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2: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录音棚

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学生小声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

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 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小舞台

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曹刿远谋”。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教师板书:鲁庄公 衬托)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

私语轩: 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2006年安庆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实录精选

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刘晓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了解本文 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4、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吗?

生:赤壁之战,巨鹿之战,长勺之战

师:刚才有位同学谈到了长勺之战,它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处于防御地位。曹刿主动献计献策,把握战机,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长勺之战有关的文章。它就是《曹刿论战》。(板书)本文节选自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同学门能说说对它的认识吗?

生:介绍《左传》知识

师:小结并投影《左战》的常识。

师:下面就请同学自由的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左战》的魅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基本上能流畅地朗读此文了吗?

生:能。

师:那就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他的朗读才能。

生:一女生读。

师:哪位同学能对刚才的朗读做个简单评价?

生:朗读顺畅,发音标准。

生:停顿较好。

师:两位同学的评价基本上代表了老师的意见。我们现在看看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请看大屏幕。

生:读屏幕上的字。

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情况。请看屏幕。

生:解释重要字词。

师: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地齐读课文。

师;通过同学们展现的形式多样的朗读,让我欣赏到了你们的朗读天赋,不过我还想看到你们精彩的思辨才能。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师:曹刿为什么请见?结合课文谈一谈。

生:齐师伐我。

生:齐师伐我攻将战。

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师:同学门说的很好,把你们的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到曹刿请见,那么鲁庄公接见了吗?

生:接见了。

师:那他们之间又有一场这样精彩的对话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曹刿和鲁庄公之间的对话。师读旁白。

生:读。

师:朗读的很精彩。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一下鲁庄公认为作战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生:勾画。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

生齐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安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师:刚才同学们谈到“必以分人”,那么“人”是普通百姓吗?

生:不是。

师:那他们又是谁呢?

生:王公贵族。

生:大臣。

师:那么,说明鲁庄公认为打仗只靠贵族就可以了。

生:是

师:那么曹刿认为作战胜利的因素又是哪些?

生:一个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师:同学们提到可以一战,是什么意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就是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

师:什么条件?

生:“忠之属也”

师:忠指什么?

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师:是鲁庄公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吗?

生:是。

师:那说明鲁庄公有什么特点?

生:尽职尽责。

师:如果你现在是鲁国的一位普通百姓,你拥有这样一位克尽职守的国君,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幸运。

师:这位同学已经感到作为鲁国的百姓很幸运,很幸福,那说明鲁庄公的做法已经收到了成效,已经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生:是,取信于民。

师:看来,鲁庄公已经取得了鲁国百姓的信任。拥有这么士气高涨的士兵,在战场上又会怎样呢?齐读二三段。

生:齐读。

师:讨论曹刿选择什么时期作战,什么时候反击?他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读第三段。

生:“齐人三鼓。”

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师:你们支持哪位同学的说法。

生:支持第二位同学。

师:对。第一位同学说的是理由。

师:通过以上环节,我们共同认识文中了文中的两位主角。请问是哪两位?

生:曹刿,鲁庄公。

师“那就结合文中的语句,先谈谈对曹刿的看法。

生:爱国精神。

师:哪句话体现的?

生:“曹刿请见。”

师:曹刿是达官贵人吗?

生:不是,是普通百姓。

师;普通百姓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战,正如你们所说是爱国精神的体现。请问还有哪些?

生:远见的卓识。

生: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哪里体现的?

生:读书中语句。

师:在参战的过程当中曹刿有简单的几句话,其实就八个字,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生:,未可,可以。

师:能读出它的语气吗?

生:干脆。

生:镇定。

师:对,这正是他才能的体现。文中的两位主角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请同学们说说对鲁庄公的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善于纳谏。

生:目光短浅。

师:那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位明君还是一位庸君?

生:自由说。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曹刿,鲁庄公,现在如果你们是左丘明,也写一篇关于长勺之战的文章,你们会怎么写?师引导。

生:写战争场面。

师:那本文是怎么写的?

生;主要写论战。

师:抓住了文题,强调论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不语。

师:本文的主角是谁?

生:曹刿。

师:看黑板。曹刿有哪些特点?

生:德、识、才、谋。

师:看来这么写是有意突出曹刿的吗/ 生:是。

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烽烟四起的战场。假如你是鲁庄公身边的一名士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生:写。

生:奋战杀场。

师:看来鲁庄公取信与民收到了效果。

生:英勇杀敌。

师:应该,俗话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师;同学们,因时间有限,就请同学们把课堂上写的,课下交流一下。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生:其读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左秋明,认识了曹刿,认识了鲁庄公。今后只要你们读万卷书,就会认识更多的人,就会发现有更多的精彩!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儒家经典的名篇,全文抓住“谋”字,展现了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远见的卓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带动学生对文本的熟悉、感知,对人物的分析及思维的拓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我设置了三个能有思维碰撞的地方,想通过它看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不过,在课堂上,学生胆量不够大,没有产生我预想中的效果,另外,在“我看曹刿”的这环节,我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加以点拨,达到认识曹刿这一人物,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不过,在曹刿这一形象的认识上,当师生达到共识:曹刿主要的特点是德、识、才、谋的时候,我因时间关系没有展开,其实,在这里,我可以跳出文本,联系学生实际加以谈谈,让学生能由古到今,加深对人物,文本及对自己的认识。

总之,有幸参加这样的优质课大赛,我受益匪浅。

用心

爱心

专心

宿松县城关中学

季正宏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曹刿远谋”。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鲁庄公

衬托)

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

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

用心

爱心

专心 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苏教版

十三 曹刿论战

《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方法。

3、借助文中简洁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为中心组织材料栽剪得当的写法;

2、运用对话简洁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孙子、孙膑、曹操、诸葛亮、拿破仑、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说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左传》长于写战争,雄辩地显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语言简练、精严贴切。

2、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前685年齐国发生内战,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的公子小白都抢先赶回了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又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鲁之长勺。

3、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4、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 1 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深谋远虑、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及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平民军事家”——曹刿。

5、梳理结构

课文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各自论了什么?

【点拨】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录了曹刿与庄公在战前、战中、战后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讨论,即

第一段:战前(论战前的准备)第二段:战中(叙战争的过程)第三段:战后(论战胜的原因)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4.内容梳理

(1)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2(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最佳时机,“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条件,我们可以概括为“辙乱旗靡”。这两层都表现了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3、内容小结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作业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 练习苏教版

曹刿论战练习试题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②肉食者鄙()③牺牲玉帛()④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⑥望其旗靡()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齐师伐我()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制()⑤小信未孚()⑥大小之狱()⑦可以一战()⑧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①伐()②将()③请()④谋()⑤惠()⑥必()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C.可以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1.jiàn 2.bǐ 3.bó 4.zhé 5.shì 6.mǐ

二、①军队 ②参与 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④指猪、牛羊等 ⑤为人所信服 ⑥案件 ⑦可以凭借 ⑧大败

三、①征伐 ②将要 ③请求 ④谋划 ⑤恩惠 ⑥必定

四、1.D 2.A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语言 议论 2.A 3.B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B 6.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8.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1.C 2.D 3.B

第四篇:人教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部分文言词语的含义,能正确翻译课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地叙写。

3、重点人物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分析。[教学重点] 目标1、2、3、[教学难点] 目标2、3、[教法学法] 诵读、讲授、讨论、[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简释《左传》。

二、范读课文,注意个别生字的读音及部分句子的内部停顿。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对照注释,学习第一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间、鄙、遍、牺牲、信、福、狱、虽、可以、2、对照注释,学习第二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鼓,驰,故、3、对照注释,学习第三节,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板书:故、靡、五、诵读课文,逐句翻译课文,熟读、初步背诵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内容,总结课文,背诵课文,完成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词语,文言句子。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归纳课文中心事件,理清课文结构层次,讨论明确课文的详略安排。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完成课后练习。

四、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一、文言词语:

二、课文内容: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详写)

战争过程:略写。

战后分析: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详写)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详写)

三、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政治上远见卓识,军事上才能卓著

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27 苏教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词的古今义差异。

2、了解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所表现的军事才能。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左传》,学习课文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 作品的概况和时代背景: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课文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明学生朗读,师注意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字音,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节

1、重点字词:

师,军队。伐,公开出军进攻。

请见:请求(庄公)接见。臣下拜见君王称为“见”,如朝见、陛见。肉食,以肉为食。这是当时的习惯用语,并没有对立或不友善的含义。间,间隙、夹缝,引申为“插到中间去”,课文中就是参与其间的意思。鄙,鄙陋,固陋不通;也作谦词,如自称鄙人。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小惠未徧,庄公分衣食,得恩惠的只是他左右亲近的,所以这样说。

牺牲玉帛,都是祭品。现在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个意义是传统的用法,现在仍然使用,而作为“祭品”的意义则消失了。信,信实、诚实,指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忠,不仅指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更有尽己之心的意思。专,不能直释为占,原意是独享、专有。可以,可以用来。

孚,为人所信服,所以说是大信。狱,案件。虽,即使。情,指合乎实际,合乎道理,不致枉屈。“忠之属也……”这句承上文意思,“必以情”,就是想要利于民,能尽自己的心,忠于本职。

2、分析这一部分

(1)写曹刿与乡人问答,反映了曹刿什么性格特点? 能认识到“肉食者”的鄙陋,表现了他的“远谋”。主动关心国事,具有爱国精神。(2)鲁庄公认为战争的条件有哪些?曹刿提出怎样的见解?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近臣和神灵的保佑之上。可见他政治上昏庸无能。“鄙”。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谋,认识到要想取胜必须取信于民。(3)“战则请从”为下文张本。

四、作业:背诵第一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3、4段,总结课文。教学步骤:

一、复习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三小节

1、重点字词 败绩,《左传》有一套习惯用语,大崩溃叫做败绩。驰之,驰车追赶齐师,之,指代齐师。“公将鼓之。”之,助词,无义。再,两次、第二次 视其辙,他们的,盈,2、分析

(1)在整个战争过程中,鲁庄公、曹刿各有怎样的表现? 鲁庄公:“鼓之”“驰之”,动作描写 曹刿:“未可”“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语言、动作描写(2)由“既克”,可以知道曹刿所采取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做?

(3)第三节曹刿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不能放在第二节,曹刿作战时呢? 这是在战场上,战事紧张,不可能解释。同时也给文章造成了悬念。(4)有曹刿、鲁庄公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鲁庄公:急躁冒进,不懂得战争中要考察敌情,驽钝、浮躁。“鄙陋”

“既克,公问其故”更突出表现了鲁庄公军事上的无知,表现了他的“鄙陋”。曹刿:“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他懂得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战争中要注意敌方的意图,要考察敌情。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表现了他的“远谋”。

三、小结全文:

1、材料安排详略得当。作者把曹刿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是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战前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身边的近臣和神灵的保佑之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战中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曹刿:战前主动关心国事,具有爱国精神,认识到要想取胜必须取信于民,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谋。战争过程中,“未可”“可矣”他胸有成竹,从容不迫,镇定自若。他懂得作战要抓住有利战机,战争中要注意敌方的意图,要考察敌情。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

3、文章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以曹刿与“相认”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沉着。

4、语言十分精练。

5、文章的线索:长勺之战的经过或曹刿的活动。

6、本课的字词:(1)古今异义的词 师、间、鄙、牺牲、狱、可以、请、再(2)词类变化 福、鼓

7、成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备课资料 人教新课标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浙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看,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语文: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5篇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牺牲玉帛 线4.下视其辙 5.登轼而望 6.望其旗靡 : 2. 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模版)

    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

    《曹刿论战》学习资料by浸

    曹刿论战学习资料by浸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5篇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以自学为主的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题曹刿论战授时间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限时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一、课文知识与理解(55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