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诗二首第一课时
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
理解作品意象,体会作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习作者凭借想象,表达美好愿望的写法。
朗读法、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阅读《牛郎织女》故事。自读诗歌,预习质疑,写下疑难问题。老师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学生自荐概述故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摆脱这种束缚,自由幸福的生活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1921年10月)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从小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接触了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间,完成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以后成立了“创造社”,从事新文学运动,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担任了文化领域的领导工作。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恢复》等。
1.请同学们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再请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朗读课件反复诵读。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所以节奏不宜强,语速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自由朗读,互读互评,教师指导点评。
3.再读诗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描述诗歌的图画美。
(1)灯星相互辉映图(2)天上的街市繁华图(3)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4)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1.明确联想、想象的定义。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关系或具有相似关系。
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研读诗歌。
(1)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第一节诗中有两处联想,请找出来。
明确:街灯→ 明星
明星 → 街灯
(3)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哪些遐想?是联想还是想象?
想象:(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浅浅的)天河(自由幸福的)牛郎织女 课文第二、三、四节诗运用了想象,诗人凭借想象构想出的“仙境”与客观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天街景象。
(4)诗人为什么对牛郎织女的命运做这样的改造? 明确:传说: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管制 想象: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闲游)
天上是如此的美好,牛郎织女的生活是如此幸福,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诗的后3节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定然”“定”都是断定语气,所描绘的事物都是出于想象,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未来充满了信心。
3.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是诗歌美丽的外衣”,你认为哪里(词或句)写得好?找出来,反复品读一下,再分小组讨论,一起交流品读。教师指导点评。
请用“我认为______(词语或句子)用(写)得真美(好),美(好)在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评析诗的语言。
(1)我认为“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一句中“缥缈”这个词用得真美,美在“缥缈”写出了天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特点,隐隐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愿景感到渺远、迷惘的感受。
(2)我认为第一节写得真美。美在联想与想象。人从地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天上的明星又想到地上的街灯。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而且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和星光辉映的美景。真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啊!另外它用的词也非常准确。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而“点”字更让人充满幻想,仿佛天上的星星就是天上有人点的灯火。
(3)我认为“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一句中“点”这个词用得真好,好在一个“点”字既照应了前文的“闪”,又巧妙回答了街灯为何能明。因为点灯必有点灯人,有人就有世界,有世界就有生气。
(4)“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朵”字用得真美,美就美在“朵”写出了那一闪而过的流星恰似花朵般绚烂美丽。
(5)我认为“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两句中“定然”这个词用得真好,好就好在本诗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定然”这样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4.《天上的街市》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里有什么不同? 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本诗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诗人彻底颠覆了传说故事,化悲为喜,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诗人仰望星空,写下美好篇章,想一想,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把天上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联想与想象。第一节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联想明星,接着诗人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诗歌后三节,都是想象。第二节想象天上的街市与现实的对比,想象牛郎织女的生活。
6.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请你选择一个天体,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
第一部分(第1节):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第二部分(第2节—第4节):想象天上的街市。
本文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街灯→明星→街灯(联想 写实)
↓
物品(珍奇)追求自由幸福天河(浅浅 不甚宽广)(想象)
牛郎织女(自由往来
闲游)
第二篇:《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2课时)
《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但不限于亲情。本课中作者们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努力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
本课的两篇诗文,语言精美,均出自大家之手,但是作为自读课文,不宜过多深究,而应该以朗读、感受为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情感。“散文诗”的概念界定和文体特征比较复杂,冰心的《荷叶.母亲》是否属于散文诗也有不同意见。对此,初一的学生不必深究,教师作简单介绍即可。只要学生能把握两首诗的基本主题,能感受到两首诗的优美意境即可,教师应尽量节制对学生的强制性影响,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联想,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为什么说《金色花》描写的是一种“神性的日常生活”“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我们如何面对学生处理这种宗教内涵?
作者给母亲的生活又特设了一个宗教生活场景——她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去牛棚。印度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罗摩衍那》在印度被看作是解决宗教、哲学和道德等问题争论的指南的圣典,牛在印度,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发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种爱润泽而空灵,神秘、恬淡而悠远。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快乐、自由,无时无刻不在母亲身边,就像一个爱的精灵,始终活跃在母亲的周围,让自己的芬芳环绕着母亲。母亲沉静、安详而又美丽、慈爱,即使对孩子调皮的责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也有百般的疼爱。
在这个家庭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自然、和谐,虽然这种生活本身浸透了宗教气息,但是这又何妨?因为这种充满诗意和神性的爱,让这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中成员的生命变得富足,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感情逐渐物化,信仰日益迷失的今天的人们最需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去享受这种精神生活,让学生的心灵诗意地栖居。
2.如何理解《金色花》最后一句“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我们要关注的是一个“要”字。如果去掉“要”字说明对话已经说出了,原
/ 9
句说明事实上母子间并没有对话。和文章开头那句“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中的“假如”相对应,说明整篇文章都是诗人在想象。
作者由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开篇,一直想象到篇尾, 赏读时没有空洞之嫌, 反倒意味无穷, 正如黑格尔所说: “诗是心灵创造的新世界。”泰戈尔在《金色花》中就完全用一颗童心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真实世界。
这首诗在完全想象的领域内发生, 它的美好体验也许一直只在我们曾经意识领域内悄悄发生过, 在现实世界中也许我们永远得不到这样充分的呈现。于是在想象的真实里它让我们内心感动的体验更显得无以复加。
3.《荷叶母亲》的情感发展线索是怎样的?
写情感文章,那情感总得有个累积过程,而过程越自然越熨帖,情感才越显真实、饱满、深沉。
你看,“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遇上这种天气,碰上谁都开朗不起来。“烦闷”一词,极为妥帖。“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作家又多了些许感慨和惆怅。
幸好那朵红莲,“今晨却开满了”,亭亭玉立着,烦闷的心儿多少有了点宽慰,用“不适意”,质朴而准确。
但偏偏这时 “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 “打得左右攲斜”。想去帮忙,因是电闪雷鸣,女孩儿 “不敢下阶去”,也在情理之中,眼睁睁看着红莲被大雨肆意地蹂躏,当然 “无法可想”。
待坐到母亲旁边后,“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荷叶恰到好处地护住了红莲,了却了作家想帮忙的心愿,因而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自然散尽了。虽 “雨势并不减退” “雨点不住地打着”,但由于有 “勇敢慈怜的荷叶”在上,“红莲却不摇动了”。作家也 “深深地受了感动”。
从观看自然界的荷叶护红莲到引发联想,感情在真实的积淀中渐浓渐深,一切都水到渠成,毫无生拉硬拽之感。不像当今有些散文,情感虚浮又要惑众,只有搔首弄姿,无病呻吟。而冰心的这篇文章区区五百多字,却如此撼人心魄,原因在于支撑全文的是至真至深之情。
《散文诗二首》教案设计
/ 9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不具备欣赏诗歌的经验,还不能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也有困难,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生活经验结合。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2.语言:
(1)积累重要的词句。3.阅读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4.写作:
(1)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资料补充法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重难点)3.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重点)4.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重点)
5.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 9
(一)导入 PPT展示:
(1)他是一位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2)他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3)他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
(4)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
他是谁?——泰戈尔。20世纪初,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在经历了这样的遭遇后,他写下了一首《金色花》,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齐声朗诵这首《金色花》
(二)问题探究1:扫除字词障碍
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沐浴(mù 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嗅(xiù)闻(气味)
(三)问题探究2:明确诗歌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读完后请学生起来说一说文中的哪些句子应以怎样的情感去朗读。
教师引导:(每一句引导之后,都带领学生读出该句的情感)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撒起娇
/ 9
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四)问题探究3:分析诗歌内容
1.诗中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明确: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你能来读一读这几次嬉戏吗?(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你这坏孩子”一句的含义理解,妈妈是否真的认为“我”是一个坏孩子?该以怎样的语气去读妈妈的这句话呢,你能示范一下吗?
不见孩子,妈妈心里多么着急,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日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4.孩子为妈妈做了好事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五)总结
1.“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样的形象?(畅所欲言)妈妈:喜爱自己孩子 呵护孩子。孩子:调皮 可爱 体贴。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这就是母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再读全诗,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比一开始更有体会。
(六)课时作业
1.泰戈尔借助奇特的想象将主人翁化作一朵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忽然具备了文中小孩儿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假如我变成了一„„
/ 9
2.抄写“读读写写”3遍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重难点)
3.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重点)
4.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难点)
5.体验母爱,在生活中学会感恩。(重点)6.对比与《金色花》的异同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你知道的有关母爱的诗句。
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 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齐读)
作者介绍: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小学时学过冰心的作品《忆读书》《山中杂记》《再寄小读者》。
(二)问题探究1:意象分析
1.从文字中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红莲?(1)红莲菡萏:
美丽的红莲,“亭亭”“ 立”。写出了红莲的美丽袅娜娇弱。“立”能不能换成“长”?不能,“立”写出了红莲生长时亭亭玉立的姿态,而“长”体现不出莲花生长的形象。看到这株红莲你会产生什么情感,(喜欢怜爱),试着读一读?
(2)雨打红莲:
柔弱无助,正遭受暴风雨的袭击,哪些词句能体现红莲柔弱无助?(大雨 愈下愈大 左右攲斜、作者的心情)
/ 9
(3)荷叶护莲:
幸福幸运的红莲。当这株美丽的红莲孤独无助的时候,一张荷叶倾侧下来。为她遮挡风雨,帮助红莲顺利躲过了暴风雨。
(三)问题探究2:把握情感、主题
1.文中写了莲花、荷叶、母亲,说说文章最主要要赞美的是哪一个呢? 明确:母亲
2.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3.完成下表:
红莲转危为安,作者的心情也由烦闷变为感动,可见作者的心情和红莲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4.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读4——6段之后思考问题。
作者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飘散在水面上,7 / 9
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
“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攲斜。“我”无法可想。“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这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5.荷叶何以让作者联想到母亲?
明确: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 母亲也保护着“我”不让我受到伤害和遭遇不顺。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找出关键句子。
句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蔽? 情感:赞颂母亲、歌咏母爱。
(再自由朗诵本诗)
(四)问题探究3:写法指导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荷叶。
2.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寄情、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借物喻人)3.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五)总结
《荷叶 母亲》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母亲就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伞下,一切暴风雨都是脆弱的水珠。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是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
/ 9
蔽 的“荷叶”。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最后再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首献给母亲的诗。
(六)问题探究4:对比《金色花》与《荷叶 母亲》
这本课的两首诗均为散文诗,那么两首散文诗有哪些异同点?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思考维度:情感表达、主题、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大家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补充。
相同点:
① 情感表达:都是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② 写作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不同点:
①语言角度:《金色花》语言质朴。《荷叶•母亲》语言淡雅清婉 ②写作手法角度:《金色花》因情造景。《荷叶•母亲》是触景生情 ③表达主题角度:《金色花》中既有母爱的光辉,还有孩子的爱心。《荷叶•母亲》更多的是赞美母爱。
④写作内容:《金色花》写一天时间里儿子三次与妈妈嬉戏,《荷叶•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红莲的情景联想到伟大的母爱。
(七)课时作业
1.冰心把母亲比作荷叶,你想把母亲比作什么来表达对于母亲的爱呢?你能否也用散文诗的笔法来完成一首小诗。
2.你能说一说《荷叶母亲》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吗?
解题思路:先找到提到母亲的句子,明白母亲没有正面出场,完全使用了象征手法——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象征了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包含情感的文字,表现了母爱的动人,“母亲”正是这样一个保护孩子的形象。
/ 9
第三篇:2、暖流第一课时
2、暖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书后列出的8个词语。
3.说出“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提示语提示的语气读人物的语言。
2.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教法学法
运用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005)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课之前,我先播送一则天气预报:今天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12摄氏度,偏东风三级。昨日,有一股暖流自西向东移动,江苏地区气温近日将有所回升。2.提问:在这则天气预报中,“暖流”指什么?
3.导入新课:在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板书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设计目的:
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谈话,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暖流”的本义,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2.交流自己的理解,谈出“暖流”本指温暖的气流。)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4)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尝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7.互相交流分段及段意;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从“涌动”一词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心情会这么激动呢? 3.组织讨论上述问题。(知道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讨论对“涌动”一词的理解,感受因为江主席来看望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从而令南开大学的师生员工心情异常激动。让学生各抒己见)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全文生字,引导讨论:这么多生字中,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很快记住其中的哪几个? 2.指名读
第四篇:开天辟地第一课时 2
《开天辟地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引导学生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自学互帮+讲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2、齐读课题2遍。
3、大家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四个
主要问题:为什么?谁?怎样?之后的情况?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布置自读要求:
(1)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对照生字表,(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 难句子反复读,长句停顿就不难。
2、检查自学效果:(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自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概括每小节的意思。(3)根据板书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
1、课件出示第二小节指导读,感悟到盘古的力大无穷。
2、课件出示第七小节指导读,感悟盘古勇于献身精神。
3、带着对盘古的崇拜、赞叹之情齐读全文。
四、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默记
2、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3、校对
五、布置作业用两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完成描红本。
3、回去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板书设计
开天辟地
盘 古
混沌一团
化生万物
第五篇:2、《长征组歌》第一课时[模版]
淮安市和平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二课
第一课时
课题:《长征组歌》两首 第一课时
主备人:王长安
授课人:赵静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淮安市和平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二课
第一课时
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课堂练习随堂练1、3
六、板书设计
奇——解、出、临、逼、赶、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阅读语文读本《七根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