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课外阅读 80 部名著
《大学语文》课外阅读 80 部名著
一、古代文学书目: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2.《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3.《唐诗百话》,施蜇存著 4.《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释 *5.《宋词选注》,钱钟书选注 6.《元散曲选注》,王季思等选注 *7.《古文观止新编》,钱伯诚主编 8.《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上下册),朱东润主编 9.《浮生六记》,沈复著 *10.《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11.《西游记》,吴承恩著 *12.《水浒传》,施耐庵著 *13.《红楼梦》,曹雪芹著 *14.《聊斋志异》,蒲松龄著 15.《中国古代文化史》(1~3 卷),阴法鲁、许树安主编
二、现代文学书目:
*1.鲁迅《呐喊》、《彷徨》 2.郁达夫《沉沦》 *3.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 4.茅盾《子夜》、《茅盾经典作品选——林家铺子》 5.梁实秋《雅舍小品》 *6.朱自清《背影》《匆匆》 7.柔石《二月》 *8.冰心《冰心散文集:<寄小读者>、<南归>》 9.丁玲《沙菲女士日记》 *10.老舍《老舍剧作:<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 *11.巴金《随想录》、《家》 12.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 13.戴望舒《戴望舒诗选》 14.林雨堂《京华烟云》 15.梁实秋《雅舍小品》 16.曹禺《曹禺剧作》 *17.钱钟书《围城》 18.张爱玲《半生缘》 19.孙犁《孙犁散文》 20、汪曾祺《受戒》
三、当代文学书目:
1.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杨沫:《青春之歌》 3.茹志娟:《百合花》 4.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5.张洁:《沉重的翅膀》、《方舟》、《爱是不能忘记的》 6.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7.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8.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9.陈忠实:《白鹿原》 10.阿城:《棋王》 11.王安忆:《长恨歌》 12.莫言:《红高粱》
13、史铁生:《我与地坛》
14、邓一光:《我是太阳》 15.白先勇:《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16.舒婷:《双桅船》、《神女峰》 17.顾城:《一代人》、《远与近》 18.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
四、外国文学书目:
*1.《希腊神话和传说》 2.《神曲》但丁 3.《十日谈》卜伽丘 *4.《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5.《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6.《伪君子》莫里哀 7.《阴谋与爱情》席勒 8.《巴黎圣母院》雨果 *9.《红与黑》司汤达 10.《高老头》巴尔扎克 11.《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12.《双城记》狄更斯 *13.《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14.《乱世佳人》玛格丽特·米切尔 15.《死魂灵》果戈里 16.《父与子》屠格涅夫 17.《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版 *19.《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版 *20.《老人与海》海明威版 21.《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22.《雪国》川端康成 23.《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24、《忏悔录》卢梭
25、《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26、卡夫卡《变形记》
27、《世界文学名著选读》(1 册——5 册)陶德臻主编
第二篇:学习大学语文课的感想
学习大学语文课的感想
通过这半学期以来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让我发现在大学学习语文与高中是非常不同的,大学语文教会我们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大学语文没有像在高中学习时有枯燥乏味的练习,它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反,它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这半学期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诗歌、文言文、对联和音乐简谱等方面的知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一方面使我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的兴趣。
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让我体会到了我国历史的文不禁为蹇叔高深的军事才能佩服,不禁为王孙满敏锐的目光独到的见解佩服,不禁为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佩服,;读完《冯谖客孟尝君》让我看到了冯谖不甘碌碌而为,以深谋远虑报效知己的卓越风采和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德;读完《高祖还乡》让我看到了一篇诙谐而又辛辣的讽刺喜剧作品,体会到了在调倪、幽默中犀利的批判锋芒。读文言文使人明智。以前厌学文言文,我认为,古文是陈年烂谷子,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用处,而且文言文又晦涩难懂,很难学下去,但是通过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课,让我发现文言文中的另一番天地,让我对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熏陶语感;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促进道德回归。今后文言文会成为我学习中的一部分,成为培养我语文素养的土壤。
在对联的学习当中,我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习了对联,化沉淀和古人的智慧。读完《崤之战》后让我才知道对联真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蕴藏着那么多的学问,短短的几个字常常能涵盖洋洋千言的意蕴。上下联如果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读起来会琅琅上口,如山泉琤淙,给人一种美妙的乐感,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最快意的是那些文字里的意境,真是只能与雅客讲不能与俗人说。那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让感觉去摸拟,去深入、去触摸、去享受……对联是一项愉快的文字游戏,尽管自己不太会对,没有那么些奇丽的诗句,没有那么多的积累,更没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也没有那些深刻的哲思,但它不妨碍我沉浸其中。对联使我感受到了语文另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音乐简谱的学习当中,让我感觉到舞台上的明星离我们不是那么的遥远,原来那么动听迷人的歌声是由那么简单的七个音发出来,任何人都可以哼唱,音乐不是那么的神秘难懂。这段时间学习了简谱,这乐谱犹如一面洁白的帆引领着我,使我对音乐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一点点地熟悉那些曾经无法识别的记谱符号,我感到很满足。音乐家要具备天赋,从小的培养,以及刻苦的练习,但音乐爱好者可以什么都没有,能够有机会在语文课上接触到乐谱的学习,这对于我就是值得高兴的事了。虽然我以后可能不再经常接触乐谱,但这不妨碍我对乐谱的喜爱。
在这半个学期以来,我虽然学习到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在语文课上感到很充实。大学的语文,不同于高中的照本宣科,不同于高中的死记硬背。上了大学,上《大学语文》,是要学习如何去欣赏语文,是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来到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让我明白了,原来诗词是可以这样去欣赏的,文言文是这样的去理解的,对联是如此的有趣,音乐简谱是如此的简单。这些,在我没上《大学语文》以前,完全是一片空白的。总之,我感谢老师在大学语文课上教授的这些知识。
第三篇:理工科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
理工科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80%学生写错字
一堂大学语文课,一半学生“翘课”,一半学生不带纸笔一堂大学语文课,一半学生“翘课”,一半学生不带纸笔
80%的学生写错“寻物启事”
大学生的语文素养真不怎么样
大学语文被大学“边缘化”,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呢?最近,本报记者经过允许,先后到两所大学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听课及调查,得出的答案也令人大[微博]跌眼镜。
听课一
时间:2013年5月10日上午10点
地点:武汉某重点综合性大学
听课者:电信系大二
课程性质:必修
由于这堂课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在上课之前,学生们已经上过两节专业课了。所以当记者在第三节课开课之前“溜进”教室时,很多学生趴在桌子上打瞌睡。
上午10点,上课铃响过。这堂课讲的内容是“率性自然,快意人生——苏轼《超然台江》品赏”。主讲老师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老师,儒雅大方。
课程的内容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有PPT,图文并茂。老师先推荐两本参考阅读书,分别是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的个性》。
接下来,这位老师妙语连珠,分别从苏轼的艺术成就、思想,甚至“舌尖上的东坡”的角度,还原苏东坡的形象。
这堂课讲得非常不错,知识性中间夹杂着趣味性,老师肯定付出了很多时间准备。
记者坐在最后一排,清晰地看到,只有前面几排的学生在听着老师的讲解。后面三排的学生,要么在玩手机,要么在睡觉,要么在发呆,要么在和恋人卿卿我我。
记者随便问同座的一位男同学:“你对这个课有兴趣吗?”他愣了一下回答:“当然比我们专业课轻松多了,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45分钟下来,有两个学生一直在睡觉,没有醒过来。
听课二
时间:2013年5月11日下午2点
地点:某理工科高校
听课者:大一到大三学生
课程性质:选修
半数学生上课不带纸笔
下午2点,上课铃响了。按照授课老师提供的数据,这堂课应该来80位学生。但2点10分,记者仔细一数,竟然只有41位,其他的学生显然不会来了。
在这来的41位学生中,竟然超过一半的学生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有的只拿着一杯饮料。
本来,按照老师的安排,每个学生要用纸写一些课堂作业的,但带纸笔的学生实在太少,最后老师不得不要求:有纸的学生借一张纸给没有的学生„„
80%的学生写错“寻物启事”
这堂课,老师布置得很有趣味:写一则“寻物启事”和“请假条”。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带纸,老师临时根据点名册叫了8位学生上讲台,其中5位自愿写“寻物启事”,另外3位写“请假条”,其他的学生在座位上写。
10分钟后,台上的学生都写完了。记者发现,写“寻物启事”的5名学生中,有4位写的都是“寻物启示”,只有一位写正确了。
台上的老师哭笑不得:“启事是一种文体,但启示是启发的意思。到底该用哪一个?”
再看台上的3个“请假条”,更是有趣。一个请假条的开头是“尊敬的校领导”,文中则是“需要向班主任请假3天。”
还有一位写道:“因为家中家人出事,需要请假五天。”除了“家中家人”重复啰嗦,这个“五”字根本看不出是“五”还是“王”。
老师再逐一检查台下学生的“作品”,几乎都有错误。其中,80%以上的学生将“寻物启事”写成“寻物启示”。
“这些是初中生都应该会的东西啊,你们以后可都是要当工程师、设计师的人啊,唉!”
老师一声长叹。
绝不多擦一块黑板
记者注意到,这个教室显然在上一堂课上过理科的课程,4块黑板上有两块都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母和图形。
被老师叫到黑板前的8名学生,其中6名很快就占领了一小块空白的黑板,慢慢写起来。另外两名中的一名问老师:“写在哪里?”老师说:“自己擦一块地方吧。”
这名学生拿起黑板擦,擦了很小一块地方,自己写起来。另一名学生连黑板也不愿意擦,找了块狭小的空白处写了几句话。
8名学生写完了自己的作业,黑板上出现了可笑的一幕,8个“寻物启事”和“请假条”中间,夹着几个矩形图案和一堆公式。
“你们连这点力气都不愿意花啊?”老师苦笑。(翁晓波)
第四篇:我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我期待的大学语文课
语者,言吾也,吾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心之所想,皆可言而为文也。从小学习字,中学习文,到大学知义,语文,已然伴随我们走过了十数载。虽然每个老师的风格迥异,教学内容天差地别,但它的本质却从未变过。它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是中国文化的根!不管何时、何地,这一点,永不会变!
不同于中小学的具体细致,大学语文更偏向于全局的概括,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生释字、解句,而是引导他们深度挖掘,自己领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当今时事,真正做到经世致用。不论是优美的散文、清新的诗歌,还是平实的叙事、激昂的讲演,只要用心研究,自能收获颇多。
我期待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当是优雅有深意,自然无雕饰的。它要具备优雅有深意,就必须得有激情。文学犹如火药,有了激情作坚硬的外壳,便成了子弹,便能洞穿人的灵魂,没有则只能作昙花一现的烟火,短暂愉悦人的感官;它自然无雕饰,脱去沉重的凤冠霞披,洗尽浓厚的脂粉香油,用原本的清水芙蓉打动着我们芸芸众生。
我想像中的大学语文应当向我们展示的是纵横交错的、流光溢彩的、波澜壮阔的文学镜头、画面,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美的享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水渚辽远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壮丽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山野秀雅之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自然时节之美„„无论哪一种美,都能让我们陶醉、流连。看,一条深邃的江南小巷里,青石板路上的青苔被晨光照的碧透,几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挽着花篮,用甜腻得化不开的吴语沿街叫卖着,鸡犬之声远远的传了过来,女孩的花篮里盛着刚摘下不久的杏花,上面的露珠在朝阳的照耀下微微发亮„„,这是陆游“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图景。瘦骨嶙峋的马系在了已不知年代的断碑上,碑上的文字已然模糊,断碑没入齐膝的荒草里,面色如槁的游子在眺望着远方,风猎猎地吹起他的衣袂„„,这是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
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乘着现代的月色,吹着古风,挽一壶清酒,“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是啊,那是我和语文曾携手游过的风景,是我孜孜以求的文学境界。现在,今天,让我们再次携手,恰似昔日旧地重游。
社科Q0941周洋
第五篇:大学名著读书报告
《生活在别处》的情怀
“生活在别处”,记得很在以前就留意过这句话,只是当时我还不理解生活在别处的真正含义,只是知道它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后来在读许多作家的作品时,发现其中很多次提到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便有了读完这本书的冲动。于是,这个暑假即将来临之际,我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可是借回来以后很多次我都读不下去,可能因为我心不静。今天,在这个暴雨将至的夏日黄昏,我在这本书的伟大中,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有时候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摄取含有的经验,在用文字字加上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
(一)诗人的诞生
诗人是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来到这世界上的,也许那时他的母亲对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只是出于盲目的仰慕或是出于对一切神秘东西的追求。为此,诗人的母亲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自从她生下雅罗米尔,这母亲的身份就注定了他的宿命。
在读这一节的时候我发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个人生命足迹的烙印,也许在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抵触某些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例如在世人以后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母亲的教诲,甚至这些母亲为诗人所安排的道路成了诗人自由生活的障碍。诗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让我觉得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始终对生活投以好奇和探索的眼神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生活交付于诗歌。
其实,在很多时候将自己的生活封锁在自己对文字的承诺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自己对生活无可交付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已经被自己背叛了。这种感觉很糟糕,他经常让我们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淖,在文字中折磨自己。很小的时候我也因为文字的出众得到了很多赞赏,可是随着你阿伦的推移,渐渐失去了对生活最初的那份激情,我不得不承认,但当我们对生活敏感度消失殆尽时,那时的绝望使他人无所体会的。那时的自己是孤独的,孤独到只有自己的脆弱能陪伴安慰。
(二)科萨维尔
一个梦套梦的世界,青年人科萨维尔在自己的一个梦中逃离,又从新回到另一个梦中,不同的人生在不停地交织在一起,也许吧,生活真的在别处。很多时候我们在幻想自己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一种非凡的经历,而这经历是我们在现实的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
(三)诗人的自渎
很多时候诗人对母亲对自己的过分束缚感到很反感,诗人正值少年,他开又有了少年的情愫。他对女人有着非一般的敏感的嗅觉,但这并没有使他在社交场合与人交流顺利,相反,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展示都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以至于每次和女孩子约会时他都要提前在自己房间里反复练习和女孩的对话。
当然,期间诗人一直没有放弃写诗,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诗歌能能给他绝对的自由,诗人需要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他在外部世界收到伤害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救赎自己,也许在现在看来那是不过是文人特有的矫情,可处在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到大家都不在关注内心,的时代,诗人的情怀或许能给与世人不小的启发呢。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必须达到自我的升华。否则,他就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空间,那样的话他便不能在这世界生存。
(四)诗人的奔跑
此刻诗人奔跑也许只是纯粹地为了能解救自己,是的,诗人需要解救自己,他被母亲封印在所谓伟大的母爱的桎梏中,他甚至不能呼吸,母亲对诗人的占有欲让诗人的生活百般受阻,他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甚至没有权力将自己的女朋友带回自己的家里约会,而这一切都拜他的母亲所赐。是人为此苦恼,他在奔跑。。逃离母亲生活中,他的生活。
(五)诗人嫉妒了
诗人为自己输给了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他自己也最终为占有欲所害,他唯一拥有过的女朋友在他的占有欲下,人生暗淡。。
(六)四十来岁的男人
他人眼中又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呢,我们换个视觉会拥有怎样不同的人生呢?
(七)诗人的死去
诗人爱上了死亡,在很久以前诗人就认为死亡是美丽而神圣的,只有死亡能成全这世界所有的不完整,所以此刻,诗人不再犹豫,他果决地拒绝了生活,诗人走向了别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