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班主任共同体
我的班主任共同体
如果我想教得好,就一定要去探究我的内心世界。但我可能在那里迷失,不断自我蒙蔽和固步自封。因此,我需要一种同事之间相互切磋、对话的共同体的指引――这样的共同体可以支持我经受住教育的磨炼,我们可以从彼此间找到帮助自己教得更好的资源――只要我们能找到互通的门路。
――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
教师在选择团队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助力自己发展的团队,而不是为了别人放弃自己。如果这个团队不能助力自己,而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理念的试验田或者展示舞台,那么这样的团队就不适合您的加入。诚然,也有一种类型的团队,它们不具备严密的组织性,只是一个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家智慧共享,交流碰撞,团队自身就定位为平台、手段,而不是团队,把成长交给了个体,这样的平台是可以加盟的。因为它们符合了“和而不同”的成长理念。“和”在一个团队,而尊重每个人的“不同”。
看到不少朋友,见团队就加入,有些还同时加入了很多团队,就会有种莫名的心痛――朋友,您很有热情,但热情错了地方,就成了错误。
二、共同体发展中的自我判断。网络论坛兴盛初期,正是新的课程标准颁布的时刻。在课程标准模糊的前提下,教育生机蓬勃的同时也乱象丛生。各种新理念新名词,你未唱罢它登场。而万玮老师,这位当下的国内三大班主任之一的“兵法派”人物,却没有被洪流裹挟,而是在吸收新鲜气息的同时,坚持自我的判断,将视角折回了传统。他从《孙子兵法》《韩非子》等古代经典中,发现了带班的方法。于是在众多的教育热心人沉没之际,他却凭借《班主任兵法》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用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构建起了自己的价值大厦。
当下的教研共同体中,往往也会有各具特色的“共性”发展要求,而且竖之以团队规则,不能做到便不可谅解。所以,一旦一位教师进入到这个团队,就会被团队的规则附带下的内容所裹挟,自我的发展空间往往被压缩。以专业阅读为例,这几乎是当下的任何一个团队都坚守的一个项目。一些必读书目的出现,使得团队中的任何一位都必须将之读完,甚至要写出感受和书评。可是,这些书目本身就值得探讨,例如某英语教研团队,竟然要求全体英语老师读语文名师王开东的《教育非常痛,非常爱》,例如某班主任团队要求老师们必读《人间词话》。不知道推荐者的出发点为何(或许由于我的浅薄,参不透其中的玄妙)。如果一个英语教师和一个班主任非要读这些书,我还真的难以想象出能收获什么,或者说是不是还有比这些书更迫切需要读的书?如果老师们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盲目跟从的话,耗费了精力而专业成长却可能寥寥。
上面说的是读对书的角度。读书还有一个怎么读的角度。记得杨兵老师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而盲目读书的话,无论他读多少书,都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读书需要一个自我立足点,所有的阅读是为自我立足点服务的。”我以为,杨老师是点出了读书的真谛的。
诚然,共同体发展中还有很多可能裹挟个体发展的事情,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团队的“要求”,而没有独立的判断和发展空间的话,你跟团队多久你就会疲惫多久,而结局可能是一无所有。
三、共同体活动中的自我认识。很多团队的行走方式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在网络研修的同时,也会有团队的年会、成员的聚会以及遍及全国的公益活动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多数共同体成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千里求学,或舞台展示,或沙龙发言,或主席报告。这里有对研修共同体的热情,对共同体中朋友们的友谊,但在这样的活动中如果不能认识自我,就会出现两种基本的迷失。
1.用活动参与的本体取代学术的取经论道。很多共同体成员参与活动的时候,根本不看该次活动的内容或者形式是不是自己所取向的,是不是自己可以从中收获的,只是毫无目的地为参与而参与。或者是为了见某位专家名师来参与。不可否认,团队的集体行动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付出。但是如果没有团队安排的任务,而该次活动又没有自己可取的价值的话,我认为还是要慎重参与。
2.自我的认识迷失。不少共同体成员因为参与了团队活动认识了某位名师,并得到了名师的赞赏,就以为自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在人群中获得了美言就认为自己是优秀分子了。更有甚者,如果能在活动中获得展示或者主席讲座的机会,就认为自己是专家了。这种自我的迷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敌人。记得一次去北师大讲课,课前询问讲课人还有谁。结果对方提到的三个人我一个也没听说过,更别说认识。接待人员的一句话让我惭愧万分:“江湖很大,你不认识的多了!”是啊,开始认为自己很行的时候,往往是自己停滞的开始。用谦卑的心,做踏实的事,这是前进的基本姿态。
德尔菲神庙上镌刻上联“认识你自己”,要求我们认清自己的价值,拥有自己的判断,具有独立的思想,而不是用自己的大脑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用自己的忙碌做着无谓的事情;镌刻的下联是“凡事勿过度”,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在坚守自我的同时,理智地做事。在教育共同体大发展的今天,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民间生态,让每一位热心教育的人欢呼。笔者此文,志在与朋友分享,如果坚守好自我立场,理智地参与,将会是更美好的境地。
(上海浦东新区平和双语学校?E烀泛榻ǎ
第二篇:班主任共同体论文
班主任共同体的五大效用与五大不对等
今天,班主任共同体已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各级的培训附带的产物之一就是“官办”班主任共同体以及民间自发形成的班主任共同体,他们依托qq群与论坛平台,跨越了学校和地域限制,已发展成在各自省市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师学习团体。顾名思义,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是班主任基于共同的目
标和兴趣而自发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团体,它是由学习者即班主任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骨干班主任等共同构成的,他们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班主任共同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团体组织,它具有五大效用。
首先,丰富学习资源。促进班主任群体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电子资源与文本资源,达到共享与共同进步的效果。尽管许多有时效的资源还未真正达到共享。
其次,改善教育实践。促进班主任之间分享专业的知识与经验,尤其是新的班主任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更有助于提高。老班主任的治理体会与弯路,会使这种实践性成为无法替代的珍品。
第三,促进班主任反思。班主任共同体为班主任的交流提供对话的平台,让班主任之间分享彼此的教学活动,找出不足。特别是一些有经验教师和专家名师和具体的教育案例,使班主任能够明确建构自己的专业角色,迅速学到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习得实用的专业技能。
第四,提高学习效率。班主任共同体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都为了解决班级管理中一定的问题,他们在含有真实任务的环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协商,不断学习,通过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第五,和谐人际关系。因为有着相同的目标、有着相似的任务、有着相通的实践,让他们更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触,有助于他们通过实践、交互、协商、合作等活动共同探讨问题,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们在参与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时,尽管收效不少,但难免感觉有几个不对等:
时间上的不对等。班主任共同体参与频率最高的网络社区依次是 QQ 空间、SNS 社区、微博、各种贴吧及论坛等非专业性社区,这种媒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即时性,需要同时互动与交流。由于班主任工作时间上的限制,它会造成“你在我不在,我来你已走”的尴尬局面。
深度上的不对等。班主任共同体这个团体中,它是由学习者即班主任及其助学者,包括教育专家、学校领导、骨干班主任等共同构成的,他们在班主任工作钻研与理解的深度不对等,造成了他们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上的障碍,研究深的感觉没学习到东西甚至浪费时间交流没热情,研究浅的也不知所以然。
地域上的不对等。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学员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班主任,有中学的,有小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有大城市的,也有乡村的。这些地域上的不对等虽然可以使班主任了解到不同地域上的上的学情与处理方式,但对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与借鉴。
互动的不对等。班主任共同体互动一般有三种层次,浅度互动、中度互动、深度互动。浅度互动指学员在班主任共同体中只是单纯浏览信息、简单回应或摘录别人观点、简单评价某个话题;中度互动指学员经常将个人看法与话题观点做简单比较、分享感受、交流心得体会、经常评论自己的观点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深度互动指学员经常反思、批判地看待话题或他人评论,根据个人经验提出自己详细的观点、认识或建议,经常因某些话题受到启发。由于这三种互动是同时与交叉存在的,而层次上的差别又阻碍了互动的深层次发展,造成了互动的不对等。
班主任共同体,不管是官办还是民办,都具有松散性与自由性的特点。我们既然清楚的效用与局限性,就要结合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发挥更大的效用。
第三篇:我的共同体故事
我的共同体故事
“铁杵”磨成针
临朐县柳山镇辛山小学 刘红
我们柳山镇辛山小学地处临朐县城东南一隅,只听名字“柳山”“辛山”就知道这儿有多偏僻,一出校门,东边是大山,南边和西边是一片高低不平的田地,北边是一个村庄,加上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再加上远离县城,远离优质学校,好多教师精神上都有压力,有点能力的年青教师都想方设法调走了。在职的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教育教学思想陈旧落后,几十年都是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工作兴趣大减,学生学习乏味日增,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了。师生目标只有一个,为考试而学习,这与今天提倡的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临朐县从2009年下半年积极实施“城乡结合、强弱对接、捆绑发展”的新型教育发展新思路,全力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我们学校有幸成为城乡教育共同体中一员,自从临朐县教育局开展“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活动后,我校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们出去学习先进经验、与名师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共同体学校的优秀教师和特色教师经常来到我校送课,城里的教师下乡支教,让我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2011年9月我有幸成为直接参与城乡交流的一员,我这才真正认识到到什么是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名师是如何打造的,体会到“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含义。进入朐阳小学后,短短几个月就让我认为是我从教十年来发生的最大的变化:从电脑不敢碰到能熟练操作电脑并能自己制作课件;从沉湎于已有经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学会总结不断出现的教学经验;从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信息视而不见,到形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主动发现和探
究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师城乡交流是一个交流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受益于其中。在为期一学年的交流经历中,着实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并且在今后乃至很长的一段未来里,我都将从这段经历中受益匪浅。
我在朐阳小学经过一学年的学习,我很有幸认识了朐阳小学的各位老师们,她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让我感动。比如说在2012年春季研说教材活动中,我耳闻目睹朐阳小学王校长一次次的安排和叮嘱模拟研说,各位参加研说的老师一次次修改课件和演说稿„„最终朐阳小学取得了全县第四的好成绩,这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工作态度分不开的。还有一件事,今年春季流感肆虐,班主任自带用具为学生熬醋、备水„„真是细微之处见功夫啊!我要好好向这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前辈们学习,她们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
由于在整个交流期间可以覆盖各种各样的活动,不同的教育经历也给我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很多光彩。最津津乐道的是与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在交流中我学到了朐阳小学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超的授课技巧。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的对话中,我对自己的人生和教师职业生涯有了更精细的规划,为未来的继续发展铺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首这一学年的学习生活,我感到收获颇丰,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独立制作课件,在所教专业中和相关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这分成功让我倍受感动,这次经历会让我获益一生。
感谢城乡交流,感谢做出明智抉择的领导们,感谢所有让我得到锻炼的人!
第四篇:“城乡共同体”之我观2012.10
“城乡共同体”之我观
(一)有利于城乡教师共享教师培训优质资源
目前,城市学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在培训机会、培训层次、培训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在学习共同体中,信息是多元的,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城乡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问题。另外,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是一种宝贵的群体资源。在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中,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促进知识的分享。这样,集体知识的增加和个体知识的增加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有利于专业智慧的提升。
(二)有利于激发城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体性
在学习共同体中,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通过平等交往与对话,教师们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文化,从而打破思维定式,审视自身教育实践,唤醒专业自觉性,激发专业自主发展的责任感、成就感以及主体性。在这样一种培训模式中,教与学的交往不再是被动的授受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式的主体性关系,培训的目的不是向参训者传递知识,而是创造一个交流的机会,让隐藏在各自内心的经验获得继续生长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尊重彼此的差异,平等对话,相互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
(三)有利于发挥教师培训的长效性和辐射力
在以往的培训中,集中培训一旦结束,学员之间的沟通也大多终止,当学员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后无法得到后续的帮助,不利于发挥教师培训的长效性和辐射作用。基于学习共同体开展的教师培训,学习者能够在这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及时获得专家、辅导教师和同伴情感上的支持和学习上的帮助,感受到温馨、友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借助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行为影响力的跨时空性可以递增,特别是骨干教师群体,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号召力。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传播,可以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专家教师资源,满足地方教育的差异性需求,促进城乡教师的融合。
(四)加强了学习共同体的团队文化建设,创建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的心理氛围。
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接纳的心理氛围,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前提。只有当学习者从心理上、情感上有了一种归属感,相互之间建立起彼此开放接纳的氛围,团队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地开展。因此,开展系列活动,建设团队文化就成了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重点。建设团队文化的活动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开展破冰活动,培育学员情感。要使相互陌生的学员成为一个团队,就需要打破他们心中的坚冰。破冰活动以“体验、总结、学习、运用”的心
理发展规律为理论依据,将每个学员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系列活动,培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组织气氛,建立团队及个人信心。破冰活动的主要环节包括:学员之间相互自我介绍;分组确立目标和规则;开展组间对抗性活动,增强组内成员凝聚力;分享体验,点拨升华,强化团队成员的团队情感。第二,设计团队目标,形成共同价值。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它能唤起成员的积极性和希望,将所有成员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培训者应引导参训学员,准确地界定团体的目标和愿景,以共同的愿景和蓝图来凝聚团队成员,增强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和激励感。同时,通过参与共同体学习,促使成员成为默契的学习伙伴,对共同体产生归属感。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共同愿景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关系。共同愿景的制定耍根植于教师的个人愿景,得到教师的支持与接受,不能将愿景强加于教师,要充分发挥培训者和管理者的引导作用,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达成广泛共识。第三,组建领导团队,形成团队核心。学习共同体的良好运行,需要一个坚强有力、民主透明、善于引导的领导团队。在确立领导团队时,要充分尊重民意,选拔出经验丰富、真正能发挥核心作用的学员作为团队的高级主持者,培训、筛选和指导管理共同体的各区域、各版块主持者。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贯彻实施一个公开、正式的共同体主持或指导计划;制定领导团队的管理手册,以规范共同体的活动和维护纪律。
(五)发展基于“自主”的社团互助体
共同体中的成员带着问题读书,共享资源,并使信息得以高效地传递。教师社团互助体不仅可以丰富教师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社团文化,成员彼此帮助,相互协作,使成员的职业倦怠感得到消解,职业归属感悄然生成。在这种“互助”的文化熏陶与浸润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五篇:我的共同体作文 友爱伴我左右
友爱伴我左右
诸城市文化路小学 六年级二班 李彦 我的共同体作文
现在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手里怕化了。”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让孩子觉得只要想要什么问父母要就行。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在偏远的贫困山区,那里的孩子却买不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我的朋友张子怡就在这里过着贫困而平淡的生活。
每当我来到她家的时候,桌子上的课外书还是以前的那么几本课外书,但还是令她百看不厌,于是,我和妈妈决定到城里去给她买几身新衣服和几本课外书。
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书店,我带着她飞奔而去,到了店里,我慷慨的说:“这里的书你随便挑,今天,我和妈妈来就是给你买书的。你想要多少就要多少。”她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兴奋的说:“太好了!我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新书了!”话音刚落,她便向“书海”直奔而去,没过多久,我便怎么找也找不着她了。你瞧,她正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聚精会神的抱着一本厚厚的书看着呢。我便问她:“喜欢吗?”她抬起头来兴奋地告诉我说:“嗯。这本书可好看了。”我便告诉她说:“喜欢就买嘛。”她说:“我不像你们这些城里孩子,喜欢哪本书就买,一点也不知道节约。反正我现在在书店里,能看一本是一本。这本书看完了,不就剩下了这本书的钱了吗? 听到她说的话,觉得她说的也有道理,便没有理由去和她争辩。
到了结账的时候,我拿着几本“阳光姐姐小书房”的书走到收银台,张子怡也走了过来,只见她手中的书是“四大名著”和一本《吹牛大王历险记》结完了帐,我和妈妈还有张子怡坐上出租车便去了服装市场。
市场里的人可真多呀!我们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妈妈一眼就看中了一身衣服,便让张子怡过来试穿一下,“正好”妈妈说道,“老板,我就要这身了,帮忙包一下。”趁妈妈结账那会儿,张子怡趴在我的耳边告诉我:“我真羡慕你,有这么一个好妈妈。”我酸溜溜的告诉她:“我倒看出来今天她对你好好啊!就好像我不是她亲生的,你才是她亲生的似的。”张子怡打趣道:哪有啊。”
刚给她买完衣服我便对她说:“去我家里玩儿玩儿吧!”她高兴地说:“好啊好啊!”到了家她便感叹道:“哇塞!你家好大啊!”我热情的说:“随便看看吧,喜欢什么就和我妈妈说说。”我带她参观了我家。到了我的书房,她十分羡慕的说:“你有好多的书,我的书还不及你的三分之一呢。”我说:“你喜欢什么书?”她在我的书架上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本《格林童话集》我十分大方的说:“送给你了!”她两眼放光的问我:“真的吗?我已经等这本书好久了!”我说:“当然是真的啦!”“太棒了!”她兴奋地说。
到了告别的时间了,她依依不舍的对我说:“我下一次一定还要来,”我也说:“嗯,一定。”
她的魅力不仅在于学习,而且是她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让她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烙印。一个生活在偏远的贫困山区的孩子却拥有让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和家长们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