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杜甫诗史(推荐)
浅谈杜甫“诗史”作者:高建新
时间:2010/7/6 16:53: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杜甫 诗史 叙事
论文摘要: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诗史”一词,源自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擂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这里的“诗史”,指的是前人的诗作。历史上称杜诗为“诗史”,始见于孟桨《本事诗·高逸》:“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上)。孟桨(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和(806一820)、长庆(821一824)间。应进士试,出人场屋三十余年,至乾符二年(875)始登进士第。光启二年(886),署“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其事迹略见《唐披言》卷
四、《登科记考》卷二十三。其所撰《本事诗》一卷,所录皆诗歌本事,对理解唐人诗歌写作背景颇有裨益,历来为人所重。如以光启二年(886)为界,杜诗被人称为“诗史”,是在杜甫(712一770)去世的100余年之后,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关于杜诗“诗史”的具体内涵,各种辞书、研究著作、文学史说法不一,详略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国文学大辞典》“杜甫”条说:“其诗善铺陈,多叙事,全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誉为‘诗史’”。
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生活在一个“兵连祸结,天下鼎沸的时代,将自己所身受的,所观察到的,一一捉人他的苦吟的诗篇里去。这使他的诗,被称为伟大的‘诗史’。差不多整个痛苦的时代,都表现在他的诗里了。”
3.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争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4.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说:“作为一代诗史,杜诗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严重阶级对立和悬殊的贫富差别,这正是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所以爆发的根本原因。”“像杜诗这样刻画如此众多‘乱离人’的群相,这样广泛地反映他们的生活,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确是前无古人的。这是杜诗之所以堪称一代诗史的重要原因。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是杜诗内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为诗史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并不是杜甫所有的创作都可以称为“诗史”,笔者不同意冯至先生的泛“诗史”论:“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这部‘诗史’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对许多重要问题表达了作者的进步主张;他还有声有色的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新兴的城市,以及一些虫鸟花木的动态”。因为这样说的结果,不仅模糊了“诗史”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同时也降低了杜甫“诗史”的应有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笔者同意《汉语大辞典》关于“诗史”一词的解释:“诗史”是“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孟綮之所以称杜诗为“诗史”,主要是因为杜诗反映了“安史之乱”这样重大的历史与政治事变及其杜甫个人在事变中的苦难遭遇,强调的是杜诗强烈的写实性:“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杜诗提供史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北征》等,就是杜甫“诗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一百句,五百字,是一部典型的“史诗”,抒发了诗人匡世济国的远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思想感情,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腐朽生活,表现了人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下所承受的贫穷和苦难。诗人已经预言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奉兀。凝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诗人从奔腾咆哮的大水,联想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可怕情景,由此又联想到唐王朝的“天柱”已处在一“冲”即“折”的境遇。这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人们为局势动荡而不安的时代心理,正如王嗣夷在《杜臆》中所说:“天柱折,乃隐语,忧国将覆也”。《北征》全诗一百四十句,七百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情厚爱。“鸱鹗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大笔勾勒出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残破现实与凄惨景象。袁行霈、罗宗强先生认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在于他提供史的事实。”所不同的是,“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郭预衡先生说:“杜诗所反映的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余年间的军国大事,不仅可证诸史实,而且可以补充史无前例实。” “可证诸史实”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是构成了杜甫“诗史”最为重要的元素。
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欧阳修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新唐书·杜甫传赞》)“善陈时事”是杜甫“诗史”的一个显著标志,诗人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本着“缘事而发”的精神,“即事名篇”,写下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新题乐府及长篇五言,如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在“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三吏”、“三别”以及《北征》等,都可称为“诗史”。这些诗作吸取了叙事诗多用对话、问答和片断情节、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主题,描绘真实、细节真实。这些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兵车行》诗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隆隆,战马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爷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不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则是诗人借行人之口所表达的对朝廷穷兵黩武政策、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
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宋人胡宗愈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见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成都草堂诗碑序》)《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正是从个人的生活遭遇中总结出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而自己却与寄居异县的家人长期分离,“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正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小和急切地希望同亲人患难与共的思想感情。然而,迎面所见的不是老妻的笑脸和幼子的欢跳,而是“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的悲惨景况,这对风尘仆仆、一路上喜忧交加的诗人是多么巨大的打击!他内心的悲恸是可想而知的。但诗人并没有在个人的痛苦上作过多的纠缠,只以“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两句带过,从而由自己的遭遇推想到天下广大人民的不幸。自己是个小官,不必缴纳租税,自己的孩子却在“秋禾登”的情况下饿死,那些平民百姓,尤其是那些无产无业和远戍边疆者的遭遇就更不必说了。《北征》所表现的亦是如此:“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通过描写妻女衣裳褴褛,形象地表现出家庭生活极度的艰难困苦,也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这正是战乱中广大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缩影。俞平伯先生说:杜甫“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并没有什么神秘。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众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以文而论,故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至于“三吏”、“三别”就更是这样了,无论是《新安吏》中母亲的哀伤欲绝、《石壕吏》中老妪的深明大义,还是《新婚别》中新妇的悲苦、《垂老别》中老翁的激愤,都有诗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在内。浦起龙说:“„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读杜心解》)表达的却是诗人自己的忧思、关切乃至揪心的痛楚。章培恒、骆玉民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史‟的美誉。但应该指出: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后代有些诗人虽然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但往往有意于史,所以他们的诗作难以像杜诗一样引起我们的感动。”罗宗强先生说:“在他的诗里,历史不是以时间和数字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是以活的形象,以各式各样人物的具体活动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提供的是一部活的历史,一部用形象把整个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复活起来的历史。让我们感情激动,忘记时间的界限,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杜甫之所以是„诗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以《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诗一开始就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漤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正是这种执着决心的表达:那怕是辛苦到老,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说明正是出于对深厚的爱,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而产生的忧,以致诗人百折而不挠对自己的理想矢志以求,这种忧不是一般的忧,而是忧到“肠内热”的程度。“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诗人决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其后,诗人详细地陈述了皇亲国戚等贵族们的豪华生活:“况闻内金盘,尽在霍卫家。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家中用的是金银器皿;供他们取乐的是薄纱隐身的舞女;供他们欣赏的是管瑟和奏的清歌;他们穿的是华贵的貂鼠裘,吃的是香橘、霜橙、驼蹄羹。然而,这样豪华奢侈的生活却是建筑在对劳苦大众敲骨吸髓式的剥削上的、建筑在无数饥尸寒骨之上的。紧接着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触目惊心地揭示贫富的极端对立,也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无比愤怒。这种贫富极端对立的社会现实如不加改变,必然进一步加剧阶级对立,最终导致社会**乃至解体!王国维先生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杜工部《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此追怀开元末年事。《通典》载„开元十三年封太山,斗米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五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正此时也。仅十余年,至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工部自京赴奉先县,作《咏怀》诗,时渔阳反,状未闻也,乃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云:„人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几„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盖此十年间,吐蕃云南,相继构兵,女渴贵戚,穷极奢侈,遂使安禄山得因之而起。君子读此诗,不待渔阳擎鼓,而早知唐必乱矣。”(《杜工部诗史》)。
这样看来,在杜诗众多的创作中,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诗史”的篇章并不多,算起来也只有那些写在“安史之乱”前后的反映了唐王朝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一部分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以及《北征》等。可以这样说,杜甫的“诗史”是社会处在巨大的动荡、剧变之时的特殊产物,是认识苦难社会、苦难时代的一面真实的镜子,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独特的贡献。
第二篇:诗史杜甫传的文言文翻译
杜甫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会学习的诗人,《杜甫传》摘自《新唐书》,详细介绍了诗圣杜甫的一生及成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让大家对诗圣杜甫有更多的了解!
杜甫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伟,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城可信云。
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它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它。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它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尚未到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但含蕴极为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
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当时房琯在陈涛斜被打败,又因为窝藏董延兰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轻微,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亲自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琯,是宰相的儿子,从小就树立了成为纯儒的理想,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评论时承认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它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然而性情有失谦逊,酷爱奏琴。廷兰寄托在房琯门下,贫困又年老,以房琯为依靠,房琯爱惜人情,直到被辱没。我感叹它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我多次,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可是皇帝从此不怎么省察并登记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虚弱到被饿死。于是(皇帝)允许杜甫亲自前往鄜州探视。(杜甫)从鄜州回到京城,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客居秦州,以背负木柴、采集橡果为生。
后来(杜甫)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郭搭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它没有到职。适逢严武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它。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书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浮躁,经常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怀恨在心。有一天,(严武)想要杀杜甫,在门口集合官吏,将要出去的时候,帽子被门帘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奔走(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极力相救(严武)才作罢。
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客居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回来。(县令)为它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与李白齐名,时人称为“李杜”。曾经随同李白和高适从卞州路过,饮酒醉了登上歌舞台,情绪激昂地写怀古的诗歌,人们不能猜测它的心思。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守节操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忠诚不忘君主,人们都很同情它。
称赞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以浮艳绮丽的特色相互夸耀。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其平仄规定不能有丝毫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到了开元年间,才以典雅方正来衡量诗歌。依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秀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杜甫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合千万风格为一体,古今诗体兼善,其它诗人不足之处,在杜甫这里都补足而有余。即便是它的残脂余香,也泽润了许多的后代诗人。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即便千言万语气势一点都不衰减,世人称为“诗史。韩愈对于(杜甫的)文章慎重地许可,至于诗歌,只是推荐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可以相信它们说的。
第三篇:诗史杜甫文言文翻译
杜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古代诗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史杜甫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第四篇:第五讲 杜甫课堂笔记(生平、古体诗及“诗史”特色部分)
第五讲
杜甫与中唐诗风的开启
本章内容
引言:中唐诗特色、《箧中集》诗人(下章讲)杜甫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杜甫的古体诗 杜诗的“诗史”特色 杜甫的律诗 杜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的一生,可用穷愁多艰来概括;其一生命途多舛,创作丰富,后人对其生平的研究也较深细,有 “四个时期”、“八个时期”诸种分法。大体可分为:
杜甫穷愁多艰的一生——四时期
(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生于今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与杜牧同)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令。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约712-746)
此期生活可概括为:读书、漫游、求官、交友。生值玄宗即位之年;长于开元盛世。
读书:青少年时代通览儒家典籍,精熟《文选》,受严格的儒化教育,与李白不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壮游》)
漫游:他19岁游山西,20—24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33游梁宋,34岁再游齐赵;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求官:735年曾至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交友:745年,李杜在洛阳相识,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结下深厚友谊。(受李邕赏识,开始留心排律写作)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游齐赵时,是现存绝句中最早的一首。
其父杜闲时为奉先县令,经济较宽裕,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成家:741年,娶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这一时期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个人生活和描写自然山川,少年气盛,充满活力,最著名的有《望岳》等。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诗最早的一首。全诗无一“望”字,但空间由远而近,时间从朝到暮。表现出青春、蓬勃的朝气及对一切事物的雄心壮志。
2.困守长安十年—35岁-44岁(746-755)天宝六年(747),至长安再应科举,成为李林甫野无遗贤”权术游戏的牺牲品。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长期闲置,天宝末始擢小官,不拜。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忠君爱阙、仁民爱物情怀更浓烈;与京城诗人群酬唱,形成独特诗风;开始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创作。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多方面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杜甫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诗句举例: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755-759)
755年11月安史乱发,杜甫携家避乱鄜州,欲至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困居近一年。
757夏潜逃到凤翔肃宗行在,授左拾遗。八月因上疏营救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759秋弃官,由华州—秦州(甘肃天水)—同谷(陕西)—剑阁—成都。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亦为现实主义成熟期。代表作:《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月夜》、《悲陈陶》、《悲青坂》、《春望》等。
4.漂泊西南时期——48—57岁(759-768)
(1)48岁—50岁在严武的帮助下筑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闲适,欣赏自然美。代表作:《春夜喜雨》、《漫成》、《江村》、《狂夫》、《水槛遣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然潇散诗风代表)
(2)因叛乱而一度携家流亡于梓州、阆州、绵州一带。
763—765,严武再镇蜀,保举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生活较优裕。(3)旅居夔州时期(766—768):第二个创作高峰 有意总结一生经历与创作,写作一批组诗,并在律诗、排律、绝句等体裁及格律上进行探索、创新 代表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夔州歌》十绝句等。(近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几占全集百分之三十)(4)流落湖、湘,客死孤舟
768离开夔州,漂泊江陵、公安、岳阳等地,全家舟居。代表作:《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等。
死亡之谜:
穷愁潦倒之诗人形象 事实:770,客死于潭州至岳阳途中孤舟。
耒阳聂令使人致牛肉白酒以问《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 》
传说:
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
“饮过多,一夕而卒”(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新旧《唐书》 溺死说(韩愈);郭沫若从医学角度论说因食用变质牛肉加白酒
李白一生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痛饮狂歌,明明是老病而死,人们却宁愿相信他是酒醉捉月失足入江而死,死得浪漫而传奇;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晚年更是贫病交加、漂泊无依,因此其死亡也被后人附会上了不甚高雅的说法。
二贤之死亡传说也反映出后人心目中李杜的不同形象、看法。
思想个性
奉儒守素,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疏狂简傲
《旧唐书·文苑》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深情——情圣杜甫
忠君恋阙,仁民爱物,博爱情怀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二、古体诗与“诗史”特色的体现
(一)“诗史”特色
1、“史”的认识价值
当时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应。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可证史,可补史之不足。
2、以个人生活反映时代、历史,更具体、更广阔、更生动、更真实。如《无家别》:寂寞天宝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以个人遭遇表现时代悲剧。(“三吏三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羌村》三首
自身遭遇、家庭悲喜、内心感慨(内心世界开掘的深度)
与“诗史”相适应的写作方法
1.着力于细部描写,将人引入具体历史的氛围、情景中; 如《北征》:140句,以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探亲路上及到家后的见闻感想
杜诗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问题,而处处浸透诗人的真情实感 2.以抒情手法叙事,融入议论及赋、散文技法 如:《羌村三首》
3.对话运用及独白的运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无家别》写老兵的独白;《兵车行》写作者与征人的对话
4.采用俗语,增加真实性、亲切感 “唤妇出房亲自馔”(《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叫妇开大瓶”(《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二)杜甫律诗——艺术成就辉煌
1.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及表现手法。
广泛表现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等体裁;以律诗写时事,在字数、格律限制中,运用自如,“圣于诗者”,少叙述而多议论、抒情。代表作:《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
2.以律诗形式的组诗表现重大历史题材: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等
3.格律运用的出神入化:把律诗写的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看不出声律束缚,对仗工整而看不出对仗痕迹。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中统计,其律诗总量有916首。其中五律630首、七律151首、五排127首、七排8首。(几为盛唐诗人的总和)
(三)杜甫律诗的艺术总结(参考教材p238—239)
化律诗之整齐板滞为流转浑融
散文化表达方式、动词的妙用,连贯感、整体感极强,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浑融流转的意境,流水对的运用,如《春夜喜雨》等 格律之出神入化
变格:拗体,如《白帝城最高楼》等 正格:《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
精于炼字炼句:颜色句、词类活用、叠字、俗字等
(四)杜诗艺术成就
1、沉郁顿挫的主流风格(参考教材p240)
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其感情基調为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壮游》、《同谷七歌》、《秋兴八首》等。其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
2、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
萧散自然的风格特色
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绝句漫兴九首》《水槛遣心二首》
3、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启中唐、宋诗特色)
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的感情取向,“峻夺人魄”
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北征》等
4、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兴象浑融(《秋兴》)
5、浓烈抒情、议论意味(宋诗特色)
政治抒情诗议论风生,大胆提出政见、批评时事,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有感五首》其四)、“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之类。再如《壮游》:“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尖锐批评统治者的荒唐奢侈,国家盛衰经验结合自身生平遭际。而《北征》、《秋兴八首》、《登楼》等诗则将抒情、叙事、议论和写景融为一体,创造出更为沉痛蕴藉、风力奇拔的艺术境界。
(五)杜诗的地位及影响(参见教材p241—243)
1、集大成的地位与艺术手法
品格、思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艺术:转益多师、广泛继承 叙事与议论——《诗经·小雅》,悲歌慷慨的格调——《离骚》,缘事而发——乐府传统,浓烈抒怀、细腻感情——建安诗歌;
五古接受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五律——杜审言 创造兴象、意境——盛唐诗人
赋的铺排技巧,乐府的影响,史笔的痕迹……
2、地位:承前启后的里程碑(转折)
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元白”新乐府
奇崛、散文化、炼字——韩愈、孟郊、李贺等 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李商隐 五言排律、夹叙夹议——“元白”及其追随者
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色及“江西诗派” 思想、人格魅力:忠君爱国、仁民爱物千古士人的典范
第五篇:神韵诗史教程考试
在这里给各位小伙伴们安利这门选修课的答案了,是我自己写的,亲测82分,不全对,但是能过。当然小伙伴们觉得我的答案错了的话就照自己的答案填就对了,再一个就是我没有给选项,直接给的内容,怕小伙伴们题目也不看直接选答案了。单选题:1.钟嵘“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是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说的是()。
答:玄言诗。
2.明代文学理论家胡应麟在他的著作()中说:“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 答:《诗薮》
3.南朝时期刘勰创作的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的著作是()。答:《文心雕龙》
4.学界对神韵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神韵观以()为代表,广义的神韵观以()为代表。答:王士禛胡应麟
5.“神韵说”理论是处于一个不断深化、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集“神韵说”之大成的学者是()。答:王士禛
6.曹魏正始时代为()的发源期,这个时期诗人们提出了超越现实和归向自然的理想,并在诗歌创作中努力建构这种理想。答:清远派
7.下列在唐朝时期没有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影响的是()。答:玛雅文化
8.《诗品》是南朝作家钟嵘品评诗歌的一部著作,其中提出了()的理论观点。答:滋味说
9.正始清远派创立以后,实际上存在着两条发展线索,一条由张协、庾阐、兰亭集团而谢混,以玄言诗的演变贯穿,这是一条士族的线索;另一条由左思、郭璞直接(),这是一条寒士的线索。两条线索都是清远派,在美学追求上也有根本的一致处。答:陶渊明
10.“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作者是()。答:左思 11.盛唐气象是风骨、()、神韵三要素的结合,缺一不可。答:声律
12.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二字,作为对绘画的一种审美标准。答:风骨
1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这段话是对建安诗歌的精到评价,后人将建安诗歌的特质归结为()。答:建安风骨
14.迨元嘉间,()出,始创为刻画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王士禛《双江倡贺集序》 答:谢灵运
15.在走向消沉的晚唐诗歌中,与温庭筠并称,且诗作承接李贺的辞藻绮丽,开男女恋情诗风气的诗人是()。答:李商隐
接下来是多选题:
1.清远派最本质的特征是()。
答:超越现实回归自然
2.两晋诗人经过不断探索,从游仙诗、玄言诗的创作中逐渐摆脱出来,回向身边的自然,从而发现了身外的山水和田园。()两种诗体先后走向成熟,标志着神韵诗的诞生。答:田园诗山水诗
3.以下哪些是王维的作品()。
答:《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使至塞上》《鸟鸣涧》
4.以下诗人属于盛唐神韵诗家的有()。答:孟浩然韦应物王维李白
5.以下属于中唐清澹派诗家的是()。答:韦应物柳宗元
6.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神韵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以下作品()都是出自他的笔下。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7.南齐时期山水诗的发展是清远派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玄言成分的消失自然审美与具体生活感受的交融辞藻华靡,叙事诗成为主流
8.王士禛是清朝康熙时期主盟诗坛的著名作家,下列与他相关的作品是()。答:《池北偶谈》《秋柳四章》
9.下列诗句哪些是孟浩然所做()。答: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10.以下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答:王粲阮瑀陈琳孔融
11.神韵派在盛唐是一支大流脉,无论从作者数量还是作品质量上都达到了神韵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切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答:盛唐作家对六朝神韵的继承归隐山林,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