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艺术技巧破解

时间:2019-05-13 09:4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的艺术技巧破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的艺术技巧破解》。

第一篇:诗歌的艺术技巧破解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三节 诗歌的艺术技巧破解

1.阅读下面的这首南朝古诗,回答问题。

别范安成 沈 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注】 ①易:看得轻易。前期:来日重见之期。②难重持: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

(1)诗中的“易”与“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诗虚实结合,哪一句是虚写?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易”与“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暮年不同人生阶段对离别的感受。少年时,不知离别的愁苦;暮年时方知离别的愁苦,担忧难有再会的机会了。诗人以前者衬托(或反衬)后者,表达此时与朋友离别的凄伤之情。(2)虚写的是第七句,它表达的意思是: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了。这强化了全诗的感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 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第三句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写景物,描绘出层层山岭雨雾迷蒙的视觉形象;虚写音乐,以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音乐复叠、繁促的听觉形象。写出了“流人”的一腔愁情,也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②①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①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注】 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描绘的情景其实可以理解成描绘了什么人、什么事,这些人、事有怎样的特征。所以,首先需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苇蓬”“斜阳”“船”“鹭鸶”是意象,由后两句可看出诗人是孤寂的。由第三句的“知我意”可以看出诗人把鹭鸶当做人来写了,这是拟人;只有鹭鸶“翘足对船窗”,可以看出没有其他人关心诗人,反衬诗人的孤独,这是反衬。

答案 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 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的深厚。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荀鹤

吾道在五字,吾身宁陆沈。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①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余 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 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做些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当时诗人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慷慨陈词,结果也被贬。这首诗即诗人有感此事而作。

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这首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后四句直抒胸臆。答案 示例: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残春图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范仲淹及自己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自己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1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 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 ①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本诗选自《千家诗》。②争似:怎似。③榾柮(gǔ duò):树根。

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④②

①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表达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这首诗歌的颔联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评价作者情感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根据诗歌后面的注释,可知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时所写,这样,诗歌表达的是被贬后的哀愁就很自然了,另外标题为“新年作”,诗人客居他乡,借诗句表达自己的怀乡、感伤之情也应该很好理解。

(2)诗歌中用典的目的就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即借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长沙傅”指西汉的贾谊。文帝时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称。考生可联系贾谊的人生遭遇,结合诗人被贬的实际进行分析。

答案(1)诗歌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年事已高,却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在客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羁绊天涯。表现的是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

(2)诗歌尾联运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却为权贵谗毁,被流放后任长沙王太傅。诗人借这个典故暗指自己因谤被贬,抒发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了“从今又几年”的忧虑。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大的主旨,有没有现实意义等。内容概括要详细,主旨剖析要深刻。答案 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离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二篇: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

【考点解析】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读中的理解相关联的,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与阅读,密不可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内容无不以阅渎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第一节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一心只把哥来想,头痛难忍又何妨?)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

【简析】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这首词是太学生俞国宝题写在西湖一家酒肆屏风上的。已作太上皇的宋高宗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这首词,“称赏久之”,认为“甚好”,还将其中“明日再携残酒”句改为“明日重扶残醉”,俞国宝也因而得到即日解褐授官的优待。赵构固是庸君,但这一句却改得着实好,一春有钱买花沽酒、跨下玉花骄骢,这手面、这身份能是提残酒而归的寒涩人么?再说,目接红杏、耳闻箫鼓、闲眺绿杨秋千,这西湖春光,还不叫人杯杯皆空、一醉方休,如何还残得下酒来?还有,十里长堤,风暖日晴,游女如织,云鬓花颜,固能令太学生目眙神摇,但当真要在众目下去陌上拾取她们遗下的花钿,还非得带三分残醉佯狂之态不成呢。

词篇由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开头。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西湖的美景,可是“一春”“长费”“日日”“醉”等词语却传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无比留恋:“玉骢”两句写马,然而马的“惯识”是由于人的常来,马的“骄嘶”是由于人的惬意,所以三、四句是借马写人,再因人写湖,最后达到了人与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总之,开头四句是用作者浓烈的情绪感染读者,使人对西湖产生“未睹心先醉”式的向往,因此下文描写的游湖盛况,也就预先被蒙上了一层美的面纱。再说,词人、玉骢、酒楼都是西湖游乐图的组成部分,因之这四句所表现的词人情致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并使词篇“起处自然馨逸”(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

“红杏”以下四句是游乐图的主体。这里仅仅二十余字,可是所含的信息量是极丰富的:有繁盛的红杏,浓密的绿柳,如云的丽人;有抑扬的箫鼓,晃荡的秋千,漂亮的簪花;有氤氲的香气,和暖的春风。——作者抓住了西湖游春的热点,浓墨渲染,为读者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最佳契机,词人旺盛的游兴,也借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画船”两句为暮归图,是游乐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春”写成有形有质、可取可载的物事,不仅使词句贴切生动,也写出了西湖春天的特色:春在游舟中。“馀情付湖水湖烟”,在热闹浓烈之后补充幽悄淡远,在载春归去的满足之后补充馀情,表现的是西湖的另一面目和作者游兴中高雅的一面。人去湖空,论理词篇也该收尾了。不料作者别出心裁,反以明日之事相期,收得别致而又耐人寻味,也更加突出了今日之尽兴欢乐。陈廷焯说:“结二句馀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白雨斋词话》)“重扶残醉”是说前一日醉得很深,隔日余醉尚不解。不过到底是酒醉呢,还是景醉呢,还是情醉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一句的原文作“明日再携残酒”,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未必不工,只是没有高宗那种皇帝派头就是了。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析】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2

在表现技巧上(又从表现技巧的角度来分析“表达技巧”的技巧),情与景的关系有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触景”就是看到一种景物,受到景物的冲击;“生情”就是产生一股感情。这“触景”是因,“生情”是果。连起来说,就是开始并没有什么想法要倾诉,没有什么感情要抒发,突然在一种外界景物的刺激下,产生许多联想,涌起一股感情,这便是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应该是实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真情,两者的关系密切。打个比方,景像是一棵树,那“情”就是树上开的花。景是因,情是果。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这两首诗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再如张籍看见刮秋风,从自己身上冷,联想到自己在远方的家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白居易从眼前的杨柳,联想到自己在江南栽的杨柳,引起对江南的怀念。都是从眼前景联想到其他并触动了某种情思,这样的情感显得真实、丰富、深刻。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以景结情,是诗文创作中结尾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或文章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收束诗文,言尽而意不尽。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诗人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案而摊上了大事,最终蒙冤被贬江州,此诗写于被贬途中。白居易和元九是很好的朋友,而元九也因蒙冤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白居易夜里点灯在舟中读好友的诗卷,直读到灯残眼痛,到了身体的极限,才灭灯,灭灯后仍然暗坐,实际上他的心始终在与朋友进行交流,生发许多感慨:想念微之?想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但他对这些什么都没有说,而只以一句“逆风吹浪打船声”作结。狂风巨浪猛烈吹打着江心这一叶扁舟,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溶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似是写景物,实际上风浪打船的声音正是诗人思想延续激荡的声音。诗人并没有加上“我伤感地听着”之类的话,而是只把一个景物的断片放在诗尾,使我们不得不去补充这断片之外的许多东西,不得不去体味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思。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消息时写的。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的“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本无所谓明暗的风,而今却成了“暗风”;本来无所谓寒热的窗,而今也成了“寒窗”。“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猛烈抒情或议论,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深藏不露、含蓄不尽。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在琵琶女精妙绝伦如仙乐般的演奏之后,诗人及在场的其他人都与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这强烈的共鸣并没有嘭地爆发,诗人没有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只写了“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景语。这朦胧空灵的夜色如此宁静,但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心弦在继续演奏着。这里的景物描写为诗人情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舞台,在“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舞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灵魂在凄冷月光下独舞着。

散文创作中以景结情的佳作,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归有光在其传世名篇《项脊轩志》的结尾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本是无情物,但“亭亭如盖”四字与前文“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一旦发生联系,便让人生发无限感慨:树长而人亡,物是而人非。作者用看似平静的语调写枇杷树的特殊来历与繁盛景象,但读者却能从中想象出他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这确实是“以景结情”方能起到的特殊效果。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韦应物与王卿之间有着很深的情谊。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见到他正在拾级登楼,对景吟唱。从前当他和王卿相聚时,经常一起游览:他们曾携手登楼(“踏阁”),纵目远眺;并肩上山(“攀林”),寻幽探胜。而如今呢,王卿已经远去楚地,只有诗人自己还滞留在海边的州郡。这会儿,当诗人孤独地登楼送目时,一种强烈的怀念故人之情不觉油然而生,脱口唱出了一、二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这开头两句虽然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

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人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看,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唯有这样写,才能情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中的“砧杵”,是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

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荆榛”,泛指高矮不等的杂树。“一郡”,形容荆榛莽莽苍苍,一望无涯,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第三篇:诗歌技巧归纳

诗歌鉴赏题型归类作答整理

诗歌语言类习题

一、炼字

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

关注生动形象的叠词,关注表色彩的词

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摹情态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谈作用/点意境/表感情

典型试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规范作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释词)。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送别的人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述)

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意境或情感)

典型试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系”字本义:栓.①用此在此处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他离去。②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诗人不忍诗人离去的深情。③

“啼”字既有鸟兽叫的意思,也有出声地哭的意思。①此处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②作者用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对“湖上亭”的眷念和不舍。③

典型试题: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规范作答: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二.炼句

解题步骤

1、结合文意,简析句意

2、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3、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典型试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规范作答:不同意.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初夏时,江流曲折,燕子、水鸥自由自在,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

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读之不觉万分怅惘。

三、语言风格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解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典型试题: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规范作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诗歌形象类习题

一.人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的氛围特点。

3、.概括形象的特征、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或社会意义。

典型试题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贫女形象?

规范作答: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概括)

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结合诗歌分析)

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表达情感)

典型试题: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规范作答: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

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

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二.事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概括事物特征;

2、分析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人物特征(特别要注意形容词和动词);

3、作者情感的抒发。(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典型试题:

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贵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事物,抒发诗人什么感情? 规范作答:1.壳嫩笋香的初生之笋,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只待春雨浇灌,即能昂扬九霄。可初生之笋因鲜嫩可口,所以食者众多,求者亦夥,而且价值甚昂。(概括事物特征)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是诗人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分析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字里行间充溢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切感叹。(作者情感抒发)

三.景物形象

解题步骤: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结合手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型试题: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规范作答:1.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再现景物画面)

2.诗歌描写了长安荒凉破败的景象,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氛围特点)3.寓情于景,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作者的情感)

诗歌技巧类习题

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包括:寓情于景、移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反衬

解题步骤:(借景抒情)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

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试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 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试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主要运用了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步骤一)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步骤二)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步骤三)

典型试题:

中 年

郑谷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颈联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规范作答:触景生情。(步骤一)满墙苔色、连夜雨声,引发了诗人对“故第”的寻找、对“春田”的忆念,(步骤二)抒发自己追怀平生、欲归隐家园安度余生之感。(步骤三)典型试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步骤一)通过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移情于物,(步骤二)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步骤三)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考纲要求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解题步骤:

1、确定修辞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

典型试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规范作答:首句运用比喻方法,(明确手法)把水比作是眼波横流、把山比作眉峰攒聚,化无情为有情,原本无情的山水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结合诗句分析)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分析作用)

三、描写手法

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解题步骤:

1、确定描写方法

2、结合诗句分析

3、分析描写方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典型试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规范作答: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典型试题: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规范作答: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的表现手法。(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典型试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 ①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规范作答: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四、结构特点:

常见的结构手法:照应、过渡、悬念、以景结情、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解题步骤:明确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典型试题: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开篇点题,“聊凭危堞望”紧扣题目“边城独望”;(1分)总领全诗,引出后面对望中所见异乡景物的具体描写;(2分)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达了无处排遣的独处异乡之情。

典型试题:

双调·大德歌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 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第四篇:诗歌教学艺术

诗歌阅读教学浅谈

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有必要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来加以重新审视。

但是,诗歌教学中有一种不少的老做法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地去学,课上对老师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完全不是对不美进行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局面。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呢?下面我将从学生如何读、教师如何讲两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 学 生 如 何 读

古诗歌教学必须改变“两多”(教师问得多,说得多),“两少”(学生读得少,说得少)的现状,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要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去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的情趣与韵味。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的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正确朗读

这一阶段要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或多音多义字就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加以判断。另外,在朗读时要做到不增减、颠倒、重复字、词,力求读顺诗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意。这一阶段要大声朗读或同桌互读,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2.流利朗读

这一阶段要做到语气连贯,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没有句中停顿错误,符合诗句节拍,句中停顿长短适宜,长短句能读出应有气势,各种句式能读出恰当语气,并且能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学生马上读出诗的全部内在涵义,重点要求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疏通诗意。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意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3.入情朗读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融入情感去读。4拓展朗读

大家知道教材所选的古诗毕竟数量有限,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学生有可能对某一个作家特别感兴趣,课上所学的东西意犹未尽,这时就需要教师以此为契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每讲一首诗教师都能延伸拓展,再加上练习中的积累,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而且在以后的写作中,如果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

其实,我们在诵读时也就是在欣赏诗歌的种种“美”点,但是对于复杂的、难理解的诗歌也可先背诵加深印象,再通过下一步的鉴赏来深层次的理解。中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应多背下一些优秀诗篇来丰富自己的积累。二 教 师 如 何 讲

尽管诗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但诗歌教学同样离不开“讲”。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作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我认为鉴赏诗歌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抓住诗眼,切入主旨。

“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2.抓住意象,切入意境。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例如《登高》中诗人选取了“急风、天、猿、渚、沙、飞鸟、落木、长江”八种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再附加以“常、多、独、苦、恨、停”等直接抒情的字眼,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情境,感受情感。

3.抓住表现手法,切入艺术特色。先让学生了解有关表现手法的术语:例如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描写的方法有白描、渲染、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起兴、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欲扬先抑等。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对偶、借代。然后对于采用何种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超越时空,同诗人对话,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胸襟,砥砺学生心智。

第五篇:诗歌鉴赏技巧

如何解答现代诗歌鉴赏题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

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总之,在应试中,只要我们因题制宜,灵活运用上述技法、现代诗歌的赏析题就会自如应付了。

[巩固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920年1、2月问作

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2.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我从不青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合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1923.8.27.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3.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1941年12月8日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4.对下列短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坚壁

田间 狗强盗,来,我告诉你:

你要问我么: “枪,弹药,埋在哪儿?” “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

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

A.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

B.“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

C.“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D.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5.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6.阅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完成后面赏析题(1)一(2)。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甲/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乙/我在这头,她在那头。

(1)诗中甲、乙两处是诗句的位置,下面选填甲、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B.甲、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乙、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 C.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D.甲、乡愁是一条漫长的小路 乙、乡愁是一条深深的海峡

(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附:参考答案〕

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2.B(“直接点明”之说有误,作者在此并未明白说出,而是设置了悬念。)3.A(主要是“叙事诗”一说有误,应为“抒情诗”)

4.1)(未句分析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5.C(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6、(1)B(甲处应填“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这是因为诗人成人后在大陆娶了新娘,是船票情系夫妻二人,而不是一条小路。乙处应填“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不应填“深深的”。因为“浅浅”比“深深”一句更具感情色彩。那么浅浅的一湾海峡竟分裂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共同的爱。)(2)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五大热点解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重,与此相关,高考试题的文学色彩进一步加浓,现代文阅读中呈现出散文一枝独秀的局面,现当代作家创作的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共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但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散文阅读命题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下结合本册选修课文略作说明。

热点一: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散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散文的作者像画家和摄影师那样,具有捕捉鲜明形象的能力。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散文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例如张承志的《汉家寨》,一开始“走近汉家寨”,见到的是“铁色戈壁”“红石焦土”,听到的是“单调的马蹄声”,这些,就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广袤苍凉的画面。“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从这荒凉的景中,我们

能体会到作者抒写的寂寥的情。

高考命题,注重对形象画面或情景描写的考查,例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许俊文的《乡村的风》,第14题就从形象角度设题: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有这样几幅鲜明的图画:“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热点二: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散文的形象中包含着怎样的寓意或情感?

抒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但是散文的抒情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情意更浓郁。无论是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还是议论散文,都是作者饱蘸着淋漓酣畅的情感写出来的。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着力表现北平的“动人”。北平的性格是古老而宽容的,她既具有都市的繁华喧嚣,也有着乡村的寂静与疏朗;既活动着圣贤、画师、哲学家,也容纳着和尚、舞女、电影迷。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对情感或是主旨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例如2007辽宁卷阅读臧克家的《炉火》,第21题是这样设计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炉火”带给入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热点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散文有怎样的行文思路或是结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作者有时连贯式地组织材料,比如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账.其实是裁剪得极有章法,将葡萄

写成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晾络。高考试题常常把考点设置在作品的思路上,例如2007年四川试卷阅读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通读全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布局谋篇的特点: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

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热点四: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关键词句在散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优美的散文,常会感到如饮陈酿,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产生这种美感的原因,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散文篇幅短小,语言美表现在:精炼与传神,具有造型美;自然与深沉,具有含蓄美;畅达与和谐,具有节奏美„„

这些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因此,自然就成为散文阅读中命题的热点。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阅读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题要求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结合全文,这两句话的含义分别是:(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热点五:情欲信而辞欲巧──散文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情”指散文的内容,“辞”指散文的形式:“信”是情真意诚,“巧”是通畅美巧。散文的内容应该充实雅正,形式应该华美巧丽。散文的手法不拘一格,不循一路。它可以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于一炉;可以通过回忆、对比,将穿插、倒叙、勾连、呼应等结构手段交互使用,造成文章波澜层递的气势;还可以大量使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组成情深意挚色彩纷呈的艺术画面。例如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为了突出铁塔之高,作者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来到眼前,“竟会如此之高”,登塔俯视,“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为了突出铁塔的伟大与神奇,作者采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描写了登塔过程中的幻觉,“我忽然发现了自己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我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为了表现铁塔的精神气质,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它曾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也正是巴黎精神永恒的象征。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等。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第17题是这样设计的: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为:(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喜悦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下载诗歌的艺术技巧破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的艺术技巧破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翻译技巧

    诗歌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主要以英译汉诗和汉译英诗的语篇为例,从词义和语篇的层面上探讨了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其一,在语义上,英语词汇具有客观明晰,以多代少的......

    诗歌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

    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篇章结构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

    诗歌鉴赏技巧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审题策略 考纲要求: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满 江 红① 柳永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诗歌答题技巧

    诗歌的答题技巧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2008年河南......

    诗歌技巧教案(定稿)

    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表达技巧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表达技巧的解题技巧 第一课时 描写方法鉴赏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

    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比喻:刘禹锡《望洞庭》“遥望;白银”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归雁” 比拟:拟人:杜甫《春夜喜雨》《春望》“感时;恨别”贺知章《咏柳》 拟物:李煜《虞美人》“问君;恰似”李清照《武......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一、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