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汪国真诗词创作特点
浅析汪国真诗词创作特点
摘要: 九十年代初,中国诗坛刮起一阵“旋风”,那就是“汪国真热”。汪国真是九十年代初影响过许多中国青年的著名诗人!大家喜欢他的诗词,是因为他的诗词能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
关键词:诗歌
新宋词
昂扬
超脱
高雅
清新 教化
九十年代初,中国诗坛刮起一阵“旋风”,那就是“汪国真热”。汪国真,祖籍厦门,生于1956年6月22日,他是九十年代初影响过许多中国青年的著名诗人!大家喜欢他的诗词,是因为他的诗词能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
一 汪国真的诗歌
诗歌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思想文学艺术的欣赏性。二是消遣娱乐性。三是使用工具性。这三性汪诗具备。不像不少人的诗那样:让多数中国人喜欢的诗味太少太淡;不好读,不好懂,只能吸引少数热恋者去开发去研究,很难吸引很多人投入精力去研究怎样阅读,怎样欣赏;而且这些诗的工具性多隐含,其力弱如羽毛;这就大大削弱了诗歌的三性。汪诗吸引读者的首要因素是它的工具性。如果要求全责备的话,它的工具性面还窄了点,在今人急需要歌颂、呐喊、鞭打的情况下,它在这方面就太欠缺了些。
(一)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
汪诗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这种的量化的哲理,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中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中学生们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青少年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如他的一首小诗《致友人》写道: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更何况/我们要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这首诗简短而寓意明晰,十分适宜抄录与赠与,即使就阅读来说,也最适宜大众毫不费力地在闲暇时得到身心舒畅。再如《生命总是美丽的》一诗: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忧愁时,就写一首诗/快乐时,就唱一支歌/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
什么/生命总是美丽的。汪国真的诗中不仅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的俯视现实中的一切,所采取的“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说是汪国真诗歌倍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二)汪国真的诗作,强调意象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汪诗对安抚痴迷者的心灵起过很大的作用。《热爱生命》可以说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之一: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三)汪国真的诗歌可以直接曲谱歌唱,并具有教化功能。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其实,汪国真的诗歌不是单纯的说教,他说“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没有呼喊口号非要你去这么做,而是娓娓吟唱建议你去这么做,对九十年代的诗歌读者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一种教化手段。汪国真的诗歌总是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教化功能,因此他的诗歌甚至可以进入语文教材。汪国真的诗歌,曾经掀起过一个热潮,使他成为诗歌界的新秀,成为年青人的朋友和老师。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得助于他的诗歌的富有热情的教化作用? 《热爱生命》在我读来,汪诗热爱的不是最终的成功和未来的美好结局,不是爱情的获得和奋斗目标的实现。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种
追求,“风雨兼程”、“吐露真诚”……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这样,诗歌的主题就升华了。《热爱生命》,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抒情诗歌,也可以作为励志的诗歌来读。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切美好的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汪国真的诗歌多以哲理诗为主,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渗透着极其强烈的哲理性,他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古诗和传统新诗的优点,语言精练含蓄,通顺流畅,富有音乐节奏韵律美。汪诗除了哲理诗,再多的是软抒情诗,不是婉约诗,不乏婉约味。汪诗象征、意象色彩不浓,朦胧不烈,暗射影射不重。所以他的诗比较适合多数中国人的口味,青年学生、成年、老年人都可读,受众人群特别大;是多数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佳良诗歌类型。他的诗歌有极强的工具和可用性,歌颂、鞭打型的也不算多,主要是指导个体人生类型的多。还有较好的欣赏、娱乐性。只要是不是和它过不去的人,读后有一种舒服感和美感。总之汪诗的根在中国,在中国文化。
二 汪国真的新宋词
词,这种类似于诗的文学形式,起源于唐,掘起于宋,衰落于明清之际。到如今,已近千载沧桑,其中,虽也有一些高手为之挽弓射雕,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确已经式微了。汪国真却能于千难万难之中,别制机抒,选择词的形式,再现现代人的抒情风貌。
(一)汪国真的新宋词,多以“有我之境出之”。
王国维先生有言:诗家当以境界为主,词家又何尝不是如此[1]。何谓境界,即远取诸景,近取己身,物我浑然熔于一炉之内,万千变化尽在笔下眼底。境界又分二层,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层境界或然独出,或相融而至,使人难辨。汪国真的新宋词,多以“有我之境出之”,将其直抒胸臆的襟怀与远近诸景熔铸在一起,从而达到强烈的抒情效果。如“点绛唇.湖畔”一词。前阙:“千顷清波,夕阳斜挂苍山外。客别舟在,暮霭倚天籁。”卿卿数句,便渲染出一派湖光山色。由“千顷”而至“清波”,可见“苍山”之凝重。而“苍山”所以凝重,是因为客人已去,不再回来,往日种种欢声笑语,尽付于“苍山”之外。那么,这“千顷清波”中的一页扁舟,便被映衬得更加孤单。加之暮霭垂垂,余晖洒洒,此时心境更添出几分惆怅。有意思的是,上阙正以茫然之境出之,下阙忽然峰回路转,作者词笔一摇,翻出一片喜悦之情:“气爽风凉,湖阔心胸朗。楼阁上,请出佳酿,畅饮听鸾唱。作者本来正有一腔惆怅之情,忽然被此清爽的风一吹,顿时感到心胸格外开朗。于是,又于阁楼上,举杯酌酒,又在酣畅之时,听到呖呖的娇莺啼语,真有此时不乐,何处可乐的感觉。
之所以能够如此,全是因为“气爽风凉”之故。看来,好山好水,尚不足以消释离愁别恨,非待好风頻吹,才能尽释愁怀。这里,风的出现极为重要,没有“风”,则一切佳景皆成虚话。有了“风”,便能够唤来“莺唱”“佳酿”。大而言之,社会上的环境是相同的,可有人因“风”一来,便开始转向。有人忙去附和“帮派”言论,有人忙着下海捞钱;当然,更有人会借大鹏之翼,乘风而起,再展宏图。作者能于“风凉”之时,纵目千里,精神一振,可见胸襟的磊落潇洒了。
(二)汪国真的新宋词格调高雅。
词,须有高雅的格调,没有高雅的格调,只会流于平庸之作。而高雅的格调,极难臻于
[[3][33]]化境,这是一位词人学识与品行总体性综合构成的产物。苏东坡词曰:“高处不胜寒”只缘身在高处者,大都是冒寒而进的独行者。李白诗曰:“大雅久不作”。大雅难作,只缘雅音虽然纯正,但难谐世俗者的口味。汪国真以高雅的格调为新宋词的创作定位,此中的甘苦非亲历是不为知的。但汪国真的努力毕竟结出了甘甜的果实。如“登高远眺,海天色,一片苍茫无际。风劲涛鸣,何处问:多少英雄来去?纵有奇才,怎同时抗,遗恨成飘絮;身躯为冢,但留天地豪气。”这一段词,是词作者“今奴娇.观海”的上半阙。读此词,真使人有飘然高举之想。人只有登高远眺,才能将万里风云尽收眼底。加之劲风频吹,海涛轰响,高处独立,思接苍茫。男儿立足于当地之间,更欲有为于当世。但凭高一问,英雄何在,多少奇才亦身躯为冢。报国无门,扼腕长叹,此真是天下英雄奇才才共同的悲剧命运之所在。但青山不倒,绿水长流,英雄虽去,豪气犹在。此一“留”字,真有说不尽的无限神往,说不尽的凭吊幽怀,说不尽的男儿热泪,说不尽的浩然正气。这首词的下半阙,便很自然的转出下面一些风流人物:却忆赤壁情怀,东坡足踏处,顿成绝句,长叹伯任(即常遇春,明代著名将领)真奋勇.盍使吴王(即朱元璋)折臂。笔建曹沾(即曹雪芹),红楼高万仞,鬼哭神泣。“试瞧出手,裁白云胜瑜砌。”白云可裁是因为有倚天的手段,瑜砌可性是一位有经营的匠心。此词的“登高望远”,为其始,以“裁白云”为其结带给人一片高远儒雅的心境,写的颇为佳妙。
(三)汪国真的新宋词词风清新。
[[2][2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诗人李白为诗歌创作制定的艺术准则。当我们面对汪国真的新宋词时,不仅感动于它高雅的格调,而且也被诗人清新的词风所感动。那种明白如话的真实情感的流露,那种温暖纯净的生命境界,那种富有新意与哲思的艺术氛围,都能使我们感觉到春风白云扑面而来的温煦。更牵人心魄的是,在这清新之中跳荡回旋的动人韵味,更能显示词人潇洒真挚的情怀。“水调歌头.登山”是笔者最觉有份量的一首汪国真的
词作。“踏浪觉山耸,凌越感潮舒”。词人一开笔,便极有哲理意味,“山耸”以“踏浪”来引起,“潮舒”以“凌越”来感觉。这里浪与山,岳与潮的对立统一关系,由两个中介性的动词,“踏”与“凌”联结起来。这就充分暗示了中介词的重要性,其实万事万物交相关联所在之处,不都是需要有这样的中介吗。另外,山与岳不动的,浪与潮是动的,以动衬托静,更能显示出静的庄严,以静衬托动,更能显示出动的神变。这一联句,在宋词中也是没有的。再往下看,记忆如飞泉贯注而下:“松边云下畅饮,山海入一壶。”山海在一壶之中,一壶又在胸襟之中,真不知是胸宽,壶宽,还是山海宽了。“千顷林涛听鸟,万载岩石观日,心境若澄湖”。千顷.万载,一为空间之大,一为时间之长。空间之大,又于林涛中听鸟,时间之长,又于岩石上观日,怎能不心潮激荡,血液沸腾。然而,词人却“心境若澄湖”。以如此澄湖般恬静的心境,来对抗千顷与万载间的茫茫宇宙,可见词人不仅心胸宽阔,而且极为从容镇定。“问几时归去?住废二三庐。”这一个“废”字,下的妙。彼时间之长,而人生有限,以我有限的时间,来与这宇宙的万载来较量,殊为可笑。但词人偏于可笑之中,带出自己的信念与决心。宁愿久居此地,与云.与岳.与浪.3与潮.与林涛.与红日.与翠鸟生活在一起,而不愿返回都市与庸庸碌碌之辈为伍。此中信念,真可削金断铁,此中言语,更是掷地有声。
但浮生如此,繁华若梦,又有多少亲朋好友,时时萦系于我的肺腑之中,又有多少流逝的光阴,以时不待我的脚步,正从我的肩头走过,回头一看,青山依旧,人却老矣。目睹于此,便有了这下半阙的“举足近,怀念远,怕生疏。人生无奈,思清幽,又念编桴。静似流泉轻缓,动像雷霆重促,不教岁烟浮。”这一大段的表白,寄寓着无限感慨。词人渴望在一静一动中,把握住存在的真谛,留住时间的步伐。为此,词人虽然恋恋于这“松边云下的畅饮”,但仍是抱定了“行行重行行的决心”。“看我随云远,破险践当初”,“随云远”是为了实现当初的誓言,誓言的实现,又要踏破千难万险。读罢这首“水调歌头.登山”,我不由想起了词人的一首诗“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可真是词人远去,青山与谁为伴;万古涛声,依旧留待来者。
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牺牲“过去”为代价的。然而,当一个时期的文化机制与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转轨与变化时,“古词”便会从一片迷雾中悠扬的音响,给心身疲惫的现代人,带来新的诱惑或安慰。从这一角度看汪国真倾心致力于新宋词创作,便具有了特别的文化意义。有以下之说:词家一脉,向以抒情见长。汪国真是写抒情诗的高手,如今将其慧眼注目于词上,自是为了将古之长,补现代之短。尤其是宋词,词牌繁多,文格各异,音韵优美,长短句错落有致,其轻灵活脱之处,能与现代人的思维感觉相接。汪国真舍唐诗而择宋词,便是一种非常明智之举。再有,就将此类创作以新宋词命之,也有欲与古
人一争长短之意。新字一出,便有以新的思维,新的内容,新的格调,新的韵味渗透于宋词的词牌之中,一新天下人耳目。
曾经有哲人不断追问,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词人何为?“但留天地豪气”足矣!足矣!汪国真继续你的创作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浙江海宁盐官人,我国近现代学术巨子,《人间词话》。
[2]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3]苏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首先,论文后参考文献不规范,而且参考文献 不同于注释,建议参看正规学术刊物中论文的 格式;其次,参考文献当包括前人对这一论题 的相关研究及本文参考的刊物等。一些细节问 题见上传论文中批注
第二篇:汪国真诗词Microsoft Word 文档
把自己融入自然
—汪国真
在漂流了很久很久以后 真想能有一个静温的港湾 让我枕着波浪轻眠 轻眠
却不是为了收起风帆
在跋涉了很久很久以后 真想能点燃——缕炊烟
围着篝火席地而坐哑着嗓子唱歌 把悲怆的曲凋轻弹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就这样
就这样 在身心俱疲的时候 把自己融人自然
汪国真著.汪国真诗文集
2.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年01月第2版.圣
诞
送给你一个美好的祝愿 里面有我的万语千言 在这个灯火辉煌的夜晚 我为你默默举起晶莹的杯盏 愿这一天伴你的有欢笑 欢笑的名字叫做灿烂 愿这一天伴你的还有温馨 温馨的名字叫做永远
是真将军不佩剑
是真将军不佩剑
手中轻摇——把薄薄的纸扇 宫殿的明月
妃子的灿烂 河边的洞箫
舞女的蹁跹 全赖将军运筹帷幄间 是真将军不佩剑
灯里轻吟着干载的词篇 飘扬的旗帜
胜利的号角 今日的功勋
历史的尘烟 全在将军运筹帷幄间 是真将军不佩剑
留下那指挥若定的故事代代传
第三篇:书法诗词创作
书法诗词
1、斗方诗词
清风入袖,明月入怀。谦光受益,和气致祥。静逸心动,神情守真。藏书为富,爱字不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澄怀观道,凝神读书。读书养志,观史思今。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宁静致远。上善厚德。为富不贫。空雅书香。
2、匾额
松龄鹤寿
大智若愚
闻鸡起舞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观海听涛
紫气东来
和气致祥
清风满怀
3、条幅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
业精于勤浩然正气
爱画有情常拜石,学书无日不临池。
4、中堂
5、条屏
读书阅世当思义理,知故观今可识春秋。松风皓月无俗意,高山流水有知音。
6、扇面
春花秋月
室雅人和
7、册页
8、手卷
时光似水甚无情,往事如烟看不清。冷暖意深藏瑞雪,悲欢声杂伴华灯。
书生空有双行泪,天地偏无一处平。侠骨柔肠都作古,奈何独立泣苍生。
集圣教序对联
波绿生春早
有雨云生石
云霞生异彩
无风叶满山
云归注雨迟
山水有清音
八体六书生奥妙
承恩湛露三春重
诚恳书法同归正
春归花外燕组织
五山十水见精神
被体香罗九夏轻
子野风情一往深
雨洗林间翠欲流
灯火夜深书有味
法雨慈云窥色相
黄昏花影二分月
机云才学有天趣 墨花晨湛字生光
清池明月露禅心
细雨春林一半烟
王谢风流本性成 九万里风斯在下
门掩梨花深见月
八千年木自为春
寺藏松叶远闻钟
明月不离光宅寺
清风常渡出山钟 清华词作云霞彩
典重文成金石声 三春花满香如海 八月涛来水作山 胜地花开香雪海
妙林经说大罗天 书成花露朝分洁
悟对松风夜共幽 松涛在耳声弥静
山月照人清不寒 天机清旷长生海
心地光明不夜灯 万里波涛归海国
一山花木作香城 谢傅心情托山水
子瞻风骨是神仙 珠林墨妙三唐字
金匮文高二汉风 紫薇华省承纶诰
金粟香风舞彩衣 座揽清辉万川月
胸含和气四时春 气蕴风云身负日月
牢笼天地弹压山川 移柳待莺对竹思鹤
按图索骥误笔成蝇 大本领人当时不见有奇异处
敏学问者终生无所谓满足时
第四篇: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一、迟来的诗人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汪国真曾被美国内申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被暨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和书画大家,见长于抒情诗。
汪国真的诗歌对中国传统诗歌所表现出的那种豁达、飘逸、洒脱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诗歌内涵,以一种超然、平易、恬淡的“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呈现在世人面前。作为当代著名的抒情诗人,有人说,汪国真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这话是无可置疑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汪国真就将业余时间集中于新诗的创作,在他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时就一心迷恋着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并细细地体味着其中的细腻和生动的艺术魅力。而诗人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则是在90年代初,这个时候,汪国真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来担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从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等书刊杂志的专栏撰稿人,由此走向专门的文学写作。汪国真的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歌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这首诗歌发表在湖南杂志《年轻人》1984年第10期上,然后被其他报刊杂志争相转载。1990年5月21日诗人汪国真是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于是他的诗歌开始跟广大读者见面。据汪国真自己回忆,在北京某中学的一次课堂上,有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却拿着他的诗歌在抄录,老师很不解地问那学生,你们真那么喜欢汪国真吗?学生说,不单是我们喜欢,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也都十分的喜欢。恰巧这位老师的丈夫是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听说这件事之后立刻想到,如果把这么多学生都喜欢的诗歌结集出版,一定能成为畅销书。当时这位编辑就马上找到诗人汪国真,并在双方洽谈后,短时间内推出了《年轻的潮》,不想诗集一发行,即在广大的青年人尤其是广大中学生中引起轰动。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多部诗集,诗集一版再版,汪国真由此逐渐蜚声中国诗坛。1990年7月4日,诗人汪国真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因此,1990年在北京的各大高校出现了汪国真诗歌的演讲热,这一年被出版界称之为“汪国真年”,一种风行一时的诗歌风格,一位成绩斐然的“诗坛王子”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据相关媒体透露,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于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地的18岁以上的居民开展的以“人们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为题的调查报告中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诗人中,汪国真名列第一。
通过诗人汪国真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历程以及当时社会对他的广泛认可,我们知道,汪国真的诗集创下了有新诗以来的最高纪录,他诚然不失为中国当代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位90年代已近不惑之年的诗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可否认,他是迄今为止中国诗坛上的最后一位辉煌的诗人——而且,因为他的大器晚成,所以他也是一位迟来的诗人。
二、诗人诗歌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要在此对汪国真的诗歌作一番分析与考究,是因为——我们前面说了,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
为什么汪诗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它能够影响整整一代人?其实理解这个问题也并不难,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汪诗的风格上讲,具有一种清丽、婉约的特点。汪诗的这一风格,使得其内容明白晓畅,尽显柔美。汪国真的诗歌,结构严谨整饬、细腻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读其诗歌,总能使人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从汪诗的抒情性上来讲,感情真诚,颇具励志性和感染力。有人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所以,汪国真的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歌的本质,抒情性趣味很强,他以其独有的抒情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给广大读者以心灵的共鸣和生活的启示。
第三、汪诗的阅读客体(阅读对象)群体庞大且比较集中。汪国真的诗歌比较适合青年人阅读,尤其是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汪国真的很多抒情诗、励志诗他们都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信手拈来。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汪诗大抵跳动着一种年轻的旋律,因此有一种属于年轻人的单纯本色,这些人多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者,可以并不费力地品味汪诗的风格意蕴。而且,汪诗能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普通感受里看出永恒。在题材上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往往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要么是对生命的感悟,要么是写赤诚之心,要么是对风物的歌咏,要么抒发青春和爱的痕迹„„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广大青年人所喜闻乐见、感受经历的。因此,汪诗之如此深入人心就不言而喻了。
基于此,我们通过对诗人汪国真及其作品创作的概述,不难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汪诗明白晓畅却深刻隽永,短小精炼而哲理丰富。本文试图从汪国真诗歌的这一艺术特色来对其诗歌作一番肤浅的分析和考究。
三、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汪国真是一位博览群书的诗人,通读古今,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之汪国真本身深受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和狄金森四位中外诗人的影响,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兼有了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普希金的抒情和狄金森的凝练,呈现出多家诗风并举但又自成一家的风格。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题材上的针对性
汪诗之所以受到青年读者的极度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题材的广泛和较强的针对性。正如读者所说:“他的诗离我们很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能在他的诗中找到富有哲理和审美意味的答案,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1]这是很中肯的评价。汪诗实际上是一种非正统的诗歌,也正因为如此,汪国真直到今天还广受青年读者的青睐。但,一方面汪诗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另一方面也遭受了正统诗坛的冷遇。那么,正统诗坛所喜欢的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诗歌题材——要么讴歌土地,要么讴歌乡村,要么讴歌人民,要么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要么讴歌丰功伟绩„„这些题材在当今社会看来,以已经成为典型的战争时代的用于宣传教化的题材——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去摒弃这样的题材内容,相反,我们应当继续发扬下去。但对于诗歌文学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绝不应该局限于此,也绝非一成不变,因为社会在变革,在发展,在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作为诗人的创作,题材内容必将是更加广泛更加丰富的,这毋庸置疑。从汪国真的系列诗集作品来看,其诗歌选材集中在以下几类:
1、理想和追求。这是每个有志青年都必将有所考虑的一件大事,诗人在《热爱生命》中这样说:“我不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表现出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顽强的进取精神。而在《山高路远》里,诗人又说,“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体现出一种追随于时代、献身于理想事业的无尽豪情,此外,诸如《致理想》、《旅行》、《去远方》、《泪与旗》等等,都是关于理想追求的题材作品。
2、人生道德。这是广大青年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诗人汪国真涉笔较多的领域。有些作品仅从题目上就知道作者的观点或者态度,比如《我不期望回报》、《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对别人好一点》等。属于这一类题材的还有《旅程》、《生活》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更多地谈论关于人生关于道德的问题和价值观念,比如诗人在《我不期望回报》中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赞扬了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总之,在这类作品中,诗人用朴实的言辞,体现出一种阔达的人生态度,一种乐观的情怀。
3、爱情。关于爱情的题材作品,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可以说它已经成为诗人作家描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人们常说,爱情是诗歌的永恒话题,这话不假。在民间文学中关于民歌民谣有许多情歌,其中有一首丹阳民歌是这样唱的:“春上二月露水多,做双绣鞋送情哥。情哥送我一里半,我送情哥三里多。”这首情歌表达的是女子对情郎的体贴和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比较早的爱情诗应该是《诗经》中的《雎鸠》和《邶风·静女》,分别描绘了思恋和约会的情形。而对爱情的描写刻画古已有之,而且许多诗歌流传甚广。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精神》里指出:“男女之欲,尤强于饮食之欲。何则?前者无尽的,后者有限的也。前者形而上的,后者形而下的也。”因此,诗歌抒情的内容将爱情置于首位是理所当然的。正因为如此,“诗歌大部分是表现情欲的,《国风》中大半是言情之作,以为诗人公认。”[2]清代文学家袁枚也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又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3]可见,在诗歌当中,对爱情的抒发的确是普遍而不可缺失的。尽管古往今来爱情题材的作品既多且不乏优秀之作,但我们在汪国真的诗歌中却能够体会到一种新颖与清丽。他不去描写爱情的甜蜜和天长地久,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总是十分的耐人寻味。如《我不再等待》: 约会的时间已过了十分
不,我不再等待
如果她来的太晚
这是一次小小的惩罚
如果她有事不来
等待也是白挨
一味的等待
会浪费宝贵的光阴
一味的等待
会把习惯宠坏
在诗中,诗人对约会的迟到者采取了批评的态度,同时对一味的等待提出了警告与质疑,相比许多爱情题材的作品那种“苦苦等待”和“望穿秋水”,实在是别出心裁,体现出一个新时代的人的爱情观念和人格升华。
但,诗人写得更多的是失恋,在他看来,唯有失恋的内涵才更加丰富。如《失恋使我们深刻》、《有你的日子总是有雨》、《你就是我的梦》、《恨有多少》等等,都是对失恋的感悟。诗人在《失恋使我们深刻》一诗中,表现出了一种失恋后的旷达的人生态度,“笑是对的/哭也不是错/只是别那么悲伤/泪水毕竟流不成一条河”,由此照应前文“恋爱使我们欢乐/失恋使我们深刻”的恋爱观念。
4、分别。正如对失恋一样,诗人关注着相聚,也关注着离别。“太多的厮守/易使爱枯萎/经常的小别/会使爱升华”(《别这样》),“多少次/想挽留你/始终不能够/因为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宝贵的是自由”(《送别》),“我们分享的/是同一轮月亮”(《告别,不是遗忘》),等等。分别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相聚的美好和友谊的珍贵,因而会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汪国真的诗歌里,描写的常常是潇洒的告别,但在《昨日风景》中,又不乏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那种依依惜别情:“哪怕前面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别离的忧愁和无奈,但人生一世,分别往往又是人之常情,所谓“聚少离多”正是如此。
5、歌咏风物[4]。对世间万物的歌咏是诗人汪国真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春花秋月,草木鸣虫,天地山河,无不释入怀中,抓其特点,赋其深意。“美丽有一种力量/使人心变得脆弱/人心有一种美丽/胜过了聪睿与深刻”(《蝴蝶》);“还没有弹/夕阳就已流淌出/愉悦的旋律/给我十倍于你金钱/也无法让我/如此欢畅地呼吸/圣洁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价值无法替代”(《钢琴》);“能喝的酒醉一天/不能喝的酒醉一生”(《酒》);以及《城市风景》、《海岸》、《历史》,等待。诗人汪国真选取一些平凡的事物或事物平凡的一面,通过它们的现实特征而赋予它们极大的寓意,从而揭示并告知人们一个平凡而深刻的道理。这真是: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普通感受看出永恒。
6、亲情、友情及其它。汪国真在写亲情题材时往往直抒胸臆,憨态可掬,“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母亲的爱》);写友情时充满理解与宽容,坦然而厚道,温馨怡人。比如,在《致友人》中,汪国真说道,“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在《感谢》里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字里行间朋友之间的友爱之情让人如浴春风。此外,诗人还写了极富有现代生活方式的和气息的题材,比如舞会,比如咖啡,比如音乐,甚至于留学、诽谤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现象,还有更多的平凡却隽永的,无法集中分类的题材作品,透露着一股随意与潇洒。总之,青年读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凡此种种都能在汪国真的诗歌里富有针对性地得到诠释和解答,从而给广大读者以生活的启迪,成功者懂得镇静,落后者知道进取,失意者得到慰藉。
(二)、篇幅短小,明白晓畅
汪国真的诗歌大多短小精悍,最短的一首只有十七个字:生命/在夹缝中求生存/虽然渺小/却活得真(《活得真》)。最长的篇幅也没有超过三十行的诗。“在小小的规模中我们能看见美的本形,在短短的尺寸里也能有完美的生命”,用班·江生(Ben Fonson)[5] 评价百合花的这句话来评价汪国真诗歌短小、完整、丰富的特点,可以说是十分贴切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篇幅短小就决定了诗歌内容的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并非说篇幅越短小诗意就越明了)。一般来说,诗贵含蓄,但要适度,太含蓄就显得晦涩难懂,反之又直白无味毫无趣味。而汪诗就介于两者之间,不高不低,恰到好处,既有含蓄蕴藉,又能在及时的疏通过后显得明白晓畅。这样的直抒胸臆却无钢锐之气,没有格律却节奏感强,句子短小却道理深刻。总之通俗明了,如平时说话交谈一样,直白不加修饰,所以我们在前面说过,对于汪诗,只要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者就能挖掘出其诗歌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汪诗的内容也十分通俗晓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诗歌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定义也在不断改变,由“意识形态的工具”转为“文化的载体”,于是诗歌中的“红色”字眼少了,更多的是对现代化建设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盛叹,等等。读者也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人生、前途和命运,而这些恰恰是汪诗中所津津乐道的。
汪国真的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在这一首诗中,诗人首先直截了当地摆明自己的观点“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然后用四组排比兼设问直抒胸臆,虽然短小却简单凝练,明白地道出了在任何情况下,“我”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无论什么样的生活,诗的结尾阐述了对微笑的理解,前后呼应,深化主题。这样的一首抒情诗,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去探究和分析,就能在吟颂之间读出诗的意味。我们说是晓畅明白,这绝非空穴来风。再如,“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是一幅多么形象的送别画面,其中包含的依依惜别之情十分耐人寻味!我们很容易想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它们其实是异曲同工。
当然,汪国真的许多诗都看似直白明了,主题明确,诗味不浓,其实不尽然。如“我们为相遇/举起晶莹的酒杯/却不知过去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次邂逅的准备/这里写的是重逢的喜悦。但实际上又不仅仅是喜悦,似乎还有彼此的安慰,或者鼓励、劝勉,甚至可以说不是一句话所能解释的,因为这一次的邂逅何尝不是在位下一次的相聚做准备呢?再如,“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山高路远》),这是汪国真的名句,但十分的通俗,然而却是深刻的。诗人把“脚”、“人”与“路”、“山”相比较,夸大了人生道路上个人努力,同时给读者以自信和鼓励。总之,读汪诗没有像猜谜语那样有费力寻求考究的顾虑,但有咀嚼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在不长的诗行里,有着悠长的诗意。
(三)、精炼而富有哲理
我们说到了汪诗的短小,就不得不想到它的精炼和哲理意味。精炼是一切文学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诗丧失了精炼,也就丧失了诗歌最基本的特征。“精炼”一词的本意是泛指用化学方法以除去纺织纤维及其制品中的杂质的过程。而我们要在这里说的精炼是指言简意赅,应该是精美、简介的统称,当然也不乏含蓄的同义语。再者是哲理性,“诗歌的哲理性实际上是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内在意蕴的整体性开发,也是对诗歌艺术的张扬。”[6]在人类心灵的发展史上,由荷马的对灾难和命运的困惑,到屈原的质天问地,都带有一种浩瀚混沌的哲理性。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及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志宛然。”可见诗中“理”之举足轻重。哲理,是一种认知,用于诗歌中便是指诗人的思维对现实存在的认识,所以每一首诗都应该寓于哲理。汪国真诗歌在于它不仅精炼,而且富有哲理性。汪诗常用一些比较常见的事物,用比较普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寓物寓事于理,尤其的深刻隽永。汪国真在为一些杂志开辟的专栏就有“哲思短语”,比如《辽宁青年》。他的许多诗句便如格言警句般的凝练而哲理丰富,既给人美的享受,又给人智慧的启迪。如“只有水才能总是/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低头”(《黄昏偶拾》),“人心/无论穿什么样的衣裳/都会太不漂亮”(《永恒的心》),“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又怎能把你挽留/即使把你留住/你的心也在远方浮游”(《如果》),等等,在汪诗中俯拾即是。特别是在《给友人》中说的:“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由于语句的精炼,富有哲理性,十分适合摘抄赠送共勉。
(四)、富有韵律美
诗歌,顾名思义,存在诗与歌的关系,或者诗与音乐的关系。因为“每首原始的诗,不仅是诗的作品,同时也是音乐的作品。”[7]所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就是一首悦耳的音乐,当然,要达到这一点,就得融合声音、音节、押韵等方面的美。而汪国真的诗歌恰恰在这些方面都有涉及。特别是在押韵上,体现得几近完美。
中国之诗向来注重用韵。在古代,诗偶有不用韵者大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但自有新诗以来,尤其是当代的很多诗歌已经放弃了韵的运用。要知道,就一般诗而言,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这好比贯珠的串子,是必不可少的,可见韵对诗的重要性。在汪国真的诗歌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不用韵的,这是汪诗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而且,汪诗押韵往往在一首诗歌里只有一个韵脚,要么是隔句押韵的,如《远方的来信如银箔》;要么是一韵到底,如《希望你活得潇洒》;要么是章节换韵的以及章节之间押韵的,如《热爱生命》、《无言的凝眸》等。而汪诗最常用的韵脚就是i、an、ang(或ng)、u,如《永远在一起》、《当你生日来临的那天》、《我站在舞台之上》、《遥远的等候》,等等。总之,汪诗在韵律上安排得非常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四、综 述 汪国真的诗歌之所以受到青年读者的如此推崇,在于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他的诗歌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主题健康积极向上,充满了昂扬洒脱和对生活的细腻体味。读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常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诗人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人生哲理,极富教育意义。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诗坛盛行晦涩艰深之风,一些诗人对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的牵强附会,使诗句显得生硬累赘,令人费解,让广大读者望而生畏,更别说去品读其中的意味了。但,诗人汪国真不同,在他的作品中既没有恢弘的历史感,也不用去挖掘和玩味那些隐秘的内心世界,他善于把视角投射在人们目前的境遇上和生活中,而截取其中某个方面进行文学的艺术创造。从平凡的事理中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其诗风清新晓畅,富有哲理,几近成为一种文学的诱导,既喜欢读诗又想读懂诗的读者便做出合乎情理的选择。所以,汪国真在诗坛上才有那么大的成就和影响,成为当代中国的“诗坛王子”。
总之,他的诗歌没有纵深、惨痛和焦虑,更多的只是平易、恬淡和豁达的本色。因此,汪诗呈现出的这种健康向上、昂扬积极、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艺术特点,为我们广大读者所乐于接受,并在深入其中时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就是对诗人汪国真诗歌特点的分析。由于本人学识所致,难免诸多纰漏,以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谢 辞
经过一个冬季的忙碌和紧张的写作,我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在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督促下顺利完成。作为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由于多方面经验的匮乏和知识层面的狭窄,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对论文写作的掌握、文献资料的缺乏、对论文对象的把握不够,等等,导致论文设计在内容上欠缺生动,逻辑不够严密。但所幸的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和同学,正是因为他们在我的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出谋划策、指导帮助,我才不负众望,得以在三月底把毕业论文撰写完成;也正是由于导师的指导,使我的毕业论文在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完成了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学术论文。
在此,我将再一次向给予我支持、鼓励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09、《汪国真抒情诗精选赏析》,王昆编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10、《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姜红伟著,黄河出版社出版
11、《新作家文丛》,若冰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2、《现代诗歌创作论》,薛世昌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王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14、《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郭旭辉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5、《海子作品精选》,海子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6、《郭沫若经典作品选》,郭沫若著,当代世界出版社
17、《徐志摩作品精选》,徐志摩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8、《语言学大意》,乐嗣炳著,中华书局1923年出版
19、《中国诗学专著选读》,张寅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著,冰心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注解:
[1]见典圣文《汪国真现象》一文。
[2]朱光潜:《性欲“母题”在原始诗歌中的位置》,见《朱光潜全集》第八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483页。
[3]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十《答蕺园论诗书》,清乾隆间刻本。[4]风物,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也可以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5]班·江生(Ben Jonson,西元一五七二至一六三七年),英國伊利莎白與詹姆士一世時代人,被认为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大戏剧家和诗人。[6]见韦虹《谈汪国真抒情诗歌的哲理性》一文。[7]引自《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
存孝2010年5月5日于安顺定稿
第五篇:法语音乐剧创作特点浅析
法语音乐剧创作特点浅析
作者:黄月
学号:20202038050308
院系:英语学院
摘要:
本文通过对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经典法语音乐剧,以及2016年出品的音乐剧《摇滚红与黑》进行分析,从剧本创作、舞台布景、音乐特点以及语言特色四个方面探究法语音乐剧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法语音乐剧
法式
写意
一、剧本创作
法语音乐剧剧本多改编自名著,提起长篇名著改编的音乐剧,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便是《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其中发表于1982年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对19世纪法国的昏暗社会以及人们悲惨遭遇有感而发写出的著作,而霍伯的同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以歌舞形式良好地承接了小说宏伟严肃的主题,吸收了文章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将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而2016年在巴黎问世的《摇滚红与黑》,改编自法国作家司汤达,是这部作品首度被改编成为音乐剧,该剧将摇滚音乐融入独特的法式风情,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木匠之子——于连的故事。
音乐剧剧本改编自名著让音乐剧本身更具文化色彩,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原著粉慕名而来。但对于部分观众来说,原著本身想要表达的内涵过于深刻而不能理解,而且法语音乐剧通常只演绎名著中的经典部分,所以大多法语音乐剧安排了演员演唱序曲,这首曲子通常会介绍该音乐剧的背景以及其主旨,在让观众更好理解剧情的同时,也使观众更快投入到欣赏演出中来。
二、舞台布景
法语音乐剧相较于百老汇音乐剧,其特点是浪漫大于写实,法语音乐剧的布景设计师也不拘泥于舞台的布置,更注重意的传达。1998年首演的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以特有的法式激情、浪漫、抽象和表现主义情感,进行了舞台革新,将古典宏大题材现代化演,简洁写意的舞美设计不同于西区、百老汇音乐剧的写实性的华丽风格,延展了时空自由度,创造出一个后现代风格的视觉空间。
法国歌剧布景设计师克里斯蒂安·拉茨在《巴黎圣母院》的舞台美术设计中,舞台背景采用了隐喻丰富的“石墙”。随着剧情进展。石墙可以自由开合变换成剧情所需的空间。在游吟诗人唱着序曲走上舞台,蓝色的的灯光打在石墙上,显出一种幽暗深邃的感觉,让人莫名升起畏惧之心。威震四海的石像鬼是法国音乐剧最大的单体道具之一,不可拆解,设计师用这三块粗大的“石柱”代表了大教堂、上帝和主教心里另一个自己。而在《摇滚红与黑》中,其布景更为简洁,场景的变化直接用LED屏幕、移动舞台表现出来,这种创新型的舞台布景让观众大开眼界,虽然这种布景非常的现代化,但又不会让观众感到突兀,反而有种音乐剧还能这么“玩”的感觉。
三、音乐特点
法语音乐剧的音乐特点就像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一样,不拘于古典音乐严谨的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金学洙《浅谈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及风格》,《北方音乐》,2015,第19期,取而代之的是朦胧、引人遐想的神秘,音乐中的一切技术手段如和声、调性、织体等都成为了色彩的表现手段,这与法国艺术中特有的审美特质相契合竺期《法国音乐剧的艺术表现力》,《音乐爱好者》2016,第5期。
法语音乐剧中的音乐多采用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相融合的形式,如《巴黎圣母院》中出现的音乐主要为法国流行音乐——香颂、吉普赛音乐和教堂音乐,演员们基本都为流行唱法,这种含流行元素的歌传唱更为广泛。法语音乐剧中的歌曲曲调多抑扬顿挫,随着曲调逐渐攀升,观众逐渐沉浸在表演中,而这时又慢慢降调,调动观众情感的起伏。百老汇音乐剧爵士乐占多,而法语音乐剧摇滚乐占多,像《摇滚莫扎特》和《摇滚红与黑》两部音乐剧,将严肃的题材融入节奏感强烈的摇滚乐,带给观众新奇的体验。
四、语言特色
法语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它没有像英语中那样模糊的元音,法语中的元音发音及其响亮,辅音虽然与元音相似,但在发音时更注重区分清辅音和浊辅音,而且法语中还有小舌颤音使其听起来更加沉稳优雅,在这种发声特点的配合下,法语歌词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增添了法语音乐的魅力。
法语中有一种句式是“无人称句”,即由纯粹的无人称动词、相对的无人称动词以及有人称动词借用的无人称动词构成姚琳《从<巴黎圣母院>看法语音乐剧中的语言要素》,《文学界》(理论版),2011,第5期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大教堂时代的庄严肃穆之感,《巴黎圣母院》中大量运用了这种句式,如序曲《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中的“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译为大教堂时代来临了)
姚琳《从<巴黎圣母院>看法语音乐剧中的语言要素》,《文学界》(理论版),2011,第5期,在唱到这句时配合着升高的音调,整部音乐剧的恢宏大气在游吟诗人的演唱下逐渐铺开。
通过对法语音乐剧以上这四方面的分析,法语音乐剧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为写意大于写实,豪放又浪漫的法语音乐剧将一个个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力求将其深刻内涵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参考文献:
中文期刊类:
金学洙《浅谈德彪西音乐的特点及风格》,《北方音乐》,2015,第19期
竺期《法国音乐剧的艺术表现力》,《音乐爱好者》2016,第5期
姚琳《从<巴黎圣母院>看法语音乐剧中的语言要素》,《文学界》(理论版),2011,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