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限时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一、课文知识与理解(55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4分)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7分)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公与之乘
7、望其旗靡
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2分)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9分)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翻译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7分)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1(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_______________。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2分)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1分)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1分)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1分)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1分)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1分)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2分)
二、比较阅读(1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 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⑤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
3.语段
(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答: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
(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答:
《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一、(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军队)(讨伐,攻打)(2)(大败)
(3)(不)(虚报夸大)
(4)(诉讼案件)(即使)(明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3、曹刿请见(请求)
4、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其乡人曰(他的)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
7、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
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名作动,赐福,保佑
2、名作动,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9.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夫大国,难测也。(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惧有伏焉(7)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C
7、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左丘明 齐师伐我
二、(一)
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2、B 评分:共2分。
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1.C(2分)
2.(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意思对即可。“伏”1分,大意1分。共2分)
3.语段
(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1分)而 5 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 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
第二篇:21《曹刿论战》测试题
21.《曹刿论战》基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x8=8分)
刿.()又何间.焉()帛.()勺.()辙.()轼.()夫.大国()靡.()
二、说说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x1=2分)1.小惠未徧。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2x4=8分)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x13=26分)
齐师伐.我()弗敢专.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与之乘.(公将鼓.之()既.克()彼竭我盈.()望其旗靡.()
21.《曹刿论战》基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x8=8分)
刿.()又何间.焉()帛.()勺.()辙.()轼.()夫.大国()靡.()
二、说说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x1=2分)1.小惠未徧。
三、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2x4=8分)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x13=26分)
齐师伐.我()弗敢专.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与之乘.(公将鼓.之()既.克()彼竭我盈.()望其旗靡.
()
今义:今义:)神弗)
今义:今义:)神弗)
五、一词多义解释(1x13=13分)
焉 又何间焉 故 公问其故 以 何以战 惧有伏焉 故逐之 必以分人 之 小大之狱 何 又何间焉 请 曹刿请见 公与之乘 何以战 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
六、翻译下列句子(5x5=25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齐师败绩。公将驰之。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五、一词多义解释(1x13=13分)
焉 又何间焉 故 公问其故 惧有伏焉 故逐之 之 小大之狱 何 又何间焉 公与之乘 何以战 公将鼓之
六、翻译下列句子(5x5=25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齐师败绩。公将驰之。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版
十三 曹刿论战
《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方法。
3、借助文中简洁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为中心组织材料栽剪得当的写法;
2、运用对话简洁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孙子、孙膑、曹操、诸葛亮、拿破仑、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说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左传》长于写战争,雄辩地显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语言简练、精严贴切。
2、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前685年齐国发生内战,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的公子小白都抢先赶回了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又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鲁之长勺。
3、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4、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 1 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深谋远虑、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及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平民军事家”——曹刿。
5、梳理结构
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各自论了什么?
【点拨】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录了曹刿与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4.内容梳理
(1)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2(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最佳时机,“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条件,我们可以概括为“辙乱旗靡”。这两层都表现了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3、内容小结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作业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 练习苏教版
曹刿论战练习试题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①伐()②将()③请()④谋()⑤惠()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1.jiàn 2.bǐ 3.bó 4.zhé 5.shì 6.mǐ
二、①军队 ②参与 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④指猪、牛羊等 ⑤为人所信服 ⑥案件 ⑦可以凭借 ⑧大败
三、①征伐 ②将要 ③请求 ④谋划 ⑤恩惠 ⑥必定
四、1.D 2.A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语言 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B 6.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8.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1.C 2.D 3.B
第五篇: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
一、课前5分钟
请同学们列举出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疏通文意。
4、分析人物形象,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5、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
1、重点文言词语。
2、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古代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
四、探究指导
长勺之战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探究指导
(一)研讨第1自然段。
1、文章的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有几问几答,说明了什么?
三问三答,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相关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体现鲁庄公目光短浅的句子是哪几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探究指导
(二)研讨第2、3自然段。
1、文章的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长勺之战的过程。
2、文章的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3、第2段与第3段的过渡句是哪一句?既克,公问其故。
4、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①夫战,勇气也。(判断句)②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彼竭我盈)③抓住了有利的追击时机。(辄乱旗靡)
5、曹刿对三鼓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原句是哪几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请写出两个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尽头足的时候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7、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 “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 “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拓展延伸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
2、肉食者“鄙”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
盲目的相信大臣和神灵;盲目的反攻和追击;胜利了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3、与文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相类似的战术有哪些?
①毛泽东的“敌疲我打”②《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③“后发制人”
4、本文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是什么?语言(对话)描写。
5、本文所使用的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对比。文章把肉食者“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衬托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才能。
6、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