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雄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英雄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梁启超等人相信“民族主义救中国”,遂引进、宣传近代“民族”概念先秦历史文献中没有“民族”这个词汇。先秦时代所谓的“族”,多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族、宗族。《左传》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所指乃是宗族、部族。先秦之后、晚清之前的历史文献中,“民族”一词仍极少出现,即便偶有特例,也与近代“民族”概念毫无关系,如《永乐大典鬼谷分定经》里说:“贵人皆仰,民族皆欢”,仍是宗族之意。
“民族”一词被大量使用,始于20世纪初。金观涛教授利用其容量达一亿两千万字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对这段时期“民族”一词的使用频率进行了搜索统计,结果显示:“该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场“井喷”,其实是梁启超等人掀起“史界革命”的结果。“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将传统中国打造成新的西方式的“民族主义中国”,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梁氏的倡议得到了大批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响应,尤以有留日背景的革命党人最为积极——这也在情理之中,梁氏的“民族”、“民族主义”概念,本就直接舶自日本学者。
但即便从日本舶来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民族主义”概念,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未必能够准确理解其意义,将“种族”等同于“民族”者大有人在,宋教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激励国人的“民族主义自豪感”,宋教仁曾写有《汉族侵略史》一书,历数“汉族”历史上侵略“外族”获得胜利的光辉事迹,按宋氏的理解,所谓“汉族”,乃是一种以黄帝为共同祖先的“血族”,如此强调血缘和血统,实是把“种族”当成了“民族”。为振奋“民族精神”,宋氏还在书中竭力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证据之一是中国的六十甲子、天干地支这些名号,都是沿用了“西方文字之音”。当时许多学者与宋氏持相似论调,如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人种之开化,皆始于帕米尔高原”,从帕米尔高原东迁的一支,形成“汉族”;西迁的一支,则是当今西方强盛民族的祖先,东西同源同种,所以中国不是“劣等民族”。这种没有学术支撑,但却有现实政治意义的宣传,在清末民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1915年袁世凯制定的国歌里,还有“华胄从来昆仑颠”的歌词。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左:宋教仁,撰《汉族侵略史》以激励国人民族自豪感;右:刘师培,宣传中西人种都起源于帕米尔高原
岳飞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才因现实需要被冠以“民族英雄”的头衔清末“史界革命”的直接成果,是打造出了一套自黄帝到洪秀全、传承有序的“民族英雄谱系”。岳飞自然也是这谱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时文章,对岳飞多冠之以“中华民族主义第一伟人”、“中华民族排外第一伟人”等尊称,说他“轰轰烈烈,手刃外种、口嚼外种、足踢外种,至死不变”,实乃“宗尚民族主义之一绝大伟人”,且“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华民族之天神”,在眼下“茫茫黄帝之血裔、莽莽神州之舆图”被异种之人盘踞之际,顶礼膜拜岳飞这位“嗜杀异种如命之伟人”,乃是不可须臾稍缓的当务之急;甚至说“吾宁夭折早亡,以见我廓清胡虏、志复中原的民族伟人岳飞”。其余如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都是当时知识分子致力宣传的重点“民族英雄”。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这些历史人物的标签普遍是“忠臣义士”。
但“民族主义救中国”本是晚清知识分子病急乱投医的结果,带有强烈的现实功利色彩,加之梁启超、宋教仁等人自身对“民族”、“民族主义”的认知并不到位,故而所谓“中华民族主义第一伟人”,在知识分子们的描述下,更像是“中国种族主义第一伟人”。在当时沛然莫御的岳飞崇拜浪潮中,蒋智由算是比较理性的一个。他曾撰文指出,岳飞抗金成绩有限,“不过有数次战胜之功,而克复土地数处而已”,所谓直捣黄龙,恢复故土,不过是“一将来之空想”,后人对其战绩的崇拜,不过是“轰动于虚声,而非事实”;但即便如蒋智由这般理性之人,也误把“种族”等同成了“民族”,他在文章中说,国人之所以崇拜岳飞,正说明国人天然存在一种“种族之见”,只要激发出这种“种族之见”,则“我种人必有恢复神州之一日,而东亚大陆必归于我种人为之主”。上段所引资料中频繁出现的“外种”、“血裔”、“ 异种”、“ 胡虏”等字眼,无疑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综上所述,1、古代中国没有“民族”、“民族主义”概念,古人也没有“民族”意识,自然也不可能存在什么“民族英雄”;
2、我们今天熟知的“民族英雄谱系”,是晚清知识分子出于现实政治需要新造出来的,且多臆断,缺乏学术根据;
3、晚清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理解更近于“种族主义”,对岳飞“民族英雄”光环的描述,也更近似“种族英雄”。
4、中国可以有“民族英雄”,但须在“民族主义”意识普及的近代寻找。02即便以“国家英雄”来审视岳飞,也尚有可议之处岳家军的战绩,正史中存在太多夸张,譬如“朱仙镇大捷”就并不存在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晚清知识分子所误解的“种族英雄”,至多可为“国家英雄”。但即便是“国家英雄”,也尚有可议之处。岳飞毕生从军,其岳家军固然是南宋政权一支极重要的国防力量,但同时,因其“家军”性质,也长期是对南宋政权的一种潜在威胁。
毋庸置疑,岳家军在对外抵抗金人入侵,对内平息武装**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作用,正史中即已有太多夸张——据宋史学家、《岳飞传》作者邓广铭先生考证结论,《宋史·岳飞传》所载岳家军最辉煌的“朱仙镇大捷”——大破“拐子马”,击溃金兀术10万大军,其实根本不存在,实属岳飞之孙岳珂杜撰,元代编纂《宋史》,直接照抄了岳珂的说法。事实上,“岳飞和岳家军中的任何一支部队全不曾到过朱仙镇”。《宋史·岳飞传》还说,“朱仙镇大捷”后,朝廷一日之内用“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班师,导致伐金大业功败垂成。“十二道金牌”之说,也已被邓广铭先生的详细考证所否定。(具体见《〈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收录于《邓广铭治史丛稿》)赫赫有名的“朱仙镇大捷”尚且子虚乌有,其他抗金事迹,更未必全然属实,譬如八字军统帅王彦攻拔新乡城的战功,就被岳珂移花接木算在了岳飞名下,《宋史·岳飞传》亦照抄不误。
正史既已如此夸张而难尽信,《说岳全传》一类文艺作品,自然更无讨论的价值。但最关键的问题还不在此,而在于:虽然后世不少人坚持认为若岳飞不死,则伐金大业可成——《宋史·岳飞传》的撰写者最为典型,他的观点是:“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但若回到南宋初年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岳家军的解散,实可谓朝野内外的一致愿望。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已故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右)。据其考证,岳飞最辉煌的战绩“朱仙镇大捷”并非史实。包括岳家军在内的“家军”体制严重威胁到了南宋政权的军事和财政安全南宋自北宋的瓦砾间重建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吴玠吴璘兄弟为统帅的“五大家军”。“五大家军”与高宗的禁卫军一起,组成了南宋政权的基本国防力量。宋高宗四处流亡之时,家军体制对抵抗金军入侵,确实自主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随着高宗新政权日趋正规和稳定,家军体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显著,最要害者有二:
1、家军之间严格划分界限,彼此猜忌,联合作战时往往互拖后腿,主战派宰相赵鼎将家军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实际上削弱了南宋的整体国防力量;
2、家军垄断了其辖地内的税赋乃至酿酒等商业活动,妨害了南宋政权的财政统一。
无论是传统帝制国家,还是现代民主国家,在军队国家化这个问题上,立场其实都一样;在军队须由国家财政供养、而不能由军队自行征税或经商解决这个问题上,立场也相差无几。具体到南宋政权,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改革家军体制。但难度也可想而知——傅庆是岳飞麾下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但因与岳飞个人关系不睦,曾流露出想要转调到刘光世麾下的意思,岳飞获悉后,即毫不犹豫地设计斩杀了傅庆。此例可见赵鼎所谓家军与家军之间“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绝非虚言。家军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绍兴六年,主战派宰相张浚曾希望组织各家军在淮北发动攻势,结果,张俊非但拒绝派兵前来,而且四处宣扬韩世忠要趁机吞并他;稍后,张浚又计划在淮南组织一次由张家军、刘家军和御营杨沂中军的三军联合出击,结果刘光世拒不合作,先以粮草不足搪塞,张浚迁就送去粮草后,刘光世又不遵号令,当杨沂中军抵达指定位置时,他却已早早从前线撤了下来,所谓三军联合出击,也就成了空谈。
岳家军也同样被当时的主流舆论认为不愿意与朝廷合作。绍兴七年,张浚曾打算征讨伪齐收复中原,因此与四大家军统帅——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在龟山举行高级军事会议。统帅们的态度迥异,“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诚如日本学者寺地遵所言:“张浚揭大义名分,主张恢复中原,然而不论他如何鼓舞,四大将仍各怀异志,岳飞明白表示反对,刘光世、张俊则消极抵制,都不愿与张浚合作。” 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河南汤阴岳飞庙,“忠孝”二字是岳飞帝制时代的身后形象。但在生前,高宗及士大夫多指责岳飞“跋扈”。
解散岳家军,不但是主和派秦桧的意见,也是主战派张浚、赵鼎等人的意见了解到上述背景,即不难发现,把岳飞与秦桧之间的矛盾,当成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是对南宋初年历史的最大误解。解决包括岳飞和岳家军在内的“家军问题”,早在秦桧当政之前就已展开。动第一刀的,正是主战派宰相张浚。龟山高级军事会议后,张浚决定拿最为消极避战的刘光世军开刀,但刘家军甫一解散,半数以上的部队就叛逃到了敌国。这场变故虽然暂时中止了朝廷解散家军的步伐,但却无疑更坚定了朝廷军队国家化的决心。继任的另一位主战派宰相赵鼎,有鉴于直接炒掉家军领袖的教训,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抚循偏裨”,即奖掖家军中的偏将,鼓励他们从家军中独立出来,进而使整个家军解体。但这一手段效果甚微,张俊等家军统帅有所防备,并提出抗议,使得朝廷“终不能得其柄”;家军统帅们继续我行我素,张俊在绍兴八年擅自将军队从前线撤回皇帝所在的后方,各方震动,几乎酿成兵变,但“朝廷亦不能诘”;同年,岳飞向高宗要求增兵时,高宗的回答很明确:现在家军规模过大,已是尾大不掉,与其增兵给大将们,不如另设直属中央政府的新部队。
继赵鼎之后出任宰相的秦桧,终于在绍兴十一年成功解散了三大家军。秦桧赖以取得成功的手段有三:
1、借战事大捷之机,加授各家军统帅中央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头衔;
2、继续推行“抚循偏裨”政策;
3、也是最重要的一招,秦桧以独掌兵权为诱饵贿赂张俊,麻痹张俊戒心的同时,也离间了家军之间的统一战线,秦桧后来拒绝兑现承诺,已失兵权的张俊也无可奈何。具体到岳家军,之所以能够被和平解散,所依赖的并非岳飞个人的克制或者深明大义,而在于军中将校不堪重压,期待独立已久,正如南宋人周密所言:家军中诸将校苦战多年,许多人已做到按察使这样的高官,但他们出自行伍,必须父事家军大将,见家军大将常不敢抬头,这种严厉的等级关系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其中尤以岳家军等级纪律最严,将校犯错,大则诛杀,小则挞鞭痛毒。朝廷解散家军、将其全部统属御林军的诏令下侃侃看历史 专注历史故事 http:// 达后,“诸校新免所隶事,或许自结知天子,人人便宽喜共命”,将校们既能够免除家军统帅的压迫,更能由家臣升格为天子之臣,喜而从命,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浚和赵鼎,是南宋初年著名的主战派宰相,自张浚到赵鼎到秦桧,他们任期内最重要的工作,即解散家军使之国家化。也就是说,岳飞与主和派秦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存在于岳飞与主战派张浚、赵鼎之间。解散岳家军,在当日实乃众望所归之事。即如金人,也承认解散家军之后,南宋的国防力量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再难采取利用家军嫌隙各个击破的战术。岳家军的资产也很值得一提。高宗曾透露其总资产高达2000万贯,而据派去处理岳家军资产的鲍琚的统计,岳家军的主要财源有三:每年可收160多万贯钱的14个酒库;每年可收41万多贯的博易场等,以及每年可收稻谷18万石的田产——而在高宗初年,每年财政收入尚不足1000万贯。高宗末年,年财政收入激增至6400万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家军的接收。不解散家军,则南宋政权也无法建立起自己完整的财政体系。
综上所述:
1、岳家军的对金战绩颇多夸张,其主战态度也并非始终如一;
2、从南宋的国家利益考虑,岳家军应该被解散,其解散也是众望所归;
3、岳飞本人并无主动促成家军国家化的任何意愿,考虑到战争是家军存在的必要前提,岳飞的主战立场多少与此有关;
4、岳飞之死,不是岳飞与秦桧之间矛盾的结果,更不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矛盾的结果,而是家军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矛盾的结果。
结语廓清岳飞的历史本相,应该会有助于修正我们某些简单粗暴的历史观。
第二篇: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公元1142年,一个冬日的下午,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了漫天的黄沙。在通往**亭的路上,一位身材魁梧高大、神色威严、略含悲愤的中年人和两位满脸稚气神态刚毅的英俊少年被一队官兵推搡着向前走去。尽管他们衣衫褴褛、遍体伤痕,但一路上昂首挺胸,威武不屈。沿途送行的百姓偷偷地擦抹着眼泪儿,踊跃着把早已准备好的酒菜送到他们面前。
天空中不知何时已经淅淅沥沥下起了霏霏细雨,针尖似的雨丝扎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心上,映出了点点鲜红。解押官万俟写打了个冷战,他吩咐刽子手退后,虚情假意地说:“岳元帅,非是我们不义,实在是君命难为啊!”那个中年人正是万人敬仰的宋朝大元帅岳飞,只听他冷冷地说到:“休得多言,忠臣不怕死,怕死非忠臣。”这句话让万俟写退了好几步。另一名解押官罗汝缉不知趣,还在罗嗦:“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只要低低头,按丞相得吩咐招供,便可活命,望大帅三思。”岳飞知道,他们是受大奸臣秦桧所使,一定要得到岳飞的口供,否则不好向朝廷交代。于是,他问两名狗官要来了宣纸、狼毫、徽墨,一生英勇善战、所向披靡、驰骋疆场、尽忠报国的戎马生涯如戏幕般地浮现在眼前:
在铮铮的刀剑声中、在凄惨的新坟堆旁、在扑簌簌的泪滴里,一位少年刚毅地跪在地上等母亲在脊背上刺完最后一笔字划后,直起腰身,舒心地笑了。这个少年就是岳飞。岳飞的母亲,一位和蔼端庄的中年夫人,看着儿子脊背上的“精忠报国”,眼睛里露出了欣慰和期盼的神情,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儿呀,你武 艺超群,为娘不担心,只是你为人太耿直,让为娘放心不下。
依依惜别,泪洒热土。
在残垣断壁、杀声震天的长江岸边,金国大将兀术气势汹汹,直取建康。岳飞身披盔甲,率军队悄悄绕道兀术将要经过的牛头山,在这里设下埋伏,把兀术打得狼狈逃窜、丢下了被搞得乌烟瘴气的健康。
收复建康(今南京)后,岳飞的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日夜操练军队,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兀术畏惧岳飞,不敢南进,就进兵河南。岳飞奉命出兵反击,收 复郑州、洛阳等地,并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 马”,又乘胜进占朱仙镇,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低落,发出 “撼 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金国巢穴黄龙府,两河义军也纷起响应。
为了朝廷的安危,岳飞
也曾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到高宗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笥致什炕髌平鹂芪逼刖崭?襄阳、信阳等六郡。绍兴五年,岳飞率军镇压、收编了杨幺领导的农 民起义军。随后驻军鄂州,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抗金。
岳飞积极上书。北宋灭亡后,岳飞曾上书南宋高宗皇帝,要求收 复失地,被革职。屡次建议高宗大举北进,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高宗、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反对。高宗、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 班师。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谋反下 狱。
满腔的悲愤,使得岳飞挥笔把自己几年前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写在了宣纸上: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两名狗官一看不是供词而是气吞山河的诗篇,气急败坏,把宣纸撕得粉碎。
刀起头落,年仅39岁的岳飞——宋朝的一代名将,没有牺牲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却惨死在同朝为官的同僚刀下,悲哉!天地为之失色,山河为之动容!举国上下,莫不痛哭;古今中外,莫不遗憾!
西子湖畔,栖霞岭下,湖光涟滟和山色空蒙,岳飞墓园东头的照壁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塑狞臣”的对联千古流传。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 岳庙后门一块被风雨严重侵蚀的石碑上,镌刻的岳飞的这句名言依稀可辨。
岳飞,因为其报国爱民的耿耿忠心,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慨,曾经被做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可是,岳飞生前身后多劫难。生前的悲壮引来了身后的争端。
岳飞是民族英雄吗?这一质疑曾经在全国引起激烈争论。
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笔者认为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民族英雄”的概念。翻开辞典,可以查到这样的定义:“为捍卫本民族的利益,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表现无比英雄的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判断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必须从以下5点去看:
1、民族英雄的评判标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是按照现今的历史环境?
2、当时的金国在当时是不是当时的本民族?
3、当时的金国入侵大宋是否是属于内部争端?
4、岳飞当时捍卫的是不是本民族的利益?是不是为了争
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5、岳飞是不是一位英雄?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呢?我想,不管是与否,他的事迹都会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不泯灭,永存后人心中。
第三篇:民族英雄-岳飞
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3],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未发迹前】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宣抚司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相当于今日敢死队)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
[4]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飞请命前去除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4]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飞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投戎,被擢为偏校。1125年(宣和七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答应议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1126年(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
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她决不愿意拖累儿子,而是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4],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刺字者是否岳母尚存疑)。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5-7]
【生命转折】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今河南滑县)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300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正八品)。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投入当时‚声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河北西路招抚使张所营中。张所知悉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为统制(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功业成就】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请求收复失地,被驳回且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被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最终结局】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
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其人性格】 治军严格:生活简朴、律己宽人、赏罚分明、勇冠三军、洁身自好、侍母至孝、儒将风范。
【成败之因】
性情刚直不阿,易折,不知道变通,没有学习过心理学,对于高宗的心理活动不了解,片面要迎接徽宗、钦宗二弟回朝,这一点应该向明朝的于谦学习(不过于谦在他之后256年出生)。
【后世评说】
宋孝宗:‚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1177年(淳熙四年)《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孙中山:‚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个人评价】
民族英雄,抵抗外族侵略的代表人物。是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意志坚定,为实现人生目标能够坚持,为实现立项能够舍生取义。是大英雄。
【参考文献】
1.隆重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1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 .2013-03-21 2.殷时学、陶涛主编 .2007年版《岳飞庙志》:岳飞是民族英雄 .超星读书 . 3.专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吗? .凤凰网历史频道 .2013-07-8 4.[宋]岳珂《鄂国金佗稡编》
5. 郑福田、可永雪、杨效春主编 .《中国将帅全传·南宋》 :北大青鸟电子出版社,湖南青苹果数据中心,2004 .
6. 龚延明 .《岳飞评传》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
7. 王曾瑜 .《尽忠报国——岳飞新传》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 .
第四篇: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40388]人参与
解码岳飞之死:合并刘光世军的拟议和曲折 导语
岳飞在中国虽然家喻户晓,但终究是近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与现实难有观照。本期专题之所以谈如此远古的话题,实因近日某部电视剧展开宣传攻势,“一代民族英雄岳飞”这般称呼,遂俯拾皆是。
但所谓“民族英雄”,在中国实乃19世纪之产物,与岳飞毫无干系。
+收听 01 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 梁启超等人相信“民族主义救中国”,遂引进、宣传近代“民族”概念 先秦历史文献中没有“民族”这个词汇。先秦时代所谓的“族”,多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族、宗族。《左传》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所指乃是宗族、部族。先秦之后、晚清之前的历史文献中,“民族”一词仍极少出现,即便偶有特例,也与近代“民族”概念毫无关系,如《永乐大典鬼谷分定经》里说:“贵人皆仰,民族皆欢”,仍是宗族之意。
“民族”一词被大量使用,始于20世纪初。金观涛教授利用其容量达一亿两千万字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对这段时期“民族”一词的使用频率进行了搜索统计,结果显示:“该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场“井喷”,其实是梁启超等人掀起“史界革命”的结果。“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将传统中国打造成新的西方式的“民族主义中国”,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梁氏的倡议得到了大批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响应,尤以有留日背景的革命党人最为积极——这也在情理之中,梁氏的“民族”、“民族主义”概念,本就直接舶自日本学者。但即便从日本舶来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民族主义”概念,当时的知识分子也未必能够准确理解其意义,将“种族”等同于“民族”者大有人在,宋教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激励国人的“民族主义自豪感”,宋教仁曾写有《汉族侵略史》一书,历数“汉族”历史上侵略“外族”获得胜利的光辉事迹,按宋氏的理解,所谓“汉族”,乃是一种以黄帝为共同祖先的“血族”,如此强调血缘和血统,实是把“种族”当成了“民族”。为振奋“民族精神”,宋氏还在书中竭力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证据之一是中国的六十甲子、天干地支这些名号,都是沿用了“西方文字之音”。当时许多学者与宋氏持相似论调,如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人种之开化,皆始于帕米尔高原”,从帕米尔高原东迁的一支,形成“汉族”;西迁的一支,则是当今西方强盛民族的祖先,东西同源同种,所以中国不是“劣等民族”。这种没有学术支撑,但却有现实政治意义的宣传,在清末民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1915年袁世凯制定的国歌里,还有“华胄从来昆仑颠”的歌词。„[详细]
左:宋教仁,撰《汉族侵略史》以激励国人民族自豪感;右:刘师培,宣传中西人种都起源于帕米尔高原
岳飞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才因现实需要被冠以“民族英雄”的头衔
清末“史界革命”的直接成果,是打造出了一套自黄帝到洪秀全、传承有序的“民族英雄谱系”。岳飞自然也是这谱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时文章,对岳飞多冠之以“中华民族主义第一伟人”、“中华民族排外第一伟人”等尊称,说他“轰轰烈烈,手刃外种、口嚼外种、足踢外种,至死不变”,实乃“宗尚民族主义之一绝大伟人”,且“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华民族之天神”,在眼下“茫茫黄帝之血裔、莽莽神州之舆图”被异种之人盘踞之际,顶礼膜拜岳飞这位“嗜杀异种如命之伟人”,乃是不可须臾稍缓的当务之急;甚至说“吾宁夭折早亡,以见我廓清胡虏、志复中原的民族伟人岳飞”。其余如文天祥、史可法、郑成功等,都是当时知识分子致力宣传的重点“民族英雄”。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这些历史人物的标签普遍是“忠臣义士”。
但“民族主义救中国”本是晚清知识分子病急乱投医的结果,带有强烈的现实功利色彩,加之梁启超、宋教仁等人自身对“民族”、“民族主义”的认知并不到位,故而所谓“中华民族主义第一伟人”,在知识分子们的描述下,更像是“中国种族主义第一伟人”。在当时沛然莫御的岳飞崇拜浪潮中,蒋智由算是比较理性的一个。他曾撰文指出,岳飞抗金成绩有限,“不过有数次战胜之功,而克复土地数处而已”,所谓直捣黄龙,恢复故土,不过是“一将来之空想”,后人对其战绩的崇拜,不过是“轰动于虚声,而非事实”;但即便如蒋智由这般理性之人,也误把“种族”等同成了“民族”,他在文章中说,国人之所以崇拜岳飞,正说明国人天然存在一种“种族之见”,只要激发出这种“种族之见”,则“我种人必有恢复神州之一日,而东亚大陆必归于我种人为之主”。上段所引资料中频繁出现的“外种”、“血裔”、“ 异种”、“ 胡虏”等字眼,无疑也很能说明这一点。综上所述,1、古代中国没有“民族”、“民族主义”概念,古人也没有“民族”意识,自然也不可能存在什么“民族英雄”;
2、我们今天熟知的“民族英雄谱系”,是晚清知识分子出于现实政治需要新造出来的,且多臆断,缺乏学术根据;
3、晚清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理解更近于“种族主义”,对岳飞“民族英雄”光环的描述,也更近似“种族英雄”。
4、中国可以有“民族英雄”,但须在“民族主义”意识普及的近代寻找。„[详细] 02 即便以“国家英雄”来审视岳飞,也尚有可议之处
岳家军的战绩,正史中存在太多夸张,譬如“朱仙镇大捷”就并不存在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晚清知识分子所误解的“种族英雄”,至多可为“国家英雄”。但即便是“国家英雄”,也尚有可议之处。岳飞毕生从军,其岳家军固然是南宋政权一支极重要的国防力量,但同时,因其“家军”性质,也长期是对南宋政权的一种潜在威胁。毋庸置疑,岳家军在对外抵抗金人入侵,对内平息武装**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作用,正史中即已有太多夸张——据宋史学家、《岳飞传》作者邓广铭先生考证结论,《宋史·岳飞传》所载岳家军最辉煌的“朱仙镇大捷”——大破“拐子马”,击溃金兀术10万大军,其实根本不存在,实属岳飞之孙岳珂杜撰,元代编纂《宋史》,直接照抄了岳珂的说法。事实上,“岳飞和岳家军中的任何一支部队全不曾到过朱仙镇”。《宋史·岳飞传》还说,“朱仙镇大捷”后,朝廷一日之内用“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班师,导致伐金大业功败垂成。“十二道金牌”之说,也已被邓广铭先生的详细考证所否定。(具体见《〈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收录于《邓广铭治史丛稿》)赫赫有名的“朱仙镇大捷”尚且子虚乌有,其他抗金事迹,更未必全然属实,譬如八字军统帅王彦攻拔新乡城的战功,就被岳珂移花接木算在了岳飞名下,《宋史·岳飞传》亦照抄不误。正史既已如此夸张而难尽信,《说岳全传》一类文艺作品,自然更无讨论的价值。但最关键的问题还不在此,而在于:虽然后世不少人坚持认为若岳飞不死,则伐金大业可成——《宋史·岳飞传》的撰写者最为典型,他的观点是:“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但若回到南宋初年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岳家军的解散,实可谓朝野内外的一致愿望。„[详细]
已故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右)。据其考证,岳飞最辉煌的战绩“朱仙镇大捷”并非史实。包括岳家军在内的“家军”体制严重威胁到了南宋政权的军事和财政安全
南宋自北宋的瓦砾间重建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吴玠吴璘兄弟为统帅的“五大家军”。“五大家军”与高宗的禁卫军一起,组成了南宋政权的基本国防力量。宋高宗四处流亡之时,家军体制对抵抗金军入侵,确实自主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随着高宗新政权日趋正规和稳定,家军体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显著,最要害者有二:
1、家军之间严格划分界限,彼此猜忌,联合作战时往往互拖后腿,主战派宰相赵鼎将家军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实际上削弱了南宋的整体国防力量;
2、家军垄断了其辖地内的税赋乃至酿酒等商业活动,妨害了南宋政权的财政统一。
无论是传统帝制国家,还是现代民主国家,在军队国家化这个问题上,立场其实都一样;在军队须由国家财政供养、而不能由军队自行征税或经商解决这个问题上,立场也相差无几。具体到南宋政权,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改革家军体制。但难度也可想而知——傅庆是岳飞麾下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但因与岳飞个人关系不睦,曾流露出想要转调到刘光世麾下的意思,岳飞获悉后,即毫不犹豫地设计斩杀了傅庆。此例可见赵鼎所谓家军与家军之间“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绝非虚言。家军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紧张。绍兴六年,主战派宰相张浚曾希望组织各家军在淮北发动攻势,结果,张俊非但拒绝派兵前来,而且四处宣扬韩世忠要趁机吞并他;稍后,张浚又计划在淮南组织一次由张家军、刘家军和御营杨沂中军的三军联合出击,结果刘光世拒不合作,先以粮草不足搪塞,张浚迁就送去粮草后,刘光世又不遵号令,当杨沂中军抵达指定位置时,他却已早早从前线撤了下来,所谓三军联合出击,也就成了空谈。
岳家军也同样被当时的主流舆论认为不愿意与朝廷合作。绍兴七年,张浚曾打算征讨伪齐收复中原,因此与四大家军统帅——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在龟山举行高级军事会议。统帅们的态度迥异,“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飞为玩寇,议不协而罢”——诚如日本学者寺地遵所言:“张浚揭大义名分,主张恢复中原,然而不论他如何鼓舞,四大将仍各怀异志,岳飞明白表示反对,刘光世、张俊则消极抵制,都不愿与张浚合作。” „[详细]
河南汤阴岳飞庙,“忠孝”二字是岳飞帝制时代的身后形象。但在生前,高宗及士大夫多指责岳飞“跋扈”。
解散岳家军,不但是主和派秦桧的意见,也是主战派张浚、赵鼎等人的意见 了解到上述背景,即不难发现,把岳飞与秦桧之间的矛盾,当成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矛盾,是对南宋初年历史的最大误解。解决包括岳飞和岳家军在内的“家军问题”,早在秦桧当政之前就已展开。动第一刀的,正是主战派宰相张浚。龟山高级军事会议后,张浚决定拿最为消极避战的刘光世军开刀,但刘家军甫一解散,半数以上的部队就叛逃到了敌国。这场变故虽然暂时中止了朝廷解散家军的步伐,但却无疑更坚定了朝廷军队国家化的决心。继任的另一位主战派宰相赵鼎,有鉴于直接炒掉家军领袖的教训,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手段——“抚循偏裨”,即奖掖家军中的偏将,鼓励他们从家军中独立出来,进而使整个家军解体。但这一手段效果甚微,张俊等家军统帅有所防备,并提出抗议,使得朝廷“终不能得其柄”;家军统帅们继续我行我素,张俊在绍兴八年擅自将军队从前线撤回皇帝所在的后方,各方震动,几乎酿成兵变,但“朝廷亦不能诘”;同年,岳飞向高宗要求增兵时,高宗的回答很明确:现在家军规模过大,已是尾大不掉,与其增兵给大将们,不如另设直属中央政府的新部队。继赵鼎之后出任宰相的秦桧,终于在绍兴十一年成功解散了三大家军。秦桧赖以取得成功的手段有三:
1、借战事大捷之机,加授各家军统帅中央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头衔;
2、继续推行“抚循偏裨”政策;
3、也是最重要的一招,秦桧以独掌兵权为诱饵贿赂张俊,麻痹张俊戒心的同时,也离间了家军之间的统一战线,秦桧后来拒绝兑现承诺,已失兵权的张俊也无可奈何。具体到岳家军,之所以能够被和平解散,所依赖的并非岳飞个人的克制或者深明大义,而在于军中将校不堪重压,期待独立已久,正如南宋人周密所言:家军中诸将校苦战多年,许多人已做到按察使这样的高官,但他们出自行伍,必须父事家军大将,见家军大将常不敢抬头,这种严厉的等级关系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其中尤以岳家军等级纪律最严,将校犯错,大则诛杀,小则挞鞭痛毒。朝廷解散家军、将其全部统属御林军的诏令下达后,“诸校新免所隶事,或许自结知天子,人人便宽喜共命”,将校们既能够免除家军统帅的压迫,更能由家臣升格为天子之臣,喜而从命,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浚和赵鼎,是南宋初年著名的主战派宰相,自张浚到赵鼎到秦桧,他们任期内最重要的工作,即解散家军使之国家化。也就是说,岳飞与主和派秦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存在于岳飞与主战派张浚、赵鼎之间。解散岳家军,在当日实乃众望所归之事。即如金人,也承认解散家军之后,南宋的国防力量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再难采取利用家军嫌隙各个击破的战术。岳家军的资产也很值得一提。高宗曾透露其总资产高达2000万贯,而据派去处理岳家军资产的鲍琚的统计,岳家军的主要财源有三:每年可收160多万贯钱的14个酒库;每年可收41万多贯的博易场等,以及每年可收稻谷18万石的田产——而在高宗初年,每年财政收入尚不足1000万贯。高宗末年,年财政收入激增至6400万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家军的接收。不解散家军,则南宋政权也无法建立起自己完整的财政体系。
综上所述:
1、岳家军的对金战绩颇多夸张,其主战态度也并非始终如一;
2、从南宋的国家利益考虑,岳家军应该被解散,其解散也是众望所归;
3、岳飞本人并无主动促成家军国家化的任何意愿,考虑到战争是家军存在的必要前提,岳飞的主战立场多少与此有关;
4、岳飞之死,不是岳飞与秦桧之间矛盾的结果,更不是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矛盾的结果,而是家军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矛盾的结果。„[详细] 结语
廓清岳飞的历史本相,应该会有助于修正我们某些简单粗暴的历史观。投票区
在您看来,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第五篇: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定稿)
岳飞是宋朝的著名将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岳飞生平
民族英雄岳飞:字鹏举(公元1103年--1142年),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华民族一代英杰,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字鹏举,未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宋微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岳飞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个贫苦农家。
岳飞童年时,家境清贫,少时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当过地主家的佃客。岳飞生性刚直,深沉宽厚,勤奋好学,苦练武功,曾求师于本地箭师周侗和枪手陈广,成为“一县无敌”他还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岳飞经人介绍参加了赵构统帅的军队,因作战勇敢,升为秉义郎(从八品的武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飞在澶州(河南濮阳附近)和曹州山东曹县西北两次小胜金军。因赵构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企图避地东南,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赵构,反对南逃,力请赵构返回终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触怒了赵构及黄、汪等人,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三个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不久升为统制,随都统制王彦渡河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旋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宗泽死后,从杜充南矿。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兀术率军大举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全科知识《民族英雄岳飞》。建炎四年,岳飞率军北进,在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连连获胜,金兀术险被活捉。并一举收复建康,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接着,他受命领兵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在承州三次大败金军。岳飞的部队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称“岳家军”,深得百姓爱戴。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家军大破伪齐刘豫军队,收复了襄阳府及唐、邓、随、郢州、信阳六郡,岳飞被提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阳府路,不久进封武展郡开国候,时年三十二岁。是年冬,金齐联军攻陷滁州,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庐州告急,岳飞接旨率军东下,又一次大败金军。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秦桧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议和诏书,向金称臣,每年进贡银子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岳飞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贯反对“和议”坚持抗敌的主张,坚决表示愿制定方略,收复河东、河北,直捣燕云,为国复仇。赵构为了取得武臣对和议的支持,授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岳飞连上四奏,表示不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只可引以为危而不可引以为安,只足以使人忧虑而不足以使人祝贺,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岳飞屡次反对“议和”,引起赵构的不满和秦桧的痛恨。
绍兴十年,金撕毁“和议”,大举伐宋。岳飞接到赵构“乘机取 胜”的亲笔诏书,立刻调兵遣将,挺进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军全线崩溃。此后,又乘胜进军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杀敌金军。朱仙镇之捷,更增强了岳飞乘胜渡河收复河北的决心,他再次上书赵构,要求深入敌境,复取旧疆,报亡国之耻。北方忠义军纷纷来归,士气高涨,以“直抵黄龙府”相激励。赵构、秦桧一天之内用金字 牌发出十二道诏书,催岳飞班师。岳飞明愤地说“十年之力,废 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被迫下令撤军。岳飞在撤军前,故意放出风声,说明天渡河,几术害怕城内百姓作岳家军内应,连夜弃城,北逃一百余里。岳家军班师后,金兵乘机夺占了郑州、顾昌、陈州、蔡州等地。
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兵权被夺。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七月,秦绘竣使右满议大夫万侯桌首先发难,上 书指责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的志向,日渐颓情”。这年八月,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被免,改任万寿观使的闲职。之 后,秦忙唆使岳飞手下的副统制王俊出面诬告,说岳飞部将张宪 准备谋反。十月,朝廷张榜,说张宪一案“其谋牵连岳飞,遂逮捕归案,设召狱审问”,并将岳飞及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十二月,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当天,大理 寺执法官遵旨作最后处决,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一生光明磊落 的岳飞在供状上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时年仅三十九岁。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谁知道啥意思啊?
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
“砖圹萝卜不用油,筷子夹起两头流。”它肉质脆嫩,水汪透亮,生食清甜爽口,熟食细腻柔软,香喷喷,甜津津,确实名不虚传。说起来,它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曾率领十万人马路过祁东砖圹。这一年久旱不雨,号称“水乡泽国”的湖南田土,竞也干裂得象乌龟壳一样。唯独那砖圹三里见方的地方,萝卜却长得十分青翠。岳飞巳三天没进汤水了,肚子里咕咕咕地直叫。他想:如今胡虏横行,灾荒连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而皇上苟安江南,这十万人马北上驱胡,朝廷竞然粮草不济,却如何是好?他东寻西觅,半天连一滴水珠儿也没发现,他捡起团土块用力一提,顿时化成了飞扬的尘末。他真不明白这萝卜为什么长得这样旺盛?连忙在大路口竖起了一块木牌,用手指蘸着朱红在上面写了几个大字;“蔬菜如宝,将士当心;若有损害,一律严惩。”写毕,他才放心地离开了菜地。
岳飞才刚坐定,一个士兵就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元帅呀!不知是哪个该死的竞把您竖的字牌窃走了,又另立了一块牌。”“啊?”岳飞吃了一惊,忙问;“那牌上写了些什么?”那士兵说:“听人家说,那上面写的是什么‘砖圹萝卜,吃了饱肚;愿吃就吃,何必拦阻?’”岳飞听了,怒发冲冠;“胡说!是谁违抗军令,毁我军纪,堕我士气,这、这、这……”他急忙来到了大路边,一看,果然不假。他正要挥剑向木牌砍去,却又很快地把扬起了的宝剑收了回来。原来,他发现在字牌的左下方还有一个落款:“砖圹百姓敬启”。
岳飞正在犹疑,迎面走来一个挑着柴禾的中年汉子,哼着山歌:“荒年萝卜不用愁,扯个萝卜哪算偷?砖圹萝卜吃不尽,萝卜年年烂地头。”岳飞听得,自言自语地说:“这般灾荒之年,百姓连野菜都找不着,哪里还有梦卜年年烂地头的?……”那中年汉子倒也耳利,他见这人浓眉大眼,气度非凡,放下柴禾,急急上前拱手施礼:“大人!这萝卜要不是每年外地人来帮忙吃点,我们就只好让它一年年长着。你看,那地里有的不是长得齐人高了么?”“可你们吃的是……”那中年汉子没等岳飞把话说完,就哈哈大笑起来:“这个请大人不必担心!我们这里能吃的东西多啦!”岳飞沉吟了半晌,然后,把臂一挥。“嗯,既然如此,请你回村商量商量,这萝卜我们就按价买了罢!”
老百姓闻听岳飞要买萝卜,都争先恐后地抬着一篓篓又白又嫩的萝卜来到了兵营。不一会儿,萝卜竟堆得象小山一样高了。末了,老百姓还打锣鼓鼓,特地给岳飞拾来了一个“萝卜王”。岳飞随手掂了掂,咦喂!这足有百来斤呢!于是大家围着一堆一堆的萝卜,横啃竖咬,个个吃得饱饱的。
军营里,唯独主帅岳飞没有吃。一个偌大的“萝卜王”摆在那儿。他搔了搔两鬓的华发,心想:老百姓把萝卜全部献给了我们,难道他们真的是不吃萝卜么?于是派了一个士兵前去察看。工夫不大,这个士兵回来禀报:“元帅呀!我见家家锅里出白气,户户灶里冒炊烟,看来他们吃的并不差啦”!岳飞又问:“那他们究竟吃的是什么”?那士兵张口结舌。岳飞再令两个士兵前去察探。过了好一会儿他们回来了,这回看见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元帅容禀,我们打开老百姓的锅盖一看,啊哟──原来老百姓尽用萝卜叶子熬汤喝呢!”这时,岳飞完全明白了百姓们的一番苦心好意。他们让出了这救命的萝卜,正是显示了他们盼望驱除胡虏、一统神州的迫切心愿啊!
岳飞激动得热血沸腾,他疾风似地爬上一座山坡,极目远眺,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不负众望!还我河山!……”岳飞一定要把这“萝卜王”切成百份,和老百姓一同分着吃。全军将士和老百姓无不深受感动。
直到现在,这里每年照例要拔出一个“萝卜王”来,十户百家的一同分着吃,以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砖圹萝卜的美名,也就代代相传,远近闻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