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第一课时)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说课稿(第一课时)
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10月的某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作者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本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体会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代价,对志愿军的亲情、真情、深情,而且还应深刻地体会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战、流血牺牲,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不仅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导学目标、导学重难点:
根据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及这篇课文的特点,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我定了本课的导学目标:
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令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导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导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导学准备:
1、课前给学生一份预学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段批注感受。并安排学生收集、阅读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背景及英雄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
2、编写导学案,制作课件(分别场面图及重点句段幻灯片)
四、说教法、学法
1、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再现法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大娘送打糕的情景图片,再现出自愿军追忆的令人难忘的感人场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才能加深理解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2、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迁移法;(2)读悟法;(3)想像理解;
五、说课堂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其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以上理解,有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预学:创境激趣,铺垫情感。预学反馈,直奔主题。
1、触摸历史,走近文本
教师动情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背景,志愿军为抗美援朝所作的牺牲。让学生更快地了解写作背景,走进文本,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创景读课题,进一步烘托志愿军回国时和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2、预习反馈
首先出示课件,设计“我会读”,指名读生字并组词,全班齐读。使学生在预学基础上巩固生字词。接着问: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这样很快将学习推进主题。概括主要事迹,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顺了课文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过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内容。
二、互学:小组展示,品析语言。读悟结合,拓展教学
(一)、小组合作交流: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第一自然段,大娘的故事让你感动吗?在这目标下,教师给出学习方法,学生合作学习有了突破口,易于入手,为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保证。在小组交流时,我深入小组,帮助他们解析目标,指导方法。
(2)小组展示:
1、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师出示句子。为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教师点拨: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这样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大娘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在读中深化情感)
2、生读“大娘失去小孙孙”部分并谈体会。教师引导抓住“唯一“理解谈感受。学生谈到唯一是“独一无二,只有这一个,再没有第二个„„“师追问:“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此时创境读:是啊,一桌饭菜做好了,你只能——,家里没柴做饭了,你只能——,病在床上三天了,你只能——,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师点拨: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朝鲜阿玛尼对志愿军的默默奉献,慈母般的爱,突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然后再带着感情朗读,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将读与悟有机结合。在大娘形象呼之欲出时,学生再谈大娘是个怎样的人,相信主旨“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跃然纸上。
4、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点拨:“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个句子训练,在比较两个句子中让学生领会反问句在表达上的强烈效果。
教师过渡: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出示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生读。接着进行了创境引读感受大娘与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志愿军对大娘的心疼和体贴。
创境朗读后出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一段话进行拓展,继续升华感情。
三、评学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事迹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到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结成的。
2、今天,在与志愿军战士分别的今天,站台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这位白发苍苍的,失去了唯一亲人的老大娘也赶来了。此时此刻,她泪流满面,紧紧地拥抱着志愿军战士,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大娘的心里话。
六、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得好的:
1、开课创景铺垫了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实效性。
2、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情感,在感悟中朗读升华了情感。
不足:教学目标设计不够精准,学法提示的设计未能很好指导学生学习;教学中抓的点太多,面面俱到,教学缺乏一个轻重的区分;教师点拨实效性不高,未能准确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并升华主旨,而是零乱的;朗读缺乏层次性,没有读出那种情感。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 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
2、能联系旧知,了解故事的背景,初步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
4、模仿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来进行写话练习。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亲人”,看到亲人这个词,你大脑海中想到了谁?理解意思(有血缘关系的人)
2、板书“再见了”。在生活中,你肯定有和亲人分别的时候,那时你内心的感受如何?能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感受或场景吗?(依依惜别 恋恋不舍 难舍难分„„)与亲人离别的确是一件难过的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知道《再见了 亲人》这篇文章,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说的)那志愿军口中的“亲人”具体指的是谁?板书:志愿军战士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什么吗?(用一句话来加以介绍)
预设:
1、抗美援朝战争;
2、《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毛岸英。
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战士们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八年的相处,你说他们的感情会怎么样? 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深情厚谊(板书)
所以,当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登上列车要回国时,他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从内心发出呼喊——生接读最后三节。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中的词语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情谊
噩耗 刚强 大嫂
捣米谣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阻击
挎着篮子
阿妈妮
供应
抽生读、齐读
强调正音: 妮
谊
字形:噩、耗、硝(消
销
稍)
嫂(嫂的右边部分)词义:战争
战役
战斗 的区分(图示法)
战争: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战斗: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是达到战争目的的主要手段。口头完成作业本中“战争、战役、战斗”的选词填空。
2、检查朗读1、2、3节
(1)师: 刚才各位同学对词语的预习工作做得较好,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情况。
(2)读了这三节,有什么发现吗?(三个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劝慰——回忆——抒情)
(3)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志愿军战士
大娘:送打糕累得昏倒
救伤员痛失小孙孙
小金花:救老王失去了妈妈
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三、学习第一个事例,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1、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细细体会,并说说感动的理由。
2、交流
3、预设: 研读句子一: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抓住动词,体会大娘对志愿的那份深情厚谊。
B理解“雪中送炭”
1、字典中是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2、找近义词、反义词来理解;
3、联系上下文:“雪”?“炭”?
4、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饿三天三夜会是什么感受?用一个词语?(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前胸贴后背„„)如果是你,饿了三天三夜,最希望什么?(有人送来粮食„„)
在急需要食物的时候,有人送来了粮食,这就 叫雪中送炭。
拓展“雪中送炭”的用法。
C、师:而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所以每当支援军战士回忆起这件事时,心里会是怎样的呢?(激动、感激)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D师: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民拼了解三天三夜的时候,大娘带领全村妇女送来了打糕,这是多么深厚的情谊啊,所以这一节课文最后这样进行抒情:读: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问:那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来表达呢?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呢?(c类学生回答)
E、师: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这是大娘在志愿军身上倾注的心血,在与志愿军战士朝夕相处的八年间,大娘给了战士慈母般的温暖,因此课文中说:出示朗读:八年来,您为我们„„(2)研读句子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A理解“唯一”。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B朗读句子
C引读:八年来,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志愿军战士怎么会忘记呢?当八年后的他们要回国时,面对前来送行的大娘,才会那样依依不舍地对大娘说——生接读:大娘吗,停住你 送别的脚步吧„„不,永远不会.师:因为八年来,我们已与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您说——生接读;这比山一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5、总结写法:这一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的呢?(劝慰、回忆、抒情)
四、挖掘亮点,模仿写话:
预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就要离开他们生活了八年的朝鲜了,就要离开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朝鲜亲人了。在这八年间,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建立了如兄如父,如子如弟的情感。在激烈的战争中,在重建家园中,许多的志愿军战士为此付出自己那年轻的生命。老师让大家去查找了相应这些烈士的资料,谁来进行简单的介绍: 1)谁能用几句话来介绍这些英雄的事迹呢?(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毛岸英„„)
2、是呀,这些英雄的壮举仍历历在目,朝鲜人民怎么能忘怀呢?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来对朝鲜人民诉说心声。现在我们要进行角色的调换,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来诉说他们对人民志愿军的感激,我们也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作为朝鲜人民的代表。先来分析一下称呼:大娘应怎样称呼志愿军战士呢?(孩子)小金花呢?(叔叔)大嫂呢?(兄弟)让我们代表朝鲜人民,模仿文章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来写一写朝鲜人民的心
2)出示三个开头: 孩子,让我再看你一眼吧!
叔叔,请慢些走!
兄弟,请放慢你回家的脚步吧!
3)学生写话。
4)交流。
五、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案
东瀚莲峰小学 林美琴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3、运用联系上下文、比较、联想、补,白、移情换位等方法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训练学生想象、发散思维的能力;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住亲人,了解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1、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什么是亲人?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读课文,思考: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让我们觉得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2、学习生字新词。开火车朗读、齐读
3、说说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要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
4、学生交流
5、过渡语:
三、精度品味,感受真情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深深感动的句子,圈出深深触动你的词语。
2、交流让你感动的语句。
3、重点品析:
A、还有什么地方令你感动?(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
B、大娘就为我做做了这三件事吗,抓拄“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体会大娘为我们做的事还有许多许多)
4、重点品读:
A、引读,深刻体会我们对大娘的情谊。B、从请求、恳求、哀求等情感指导朗读
四、总结学法。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就是亲人!
第四篇:14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其中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朗读前三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6.课后小练笔:从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想一想: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
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曲周县南里岳乡总校部王文海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本课安排两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第一课时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排的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
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技能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情感方面: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含的感情。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
计的:
(一)揭题激发兴趣
何为亲人?为什么志愿军会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这节课的学习。
(二)简介背景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战火引到中国边境。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漫长的抗战中,我们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追忆那段不寻常的岁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在该环节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利用卡片和提问的方式学习生字词,二是检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程度,三是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课文中讲述了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整理后提出问题: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接下来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小组汇报。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本环节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那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理清文章条理:
第1自然段:志愿军同大娘告别;第2自然段:志愿军同小金花告别;第3自然段:志愿军同大嫂告别;第4-6自然段: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告别。
(五)、课堂小结。在本环节学生自由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学生带着感情齐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
1、并肩作战。
1、补洗衣服。
2、空肚子作战。
2、送打糕。
3、侦查员老王被抓。
3、救侦查员老王。
4、战士负伤……
4、挖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