民众讨了一个公道。

二、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出动让出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才华横溢,效忠祖国,深受国人爱戴。他的家乡非常贫穷,老百姓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屈原自小便很善良,本性仁厚,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他都伤心地落下眼泪。屈原就从自家粮仓中“偷米”灌进石头缝里,以供贫民自取。屈原的父亲发现自家粮仓中的米越来越少,知道原因以后,并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告诉他说:“咱们家的米就算再多,也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好好读书,学到了知识,做了官,把国家的农业管理好,天下的穷人才有饭吃。”屈原听了,点头称是。当乡亲们知道了“石缝漏米”的真相,都非常感动,夸奖屈原,说:“要是你这样的人将来能做官,为国家效力,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啊。”从此,屈原读书更加用功,博闻强知。后来,楚国国王看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官,管理国家大事,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十分谦虚好学,为了拜师,他更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历经月余,去周朝的都城洛阳拜望老子。他拒绝乘马车,坚持徒步前往,以显示对老子的恭敬。而年事已高的老子也非常谦逊,他听说非常有学问、已经桃李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连忙放下手中的笔,整理好衣服亲自出来迎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连忙又起身,恭敬地回答:“我学问太浅薄了,对周朝的礼乐知识了解得不够多,我对周礼又特别喜欢,非常感兴趣,所以特地前来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向孔子传授了很多周朝礼乐方面的知识。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年轻时候,有一天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去!下桥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后,看他是个老人,就把鞋拾了上来。老人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于是张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老人离开桥头时对张良说:“你是可塑之才,五天后清晨,在这里等我!”第五天清晨,张良到桥上时老人已经到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能迟到?再过五天再来吧!”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赶去,结果还是落在老人后面。老人叫他再过五天早点来。又过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太公兵法》来,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有所作为。”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终成沛公刘邦军师,后又封留侯。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容易让书损坏时,非常生气。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明人姚广孝,官至太子少师。有一次他独自外出散步,恰巧有一县丞路经这里,小卒们在前面开道,姚少师也不避开。县丞发怒,就把姚少师抓住,用鞭子抽打他。而姚少师也不自报姓名,县丞就拽住姚少师,让他跟在队伍后面走。这时路上有认识姚少师的,就说:“这是姚少师,当朝太子的老师呀!”县丞听罢,大惊失色,伏在地上请罪。姚少师缓缓地说:“暂且送我到郡衙里,然后再说话。”县丞来到郡衙,战战兢兢,以为姚少师会对他加以制裁。姚少师对县丞说:“你是秀才当官,不识高低,狂傲摆威。一位野人行路,何至于用鞭子抽打呢?我没有别的意思,你回去吧!”竟然没有再追究他。

三国时期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领三、四十随从回去寻找,杀死淳于导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赵云把二人送到长坂桥,将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孤身一人回头寻找阿斗。乱军之中赵云刺死了夏侯恩并夺得了由其佩带的曹操的宝剑“青罡”,后于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但糜夫人已身受重伤行走不便,她把阿斗托付于赵云后毅然跳入一口枯井自尽。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幸得曹操爱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数十万大军中背负阿斗安全杀出重围。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天性孝顺,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母亲,从不懒惰。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亲子服侍。睡觉时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先亲尝,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端给母亲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足足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文帝奉母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他五十岁寿辰时不准家人祝寿,却来了一个送礼人,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送给苏东坡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宋朝时,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司马温公,复姓司马,名光,表字君实。他对待父母,极其孝顺,对待哥哥弟弟极其友爱,侍奉皇上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位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对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侍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吧。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吧。司马温公侍兄如父,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话佳谈。

关羽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单刀赴会这个故事广为传颂。江东吴国鲁肃想杀关羽,夺回荆州,所以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云长明知是计,却只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赴宴!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让他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让他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

汉明帝是一位非常尊敬老师的人。他在当太子时,曾向老师桓荣学习《尚书》,对他十分敬仰,明帝登基后,依旧非常尊重他。有一次,明帝去桓荣家里探望老师,让老师坐东面,亲自执弟子礼节,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礼。并且对其他人说:“老师在这里,我也是弟子。”明帝不仅在礼仪上尊敬老师,对老师的生活起居也十分关心。每次老师生病,他都派遣侍从前去看望,还专门指派太医为老师治病。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退官职,明帝不许,亲自到老师家询问起居情况,并且一到老师家街道就步行进门,抚摸着老师哭泣,并赐给他老师好多生活用品,陪伴好久才离去。桓荣死后,汉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用行动表达了对老师的敬重。

第二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故事

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何谓智?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何谓信?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温良恭俭让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温

和厚也。指性情、态度、言语等温柔平和。良

易直也。指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恭

庄敬也。指严肃、端庄有礼貌。语出《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俭

节制也。本义是指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加以约束,特指生活朴素、不浪费。让

谦逊也。是指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示很有礼貌。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孔子后,拔起剑就舞,舞毕问:“老师,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义

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来到许昌后,曹操待他非常恩厚,赐他一宅府邸,而关羽为了避嫌,分一宅为两院,让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居外院,中间用十名老将把守,晨夕问安,留下来“两院英风”的高风亮节。关羽在春秋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刘备健在,于是载护着二位皇嫂,辞别曹操,踏上了归汉之路。当时情形是,曹操听到关羽辞别的消息,非常惋惜,立即追至灞陵桥向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心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由此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礼

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七岁时,一天祖父过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给自已留了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曹冲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告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信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而毁了自己的声誉。温

一、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又温和善良,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海瑞被委任到吴地做官。他发现沿途的状况十分凄惨,一些饥民为了换一口饭吃,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儿女插上草标,在路上卖。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是面带饥色,一脸怨气。海瑞换上便装,亲察民情,扮成路人,装作口渴与老农讨水,打听民情。当知道了恶霸徐玠欺压百姓、加大苛捐杂税的事情,他并不惧怕徐玠曾为当朝宰相,走访了许多农户,掌握了大量徐玠欺压百姓的证据。最终毫不留情地处理了徐玠,为当地民众讨了一个公道。

二、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良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才华横溢,效忠祖国,深受国人爱戴。他的家乡非常贫穷,老百姓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屈原自小便很善良,本性仁厚,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他都伤心地落下眼泪。屈原就从自家粮仓中“偷米”灌进石头缝里,以供贫民自取。屈原的父亲发现自家粮仓中的米越来越少,知道原因以后,并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告诉他说:“咱们家的米就算再多,也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好好读书,学到了知识,做了官,把国家的农业管理好,天下的穷人才有饭吃。”屈原听了,点头称是。当乡亲们知道了“石缝漏米”的真相,都非常感动,夸奖屈原,说:“要是你这样的人将来能做官,为国家效力,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啊。”从此,屈原读书更加用功,博闻强知。后来,楚国国王看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官,管理国家大事,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十分谦虚好学,为了拜师,他更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历经月余,去周朝的都城洛阳拜望老子。他拒绝乘马车,坚持徒步前往,以显示对老子的恭敬。而年事已高的老子也非常谦逊,他听说非常有学问、已经桃李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连忙放下手中的笔,整理好衣服亲自出来迎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连忙又起身,恭敬地回答:“我学问太浅薄了,对周朝的礼乐知识了解得不够多,我对周礼又特别喜欢,非常感兴趣,所以特地前来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向孔子传授了很多周朝礼乐方面的知识。俭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容易让书损坏时,非常生气。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让

明人姚广孝,官至太子少师。有一次他独自外出散步,恰巧有一县丞路经这里,小卒们在前面开道,姚少师也不避开。县丞发怒,就把姚少师抓住,用鞭子抽打他。而姚少师也不自报姓名,县丞就拽住姚少师,让他跟在队伍后面走。这时路上有认识姚少师的,就说:“这是姚少师,当朝太子的老师呀!”县丞听罢,大惊失色,伏在地上请罪。姚少师缓缓地说:“暂且送我到郡衙里,然后再说话。”县丞来到郡衙,战战兢兢,以为姚少师会对他加以制裁。姚少师对县丞说:“你是秀才当官,不识高低,狂傲摆威。一位野人行路,何至于用鞭子抽打呢?我没有别的意思,你回去吧!”竟然没有再追究他。

仁 孔子说“仁”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孔子后,拔起剑就舞,舞毕问:“老师,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义 季扎还愿

季扎,春秋吴国四公子,史称“延陵季子”。及扎仁德宽厚,重情重义,吴王非常喜欢他,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并不想当王,在吴王去世后,他把王位让给了大哥,自己则出使各国。季扎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便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礼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一天,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应得的一份,唯独孔融拿到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友爱,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智 曹冲称象

曹操的儿子曹冲天赋异禀,是个小神童。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已经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船没入水面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石头达到同样的深度,称一下这些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去做,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信 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闹着要一同去。妻子对儿子说:“你在家等着,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你,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仁——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面对滔滔洪水,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后来大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义——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景帝的玄孙刘备素有大志,韬光养晦,结交天下豪杰。一日与涿县屠户张飞、落难江湖的关羽相遇。三人各抒胸中志愿,谈得十分投机。第二天,他们在桃园中摆上酒席,祭告天地,结拜成为兄弟,决定同心协力,救民救国。此后三人果然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礼——孔融让梨

孔融幼时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并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了最大的一个给他,孔融摇摇头却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给哥哥。”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

智——曹冲秤象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百官,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空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重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重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命人照这个办法称象了。

信——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贴上告示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给他五十斤黄金,以示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1、大禹治水

2、商鞅变法

3、完璧归赵

4、负荆请罪

5、孟母教子

6、西门豹治邺

7、特殊遗嘱

8、诸葛恪得驴

9、暖不忘寒10、11、12、13、14、15、16、管鲍之交 寇准罢宴 三遇恩师 少年柳公权 玄奘取经 破釜沉舟 钟隐拜师

第三篇: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主题活动教案

班会题目:仁义礼智信

教学目标: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并能引申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了解“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意思 教学准备:电脑、有关的小故事。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仁”

一、了解“仁义礼智信”中的“仁”的基本意思 师:仁 rén(板书)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

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二、观看一些关于“仁”的小故事。

电脑放映:《战国策•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仁义胡同的故事

三、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结合我们小学生来说,是为了教育大家,不要忘记雷锋精神,不要忘记助人为乐的精神,不要善小而不为,不要恶小而为之。让大家人人从自身做起,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为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做贡献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出“仁”

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

让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春天。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义”

一、了解“仁义礼智信”中的“义”的基本意思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即人之正 当行为依乎礼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二、观看一些关于“义”的小故事。电脑放映:义气墩的传说 《田七郎》

三、介绍一些关于“义”的成语

交易不成仁义在 慷慨仗义 乐善好义 轻死重气 轻死重义 疏财尚气 疏财仗义 疏财重义 义不主财 义夫节妇 仗义行仁 仗义疏财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出“义”

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

在同学需要时,及时出手,帮助同学,这样做最能体现出“义”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过去,人们往往以“缺德”来作为对人最贬恶的评价。伴随着社会、意识和观念的日异更新,富裕的日益亲近和贫穷的渐行渐远,评价体系也早已作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弦更张,并达到了空前的一致和统一。所以,该题目之近的话题也懒得提起了,只有那些不开化者有时还念念不忘。这不,之前既然有了德之系——温良恭俭让和和德之续——仁义礼智信,在此基础上就再来个三:德之扬——忠孝廉耻勇,就此

了结此德篇。

其实,这忠孝廉耻勇于那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并无一二三之分,只是我在这里分个说话的顺序而已,诸如这些方方面面,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完整性自然是十分突出的,进而集中到一点上,也是十分

有特点的。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真。诚然,目的者往往把忠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来推崇,其结果和过程更是一目了然。文化的熏陶更把其推上一个个的骄人高度,并人为地展现和刻画出一片片的耀眼光彩。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等等壮举,无不构成一幅幅扣人心弦的壮丽画面。这忠,无论其针对的对象为谁,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

孝,孝敬、孝道、孝心、孝行。一提这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这一点,无论就其动物的自然属性还是人们的社会属性,本人认为其分歧度相对最小。至于那些“忠孝不能两全”、“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之类的说辞,还是赞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只是在利益面前,许许多多的行为与孝本的矛盾甚至背道而驰都在既成事实也是在所难免的。

廉,廉洁、清廉、廉正、廉明。不说也知道,这廉具有特重要的总结意义、现实意义和极深远的历史意义。洁身自好、不苟且不贪腐,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耻辱、羞耻、惭愧、耻污。知耻者慎行,知违者不羁。害人者为己不得善

身,侵权者为人不得善终。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故知廉耻,完其生。

勇,勇敢、坚强、刚毅、勇猛。在词义中,勇虽于智相对,但绝不矛盾。这勇,在此也是能力的意思,所以也就包含有综合性的素质在里面,因而则生敢想、敢干、敢说、敢为并开拓、创新、承担、坚持诸项,其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特色就十分突出,应了那句:“有志者,事竟成”。

忠孝廉耻勇,一担轻为重。知会现代人,思思老祖宗。应应千年梦,何收其大

同。只是善作念,始本恶为终。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

忠孝廉耻勇。

分别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智:智谋,见识,智慧;信:诚信,信守

忠孝: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诚孝敬;廉耻: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勇是指果敢、勇气。

何谓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

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

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

赤诚无私 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

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

廉为不义财不取也。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汝廉乎?

耻者:

羞耻之心,亦羞耻之能力也。羞愧、羞辱、羞耻侮辱,违纪违法和侵害他人权益为耻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知耻,继而改之,焉能为君子矣。恭近于礼远耻辱,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至矣。汝能知耻否?

勇者:

勇者无惧,但是,不要有勇无谋!

第五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1

从幼儿教育抓起,“忠孝仁义礼智信”,从孔子时代就提出来了,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更是文化上的精华。《忠孝仁义礼智信》一书是以“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每一部分精选了若干传统故事,并进行精短的点评,通过品读书中的小故事,使我了解到了古人的思想特点,认识了古人的行为方式,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也使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的前言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当今社会,提倡“忠孝仁义礼智信”仍有现实意义,并没有过时。如果一个社会,是非混淆、美丑颠倒;盗版书屡禁不止,山寨产品受到推崇;假唱替身成为常态,公平正义受到抑制,社会信用付诸流水,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由此可见,传统美德教育既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未来的重要举措。

幼儿时期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情感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传统美德的最佳阶段。毋容置疑,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认清了这一点之后,我又习惯性地思考着:我们究竟应该对幼儿进行哪些传统美德教育呢?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注重幼儿“孝”的教育。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四二一”家庭中长大,所谓的“四”指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二”指的是爸爸妈妈,“一”就是孩子了,两大家子人都围着孩子转,只知道如何让孩子在物质上过得好一些,却忽视了对孩子“孝”的教育。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也不爱的人,怎么会真正地爱祖国、爱人民?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不体贴,不孝顺的人又怎么会在社会上为祖国和人民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尽孝,绝不单纯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孝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整体教育的呼唤!

为了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关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活动,比如“三八节”活动,“父亲节”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各种亲子活动,引导幼儿关心自己的家人,一起和爸爸妈妈做家务等等。

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广告词温馨提醒:上行下效。确实,要是每个老师、每个家庭均能致力于孝顺教育,那么我们的“幸福父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阳光。

二、注重幼儿“仁”的教育。

“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对于幼儿“仁”的教育主要是善良、友爱教育。善良、友爱是一个人一生能团结他人、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让幼儿树立并永远拥有善良的心以及和他人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他会快乐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永远充满对生命的赞美、对人生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把善良、友爱教育贯穿于幼儿美德教育的始终。

培养“仁”的美德,可以通过故事、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与幼儿一起学习和欣赏各种美好的情操,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如故事《三只蝴蝶》、歌曲《我的好妈妈》《蚂蚁搬豆》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在《三只蝴蝶》的故事表演中孩子们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萌发了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在歌表演《蚂蚁搬豆》中,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了解到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在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活动本身的快乐,而是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使他们从小具有怜悯弱小、扶助弱小之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形成善良、友爱的高尚品德。

三、注重幼儿“礼”的教育。

“礼”,在书中的解释是这样的:礼,就是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当今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霸道是孩子们的通病。家长把孩子看成宝,尽量满足孩子们的各种需求,在这种注重物质供给忽略精神教育的“疼爱”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比如看到熟人不会主动打招呼,有客人来不知道如何招待,在生活中不会主动说“谢谢”和“对不起”,满口粗话、脏话、顶撞老人,却被家长视为“小事”,或在公共场合中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吵大闹等等。所以许多人都感叹:现在的孩子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见幼儿的礼貌教育是多么重要。`

基于这点,每周利用晨谈时间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夸大表扬有礼貌的幼儿,或者运用诗歌、故事、表演等方式,使幼儿从中受到启发,激励幼儿学会礼貌用语,从而提高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意识。

四、注重幼儿“信”的教育。

“信,就是要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对于幼儿教育,主要还是诚实教育。我国幼儿园的保教内容中明确指出:向幼儿进行诚实教育。

从小养成诚实的品德,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年纪小,知识经验缺乏,他们对行为准则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控制能力都较弱,无法抵御他所喜欢的`东西对他的诱惑,及不良的教育影响导致幼儿产生不诚实的行为等。在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时,要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根据幼儿的特点,配合家长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同时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在孩子们面前树立榜样,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将幼儿的诚实教育进行到底,幼儿的明天一定更灿烂。

除了以上说到的“孝仁礼信”美德之外,对于幼儿的“忠义智”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学会随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同时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同时我们要懂得:对幼儿传统美德的培养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努力和辛勤培育:从最日常的行为做起、从最具体的道理讲起、从最小的漏洞堵起。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也才能彰显中华美德、传承中华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2

寒假里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华美德故事》书,这本书让我渐渐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本书有很多的神话故事、精彩的童话寓言,里面富含丰富的内容,让我充满好奇。

中国的历史很悠久,它的传统美德是最宝贵的财富。《中华美德故事》最感人的就属《孔融让梨》了,小小年纪的孔融就能主动将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最小的。现在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篇故事给我的映像也很深:宰相季文,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旧衣,吃普通菜,信简陋房,不讲排场。相比之下,我们不少同学比吃比穿是很不应该的。孔子曾说过“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嬴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我。从书中我还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遵守诺言,敢于向别人承认错误,知道错了要及时改正。

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相信每一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懂得很多的道理。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3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也没有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惹老师和父母生气。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后要写一篇日记的,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读后感4

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国的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孔子所倡导发展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溶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强调“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传统美德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她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传统美德的“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传统美德的“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他认为“仁”与“知”互为前提,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择不处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孔子还把“知”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学则智”,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的智慧,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传统美德的“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决不能减弱诚信在心灵的光泽。他认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信则人任焉”,一个人忠诚与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培育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当今时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撑,需要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我们应以未来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她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赋予她体现时代精神的创新内涵,在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让孔子思想中无穷的精神文化养分,长久地播益于我们的道德人生和幸福人生。

下载仁义礼智信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仁义礼智信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128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 编辑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个叫《仁义礼智信》的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叫我格外感动。 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仁义礼智信广播稿

    节目策划:国学经典——“五常” A: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厚,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

    仁义礼智信素材

    2015年高考:高考作文10个热门话题 下面这10个热点话题,是最近一年民众最关心、社会讨论最热烈的。高考语文中的作文和高考政治中的大题,一般都不回避当年的热门话题。让我们......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有感5篇

    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很叫我感动。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

    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

    仁——即“仁爱”. 1.善待下属 善待下属,就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护 ,有了下属的拥护,就可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共同的目标齐头奋进,在危难之时就可以得到下属的支持,甚至得到朋友,同伴......

    (仁义礼智信)新生行为规范

    一、 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礼) 1、 预备铃响前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旷课。因故不能到校或迟到必须让家长提前与班主任联系。 2、 校园内严禁骑车。自行车一律按指定地点有序存放,停车......

    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