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5篇

时间:2019-05-13 08:4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第一篇: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给加横线字注音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牺牲玉帛()线4.下视其辙()5.登轼而望()6.望其旗靡()

: 2.在括号中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号 考 1.齐师伐我()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牺牲玉帛()5.小信未孚()6.小大之狱()7.可以一战()8.齐师败绩():

名 姓订 3.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1.伐()2.将()3.请()4.谋()5.惠()6.必():

级 班 4.下面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犏”的“偏”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级装年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5.下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编,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6.比较阅读

第1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画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第2页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今译》)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刺客列传(节选)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封鲁③②

第3页

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1)以勇力事鲁庄公。()(2)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2)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横线?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予曰:“昔吾先君桓佘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第4页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③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子必为政()

第5页

(2)夫火烈,民望而畏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3.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太子勇

杨 坚

我闻天道无亲,惟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舍天意,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曰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曰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今高颊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

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以自警戒”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承宗庙之重。B.恐汝以今曰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C.上以为渤海太守。D.属予作文以记之

2.“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一句中“我心”指什么?

3.既是训诫之词,就应讲一番“大道理”,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给儿子留下旧时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 12.写出生活中的惯用语。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6)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7)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第6页

(8)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9)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13.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粗茶淡饭()流芳百世()井然有序()指鹿为马()固若金汤()精雕细刻()雪中送炭()伶牙俐齿()

14.给加横线字注音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

15.《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16.《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17.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第7页

19.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其中的“我”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曹刿请见(4)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一层。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第8页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一豆之食

第9页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1)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答案1.1.jiàn 2.bǐ 3.bó 4.zhé 5.shì 6.mǐ

2.1.军队 2.参与 3.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4.指猪、牛羊等 5.为人所信服 6.案件 7.可以凭借 8.大败

3.1.征伐2.将要3.请求 4.谋划5.恩惠6.必定 4.D 5.A 6.1.语言 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B 6.古仁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7.1.(1)(共同)乘车(2)追击(3)战胜(4)倒下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3.示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4.略

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

8.1.(1)替„„做事(或侍奉)(2)结盟(或会盟)2.(1)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2)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 3.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9.1.C(“进”向上,指在朝廷)2.A(“食”。音sì,给„„吃)

第10页

3.D 4.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10.1.(1)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2)句首语气助词、发语词,表示发议论

2.因为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的

3.略(提示:子产向大叔传授的道理与经验是,管理国家和百姓的方法其一是宽政,其二是猛政。不过,前者有个条件,那就是“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而大叔的执政实践是,他的党政失败了,最后只有采取猛政,发兵攻打芦苇大泽之盗,将盗全部杀死,才使社会国家稍有安宁。由此看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宽猛相济,灵活运用)

11.1.D 2.杨坚的良苦用心,就是担心儿子“奢华”,而不能使其统治长久维持。“历观前代帝王”这一道理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有前车之鉴

3.旧时衣物服饰、刀子、菹酱等,这是“实物教育”,时时使太子想起父王的教诲、自

12.(1)主心骨(2)智多星(3)东道主(4)阶下囚(5)铁公鸡(6)糊涂虫(7)老油条(8)门外汉(9)三脚猫

13.山珍海味 遗臭万年杂乱无章 点石成金 危如累卵 粗制滥造锦上添花 笨嘴拙舌

14.jiàn biàn bó zhé mǐ bǐ 15.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16.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 17.C 18.(1)参与 中间(2)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3)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案件 监狱

19.(1)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2)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第11页

20.1、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

2、(1)徧 同“遍”,遍及(2)动词 赐福(3)请求(4)请让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乃入见。‖问:“何以战?” „„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5、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21.1、C(“进”向上,指在朝廷。)

2、A(“食”,音 sì,给„„ 吃。)

3、D 4、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

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第12页

第二篇: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教学重点] 目标1、2、3、[教学难点] 目标2、3、[教法学法] 诵读、讲授、讨论、[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简释《左传》。

二、范读课文,注意个别生字的读音及部分句子的内部停顿。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对照注释,学习第一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间、鄙、遍、牺牲、信、福、狱、虽、可以、2、对照注释,学习第二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鼓,驰,故、3、对照注释,学习第三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故、靡、五、诵读课文,逐句翻译课文,熟读、初步背诵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内容,总结课文,背诵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词语,文言句子。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归纳课文中心事件,理清课文结构层次,讨论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完成课后练习。

四、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一、文言词语:

二、课文内容: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争过程:略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详写)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三、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

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ì)

弗敢专也(fú)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旗靡(mǐ)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揭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助庄供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求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以江供给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①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②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给予攻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加大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见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2、关于对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政治热情。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与庄公的急躁冒进,反衬曹刿的从容谨慎,一个出身卑微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3、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七、作业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1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录音棚

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学生小声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

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 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小舞台

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曹刿远谋”。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教师板书:鲁庄公 衬托)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

私语轩: 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2006年安庆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实录精选

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刘晓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4、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吗?

生:赤壁之战,巨鹿之战,长勺之战

师:刚才有位同学谈到了长勺之战,它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处于防御地位。曹刿主动献计献策,把握战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长勺之战有关的文章。它就是《曹刿论战》。(板书)本文节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同学门能说说对它的认识吗?

生:介绍《左传》知识

师:小结并投影《左战》的常识。

师:下面就请同学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左战》的魅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基本上能流畅地朗读此文了吗?

生:能。

师:那就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才能。

生:一女生读。

师:哪位同学能对刚才的朗读做个简单评价?

生:朗读顺畅,发音标准。

生:停顿较好。

师:两位同学的评价基本上代表了老师的意见。我们现在看看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请看大屏幕。

生:读屏幕上的字。

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情况。请看屏幕。

生:解释重要字词。

师: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地齐读课文。

师;通过同学们展现的形式多样的朗读,让我欣赏到了你们的朗读天赋,不过我还想看到你们精彩的思辨才能。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师:曹刿为什么请见?结合课文谈一谈。

生:齐师伐我。

生:齐师伐我攻将战。

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同学门说的很好,把你们的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到曹刿请见,那么鲁庄公接见了吗?

生:接见了。

师:那他们之间又有一场这样精彩的对话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曹刿和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师读旁白。

生:读。

师:朗读的很精彩。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一下鲁庄公认为作战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生:勾画。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

生齐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安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必以分人”,那么“人”是普通百姓吗?

生:不是。

师:那他们又是谁呢?

生:王公贵族。

生:大臣。

师:那么,说明鲁庄公认为打仗只靠贵族就可以了。

生:是

师:那么曹刿认为作战胜利的因素又是哪些?

生:一个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师:同学们提到可以一战,是什么意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就是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

师:什么条件?

生:“忠之属也”

师:忠指什么?

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师:是鲁庄公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吗?

生:是。

师:那说明鲁庄公有什么特点?

生:尽职尽责。

师:如果你现在是鲁国的一位普通百姓,你拥有这样一位克尽职守的国君,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幸运。

师:这位同学已经感到作为鲁国的百姓很幸运,很幸福,那说明鲁庄公的做法已经收到了成效,已经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生:是,取信于民。

师:看来,鲁庄公已经取得了鲁国百姓的信任。拥有这么士气高涨的士兵,在战场上又会怎样呢?齐读二三段。

生:齐读。

师:讨论曹刿选择什么时期作战,什么时候反击?他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读第三段。

生:“齐人三鼓。”

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师:你们支持哪位同学的说法。

生:支持第二位同学。

师:对。第一位同学说的是理由。

师:通过以上环节,我们共同认识文中了文中的两位主角。请问是哪两位?

生:曹刿,鲁庄公。

师“那就结合文中的语句,先谈谈对曹刿的看法。

生:爱国精神。

师:哪句话体现的?

生:“曹刿请见。”

师:曹刿是达官贵人吗?

生:不是,是普通百姓。

师;普通百姓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战,正如你们所说是爱国精神的体现。请问还有哪些?

生:远见的卓识。

生: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哪里体现的?

生:读书中语句。

师:在参战的过程当中曹刿有简单的几句话,其实就八个字,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生:,未可,可以。

师:能读出它的语气吗?

生:干脆。

生:镇定。

师:对,这正是他才能的体现。文中的两位主角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请同学们说说对鲁庄公的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善于纳谏。

生:目光短浅。

师:那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位明君还是一位庸君?

生:自由说。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德、识、才、谋。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烽烟四起的战场。假如你是鲁庄公身边的一名士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写。

生:奋战杀场。

师:看来鲁庄公取信与民收到了效果。

生:英勇杀敌。

师:应该,俗话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师;同学们,因时间有限,就请同学们把课堂上写的,课下交流一下。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生:其读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左秋明,认识了曹刿,认识了鲁庄公。今后只要你们读万卷书,就会认识更多的人,就会发现有更多的精彩!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儒家经典的名篇,全文抓住“谋”字,展现了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远见的卓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带动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感知,对人物的分析及思维的拓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我设置了三个能有思维碰撞的地方,想通过它看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不过,在课堂上,学生胆量不够大,没有产生我预想中的效果,另外,在“我看曹刿”的这环节,我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加以点拨,达到认识曹刿这一人物,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不过,在曹刿这一形象的认识上,当师生达到共识:曹刿主要的特点是德、识、才、谋的时候,我因时间关系没有展开,其实,在这里,我可以跳出文本,联系学生实际加以谈谈,让学生能由古到今,加深对人物,文本及对自己的认识。

总之,有幸参加这样的优质课大赛,我受益匪浅。

用心

爱心

专心

宿松县城关中学

季正宏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曹刿远谋”。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鲁庄公

衬托)

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

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

用心

爱心

专心 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下载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