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范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教材(34~35页)的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铅笔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认识和理解,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问题情景:
课前准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解释应用:
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认识,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较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画一画”:先判断1/4的意义,再由1/4判断整体“1”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最后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练一练”: 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思考: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的巩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有爱心等。
(五)回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说出来。)
(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教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面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学习;没有注意细节的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掌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至于有点拖堂。还希望各位老师不要保守,毫无保留的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谢谢!
第二篇:分数再认识说课稿
《 分数再认识》说课稿
平泉县小寺沟中心小学 刘敏 【说教材】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再认识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既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又是对原来分数理解的一次补充。通过这节课学习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的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也为下节课学习带分数打下基础。教材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这些直观材料都具有数形结合的特点。
【说学情】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习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又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概念的建立总结很重要。【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过程。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分数知识充满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正确读写并区分。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说设计理念】
(一)自主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分数的初步熟悉,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概括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操作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做分数、观察、分类、合作交流等实际活动中,熟悉、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导入: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我以复习以前的知识导入,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新旧知识融合,自主探究真分数假分数。
(1)利用课件出示两组图形,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分数表示的意义。重点是第二组分数的意义。
(2)仍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分数,通过分子、分母的大小关系概括出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在引导学生和1比较他们的关系。(3)让后学生自己举真分数假分数的例子
2、小组合作操作建立带分数的概念
(1)出示分苹果一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纸片代替苹果,亲自分一分。(2)展示不同的分法,两种不同的形式5/
4、1又1/4,从1和1/4合起来引出带分数
(3)举出带分数的例子,进一步完善带分数的概念,同事让学生思考带分数整数部分可以是0的为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本环节主要以书中练习为主,由易到难分层练习,再试一试练习中1又3/4和7/4两种不同形式,加深对带分数和假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一练二题在教师原题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经过这些训练,学生对三个概念的理解提升,获得方法形成技能。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真分数:分子<分母、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分母、假分数≥1 带分数:整数(0除外)和一个真分数组成、假分数>1
第三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折纸说课稿
教材内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学会同分母数加减法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折纸的活动,通过两个小朋友折纸的所用纸数量,提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必要性。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材则直接呈现了计算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能直接进行减法的计算。在“试一试”的练习后,教材安排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归纳,以便学生能用简单的算理直接进行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关键: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
教法学法:
1、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2、学法:鉴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分等知识,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足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直观操作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合作交流,寻找概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折纸)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新朋友,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让学生观察。
师:你能从小明和小红的折纸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板书:小明和小红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要解答这些问题,你会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说算式,师板书:1/2+1/4= 1/2-1/4=
师: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揭示课题: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究竟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用比较新旧算式的方法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原本较为单调的计算课生动有趣起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充足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探究素材。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初步感知,猜测结果。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1/2 与1/4的和,请你估计一下,它们的和大概有多大?
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安排学生先初步感知,直觉猜测结果,把他们的这种起始认知放大,然后在质疑中,让他们惊现这时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进行深层的体验探究。
2、自主探索,揭示算理。
(1)独立思考:在学生猜测1/2+1/4得多少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画图、折纸等不同的方法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还有别的不同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
4不管是哪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直观演示,验证算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准确看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1/2+1/4=2/4+1/4=3/4的全过程,学生看到了“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真正体会到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4、知识迁移,探索减法。
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在尝试计算后展开交流,并用图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困生形象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观察思考,归纳算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汇报交流时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第1题“看图填一填”这一层练习,旨在展示计算过程,使学生结合图形来完成计算,给学困生提供“拐仗”。
第2题“小小神算手”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等知识点,目的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第3题“火眼金睛判对错”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综合练习:五年级(1)班全体同学参加大扫除劳动,2/5的同学打扫教室,1/3的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区,其余的同学去打扫阅览室,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打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经历知识的建构后,让学生谈收获,在汇报、交流中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条理。“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想告诉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环节使课堂有始有终,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争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又使板书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减
第四篇:《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然后叫三个学生到讲台前拿铅笔。从拿出的铅笔数结果,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三人拿出来的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然后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接下来是利用对分数的新认识,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笑笑一次能吃完一块蛋糕的1/4吗?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 北师大版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具:长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
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
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
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图: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
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
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
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回答吗?
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
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分数的再认识
1、出图(书)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
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
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
2、看图讲故事
出图:
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
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
3、捐款:
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
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
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
三、画一画。
1、画一画。
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2、摆一摆。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
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