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8:2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第一篇: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2009年2月19日,是白寿彝先生百年诞辰,我们不应忘记这位历史学家关于认真读书的真诚嘱咐,这也是对这位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的最好纪念。新年伊始,我又想起了白寿彝教授谈读书的事。1982年,我写了一篇小文,叫做《白寿彝教授谈读书》,发表在《读书》杂志

1982年第5期上面。这篇小文的内容,主要是写了白寿彝先生强调读书的重要及有关的主张,如要学习顾炎武“采铜于山”的精神,要举办小型读书会,要关心当代人的著作,要以真诚、宽厚的态度来评论当代人的著作等等。记得当时一位编辑还约我到《读书》杂志编辑部,就白先生倡导举办读书会的问题作了一些交流。18年后,白先生在完成多卷本《中国通史》总主编的学术工作后,与世长辞。而我写的那篇小文,也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了。此时,我之所以又要写“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的问题,一方面,是不能忘却他循循善诱地希望晚辈、后学认真读书的那种真诚的嘱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今年是这位史学家的百年诞辰,激起自己心中的缅怀之情。读书和功力

1981年,白寿彝先生写了一篇短文《要认真读点书》。此文开篇,作者作了这样的“自我反省”,他写道:

1980年11月,陈垣百年诞辰。12月,顾颉刚逝世。为了纪念这两位老先生,我读了他们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使我深深地感动了的,是他们治学的功力,是他们认真读书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在治学的功力上,在读书的认真上,能赶上他们的,恐怕是不多了。就我和我同辈的一些朋友来说,我们很少认真读历史书,也很少认真读马列的书。多年以来,我们的研究成果不多,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读书不认真至少是一个很大的原因(《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页)。

这些话,不是谦词,也不是为了说说好听,而是真诚的自省。当时白寿彝先生72岁,能作这样真诚的自省,在那时也并不多见。我们不妨把这些话看作是对所有史学工作者的期待和激励。白先生常说,他“70岁才开始做学问”,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真诚的态度。当今人们由于“竞争激烈”,已经没有“认真读点书”的工夫了。可是,“创造性”的东西似乎比当年要多得多,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认真读书和治学功力的关系,是人们都懂得的。治学功力,反映了一个学人的多方面修养,但多读书,善于读书,毕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白先生在这篇短文的结尾处写道:“只要能认真读书,读一本就会得到一本的益处。读书不难,认真读书也不难,最难的是要长期坚持下去。只要能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史学工作是会逐渐改变面貌的。当然,读书不是治史的唯一大事。但在现在来说,这确实是第一件大事。”(同上书,第426页)二十多年前,白先生把学人的读书说成是“第一件大事”,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十年“文革”无法读书而说的。现在历史条件变化了,社会发展了,科学技术进步了,查寻资料的手段多了,更快捷了,那么,学人的读书(这里指的是读纸本的书),又该是第几件大事呢?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我想,“要认真读点书”,在今天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锻造”学人功力的基础。关于“四史六通”和三十部名著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一个人以毕生的精力,也只能阅读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那么,对中国史学史研究者来说,究竟哪些书是最基本的呢?对这个“难题”,白先生作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无疑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他的见解也是在不断思考中逐渐形成的。

20世纪80年代初,白先生写了一篇《说六通》的文章,文章提出:“史学史工作者”应当以“四史”、“六通”作为基本的读物。他写道:

“三通”是大家熟知的重要的史书。“三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我的意思认为,可以提出“六通”来,就是在“三通”以外,加上《资治通鉴》,再加上刘知幾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这“六通”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可合称为“四史六通”,这是我国中古时期历史著作中的代表作。在五十年代,我曾把这个意思跟同志们谈过,现在觉得这个看法还符合事实。但“三通”和《通鉴》卷数多,《史通》的典故多,《文史通义》的创见多而文字简奥。这六种书读起来很不容易,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史学史工作者来说,这样的功夫是少不了的(见《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0页)。

文章中说到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四史”,俗称“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作,这是学术界的共识,故白先生的这篇文章重在讲述“六通”。而对于“六通”的特点,他根据自己的见解,一一作了概括性的阐述。他认为:“从《史通》全书而论,主要讲作史的体材和体例。”“《史通》的‘通’,可以说主要是史书体例的‘通’,史书编写形式上的‘通’。”“杜佑《通典》是一部关于典制的通史巨著。„„全书的结构很有逻辑性,这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体系的构成,和对社会结构的看法。这书内容的丰富,是隋唐史书的顶点。”“司马光说《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在史料的保存、史料的取舍和一些议论上,《通鉴》都有所贡献,但指导思想是‘资治’二字。”“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主要是关于历史文献方面的汇辑工作。郑樵很重视‘会通’。‘会通’的意义从《通志》看来,大概是包括两点,一点是讲类例,又一点是讲‘贯通’。他的《二十略》是得到好评的。”“《文献通考》是继《通典》之后更大规模的关于典章制度的通史。„„马端临的兴趣在知识性方面,是在历代典章制度的了解方面。这跟《通典》要‘将施有政’是不同的。在书的体例上,《通考》基本上继承了《通典》,但在指导思想上这两部书走的不是一条路子。”“章学诚的书取名《文史通义》,表明他研究的对象不是史事,而是文史之义。这就是说,他通过史文的研究而达到知义的目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研究不在于历史的本身,而在于史学。从认识上说,他这部书比着《通典》等书,都要高一个层次。同《史通》可以说是在一个共同层次,而在这个层次中,《文史通义》比着《史通》,也还是要高一些的。”“章学诚重视别识心裁,重视通史,重视记注与撰述的区别,提出了关于方志和校雠的看法。对于这些问题,„„还可以再系统地研究下去。”(同上书,第660~666页)白先生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述了“六通”的特点,同时还论及了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他的这些见解,卓然自得,本身就是一种“通识”的反映。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关于“四史六通”的认识,证明这是数十年都在作者脑海中盘旋的问题。到了80年代中期,白先生又对中国史学史研究者提出了阅读30部名著的建议。1987年9月,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举办的“史学史助教进修班座谈会”上,对进修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番谈话,他说:

最后,讲讲读书的问题,研究史学史要认真读书。老师在堂上讲书要听,要讨论,要体会,这是间接的读书。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认真读书、直接理解,光靠耳食不行。最近我们选了二十七部书,要求学习史学史的同志必须读。这二十七部书是:

《书》、《诗》、《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续汉书》的《志》)、《五代史志》(即《隋书志》);《通典》、《通志》、《资治通鉴》、《文献通考》、《史通》、《文史通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此外,我又添上三部,凑成三十部。这三部是《论语》、《孟子》、《读史方舆纪要》(见《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第291~292页)。为了引导史学史研究者研读这些名著,80年代中期,白先生在他主编的《史学史研究》学术季刊上专门开辟了“读书会”的栏目,每期评介一部名著,收到很好的效果,亦可见白先生在引导后学认真读书方面的良苦用心。这里,白先生强调了“要自己认真读书,直接理解,光靠耳食不行”。正因为如此,他所开列的这个书单子,是“要求学习史学史的同志必须读”。这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前提。那么,面对这么多名著,怎么去读呢?白先生作为一位史学前辈,一位史学名家,确能理解晚辈、后进的甘苦,于是他提出了首先阅读《史记》、《史通》、《文史通义》的建议。他指出:《史记》“在史学上、思想上、文学上,都是站在当时社会第一线的,就现在来说,还是光辉的。„„《史记》是历史著作中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一部书,一直到现在还有影响。自它以后的历史著作中的许多问题、记载以及写作方法,都是从这部书来的。”(同上书,第292页)就我的肤浅理解,这是指出《史记》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的一把“钥匙”。他还指出:“《史通》主要讲历史著作体裁”,“《文史通义》讲道理讲得相当深”(同上书,第292页)。对于白先生的这些见解,史学史研究者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引导自己走向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与方法宝库的路标。“奉送一点小小的礼物”

这句话,是白寿彝先生在1984年6月,会见连云港教育学院干部班的全体学员时所发表的讲话的结束语。白先生讲话的主题是“学习历史与当好干部”,这是针对这些学员都是做领导工作、政治工作而讲的。这是白先生把倡导认真读书从史学领域推向社会的谈话之一。在这篇简短的讲话中,白先生首先说到“学历史是干什么用的”这个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从人们应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讲起,他说:

学历史是干什么的?学历史就是让我们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嘛!什么叫历史发展的规律呢?过去的社会发展,已经走过的必然的道路,这叫做历史发展的规律,科学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目前,我们的国家,全世界人类要走什么路?这也是历史发展规律;我们将来,包含我们国家,包含全人类要走什么路?也是历史规律。„„要从过去长期历史的发展看今天的现实,当然结合今天的现实,而且要结合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历史,展望未来的历史。这是我们学历史的最重要的一条。不懂这一条,学历史就不得要领了(《学习历史与当好干部》,见《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第280~281页)。

白先生从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用以说明历史发展规律,使人们听起来明白、易懂。

其次,他从历史学的角度,针对干部班学员本身的工作,讲了物质同精神的关系。他说:“学历史了更应懂得历史的主流、历史要向哪方面去,干部才干得好。我们不是搞具体的经济建设、物质生产,是搞思想工作。什么叫思想工作?现在咱们讲两种建设,一种是物质建设,一种是精神建设。平常讲,说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东西又不是两个东西。马克思主义是讲究经济条件的,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精神建设是片面的,这是不错的。还有另外一面,没有一定的精神条件,物质建设也困难。”(同上书,282页)白先生进一步分析说: 我们懂得历史了,特别要在大的方面懂得历史了,真正懂得历史了,就可以拿历史的理解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来武装我们的思想。„„同志们想一想,如果我们脑子里老是有个想社会主义发展,想社会主义前途,为四个现代化强大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着想,把过去、现在、将来的历史一下子联系起来,那就应该产生巨大的力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不是一个人的事了,正确思想影响大家,变成共同的意志了,有利于推动历史前进(同上书,第283页)。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先生是把学习历史看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给史学工作以很高的地位。

第三,白先生深入浅出地讲到学历史,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它的价值,而要从思想的层面来看待历史学的作用。他说:“有人说,人家搞技术的嘲笑我们搞历史的,‘你们搞历史有什么经济效益呀?’我说,我们搞历史没什么经济效益,讲一堂课也换不了多少钞票,没这个作用。但是你把历史讲对了,那个经济效益不可估计。不能算那十张、一百张、一万、二万、百儿八十万,不能那么算,没法衡量,那个经济效益是其大无穷的。这个话,不是咱们在关着门吹大气,确切是如此。要想得深一些,想得远一些,自己的思想境界就高了,对自己要求也会高了,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兴趣、信心也会强了,影响也会更好。”(同上书,第283~284页)这些话,是针对社会上一种流行的看法,也是针对人们对历史学社会价值的极大误解而发的。换一种说法,这正是人们是否真正认识到历史学价值的关键。

对于这次讲话,白先生结合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过程,作了这样一个“小结”: 刚才这些话是几十年想到的,慢慢积累的。我当过几十年系主任,每年新生入学,这系主任得先给同学讲巩固专业思想,就讲历史有什么用处。解放前没这个问题,念书就念书吧!解放后学苏联,一个课要讲目的性,就把目的性说说吧。好不容易说哩!每年得说,说罢自己又不满意,总觉得没有说服力。积累几十年了,觉得现在的看法比较符合事实,话虽然不多,也是几十年的心得。今天你们远道而来,奉送这么一点小小的礼物(同上书,第284页)。在这篇讲话中,白先生尽管没有直接讲到读书的问题,但其核心思想是希望做政治工作的同志都能读一点历史书,而要真正认真读一点历史书,首先必须认识到学习历史、读历史书有什么用处。他在祝贺《光明日报·史学》创办40周年时,曾这样写道:

不少年来,不断有人问,学历史有什么用?这个“用”,如果指的是物质生产的直接需求,恐怕说不上有什么用,如果指的是对国家前途的观察,对国策的制定,对社会风气的改善,那就可能有或大或小的用处。历史不是简单的过去的事情,而是和现实息息相关的。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宝库,正确地对待还是有好处的(《读点历史有好处——为〈光明日报〉史学版“四十大寿”祝福》,见《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册,第303~304页)。

重温白先生的这些见解,感到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有针对性;二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读书与工作的关系等。一个历史学家来讲这些辩证法的理论,自然赋予它以历史的内涵,这实际上是在讲为什么要读历史书以及如何读历史书的问题。认真体会起来,对我们这些研究历史和史学的专业工作者来说,同样是有深刻启示的。所谓“一点小小的礼物”,其实包含着这位史学家多年的思考,其分量原本是沉甸甸的。我的这篇短文所说的白寿彝先生谈读书的问题,只是反映他关于读书问题的几个侧面,并不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全面论述。最后,我想作这样一个简短的概括:读书,这里主要指读历史书,对史学工作者来说,这是同治学功力非常密切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治学功力的具体度量之一;而史学史研究者要有“看家”的书,那就是“四史”、“六通”;要有“必须”阅读的文献,即文中所提到的30种名著;同时,读好历史书,也是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读好了,认识提高了,精神会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对推动历史前进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可见,认真读点历史书,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瞿林东)

第二篇:白寿祝寿词

送给老人祝寿的礼品礼物

a 传统寿品类 b 普通寿品类 c 花贺寿诞

备注: 年岁别称与寿称

不同年岁的人有其别称:

三十: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之年;五十:知天命之年;六十:花甲之年;七十:

古稀之年;八十:耄耋之年。

寿诞也有别名,即“寿称”:

还历:第61岁,是满60岁时的祝寿词; 古稀:70岁时的祝寿词;

喜寿:77岁时的祝寿词,“喜”字的草体很像“七十七”; 伞寿:80岁的祝寿词,“伞”的简写可读作“八十”; 米寿:88岁的祝寿词,“米”字分开可为“八十八”; 辛寿:90岁的祝寿词,“杂”字分开为“九十”;

白寿:99岁的祝寿词,“百”字的第一画去掉即为“白”,一百少一就是99篇二:涉外礼仪思考题

《涉外礼仪作业》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 号 142063710213 姓 名 韦双双

指导教师 田晶华 2015年12月

中国 常州

思考题

第一章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及要求?

目的:通过切实有效的礼仪教育,培育人们理解、宽容、谦虚、诚恳的待人态度,培养人们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平行,培养人们端庄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要求:

1.在国际交往中以礼待人

2.对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习俗禁忌有广泛的了解 2.国际礼节的特征有哪些?

特征:了解外国国家的民风民俗,做到入乡随俗,女士优先,尊重他人,语言动作礼貌,这些是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二章

1、介绍的原则及要求是什么?

介绍就是把被介绍的人介绍给你尊敬的人。

通常做法是“五先五后”即:(1)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在社交介绍中,除名望地位高的女士外,一般是先介绍男士)

(2)先介绍年少者,后介绍年长者(3)先介绍地位低的,后介绍地位高的(4)先介绍未婚女子,后介绍已婚女子(5)先介绍宾客,后介绍主人

集体介绍:在会议主席台、小型会议桌、正式宴会等场合上,主持人或主人,可以按照职务从高向低或座位顺序两种方式进行介绍。(1)自我介绍时,不应自己将职位或职衔介绍。(2)在社交活动中,女士一般不主动向男士作自我介绍。(3)在事务性交际中,西方女士会主动向你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4)介绍时除年长者,男子一般应起立。实业界的介绍习惯和一般社交习惯是完全不同。在实业界,不分男女老幼,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总是被介绍给社会地位较高的人。

2、握手礼的主要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握手时间应短暂

⑵握手力度应适中

⑶握手时精力集中

⑷男士握手应脱去手套,表示礼貌,女士虽可带手套,但遇地位高的人,仍应脱去手套。

⑸ 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

⑹平辈的朋友中,相见时先出手为敬,而对长辈或上级,应等对方先伸出手。⑺ 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出手后才握手。

⑻ 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

第三章

1、公共场所中,个人举止行为要注意哪些?

⑴ 在公共场所中,应尽量避免从身体内发出各种异常声音。

⑵ 公共场合不得用手抓挠身体的任何部位。

⑶ 公开露面前,须把衣裤整理好。

⑷ 参加正式活动前,不宜吃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

⑸ 在公共场所里,高声谈笑、大呼小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

⑹ 对陌生人不要盯视或品头论足。

⑺ 在公共场所最好不要吃东西。

⑻ 感冒或其它传染病患者应避免参加各种公共场所的活动。

⑼ 要无条件地遵守和服从公共场所的规定。

⑽ 在公共场所不要趴或坐在桌子上。走路的脚步要轻。

2、一般社交的原则内容是什么?

重要原则之一:“不要在公众场合故意引人注目”。公众场所是实行文明礼貌第一场所。人际交往遵循“互动”原则,只要一方向另一方做出礼貌、友好的表示,另一方也会做出相应的礼貌,友好的回报。

第四章

1、交谈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一、委婉含蓄

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培根)。

语言表达的优劣,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社交场合中,用文雅的语言表达通俗的词语。

在政治外交场合,使用外交语言性质的婉词。

二、求同存异

人际交往一般都需要通过相互交谈取得共识,以便协调合作。当双方观点不一致时,切忌依势压人,避免争论,求同存异是最好的方法。

在对对方的意见必须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应平心静气,措辞婉转、得体。肯定对方的意见中正确或有见解的地方,即表示了充分尊重对方的意见。

要能容忍不同的观点。

三、善于聆听

善于聆听是谈话成功的一个要决。

专家学者研究,成年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有7%用于交谈思想。在近7%的时间里,有30%的用于讲,有45%时间用于听。

大部分富有创见的思想都象电火花一样,在同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产生出来的。光听还不够,还应该思考你听到的东西。这样吸取别人的思想和新信息,同时也会获得对方的好感。

四、坦率诚恳

同别人交谈,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对方认定你是有诚意同他沟通思想、交流意见。

坦率的力量在于真诚。人们之所以喜欢坦率,就是不喜欢虚情假意。对一件事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清楚。藏头露尾,欲言又止,致使对方产生猜疑,这是最 要不得的。

五、诙谐幽默

诙谐是说话风趣,引人发笑。

幽默是有趣或可笑而又意味深长。

“善谈心者善幽默”(培根)。幽默最显著的外露特征就是笑,幽默引起的笑,是非常深远、隽永和耐人寻味。在幽默的笑中,人们可以发现严肃、美好、善良和崇高的印迹。幽默的目的是审美和沉思。幽默是人间的一种美,语言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美。而追求美的理想总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密不可分的,高尚的情操,能使幽默成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幽默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只要你了解幽默的特征,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幽默感会逐渐成为你人格特征的一部分。

六、因人而已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人是最复杂的,在思想、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所以交谈则需“因人而已”。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所以,在涉外交际场合中,必须考虑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特点,即根据不同的社交对象、地点、时间、事由而采取相应的形式和内容,以便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2、与欧美人语言交际的准则内容有哪些?

1、欣赏物品,莫问价值

2、情同手足,莫问工资

3、初次见面,莫问姓名

4、敬老尊贤,莫问年龄

5、与人约会,莫问住处

6、与人为友,莫问婚姻

7、关心他人,莫问身体

8、问候致意,莫问吃饭

第五章

1、体语的辅助作用是什么?

体语是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

它通过眼神、面部肌肉运动、手势等诸多无声的体语,将有声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以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

它能充分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并可帮助受话人深刻、准确地把握言事意旨,有效地防止因语言表达的空泛而带

2、手势(体语)应用的原则是什么? 手势语(体语)的运用应依循适切,一致,随附,简括的原则。

适切:

a、适合交际对象。

b、适切指的是适应交际情境和环境。c、适切指的是适合人际关系。

一致:是指在口头交际的全过程中,个人所用手势语(体语)在体系上的一致。随附:指随附对方的手部动作姿势。

简括:要重视手势语(体语)在口头交际中的运用,但并非多多益善。

第六章

1、服饰穿戴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人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就应该有不同的服饰穿戴,要注意所穿戴的服饰于外围环境的和谐。如出席婚礼、参加吊唁活动等。

第二、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的社会角色相协调。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必须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服饰的穿戴方面也同样有着明确的规则。无论何时何地,根据自己的角色来选择适合于这个角色的服饰来装扮自己。

第三、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的自身条件相协调。

人们追求服饰美,就是要借助服饰之美来装扮人自身,即利用服饰的质地、色彩、图案、造型和工艺等因素的变化引起他人的错觉,从而美化自己。

第四、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的时节相协调。

注重了环境、场合、社会角色和自身条件而不顾时节变化的服饰穿戴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特别注意保持服饰的清洁与整齐。整洁是服饰美的根本。

2、何为“tpo”原则?

“tpo”原则,即“tpo”是英文时间、地点、目的三个单词的缩写。“tpo”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的穿着、化装和佩戴首饰应兼顾时间、地点、目的,而不能毫无章法。

第七章

1、办公室的礼仪内容是什么?

1、要树立整洁、端庄的个人仪表形象。着工作装或较为保守的服装。西装要打领带。女士着装要美观大方,不要过于夺目和暴露,可化职业淡装。

2、要做到“六不”:不随意对他人评头论足,不谈论个人薪金,不要委过给同事,不干私活,不接听私人电话,不打听探究个人隐秘。

3、要做到“四要”:办公室卫生要主动搞,个人桌面要整洁,同事见面要问好,办公室来人要接待。

2、公务礼仪的作用和原则是什么?

作用:

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信息、提高办事效益。

1、真实真诚原则

公务活动的内容是事物,但公务活动的对象却是人,努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公务礼仪的第一要旨,公务活动中对人应真心实意,对事要实事求是,不说谎,不欺人,相信他人,尊重他人。

只有真实、真诚,才能换取尊重、和谐,才能获取丰收的硕果。

2、讲求信用的原则

“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人际交往需重视信用,公务活动更要讲信誉。在工作中,遇到有约会、会议、接见、会谈等活动,决不能拖延迟到,迟到不仅是一种十分失礼的事情,有时还会影响到办事的效果。信誉是组织的生命,每一位公务人员在工作活动中都应该为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信誉而努力。

第八章

1、自助餐的特点是什么?

1、可以安置更多的宾客。

2、服务人员少。

3、不拘礼节,无拘无束,气氛热烈,宾主尽兴。

2、招待外宾吃中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 不必谈“招待不周”、“酒菜不好”等之类的谦虚话,以免引起外宾的误会。

⑵ 介绍酒菜时,对曾来过中国的外宾,不要说“这是中国的名酒、名菜”这类话。⑶

席上餐具使用时,不要用口纸或餐巾去擦拭,以免引起误会。

⑷ 给外宾布菜,应用公用餐具去取。

⑸ 有事不要过分地交头接耳。

第九章

1、赠送礼品要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赠送的对象是谁(who)(2)赠送的目的是什么(why)(3)如何送,怎么送(how)篇三:长寿文化

长寿文化之日本篇

在日本,男性最长寿的地方要数横滨,当地老年男性的平均寿命为81.7岁。此前,横滨在日本“长寿榜”中只排第三位,近期的调查显示,该地区已跃居首位!横滨是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这项调查结果打破了此前“山村闲居才长寿”的观念。日本东京大学有关学者分析,老人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多、居住环境好以及医疗条件便利,是男性长寿的主要原因。

横滨公园多,绿地广,仅小小一个青叶区就有大小226个公园,很方便老人活动,而新鲜的空气更有助老人健康。每天早上,这里的老人都会在公园里打门球。91岁的饭岛忠雄先生是门球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位。他说,我每天除了打门球,还要教小学生敲日本大鼓,有时也会下地干活。问起他的长寿秘诀,他说,我不爱闲呆着,爱跟别人交流,爱学习。

一、环境优良 1 自然环境: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因海边的空气新鲜,又有优质水资源,才能培育出无污染的动、植物,使人们食用不再受害。尤其在绿化方面,日本可在世界称雄,几乎到处是一片翠绿,空气中充满负离子,眼睛不易疲劳,精神易于放松。到了春天,漫山遍野樱花怒放,让你在花香乌语中感受到春之美;秋天来了,天气晴朗,山地上红红的山枫叶,在秋风中摇摆,绚丽缤纷,宛如一片红的海洋。这一切优良的大自然生态环境都有助于日本人的健康长寿。2 社会环境: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自小至老的医疗费都由政府补贴,不用掏钱,不必为生重病无医疗费而走投无路。由于日本很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老年人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全社会关注。由于老年人口聚增而出生率降低,导致老人和子女分居的社会问题突出,为此,日本先后制定了《老人保健法》、《老人福利法》等一系列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规,老年人基本上都可以安度晚年。

二、饮食丰富 1 丰富的海产品:日本的长寿村多在海边,那里随时可吃到各种新鲜的海产品。特别是海鱼有丰富的高蛋白质,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epa可使血液不易形成血栓,具有预防中风及心肌梗塞的效果;dha占大脑细胞的10%,与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对防治大脑老化有很好作用。2 菜肴低盐高蛋白:日本人爱吃清淡的菜肴,所谓低盐高蛋白食物,这种饮食结构已被世界公认为科学、合理、卫生饮食习惯。对人体发育成长和不易老化都有益处,特别不易患高血压和中风。例如日本人爱吃的低盐泡菜和中国的很不一样,除盐少之外,发酵时间也短,容易促进消化。

三、讲究心理卫生

大和精神为灵魂: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有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由于长期受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为贵”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主张,而日本人即牢牢地吸收为己用,把“和”视为一切社会交往的首要原则,“大和精神”成为日本民族的“灵魂”。日本人有强烈的合群意识,始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以和为贵”来解释日本内部团结,是最为恰当的。他们也以此有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集团性”著称于世,虽经战败,但凝聚力却有增无减,导致了日本经济奇迹般的起飞,可见民族和谐是何等重要。2 注重性格修养:日本一贯有注重性格修养的传统,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经济的发达,日本人受教育的程度提高,民族素质大有增强。如讲礼貌,待人和气,恪守信用,性格豪爽、认真严谨,是多数日本人所具有的品质。在公共场所,很少听到大声喧哗或吵闹。日本有一句口头禅:“不给别人添麻烦”成了日本人的生活准则。整个社会提倡“安于本分、敬业重业”精神。不少人都加强内心修养,像儒家的“不动心”、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处世的忍耐力增强,“不听闲言,不说别人坏话,常存敦厚之心”的处世格言,几乎家喻户晓。这些精神调养,对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对国民的健康长寿,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四、重视国民运动 1 为增强体质去运动:日本国民普遍重视体育锻炼,并非是为了将来得奖牌,而是为富民强国把身体练得更强壮,搞体育运动只是一种炼好身体的手段。日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重视体育课,常开展各种运动会,既培养了顽强的拼搏作风,又增强了国民体魄健康。在日本的一些幼儿园或中小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光着脚绕着操场或沿着走廊有组织地进行慢跑运动。这就是日本的“赤足”训练。他们从小注重孩子们的体格锻炼及吃苦精神,这为何不能引起我们学校的重视呢? 2 老人不服老去运动:在日本每天清晨或傍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奔向运动场、旷野,从事慢跑、打网球、打排球、棒球、羽毛球、乒乓球、踢足球等运动。这种良好的增强国民体质的意识和精神,为每个日本人的身体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日本老人也普遍有不服老的共性,他们经常自发组织各类球队进行比赛活动。他们还喜欢步行上街,坚持不乘小车而骑自行车去郊外远足。他们乘地铁时往往须换2至3次电车才能到达,虽然有自动电梯可乘,但老人们却喜欢选择上下阶梯,借此机会也来锻炼自己的腿力。日本老人还喜欢旅游,特别喜欢泡温泉。由于不同水质的温泉对不同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经常泡温泉澡还能润滑皮肤呢。温泉旅游是日本最大众化的运动。箱根汤本的大涌谷是一个火山口,现在还时常喷出一些带硫气体。当地人把鸡蛋放进硫磺洞里,仅三分钟鸡蛋就变成了浓黑色,这个黑壳鸡蛋当地人称之为“黑玉子”,据说,吃一只“黑玉子”可延寿7年,你相信吗?可买的人真多啊!

长寿文化之英国篇

活到100岁的老人都有哪些长寿秘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为您揭开答案。参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新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些年龄在百岁(女性在102岁)以上的长寿人群,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配偶、子女身上。这项研究发现了长寿人群的一些有趣特质: 1.他们都不肥胖,其中男性多数是消瘦的。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发病率低60%。2.他们通常能够保持机敏的头脑。对于那些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比如心脏疾病和癌症,他们也能够避免,或是延缓其发展趋势。3.他们通常能很好地处理压力。4.低神经质。他们很少有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性格开朗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低50%左右,还不易受外界压力影响。这与他们大脑中的皮质醇水平偏低有关。有多项措施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比如常冥想、喝红茶、睡午觉。5.高外向性。在这些老人中,无论男女,都非常喜欢社交,并相信需要时朋友会向他们伸出援手。

长寿文化之中国篇

(一)长寿,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长生不老”的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历史一样久远,长寿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长寿文化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古朴、凝重,既注重理念的作用,又注重实践的功效,源远流长,多姿多彩。

自古以来,中国人从未中断过对长寿的追求,在我国民间,嫦娥偷灵药、彭祖不老、秦始皇求仙、汉武帝炼丹„„流传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经典故事。

中国人用字十分讲究字意。有趣的是,人从生到死,均有“寿”字组成的词相伴。例如:在出生时,有寿诞、寿辰等;祝愿活得安康快乐方面,有寿安、寿康、寿恺等;过生日时,有寿桃、寿酒、寿面等;为老人祝寿时,有寿诗、寿联、寿面等方面的内容;人“走”了,又称为寿终、寿寝。

祝寿的吉祥语很多,内容丰富,含义深远。如南山之寿、寿比南山、福海寿山、万寿无疆、长命百岁、长命富贵、与天地同寿、福寿安宁、寿倒三松、延年益寿等等。

现在,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60岁为中年人,60~75岁为年轻老年人,75~90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我国在《老年人权保障法》中规定,60岁以上公民称为老年人,一般退休年龄也以此为准。

我国长寿的老人,各年龄段拥有许多别称,各有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60岁被人们称为“花甲”。孔子的《论语》曾写:“六十而耳顺。”所以60岁的老年人,又常称为“耳顺之年”。70岁被人们称为“古稀之年”。它源于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又称“杖国之年”。80岁被人们称为“耋”,80岁以上称为“髦”。80~90岁的老年人,称为“髦耋之年”。给这个年龄段的老人祝寿,常常送一幅“猫戏蝴蝶”画,猫是“髦”的谐音,蝶是“耋”的谐音,是恭祝老人长寿的意思。80岁,也称为“杖朝之年”。88岁,称为“米寿”,这是因为“米”字可以分成8份。90岁被人们称为“九秩”、“九龄”、“眉寿”等。所谓“眉寿”,是指老年人的眉毛甚长,也是

老年人长寿的特征。99岁称为“白寿”,因为“百”字去掉一横即为“白”字。所以,称99岁大寿为“白寿”。

我国民间通常说来,从60岁开始,过生日叫“做寿”,在每逢整十之前的九,如69、79、89、99岁生日时,则要过大寿。民间习俗有“贺九不贺十”的说法。操办大寿,寿礼、寿俗更加丰富多彩,如寿堂、寿樟、寿联、寿文、寿烛、寿桃、寿面、寿酒等等,一应俱全,洋溢着浓郁的“寿”文化传统色彩。

为老年人操办寿宴,无论宴席丰盛与否,均少不了面条,特称为“长寿面”。面条越长越好,其含意是祝福寿命很长。老人吃一碗长寿面后,如果还想吃的话,亲人要给老人加面条,称为“添寿”。在寿宴上,还要给老年人敬寿酒,谐音“寿久”,有祝福长寿的美意。另外,民间还有敬“寿桃”的习惯,如果一时无法购买鲜桃,就用米粉制成桃子形状,它也是祝寿的吉祥物。女儿去娘家为亲人祝寿,往往送8个寿桃,象征“八仙庆寿”,也有的地方习俗是送9个,象征“长久”。

由此可见,我国的“寿”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含意深刻,备受重视,代代传承,达到最高境界。

长寿文化之中国篇

(二)如皋

一座城,一旦和神秘挂钩,那便会撩拨起人们前往一探究竟的欲望。明朝“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的才气,以及他和名妓董小宛的爱情佳话,当年让如皋这座小城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而如今这座千年古城的更神秘之处,在于随处可见的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的百岁老人,他们已经成为这座古城里一道奇特的风景。神奇“天水”

这一次,徐福愧对秦始皇。

“想当初,秦始皇命令徐福带500童儿童女从鹤子湾经如皋港出发寻找仙药。没有想到,徐福在归途中海上狂风大作,传说仙药遗落在一个叫如皋的地方,从此如皋寿星辈出。” 还听如皋东方大寿星园的导游们说:“在很久之前的暴雨前夜,天上突然掉下一颗陨星,其声响如炸雷,激起有一千米高的水花。在第二天的时候,鹤庄村民只见云中出现一位白须仙翁手托桃树盆景,乘鹤飘然而下,降落在今天的鹤子湾。” 世世代代的鹤庄人都相信受惠于大寿星,于是人们为了感恩便在现在的鹤庄修建东方大寿星园,在寿星园里塑了一座49米高的巨型寿星雕象。

在和老人们谈话时得知,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岱也是如皋人,他活到96岁。众所周知,他身处的是战乱、灾荒不断的时代,当时的人寿命普遍不长,他的长寿为如皋人长寿提供了历史的凭证。

在东方大寿星园里有一块长寿陨石,凡是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摸摸这块石头,祈愿家人和自己能长寿。在《如皋县志》中有记载,唐朝的乐子长遇仙人送药,这乐子长每年夏季潜入鹤子湾,触摸从天上掉下的陨石,据说摸一次增寿一岁,最终他享年180岁,成为如皋鹤庄寿命最长的人。

在如皋除了有长寿陨石,还有百岁桥。听同行的人说,早在乾隆年间,如皋城里有一户人家祖孙三代都活过一百岁,当地人为了沾这祖孙三代的喜气,便筹资建立一座百岁桥。从那时起,凡婴儿满100天时家族里的男性长辈就会抱着过百岁桥,祈求活到百岁,这一风俗一直在如皋流行。

如皋人逛完百岁桥之后,还爱和家人一起用“天水”泡茶喝。如果在下雨天的时候,几乎每户人家的屋檐下都会大缸积贮雨水。雨水经过沉淀,如皋人称其为“天水”,这也为如皋人长寿现象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在如皋关于长寿的传说很多,当地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员给出一份关于如皋长寿人口的数据资料:“2004年时,如皋有145万人口,其中90岁以上老人4002人,长寿人数的比例是联合国颁布的长寿标准的3倍。”另据悉,2010年5月24日,江苏省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公布调研如皋百岁老人情况,其中百岁老人高达255位,总数居全国县(市)之首。这些数据都为“如皋人长寿”这一说法提供了现实依据。

土藏“仙药”

“如皋的萝卜赛雪梨,萝卜条咯嘣脆,吃了能活90岁。”这个长寿的“小秘诀”,至今仍在如皋民间广为流传。有专家提取了如皋萝卜的汁液进行分析,发现在萝卜里含有十几对微量元素,其中萝卜的硒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萝卜。近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则对如皋多个土壤采集点进行了取样分析,发现如皋土壤中微量元素硒的含量很高。以如皋的白蒲镇为例,这个地区每千克土壤中,镍、硼、硒的平均含量分别达0.16毫克、1.04毫克、4.75毫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专家们乐此不疲地寻找如皋人长寿的秘诀。最终通过抽取当地的地下水进行化验,发现水中含有的硒元素是其他地方的几倍。长期从事硒研究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罗大珍教授给出这样的解释:“硒是人的生命活动当中不可缺少的多功能微量元素,是强抗氧化剂。它是生物化学酶的重要成分,可以消除催人衰老的自由基,有抗衰老、保健的双重功效。” 除了土壤里隐藏的的硒元素,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也是如皋人赖以长寿的因素。对抽取的如皋108位超过100岁的老人进行分析,有关部门发现他们已长期养成早睡早起,按点吃饭,定量用餐,遵循“淡、杂、鲜、野”这一饮食标准的习惯。

调查如皋2000多名85岁老人后发现,65%的老人喜欢讲故事,唱山歌,养宠物,剪窗花,养花草等,老人们拥有知命、乐观、大度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专家们还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在如皋100岁老人中女性比例比男性的比例大,因为女性比男性耐力大,更注重情感的满足。最重要的是长寿女性多次生育,女性的很多疾病在产期中得到治愈,新陈代谢的更新也为女性日后的长寿提供了基础。如皋的老人们说,除了水土好,还有遇到儿女孝顺,心里舒服,自然会长寿。大孝延寿

“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这群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边的人用自己的言行为家中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温暖。

如皋的孝文化历史很悠久。在《左传》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因此“如皋”之名由此出。这位贾氏留下《如皋贾氏宗谱》,奠定了如皋人孝文化的基础。在《宗谱》记载始祖以下历八十六世至今,其中一位族长的“家训”是:一孝亲、二教子、三敬长、四持身、五治家、六安命、七处世、八驭下。《宗谱》中的“礼仪十六条”,讲述着从正月初一到十二月三十一年中所有节日的礼仪规范。千百年来如皋人奉行孝道,让“孝”薪火相承,生生不息,如今《如皋贾氏宗谱》已成为如皋人孝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皋人都相信孝敬父母,老天爷也会给其子女延寿。在旧《如皋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康乾盛世时人的平均年龄仅为36岁,而如皋孝子卢崇孝却享年83岁。在如皋的孝文化氛围中,如果有人不孝顺老人,那么邻居们都会指指点点。

在如皋到处可见,儿孙绕膝,尊老爱幼的场景。传统的孝文化,已成为如皋老人能够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如皋百岁老人中有94.1%的人与子女、孙女、重孙子女生活在一起,只有1.7%的人与老伴一起生活,4.2%的人独自生活。篇四:日本习俗 信仰忌讳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 4和42的房间和病床。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

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你将给他一笔现金。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头皮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社交禁忌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进入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在日本,访问主人家时,窥视主人家的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在日本,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的习惯。日本人从来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妻子也以不参与丈夫的事业为美德。

日本礼节介绍

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名片交

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日本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在公司里,日本人都坐椅子,但在家里,日本人仍保持着坐“榻榻米”的传统习惯。坐榻榻米的正确坐法叫“正座”,即把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轻松的坐法有“盘腿坐”和“横坐”:“盘腿坐”即把脚交叉在前面,臀部着地,这是男性的坐法;“横坐”是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这常是女性的坐法。现在,不坐“榻榻米”的年轻一代在逐渐增多。日本人不喜欢针锋相对的言行与急躁的风格,把善于控制自己的举动看作一种美德,他们主张低姿态待人,说话时避免凝视对方,弯腰鞠躬以示谦虚有教养。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同事、行人间极少发生口角。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三人以上交谈时,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在公共场合以少说话为好。乘坐日本的地铁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无人而大声交谈的现象。除非事先约好,否则不贸然拜访日本人的家庭。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饮酒是重要的礼仪,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相互斟酒才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斟茶时,日本人的礼貌习惯是以斟至八成满为最恭敬客人。

日本人给老人祝寿,是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年岁。如61岁为“还历”,意思是过了6o为1岁,返老还童;7o岁为“古稀”;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因汉字“米”拆开可变成八十八;99岁为“白寿”,因为“白”字上面加一横为“百”。篇五:生日送礼的原则 ? 生日送礼的原则 小小的礼物,略表我的心意,祝贺您抵达了生命的又一个里程碑。? ? 生日作为人生的开始之日,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一直受到

人们的重视。每逢生日来临,人们都要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举行庆祝活动,借以提醒自己珍惜光阴,同时感激给予自己各种帮助的亲朋好友。? 送礼在生日庆贺活动中是很重要的祝贺方式、亲人、朋友、同

事过生日的时候,送上礼物表示祝贺,可起到增强友情,、融洽关系,改进工作的目的。? 作为生日礼物的花样和品种很多,但人们还是经常为送生日礼

物而发愁,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却不知该送什么好。? 送生日礼物时先要搞清楚对象,是亲朋好友,还是一般的关系,是自己的恋人,还是普通的女朋友,不同的对象,所送的礼物是不同的。? 年龄也是在送生日礼物时要注意的,才几岁的孩子和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过生日的方式以及所送礼物都各有不同。? 送生日礼物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兴趣,符合生日这天送出的、对

方又很感兴趣的礼物,当然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送生日贺礼要讲究适度,处理得当,注意场合、家庭环境、季

节变化等,如果不因人因事因地而宜,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亲友之间贺生日是常事,但不能搞得庸俗化,要做到有理、有礼、有益。? ? ? ? ? ? ? ? ? ● 生日送礼的原则 因人而异 给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生日礼物。因地而宜 送生日礼物要注意各地风俗和嗜好。因时而宜

送生日礼品要考虑时代、季节等因素,相机送礼。因陋制宜

生日送礼不要铺张,要量力而行,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制作

有寓意的生日礼品。

第三篇:听于丹教授谈读书

听于丹教授谈读书

2006年10月以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教授,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解读《论语》和《庄子》,社会反响强烈。根据演讲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书累计销售量超过600万册,成为图书出版界的一大“亮点”。由于丹讲座引发的学习中国古典的热潮,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贡献。

据我们了解,于丹教授的父亲于廉,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还曾长期担任万里同志的秘书,是名副其实的老秘书工作者。这位老秘书工作者的女儿是怎样读书的?她有哪些读书心得和体会呢?本刊“读书生活”栏目一直想请她谈一谈。金秋九月,于丹教授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望经拜道 各有一好

采访中,于丹首先向我们讲述了她非同寻常的读书经历。她说,对于经典的喜欢和爱好,主要得益于父亲的悉心培养。

于丹小时候几乎无书不读,《诗经》、《论语》、《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她在孩提时就看过。当时,邻居看到她读这些书,觉得很惊讶,便善意地提醒她父亲:“孩子这么小,她读得懂这些书吗?”而于廉却说:“我们家是百无禁忌,认得字就让她看吧,看不懂也没有关系,慢慢地就懂了!”父亲的开明让于丹带着“玩”的心态开始接触经典。

由于父亲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耳濡目染,于丹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便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她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后来报考硕士研究生时,于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研究唐宋时期文学。但是她的想法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于廉认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研究中国文化必须从先秦开始。无奈之下,于丹只好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在攻读先秦两汉文学硕士期间,于丹发现家里的书架上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取书比较方便的那一格书架,是经常给摆上新书的。她还发现,这些书跟她所学课程的进度基本吻合,她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想要看的相关书籍。于丹渐渐明白,父亲在以这样的方式拓宽她对经典的多层次感知。他不是喋喋不休地口授、教诲,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慢慢地,于丹为自己选择这个研究方向而庆幸。“先秦两汉文学一读下来,我就很惊讶。其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都是以这个阶段为起点,而且都没有超越它。”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无疑是她多年读书经历的有感而发。

对于书籍,只要是能看下去的,于丹都会拿来浏览。好书坏书,自己判断;精华糟粕,自己抉择。掌握了予取予弃的奥妙,使她在阅读中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于丹说,有时阅读一本闲书,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正是因为读书不拘章法,今年国庆期

间,于丹在央视3套《文化访谈录》讲起了《昆曲心得》,令全国观众赞叹不已。

虽然以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成名,但于丹却说,相之于儒家,她更喜欢道家。年轻时,于丹曾在北京郊区一个叫柳村的地方下放锻炼过两年,那时她的枕边一直摆着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从这本书里,她看到了一种境界,那是一种困顿、贫穷、苦难都不能剥夺的生命的自由和骄傲。

嗜之越笃 技巧越工

从2000年开始,于丹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近50个电视栏目的策划,并于2006年国庆期间推出七期《于丹(论语)心得》,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主讲人之一。随着阅历的增长,于丹对读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把阅读真正当成生命的一种方式去享受,才是正确的读书态度。于丹用“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来形容读书的三层境界。

“读书不单是读书本,更要阅人阅己阅生活,靠悟性读出智慧。只有真正乐在其中,回归到内心,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丹看来,读书不应仅仅为了获取知识,而更应该发自内心。

她进一步解释说,读书关键不在于你读什么书,而在于你以怎样的方式读书。读书要带着经验去读,经验可以激活读书中的很多体验,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悟性。读书的数量不说明任何问题,关键是你在一本书中能够悟到什么。于丹很推崇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说:“如果只是读万卷书,那只会读成书呆子,更重要的是要行万里路,用读书来启迪心智,走好人生的漫长旅程。”

于丹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的时候把自己懂的、不懂的知识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坎坷和境遇,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像老牛反刍那样慢慢回味。于丹说,她读书的数量不是最多的、读书的质量也不是最精的,但是正是因为她有反刍的功夫,在不同的境遇下经过咀嚼之后,书中的营养就可以滋润她的生命。

从央视“百家讲坛”成名之后,于丹经常出席一些社会活动,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当我们问及这是否会给她的读书带来影响时,于丹说,人生百态,任何情境都适合读书,关键是看你怎么读?人在喧嚣中、嘈杂中、争吵中都可以阅读。可以随时随地读,风卷残云、囫囵吞枣地读,也可以拿起书跟对方争论,甚至可以在烈日下跑跑跳跳地大声吟诵。如果给读书加上沉重的负载,就享受不到读书的乐趣。

于丹以《论语》为例说,中国古人说起读书来,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老师要求学生要“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会意”,就是先有所会,懂的不仅是字面的意思。也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心领神会,一种与书的作者心灵的沟通,一种发自内心的获得真知后的快乐和充实。

超乎功利 乐在其中

“不要以一种纯功利之心看待读书。而应把读书当成生活中的一种储备。”于丹说:“读书可

以让我们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生命从容的时候面有欢欣,从而让我们一辈子都能拥有知识的财富,这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

在于丹看来,读书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关心。用荀子的话说,小人之学就是为人之学,就是以为禽犊,就是可以拿出来送礼的东西,是入乎耳,出乎口。就是根本没经过身心,直接出去了。君子之学是什么?于丹认为,是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遍布身体之内,是可以从一个人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的。

当我们问及当今社会读书为什么变得枯燥了?于丹说,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读书有什么用,现在人们对读书的态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读书太有用,认为读书是为了考级、拿毕业证、评职称等。另一个极端是读书太没用,认为读书无法解决一日三餐的生计,读之何用?她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会使读书陷入功利状态,严重剥夺了读书之乐。她诙谐地说:“有句话说得好,山坡上开满鲜花,但在牛羊眼中只是饲料。我们读书不能用牛羊选择饲料的方式去抉择。”

在讲了《于丹(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于丹,“我离婚了,心情郁闷,要看什么书?”“我要高考了,应该看《论语》中的哪段话?”于丹说,这些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正确的读书目的应是“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

何谓君子学,就是不要总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只有内心真正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才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欢喜或沮丧。在于丹眼中,读书还与一个人的理想、人格,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相关。

她说,读书要看到我们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读书读到豁然开朗,那个阅读的境界就是太快乐了。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他读书的目的就是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所以,读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是饥寒时的雪中送炭,也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困顿时获得生命的支撑。”

成名后,于丹的社会活动很多,整日东奔西走,忙碌不堪,但正常的教学安排她从不耽误。为此,她推掉了大量的个人演讲和社交活动。于丹告诉我们,她不能忍受自己这么年轻就作为一个职业演讲家存在。作为传媒研究者,她需要读书、充电、做分析报告。

现在,依然忙碌的于丹教授仍保留着自己以前的读书习惯。她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内容,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让人们从急功近利中摆脱出来。”或许,这不仅是于丹的读书之道,也是她的成功之道吧!

第四篇:北京大学梁柱教授谈

北京大学梁柱教授谈“党员干部如何达到‘十二

字’要求”

 [人民网]:7月24日15时,著名党史专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做客人民网“群众路线大讲堂”栏目,梁教授访谈主题为“党员干部如何达到‘十二字’要求”,敬请关注。[14:50] 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群众路线大讲堂栏目。在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中,在这一活动中,中央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十二字”要求,为什么会把这十二个字作为活动的总要求,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它呢?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该如何参照这十二个字呢?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党史专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由他为广大网友解答上述问题。有请梁教授。[14:55]  [梁柱]:我很愿意和同志们、朋友们做一个交流。现在我们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像刚才主持人所说的,在这个活动当中,贯穿了一个基本要求,叫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我们也可以把这十二个字叫做对党员干部的“十二字”箴言。[14:56]  [梁柱]:为什么要贯穿这样一个要求呢?我想首先就是这场教育运动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建设,也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选定了群众路线这样一个教育活动,它是很有针对性,很有现实意义,对我们党提高我们党的纯洁性,增强我们党的为民执政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14:57]  [梁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任何政治集团、政治力量,它的盛衰兴亡都和群众的关系相联系的,就是说能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就决定它的盛衰兴亡,而我们中国共产党和过去的运动,历史上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我想讲一下大家所知道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思想,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也就是说,我们作为这样一个运动的指导者,共产党是没有私利的,没有任何私利的,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来从事的。所以,它和群众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是一切都为了群众。[14:59]  [梁柱]: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包括失败之后,我们仍然能够胜利?这里面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是代表群众的利益,为群众谋利益的,党和群众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联系,是土地和种子的关系。[15:00]  [梁柱]:现在就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始终保持这样的关系,特别是在现在的条件下,如果在革命战争年代,环境逼着我们要依靠群众,现在进城了、做官了,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不能不是个严肃的问题,极其严肃的问题。鱼不能没有水,鱼失掉水就要死的,但水可以没有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做到不脱离群众。应该说,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多次的教育活动

有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党风上存在的问题,这是现实。[15:01]  [梁柱]:我们党不回避。现在进行这样一次教育活动,靠什么?我想,这就是“十二字”方针所体现的,保证通过“十二字”方针的贯彻,使这场活动不走过场,不是一种形式。我想,这是我们结合我们党的状况、存在的问题,结合这场教育的内涵的意义,来说明要求这样做的。[15:02]  [梁柱]:我们党能不能做到呢?我想这是第二个理由了,就是我们党有90多年历史形成的优良的党的建设的传统作风,有着丰富的党的建设的经验。这个经验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过去所积累的通过整顿党风的这种形式,整风的形式,或者说把经常性的教育和阶段性的重点教育结合起来,我们经常都要进行党的建设、党风教育,但是,在一定的时候,要重点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整风。[15:03]  [梁柱]:整风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我批评的武器来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我们党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这个传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就叫做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刚才说了,我们党是一切为了群众的,为了群众,我们敢于坚持真理,也为了群众,我们勇于修正错误。作为一个党,它是生活在社会里面,它不可能在真空里面生活,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各种思潮、各种旧的习惯势力、各种诱惑会影响我们党,我们党不是天生的政权,通过什么保持我们的政权呢?总结经验。总结经验里面就包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15:03]  [梁柱]:这“十二字”做法就贯穿了一条,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学习文件,认真地联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工作,运用批评的武器,来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有这个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生命力的武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15:04]  [梁柱]:我们今天,刚才说了,过去我们也进行过一些教育活动,但是,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来说,我觉得,我们是淡化了、丢失了、忽视了自我批评的武器。[15:05]  [梁柱]:十八大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我们今天能不能够使这个教育活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而有实效,就要通过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严肃的而不是任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我想这“十二字”要求是贯彻了这样一个精神。[15:05]  [梁柱]:第三,之所以要提出这“十二字”,我想我们还贯穿了对党员干部的觉悟一种信任的基础。我们党,包括党的中高级干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还要相信,他们中间的多数人是有觉悟的,党性没有完全泯灭,他们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他有醒悟,有认识,我们都欢迎他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作风,就是对犯错误的同志,我们绝对不搞不教而终,我们都给他机会,使他通过学习、通过教育,能够认识自己身上的毛病,痛下决心,我想,只要不讳疾忌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比较容易回到党的路线上来。[15:08]  [梁柱]:我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认识了错误,就是改进错误的一半。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回避问题,不敢承认错误,那就是不可挽救。那就是会失掉机会。我们党有了这样一次教育

活动,就是给那些有这样那样问题,也包括有严重的问题的同志,希望他能够通过学习,认识问题,回到党的立场上来。所以,这十二字要求,我认为是我们中央基于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基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基于对有这样那样错误,患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同志,要给予治病,给予挽救,而采取的这样一个措施。[15:10]  [梁柱]:这样一个措施,这样一个要求,怎么来看它的针对性呢、它的指向性呢?我想,刚才说了,中央提出这“十二字”要求,有很强的现实的针对性,有很强的指向性。对于我们党来说,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但是,随着新的历史条件,这个新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我想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经历过重大的挫折,我们有过文化大革命,经历过重大的挫折。在纠正这个挫折的时候,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有些人就有可能由于过去这种挫折对于历史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总结经验,而把改革开放是看成某个人私利的一个机会。再加上,在国际上,可以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处在一个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蓬勃发展,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苏东解体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的确确是处在一个低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在国际形势表现为一个特点,就是西强东弱,所以,就有一些人会向往西方,会追求享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事业在前进,但是,不能不带来党风方面存在的新的问题。[15:12]  [梁柱]:我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同志对当时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明确指出,可以说是尖锐地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攸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邓小平同志也说过,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仅仅一两年时间,有相当多的干部就被腐蚀了,这股风来势很猛,如果不加以有力地制止,那么,我们党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也就是会不会被腐蚀掉,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问题。[15:13]  [梁柱]:在这方面,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采取的许多措施,遏制这样一股风,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应该说,这股风今天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所以,今天提出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要使我们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明确我们党要为民,要务实,要清廉。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违背的,就是在这次里面我们要反对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四风,可以这样说,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推波助澜。[15:14]  [梁柱]:官僚主义所表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必然会表现为形式主义,它不了解实际,不了解群众的要求,就是满足于摆花架子,表面的轰轰烈烈,空喊口号,说大话、空话、假话,搞形式主义,而官僚主义表现的另外一方面就是特权思想、特权作风、特权享受,这一方面,就必然表现为享乐主义,必然表现为奢靡之风。可以说,官僚主义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对官僚主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官僚主义也是产生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重要根源。而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又进一步加深了官僚主义。[15:16]  [梁柱]:我们可以看到,在一部分领导干部当中,他们追求的、他们的兴趣是在于个人的升迁。我到年限了,能不能再提。而不是想着老百姓。他们想的是个人的政绩,不顾环境、不顾资源的浪费、破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顾子孙后代,搞个人政绩。他们漠视群众的要求,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等等。应该说十八大以后,这种不正之风,这方面我们中央采取的一个很重要的许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这是指政治局)首先不做,就是政治局庄严许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赞同、支持。[15:17]  [梁柱]: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一个什么现象呢?这样做,取得了效果,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方法来对付你。比如说前一段出现的矿泉水瓶装茅台酒,因为不让喝茅台酒了,他就把茅台酒装在矿泉水瓶里,不让上高级饭店了,吃不到山珍海味了,他就在一个秘密会所里面,或者在机关内部食堂里面照样山珍海味。这种情况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个现象看到它的问题的实质呢?我想,一个,这是多年养成的一个坏的毛病,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痼疾,有了它的顽固性,好象不大吃大喝,不享受,不利用公款来吃喝,他就活不下去了。[15:18]  [梁柱]:第二个,就说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经成为一个惯性力量。不管你采取什么措施,他都想遍了方法来对付你,换个花样,照吃不误。第三,这里面,我觉得,根据我的分析,就不仅仅是一个享受,不仅仅是个吃的问题,这种奢靡之风还反映了它是通过这种活动进行官官相护、钱权交易,甚至权权交易,成为这种交易的润滑剂。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15:19]  [梁柱]: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我们任其发展下去,我想就会远远地脱离老百姓,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对谁都适用的,并不因为你是共产党,你就不适用了。在这次活动中,存在这种问题,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就要解决一个“我是谁”“为了谁”,究竟我是谁,现在对一些人来说有兴趣的是当官,我是官员,以此为荣,他忘记了,我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是谁啊?必须明确一点,我们历史的主体、我们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是你这个官,是人民群众,要摆正这个关系。[15:20]  [梁柱]:而作为一个党员,或者党员领导干部,你应该永远是人民的儿子,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委托给我们的。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里应该说一下,我们宪法的很核心的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民还不可能亲自掌握权力,还不具备这种条件,直接使用权力,权力就委托给他们利益的代表者为他们行使权力。这个利益代表者是谁呢?那就应该是共产党、人民政府和它的工作人员。主人还是人民。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关系。[15:22]  [梁柱]:只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把自己永远摆在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要求上、岗位上。如果不是这样,认为我就是我,我就是官,那么,就必然地不能解决为了谁。一定会把小我大大膨胀,我就是我,我就是为我服务。所以,做官就是为了谋私利,我们要知道,任何权力都有两面性的,既可以用来为人民谋福利,也可以用来谋私利。我们怎么对待权力?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应该真真切切地解决我是谁,你和人民群众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怎么摆对这个位置,这样才能解决为了谁,不然就会为自己,为个人,为个人谋私利,现在有些人,一当官就是裸官,把老婆、孩子、亲属先安排到国外,等他捞够了,他也开溜,这种情况就是说明他完全颠倒了自己和人民的关系。所以,要摆对这个关系。[15:24]

 [梁柱]:对于这种情况,从上面所说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存在的这种问题,已经是不仅仅一般的作风问题,而是同理想信念的思路相联系的。毫无顾忌地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私利,这种人虽然是极少数,但是在人民群众当中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是败坏了我们党的声誉,败坏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和理想、信念思路相联系的,而且也是和利益相联系的,不但是一种作风问题,这种作风是和谋取个人私利相联系的,这就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借此,我们就是要求“照镜子、正衣冠”,首先要有这个要求。古往今来,一切政治家,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15:26]  [梁柱]:关于照镜子、正衣冠,我就想起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照镜子、正衣冠就是他说的。李世民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能够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反对的意见、批评的意见,这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是很不容易的,魏征就是一个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敢于进谏的清官。他敢于讲话、批评,有一次去见唐太宗,唐太宗一看这个老头来了,唐太宗正在玩的鸟就放在皇袍里面了,如果魏征看到他玩鸟,就会批评他玩物丧志,赶紧把鸟藏在皇袍里面,魏征很可能看到了,所以向他没完没了地报告,走了以后,唐太宗把鸟拿出来,鸟已经闷死了,说明,皇帝还是有顾忌的。[15:28]  [梁柱]:当魏征死的时候,他就发了这样的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现在魏征没有了,我就失掉了一面镜子。这个话就成为对帝王也好,领导者也好,自律的一个千古名言。当然了,对唐太宗来说,他还是以什么为镜,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史为镜,他是为了维护他的李家的统治,使李家天下能够万古传下去。[15:31]  [梁柱]:我们现在不同了,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当然,要借鉴历史、历史人物、历史经验等等,我们这个镜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共产党人的宗旨。一个党员,应该时时有党章的观念,党章所规定的,我们党是要干什么,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究竟是什么,一个共产党员的纪律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应该对照我们曾经举手宣誓过的誓言,对我们来说,一个党的领导干部,我想,你应该是心中有理想,对我们党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多挑战,对我们这个党来说,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理想信念的失落,如果理想信念的失落,我们不能够加以纠正,不能唤回,那就是无可挽回的。[15:31]  [梁柱]:我们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应该心中有理想,应该手中有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也包括知识,知识也是真理,应该手中有真理,应该肩上有责任。时时想着,给你安排到这个岗位上,你是要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应该眼中有群众,永远想着老百姓,不能忘记天下苍生。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岗位永远是为人民服务。[15:32]  [主持人]:说得非常好,永远是为人民服务,正如刚才梁老师所说,做到心中有理想,手中有知识,眼中有百姓。今天非常感谢梁老师给我们带来对这“十二字”的全面解析。谢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分享。谢谢梁老师。[15:33]

 [主持人]:也正如梁教授所说,这“十二字”的确贯穿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全过程。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们的群众路线大讲堂栏目还将继续播出,也欢迎您的持续关注,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收看,再见![15:33]

第五篇:北大教授谈教育改革

2012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做客新浪网,介绍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情况,并对中学语文教育、高考作文命题与阅卷、语文考级制度等,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温儒敏谈语文教育改革

这些年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也可以说有某种程度脱离实际的趋向,学者们、老师们关在象牙塔里能往外透透气也好。

现在有些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太差,有些理科的学生要写报告的话表述都不清楚。语文说到底不完全是语文本身,是思维的问题,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很多院校希望能开大学语文。

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定位不能过高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松涛。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大中文系原主任温儒敏温教授,欢迎您温老师!今天我们请来温教授是要探讨一下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关于语文教育方面,温老师您是主要研究什么方向的,是和语文相关的吗?

温儒敏:当然有关系,在中文系,我的专业是研究文学史。

主持人:您之前是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不是师范类的院校,您的主业又不是语文教育,为何现在这么关注语文教育,还出版了一本《温儒敏论语文教育》?

温儒敏:敲边鼓嘛。不过中文系总还跟语文有很大关系的。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不是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主要(任务)的,它的学科设置也没有师范类。为什么我们这些年也要比较关心这一点?大概七年前,当时我还是系主任,在北大成立了一个语文教育研究所,主要是关心中学、小学包括大学的语文教育,做这方面工作。我说敲边鼓,北大这样的学校也要关心中学、小学,关心一线的、社会的一些事,用综合大学的资源来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北大历来都有关心社会的传统,老师们以前参与中学、小学教学研究的也不少,前辈的学者就是榜样。这些年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也可以说有某种程度脱离实际的趋向,学者们、老师们关在象牙塔里能往外透透气也好。

主持人:是有一定的担忧吗?

温儒敏:这种趋向发展,对于学科自身发展也是不利的。北大这样的学校还是应该有相当部分的精力关注社会,为社会服务。我们成立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师范院校会觉得)你看北大都成立了,北大都做这些工作,我们师范学校是不是应该更重视呢,这几年全国师范类学校关于语文类方面的研究所就相继成立了六、七所,这是合理的回归。我们也帮助教育部在这方面做点工作。所以我说是“敲边鼓”,是因为我们不是“正规军”。

主持人:虽然不是非常正规的正规军,但是还是非常有专业建树的,可以给语文教育发展提供很好的意见,让我们有比较好的参考标准。说到语文,尤其是中小学生对这个太熟悉了,因为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包括高中时期都有语文这个科目的,而且是三大主科之一,进入大学之后基本上不会再提语文这个科目名词了,语文在大学中会演变成什么样的科目?

温儒敏:也有大学语文,很多学校、很多院系也要求开,要求开这个课的目的是因为现在有些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太差,有些理科的学生要写报告的话表述都不清楚。语文说到底不完全是语文本身,是思维的问题,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很多院校希望能开大学语文。但是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普遍又不受重视,因为大都不是必修,学生其他的课业很重,少有时间来学语文。

主持人: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它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语文这个话题其实很多人都可以讨论它,因为它很基础。

温儒敏:语文的社会性很强。

主持人:现在关于语文的争论不断,很多人都在说两句,是这些讨论有问题,还是(语文教育)本身有问题?

温儒敏:本身有问题,但是媒体上的讨论也太多了。我曾经说过请大家不要太多地关注语文,意思是过于“关注”,争论太多,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是干扰。但是也有一些误解,为什么不关注语文?别的学科都不太好参与,像物理、化学不好参与批评,但是语文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批评,弄得教语文的压力太大。语文的改革相当困难,比任何学科难度都大。

主持人:一个学科想要改革的话,首先要确定这个学科要研究的方向,语文学科您觉得应该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还是说文学甚至是人文方面的东西呢?

温儒敏:最基础的就是语言文字了,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中学语文要求不能过高,定位不能过高,它就是培养普通公民谋生的能力,有阅读的能力、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清晰地、得体地表达就可以了。至于其他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有,但不完全是语文一科可以负担的。语文要以语言文字学习为主,但是学习过程中肯定要大量涉及到文学、文化、历史,甚至科技,各方面都要涉及。所以语文这个学科的范围很广,是覆盖性、弥漫性的,语文很少有人说它是一个学科,物理学、化学都是“学”,“语文学”就没有人这样说的,语文是很基础的东西,每个学科都要涉及。如果要把握这个学科的性质,它最核心、最基础的方面,那就是阅读、写作素养的养成。

教材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老师要是有水平,随便拿一份报纸、一篇文章,可以把“语文现象”讲清楚,学生也爱听。

应试教育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很难完全除掉它,因为我们的国情就是这样的。我的想法是逐步地来改。

让学生既考得好脑子又不被搞死

主持人:虽然语文是非常基础的学科,但是语文的学习过程也是渐进的过程,比如说小学的时候我们是从最简单的拼音、识字学起,慢慢就有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包括大学有大学语文,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我们如果想改革语文教育的话,如下是从哪些方面入手?

温儒敏:课程改革搞了十年了,不光是语文,整个收效不是特别大。

主持人:为什么不大?

温儒敏:因为这十年中国社会变化太大了,整个社会竞争加剧,焦虑感加剧,普遍的焦虑弥漫整个社会,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家长道理上明白孩子要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要健康、快乐,但应试教育没有改变,又只能不断地给孩子加重学业负担。学校按规定不再布置重的作业了,家长却又安排上这个班那个班,现在孩子的学业负担比十年前加重了,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主持人:(学生的负担)反倒是加重了,之前一直在说减负。

温儒敏:也在一直想办法,最近要出台新的课程标准,16个学科都要出台,包括语文,最近要公布。课程标准里面有一个核心理念,还是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尽量做,能做一点是一点。

主持人:如果想改革的话,教材应该也是一方面,因为现在我看到的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我当时上学时候的版本比起来,已经不知道更新了多少代了,现在整个语文教材也是在不断地修订、不断地推出一些更适合现在学生学习的篇目,也是在不断地改革。现在语文它还是出现问题了,这个问题和教材有关系吗?还是和现在的学生包括教语文的老师们有关系?

温儒敏:应该说都有关系,教材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老师要是有水平,随便拿一份报纸、一篇文章,可以把“语文现象”讲清楚,学生也爱听,所以老师的水平是关键。当然教材也重要,应该说十年来各个学科的教材有很大的改革,不像报纸上说的那么糟糕,动不动就拿民国时期的某些教材来比较,这是不合适的。时代不同,很多问题没有可比性。现有教材还是有很大的改进。它有问题,可以改,但问题主要不是什么篇目之类,而是教材梯度不够。

主持人:是所有的篇目都在同一个梯度上?

温儒敏:倒也不是。这些年的教材比较追求内容人文性的体现,所以普遍采用单元结构。比如说初中的教材采用的单元主题有家国情怀、历史星空、热爱自然……,等等。要照顾单元的主题来选文,主要是考虑内容方面,对于深浅程度,学习语文习得过程需要的螺旋式上升规律,可能就难以照顾到,这是目前要改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像某些批评说的,有些选目怎么样,选目问题都好办。

主持人:在现有梯度不是很够的情况下,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一位教师应该怎么样上一堂语文课,他想教给学生的语文应用方面的技巧怎么能更好的传达?

温儒敏:教无定法,老师有涵养、水平,还要有心,愿意对学生下工夫,因为每位老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城市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是不一样的,连一个班里的学生都要考虑不同的情况,所以没有一通百通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设计教案。现在要紧的问题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应该说很多老师的水平还是达不到要求,他只能按照别人提供的教案去教,比如说出版社给一个教案光碟,或者是哪个报刊设计好的方案,很死板的按照这个来讲,没有针对性,确实比较僵化。

主持人: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有多大的提高,但是说不定可以让他们在考试的时候有好成绩。

温儒敏: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应试教育大家都知道不好,但是很难完全除掉它,因为我们的国情就是这样的。我的想法是逐步地来改,在应试教育还存在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既考得好,脑子又不搞死了,这就行了,至于什么方法大家来想办法,千万别把脑子搞死,搞得讨厌学习,败坏了胃口,那就会终生受损的。

主持人: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同学语文特别好,每次考试基本上差个两三分就满分,语文经常拿第一,后来被我们选成语文科代表。后来我问他说你语文怎么学得这么好,他说我最讨厌的就是语文,当时我挺惊讶的,我说你语文这么好你怎么还不喜欢,他说不知道,就是为了成绩好一点才去学的。怎么让现在的学生除了应试之外真正地喜欢语文学习呢?

温儒敏:这就看老师的水平了。如果不考虑考试的话,不现实,家长也不干,但又不能完全陷进去,从初中、小学开始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多读书,不要限制读闲书。儿童、少年有他们的“语文生活”,跟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喜欢一些闲书,让他们读好了,读多了,语文水平就上去了。不要限制他们读课外的书,要鼓励他们,他们有阅读兴趣语文水平才能上去。不然的话考分再好,上了大学都还没有培养起阅读兴趣,一生都要受损失。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是没有味道的。

主持人:有人认为我们可以在教材当中更多加入一些中国古代诗词方面的篇目,您觉得合适吗?

温儒敏:合适,现在高中、初中课文中古诗文不少,高中占的比重更大。新的课程标准马上要公布了,规定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要背诵熟读古诗文135篇(段)。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0篇。1~6年级的背诵篇目都是诗歌;7~9年级的篇目,除诗歌外,也选入了一些短篇散文。

主持人:这个要求会不会有些高呢?

温儒敏:一点都不高。你想想小学到初中有多少年,甚至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要背古文也背了不少,这是可以的,要求并不过。

主持人:古诗词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最能锻炼他们哪方面的能力?

温儒敏:一个是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他通过朗读、学习自己会有感触,会作为一种审美的积淀,这是很重要的。另外是语感的习得,不学古诗文就难于形成语感,文章不漂亮。这是很重要的,从了解文化和语文学习都需要背诵一些古诗文。

现在英语有考级,其他艺术类的也有考级,为什么汉语就不能考级?

现在大学老师要用相当多精力做中学老师本来就应该做的工作,把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作文应当往培养思想力方面引导

主持人:现在高考的时候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满分的篇目,甚至是文言文作文,都有这种表达方式,学生们觉得这种方式非常好,首先他们在学校学的就是古文,而且可以把古文应用到文章当中,而且词句非常漂亮,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作文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在高考过程当中,咱们的考官们是更看重写作时候的文笔、形式还是辞藻,还是更注意作文当中表现出来的思想?

温儒敏: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去年高考第二天我接受了人民日报一个访谈,已经谈过这个问题。高考作文要改革,从去年开始已经有所改革,其中一点就是不要太注重文笔,太注重修辞,太注重外在的一些东西,而是考察学生学会清晰地、得体地表达,有一定的思想。你说深刻、创新什么的,中学生也很难做到,他能够把某些意思清晰、得体的表达已经很好了。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也要改,以前比较偏重文学、抒情,现在我们主张多往理性靠一靠,往培养学生思想力这方面引导。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都比较注重文笔,就是文章写得漂亮,不太注重思想的表达,现在我们应该往理性这方面靠一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改进。高考作文题是“指挥棒”,对语文教学有很大影响,而且社会影响也很大,每年高考的时候上级部门都限制传媒不要报道,但是都还在报道,因为大家很关心这个问题。怎么来改?就是往理性靠一靠,往思考能力的表达靠一靠。像有一年北京出的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但是发挥起来就有点困难,不容易考出水平。

主持人:但是这个题目我觉得出的还是挺不错的。

温儒敏:但是有的容易写成抒情文,学生的写作统统都变成一个味道,什么扬起风帆、理想的航程……全是这一套,还是要他真实、得体、清晰地表达就可以了。

主持人:现在高考作文也是在不断地改、创新,从每年我们期待高考作文题目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就像我们每年期待春晚一样,都在第一时间迫不及待的知道出了什么样的作文题,等到成绩出来以后再把满分作文拿出来细细推敲、琢磨,这也是语文教育好的一方面,很多人关注它,很多人希望我们国家语文教育做的更好。我觉得改革语文教育作文只是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好好改的地方有哪些?

温儒敏:再补充讲一下高考作文的问题,太要紧了。我现在还是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去年年底我在北大召开了一个全国高考作文会议,可以说是民间会议,不是上级给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怎么命题、改卷。全国来了20多个省的这方面专家,也是帮教育部做这个事,就发现问题太大。高考作文60分,分4等,二等就是40分上下。我们调查了好几个省,发现40分左右的占到76%-80%,这就是说,学的再好也很难50分以上,再差也不会30分以下,所以给大家一个提示,认为作文是没有办法教的,也不用学的,这就是高考指挥棒。去年我们给上级部门写了内参,也在各个媒体呼吁要改革,现在有一定的改动。但是改动难度太大。两个问题,第一没有把高考命题作为一个非常重要,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来做,也没有相对固定的班子。高考命题因为有保密性,要集中到一段时间,一两个不让和外边联系,不让打手机的,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出题不容易,要查找很多资料,不能有重复,还要符合几方面要求。这样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在各个大学里面,并没有把它重,甚至不当成业绩。就是有关部门找一些老师他愿意干的就去出题了,当然有些老师不错,但是也有些老师并不专业。年岁大的、有经验比较有水平的不愿意做这个工作。参加出题一两个月,那一个学期的课就不能上了,老师的利益会受到损失,这是很实际的事情。所以学校必须重视、主管部门重视,给出题这样的工作很高的位置,请一些很懂行、负责任的老师来做,自然就会做的很好。

阅卷也很重要,但问题很大。现在改卷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大学里面抽调一些老师,但大学老师一般是不愿意去改卷的,改十天七天工资很少,相当于小时工的工资,所以不愿意去干。很多学校就只好派一些博士生、年轻教师。从经济上说改卷是亏本的,承担单位自己要垫很多钱来鼓励老师参加。大学老师一般不愿意去改卷,改卷的都是一些年轻人、博士生,甚至还有硕士生,去年有一个省爆料出来有本科生参加,这个问题太大了。老百姓都愤怒了。这是因为投入太少,各个学校都是自己给钱,像语文阅卷的点在北大,是北大给钱,有关部门的拨款不够嘛。这是非常具体的政策性问题,相关部门我也呼吁过要他们要重视,虽然是一个环节,但是会影响大局。阅卷另外一部分是中学老师,愿意参加,水平也可以,但是他们参加往往有现实目的,就是摸底,为了第二年高考,他们是轮流来的,当是培训,就是来看看高考语文有什么变化,所以阅卷队伍很不稳定。让一支不稳定的甚至水平相对不能保证的队伍来阅卷,工作量又那么大,语文的阅卷工作量比数学大一倍,这样不能够保证质量,也对考试的公平性有影响,确实也有一些“冤大头”。

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不难改,不牵扯到任何部门的利益,不是利益链上的问题,只要有心愿意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改就可以改。希望相关部门要有钱投入,还要有心投入,不能不作为。

主持人:就像您刚刚所说的,现在很多教育部门,其实我们不要把这个工作看得要有多大的诱惑才去做,其实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基本的职责,他们的基本职责就是这样的。不要小看请多么专业人士过去用心批改考生的卷子,这个很小的行为将来会让语文教育领域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将来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温教授您之前也提到过实施汉语考级制度,这应该也算是一个改革方面,这个制度引起了很多争议,争议主要是哪些方面?

温儒敏:汉语考级我是了解的,我认为应该支持它实验,既然社会有这个需求,就试一试,不要一出来就猛打,要允许它试。现在英语有考级,其他艺术类的也有考级,为什么汉语就不能考级?但是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不要商业化,第二个不要变成一种硬性的(要求),只是提供给相关用人部门参考,根据参考者的汉语水平,看到底是否适合做某种工作。很多国家也有类似考级的设置。

主持人:今天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想知道您认为怎样可以将中学的语文教育还有大学在语文方面的基础课衔接起来,甚至成为我们终生教育的起点?

温儒敏: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在大学几十年也没有间断地教本科的课,科研任务再忙,我还是有相当精力教本科的课,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调出去了当北大出版社的总编辑,我还是兼本科一年级的课。我发现现在大学生很多中学语文没有学好,受应试教育束缚太厉害了,最大的问题是不读书,读的都是零零散散的道听途说的。比如说《红楼梦》就看过电视,没有读过完整的书、基本的书,所以上到大学以后就没有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一个受过现代文化教育的人,都要有阅读习惯,整天看电视、打麻将不是好习惯。现在大学老师要用很大的精力,去扭转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转向自主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但比较难。我在山大也碰到这个问题,要用相当多精力做中学老师本来就应该做的工作,把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主持人:感谢温教授做客我们大讲堂,和我们一起聊中国语文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及现在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语文教育将来肯定会有一个更加完善、更加有功能性的存在,同时再次感谢温教授做客我们新浪网上大讲堂,今天节目到这儿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温儒敏:再见。

下载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谈白寿彝教授谈读书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读书

    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

    谈读书

    谈读书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题记 响应月色的召唤,泡一杯清茶,位于绿树之下,书香作伴,何等惬意! 现在的书市场,鱼龙混杂,需要我们明辨是非。读书,就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可因......

    读书谈(大全)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清华附小窦桂梅“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迪金森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终......

    《谈读书》

    《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能理解和背诵培根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谈读书

    谈读书 作者:朱光潜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

    谈读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谈读书》。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作家培根,在《名人谈读书》一书中,本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让我们先把文章整齐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课......

    谈读书

    读书笔记感悟人生快事,莫如读书。它能让我们知天地、晓人生。它能让我们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书是我们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读书

    第七周集中业务学习讲稿 永恒的经典,一生的邀请 ——关于教师阅读的交流 邀请,一种召唤的力量; 邀请,一种温暖的传递。 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 让我们一起温暖前行。 来吧,这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