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奇文悦读:性与诗(附诗二首)
奇文悦读:性与诗(附诗二首)
奇文悦读:性与诗(附诗二首)
(2015-03-11 08:48:35)转载▼
性与诗
(李荣)
诗人大多为情种,且不分男女,而情与性又如堤坝与河流,总是唇齿相依的,性入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性作为一种题材以诗载之,我觉得也并无不可,但是要有分寸,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要艳而不俗、美而不淫。
写性的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的乐府时代。如《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这是一首典型的“破处”诗。写“破处”的古诗还有一首很值一读,但具体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写的我就没有考究了:“携手揽腕入罗苇,含羞带笑把灯吹。金针刺破桃花蕊,不敢高声暗皱眉。”这首诗可谓色、香、味俱全,而且还有声音,生动、形象至极。乐府诗中另有一首《子夜四时歌》也是专为性爱而作的:“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裙,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一个秋天明月高悬的夜晚,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在烛灯被吹灭后解下了罗裙,她娇羞的笑在帷幌中荡漾,她横陈的玉体散发出兰蕙之香,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让人迷醉的夜晚啊!乐府诗之后,历朝历代均有写性之诗流传,尤以唐朝为盛。唐朝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性文化十分发达,是一个谈性说诗无法回避的时代,流传下来很多脍炙人口的性诗。如元稹的《会真诗》:“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这首诗无疑是一幅勾人魂魄的春宫图,读这首诗除了性爱的美好憧憬你还会想什么呢?唐朝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均有描写性爱的诗句流传。如“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李白),“芙蓉帐暖度春宵”(白居易),“楚腰纤细掌中怜”(杜牧)等。当然,最能代表唐朝性文化的作品则非张文成的诗体小说《游仙窟》和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这两部作品莫属。因这两部作品不属于诗歌范围,在这里不作赘述。宋朝也有不少很有名的性诗,比如苏东坡的《戏赠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语“红杏出墙”即出于此诗。
再来说一说国外的性诗。国外的很多大诗人都写过性,如智利大诗人聂鲁达,他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及《十四行情诗一百首》中就有很多关于女人身体及性爱的描写。他还写过一首以《淫水》为标题的诗,他在诗中写道:“黄色的大腿谷穗般地扭在一起。/我倾听着射击似的亲吻声,/我倾听着,为急促的喘息和呻吟撼动。”英国大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中也有描写性的诗句:“他试着动手动脚上去温存,/虽然没受欢迎,也没有被责备。/兴奋而坚定,他立刻进攻”。在墨西哥最伟大的诗人帕斯的笔下,性爱则是“两个面对面的身体/有时是根/在夜间盘在一起。”性爱之后,“这是最宁静的天空,/这是最纯洁的裸体。/在我血液的大树下,你,已经死去。”法国当代诗人艾吕雅是位一生都在做着“自由肉欲的酣梦”的诗人,女人和性爱是他创作永恒的主题和永不枯竭的源泉。在他的笔下,性爱是“形同两火之间的雨滴/形同两笑之间的珠泪”。不过,国外写性爱方面的诗歌,美国当代诗人雷克斯罗斯无疑是最大胆的一个:“你弄醒我,/分开我的腿,吻我。/我送给你/世界第一个早晨的露水„„你的舌敲打,/进入我,我变得/空洞,闪耀着/旋转的光,像一个/巨大膨胀的珍珠„„我把你的头紧紧抱在/我的腿间,压着你的/嘴,永远地/漂走,在一朵兰花中/在天堂河上划船。”诗歌写的是什么,读者一看便知,却并不让人觉得淫荡和粗俗。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收回来看看我们当代写性的诗歌。当代性诗中陈东东的《形式主义者爱箫》是一首不可不提的诗。这首诗的成功在于隐晦和隐喻,将男欢女爱的另类方式写得如此巧妙、自然,可以说是“艳而不俗、美而不淫”了。
不过,时下更多的性诗可以说是粗俗甚至下流的,与淫秽物品没有什么两样。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一类所谓的作品为什么就没有被列入扫黄之列?难道就因为披上了诗歌这一马甲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毒害青少年了吗?诗歌说到底是一门审美的文学艺术,审丑终究是无法取而代之的。诸如“打炮”、“手淫”、“乱伦”、“口交”、“阳具”、“阴蒂”等等词语还是不宜入诗的,而且,性诗也不能为性而写性。我相信,在诗坛吵得沸沸扬扬的所谓的“下半身”写作也只会是过眼烟云,不过是一场闹剧,终将被真正的诗歌所抛弃!附诗两首: 风月(外一首)
夜深了,一朵菊花还是碗豆花在昏暗而柔和的光线下慢慢打开身子 她的动作那么慢慢得几乎让你失去耐心她的动作那么轻轻得让你听得见大地的心跳和乳房的呼吸 含苞欲放的花瓣被硬生生挤开通向生命的羊肠小道被硬生生挤开就像昨夜密密麻麻的乌黑被一颗冒失的星辰硬生生挤开 狂喜是一个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喷薄是另一个生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草地突然潮湿起来月光之下,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一颗颗透明的露珠在花瓣或者草叶尖上的舞蹈
2011.9于鲁院 油画 她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她的两腿分开像旁边那棵开杈的树她的大腿内侧根部湿漉漉的,黑而模糊像树杈间废弃的鸟巢 高处的天空蓝蓝地看着这一切远处的湖水绿绿地在倾听
1997.5于昆明
第二篇:悦读童年——绘本与儿童发展
悦读童年——绘本与儿童发展
毛金轲小朋友是我们一家五口的中心,全家人想方设法对他宠爱备至,用当下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就是“直升机家长”,意思就是指一些爱子心切的父母,或者祖父母,就像直升飞机一样时时盘旋在孩子的上空,监控着孩子的一切,并且尽其所能地给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让我诚惶诚恐。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所以,我知道溺爱对孩子成长的伤害:比如什么事都会以自我为中心,脾气大、缺乏自信、缺少耐挫力等等。但是,祖父母等对孩子溺爱,想想也很正常,我们不能剥夺他们疼爱孩子的权利。所以,我决定用其他方式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在他脾气大时,能尽快让他得到安抚平静,常常想办法让他勇敢参加各种活动,并坚持下去。
这个方式就是阅读。我本身工作也很忙,早上上班去时轲轲还没有起床,晚上回到家,大家都吃晚饭了。每天真正有时间陪他的话只有晚饭后或者双休日。每天,不管多么晚了,我都会和轲轲读一本故事书,背一首儿歌或者古诗,有时候实在累了,就委托轲轲爸爸给轲轲讲故事。
在亲子阅读的选择上我选择一些中外绘本。每天晚上,临睡前,轲轲会主动跟我说,妈妈,今天你还没有给我讲故事呢。或者,妈妈,今天再讲个故事吧。五年来,我也看到了我选择的正确性,轲轲的一些行为习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对识字、说话的热情,我看到了绘本阅读带给轲轲的进步和快乐。
一、什么是绘本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与主题的读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
在绘本中,图画不是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这对儿童来说是最适合的。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有绘画来讲故事。看着图画,孩子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随意驰骋。
(我在教低年级的时候,幼小衔接时我也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我们共读绘本,读了以后写话训练,写了话再为话绘上图片,读写绘的训练让许多低年级老师找到了学习语文的另一种方法。当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特别是现在我也是学校的行政骨干,所以我每天下班都很晚,家务和照顾孩子都落在了公公、婆婆和老公身上,这让我常常感到十分抱歉,在此,我要对你们说声谢谢,如果不是你们,我不能这样站在这里谈绘本、谈亲子阅读。谢谢你们)
我们再一起来说说绘本的特点:
1.特点
图文合奏(例:一年级猜猜我有多爱你ppt)
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例:大卫,上学去)
孩子们喜欢绘本,源于绘本的特质。
2.特质
唯美与唯一(绘本都比较唯美,版式精到独特别,以填封面、扉页、下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整体。)
(绘本不像我们平时读的故事书,什么《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有各种个样的版本,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提到书本的名字,孩子们脑海里必定就是这样一只大栗色兔子、一只小栗色兔子而不是其他的,这也是我推荐绘本的原因。)
二、为什么要读绘本
1.图画美(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不管是色彩还是结构绘本都给孩子美的意境,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美。
2.语言美(例:咕噜牛)——读了这样美的书,孩子们的语感从小就得到了培养,触角也更加敏锐。
3.人性美(例:长大当个好爷爷)——读绘本和我们的德育、教育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什么是真善美,这比我们一遍一遍空洞的说教要效果好的多。
连接--所以绘本之父松居直说:我发现,透过这些书,我已经在孩子们小时候,把一个父亲想对孩子说的话都说完了。
4.亲子之美(例:忘了说我爱你)
总
1、智力品质。认知:《快睡吧,小田鼠》《各国的早餐》《最棒的蔬菜》(数学绘本);想象:(城里最漂亮的巨人、小猪变形记)
2、非智力品质。合作(小海螺和大鲸鱼)友爱分享等
三、怎样来阅读绘本
1、客观环境上
(1)固定地方
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有序和有诱惑力的阅读环境是老师和父母的共同责任。
(2)固定时间
(3)选择正规途径购买图书
可以购买一些获奖的:
美国:凯迪克大奖
英国:格林威大奖
日本:双年插画奖
台湾:信谊幼儿文学奖
香港:丰子恺奖
爱心树、浦蒲兰、小书房推荐的书单
翻译人:梅子涵、任溶溶
我们老师可以将这些奖项、和儿童翻译家推荐给家长,家长买了书共读后可以漂流。(作为一个家长,我参加了市图书馆的一个公益小书房活动,每次活动我都去做义工,其实,我也就是让我的孩子能爱上读书。公益小书房有一句格言跟大家分享:
给孩子十本书
不如给孩子一本好书
给孩子十本好书
不如给孩子一种阅读的方法
给孩子十种阅读方法
不如给孩子一个陪伴他读书的爸爸、妈妈和老师。
2、主观行为上
(1)摈弃功利的概念
(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多读书,平时多读书,多引导孩子读书,不要因为要多做一道题,多写一行字,多默写一个单词而耽搁这一点点宝贵的读书时间。有时候我们不难看到,一些班级的队员到了高年级连走上讲台,说一句完整的话还要练上好半天,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其实,这都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反思的。)
(2)利用中午的20分钟宝贵时间
(3)动员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每天亲子阅读
(4)动态阅读
(孩子们课上任务完成的好的,奖励给他读书,把原本要做题的时间奖励他课外阅读。)绘本之父松居直说:
我发现,透过这些书,我已经在孩子们小时候,把一个父亲想对孩子说的话都说完了。推荐老师们阅读的书:
松居直《幸福的种子》《我的图画书论》
孙瑞雪《爱和自由》等
《窗边的小豆豆》等
最后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将这两句话送给大家:
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只给孩子最好的你。
让我们做爱阅读的家长,让孩子在阅读中开启快乐的人生。
谢谢大家。
第三篇:高一历史的心悦性与心智性的培养解析
高一历史的心悦性与心智性的培养
中史在线注:此文尚未发表,谢绝转载。有意发表此文,请与作者联系。哲人郭铁成曾说:我们中国人缺乏的最主要的是能力,是一种人的能力,即对人生、自身实在处境的感知和体验的能力。高一年级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从开学就应引导他们进行历史的感知体验,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心悦性与心智性。
心悦性就是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心情愉悦地自然的、顺畅的投入到历史的时空体验中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从而上升到心智阶段。心智性是打破过去的感性的思维定势,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在智力、能力方面得到自主的建构。心悦性是心智性的基础。只有心情愉悦地在历史的花园里忙忙碌碌,才能采回最好的花粉,酿出最甘甜的蜜。从而培养出具有理性精神、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服务社会的人。具体操作:共分以下两类。
一、课堂上心悦性与心智性培养
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仍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只有心情愉快的参与进来知识才能发挥作用情感和能力得以升华。因此教师就要从触动他们心灵的探究史证的材料上入手,给他们营造一个体验过去的环境、氛围。这样教师就要在材料的选用上和出示材料的方式上下工夫。
第一:遵循研究性性学习的四个特点选择直观的趣味性的情景设计。这里就要用上多媒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用光、声、色全方位的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吸引学生兴趣还有可以安排很大的知识的密度。比如:讲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不照课本上,上来就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入手,大段的文字叙述搞的学生云里雾里。而是先出示大量的图片: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的一组图片;在出示我们清政府这时期反映自给自足状况的:家庭手工业、吸食鸦片的烟馆、还有沿海的小木船等。分别反映政治、经济、军事内容配合书中文字资料,把抽象的知识给它形象化。学生在观察图片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怎么进行观察图片,应注意什么?怎么从图片中来分析出内在的思想内涵。在放图片的同时,配上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做为主题曲。这样全班同学想让他们不跟我们的思维走都是不可能的!然后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了什么?其结果会怎么样?这样环环相扣,就把鸦片战争的必然性给讲出来了,从而也揭示出一个规律性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把表象的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升华,进行理性的思索,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在这里,要同学把看到的讲出来,讲不出来进行同学间的讨论或教师进行点播。训练他们语言表述能力和暴露他们看问题存在的缺陷。同学回答完后,让他们打开课本,仔细阅读,印证一下他们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回答正确的同学看到课本后相当高兴,觉得自己了不得,教师在激励他们,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就有足够的有了信心。不全面的同学也清楚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发现问题,促使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第二,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要让知识活起来。昨天的某些历史现象,今天继续存在着,或对今天仍然产生着影响,探本求源,梳理发展脉络,强化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表现动态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达到考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目的。让他们知道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让这些必要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伴随终身。只有让知识活起来学生才感兴趣。这样选择材料就要从实际生活的热点,焦点入手,根据建构理论,引导他们将知识重新组合。即心智上得到升华。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我出示了这则资料:题目《圣人真面目》2000年10月1日,罗马教廷把所谓在“中国致命”的120名外国传教士和中国的教徒册封为“圣人”其中作为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有33人,梵蒂冈此次宣封的所谓“圣人”有个叫马赖的人。中国人对他记忆忧新,他就是著名的“西林教案”的主角。通过你了解的历史知识,你认为他是“圣人”还是罪人?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与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是什么关系?梵蒂冈封圣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查询,你看一下这事件的结果如何?
课堂是学生常规性学习的主要空间,其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只有彼此之间互动起来,思维才能进行碰撞,灵感才能迸发,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在常规历史课堂中,通过探究史证验证结论。学生学会理清层次、结块织网。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体系。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就能独立行走了,进入课题类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提炼信息,验证结论。当然仍然是为在心悦中升华心智性能力的培养。
二、课外课题类研究性学中的心悦性与心智性培养:
这类究性学习学习的方式多用于一章结束或一单元结束后。它是以历史学科领域内的某些特定问题作为专题,在开放的环境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研究题目可以来源与教材内部还可以来源与教材外部。历史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这类研究时要涉及地理、哲学等其它学科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而进行的。因此这类课题一般都是在周末或者是假期里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选好组,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史料,然后拿出一节课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中以答辩课的方式最好。教师在选择内容山仍然遵循这原则。同学就是专家!进行问题提问。
例如:第一章前四节学完后留三个研究性题目
1、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战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却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正当的应有的国际和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此人说的话要说明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此人观点进行评价。
2、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使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评述此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和资料:”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未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致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研究下列问题:
(1):这种现象出现在什么地区;大约出现在什么时间,这里的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今天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方面)
再这节课的成果汇报中学生相当的踊跃。这样,几个月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很舒畅的自学了,为他将来独立学史铺好了路。也为他们把此学法融为其它学科提供了条件。
总之,高一年级是学生身心成长的转折点,思维活跃,是个思辩的年龄,历史本身又是思辩性及强的学科,打好基础致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理科学生,是他们中学阶段系统学习历史的最后一年,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学法上的指导。良好学习方式的指导、人生价值,情感的体验,给他们一种历史的使命感。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参考资料: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八期 《历史教学》2003年第九期
《21世纪文科高等教材中国历史》
第四篇:黛玉与诗——读《红楼梦》有感
黛玉与诗——读《红楼梦》有感
柳一念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第五篇:中国诗与画的无穷性与不定性
中国诗与画的无穷性与不定性
4班
边赛杨爱龙胡天宇叶茂彬
1程群
李苦禅的画,真是“行云流水”。仅用几笔便可画出一只真正在天空飞行的雕。2乔健芸
齐白石的《虾》,洁净透明的虾经齐白石手中的水墨加以渲染便显得生动而又略带些神秘,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我认为画的最高境界便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齐白石的《虾》便是如此。这般的奇幻,让人浮想联翩,从而产生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3周建彤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虽然看似平常,但却意义深刻。因为陶渊明当时在东边采菊,怎么能够见到南山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陶渊明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他一面采菊,一面欣赏美丽的南山景色。“南山”二字也被当作“南山奶粉”的广告语。再换一个角度来看,作者边采菊边看山,写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写出了自然环境的优美。4栾涛
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水粉画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画追求的是意境,并非写实。往往意境是比写实更加难以追求的。就象咱们中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他画虾和蟹,用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它们画得栩栩如生,把它们画得仿佛活了一样,简单的几条波浪线构成水面。一笔画出的水下的石头,小虾小蟹半个身子藏在石头后面,只露出半个身子,这种以简代繁的意境是任何一个西方画家都无法模仿的。这也体现了咱们中国画家伟大的智慧。
5苒菲菲
齐白石91岁画的《荷塘》,是深秋景色,荷叶已枯黄,荷花瓣已零落,但不让人感到萧条的气氛。
6胡天宇
齐白石画的虾,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画的虾虽然寥寥几笔,但都成功地发挥了水墨和宣纸的特点,出现了一种透明的质感,从虾体的屈伸还能看出游水的过程。他的虾不是照片,但是经过了提炼、夸张,给人的感觉比真虾更生动。齐白石曾自豪地说:“吾之虾,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画的虾,画家把自己的情感对象化了,仿佛自己也进入了虾的群体,和同伴们一起在水中争先恐后地遨游。7苏倩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青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引起了人闪的种种疑问和猜测。诗人的朋友是谁?约出来有什么事呢?为了商量大事,还是只是单纯地叙叙旧,聊聊天?为什么诗人的朋友没有来呢?是不是言而无信,或是忘记了这个约定,还是因为某事而耽误了?几句话,便引起了人们无限遐想?这表现了中国古诗有无穷的特点、无穷的观点。
14班
1马天艺
罗中立的《父亲》,这幅画以画领袖像的超大幅画画出的饱经风霜的农民形象,画中看不出老农的五官,但却不能从他满布皱纹的脸上,读出他的经历,使
人不解的是,老农的嘴角微微向上翘起,好象向人们诉说什么,但他想说些什么呢?是对新生活的憧憬,还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也正是这幅作品触及到了一重大的时代课题,在当时曾引起美术界和社会上的关系和争论,这幅画的妙处在于它是通过一个平凡农民的生活精神状况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十分具有象征性。2傅丹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句非常经典的描写边塞情景的诗句,苏轼评价此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隗玉芳
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是无穷性与不定性的一个缩影,充分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重要性。“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两句以水的深邃来抒发对学习的观点,内容丰富,道理精深,不禁使人思绪万千。后两句暗示了这样一个哲理: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4王南
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的一首送友人的诗,朋友远去,看着无边无际的平原山势随着平原连绵不绝,好象一直延到天边,滚滚的黄河水顺着平原向前流淌,没有边际。这首诗人利用无边的平野,连绵不绝的山峰,滚滚的黄河水写出了对朋友的无限祝愿,和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5王文思
中国的诗句本就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但其中却有些让人感觉更为“恍惚”“捉摸不定”。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在云雾缭绕这下的神秘之感以及捉摸不定之感都体现了出来。此类诗句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可以体现无穷的是一幅大明湖上的荷叶,荷叶连绵不绝,见一到尽头,只能看见一片叶子连接着另一片叶子,无穷无尽。
6吴潇
在中国许多古诗画中,大部分表现的是一种模糊但是却意境丰富的情感,它往往给人一咱虚幻的境界,仿佛置身于梦中,可以看得到,但是却触摸不到。比如古诗中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诗,此诗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古诗的不定与飘渺。童子的师父据童子说去上山采药了,这让人联想到,在雄伟的大山里,一位老人背着药篓,一个人独自在采药的途中,仿佛偌大的群山连绵不断,一山接着又一山,淹没了采药的师父,给人一个未知与答案。这些手法可以很好的表现出一种特有神秘,也会给人一种无限的联想与想象。真是厉害。
7徐笑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
4班座右铭
程群生,是为了证明自身之美;练,是为了表明自身之魂。
董鹏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也许不是我们不能战胜困难,而是我们不能战胜自己。
郑超如果觉得自己还有希望,就不要再堕落。
乔健芸知识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应善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借鉴,因为别人嚼过的馒头是没有滋味的。
边赛成功者的背后,必定是崎岖的道路。选择成功,必定就经受挫折。李娟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周建彤换个角度来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赵华敏机会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态度决定一切。
栾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耿富海学习如逆水行舟,不努力便会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