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精选)
中小学生学习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学习动机不足
(1)学习动机不足的主要表现:
A.上课精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走神,分心. B.不能主动完成作业,有时抄袭或不交作业. C.在家长或老师督促下才肯学习.
D.很注重考试分数,常为一分或几分的高低而耿耿于怀.(2)学习动机不足形成的原因:
A.老师和家长对儿童缺少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或对儿童进行的目的性教育遥远而空洞,使用孩子不能认识到学习目的的主要性.
B.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C.教学方法古板,缺少艺术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对孩子取得的成功与进步,不能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学习习惯不良
(1)学习习惯不良的主要表现: A.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 B.不能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C.写作业时边写边玩. D.不能独立学习.
E.学习用品随意放置,经常东找西找. F.做事无条理,丢三落四等.(2)学习习惯不良的形成原因: A.教师对学生学习惯的要求不严格,不具体. B.教师对学生学习惯的训练不能坚持.
C.家长"监工"或"保母"式的陪读方法使孩子养成依赖他人的学习坏惯.
D.孩子学习时,家长问这问那或送吃送喝的关心方式,经常打断孩子学习的过程,使孩子养成了注意力不集中,边学边玩的不良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不当在中小学阶段比较突出.(1)学习方法不当的主要表现: A.学习无计划,消极被动.
B.学习中抓不到要点难点,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好. C.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考试时张冠李戴. D.学习效率低.
(2)学习方法不当的形成原因:
A.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B.教师缺乏对学生认知方面的训练,如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等. 4.学业不良
(1)学业不良的主要表现:
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却明显低于同级学生的一般水平.(2)导致学业不良的原因:
A.未能充分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必须理解的事物. B.知识的适应性不好. C.在情绪与态度方面不适应.
D.注意力不集中和意志薄弱等性格方面的问题. E.课程与辅导方法和教学设备等管理措施不当. F.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G.学习的基本经验不足. H.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 5.不适应学校生活
(1)不适应学校生活的主要表现在: A.对学校的态度消极. B.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 C.不能很好地与同伴相处.
(2)不适应学校舍生活的形成原因:
A.学前家长对孩子进行不客观,不实际的生活介绍,使现实中的学校与孩子理想中的学校不相符,造成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消极.
B.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
C.学习的正规化和加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适应.
D.家长的娇惯,庇护或粗暴等严厉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孩子或蛮横无理或冷漠孤僻的个性,使其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
第二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随着刚开放的浪潮,在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及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这种强有力地社会变革定会冲击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要切实了解孩子,帮他们走出心灵的迷雾。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百分之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字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一、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身体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
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7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
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32%。
郑州市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及有关因素调查问卷,对989名中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受试者焦虑倾向检出率为36.80%,其中高焦虑者占5.29%。
三、青少年常见的心里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丧失学习兴趣;学习不适应;缺乏科学方法;学习自觉性差;被动学习等。
考试焦虑:考前有明显的紧张情绪,有逃避考试的倾向;出现生理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思维能力下降,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学习障碍:感知觉障碍;视听功能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多动性行为障碍。
厌学逃学:学校恐惧。
2、人际交往问题
技法方面问题:社交方法欠缺、不看交往对象 认知方面问题:理想与现实不符;自我为中心
情感方面问题: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意志薄弱。
人格方面问题:气质性格等人格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
3、情绪问题
愤怒情绪:急性情绪亢奋(情绪化)、好攻击等 紧张情绪:过度担心、惊惶失措等
急躁情绪:易冲动、感情用事等 冷漠情绪:不合群、孤癖等
4、行为问题 品德行为:反复说谎、偷窃等
恃强行为:过分好斗或霸道、严重破坏财物等
伤害行为:自残、疟待动物或他人等 对抗性挑衅行为:鲁莽冒险、违纪 盲目崇拜、迷念行为:追星、沉迷于网络
5、抑郁倾向
情感麻木:丧失既往生活、学习的热忱和乐趣,常闭门独居,回避社交
情感退行:呈显著、持续、普遍抑郁状态,注意力、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行动迟缓
消极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躯体症状: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
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非常重要。要加大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力度,清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垃圾”,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系统理论课的讲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开设,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应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 ,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 ,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
(3)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①学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②对于个别特殊的问题,切实搞好心理辅导工作。
可在校内设立心理辅导信箱或热线电话,对个别特殊案例要进行追踪,及时疏导,及时处理。
可建立学校的心理辅导站,派出教师给予他们心理上的辅导。
可在班级设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③ 转变思想观念,促进自我教育,推动自我管理,形成自我评价体系。通过青少年的自我教育,使每一位青少年自信地认为“我应该做到”,“我能做到”。
④加强与青少年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懂得为人父母,对孩子应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分关爱、多一份体贴。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争取作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护士”。
3、加强班、队、团组织的作用
(1)、加强团内宣传和动员,提高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
(2)、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交流,相互帮助。
4、以学校团组织为平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1)、以学校团支部为平台,搭建服务团体,专项开展未成年人的工作。
(2)、开展心理咨询进校园活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疑难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的作用。
5、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1)、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加强预防作用。
(2)、加强法制教育的儿童化,提高法制教育的作用。
6、开展品牌特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⑴开展“谈心促健康 留言伴成长”活动。
⑵开展“我最想说的一件事”征文活动。
⑶开展“心灵传递”宣传活动。
总之,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已经是当前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共青团组织在其中将带领少先队组织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只有我们不断地努力,才能使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问题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团员青年及少先队工作者努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想尽一切办法,为青少年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美好的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有夸大学生心理问题、杂拼从教人员、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德育化和学科化等不良现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予以根本解决,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
【关 键 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中小学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5.过分推崇心理测验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规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该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然而,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施测现场环境混乱,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其二,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测题或自编的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迫学生接受测验;其三,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或把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和人事档案材料。因此,心理测验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不良倾向或错误操作方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的成效,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等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2.加强管理评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牵涉面广的工作,它不仅需要领导重视,且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组织实施。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由校长负责领导,制定一整套教育计划,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健全规章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运行。
3.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
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操作情形,这除了思想认识等原因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水平问题,很多学校就是因师资力量匮乏而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项工作高质有效的需要。时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胜任。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这就要通过各种路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不良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5.区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此项工作并非只是闭门造车,自我禁锢。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起步相对较晚的情况下见效快,收益大,还必须吸纳它校的有效经验,以先进研究成果为参照系来发展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一是要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开展校际间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资源;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研究工作,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立足校本,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利用、区域合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进一步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进程。有理由相信,伴随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各校必然在区域合作中大获其益,并使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前行。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 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20日。
[3] 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
[1999]13号。
第四篇:中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文专家为您拨开作文迷雾之一
教育部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三亿中小学生有2/3的作文处于三等文水平,作文学习中出现了“三怕”现象: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家长怕辅导!高考因作文而严重失分的现象,让很多学生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
作文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究竟中小学生的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不喜欢写作文,一提写作文就犯愁、害怕,对于作文学习没有兴趣。
二、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无内容可写,学生写作更多的是抄袭和模仿,不能面对自己的内心去写作。许多学生拿到作文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经历、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选。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三、缺少正确的引导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经过训练。而读和写的密切结合是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取;写是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当然作不出好文章;只写不读,写也不能很快提高。
四、作文记流水账,平铺直叙,语言毫无生机。作文存在严重的假话、大话、空话和废话四种话,让作文直接降为三等文。
弘德向日葵作文专家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要找对方法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小作家!
向日葵作文教学法彻底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活动课、情景表演、体验课等课程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作文,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开启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孩子爱上作文!
二、带领学生寻找写作的源泉: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向日葵作文走生活作文之路,教会孩子百字新事、感动、观察等多种找素材的方法,让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无穷无尽的素材,不再为“写什么”而烦恼!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流畅的表达: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分解事物法、思路点拨、回忆画面、别说空话等方法培养学生细致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能够将作文说具体,写生动!
四、解决中心不明确、思想性差的问题:“先做人,再做事,后作文”的理念深刻的渗透到每节课程中,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一个学期后一篇篇绿色作文跃然纸上!
五、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三十多家媒体刊物的作品发表平台,不仅让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还可以展示孩子的才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彻底爱上作文!
除此之外向日葵作文教材已被国家教育部纳为“十二五”推荐作文教学指导书籍,拥有完善的教法,系统的教材、教案,严格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让孩子的学习效果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作文专家热线:******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中小学生朗读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赵 军
提要:语言交流与沟通是我们日常生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地区不断开放,汉语普通话的推广和应用也逐渐普及,其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教育承担起了推广和应用普通话任务的关键;学校成为了训练训练普通话的重要基地。朗读教学在普通话的推广过程中起着了核心作用。尽管推普工作已经深入学校许多了,受到师资素质、学校环境、方言障碍等影响,很难养成师生在校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难以营造“校园普通话”氛围。中小学是养成语言表达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于心不忍让孩子失去这一时期而殃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朗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针对黔北地区方言中显见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以朗读教学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和能力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朗读教学语言普通话语言感悟
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总体要求。并要求注重朗读教学。因此,从小养成学生良好的朗读方法和良好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语言感悟是一件迫不及待的教学任务。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根本的问题,没有注重学生在汉字发音准确和发音方法方面下工夫,甚至因为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和意识的淡薄,滋生了学生随口说普通话的土壤,导致学生所谓的朗读只是教方言变调(变音)而成。朗读的音准、调准的要求是一个基础的要求,也是学生语言训练最为重要的内容。如果脱离了音准、调值的基本要求要求,又何谈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结合拼音教学(复习),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的音准与调准上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发音方法和调值训练习惯,为学生营造出一片“语言净土”。
二、培养正确的发音方法习惯。
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位置(指声母)有七个部位,形成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面后音(也叫舌根音)。声母的发音方法有五种: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不同的声母由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而形成的。同样,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的发音是否准确,也要依据相关的几个条件,即舌位的高低、前后、口腔的开合,唇形的扁圆以及唇形、舌位、口腔的相应变化。
针对黔北语言特点,在众多的声韵母中,通常存在着n、l不分,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首先,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忽略了n、l的正确读法的教学,导致学生在朗读和说话过程中出现n、l不分或读得不准、读得别扭,甚至语文老师也分不清读不准。n、l的读音是在本音的后面加一个元音e,读作:ne 讷、le 勒,他们都可以作为声母,都是辅音,只是n在鼻韵母里充当的是韵尾,l只能充当声母。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当明确n、l的发音部位相同,都是舌尖中音,只是发音方法不同,n是鼻音,l是边音。
n的正确发音方法是:用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下垂,声带颤动,发音时声波和气流先到口腔,但无出路,上升到鼻腔,这时口腔和鼻腔发生共鸣,从鼻孔发音。发n音时,口形不能开口太大,上下唇稍离即可,除阻后,舌头取收势,不要前伸。
l是边音,正确的发音方法是:舌尖顶住上齿龈,比n稍后,声带颤动,口腔发生共鸣,气流从舌尖前部的两边流出发音。发音时,可适当地把嘴咧开一些,帮助气流从舌头两边顺利流出。同时,舌头取收势。
学生要发准这两个音,的确是一个难点。为了判断n、l两音是否混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鼻子堵住进行检测。n是鼻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流出。l是边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头两边流出。如果学生感觉不到这些,就说明自己的发音有问题。当堵住鼻子发n音时,会感觉发音困难,气流无法从鼻腔流出,而当堵住鼻子发l音时,气流能够顺利地从空腔里流出,不受影响。
对于边鼻音的发音训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单音节字、双音节词以及句子、诗词、绕口令等方面进行逐渐增加难度的训练。特别要进行对比性训练,边读边听,认真比较。
其次、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平翘舌音发音错误的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平翘舌不分的现象教师却无动于衷,习以为常。
z、c、s为舌尖前音。翘舌音zh、ch、sh为舌尖后音。它们都是辅音,可以做声母。平舌音的读音是在本音之后加上一个特殊的元音-i读作zi资、ci雌、si私。翘舌音的读音是在本音之后加上一个特殊的元音i–读作zhi知、chi吃、shi师。
发平舌音时,舌体平伸于口腔之中,舌尖抵住下齿背(z、c)或接近下齿背(s)。教师对发好平舌音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用气不要太足,应柔和一点、有控制,以免发出噪音。此外,成阻时舌尖抵下齿背也不要过紧,以免气流冲破阻碍时困难,也会发出噪音。二是,成阻时,舌尖不能在上下齿之间,要找准成阻的位置,在下齿背处,否则,会形成“大舌头”,咬字不清。三是,发音时舌尖要收紧,成阻时部位要小,不能舌前部整个贴在下齿背上,发音不集中,不清晰。
在发舌尖后音时,舌前部翘起,舌尖与硬腭前端成阻(zh ch)或接近硬腭前端(sh)。教学生发好翘舌音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发音不当,把翘舌音发成卷舌音了,应把握前舌部翘起的度,不能过度。二是,发音位置偏前,舌体较平,近乎平舌音了。应注意舌前部翘起与发音的位置。三是,发音时,双唇崛起一拱一拱地帮忙。这样,声音既会变得闷暗,也影响美观,且此音是舌尖后音与唇没有关系,不要混淆。
明确了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发音要领后,应当自觉地加以区分。以前根本不会发翘舌音的学生,更要明确、强化两者的不同发音方法。同时,也要要求学生多查字典,分清那些字是平舌音做声母,那些字是翘舌音做声母,发音时,加以区分与控制。仍不会发翘舌音的人可发er(儿)卷舌音来帮助自己找到发翘舌音的感觉。但应注意二者的区别与度。
再次,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前鼻韵与后鼻韵的区别,忽略了及时矫正发音的方法和位置。
在黔北地带,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不能区分主要存在着in与ing的发音不分、en与eng的发音不分的情况,而且全国各地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因语感和语速产生前后鼻误差这里暂且不论)
in是前鼻韵母,正确的发音方法是:由i舌位开始发音,舌尖先下垂抵下门齿背,接着,就将舌尖猛然上翘顶住上齿龈,同时发纯粹的不除阻的前鼻音n,然后将上下齿合拢,口形不动。需要注意的是,发这个音时,舌头的活动只是从下而上的一个翻转动作,舌头千万不可收紧向后移动。否则,就会发成介乎in与ing之间的音了,要知道,in与ing 的发音不同,主要在舌头的动作上。
ing是后鼻韵母,它的正确发音是:也由i的舌位开始发音,接着,舌头马上向后移动,能感觉舌尖在此时退至口腔中部,同时,注意舌头收紧感
并有条中纵线,后退有力,然后再发纯粹的不除阻的后鼻音ng。
在实际发音中,很多学生不会发前鼻音in,也由很多人不会发后鼻音ing,还有的发音介于两者之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如发in时,让舌头放松,感觉舌头似水银泄地般的向前及两侧流去,最后要发一个n的音,目的是抓住舌头不往回收,以区别ing的感觉。发ing 时,可让舌头收紧回缩,感觉似一硬条,但不是向下回收,而是向口腔后声腔的斜上方回收,最后要发一个ng音,目的是保证舌头的回收动作,加大对比发in的舌体动作与感觉。
en是前鼻韵母,是由元音e与鼻辅音n结合而成。正确的发音方法是:由央e舌位开始发音,但比单发e时的舌位靠前。发音时,舌头处于静止的位置,然后,舌位就地升高,舌尖抵住上齿龈,这时,口腔通路封闭,鼻腔通路打开,发出纯粹的不除阻的前鼻音n ,这时,上下牙齿是合拢的。
eng是后鼻韵母,由元音e与鼻辅音ng结合而成。正确的发音方法是:也是由e舌位开始发音,但比单发e时舌位偏后且低些,发音后舌头后缩并上升,软腭下降,二者接触,此时,封闭口腔通路,发出纯粹的不除阻的后鼻音ng,发音时,由始至终口形微开。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正确的调值训练。
汉语普通话是声调语言,声调在汉语中与声母、韵母的发音同等重要,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由于调值不对或不准而发生的笑话比比皆是。汉语普通话里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升、去声,其性质分别是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它们的实际调值分别是:55、35、214、51。汉语普通话中,正因为有了声调,才使语言有了抑扬顿挫流动的音乐性,也体现了语言的欣赏功能。因而,声调准确的问题就要从小培养,不容忽视。
教师在教学声调练习的时候,首先要从意识上感觉自己的喉部和胸部都是空的,以打通声道。其次感觉自己的发音从胸部中心拉出一条空心管似暖气管,发音时,无论发音调值趋向多高、多低、多长,此管子始终都是空心的,形状不变。这种意念可帮助自己和学生在发音时,始终保持喉部放松和通畅,不会捏喉、挤喉。在练习时要注意把握各调值的发音高度。还可以进行夸张四声的训练,即在练习时可以加大调值的鲜明区分,又可以练习发音的通畅与气息的灵活运用。此外还可以将具体的调值附在有义的词语上进行练习,帮助记忆调值。
在教学练习四字词语时,应该从内容出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感
受,表现出相应的音色、音量、音强、音高与音长。不能只念出阴阳上去四个调值,没有任何感觉。例如,“伟大祖国”要有心中的自豪感和辽阔感,音长要加长;“大快人心”要有淋漓痛快之感,音长短于前者;“百炼成钢”要有力度,“花红柳绿”有种柔美感,发音时,必然前者音色较刚而后者音色较柔。逐渐矫正学生不动心地背书一般的练习行为。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还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与听力、模仿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揣摩和模仿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老师的发音状况,并使之成为自己的能力。这些虽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但教师要提高意识,对学生朗读存在的这些问题及时纠正,不给学生们留下一点再次滋生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培养正确发音的习惯,生活在“语言净土”的蓝天下。再也不要认为他们的“怪腔怪调”是合理正常的了。
参考文献:
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② 《文艺作品演播技巧》,萝莉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出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