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深情入文,积淀情感
1.教师深情地朗读《赋得永久的悔》。(配乐,课件展示:“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交流听、读后的感受。(学生自由表达)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以情激情,伴着一首感人肺腑的轻音乐《懂你》,深情地读起季老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师生的心灵被一种情牵引着、感动着,心潮涤荡,带着这样的感动引导学生开始文本的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二、研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生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思念。
2.学生汇报后出示字幕:“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1)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不安)。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字幕:“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①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一段,相信同学们一定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概括成一个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可以是“悔”,可以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追问这是怎样的恨?从哪里读出了母亲的去世,让作者非常非常的痛、非常非常的“悔”?)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4)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5)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6)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7)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读中感悟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再一次读起这段话时,学生的心已深深埋在文本的情绪中,真情被深深地感染,怦然心动,与作者同品思母之痛,心灵被深深震撼!
3.对比阅读,拓展资源,深入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过渡:母亲的过早病逝,让作者尽孝的愿望落空,以至心存自责,愧疚难当,只有沉痛地怀念母亲,以至寝食难安,数十年如一日。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①什么是“频来入梦”?母亲会“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频来入梦”指经常到梦中来。作者旅居国外,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②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资料,交流学习感悟。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和作者的亲生母亲“频来入梦”的还有谁?(祖**亲)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①出示句子,指名朗读: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②交流:作者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他真的不知道吗?(3)你还从哪里读到了母亲“频来入梦”? ①出示《寻梦》的开头和结尾(指名读):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②结合上面的两段文字,展开讨论:这里的“母亲”指谁?“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作者的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4)你还从哪里读到了作者对祖**亲的怀念?小组合作研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学生自主汇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质疑:读了这一段,你认为季老感到凄凉的原因是什么?(远离故土、缺少朋友、思念家乡。)
②为什么又会是甜蜜的?(在季老远离故乡的日子,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不觉心中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③“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作者对故乡、对祖国深深地思念之情读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读出来。
三、收束全篇,领悟写法 1.议一议:“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怅望灰天、泪流不止?“我”为什么一想起母亲就思潮起伏、心潮腾涌?请你找到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出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指名读。注意两个“同样”。
(1)什么叫“真挚”?(真诚恳切)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设计意图:本文字里行间无处不浸润着“我”对“两位母亲”的深深的爱,这里适时催情升华,很好地完成德育目标。
四、拓展升华,再悟主题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请大家互相交流。赏读季老的其他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1.描写生身母亲的: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2.描写祖**亲的: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六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十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3.自主表达:从季羡林的情感世界里,从他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伟大的爱里,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
4.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拓展到课外,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延伸到作者的生活背景中,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更好地了解文本背后作者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更深的思考,使个性化阅读体验更加实际和回归本真。
五、布置作业 母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地流淌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着我们每个人幸福地成长。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生活中令你感动的每一个镜头,用你的文字书写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品析具体语言文字,以及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亲的怀念与敬意。
2.本课教学特别注意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在挖掘文本资源和拓展课外资源上准备的较为充分。
(3)通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4)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所含的复杂的思国与思母之情。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失去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材料,做到了首尾呼应。)
2.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组内合作交流学习情况。把自己的读书收获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巡视。
(2)各组汇报初读收获。
(3)对疑难点提出质疑,共同交流解决。
预设4: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预设5:为什么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思念中,总伴着对祖**亲的思念?
预设6: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式的学习,特别是“读中生疑”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全篇,感受课文内容,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自主读书,感知主题
1.带着疑难问题通读全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同桌互读。2.指名朗读、轮读课文、小组合作读文。3.初步交流对以上疑难问题的理解。
第二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回顾新课,谈话导入:
孩子们,有这么一个人,从嗷嗷待哺到牙牙学语,从拉屎拉尿到穿衣吃饭,从上学读书到结婚生子,一生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不牵动着她的心。在她心里,家、儿女就是最大的责任。她的名字叫母亲。当季羡林与母亲相隔八年之久不曾见面突然得知母亲弃养的消息,他回忆道:
1.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
二、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由读导疑: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3)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吧。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一)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聚焦“终天之恨”。
(1)这一切还得从他失去母亲开始!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
(2)指名读,诱发疑问: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3)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唯独“恨”字很费思量。(板书:恨)季羡林说的这个终天之恨,恨得什么?为什么会恨呢?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1)抓词句—— 一品“终天之恨”
①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预设:“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师:这一切都源于„„母亲的逝世。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弃养。是啊,我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平时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母亲临终前都没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带着遗憾与不舍离开,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
师:这样的悲伤,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试试看。(生读)
预设:有个同学读得特别好,悲伤之情尽露。他是怎么读出悲伤的? 他读得很慢。他读得有些沉重。他重读了“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真想”这些词语。他读出了作者的悲伤,采用了放慢的重读方式,这一处理非常好。
(2)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想起什么?
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于是,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失去了母亲,我成了——孤儿 成了——缺少母爱的孩子 成了——灵魂不全的人
师:你觉得什么是“灵魂不全”?(指名说)
(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一片黑暗......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身遗憾。
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
③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引读: 师:面对母亲的离去(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想想(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师:终于明白(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师:抱着终天之恨我不能自己(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生: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全班配乐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呀,齐声诵读:
出示:天下儿女的遗憾: 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逝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三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
3.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同样,在不理解的词或句旁作上记号,在有感受的地方作点批注。(生自学)4.交流第一则日记:
(1)出示日记
(一)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①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这则日记记录的是一个黄昏时候,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家难归的苦衷。
②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只好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渔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在哪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国”“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地怀念变得真实可感。
③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3)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4)“糊”是什么意思?覆盖、粘、缠在
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虽然凄凉但内心甜蜜你能读出作者的复杂心情来吗?
1、过渡:再来读一读季先生在11月18日写下的日记,看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交流
房东太太的什么事?什么叫“高兴得不得了?” 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代替,什么成语?可提示“欣喜若狂,兴高采烈等)
一串省略号,想象她会做些什么?学生思考省略号的含义,省略了什么,为什么省略,有什么好处,不省略和省略的作用一样吗? 3母亲做了好多好多的事,但是他回来了么?用课本中的话回答。
5、孩子们,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有回来,但是明天、后天也许他就回来了,可是季羡林的母亲呢,她等到自己的儿子回来了么?
补充资料四: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呀!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此时此刻,季羡林的心情用三个字来形容——真想哭!
出示:
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请3名同学)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心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5.咀嚼“寻”字——思母至苦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在我离开的日子,祖**亲与生身母亲是频来入梦,可作者为什么要寻梦呢?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和结尾,你能发现什么?(看不清母亲的面影。)
师:是啊,我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作者看到的母亲是模糊的,哪个字?幻。什么意思?所以他夜夜哭着醒来。孩子们,让我们展开想象,来帮帮季羡林爷爷,写一写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给他一个清清楚楚的面庞吧!(生写)1.学到这儿,开课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两个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你知道了吗?
2.其实季老又何曾不知道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呢。这就是答案。读——(投影: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所以——(引生读课题)因为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真挚的爱慕,所以——
四、激情升华,走出文本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2、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究在季老先生轻轻抬起的笔下,流淌的该是他对祖国怎样一番浓浓的情感。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作业超市: 自选两项独立完成
1、国庆颁奖会:请给祖**亲写一段颁奖词
2、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母亲。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和古诗。
4、《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5、推荐课外读物:《寄人篱下》、《枣核》、《赋得永久的悔》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恨
祖**亲
爱
第三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怀念母亲》,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展开。《怀念母亲》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的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六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亲的深厚感情。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点语句,具体感悟作者的深厚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祖**亲深厚的感情,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重点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亲的深厚感情。
难点:具体感悟作者对祖**亲的深厚感情,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4.教学课时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我将本科安排为2、3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结合六年级同学的实际阅读情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点拨法:通过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
2.现代化教学辅助法:通过多媒体的应运,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学法上,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学法:
1.朗读感悟发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祖**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圈点批注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批注、圈画,留下思考的痕迹,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导入时,我通过是一样的语言来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随后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课题,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第二环节: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思念祖国之情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用笔画出来读一读,并且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中,有一个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接着,指名朗读重点语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提出重点词语让学生来理解,对于容易理解的,学生自主解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对于较为疑难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讨论交流,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句式练习的方式: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降低一些学习难度。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加深体会。
总之,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三环节:升华情感,落实行动
这一环节,教师先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做出小结,并板书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此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顺应作者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歌曲《我的中国心》更好地理解作者思念祖国之情,当同学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之后,自由表达自己将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做,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悟。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课堂小结
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之际,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做出肯定与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满怀自信、满怀希望的心情走出课堂。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 作业是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多读多写的作业方式,我安排了两道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季羡林的《寻梦》。2.小练笔:写给祖**亲……(可以是小诗,一段话,一小篇文章)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学过程的缩影,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课前板书好课题及作者,在导入时,通过回顾知识,我用卡纸板贴“生身母亲”“祖**亲”,最后在小结时,教师继续板贴“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通过这一板书,让学生一幕了然,本篇课文的中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预设。当然,课堂是学生自主构建,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案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积累令人感动的语句。
2、揣摩课文中描写对祖**亲怀念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祖**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学习作者触景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情感体验缺乏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季羡林老先生因失去母亲,抱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的痛苦。后来作者来到异国他乡,第一次离开祖**亲,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细细地读一读季老的其他几段日记,你从哪儿读出了作者对祖**亲的怀念?圈圈画画,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二.读日记,品念国之情
生读书批划,小组交流
1、谁来有感情地读读你批划的语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出来的?
交流收获
(1)”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作者思念祖国时是怎样的心情?(酸酸的,有点凄凉,又是甜蜜的,浓浓的)
师:为什么是酸酸的,凄凉的?(远离亲人,倍感寂寞)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美好的回忆给作者心灵的安慰,有人可想,有人在想你,感到宽心,甜蜜)
引导朗读,大屏幕出示: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想念母亲,又想念魂牵梦萦的祖国,作者的心中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一起读
师:离开祖国,好似离开母亲的孩子,这种思念是酸涩的,这种游子之心是多么浓烈啊!再读
师:这凄凉、这甜蜜构成了作者心头浓浓的思恋,这凄凉、这甜蜜萦绕在作者的心中,融成一个字,那就是?(糊)
师:糊是什么意思?(粘、覆盖、贴、缠在、萦绕„„)
师:作者内心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全都融入了这个“糊”字,再来读这段话。
(2)”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抓住“简直不能忍耐”体会作者内心无法抑制的孤独、悔恨、思念。”
师:作者想祖国、想家人、想故乡,想得百感交集。再读读日记,还想得怎样?
(简直不能忍耐)
师:忍耐是什么意思?(忍受,承受)
师:联系上文,作者简直不能承受的是什么?
(对祖国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缺少朋友的关心、异乡的孤独)
师:作者拿出最大的忍耐还简直不能忍耐的正是对祖国的思念,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是失去母亲的无比悔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感情朗读,齐读
2、学习触景生情的写法
师:是什么样的情境触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呢?
(孤独的暗夜、风吹过窗外、房东太太的神情)
师:这就是触景生情。我们来读一读这样的景,这样的情。
出示:”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出示:”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出示:”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小城虽小,但城里的一草一木,人们的一举一动,却时时处处都能勾起作者那份深深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个国外的小城里面,还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遇到什么?勾起季羡林先生的思乡之情?请用“也许„„我现在还真是相加,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
生写在书上,交流
三.读首尾,感受不变的爱
1、是啊,在作者的一生中,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亲,这两位母亲在他的心中同样重千斤!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情感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敬和眷恋。齐读课文的首尾两段。生读文
2、总结:耄耋之年的季羡林老爷爷,回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都浓缩在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读题
3、过渡:虽然身在异国,但是距离并不能阻隔作者的思念,于是几个月后,他写下了《寻梦》这篇散文,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四.补写《寻梦》,升华情感
1、自读《寻梦》的首尾段,交流感受
出示:”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同学们,在这篇散文的正文部分,作者一定描写了自己在梦中见到母亲的情景,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课文的学习和季羡林的资料来写写梦中与母亲相见的情景。生补写,交流,点评
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有训练,有生成,学生能够对缺乏现实体验的作者的情感理解到位。
2.感情朗读,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祖**亲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3.读写结合,课后,我设计了一个扩写练笔。结合课文中出示的《寻梦》的首尾段,运用手中资料和课堂感悟,用生动的语言,写一写作者在梦中与母亲相见的情景。
纵观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对课文内容能够感同身受,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课堂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对待学生灵光一现的发言,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生成;再如,有时,还是表现出死记教案,不能灵活运用。这些,都在说明,我对教材的驾驭,对学生的驾驭,对课堂的驾驭,需要我通过不断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来逐步提高。
第五篇:《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永林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2.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
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读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2、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知道读,再读,全班读。过渡: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承载着季羡林老人内心深深的痛,永久的悔。
二、失母之痛——读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感到作者失去母亲的那份痛。请画出来,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顺势理解: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痛苦不堪?(六岁离开母亲,大学二年级约19岁,母亲去世,中间只回过两次,他怎能不痛苦呢?)
5、我想,书越读感受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些文字。(出示课文内容1)看你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
6、是啊,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不能醒来,他怎能不恨呢?
过渡:季羡林老人在很多文章中都谈这个问题,请看下面三份资料。(出示资料1,学生读资料)。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你读出了什么?(尽孝,报答)
8、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了,留下的只是这绵绵不尽的——恨!(出示课文内容2,生读资料)
9、(出示资料2、3)谁来读这一段令人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特别有感情的同学来读)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资料三: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出示课文内容3)(学生读资料)
10、在季羡林的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终的东西。所以“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出示课文内容4)
11、解读:(想像他在怎样的情况下:吃饭时,闲坐时,工作时,睡觉时„„)
12、后来,作者24岁那年带着这份怀念来到了德国,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城。而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他的思念吗?从第三自然段的那个词看出来?(频来入梦)
13、什么是频来入梦?(生身母亲 祖**亲)
14、生读第三自然段。可作者总是不知道为什么?用了两个不知道。你们读了下面几则日记,我相信你异地昂从中找到答案。
三、读日记,解思母之情 生快速默读这四则日记
(一)异国思乡——品“糊”
1、看第一则日记,是什么活动起来?(想故国,故乡的老朋友)
2、为什么作者说这是凄凉的但有时甜蜜的?(出示课文内容5)(1)凄凉是因为什么?(远离故国,缺少朋友„„)(2)甜蜜又会是什么呢?
在远离故国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仿佛就在身边,心中才多了一丝安慰,一点甜蜜。所以说,回忆也是一剂良药,可以未接我们一颗孤独的心啊!
3、于是,这凄凉,这甜蜜,浓浓的融成了一个字,什么字?
4、为什么用“糊”?用“贴”用“沾”行吗?(“糊”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二)触境伤怀
1、看第二则日记,房东太太等待儿子的心里活动变化:(高兴——沮丧——期待)。
可见,母亲想念儿子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2、这是,房东太太让作者想起什么?(母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真想哭)他为什么想哭呢?
3、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等待,而自己去八年没有回家看上母亲一眼,哪怕是一眼啊!他怎能不哭呢!
4、所以,(生读:我现在才发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5、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四、梦中寻母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第三自然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
同学们,异国生活已经让两位母亲频来入梦了,而作者在后又偏偏还要寻梦。梦境已经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寻梦的两个段落,看看作者到底寻什么?
1、全班读《寻梦》两个自然段。2“夜里梦到母亲”“母亲”指的是谁?
3、夜里梦到母亲,但是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4、同学们,请拿起书,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在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疾呼——读《寻梦》后一段。(出示课文内容7)
5、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深的怀念呢?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来说。(读)
6、总结:是一位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才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怀念祖国的心。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听音乐,读诗歌,总结延伸。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诵读歌词。
2、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