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暴力事件问题(推荐)
中小学生暴力事件问题
正社会转型与变迁、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都给中小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中小学校不断出现各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暴力事件。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个场所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近年来,校园暴力不断发生,校园暴力虽然不是学校文化的主流,但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很人的负面影响。校园暴力也给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分析校园暴力的特点、成因,探索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维护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近年来,校园暴力由于其尖锐性和严重性,已成为当今校园安全的主要威胁。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及呈现趋势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园暴力”在西方被称之为反学校文化,指的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包括形式上与实质上的主导价值规范)相违背的。而在中国,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由于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暴力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暴力。校园暴力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
(二)当前校园暴力呈现的主要特点
1、显性化:即由隐性转为显性,突出的表现是由内在的心理状态的消极对抗,转变为公开的带有攻击性的对抗。这种对抗即表现在与教师的关系上,也表现在与学校其他成员以及既定的规章制度上。这种变化既有文化上的原因,也有独生子女人格特征上的原因。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现在孩子的暴力倾向最简单的例证随处可见,比如说,过去几岁的孩子斗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最近我看到一个调查,当问及一些小学生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因为他们从上幼儿园起家长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观念。
2、多样化:即由单一转为多样,突出的表现是从原有对抗学校单一的形式,形成为当今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在一些学校校园里或周边地区,侵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有的向学生索要钱财,不从便拳脚相加;有的为同学间的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伤害他人;有的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感。
3、强烈化:即有柔和转为强烈,突出的表现是原有反学校表现并不突出,形式也不激烈,但当今反学校文化反映出的激烈程度越来越令人吃惊。有新闻媒体在报道青少年犯罪时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报道中引用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就是说17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率达80%以上。
4、长期化:即由暂时转为长期,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反学校文化是自发形成的,一般说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学校文化会转化为其他文化形式,但从现在来看,学生的这种反学校文化正在以“团伙”、甚至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的形式呈现一种向成人阶段发展的倾向。
比如,2002年3月份,西安警方就破获了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这个团伙自2001年11月份成立以来已作案20多起。他们还有所谓的“山合社”章程,里边有11条组织结构和纲领。据被捕的6人交代,他们经常看暴力录像,他们的组织就是模范香港某影片成立的。
5、低龄化:即由高年龄段向低年龄段蔓延,突出的表现是反学校文化一般较明显地发生在中学高年级阶段,但现在在初中阶段以及小学高年级也有了较突出的表现。
二、导致“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特有的身心发展矛盾 1.青少年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好了,身体发展比较快,会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就像一部充满动力的火车,他们精力旺盛,喜欢新生事物,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未得到与之相应的协调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思想和自主判断能力,但并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不客观。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面对刺激,他们极易冲动,往往做出强烈反应。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
路。在一些青少年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2.青少年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个人活动范围、内容的扩大,青少年的需要开始变化。比如获得威望与尊重的需要、强烈的独立与自主需要;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但由于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使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或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而无法交到要好的朋友。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不满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当代的青少年,由于营养充足、动物蛋白食品的增多,受图书、期刊、电影、电视等传媒的影响,加之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其在性意识的觉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早熟、生长加速现象,这在女生身上表现突出。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有时还会有超常的性心理体验,加上好奇心强,自控力差,反抗权威意识浓烈,缺乏独立评价能力,极易受外界渲染恐怖、暴力、艳情的“另类”文化的诱使而激发冲动,并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人际关系的因素
儿童的人际交往以垂直关系为主,学龄前期关系最密切的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对教师的信任超过了家长。而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将出现“成人感”,人际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他们要求独立于家长、教师的愿望逐步增强,而与同伴、同龄孩子的交往日益增多,朋友、伙伴的影响甚至会超出父母和教师的影响。这时,同龄人的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青少年期,父母、教师不再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而朋友则成为主要模仿对象。同学的行为方式、服饰、爱好、言语、娱乐等,基本都源于朋友间模仿而来。同龄人交往是学生归属的需要。与同伴交往多了,学生就希望自己为同伴所接纳,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知识、能力等都能为同伴重视并接受,在群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能够归属于同伴群体更重要的了。因此,他们不再一味顺从家长、老师的管教,力求与同伴保持一致,紧紧融入同龄人群体。可是青少年往往思想还不成熟,是非能力不强,理解友谊难免产生偏差,一旦择友不当,极易受其同伴的影响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轻则越轨,重则违法犯罪。
(三)法制观念淡薄
实施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大多数道德水准较低,是非美丑不分,法制观念淡薄。他们在实施校园暴力前缺少法律常识或不把法律当回事,根本意识不到对自己的行为所要承担的责任。一些年龄稍大的青少年认为侵害了低年级的中小学生无所谓,即使严重一些,自己年龄还小,也不会承担什么责任。CCTV-2曾报道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急需”50元“上机费(游戏机)”而持刀抢劫同学的钱物,致使该同学致残的暴力案件。当记者采访该学生时,他竟天真的问道“叔叔,我给他(致残同学)道歉可以吗?我可以回家吗?我的作业还没做完呢。”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首要课堂,对青少年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环境恶化、家教功能的失效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根据2005年11月国内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们普遍认为校园暴力发生的根源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因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人文化的校园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学生自己的努力四者合一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又首当其冲,是主要原因。”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的张老师说。有两个形象的说法,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一是“6+1综合症”:在家庭里,有些“独苗”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大人争着宠、捧着爱,这种“6个大人宠1个孩子”的现象,专家称之为“6+1综合症”;6+1的家庭结构导致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使得其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甚至养成惟我独尊、自私狭隘等不良性格。
二是“5+2=0”:学生一周里在学校接受5天教育,双休日在家无人管教或者教育不当,5天来的那点教育效果就化为了泡影。一项关于流浪学生危害校园的调查显示,30%的老师认为校外一些流浪学生成了校园暴力的主要制造者,而这些学生多半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或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在学校又因成绩差而受到冷落,过早地流浪社会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这些同学一旦自己受点委屈就勾结校外的社会青年对同学进行殴打报复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里仍占有很大的市场,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较重。教师作为学生学业负担的“执行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对立面。在一次与教师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的满意与否、优点和表现等的认定都与学业有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把学生的学业情况作为最重要的根据而过分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常常成为学校中的边缘群体。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当这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时,部分学生就采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五)学生群体文化的兴盛。
作为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一种方式,作为学校结构矛盾的集中反映,学生自身的文化越来越鲜明,这种文化与教师文化越来越疏离。
其一,从学生自身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增强,活动范围扩大,各种成人特征出现,他们希望和教师、父母和其他成人一样获得平等的独立生活权。他们开始对教师、父母的权威怀疑,甚至出现反抗行为。在一份中学生“流生”调查报告中,14岁至16岁的流失学生,有23.8%是因为与教师、父母意见不一致,一气之下出走流失的。
其二,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也是导致学生亚文化崛起的重要因素。与学生的年龄差别小的教师容易与学生沟通,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较快,现在已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许多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世界,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在与学生交往时缺乏共同语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随之下降,削弱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对于这些暴力现象我思考了很久得出以下几个措施: 其一:净化网络媒体。前一段时期,国家对网站进行了清理,我以为太有必要了。网络中的黄、赌、毒对学生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不少学生暴力事件都是对网上暴力的模仿。对于电影、电视中的血腥场面,我个人认为,国家也应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
其二:家长应承担起防暴的责任。家长切不可向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的思想,更不能对孩子进行暴力示范教育。暴力征服不了人,暴力的后果极有可能是被暴力报复,俗话说,免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是人。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暴力教育的最终后果很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吞下暴力的苦果,最后也成了暴力的受害者。教育孩子在蒜皮小事面前宽容妒忍让,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在蒜皮小事上争强好胜往往会酿成大祸,这样的事例我想家长会容易找到相对应的事例的。
其三:学校应发挥预防和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与人格的健全,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摆到教育的首位,切实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方式方法。其次:要有暴力预防和教育的组织保证,制度等措施。学校应成立预防和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制度,比如说,对暴力预防和教育的课时、形式、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规定,同时还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
第二:多方位、多角度、灵活多样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暴力预防和反暴力教育。
多方位是指要发动多方面力量对学生进行反暴力教育。聘请法制副校长,让法制副校长用活生生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反暴力教育。我校常年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举行法制讲座(每学期两次),均收到良好效果。定期召开家长会,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但父母的素质又是参差不齐的,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暴力危害,引导家长放弃以暴制暴的思想,向家长宣传强者不等于暴力。同时要求家长要更多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家长以身作则,身都重于言教。
多角度是指从学生的不同角度进行反暴力预防教育。比如学生青春期教育,早恋教育,对离婚单亲家庭子女和孤残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这些教育看似与暴力没有多少联系,但如果不加以教育就会成为暴力的诱因。
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法制宣传教育可定课时,法制讲座可定学期,法制宣传也可以定期出宣传栏。有一种方法我认为必不可少,而且效果显著,那
就是就刚发生的一些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暴力的危害。比如,报纸上有一则报道,有一从警20多年的警察与一供电公司职工为停车这件小事发生争执,最后警察掏枪射杀了那位职工。,利用这个事件,我校就要求各班进行讨论,为什么小事会酿成大祸?学生讨论热烈,有的认为供电公司的了职工不应该先动手打人,有的认为警察再怎么样也不掏枪杀人等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遇事特别是小事要冷静,在蒜皮小事面前要大度,要宽容,使用暴力的结果只会两败俱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反暴力预防和教育要持之民恒,有一位教师进行爱心教育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她在上课之前坚持用二分钟时间为学生讲一个有关爱的故事,我们也可以模仿这位教师,每周为学生讲述一个国内外校园暴力事件(可利用班会),每个月开一次家长会,为家长 也讲讲国内外校园校园暴力事件,这样也许会让家长和学生警钟长呜,对预防暴力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反暴力教育应成为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学校暴力事件才会越来越少。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136班 刘晓颖
第二篇:论征地过程中频发暴力事件的问题
论征地过程中频发暴力事件的问题
人口多、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地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土地问题已经解决了。随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加剧,这就造成了各种产业与部门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力度,征地拆迁给城市发展提供充裕的土地供给,但征地拆迁,特别是不合理的强行拆迁,也导致了频繁的矛盾和纠纷。
一、土地征收纠纷的概况
征地主要指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强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并根据补偿标准一次性给予被征地者(包括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包人、承包人、转包人等)一定的货币补偿,有的还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就业安置。
改革开放后,建设热,征收热,特别是近年来,过度征收、违法征收甚至野蛮暴力征收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土地征收而产生的纠纷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复杂程度之高都不得不引起重视,近年来土地征收纠纷呈现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土地征收纠纷成为目前所有社会纠纷中的热点,也是农民维权活动的焦点。
第二,土地征收纠纷矛盾复杂,恶化和升级倾向比较突出。
二、土地征收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征地拆迁中政府盲目招商,好大喜功的行为失范
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无视国家法律规定,违法征地,暴力拆迁现象普遍存在。政府的失范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而且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征地拆迁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作为政府其主要工作就是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而现实中,政府没有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将政府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的进行招商引资,并给予开发商优厚的条件,而某些开发商与政府相勾结,不断剥夺群众的利益,为了减低拆迁成本,政府尽量压低补偿标准,如有群众不满或不愿意拆迁的,政府有些执法人员就会采取过当行为,这也是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所以近些年来,因为征地拆迁相关问题引发的纠纷、冲突和群众上访从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土地的村集体所有性质,使农民土地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民对土地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政府和开发商往往只要和当地的村委会签订协议就把土地卖了,不用征得农民的同意,。虽然有的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但大多是走过场,变成强奸民意的另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的民主可言。
(三)征地程序设置不合理,透明性和公正性不足
实际生活中,征地程序形同虚设,一般的公告都是在征地补偿方案确定之后才发出的,并且已经进入到实质征地的阶段,农民才被一纸告知。有些地方,就连这一纸公告都是很难看到的,有的是就没有发出公告,而有的也是张贴在偏僻的地方,这就更不要说是提取意见了。整个土地征收过程往往成了暗箱操作,被征地农民既无从知情,更无法参与,社会舆论也无从监督。
(四)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不合理
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土地征用审批制度。但是严格的制度并不等于是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大,客观上要求土地的利用和流转市场化。而且现有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已经很不适应。我国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纠纷暴力事件频发,阻扰着土地征用的正常进行。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包括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地上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费四项内容。土地征用中关于被征地农民生存权与发展权保障的补偿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支付的土地补偿费中用于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的;第二,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助;第三,物权法规定的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用。而实际的补偿标准并不能做到“足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物权法也仅仅是空泛地规定了要求安排农民的社会保险费用。总之,现有的补偿,无法做到对被征地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有效保障。
(五)纠纷解决机制不畅通,信访等救济途径没有发挥作用。
虽然对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纠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但是现行法律框架下司法对于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纠纷案件审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对该类案件的受案范围有限、处理方式单一以及部分诉讼主体资格不明确等。直接导致了各地法院对该类案件的处理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农村土地征用补偿司法救济途径不畅通,很多纠纷被排除在司法救济之外,不利于纠纷的解决和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信访制度仅仅是向有关部门转达情况,并不能直接处理信访问题,在解决如此复杂、矛盾尖锐的征地纠纷中束手无策。法院由于司法权威不够,与地方政府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征地诉讼“千方百计”拒之门外,即便是受理征地案件,也鲜有判决征地违法的情况,案件难以有效的解决。整个救济渠道不畅通,基本处于无效运行状态。
(六)缺少征地拆迁法律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独立的、专门的关于集体土地上征地拆迁的法律,导致实践中征地拆迁无法可依,政府权力的滥用,引发了大量的征地拆迁的矛盾和纠纷。而征地拆迁工作主要的依据一《土地管理法》没有将征地拆迁与土地征收分离开来,无法在实践中给予征地拆迁准确的指导。地方政府在处理拆迁问题时都按照自行制定的地方法规执行,这些法规缺少科学依据,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并且没有说服力,这就导致在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的抵触较大,激化了征地拆迁的矛盾,频频发生暴力拆迁事件。
三、完善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
(一)公共利益界定明确。征地拆迁实质上是国家强制权力对公民私权的侵犯,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可以缩小征地拆迁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强化政府对被拆迁人的责任,提高政府取得土地的成本,防止拆迁权利的滥用,客观上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为了保证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制秩序的统一,也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法律应该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审批权,实现非公益性用地市场化。
(二)在土地征用补偿诉讼中引入协调工作机制。此机制可以引导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法定渠道化解征地矛盾,解决征地纠纷。在行政诉讼中,对争议双方进行协调,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有利于化解官民矛盾,使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制定征地拆迁法律制度。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独立的征地拆迁的法律,征地拆迁在实践中无法可依,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失范,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暴力拆迁的事件。为了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被拆迁农民的利益,国家应尽快出台征地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完善征地拆迁的程序。农村征地拆迁程序法律规定应当体现正义性、科学性、公示性,即农村征地拆迁程序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精神,尽可能科学的体现公共利益与征地单位和农民利益均衡保护观念,应当突出农村征地与拆迁的公示性,尽可能的避免暗箱操作的可能。目前,缺少的是“上诉权”的保证,征地以国家强制权为基础,被征地单位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保证,是不公平的,征地行为是强制的,而征地补偿和安置应该是平等协商,只有“听证”规定还不能保证被征地单位及农民的应有权益,应当赋予被征地单位及农民以上诉权,协商不成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寻求司法救济。
(五)完善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1、提高补偿标准,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主要补偿项目的补偿价格参照当前土地市场的价格,实行公平补偿,应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对于非公益性用地,以农地转用后土地的用途为土地价格确定的依据,以切实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征地行为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且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以实现土地征用目的的合理性。同时,政府征地补偿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实现征地行为形式的合理性。假如因为土地征用补偿引起矛盾冲突,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法律必须规定救济机制,使矛盾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防止出现救济无门而引发集体暴力事件。建立在完善的征地补偿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土地征用行为,可以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相互信任,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
2、建立失地农民生活和就业保障机制。对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征收之后,政府应积极的向被征地农民推荐就业机会,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征地安置应重在培训,政府以培训为手段,培养农民在其他劳动岗位的劳动技能,以适应新劳动岗位的劳动技能为目标。将目前的一次性货币补偿为“永久性受益”补偿,以保证被征地农民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人。
(六)应积极鼓励律师和专业人士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以弥补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法律知识,维权能力差的问题,使得在法律救济的途径中,使农民更
好的利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将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开发商依法经营。
我国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征地拆迁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征地拆迁纠纷、暴力事件频发的不断加剧,征地拆迁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征地拆迁事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解决好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黄祖辉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学研究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2005(4)
部分参考网络(5)2002
第三篇:防暴力事件工作总结
防暴力事件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预防暴力能力,杜绝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权台幼儿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暴力事件加以防范,加大我园及周边区域暴力事件的防范力度,多措并举保师生安全。现将权台幼儿园防范暴力事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防范意识
召开了“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园长主持了会议,会议讲述了近期我园工作情况,并强调了要加强我园安全防范措施和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让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
二、健全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
为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权台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权台幼儿园制定了《权台幼儿园防范我园暴力事件应急预案》、《权台幼儿园紧急事态处理应急预案》、《权台幼儿园突发性事件应急总预案》、《权台幼儿园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事故处置防范和处理预案》、《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我园安全防范制度,明确各领导小组的分工职责,确保防范工作开展得顺利有序。
三、加大排查,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权台幼儿园安全领导小组对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1、对我园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排查,加大了对我园周边商贩占道经营的打击力度,有效维护了我园周边治安秩序的稳定,净化了我园周边环境;
2、严禁学生外出购买三无食品。
四、加强安保,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五、消防防范,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权台幼儿园总务处负责具体实施消防安全工作。权台幼儿园经常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认真记录,做到有案可查,检查尽量做到细而实。权台幼儿园加强电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权台幼儿园
防暴力事件工作总结
权台幼儿园 2014年02月
第四篇:昆明暴力事件感想
昆明暴力事件感想
2014年3月1日晚21时20分许,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一伙暴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见人就砍。最新消息显示,已造成29人遇难、143人受伤。经公安部组织云南、新疆、铁路等公安机关和其他政法力量40余小时的连续奋战,已于3月3日下午成功告破。现已查明,该案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所为。该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已落网。
当我从新闻上得知昆明火车站有恐怖袭击,当时都震惊了。新闻中伤亡数字令人非常绝望。想想大家也明白,火车站里有什么人?都是社会的哪一层次的人?为伤者祈祷早日康复,为死去的人们及家属感到悲痛。
虽说地方隔得很远,在遥远的昆明,美丽的春城我也未曾踏上一步,我也很向往滇池的美景。可是昆明的悲剧,让那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那么的沉重。
对于安全事故的大量人员伤亡不同,安全事故不断是不断感叹国家的监管不强,个别人为了追求利益,牺牲了不少的生命。对于大自然的灾害,感受在于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力,更感叹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必然会遭报应。对于恐怖袭击,只能感受人性之恶。
对于这次的昆明暴力事件,我有很深的感触,同样在新疆也由多起袭击公安机关的案件,当时的感觉是为什么新疆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很震惊的同时也在想,像我们现在应该是比较安定的国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现在的社会如此的不安定。
昆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时,在那一刹当中,很多人也许真的不会想到,在那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面对如僵尸般袭来的恐怖份子,有的人惊恐,有的人却无能为力,当遇到了这样问题,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要勇敢的站起来,不能坐以待毙,等待民警手中的一把小手枪和几个弹匣能解决多少问题,毕竟我们不是美国片里的英雄人物,以一敌百。我们大部分民警也是普通的人,日常中处置非常常见的日常纠纷。这时候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将损伤降到最低。也不能责怪国家和体制,现实中的确不需要大批人马日夜携带武器巡逻,毕竟大部分地区还是安全的,有些犯罪分子也不像恐怖份子那样丧心病狂,我们一线民警有能力处置。但是面对新闻中描述的恐怖份子,不是任何一个基层所队都是没有办法去应付的。
第五篇:防暴力事件工作总结
防暴力事件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预防校园暴力能力,杜绝校园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校园暴力事件加以防范,加大校园及周边区域暴力事件的防范力度,多措并举保师生安全。现将宋庄中心小学防范校园暴力事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防范意识
学校认真学习并传达了“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精神,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安全防范工作列入我校重要议事议程。召开了“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校长主持了会议,会议讲述了近期校园工作情况,并强调了要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和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禁止外来人员入校以及严格执行上学、放学后教师必须接送学生的制度。通过会议的传达,让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会后要求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防范教育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
二、健全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
为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学校成立了《防范校园暴力事件领导小组》、《校保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园安全巡逻领导小组》、《校园安全工作排查小组》、《校园安全工作应急领导小组》;制定了《宋庄中心小学防范校园暴力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紧急事态处理应急预案》、《学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总预案》、《学校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事故处置防范和处理预案》、《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校园安全防范制度,明确各领导小组的分工职责,确保防范工作开展得顺利有序。
三、加大排查,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对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排查中发现:
1、学校门口西侧过往车辆过多,没有明显标志;
2、路边无证摊点食品卫生存在隐患,学生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3、学校内正在施工建设,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根据以上存在问题,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1、学校门口的公路已增加四条标准化车辆减速带;
2、学校联合工商、文化、卫生、质检、城管等部门对校园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排查,加大了对校园周边商贩占道经营的打击力度,有效维护了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的稳定,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
3、严禁学生外出购买三无食品;
4、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严禁学生进入学校施工地玩耍。
四、加强安保,实行24小时值班制
1、学校严格执行领导带班以及保安人员小时轮流值班制度;为充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学校还实行校园24小时巡查责任制,除值班领导和保安人员,学校每天还安排一名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反应灵敏、职业素养好的男教师执勤,负责当日学校各项安保。
2、学校对外来人员进出校园实行严格登记制度;上课期间,学校大门一律落锁,学生如有特殊情况需外出必须出具班主任或值日老师的批条;有家长来校找学生,一律登记并由门卫检查他在没有携带暴力器具及危险品的情况下,方可进入校园;禁止、防止精神病患者、社会闲杂人员一律不许进入校园;任何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校园。发生有人强行进入的情况,校门值班人员一定要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3、严禁学生将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带入校园,并确保学生即时到校入校。
4、在每天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组织保安力量在校园门口及周边地区开展巡逻、守护,及时防范和制止各种危及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学生放学时校园门口有警、校定岗执勤,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疏散好返家学生。
5、学校每位保安人员均能按要求按时着装上岗,履行好门卫职责。为预防在突发性暴力事件中保安人员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学校为其配备了专用甩棍和防卫喷射器,增强了保卫工作的防范性。
6、校园内已安装三部监视器。
五、加强教育,强化学生自护意识。
学校教育学生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等。
六、消防防范,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学校总务处负责具体实施消防安全工作。学校经常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认真记录,做到有案可查,检查尽量做到细而实。学校加强电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发现问题立即解决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预案开展以预防校园暴力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防暴、逃生技能,增强防范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操作性。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宋庄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对校园安全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提高了校园安全的警惕性。今后,学校将要一直紧绷安全这根弦,为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011-2012上学期
宋庄中心小学
2011.02
防暴力事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