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我的童年导学案(靳晓霞)
5.我的童年
季羡林
教师寄语:
曾经的童年也许充满了生活的辛酸和盎然的童趣;虽然苦难的生活已不在,但生活和生命本身给我们的启迪不会改变,人生只有磨砺才能焕发光彩.【学习目标】
1、我会记住本文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2、能知道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主要的几件事,找到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3、我能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情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4、我能学会理性的正确的看待父母给予我们的生活环境。
【重点难点】
1、重点:能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情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
2、难点:学会理性的正确的看待父母给予我们的生活环境。
【学法指导】
1、速读:理清文章事件;
2、研读:体会童年特征;
3、跳读:感悟情感特色。【学习流程】
★知识链接(积少成多)
1、认识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2.关于《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自主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
1、你会读,我会写,检查预习。
由小组课下自行预习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生字,结合课文中的难懂字,由小组代表利用小黑板展示生字词。
2、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小标题形式,观察第一个小标题,猜想作者的童年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围绕这个字,作者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童年回忆,发挥想象,猜想作者会写些什么?
3、带着你们的猜想,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这个特点写了什么?(速读2-5个小标题)
4、读完课文后,也有不明白的地方,想向别人请教。我的问题是:
★合作研讨(众人拾柴火焰高)
联系全文,思考作者脱离贫穷,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几十年,再回顾自己童年贫苦生活时,他对童年的灰黄贫苦的际遇,有着怎样的人生感悟?(可根据老师提示的句子进行探索,也可自行在原文寻找线索,言之有理即可)
★温馨提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学做一只懂得团结的小蚂蚁,你会探索出语文世界里的无数种精彩与可能。a.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b.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c.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的转折点。
★成果展示(我分享,我快乐)
1、个人展示:我记住了
我学会了
2、小组展示:我们探究得出 ★拓展延伸(我来露一手)1.缺失的童年
许多教育家认为00后这一代的孩子是“空前富裕又空前贫乏”的一代,其中富裕的是物质生活,贫乏的是孩子内心的感触和感受。每当孩子们提出来要玩耍,交友,练习生活技能,解释陌生人等等,都会遭到家长各种理由的反对,面对这样的现状,你们有怎样的想法。
2.童年,是一曲清新的歌,我用稚嫩的双手,把日子谱写成一串串音符,在指间跳跃;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我用轻灵的眼神,把岁月描绘成一片片色彩,在眼中流转;童年,是一首动人的诗,我用纯真的心灵,把生活凝视成一幅幅剪影,在心间荡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自己的童年,为童年画幅画,唱首歌或者题段词,说段话。
★学习后记
第二篇:我的童年 导学案
《我的童年》导学案
第一部分:标注下面加粗字的读音
解释下列词语
请把我的童年读给自己组的组长一遍 要求:口齿清楚 字词通顺 组长签字: 教谕:
琐事:
溺爱:
私塾:
孤苦伶仃:
椽子:
蹿房:
门楣:
一垄:
浑浑噩噩:
家徒四壁:
生疏:
万象更新:
孤苦伶仃:
万象更新:习以为常:
浑浑噩噩: 家徒四壁:
肃然起敬: 第二部分:通读全文,完成一下几个小题
第一题:作者通过围绕我的童年,写了那些事情?那些人?
第二题: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第三题: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第四题: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如何?{请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两个层次}
第三部分: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2.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3.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请你从作者的生活结合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课文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一片灰黄”的童年生活,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段生活?
【示例】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让我们看到了季先生那“一片灰黄”的早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应从季先生的生活中汲取一些精神营养,即面对困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敢于克服,奋发向上,这样才无愧于时代、家庭给予我们的厚爱。
作业:作业本
抄写词语2遍
第三篇:我的童年导学案
《我的童年》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2、生字注音。
生疏
教谕 琐事 溺爱 私塾 孤苦伶仃 椽子 蹿房 门楣 关键
一垄 浑浑噩噩
3、词语解释。【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
四、走进文本。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童年的?
2、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读完本文,你对作者的童年经历有哪些感触呢?
五、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下列对第③段加点词“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B.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D.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二三。
第四篇:《我的童年》导学案
孝中——八年级语文(下)
5.《我的童年》第一课时
设计者:侯叶雯
教授者:
班级: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自主学习】
1、给加粗字注音:
一垄
教谕
龙肝凤髓
蹿房越脊
门楣
椽子
生疏
琐事
溺爱
肃然起敬
孤苦伶仃
浑浑噩噩
2、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龙肝凤髓:
光大门楣: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孤苦伶仃:
浑浑噩噩:
3、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 孝中——八年级语文(下)
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孝中——八年级语文(下)
5.《我的童年》第二课时
设计者:侯叶雯
教授者:
班级:
学生姓名: 【合作探究】
1、开头第一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联系全文内容,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3、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5、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品读释疑】
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①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孝中——八年级语文(下)
② 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2、作者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和遭遇说明了什么?
3、“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
第五篇:1我的童年 导学案
《我的童年》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过程与方法:
1、通读法:引导学生通过速度课文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研讨点拨法: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理解词语。
2、感悟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一)、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2、生字注音。
生疏
教谕 琐事 溺爱 私塾 孤苦伶仃
椽子 蹿房 门楣 关键
一垄 浑浑噩噩
3、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
四、走进文本。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童年的?
2、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读完本文,你对作者的童年经历有哪些感触呢?
五、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⑥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⑦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⑧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选择了哪几类人作为例证?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说了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面对“不完满的人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下列对第③段加点词“这种说法”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B.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二三。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