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9: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第一篇: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2.(4分)如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分)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

第1页(共20页)

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4.(4分)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4分)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第2页(共20页)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8.(4分)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9.(4分)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10.(4分)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1.(4分)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3页(共20页)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6分)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

第4页(共20页)

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

第5页(共20页)

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材料三

如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第6页(共20页)

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分析】本题考查司马迁和《史记》,要求了解司马迁的严谨的史实态度和观点。【解答】材料中司马迁的观点意思“生活在现代的人,应该记住以前的道理,用它来做借鉴,但不是要一定与古人一样”即借鉴历史,但不盲从古人的意思。故D项符合。ABC项与题干不符,且表述错误,故排除。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了解《史记》的史学观点和文学价值。

2.(4分)如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第7页(共20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北宋的纸币。【解答】根据材料“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也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故①②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流转行使”可知,有利于货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故④符合题意。

但是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故③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故选:B。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4分)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第8页(共20页)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以及罗马扩张的后果。【解答】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故选:D。

【点评】关于罗马法,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发展历程、内容、实质、影响。

4.(4分)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四大发明及科技对世界的贡献。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西传主要线路。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西传主要由居住在中西亚的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因此B项符合;

A项中中国商人正常最远到达中亚阿拉伯人地区或印度洋地区,与欧洲的往来由阿拉伯人做中间人来联系。故A项错误;

C项中的马可•波罗等欧洲人只是极个别现象,不可能完成东西方交流的主要任务。故C排除;

D项中奥斯曼土耳其人兴起后基本上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最终引起西方开辟了新航路。故D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古代东西方的文明交流中,阿拉伯人起了桥梁作用,尽管史书记载中也有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决定了这种往来非常有限,无法承担东西方交流的任务。所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9页(共20页)

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解答】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C项正确。故选:C。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6.(4分)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第10页(共20页)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日关系。考查日美争夺亚太地区的史实。

【解答】根据“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说明一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B项正确。A项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说法,应排除。

C项错在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应该是在二战期间,应排除。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B。

【点评】日美关系是亚太地区十分重要的国际关系。两国关系的亲疏与冷热,也反映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发展和两国实力的消长与变化。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美日两国关系的变化历程。

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查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主义存有怀疑态度。

【解答】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题干内容的部分意思,应排除。故选:A。

【点评】

1、简介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学术界一种革新运动。

2、其主要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

第11页(共20页)

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8.(4分)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 B.罗斯福时期 C.杜鲁门时期 D.肯尼迪时期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考查杜鲁门主义的意图和实质。【解答】根据“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可见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无论政治、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且领导西方国家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二战后初期”对应的只有杜鲁门时期,故C项正确。故选:C。

【点评】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9.(4分)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认识。

第12页(共20页)

【解答】根据“1947年2月1日”,可见此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ABC三项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应排除。

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D项正确。故选:D。

【点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含义、时间、领导阶级、革命任务、重大事件、结果、影响以及取得的经验。

10.(4分)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查政府对对外开放政策的加强。【解答】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979﹣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这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故C项正确。

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提出的改革目标,故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故D项错误。故选:C。

【点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4分)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

第13页(共20页)

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解答】根据“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可见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是对题干的正确理解,应排除。故选:A。

【点评】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第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第三,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四,与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6分)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第14页(共20页)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考查印刷术普遍应用的作用和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考查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中医的新发展以及实践效果。

(3)本题考查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考查对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回答。第三小问根据“疗效显著”“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回答。

(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反过来推动社会进步。

第15页(共20页)

故答案为:

(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有:火药,指南针,纸,印刷术、纺织、陶瓷、冶铸、建筑、天文历法、数学成就、物理学成就、医药学成就、地理学成就、农业、手工业技术专著和论著。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科技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

第16页(共20页)

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材料三

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分析】(1)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和认识。(2)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和农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

(3)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查建国初期土地政策。

(4)本题考查对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的认识。

【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我初到长沙时”“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可见该文章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再根据地点可以推断出出自《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第二小问根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归纳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归纳回

第17页(共20页)

答。

(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故答案为:

(1)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批判了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的错误态度。

毛泽东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要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3)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基本方针:保护农民个体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4)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利益,农民拥护和支持共产党得领导。

【点评】本题考查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对这一知识的全面掌握。

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材料二

第18页(共20页)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材料三

如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考查工业革命。考查英国城市化的动力和农村的影响。(2)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考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时代背景。

(3)本题考查现代城市化。考查中国和瑞士农村城镇化的特点及制度因素。【解答】(1)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归纳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幵展了自强运动”“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冲击、西方文明的传播、经济结构变化或者自然经济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等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可以得出中国农村城镇化是走向大城市化,瑞士农村城镇化是小村镇化。第二小问结合中国和瑞士的制度因素回答。

第19页(共20页)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从城市化的作用、影响城市化的因素以及城市化的特点等角度归纳回答。故答案为:

(1)动力:工业的发展。

分析: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2)原因: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时代背景: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4)认识: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

【点评】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过度期,近年来,对城市化有了积极的认识,城市化被纳入国家发展政策中。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

第20页(共20页)

第二篇: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如第19题,引入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时事新闻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的认识,树立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以致用。第24题的A题,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的事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发挥的不同作用,请学生谈谈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得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但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的认识。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要启示:历史教学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第三篇:2015年高考天津市

2015年高考天津市 语文试题(A)

第I卷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寂寥(liáo)雾霾(mái)瞋(chēng)目 潜(qián)移默化 B.氛(fēn)围 吝啬(sâ)熹(xī)微 束(shù)之高阁

C.发酵(jiào)徘徊(huái)滂(pāng)沱 叱咤(chà)风云 D.模(mó)板 怯(qiâ)懦 签(qiān)署 断壁颓垣(yu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透彻 频律 攻坚战 振聋发聩 B.通谍 竞聘 节骨眼 锋芒毕露 C.精悍 杂糅 识时务 礼尚往来 D.坐标 博取 辩证法 大相径庭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阅读散文,我们能体会到鲁迅的______,冰心的_____,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_________。

A.情趣 冷峻深沉 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 B.情趣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至关重要 C.情调 冷峭阴沉 温和娴雅 举足重要 D.情调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举足重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5.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山重水复疑无路,攀附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9分)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和价值所构成的,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那些社会事实和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区别各种不同类型社会事实和事件的标准不是外在可观察特征,而是贯穿于其中的活动主体的价值要求。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或者说是在社会世界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但是,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核心要素。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人的问题”不能笼统的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选自石中英著《只是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

6.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7.下列言行属于该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 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他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

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C.漂亮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的人。”

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他说:“在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8.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与“意义”分别是区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社会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关键词。B.“人文世界”是人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因此“人文世界”即“人的世界”。

C.人类介入“自然世界”,构建“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社会价值,完善人生意义的过程。

D.“人文世界”体现出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1.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第II卷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5.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________①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甫笔下“玉露凋伤枫树林,②_________________”的沉雄富丽,是苏轼文中“纵一苇之所如,③_________________”的浩渺烟波。它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④_________________”的绵绵愁绪,有辛弃疾“_⑤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更有毛泽东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_________________”的勃勃生机。

五、(2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

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六(12分)

20、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7分)

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21、下列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5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1.B 2.C 3.A 4.D 5.A

二、(9分,每小题3分)6.C 7.D 8.B

三、(12分,每小题3分)9.A 10.B 11.B 12.A

四、(22分)13.(8分)

(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14.(9分)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15.(5分)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②巫山巫峡气萧森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暮霭沉沉楚天阔 ⑤休说鲈鱼堪脍 ⑥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20分)16.(4分)

①比喻、拟人,排比

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17.(6分)

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

③山水与耗地完美交融,体同中国农人的智慧 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18.(6分)

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种象征

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19.(4分)A D

六、(12分)20.(7分)

包含文化信息;语意准确、语言通畅。21.(5分)

结合图像解说;理由充公;语言通畅。

七、(60分)22.(60分)略

第四篇: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知识点分布 考点 分值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 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 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

4分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 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 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 25分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 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湖北保卫局的变迁 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 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宪宗李纯 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

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试题分析如下: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正确答案:D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25.表一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正确答案:B 考点: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正确答案:D 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正确答案: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正确答案:C 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正确答案:C。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

考点: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正确答案:A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正确答案:B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34.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考点: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考点: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分值: 25分 正确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考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

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分值: 12分

本题是全国卷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求新求变的思路。本题契合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该看法一定要明确;其次说明时要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

第(2)问,“不同”,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在因素、创办形式、职能以及管理等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概括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等。

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战略资源供点、消灭了部分海军力量等角度分析。

考点:本题以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二战初期历史的认识。从能力上看,本题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考点: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国家统一的根本因素;民族融合、内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强也是国家统一的基本因素;具体看,秦汉以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以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些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巩固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而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古代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

据上述试卷分析,学生在历史答题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审问题。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 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步骤五,作答过程: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第五篇:2016年河北省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6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以勒中学2016.06.21

一、试卷结构及知识结构设计

与往年相比,试卷结构和知识结构设计比较稳定。试卷结构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其中客观题占 48 分,主观题占 52 分。

知识结构设计包括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和罗马、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以客观题出现的 12 道选择题中,古代中国 4 题 16 分、古代希腊和罗马 1 题 4 分、近代世界 1 题 4 分、近代中国 3 题 12分,现代世界 2 题 8 分,现代中国 1 题 4 分。主观题 40 题为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模块综合试题,25 分; 41 题为近代世界、现代世界模块综合试题,12 分;选做题部分 15 分,其中,45 题考查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46 题考查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47 题考查了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8 题考查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二、试题特点

2015 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继续体现出“重视基础,考查能力,关注热点,材料灵活”的特点。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结合,同时又侧重了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设计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理性科学。

(一)从考察的内容上看

1、依托主干知识,重现基础性

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遵循这一原则,试题中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例如选择题涉及的有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的外戚干政,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格局,抗日战争时期的防御作战 战略,古代罗马的法律,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试题用主干知识考察学生2 的能力水平,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2、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热点

试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例如40 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等知识内容,体现当下热点科教问题;41 题题目设定为讨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45 题关于唐代币制改革,46 题近代中国变法改革与民主思想与实践,涉及到政治民主化、多党合作等问题;从 47 题从战争与和平入手,通过二战时期戴高乐号召病带领法国人民坚持抗战、复兴法国为切入点,考察考生关于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凸显和平与发 展这一时代主题。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试题考查的是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文化、科教兴国、民主改革、战争与和平等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试题巧妙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二)从试题考查目标来看

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绝非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试题以知识为载体,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看待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上。下面以三个题为例说明。

例如 45 题涉及到唐代币制改革问题,这些并不是全新的知识信息,但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所学,对历史事件作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求推理中得出正确的 结论。第一问考察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调动所学知识,紧密结合材料概括归纳。第二问 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考生必须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并结合在改革模块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更好的组织出答案。

题,第一问涉及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考生结合两段材料能够很容易的概括归纳出来答案。第二问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大的政治、社会背景出发思考问题,组织出正确合理的答案。46 题历来得分较低,今年的题目设计相对来说,感觉不难,但是考生的 得分率并不高,说明考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题第一问概括戴高乐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抗战所持的理由,考生从材料的第一段文字中可以概括组织出答案,大部分考生做的都很好。第二问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调动所学,从法国内部及国际因素等多方面来组织回答问题。另外主观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结合,但大部分的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所学,做到论从史出,而不要求考生写出具体史实,突出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另有些试题也要求考生列举出充分的相关史实,但实际上更要求考生以此得出观点,总体上都体现了能力立意这一原则。

(三)试题呈现形式上看 3

1、灵活运用材料,创设新情景

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景,搭建一个测试考生学科能力的平台,试题的选择和运用既有以前风格的继承,也体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更利于考生发挥。

不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新课改之后历年的 41 题设计的总体思路是考察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需要坚持的。从历年一线教师、考生的反映来看也起到了引领 教学方向、培养历史思维、训练高级思维和拔高的作用。试题引用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中的一段,有历史学家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着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题目设定为讨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即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对应到新课标历史大纲之中,与之最为接近为工业革命板块。既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工业革命板块相关的史实,还对考生提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搞懂生产力的几种要素,生产力要素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劳动者、劳动对象等等概念。其实由于各种原因,好多考生没弄明白这些,以至于影响了对题目的解答,直接影响考生的得分(这一点通过阅卷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本题的新颖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偏重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史实的传统考察形式,需要考生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同时,能够结合相关主干知识,通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作用,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关系进行论述。本题设计得很巧妙。

2、试题具有综合性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的掌握情况,引导考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 40 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等知识内容。阅读量不大,但思维跨度较大,特别是康有为的思想部分,大家平时接触较少。在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从先秦到中国近代,孔 孟儒学、汉代儒学、唐代儒学、宋代理学、康有为儒学,几千年的发展在一道题中呈现出来,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宗旨,要求首先考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涵,精准的审题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凝练、准确地答题,对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历史思维、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对比分析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另外各大题不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让考生运用所学,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能力,做出解答,并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的基本特征。总体上,今年是新课改后的第四次考试,和去年相比,难易程度比较稳定并略为降低。在各个中学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和尝试的基础之上,本届试题较好的实现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注重能力的目的。

四、问题分析

不认真审题或者审题不清;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差;逻辑性差、思维欠缺层次感,思维混乱;不能准确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准确表达。具体到各题分别来看。

(一)40 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同阶段内容严重混淆。

如第一问前半部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部分考生把宋明理学的许多内容答在了孔孟儒学和汉代儒学上,如孔孟儒学“重视三教合一”,汉代儒学“吸收了佛、道多种思想”等。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部分考生回答,民主、民主共和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基本特征没有掌握。

2.考生审题能力较差,不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很多考生忽略了“共通之处”,而是分别从材料中摘录出了韩愈和康有为的相关内容分别回答,造成失分。

如第三问“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多数考生都只从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儒学来回答,忽略了如何对待“孔子与儒学”,即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很少有人答出。

3.没有史论结合,只说空话。

如第一问前半部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一些考生回答二者“背景不同、地位不同、内容不同”等,但究竟如何不同,没有下文。

又如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一些考生回答二者“都认识到了儒学很重要”、“都看到了儒学的不足”,怎么重要,如何体现不足,没有史实的支撑,造成了失分。

(二)41 题

1、审题不清。审题是老生常谈,可是今年 41 题对于考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审题尤为重要。考生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例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很多考生引用了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史实,明显是审题不严。

再如,题目要求: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很多考生在修改、补充、否定和提出新公式时,完全抛开“生产力”转而讨论各种莫名其妙的内容,显然也是没有看懂题目造成的。考生不明白,开放性试题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限制,而不能漫无边际的瞎掰。考题中不止一次看到有,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民+民族精神+共产国际+马克思),类似的这种讨论已经离开了题目,没有实际的意义。还有的考生加入了生产关系的内容,也是没有看懂题目的表现。

2、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1 题作为能力考查题、拔高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正常的。当考生基础知识不足时更应当严格按照题目的要求加以分析、概7 括,显然绝大多数的考生不具备这种能力。如果考生能够按照观点、关系、史实、结论的四个步骤,应该能够顺利解决,事实上,绝大多数考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概括提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也说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训练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以做题代替思考,机械性的记忆能力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此类陌生问题。例如,多数考生不先亮明个人观点,就开始就某一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也不给出明确的总结、概括和结论。使人不能明确的判断他观点和意图。再如,不懂如何正确阐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例如,考生可以看到劳动工具的进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题目要求讨论的是科学技术对劳动工具的革新、创造,反过来先进的工具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这种现象在考生讨论任意关系中非常普遍。

3、史实不清。列举的史实没有严格按照题目所要求的世界近现代史的范畴,很多考生从中国秦汉一直列举到晚清,甚至到改革开放之后。

4、语言不规范。考生不能用准确的历史学科术语表达。此种现象极为多见,因不能用准确术语表达,往往会使得语义表达不清,导致失分。另外,还有考生使用“一工中”、“二工中”等表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希望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严谨准确的历史思维,让学生知道:“术语(套话)不等于废话”,准确的使用学术语言也是历史能力的重要体现。总而言之,高考试题中所体现出的问题最终都要返回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加以解决,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对 41 题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在今后考试中解决 41 题的根本出路。

(三)45 题

考生选做比例比最多,得分也较高。

第一问,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本问相对比较简单,答案要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都能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出来,虽然此题得分较高,但是能够准确答出的考生不多。回答出“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的考生很少,多数考生的回答是从材料中摘抄 “钱币上不再标示重量”,虽然也能得分,但看出考生有效归纳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还是有

待提高的。答案的两个要点,其实在材料中都可以看出来,材料“武德四年„„”就是唐代的币制改革的信息,很明显就是两层意思,进位制的改变,币值和重量关系的变化。不少考生回答不到点上,如:规定钱币的重量与面值的规格,确定新的重量单位排序,规定钱币的名称,规定钱币上的铸刻内容,确定新新钱的样式,这一问最大的问题是考生审题不准,设问是唐代币值改革的内容,注意时间是“唐代”,要点是“币值改革的内容”。但相当考生由于审题不清,回答的是唐代之前的内容,从材料上抄录提炼出如下答案: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钱币重量过重,不方便携带;市场的混乱,劣币盛行;钱币没有标准性,没有统一性;社会的落后现象等等。这些回答,既不扣“唐代”,也和“币制改革的内容”不沾边。也有相当的考生在这一问回答“用皇帝的年号来命名钱币”,这是错误的,“开元,开通”不是唐代皇帝的年号,用皇帝年号命名钱币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要点,“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起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8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此问基本上也可以得到满意的分数,尤其是第二层意思和第一问的第二层意思相重合,考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第三层意思。这一问的问题是,部分考生的思路不够开阔,逻辑性较差,回答了好多,但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第三层意思)。也有部分考生回答的不沾边,比如:统一钱币,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使钱币有了标准性,也有了名称,使用皇帝的年号作 为钱币名称,有利于提高皇帝的威望等等。也有不少考生把本来应该在第一问得分的“衡法有十六进为变为十进位”回答在这一问,失分很可惜。

(四)46 题

考生选做比例最少,感觉不难,但得分和去年相比有所降低。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答案要点“抗战时期,个民主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在材料中都能概括出来。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要点,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内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动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 党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一问原因的回答失分较多,我们认为和考生的审题不仔细有相当大的关系。设问是“地位变化的原因”,相当考生回答了不少内容,但意思都是“地位的变化”,而扣不到答案要点的第一层意思“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其地位的变化;第二层意思不少考生可以回答出来;第三层意思国际因素的制约基本上没有考生能回答出来。影响基本上可以得分 这一问的问题是,由于考生审题不认真的原因,相当的考生回答的内容是抗战为何得以取胜的原因。

(五)47 题

考生选做的比例次多,一方面原因大概是因为此题涉及到世界史二战的历史事实,部分考生还比较熟悉,选作题当中,此题得分率最高。

第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答案要点:“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第一层意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生回答出来的不多,失分最多。第二、三层意思,在材料上可以找出相应意思的内容,考生基本上可以得分。大部分考生摘抄材料上的“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如果仅此,是不得分的。

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答案要点:“具有战胜反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其中坚定信 念和与盟国合作,回答的考生最多,都可以得分。但主要问题是,通过阅卷发现,考生的思维还比较局限,回答问题时说了不少,罗列了至少有七、八条,但是都是从一个方面和角度阐述,从而导致失分。这说明考生思考问题的思路还有待进一步打开。如从材料上摘抄 “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9 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六)48 题

第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答案要点:“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和时机”。答案层次非常清晰有条理,不少考生回答的很好,几乎没有废话。有的考生就不会思考,摘抄材料中引号内的古文,如 “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有的还归纳出,二人都主张仁政,以敬天爱民为本,以孝为本,以民为本等。

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答案要点:“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一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的重要文献记录”。考生回答最多的是第一层意思,材料上最后弟子写书流传,大部分考生可以得分。

问题和 47 题第二问类似,考生在这问失分原因是回答的不全面,只是从一个角度回答,如只回答第一层意思,甚至罗列的七八条,看似全面,但是都是从一个角度论述阐释,从而导致失分。比如一位考生这样回答:(1)丘处机西行给东亚地区带去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与思想,促进两地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2)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3)带去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促进两地的技术交流,促进当地生产力的发展,(4)西行历时时间较长,数万余里,有利于丘处机等宣传国威,促进与沿线地区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流,有利于消除隔阂,促进中原与边界地区安宁,(5)有利于带回西方的生产生活技术,促进中原地区的发展,有利于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开拓国人的视野,(6)促进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贸易的范围。

五、对学生答题的建议

1.做主观题时,坚持慢审题,快答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用笔迅速画出材料当中的关键词。在无法把握命题者意图时,宁可在答出关键词后,做适当延伸和解释,只要不写错话。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做答,注意保留材料里的关键词,同时把教材上能够想到的最关键的点也要答上。答题的过程中注意逻辑关系,切忌没有条理,杂乱无章。记住一个原则:但凡涉及结合所学知识时,把自己知道的相关的都可写上,但必须条理清晰。

3.许多考生在错误的位置答题,这很难理解。高考是一件大事,这种细节出错,反映了这类考生很多方面的问题。幸好阅卷老师相当认真,从问题卷中切换图像,尽量为考生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

4.有效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避免漫无目的的摘抄。部分考生答题时甚至将材料逐句摘抄出来。

5.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和明确度。如答第一问“特点”和“背景”时最好明确写出,提高答案的辨识度。

六、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建议 10

1,教学中应该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表述准确性和审题能力的训练。

2,注意教科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尤其是迁移延伸,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当前全国范围同时使用四种版本教材,请适当补充其他版本知识。

3,建议中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学中要重视解题技能指导。如对材料解析题的训练,历史背景和影响的分析方法等。

5,重视在网评条件下,学生答题的规范性,答案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书写用语要规范。尤其是要用规定的笔作答,答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下载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天津市高考历史试卷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试卷

    2013年盐城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1分,计25分) 1、 文字是承载历史的符号,通过“甲骨卜辞”可以了解到 A、 夏朝的历史B、商朝的历史C、秦朝的历史 D......

    历史试卷

    响水县201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二)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

    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1.与下图内容相关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2.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

    2018年天津市高三部分区县历史二模试卷范文合集

    天津市部分区2018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 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是我们山西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对2013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 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禹州市二高历史组组长 侯丙锋 2014年高考是我们河南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共5篇)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石门六中 杨敏 一、 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制作人:XXX 通过对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历史部分的整理、研究,我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如下(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里只对全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