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宿镇六校李成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入
【摘 要】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愉快地掌握各种知识,要想让学生愉快学习,都必须在教学导入上下功夫。好的开始,加上科学的组织过程,再加上有声有色的特色教法,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开发大脑的潜在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提高 学生 学习知识 兴趣 关键是得法
四十分钟 触发 学生的思维 开发大脑 潜在的能力。
二十六年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要有法,关键是得法。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愉快地掌握各种知识,要想让学生愉快学习,都必须在教学导入上下功夫。
所谓导入,就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导入的类型有:介绍导入、质疑导入、温故导入、故事导入、演示导入、审题导入、渲染导入、实例导入、游戏导入、练习导入等。
总之,导语设计美在“趣”,要在“趣味”上下功夫,能取得“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首先,我从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导入议一议设计的科学性吧!每一种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思维方面,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一去二三里》(人教版六年制第一册)这首儿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一、二、三等九个字,会写一、二、三。为了让这节课达到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一边讲二、三里有多远,再利用简笔画出示四五户人家,六七座亭台在山上,路边再画几枝花。我的讲解和简笔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然后,让学生试着画,这样一来,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例如:《荷叶圆圆》(人教版六年制第二册),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荷叶和荷花。我利用视频,让学生看到荷叶和荷花的生长变化。同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纸和彩笔。我让学生跟我一起画简笔画,我采用先视频,再画简笔画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看的细心,画的认真,很快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的状态中。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人教版六年制第一册),由于学习这篇课文已经是冬天了,根本无法弄到正在开的花生花。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课的内容,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如: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学生们听了,也毫-
例如:《白杨》(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我播放歌曲《小白杨》,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轻唱,老师提问:“同学们,刚才这首歌的歌名叫《小白杨》歌唱的对象就是不白杨树,这种树你见过吗?他长得什么样子?他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了解白杨吧!”(板书课题:白杨)。同时,出示图片,让学生画一画,初步了解白杨,为进入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例如:《丝绸之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我直接板书课题,提问:由“丝绸之路”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疑问?(这是一条道路,与丝绸有关)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在上面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路线,让学生对丝绸之路起点 终点及所经区域有一个大致了解。为学习课文作准备。
例如:《金色的鱼钩》(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我采用提问的方法,谁见过金色的钓鱼钩?同学们一个个都摇头。这时,我引出话题,介绍课文背景,告诉学生,《金色的鱼钩》写的就是1995年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越过松潘草原的真实故事。接着我板书《金色的鱼钩》,并把金色写的很大,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进入新课的讲解。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我采用视频导入的方式,首先,播放圆明园的过去,再播放毁灭后的圆明园。通过强烈的对比,吸引学生的感官,促进了解的强烈欲望。顺理成章的进入新课教学中,同时,爱国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每一课的教学,必须在开头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进入新课的教学工作。
好的开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光有好的开始,没有科学的组织过程,没有有声有色的语言,没有轻松愉快的气氛,那么,学生是无法愉快学习思考的。就更加不能发散思维,开发大脑潜在的能量了,就根本无法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就更加谈不上素质的提高。上低段的语文识字课,光有好的导入,在教学时不激发学习兴趣,只是大声讲音、形、义,学生的大脑就容易疲劳,就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去逗同学或者做小动作。这样看来,好的开端也让填压式教学过程给弄糟了,教学目的也不能达到。
总之,好的开始,加上科学的组织过程,再加上有声有色的特色教法,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开发大脑的潜在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入课语
平舆县李屯镇小学
夏季红
入课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入课语的成功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趣法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采取激趣法,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精力学习。
如在上《马踏飞燕》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使用入课语:“一匹骏马在奔驰着,一群小燕子在空中轻盈的飞行着,突然,飞奔的骏马竟然踏在了燕子的身上,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请同学们来说说。”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期待老师的讲解。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了。
二、破题法
有些文章的题目即概括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他们为什么又和?他们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把握课文内容。
三、情景引入法
情景引入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录像、幻灯、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文章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讲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情绪上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激情高昂地去学习。
如在设计《黄山奇石》的入课语时,教师首先就利用教学录像播放出黄山美景的优美画面:突兀的山峰、美丽的石头、如同仙人居住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一下子都把心思集中到了课堂上。
有时,利用做游戏或讲故事做情景引入,效果会更好。
四、设置悬念法
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就不赘述。
五、直触中心法
教师在讲解一篇新的课文时,首先把最能表现中心的部分提出来讲解,这就是直触中心法。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
如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直接用高亢激昂的语调把《丰碑》的第七自然段诵读出来,然后出示教学挂图,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哪一自然段是介绍画面的情景,这样就直接引入了中心事件,做到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突出重点,难点也一下子就突破了,学生学习起来也感到轻松自如。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入课语对课堂教学是大有帮助的。除以上五种方法外,每位教师还可以根据讲课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随机应变,设计不同的引入方法,做到以“情”、以“奇”、以“疑”、以“趣”入境。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引入新课,教师都必须记住:从自己讲课一开始就要做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入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东向小学 马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好的导入词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导入非常重要。
一、导入的方法
不同的教师对同样一篇文章的文体特征、训练重点、学生思维特征、教材与学生的内在联系观点不同,自然导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因此导课会因人而异。
1.提问导入法。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情境导入法
根据课文题目或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氛围”,并通过这种“情境”或“氛围”,适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捞月亮》一文,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捞”字,然后从讲台上随手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捞”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这也不能说是“捞”,只能叫着“拾”或“捡”。于是教师问:到底怎么才叫“捞”呢?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教师这时才在“捞”字的后面写上“月亮”,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了。
3对比导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体裁相同,结构相似,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又存在不同点的文章。例如,二年级课本中的《美丽的公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骄傲的孔雀》,知道它很骄傲。我们今天来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孔雀骄傲,而说公鸡美丽呢?这样,通过教师提供的对比性资料,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4、迁移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相近或有关联,或结构相似,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文章,自然导入课文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琥珀》一文,教师可根据课型结构相近的特点,把引导学生“温故”和“知新”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原来学习的《黄河象》一课:先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最后介绍黄河象的发掘。然后根据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即结构形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琥珀》一课的学习。迁移导入法的运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对小学阶段学习的课文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调查访问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在学生间展开调查访问,然后乘势导入对新课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有位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导课实录如下:
师: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课前调查访问,哪位同学自己钓过鱼?或跟爸爸一起去钓过鱼?
(看到不少学生举起了小手,特别是男同学,这位教师继续调查访问)
师:能谈谈钓到鱼那会儿的心情吗? 生:嗨,甭提有多高兴了!
生:当时我看到爸爸一会儿收线,一会儿放线,怀里像揣了个小白兔,又紧张又高兴。
师:嗯,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感受,请大胆发言!
生:看着爸爸钓的足有五斤重的大鱼,天生爱吃鱼的我,想着那香喷喷的鱼端上来,馋得口水就快流出来了。
生:当然了,辛辛苦苦钓到的鱼,吃起来就是特别香。授课教师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是呀,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钓鱼的课文……”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并为体会课文中“我”的心理活动等埋下了“伏笔”。
当然,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
总之,导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设计导课时,必须把握好课文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力求做到简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导向性。
第四篇:语文园地 六 教学设计 郭成英
语文园地 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物产和风光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物产和风光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祖国风光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二、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三、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
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四、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五、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六、拓展延伸。
1.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
2.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3.教师小结:
同学们精彩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富饶。而大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种种好主意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课后请同学们整理好交流的材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祖国风光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二、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三、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四、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五、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六、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2.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3.会照样子写词语。教学重点
1.学习一字多义。
2.会背优美的古诗名句,培养学生对古诗句的欣赏能力。3.会照样子写词语。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海水有深有浅。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二、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AABB式:严严实实 来来往往 舒舒服服 确确实实 ABAC式:不松不软 又香又脆 又唱又跳 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办一期“可爱的中国”手抄小报。课后小结: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41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设计理念
1、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五、课时安排
矛和盾的集合 22课时
科里亚的木匣 22课时
陶罐和铁罐 22课时
狮子和鹿 11课时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3课时 25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境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境导入
王静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学生学习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思想教育,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诗篇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基本上做到流派兼顾,风格多姿。由于反应唐宋情境的诗歌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难以感知和体会,在理解上会有障碍,给古诗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境。
一、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为领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前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体方法因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异。
1、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或以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与诗有关的相关材料。只有掌握大量的材料,我们才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灵魂。
2、将“诗情”和“画意”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境界。诗是有声的画,画师无声的诗。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向来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自然山水画,一幅真实民生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展开想像,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并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3、描述感人的场面,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有的古诗并不是单纯的记事写景,而是在记事写景的过程中描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场面,这类古诗通常以情取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环境和故事画面等进行创造性描述,在再描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回忆、比较与诗歌有关的诗文。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或者互补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和启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学生通过回忆或比较等方式把握新诗的诗意和情境。如描绘儿童生活的: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意
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诗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字与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学懂字和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歌意境的前提。古诗以其形式上短小凝练而思想上丰富深刻而被广大文人学士们津津乐道,但凡诗人都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和含蓄凝练,因此古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极其凝练和准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古诗时,要抓住这些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刻道理和领悟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的“绿”字用的恰到好处,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绿”换成另外一个字,看是否更好,从而使学生领悟“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鲜明生动,“绿”字既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更写出了春风有色,染绿江南的动感之美。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与推敲。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大多立志高远,构思新颖,语言精湛,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汲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使学生通过读诗而“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