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故事力”培养实施方案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故事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故事是人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的地方。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和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积极健康、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给孩子带来很多知识和快乐,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好品德。为全面贯彻落实泰安市教研室《关于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的通知》精神,结合学生实际,决定在全市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
一、指导思想
深化素质教育,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理念、提出的要求和做法,大力推进“质量效益”双高工程,促进我市小学语文教学走上健康道路。推行小学生“故事力”培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实施目标
1、以丰富多彩的“故事力”活动为载体,步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讲故事、写故事带来的快乐,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对学生进行说话力、敏感力、构思力等训练,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故事力”。
3、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改善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解决制约语文教学水平整体推进的瓶颈,提高学生故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故事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三、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故事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而不是好学生唱独角戏,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2、主动性原则。不断激发学生对故事力的兴趣,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
3、求实性原则。立足我市学生发展实际,针对现状,认真分析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办法,正确处理学生故事力培养目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务求取得实效。
4、循序渐进性原则。故事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大工程,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改进方法,积累经验,完善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和实施。
5、创新性原则。每一位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新措施。
四、实施途径
低年级实施途径
(一)巧设语言情境,培养学生故事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多数胆子小,说话轻声细语,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别人嘲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先消除低年级学生胆怯的心理,才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尽量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学生说话时,抓住其优点给予赞赏,尽量少纠错,多指正;少批评,多表扬。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胆怯的心理会慢慢消除。
(二)听故事,培养学生听辨能力
学生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听”与说、读、写同样重要。通过听故事,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听故事活动:
1、大声读给孩子听。“读给孩子听”是最好的阅读启蒙,是最吸
引孩子们的阅读形式,能给予孩子畅快的阅读享受,给予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师应自己而且引导家长给孩子读故事,在故事体验中学习倾听。
2、利用广播、电视、有声网络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活动。
3、开展听故事竞赛活动。听一个小故事,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对故事人物、情节简单作出评价、说出听后的感受等活动。
(三)从词入手,打开故事思路
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能用一些简单的字组词,可以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组的词说一句话故事,学生在说话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时间久了,学生就知道了什么是一句完整的话。到了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原来的说写一句话扩展为说写一段话故事。在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先说后写。故事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表达有序、用词恰当、语句通顺等能力。
(四)利用教材、图画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故事训练材料,从一年级起,就应有意识地利用语文课本加强学生的故事训练。比如:每当学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给家长汇报学习内容。如果是一篇故事,就要求学生回家给家长讲故事,家长对孩子的汇报写出评价。如:“我的孩子给我讲的故事真动听,我喜欢听。”等。家长的鼓励、肯定,无疑增强了孩子们讲故事的信心,同时孩子们在讲述的过程中,积累了词汇,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经常里利用一些课文让学生续编故事,如续编《坐井观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编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说话训练。
看图编故事也是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思考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在看图写话前,首先指导学生看好图,编故事。注意遵循看——想——说这一顺序,在学生
明确图意要求后,让学生说说图画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抓住重点,尤其是针对图中想象部分的描述鼓励孩子敢想敢说。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表达完整后,再互相交流对图的理解。这样相互填补彼此头脑中的空白,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汉字加拼音,提前写故事
由于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识字不多,会说不会写,表达能力受到阻碍。为此,事先教他们用汉语拼音做拐杖,把自己要说的故事用汉语拼音写下来,提高孩子写的兴趣。教师应顺着他们的情绪,因势利导,紧抓不放,也用拼音给他们写回话、评语等,促进了提前读写。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识字教学时,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用当堂学的生字先口头组词,再用组的词进行口头编故事,然后将编的故事写下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开始要求他们只要用几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就行了。写故事时,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加汉字,汉字带拼音的方法,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提高了讲故事、写故事的能力,而且养成了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作文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坚持写日记,厚积薄发
俗话说:“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学生的讲故事能力得到了提高,写故事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在提高低年级写话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也非常重要。从一年级起,可以开始训练学生写一句话故事日记。日记内容不限,可以写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心里想到的,你干了什么,你学了什么,你玩了什么。只要你觉得有意思,就写下来。”学生刚开始都只是一句、两句话,随着说话能力的提高,写的日记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当然,教师要负责检查批阅,应多鼓励,少批评,多批少改。对于写的好的日记故事,教师要在班里读一读,进行认真评价,树立榜样,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学生写日记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中年级实施途径
(一)讲“故事”
1、创设情境,体验“故事”。
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听、说的途径来传授知识的,学生听、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小故事穿插在语文教学中去,达到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例如:讲《田忌赛马》时,可以补充“孙庞斗智”的历史故事;讲《鲁班学艺》时,补充“伞的传说”。学生听完以后,要求他们把故事的内容口头复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2、对话训练,表演“故事”。
从故事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作文内容的机会,因而学生常能满怀信心地写出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的故事。用“表演之星”或“模仿秀”的形式让学生复述对话或把对话创作成小故事进行表演。通过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动耳,实现“动中学、学中动”。
三年级时,每周进行一次“我是小小故事王”活动,一周三位学生进行讲故事竞技,全班同学轮流进行。将自己熟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评价标准:大胆、声音宏亮;能大致说说故事内容即可。在四年级时,每周进行一次“我是小小演讲家”,要求学生据主题准备一份比较短小的演讲稿,半脱稿进行演讲。评价标准:大胆、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有一定的主题。通过这样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乐于表达,激发表达的兴趣,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3、深入实践,练说“故事”
指导学生进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故事力的提高。调查采访活动;为社区服务活动等。比如:指导学生调查生活中滥用成语现象。让学生走到街上的店铺针对滥用成语现象进行追根溯源。还向老师、家长、学生(包括校外)发出调查表统计滥用
成语的数量,回收后再分析、归纳、总结。这个活动不仅能让他们认识到不会说或不善说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生活情趣、工作效率,而且体会到生活中的“说”与社会活动中的“说”有着质的区别和不同要求,而要适应社会活动中“说”的要求,就必须在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 “说”的基本功训练。
4、闭目沉思,忆画“故事”。
这是以现有的故事题材来进行延伸创作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了上好“画故事”课,教师首先要查阅与故事有关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启发孩子们关于故事的联想,再根据这种联想确定自己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作画。
⑴教师讲故事,学生“画故事” 通常采取的教学步骤为: ①教师讲述故事;
②学生对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场景进行构思; ③学生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段,进行构图; ④学生进一步处理画面,完成作品。⑵教师给主题,学生“画故事”
这种方式,即由教师提供一个主题,学生自己进行故事的编创,再进行绘画作品的艺术创作的过程,称之为“双重创作”。当然,这里的故事创作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高要求的文字表现,而是指许多学生都会在无意识间作出的用语言、线条甚至玩具表达的某些听到、看到或在梦中、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情节或片段。
“双重创作”的教学步骤为:
①教师给主题,学生发挥生活经验或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大胆构思;
②学生根据构思用绘画的形式在纸上构图; ③学生处理画面,完成作品;
④学生“说”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一个环节“说”画的设计能提供孩子在绘画创作之后,用语言再现故事的机会。这对于锻炼
学生的思维,培养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写“故事”
1、关注构思,补救故事。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如何帮助学生构思好的故事,可有一些适当的训练:(1)构思,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2)构思,弥补故事的不完美。(3)构思,有一定的游戏规则。(4)起步,让读者看出你的构思。(5)升级,力争拥有几条“构思线”。(6)高明地藏起你的构思。(7)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8)构思,把“布”想成“衣服”。(9)构思,材料的整理与取舍。(10)构思,寻找故事的“曲折点”。(11)构思,只是一种新习惯。
2、见缝插针,相机训练。
随着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生动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写作练笔,是成功的教学经验。基本形式有:看图写故事、给开头写故事、续编故事、读儿歌、古诗写故事、组合词语写故事、模仿生活情景写故事、观察生活现象写故事、故事新编、自由创作故事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记自己的成长故事、班级成长故事等。学生写故事,也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愿望、灵感,学生建构故事必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而反映了自己的人格,完善生命意义。
高年级实施途径
(一)进行故事课堂模式研究
1、听一听故事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模仿,更能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关注。要通过教师讲故事、媒体播放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和模仿所讲故事的语言、神态、动作,感受讲故事的方法、技巧,为学生后续的提高作铺垫。故事讲述中教师的语言运用技巧十分重要。教师讲述故事应做到:(1)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要用普通话,吐字清楚,语句流畅,声音响亮,速度适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语调也随之有所变化。(2)语言要符合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特征。(3)适当地夸张使用象声词和语气助词,渲染气氛。
2、想一想故事
故事即是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教育的好阵地,故事中往往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道理或 科学道理。听完故事后让学生想一想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明白一些科学道理、做人道理等。像科学童话《老鼠打天敌》,幻想中的老鼠有了枪,打死了黄鼠狼、蛇等天敌,老鼠无限地繁殖下去了。讲完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世界会怎样?又让学生讨论:假如把老鼠都消灭光,世界又会怎样?这样一堂活动课,气氛必然十分活跃,学生争论不休。这个小故事里所含的生态学知识和哲理能让学生思考一生,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充分显示出来了。如《望远镜的故事》、《电机的发展过程》等等,这类故事通过文艺和科学相结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在学科课程中,往往侧重于科学技术结论的传授;在校本活动课程中,通过科学史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科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思想。
3、讲一讲故事
通过讲一讲故事,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故事时,要适当指导学生做到有声有色,富于感情。故事中的对话要力求用不同的语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尽量使用明白准确、生动的语言,讲故事主要形式有看实物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以完整地讲故事为主,可以配以旁白、音乐、简单的动作,力求将故事情节真实、贴切、生动地展示出来。
4、演一演故事
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担任教材中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使用角色语言,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体验不同的角色情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言语交流,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验合作与协商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后,可以表演得惟妙惟肖。
5、编一编故事
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编写故事,能使感觉更敏锐,文笔更凝炼,而新编故事因其原创性的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使用“补白”、“续写”、“改写”、“讨论”、“创作”等办法,让学生在故事中活动起来,成为故事的主人。例如几幅连环画,其中的一幅没有文字说明,或者根本没有画,让学生自己去写、去画,去讲故事。
(二)辅以有效的教学策略
1、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注意。
根据故事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出教室,臵身于故事情节中,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内容从枯燥乏味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的景物,这种视觉效应也利于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观察以至动手操作。
2、将故事教学与音乐、美术等相结合。
故事教学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其方式有排图讲故事、拼图讲故事和构图讲故事。如排图讲故事,即教师提供给学生一组顺序打乱的图片,让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图片排序,并且按排好的图讲述故事。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有积极作用。故事教学也可以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给故事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运用问题法进行故事教学。为改变导语雷同的现象,教师必须善于在开始讲故事时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浓
厚的兴趣。问题式最能调动学生情绪,在整个故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但难于驾驭。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如采用重复启发式导入语的方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故事教学中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一些有趣的事总爱刨根问底。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如:在开展《送你一把伞》故事教学时,教师拿出一把小花伞,提问:“这把小花伞是送给谁的呢?为什么要送给他?想知道的话,就请你们竖起耳朵听仔细了。”用提出疑问开始,使学生处于一种十分想知道答案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三)加强互动评价交流
在编写故事实践中,要还学生以自主权,设立新的故事写作流程为:学生初写→生生互评→师生共赏→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把故事写作玩的特性,练的本源尽力张显出来,这样就把写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状态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发挥自主能动性。这样,教师在指导前可以借助学生的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从而针对学生个体制定具体的点评指导方案,使学生乐于接受。
合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故事水平等不同的情况寻找伙伴组成“故事互助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体中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习作单兵作战孤立无援的困境。
诚然,指导学生自主故事,不是说教师可以“清闲”,在自主编
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正确性、科学性,既不能自由放任任其发展,又不能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前提下,加以有效、适当的指导,才能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只有二者和谐地在故事教学中共生,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故事力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确保“故事力”活动顺利进行。各乡镇、学校要层层抓好活动的落实,形成健全的管理网络,成立“故事力”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负责组织、管理、开展各项活动。
2、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科学有效、富有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分学段实施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完善各种过程性资料(数字、图片、文字等),并分类立卷。
3、为使活动得到持久、深入、有效的开展,各单位要广泛发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校园网等阵地,大力营造良好的“故事力”培养环境。要做好宣传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开展“故事力”活动的重大意义,并逐步将该活动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4、各单位要适时进行研讨课、讲故事、编故事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故事力”深入开展;市、乡镇教研室在组织教学调研以及语文考试、考查中要加大考查学生“故事力”的题目,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的积极性。
5、我市将结合实际,实地调研,注重过程性指导,及时发现典型,推广经验,通过现场会、比赛等形式促进活动有效开展,促进本项工作高位运行。各单位要制定符合本镇实际的具体措施,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争用三年时间做出成效,真正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
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
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
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年第4期,第1-7页
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一、问题的提出
我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专业不是英语教育。在从事英语教学的16年中,我既是教英语的教师,也是自学英语的学生。我既是英语教学的当局者,也是“跳出盒子思维”的草根研究者,能够近距离、多角度、大范围地了解一线英语教学的真实面貌,发现当前的英语教学偏离语言教学规律和学习主体,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一)英语教师缺失儿童立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国际上通用的外语教学基本概念、研究成果知之不多,甚至流传着许多谬说和曲解(龚亚夫,2010)。在基本概念缺位的情况下,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两种不正常的现象:
一类教师闭门造车,对任何改革和理论置之不理,一切跟着感觉走,凭着老经验做事,以考试成绩论输赢,蛮干苦干,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时候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心为代价,换取教学质量。另一类教师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屈从“本族语者主义”,对权威专家或时尚的教学模式俯首帖耳,意识不到教育文化的具体性,盲信凡是英美等国家认为“好的”教学标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尺,只关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名门正宗,不在乎学生的具体情况。
学生立场的缺失,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目中无人”,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原动力。不但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喜欢英语,而且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讨厌英语。对孩子来说,英语学习是个负担,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二)英语课堂教学特性异化,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功利思想的左右下,英语课堂教学丧失了有声音、有思辨、有情感的语言特质,盛行“呈现规则—操练做题—反馈巩固”的理科式教学模式。英语本是一个花枝招展、百伶百俐、能言善辩的小女孩,结果被异化为一个暮气沉沉、呆头呆脑、笨嘴拙舌的傻小子。
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只局限于知识传输,较少有意识地把英语作为描形叙事或者抒情说理的交流工具,较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知识,思考语言,并对所学语言做出自己的决定”(Jeremy Harmer,2011)。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不利于优化英语学习方式:学生没有机会尝试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风格。
(三)英语课外阅读萎缩,学生缺乏英语自主学习的时空 英语阅读教学“面黄肌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吃不饱。教师热衷于对教材进行精耕细作,不注重举三反一式的语言积累,只知道深挖井,忽视广积粮。
其二,吃不好。多数教材为精加工的细粮,营养大量流失,少见文质兼美的鲜活语言,学生英语文学阅读量少得惊人(柯安利,2007)。
其三,吃不了。学生听读词汇量低,没有处理“稍有嚼劲”的真实语言材料的基本能力。许多师生认识不到,在信息时代,能听懂或看懂100个单词,比完全掌握10个单词更重要。
大量阅读是外语学习成功者的共同经验。一个缺乏泛读计划的课堂,将无法有效提高学生任何方面的语言发展(Colin Davis, 1995)。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的三个阶段
最初,定位于试题与做法,一切围绕提高教学GDP打转,结果考试成绩上去了,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却下来了。后来,转移到琢磨教材与教法,把教材视为圣经,追逐时尚教学法,结果理论水平上去了,但教学接不上地气。最后,回归到学生与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教于学,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为原点,寻找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
(二)探索方式的选择
我的教学研究过程形成一个行动研究环。
1.确定问题(Identifying questions)。我的行动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要求自己在粗粗一看没有问题的地方能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时候能聚焦问题,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解决问题。2.采集分析数据(Processing data)。在没有强大教学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采用课堂录像、观察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参阅文献等方式来采集数据。
3.实施行动(Undertaking actions)。我把课堂当成实验室,一有新想法,就到课堂去检验,打破常规,看看换一种方式会有什么结果。
4.总结反思(Reflecting)。我一直坚持写教学博客,把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做法和心得总结成文,与更多的一线教师分享和讨论。
(三)教学理论的内化
外语教学有许多教学流派、方法、程序和技术。通过大量阅读、反思和实践,我终于厘清了这些概念。众多的教学流派就如一个个菜系。教学的内容就是各式各样营养丰富的食材。方法、程序就如蒸、煎、炖、炒等烹饪手段。情境、气氛、媒体就如烹饪的各种调料,而学生正是我们的顾客。教师就要像厨师一样,精选食材,精心为学生烹制一道道符合其口味的英语美味佳肴。我们做事情的方式并不取决于方法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样教学的理由和我们所处的教学环节。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是谁,教学环境是什么样的,要分析这些特点,然后选择符合要求的最适合所在环境的教学程序和技术(Jeremy Harmer,2010)。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提炼“16字英语学习力培养目标”
在英语学习力培养教学模式中,学习者是中心,行为系统是重心,动力系统是前提,调节与支持系统是保障。通常来说,一个英语学习力很强的学生具备“双商”:自我管理的情商和有效学习的智商。
一个情商高的英语学习者,懂得苦中作乐,会有效管理好自己的英语学习动机、注意力和情绪,会从英语学习中寻找到“个人意义”,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一个“智商高”的英语学习者,懂得方式方法,会挖掘和使用学习资源,知道运用记笔记、形象思维、迁移、推断、建构等学习策略。
(二)总结出“原点教学操作指南”认知努力 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情商和有效学习的智商,学会管理自己时间、目标和情绪。鼓励学生参与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任务,去思考语言,发现语言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让他们体会到深层次的学习快乐。
听读领先 经典素读
先听读,后说写。加大声音和文本的输入量,集中扩充听读“听读词汇量”,坚持“从听读中来,到听读中去”。提供“有嚼劲”的文学作品,采取私塾式的“素读”学习方式:不求甚解,反复诵读,烂熟于心,慢慢体悟。
整存整取 情景对应
多创设基于生活的教学情景,弥补真实语境不足,把语言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情景记忆对应,建立关联,把语块(lexical chunks)作为知识基本教学单位,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对语言知识进行“整存整取”,批量处理。
组合评价 潜能激发
提倡减少纸笔测试的静态评价,组合运用动态评价和选择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聚焦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唤起学习兴趣和好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组织的变化。
第三篇:故事力
“故事力”:儿童作文的核心素养
江苏
管建刚
从“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儿童写作文,处于马不停蹄的“奔波状态”:才写了“事”,又得写“人”;才写了“人”,又得写“景”;才写了“景”,又得“状物”;才“状”了“物”,又得写“建议”„„
你方唱罢我登场,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应接不暇。“教得力不从心”,老师要对付那么多种类的作文,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焐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这怨不得教师。教材里,看图作文、编写童话、状物作文、写景作文、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日记、写新闻、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调查报告、搜集资料写作文、扩写改写、写信、写读后感„„教材这么编,老师自然这么教呀。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台球、乒乓球„„球类很多,也没人说,学球要把所有的球通学一遍。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点”,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若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还要同时“开花结果”,那就不是“人”了。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要一个一个地“结”。“全面发展”,不是一上手,什么都要学,“全面展开”地学。“全面展开”的“全面发展”,产出的往往是“全面平庸”,“全面平庸”又生出“全面憎恶”:人,处在平庸的位置上,要么憎恶“位置”,要么憎恶自己。
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那么只有挨个儿去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问题在于,你试出了这个孩子适合写新闻,那个孩子适合写童话,另一个孩子适合写报告,接下来,你怎么教?你若还跟着教材一个接一个地教,所有的“试”都是“白试”。
儿童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
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
其实,作文教学不必在外在形式上折腾;要在内在的“核”上做文章。
找到儿童作文的“核”,也就找到了突围之路。我以为,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让儿童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文能力。
“故事力”训练是作文的“童子功”,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而各种文体训练,便是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小学三到五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就能打好“写故事”的功底。六年级,再学写信、写新闻、写读后感,一点也不迟;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的都好办。
盯住故事,写上两三年,每个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不用担心他不会描写、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也不用担心他不知道写外在的景、内在的情;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更不用担心他不会其他文体的写作„„抓住故事这个“牛鼻绳”,儿童作文便能从千头万绪中解脱出来。
儿童天生的“故事属性”
“最简单的写作就是最好的写作”,因为“简单”到你不以为自己是在“写作”,那才是真正的写作。
儿童作文,一旦指向儿童自己的故事,便有了写不完的事儿。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由故事构成的,他们是天生制造故事的高手。只要他们讲起自己的故事,便会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只要他们写起自己的故事,很容易忘了作文这回事,只是一次重新经历,这是最好的作文状态。
你要知道,没有一个儿童想过“平静的生活”。孩子憧憬故事,迷恋故事,渴望故事。没有故事,儿童似乎就失去了“活泼”的气息:学习成绩一般而在伙伴中有较高威信的孩子,往往都有制造故事的“领袖”才能。他们还把握不住“故事”和“事故”的差别,一不小心,“故事”成了“事故”,于是,一个个可爱的“调皮鬼”,都成了“可恶”的“捣蛋鬼”。对于作文而言,“事故性”故事,更曲折、更迷人、更吸引读者。
“后进生”、“头疼生”,往往拥有丰富的故事。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经历的“事故”到了作文里,居然会是“宝藏”。作文很简单,无非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儿。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少真正让儿童写自己的故事。有老师说,我也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故事呀。——不是儿童没有故事,而是他们没有老师“要的”那种故事。
儿童故事的价值观和大人“要的”故事的价值观,是如此的不同。小时候,裤兜有一回破了个洞,烟壳从洞里跑掉了,好一阵子,我都提不起神来。那烟壳,在大人眼里只是扔掉的垃圾而已。反过来,大人眼中重要、重大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个幼儿园孩子的眼中,脖子上的白金挂件,远不如伙伴们手里正玩着的“肥皂泡泡”。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称吴凡为“狗凡”。我说,绰号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不过,绰号不应伤害当事人,当事人若不接受,以后就不要叫了。我问吴凡:“你接受‘狗凡’吗?”我原以为,吴凡一定不会接受,我可以顺着“不接受”往下“教育”。没想到,吴凡说“我接受”。课后吴凡告诉我,狗,在他们眼里,是跑得很快的动物,叫他“狗凡”,是夸他跑步速度快。
不充分认识儿童、儿童故事,不充分尊重儿童、儿童故事的价值取向,作文教学不可能指向儿童的心灵,不会有实质性突破的一天。有人说,一切教育的幸福,在于我们理解了儿童;一切教育的不幸,在于我们误解了儿童。作文教学亦然。当儿童写出了自己眼里、心中的故事,成人一棍子打过去:你那也叫故事,这些也能写成作文?——一切都完了。
成人眼里毫无“价值”、“意义”的游戏,儿童可能制造出纯粹的故事。游戏的本质是故事。有游戏、有故事的儿童,才生活得精神抖擞。排除在游戏、故事之外的儿童,总显得萎靡不振。儿童与故事的关系,恰似人和影子的关系,只有阴暗的日子,影子才会消失。哪怕一丁点的星光,影子就回来了。然而,儿童自身并不清楚,自己一天到晚活在故事里。生活在故事中的人不知道真相,正如地球上的人时常忘了地球引力一样。没有感觉到在制造故事,这本身说明,儿童天生具有“故事属性”,儿童与故事浑然一体。
有人说,“故事”是人的基因遗传的组成部分。这话不一定能从“遗传学”角度考证,不过,儿童真的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的童年才是充满生命质感的童年。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一定具有童真、童趣。儿童的作文指向自己的故事,那么,作文就成为儿童心灵的窗口,经由这个窗口,语文老师将步入儿童的心灵世界,作文将成为师生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
进入作文训练的“核”时代
儿童天然具备讲故事的冲动。当然,这不等于说,不用老师教,儿童便能写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指向“故事”的儿童作文,学生的学,有了向心力;教师的教,有了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即“故事力”。
孩子怕作文,第一怕“字数”不够。如果拿起笔来,能轻而易举写上五六百字,作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凡写不长的故事,故事里的“人” 都是不开口的“哑巴”。如:
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数学作业不会做,她就跟我仔细解题,但我怎么搞也搞不懂。妈妈就跟我一字一句地慢慢说,最终我们在11点前完成了。
妈妈“跟我仔细解题”,说了多少话呀;“我怎么也搞不懂”,“我”又说了多少话呀。可小作者呢,偏不让妈妈和“我” 说一句话。所以,只有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学生才能摆脱“字数”的困扰。
“故事力”训练,从“对话”人手,最直接、便捷,因为听觉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基本上是听到什么,写下来便是了。
“说话句”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全都“揉”进来。人物的对话,由“提示语”和“说的话”组成。提示语,往往要描写“人”说话时的种种表现、想法。
作文中的“对话”练习,大致要有如下步骤:(1)认识作文中的“人”原来如此会“说话”。(2)“说话句”的五种形式。(3)表示“说”的字词有很多。(4)精彩藏在“提示语”中。(5)提示语位置的细微差异。(6)说的话要符合人的特点、身份。(7)各种说话句的综合使用。(8)“直接说话句”和“转述”的差异。(9)哪里写“对话”,哪里不写“对话”。(10)返璞归真的提示语。(限于篇幅不展开,下同。)
绝大多数的故事,都伴随着一连串的“对话”,写好了“对话”,故事也就“有声有色”地写出来了。
也有的故事,极少有人物“说话”。如:
到了考试,我领到卷子一看,还好,这都是我做得来的题目,我认真地做考试卷,终于写完了,然后,我一丝不苟地检查,下课铃响了,我趁着最后的时间再次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后,才放心地交了试卷。
考试,没有“人”说话,要写“考试故事”,怎么办?
与“外部语言”相对的是“内部语言”,一个人会闭上说话的“嘴巴”,但内部的心理语言,则永远也断不了,哪怕你睡着了。因此,做考题、检查考卷,嘴巴不动,内在的心理语言却几乎可以把人“淹没”。
有了内部语言的注入,看似无声无息的故事也能讲得绘声绘色。“下节是语文课,老师说要检查背诵情况”,“老师说”就那么几个字,注入内心的感受,文字便飞起来了:
●糟了、糟了,我以为明天老师才检查,昨天做完作业,还上了一小时的网。怎么办、怎么办,要是背不出来,传到妈妈的耳朵里,不骂死我才怪呢。
●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到我不熟的段落,那就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脚”,“抱”得熟一点……
“故事力”训练的第二步,即关注内部语言,大致步骤有:(1)讲故事:认识到内部语言是相对外部语言的真实存在。(2)猜谜语:体察活跃的内部语言。(3)闭气60秒:感受并捕捉内在的心理感觉。(4)谁写的:有一种内部语言叫“推理”。(5)选哪个:内部无处不在的隐性选择。(6)突然袭击:有层次地写出内心体验。(7)一次特殊的听写:作文要忠实自己的内部语言。(8)经常性练习:和内部语言对话。
好的故事,不需要构思。但世上完美的故事实在太少,故事也要“化妆”,好的构思,能补救故事的不完美。
比如一只小鸟和一只驯鹿在森林里一起游玩。这故事初听没什么吸引人的。但某版教材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么写: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当然可以。来吧!”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这里,作者巧妙的构思,将故事救活了。
如何帮助学生构思好的故事,小学可有一些适当的训练:(1)构思,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2)构思,弥补故事的不完美。(3)构思,有一定的游戏规则。(4)起步,让读者看出你的构思。(5)升级,力争拥有几条“构思线”。(6)高明地藏起你的构思。(7)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8)构思,把“布”想成“衣服”。(9)构思,材料的整理与取舍。(10)构思,寻找故事的“曲折点”。(11)构思,只是一种新习惯。
围绕着“故事力”,教师教得明确,学生练得明白,两三年下来,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清晰的变化。这两三年间,如教师能见缝插针,相机训练诸如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技巧,便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碍事。
作文指向了儿童自己的故事,他们不再为“写什么”发愁,作文教学的重心自然也就从“写什么”转移到了“怎么写”。
第四篇: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专注力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专注力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关键
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
一、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生动而丰富,具有自身特有的感染力,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论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场面、血雨腥风的历史事件,还是多彩多姿的手工艺品、工业品、文学、绘画、建筑、雕刻、音乐、舞蹈、体育等等,无一不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论是雄伟的故宫和万里长城,还是神秘的兵马俑和敦煌石窟,无一不令人神往。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受师生的喜欢。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发掘兴趣的源泉,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的亲近感,激发他们探历史的兴趣。
二、教师是培养兴趣的决定因素。同样的一堂课,有的教师讲起来枯燥乏味,学生无精打采;有的教师讲起来却生动活泼,学生也兴致勃勃。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根底,又要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这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素质。其次,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摸索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致力教改,教学相长。第三,注意运用教学技巧,补充完善教学方法。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朗读、问答、猜 谜、音乐等技巧,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唤起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就越积极,对历史现象和问题就越关注,兴趣就越高。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需要感,包括精神需要、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生活需要、心理发展需要、追求美的需要等等。其次,尊重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第三,教学生学会看书。一个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时刻考虑的是学生,把关键的话留给学生讲。所谓启发式教学,其实质就在这里。笔者担任初中历史教学工作,采用“读、练、讲、练四步式目标教学法”,效果良好,其中第一步就是读,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的知识要点,让学生自己寻找兴趣的源泉,感受思考的收获和价值。第四,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历史知识的好方法。要学好历史,必须善于记忆。好的记忆方法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很多,如特征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系记忆法、分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奇特联想记忆法等等。第五,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分享成功。当学生发现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予以表扬与鼓励,这样才可以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稳定的兴趣。
第五篇:培养学生演讲自信力的几种方法(模版)
培养学生自信力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
一、公开表白,建立自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班级、年级集体活动等公开场合,大声说“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演讲家”“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等表白自己至尊的话语,让学生破胆,渡过胆怯、羞涩关,逐步建立起自信。随后可以有意安排一些学生喝倒彩,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
二、成功体验,产生自信。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完毕后,通过掌声、指出优点等形式,让学生体验成功,逐步产生自信;也可以以赛代练,增加比赛机会,有意识扩大获奖面,通过奖励来建立自信。总而言之,要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氛围,让他觉得自己“行”。
三、知识积累,形成自信。教师可以开设一些讲座,向学生讲解演讲的特点、演讲稿的书写、演讲语言的要求、演讲情感的调控、体态语的配合等;可以讲一些技巧,如开头结尾技巧、情感调控技巧、失误补救技巧等;同时介绍一些比赛评分办法及注意点,让学生感到自己知识充实,演讲时能“游刃有余”,从而形成自信。
四、反面刺激,培养自信。运用反面刺激法,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及过去的大致经历,注意不要揭其感情伤疤;要找准其意志品质薄弱的关键,用善意的“嘲讽”口吻去刺激其自尊心,让他建立起自信。
五、自我暗示,坚定自信。可以让学生想大海、森林等容易让人平静的事物,也可练一些平静心理的、用时较短的气功,让学生能够经常以平静心对待演讲,逐渐适应演讲氛围,从而坚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