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声声慢》看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从《声声慢》看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南宋人,号易安居士。她工诗能文,词风婉约,为宋朝一大家。她早期生活优裕,婚姻幸福,情趣高雅,因此词作多反映她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作品感情细腻真挚,笔调轻灵秀逸,风格明快,抒情曲折幽深。早期代表作有《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都是名篇。如《醉花阴》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喻贴切巧妙,用语通俗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写出了独处的愁苦和思样的深切,词风婉约。但南渡之后,国破、夫亡、流浪,饱经忧患和战乱的孤苦生活,使她从幸福的峰巅跌落到痛苦的深渊。于是在她后期的词作中,不再有浪漫的情怀,诗意的画面,代之而起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失落伤感与“万千心事难寄”的痛苦悲哀。如《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等都是后期词作的代表。其中《声声慢》是其晚年代表名篇之一,受到历代词论家的特别赞赏。现就《声声慢》一词,来谈谈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婉约词风。
以“愁”字为中心,通过描写表情、动作、生活细节,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声声慢》一词中,通篇表现出作者因夫亡、家破、流浪而产生的对故国、故乡、故事、故人、故情的深切追忆中,饱含着沉痛悲愁之感。开篇“寻寻觅觅”两组叠字,表现出其内心世界的空虚。词作者流亡在外,国破家亡,郁闷之情难以排遣,心有所失,引发外部动作“寻”“觅”,想找回来一些什么。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所反映出词人内心愁情是何等的深刻!词人强烈的内心郁闷之感,远非一个“愁”字所能表达,所能概括!
以“景”寄情、赋“情”于景,直抒胸臆。《声声慢》中,词作者用使用人伤感的残秋景物触发愁结、寄托相思,情与景密不可分,曲折尽意。晚风、雁阵、黄花、梧桐、细雨等残秋凄清的景物,寄托着作者多么凝重的感情,倾诉着作者饱经忧患和乱离流浪的生活哀愁,其中沉郁苍凉之情,感人至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旧时大雁传书寄情;“旧时相识”究竟何时相识呢?在词作者早期寄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剪梅·月满西楼》中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故称大雁为旧时相识。而此时作者流寓江南,丈夫赵明诚已逝,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感到十分伤心,真是“物是人非”,令人愁肠难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中的“黄花”与作者《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从比黄花瘦”一样,表现作者因极度的相思之苦,而形容憔悴,身体虚弱。“梧桐”“细雨”“点点滴滴”,秋雨常常勾起人的愁思。而愁思和雨丝一样,真是割不断,理还乱!而秋雨缠绵、黄昏时分,点点滴滴,所反映出的作者千丝万缕的愁情,真是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因此,作者孤寂之苦,难于排遣的愁情,通过残秋景物,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言新颖奇巧,巧用叠字,加强感情渲染,更能表达难以排遣的愁闷。李清照善于熔铸口语,以平易之语描写日常生活和极度的愁苦,有语浅情深之妙。看似简单浅显的语言,实则凝聚了生离死别和亡国亡家之痛。另外巧用叠字,词的开篇,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反映出作者内心十分空虚,郁闷难排。“冷冷清清”既写秋天环境气氛,又写作者内心感受。残秋黄昏自然冷清。但作者夫亡家破、流离他乡,内心世界的冷清是不得而知的。“凄凄惨惨戚戚”由轻入重,突出地描写了填塞于作者内心的愁情。这几处叠字,将动作行为、环境感受与作者心理神态融为一体,而声韵渐冷、涩滞、形象地展示出作者感情流程,而下片“点点滴滴”以声状哀,照应前面七组叠字,有巧夺天工之妙。
总之,李清照词作激越凄苦之情往往出于缠绵委婉之笔,怆凉沉郁,感人至深。不愧为两宋词坛上婉约派的名家。她的非凡的艺术成就和过人的才学奠定了自己“直令须眉俯首”的崇高地位,对后世词作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篇:李清照词声声慢教案
《词七首·声声慢》教案
教学要点:
1.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2.精读《声声慢》,了解李清照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愁情;掌握叠词的妙用、口语化的色彩及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的内容
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入李清照其人。
二、新课教学
一、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好学多才,工诗能文,所作诗尤为宋朝一大家。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后期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倾注在她的作品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由于她后期遭遇的不幸和女性的脆弱,词的情调显得过分低沉。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移情于物,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语言上能够创新,用语清新浅显,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作品有《潄玉词》。
李清照轶事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之事(即赵明诚之所谓“词女之夫”也。)
二、教师讲解
这首词的起句,连下七对叠字。“寻寻觅觅”者,寻而又寻之义也。女词人不相信丈夫已经死去,在恍忽中她觉得丈夫仍在家中,于是不停地寻觅他,一处寻不着,再去另一处寻找。然而死者不会复生,如此反复寻觅,其结果只能是:“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潘岳《悼亡》诗句)至此,女词人自然会觉得眼前景况“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在这样的景况中,一幕幕令人伤心的往事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凄凄惨惨戚戚”之情便油然而生。由此可见,这七对叠字极其生动而细致地刻画了女词人丧夫后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她深深的悲哀。也有人认为词作总写晚年凄凉。
女词人在道出悲戚之情后,便想到了“将息”。“将息”,字面上的意思是保养身体,而深层意思则是要抑止自己的悲痛情绪,恢复到平静的状态。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眼前的一切景象都会使她产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念头。因此,词中在“最难将息”一语之下分四小层,一层深似一层地写出她那无止境的哀愁。首先,她想借酒浇愁,却不料大风忽起,寒气砭骨,使她意绪全无,她很清楚,“三杯两盏淡酒”难以驱散她心头浓重的愁云。其次写她在百无聊赖中仰头望天,正值雁群飞过,这又引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在往日,丈夫不在身边时,看到它们,便会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而今后丈夫永远不会再给她写信了,此恨又如何能消?再往下,转入写女词人眼前的景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明明是说,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败景象!最后写女词人独自“守着窗儿”,只盼快些天黑,让所有这些触动她生死殊途之恨的景物都淹没在这沉沉的夜幕里,可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
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思是女词人此刻的感情状况决非一个“愁”字所能尽,而是比“愁”要深沉、凝重得多。说它深沉、凝重,是因为这是悼亡之情——这是我们从词中所有的艺术细节中可以察觉到的。但女词人没有明说,也许是不忍心说,她给读者留下了广大的想像空间。
①首先作者连用七组叠词,表现了什么?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怎么样来理解这个句子?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又怎样了理解这句子?
三、板书设计
乍暧还寒
淡酒风急
凄凉之景
长天孤雁
满地黄花
漫漫长夜
梧桐细雨
愁苦之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现手法:妙用叠词及口语化的色彩
情景交融
四、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第三篇:第十三讲 李清照婉约词
第十三讲 李清照婉约词欣赏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理解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掌握李清照词的创作,体味其中的感情内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结合作品分析婉约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士大夫大力提倡的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她的词主要继承了婉约派词家的道路发展。由于她一生的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加艰苦曲折,加以她对艺术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也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有时还兼有豪放之长,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
一、李清照的生平和思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她和大学士赵明诚结婚后,双方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或鉴赏书画鼎彝,生活比较美满。靖康二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后来赵明诚又病死在建康,这对她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她就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最后死在金华。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她早年写的《词论》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这是对的。问题是她看不到欧阳修、苏轼在词创作上的革新精神,这就未免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成就。
二、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有《词论》一文,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明确提出了诗词分野问题。她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要求词 “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主张词要有典雅、协音律、铺叙、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三、李清照的词作
(一)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也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一些不可靠。她的词以南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描写了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记游赏之作,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过了她早年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把读都带到了一个美好的文学天地。“常记”两句自然和谐,好像在面对一位知已娓娓叙述。“常记”二字表示追述,地点是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透露出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误入”一句,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了荷花丛中一叶扁舟摇荡的美景。一连两个“争渡”,表达出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正是“争渡”的快捷,所以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作者只是择要叙述了这次游赏活动中的几个片断,侧重写景,融情于景,让读者去分享她对自然美的感受。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也是一首记游赏之作,也写了醉酒、花美。同样也是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这是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一幅美好的图画。
她上来先交待了昨夜雨狂风猛的背景。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得借酒消忧,赖以排遣。酒喝多了,觉也睡得浓了——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这时她已听得外间的侍女收拾房屋,启户卷帘,于是她急忙问: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看回答说:“还好还好,一夜又是风又是雨,可海棠花没动。“女主人听了,叹道:“傻瓜孩子,你可知道什么!你再细看,难道看不出红的见少了,绿的见多了吗?”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先从天气写起,“薄雾浓云愁永昼”是说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阴沉沉的。这天气让人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呆在屋里。“瑞脑消金兽”转写室内的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呀!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然变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和夫妇团聚时的温馨真不可相比呀。上片寥寥数句就把一个闺中少妇的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摩出来了。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呆在家里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捱;坐不住,睡不宁,真是最难将息。究竟有什么心事呢?原来是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
下片词人回过头来写重阳那天赏菊饮酒的一幕。她在家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她边饮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香,也不能送给那劳燕纷飞的远人。“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于是离开东篱,回到闺房,晚来风急,把帘子掀起来了,人感到了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些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此词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着我之色彩。”在结构上,都是铺叙笔法。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丈夫远离后。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作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这叹。
又可知是无人寄。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中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黑夜,也不论在舟中还是在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的心头的。“花自漂零水自流”承上启下,它既是即景,又是比兴。它所展示的是花落水流之景,而所喻的是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有“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
词的下片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已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正因为人已分为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独上心头”了。
(二)、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更其动人的词篇。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此词写出了对故乡的深沉的怀念,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的作品。当人们渡过严冬。迎来温暖的春天,骤然脱去笨重的冬装,穿上轻便的夹衫,会觉得浑身轻快,心情是愉悦的。这里所写出的是南方,若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地冷。这里暗含了乡思。
刚刚睡起之后,觉得有点冷,鬓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然而早春带给了作者欢欣是瞬间即逝的。这时作者的丈夫赵明诚在宋室南渡初时已逝世,她孤身流寓浙江绍兴,金华等处,形单影只,东西漂泊,乡关之思,无日无之。“故乡何处是”不仅言故乡邈远难归,而且还暗含着“望乡”的动作。白天黑夜,作者不知多少次引领北向,遥望故乡。只有在醉中才能把故乡忘掉。可见清醒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忘”正表明了不能忘。结句两句具体地描写了“醉”字。睡卧时燃的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没有醒,可见醉得之深,醉深说明了愁重,愁重说明了思乡之深强烈。此时上片写喜,下片写悲,上片的喜更是反衬下片的悲;写喜是宾,抒恨是主;悲喜对照,把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尽”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在此期间,词人肯定被这无情风雨锁在家中,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尘香”它不仅说明天已晴朗多时,落花已化为尘土,而且寓有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和她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离开人世,自已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赵明诚留下来的《金石录》和别的一些文物。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水夺眶而出。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而出,具有一股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人们在激动时,往往借助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古代写眼泪的名句: “泪眼高楼频独倚。”(冯延已《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停棱垂泪忆征人。”(温庭筠《杨柳枝》)“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菩萨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泪洗残妆无一半。”(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词史上有不少写“愁”和“恨”的名句: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雨时。”(贺铸《青玉案》)“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休问闲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遍人间烦恼真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四、易安体
情感表达上,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语言表达上,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作业布置:
请同学结合这讲所学,试分析李清照前后期婉约词的变化。
参考:李清照前后期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向的不同。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待消谁与共”、“东篱把酒黄昏后”、“酒后明皇倚太真”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散愁闲情。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后期词在题材上与前期的相异几乎每首词都有所反映,不必赘述。
课后反思:
第四篇:李清照《声声慢》教案设计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第五篇:论李清照词风
论李清照词风
肖燕
计通学院
通信工程1101
11408200113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被称为抒情之圣手,婉约之宗主。其词艺术成就绝高,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特别是其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显“词语尘下”;善于创造新奇别致的词句绘美景、达雅意,清奇明丽而意韵浑成;善于化陈出新妥贴用典,清雅酝藉却不晦涩艰深。
李清照是生活于两宋之交的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她生长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18岁与吏部侍郞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志同道合,相亲相爱。后遭遇国破家亡之痛,晚年流离失所,孤独无依。李清照才华横溢,于诗、书、文、赋、画、词、金石无所不精,其中尤以词的创作为后世景仰,虽然由于生活的巨变使其词在内容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其清丽自然、委婉细腻、高雅含蓄的词风始终贯穿其作品,被后世称为“婉约派”,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独树一帜的词风必然有独树一帜的词的语言为支撑。纵观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作品,其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不可不谓自成一家,为后世众多词人所效仿。观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她善于运用浅白的语言述人物、言真情,清新自然而不显“词语尘下”;善于创造新奇别致的词句绘美景、达雅意,清丽奇绝而无绮艳雕琢;善于化陈出新妥贴用典.一、口语俗语入词
也许是李清照在对待词的态度上和之前那些认为词是“诗余”的“诗客”有很大差异的原因,与“花间派”“诗客曲子词”所表现出的绮艳婉媚的风格不同,李清照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承“花间”之婉,去“花间”之媚,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口话甚至方言入词,这些经慧心点染的俗语、俗词,一经入词便如鱼入莲池、鸟投静林,把原本幽静的画面变成清盈动态的,把原本拘泥的韵律变成亲切圆润的,洗去了香风软调的宫帷腻脂,代之而来的是清新的、自然的清词真语,看似浅到极处,细品却远到天边。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用浅白的口语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写探问花事,细想则显示了高才绝学而又敏感多情的女主人与少不更事的侍女之间文化差别、审美差别。“绿肥红瘦”四个字,单看每个字都极俗极白,但凑了一起在这里出现,却又妙不可言,韵味无穷,把女主人伤春惜花的惋惜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至,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男女离情是词创作的最重要的题材,缠绵悱恻、凄艳哀伤的词句往往是文人骚客表达这一题材时常用的语言风格,但李清照的这首相思之作前半阕语词清雅,用典贴切含蓄,承“花间派”清雅婉丽一脉,而后半阕语言顺情思随意流动,就用小女子的口吻直直白白地道出那相思的难解、难弃,一个“上”、一个“下”字何其简单,又何其妥贴地表达了真情意、真境界。
这样的例子在李清照词中比比皆是,如《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郞比并看”,无不是化浅白为清新,化俗俚为挚词。清代澎孙鹆在《金粟词话》里评其“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实不虚之言。
二、构词组句新奇别致
如果说大量借鉴提炼民间口语让李清照词风清新,那么在遣词造句时匠心独运,以其兰质慧心所创造出来的清丽奇绝、绝无仅有的词句却长留词史,并成为不朽经典之作。
一是叠字出奇。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创造性地连用七组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寻寻觅觅”表达了心无所依,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空房无伴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更深一层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既从内容上全面概括了作者晚年遭受国破家亡重大打击后思想的迷茫、处境的悲凉和心境的凄楚,又在形式上达到了层层加重、回环转折、抑郁顿挫的效果。语意并工,给人以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美感。
二是“词句创新”。《词苑丛谈》记载: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
这个小故事恰恰说明了李清照遣词造句的新奇之处,她把怀思的少妇和秋节黄花相比已是新的了,又用一个“瘦”字让比的内容更新更奇,比秋风里淡淡黄菊更瘦的女子形象一下子深深打动了读者心灵,无怪乎陆德夫从赵明诚那么多篇的《醉花阴》中只单挑了这三句出来,且后世这“人比黄花”也成了思妇最好的代言。她写落花是“拥红堆雪”,写牛郞织女相逢是“星桥鹊驾”,写深秋是“红稀香少”,写花枊是“宠枊娇花”,都有不同前人的用语和意趣。《蝶恋花》中写初春“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一个“眼”一个“腮”字,把柳叶的形,梅花的色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没有超凡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这样的新奇词句及联觉的修辞手法是创造不出来的。
三、善于化陈出新妥贴用典
宋代文人好以才学为诗,喜用典,重用典,表现在词的创作上有时通篇是典,重叠堆砌,晦涩艰深。李清照词虽喜用口语俗语,词风清新自然,但对于用典也非常重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在短短的《词论》中专门提到用典问题: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她提出词要“雅”不要“词语低下”;要“浑成”不要“破碎”;要“协乐”,要“典重”,要“铺叙”,要“故实”。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不但注重用典,而且表现出用典妥贴浑融特点,从而形成清雅酝藉的鲜明语言特色。如《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是李清照赴莱州途中寄给家乡姐妹的。开首即送别的难舍之情,接下来即用“阳关三叠”典,“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送别的歌唱千遍犹不忍别,离情别意尽在其中。此典用在此处,既合送别环境,又用古韵悲风,加上“千千遍”的夸张手法,姊妹的别离场面就减少了脂粉钗环的闺阁气息,而增加了士人长歌送别的豪迈气概,一方面显示出李清照语言有词文韵雅、气势纵横恣肆的特色,另一面也用此典表达了词人对姐妹深挚真切的感情。另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也用的恰到好处。接下来写途中情景,“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又化用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的句意,独处孤馆又逢萧萧夜雨,词境更幽,情何以堪。下半阕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用“鸿雁传书”和“蓬莱仙山”典,安慰自己和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不可及,只要姐妹们常常和自己传书通信,还是可以解思念之情的,用可及与不可及的两个典故来给自己的离别之情增添了希望,再次表现出词雅意融情真的特色。
用词风格,语言特色: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 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比喻新奇,为名句)《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以《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
其它如词《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用司马相如《长门赋》之典,表达惜春怀人之情。《永遇乐》(落日镕金)词中“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吹梅笛怨”,用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箫》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诗意,述孤身流落异乡,思乡情切难归的悲凉。
总之,李清照不仅理论上强调用典的重要,而且创作中自然的圆融地把典化入去,变成和自己的词镜浑然一体的艺术成分,使词作言外之意更深,言辞更文雅典重,同时避免了晦涩艰深,既清雅蕴藉又清新自然,呈现出水乳交融、意境浑然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岳珍,《碧鸡漫志校正》[M].巴蜀书社,2000。宋,王灼著《碧鸡漫志》.[2] 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M].中华书局,2005.[3]《李清照志》[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4]朱传东主编《李清照诗词集》[M].济南出版社,2006.[5]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石扬《浅谈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7]李琳《论李清照词之用典》[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二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