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中考对联对法指要
对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
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
3、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苏轼的文、诗、词、赋等绝妙,对句子也是一把好手,我们对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当然不止一次一时有所知晓,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4、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楹联产生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同汉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谁都知道,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而汉语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又是由单音字组成的单音词。如天、地、日、月、风、云、山、水、春、夏、秋、冬、贤、圣、是、非、红、绿、黑、白、有、无、大、小、来、去、先、后、左、右、歌、舞、飞、驰等等。这些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同类性质的单音词,又常常分属于平仄二调,如天、地,为同类名词,天属平声,地属仄声;来、去为同类动词,来属平声,去属仄声;多、少为同类形容词,多属平声,少属仄声,等等。由这些单音词组成的多音句和诗句,就有一种因声调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也正是古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总结出平仄规律的原因。
楹联的特点是要求整齐、对仗、讲究平仄。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字,最适宜体现这些特点。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最后,掌握确实可行的技巧。这里我要和同学们谈一种对对子最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
一般说来,中考试题不在语言的平仄方面作更高的要求,答案能符合宽对要求即可,因此,做好上面的工作,相信在中考中一定不会失分的。当然,如果是结合文言语段来考,还应注意题目是否要求结合语段内容来作答。
第二篇:中考对联对法技巧
中考对联对法技巧
对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如XX年泉州中考中的文言阅读中就有一题对对子的题目,预测在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大行其道。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
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
3、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苏轼的文、诗、词、赋等绝妙,对句子也是一把好手,我们对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当然不止一次一时有所知晓,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4、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楹联产生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同汉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谁都知道,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而汉语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又是由单音字组成的单音词。如天、地、日、月、风、云、山、水、春、夏、秋、冬、贤、圣、是、非、红、绿、黑、白、有、无、大、小、来、去、先、后、左、右、歌、舞、飞、驰等等。这些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同类性质的单音词,又常常分属于平仄二调,如天、地,为同类名词,天属平声,地属仄声;来、去为同类动词,来属平声,去属仄声;多、少为同类形容词,多属平声,少属仄声,等等。由这些单音词组成的多音句和诗句,就有一种因声调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也正是古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总结出平仄规律的原因。
楹联的特点是要求整齐、对仗、讲究平仄。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字,最适宜体现这些特点。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最后,掌握确实可行的技巧。这里我要和同学们谈一种对对子最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
一般说来,中考试题不在语言的平仄方面作更高的要求,答案能符合宽对要求即可,因此,做好上面的工作,相信在中考中一定不会失分的。当然,如果是结合文言语段来考,还应注意题目是否要求结合语段内容来作答。
第三篇: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是指前人在对联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出的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可以避免走弯路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谈。一是原来标有“诗格”的联格,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等有着根本性的要求,却从无联格之名。第二个方面,也已用作联格,同样没有联格之名的种种对法要求,通常称之为“对仗”;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也同样带有根本性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有联格之名的一些格式但它仅仅是对联诸格中的一个局部,如“嵌字格”等。根据这三个方面,现将对联格律分早期的格律、后出的联格、以及镶嵌格等三方面分别介绍。
一、早期的格律
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诗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现将其摘录如下:
(—)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已予简省)
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的名对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按:“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巍、诃诃,如此之类名联绵对。按:联绵又作连绵。什么叫做连绵?本来的意思是一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面不能分割开的词——即指单纯词——如:饕餮、犹豫、仿佛、彷徨,都是不能分开解释的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单纯词。这格用“联绵”两字,显然与“连绵词”意义无关。这一格便是修辞格中的连续反复格,即由可独立运用的和解释的、意义同一的单音调,连着运用,即属此格。曾经有人把此格称为“巧变对”,但从所举的诗例看,“巧变对”不是这一格,而应是“双拟对”这一格。诗例:“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笑水声中。”“有时三点二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5.互成对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句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成相对也。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释曰:第一句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按:这例说得不清楚。细细琢磨,此格的意思是,本来可成的名对的两字已连在一起在同句出现;第二句同位出现的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这两个字,本来也可成的名对的,但与第一句的这两个字不成为的名对,于是便叫做互成对。但例句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天地”和“日月”,应该是的名对,因为天地和日月同属天文门,地本属地理门习惯性与天相对,叫的名对,可知已成约定俗成的属性。天文门对天文门,应是的名对,而不是互成对。三四两句的麟凤都是祥瑞的兽和禽,虽分属两门,从祥瑞角度看,可成的名对,所以才是互成对。这一格,可归为“当句对”,后世也不再用“互成对”之名。
6.异类对
异类对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云,下句安薇;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非是的名对。异同此类,故言异类对。诗曰:“天清白云外,山峻紫薇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按:不是同属一门的词语成对,便属异类对。因天是天文门,山是地理门,薇是草木门,风是天文风。树是草木门,都非同门而成对。所以叫作“异类对”。天、地本是异类对,从曹丕开始,便成例外。他的《诗格》有“一言句曰:天、地、江、河、日、月”,可见天与地对早被认为是的名对了,后人也随之从不把天对地当作是异类对。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7.赋体对 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腹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赋体对。句首重字:袅袅树惊风,晒晒云蔽月。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句尾重字:月蔽云晒晒,风惊树袅袅。(此例显然非古人的现成诗句,是把句首重字例,改换词序而成。这种现成句是有的,如曹丕《钓竿》中即有“钓竿何珊珊,鸟尾何(竹徙)(竹徙)”句)
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悢独心惊。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客,独待一年春。句腹双声:骏爱君健马,妾怜娱由人。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曰: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按:重字与第四种的联绵对,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在于字所在的位置。如说在第二三字便是联绵对,在第一二可第三四字便不是联绵对,而是赋体对,理由是不充足的,所以不宜如此划分。凡重字的便可归入连续反复这一辞格。
叠韵:指双音节的词是同韵的,称叠韵。如徘徊:paihuai。怅悢changliang, 燕然yan ran, 逍遥xiaoyao, 滴沥di li,朦胧meng long,今音不叠韵,旧时同属东韵mong long则属叠韵。双声:指双音节的词,是同声母的,叫双声。如留连liulian,独待dudai,崎岖 qi qu,暮门 mu meng,都是同一声母的,属双声的。其他的古今音似乎都不属同声母,不应属双声;独待、暮门也都不是固定的双声词,所以也不应引以为例。
8.双声对
诗曰: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释曰:佳菊双声,系上句之尾;丽兰叠韵,陈诸下句之末。
或曰: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意忆、心思,„„如此之类,名曰双声。按:丽兰lilan不是叠韵而是双声,原文丽兰叠韵明显有误。
从或曰的例词看,应是以双声对双声,才可称双声对。但其中的“心思”今音不属双声,古音也不属双声。今音分属X、S部,古音分属侵、支部。
9、叠韵对 诗曰:“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释曰:“放畅”,双声,陈上句之初;逍遥叠韵,放诸下句之首。“旷望、徘徊、绸缪、眷恋”例同于此,何籍(借)烦论。
按:放畅fangchang是叠韵,不是双声。再从所附例词来看,明显的是叠韵与叠韵对,才是叠韵对。决不是双声对叠韵叫双声对,叠韵对双声叫叠韵对。可以肯定“放畅,双声”是错的。
10、回文对 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情新。” 此格现在已大有发展,现不再赘述。
11.意对
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又曰: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释曰:岁暮、凉风,非是属对,寝兴、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按:本来不能成对的词语,只因“事意相因”,文字和道理也合乎实际情况,所以可以是对,而称之为“意对”。其实这不是对,当然也成不了“格”。唐以及唐以后的格律诗作者及撰联人,都没有按意对撰写的。初学者更不能以此为据。
12、平对
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其他皆效此。
13、奇对(无情对)
奇对者,马颊河对熊耳山。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对,故曰奇对。他皆效此。又如:漆沮对四塞。“漆(谐音七)”与“四”是数名(沮和塞是地理门),又两字各双声对。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皆二十八星宿名(曾与陈同为姓)。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
按:在对句中常用此格,出奇制胜,出乎常规,故能出人意料,是叫奇,奇而又巧,是这一格的最大特点,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14、同对(同类对)
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胡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按:本格说得较为含糊,所说同对,从所举可对的例词来看,每一大类对中,有两小类。也即是同门的词语中,有一小类是完全同义的,另有一小类则不同义。不同义的则可对,不犯禁忌;同义的若对在一起,则犯合掌的大忌。这一类如:酒觞,宵夜,朝旦,山岳,江河,途路等。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不必立此一格,由此可看出空海和尚博采而未精梳的情况。
15、字对
或曰:字对者,若桂楫对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相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
或曰:字对者,谓意别字对是。诗曰:山椒架寒雾,池筱韵凉飚(筱中文为条)。山椒即山顶也,池筱,傍池竹也(从字义上看,两者不能相对)。此义别字对(因从字面上看,椒与筱同属草木门)。
16.声对
声对者,若晓路(对)秋霜,“路”是道路,可与“霜”对,以其与“露”同声之故。或曰:声对者,是字、义俱别,声作对是。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又曰:初蝉韵高柳,密茑挂深松。“茑”,草属,声与“鸟”同,故以对“蝉”。
17、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
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对)龙首。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对)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尔,皆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或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
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饮桂酒。英彦、桂酒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按:此对只一字形体半同,英字草属与桂字木属,同为草木门,故可对。
18、邻近对
诗曰:死生今忽异,欢娱意不同。又曰: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上是义,下是正名。此对也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按:从所举对例看,此格与第五种的互成对,没有区别。如“生死”对“欢娱”各自是同门对同门的,已经当句自对,然后成对。“上是义,下是正名”这句话的意思也不好理解。空海此格,来自《诗议》,例对完全相同,“上是义„„”全句也照录原文。
19、交络对(也名“蹉对”,因有参差成对之像,又名参差对。)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
或曰:此中“余”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成对,故偏举以例也。
按:这种对,是为了不以辞害意——不因形式而损害内容的补救方法。所以作“通变”的处理。原文所说,恐难理解,另补几例,以助理解。“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少”应对“多”,“密”应对“疏”,现以“密”对“多”,以“少”对“疏”,故是参差成对。又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耸巫山一段云。“六幅”应对“一段”,“湘江”应对“巫山”,现在作交络状成对,平仄谐调,意义不损。这两个例了,可以较清楚的说明交络对(磋对,参差对)的含义了。再举一例: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按理是“舳舻”对“风潮”,“利涉”对“来往”,倘不通变,调换过来,平仄不谐;参差一下,平仄既谐,意义不损。由于通变,故增此一格。由此也足见古人十分讲究对仗,但更要做到决不以辞害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20、当句对(又称自对)
赋诗曰: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按:此格没做任何解释。前句的“薰歇”与“烬灭”,后句的“光沉”与“响绝”,各自在本句成对,然后再上下句成对,这叫“当句对”,也叫“自对”。因“薰”、“烬”同类,“光”、“响”同类,上下句不同类。又例:“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的“小院”和“回廊”,“浴凫”与“飞鹭”各自当句成对,然后上下句成对。
再如: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气秋。也是同一对法。道理与前面的相同。这一格,千余年来联界一直在用,且也是用得较多的一种联格。
21、含境对
诗曰:修远长怀,寂寥无声。
按:这一格也没有作任何解释。看例句,指字面上相对不很严格,只要大体对得上就可,主要是看上下句的情和境。情或境相同的,字面上大体过得去,便是含境对。如例联是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来的,其情与境是:一直在“怀念”,怀念得十分悠远,陷入沉思,四周便“寂寥无声”了(即使十分热闹,在“无闻无见”中,当然也是“寂寥无声”了。上下句情与境相同。
22、背体对
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按:此格也无一字解释。从例句看,其内容,下句和下句相反,字面含义也相反,以上下内容和意义相反的成对,这是后起联格中的“反对”。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面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难,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
23、偏对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谓非极对也)。又曰:古墓犁成田,松柏摧为薪。又曰: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又曰:亭皋木叶下,陇首白云飞。
全其文采,不示至切,得非作者变通之意乎!若谓今人不然,沈给事(铨期)诗亦有其例。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旗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如古人以芙蓉偶杨柳,亦名声类对。
按:此格没有具体说明特点。从所有句例看,指上下句的词语结构不相同的,也在成对;就是说,从词语结构来看,对句中有不同结构成对的。如“萧萧”对“悠悠”可对,而“马鸣”是主谓结构,与之成对的“旆旌”是联合结构,本来不能相对,现在却也成对。“古墓”是偏正结构,“松柏”是联合结构,论理不能成对,却也成了对;而“犁成田”与“摧为薪”又可以成对的,一句之有按理不能成对,有可以成对的成对句出现,所以叫偏对。古人又把字分成虚字、实字的,要求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虚实不能成对。沈(亻全)期的“春豫”是前实后虚,与之成对的“云旗”是两字皆实,已不能成对;从结构看,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偏正结构,在诗中也对了,所以说,只要天然语便可以通变。此格,初学者不宜学习。也不能以有此格为借口,掩饰自己的失去推敲。通常短联较少这种情况,长联中常常可以见到,因语出天然,所以不成大毛病。
24、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往来疏。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
按:这一格例句中“故人”对“空山”是实对实,因为中心词是“人”与“山”都是实词。“云雨散”是实中有虚,“往来疏”都虚(旧属虚字),所以称作双虚实对。
25、假对
诗曰:不献胸中策,空归海上山
或有人以“推荐”偶“拂衣”之类是也。
按:这一格与第十五种的字对、第十六种的声对,可以合成一格。“策”与“山”不能成对,但因“策”声近乎“泽”,借其声,故可以和“山”成对。“推荐”和“拂衣”不能成对,但“荐”可当作名词“松蒿”、“草荐”的“荐”,所以能和“衣”对。
本格王利器先生的注语中引了一些例子,可以移来,以供读者进一步理解之用。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因“杨”字与“羊”音同,可以用来对“鸡”。“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枸”音同“狗”,可以借来与“鸡”成对。“五峰高不下,万木几经秋”,“下”与“夏”音同,可以借来与“秋”对。“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因“柏”与“百”同音,可与“一”对。“当时物议朱云小,后日声名白日悬。”朱云是人名,借“朱”为红色之意与“白”相对。对上述补充例句的分析,故说此格,借音的可以并入声对,借意的可以并入字对,完全不必另立假对。
26、切侧对。
切侧对者,精异粗同是。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按:这一格,联语的主体并非同类。钟属器用门,其声属虚字,“飞镜”喻月,月属天文门,月亮是实的,与虚的钟声都不能成对。这叫“精异”,如不仔细分析,则“浮”对“飞”是动词对动词,“钟”对“镜”是名词对名词,从虚实看,两两相当,所以可对,这叫“粗同”,又叫“理别文同”。
27、双声侧对
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侧对。又曰:翠微分雉堞,丹气映檐楹。“雉堞”与“檐楹”,亦双声侧对。
按:所以在双声前面加了个侧字,说明与双声有一定的差别。双声对,按字义可对,面且成对的双音词都是双声的。此格成对的词语,虽称双声,实非全是双声,如:金,侵韵jin,谷,屋韵gu(四声);首,有韵shou(三声),山,山韵shan。金谷不是双声,首山是双声。雉堞不是双声,檐楹是双声。说得明白点,相对的主词中,是非双声的与双声的相对,成偏侧之状,所以叫双声侧对。与双声对有别。
28、叠韵侧对
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叠韵来对是。诗曰:平生披黼账,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
诗曰:自得优游趣,宁知圣政隆。“优游”与“圣政”,义非正对,字声势叠韵。
按:此格与叠韵的差别是成对的词语,不属正对,但都属叠韵,所以可对,因而加个侧字。
29、总不对对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落,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此总(都)不对之诗。如此作者,最为佳妙。夫属对法,非真风花竹木用事而已;若双声即双声对,叠韵即叠韵对。
按:这种总不对对,并非对格,也不能用作联格。习惯上,不将它与前二十八种分开,故亦照录。以上从《文镜礻必府论》引出了二十九种对。除了其中一些格,可以归并(见每格后的按语),以及含境对、总不对对之外,大部分已被对联所吸收和采用。无形中,早已从《诗格》、《对格》而形成了隋唐宋元各朝代的“联格”,虽然没有谁明文规定必须遵守这些“联格”,其实因师承关系,不管历代的撰联人是不是把它当成了联格,只要从小学习过对对子,得到过格律的训练,那么撰联时,必然自然而然的用上这些格
第四篇:中考对联集锦
中考对联集锦
导语: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对联集锦,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1、上联:数载寒窗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喜看今朝结硕果,下联:几度春秋无限憧憬无限希冀期盼明天成大器。
2、上联:起笔有珠玑杏坛霸气,下联:挥毫成锦绣王地雄风。
3、上联:英雄出少年扬鞭策马河山万里建功业,下联:才俊满郡园挥毫泼墨青春十载展宏图。
4、上联:广在往昔求书丹心映雪风流附,下联:益于今朝试压壮志凌云天地中。
5、上联:十年磨剑白刃生寒涔汗泪,下联:今昔纵毫冰心着意写春秋。
6、上联: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获益,下联:一卷摊开神驰笔畅堂堂游刃有余。
7、上联:盛世重英才精思放胆千帆争渡惊湘水,下联:华年逢国考极目骋怀万马竞驰震麓山。
8、上联:德操如帅智体如军问精进诸生谁为健者
下联:诚信其行恢宏其志创和谐伟业俱是雄才
9、上联:下笔千言凝湘水十里,下联:出门一笑待桂子三秋。
10、上联:壮志写春秋学海无涯直挂云帆探胜景,下联:湖湘多才俊今朝有我敢凌绝顶傲群伦。
11、上联:驰骋直奔千里远,下联:翱翔必指九天高。
12、上联:博闻强志勤奋创新成就心中学问,下联:精思妙悟严格求实撰写天下文章。
13、上联: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
下联: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14、上联:承历史底蕴究天人际理欲上苍穹揽星去,下联:怀瑾瑜憧憬展卷帙才华即从蟾宫摘桂回。
15、上联: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
下联: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16、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17、上联:送祝福不忘感谢恩师
下联:庆元旦牢记备战高考
18、上联:梅花香自苦寒来
下联:鳌头喜在汗水中
19、上联: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
下联: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20、上联: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
下联: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21、;;;;
上联: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
下联: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22、上联: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
下联: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23、上联: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
下联: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
24、上联: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
下联: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25、上联: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下联: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26、上联:学海泛舟五千年华夏英才书奇志,下联:蟾宫折桂三十载潇湘学子写华章。
27、上联: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
下联: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28、上联:学贵独得轻独享
;;
;;
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五篇:中考对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 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起笔有珠玑杏坛霸气 毫成锦绣王地雄风
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 树自信誓拼搏考重点报答父母 岁月如歌岂等闲,大漠孤烟旧城前 沧海横流恒久顾,英雄回首即是仙
偷闲非良策,说闲话作闲事好闲游,闲人就是废人 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心态良好,千帆竞发,帆帆顺风 意气平和,万树争春,树树参天
为理想,早起三更,读迎晨曦,磨枪锉剑,不惧兵临城下!为目标,晚卧夜半,梦别星辰,敛神养气,以备全力以赴!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进更理想大学,铸更辉煌人生 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树自信,誓拼搏,升大学回报父母 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没有抄完整)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
同闯峥嵘十春秋,共创辉煌佳年华!历春夏以苦为乐恒心架起通天路;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 十年磨剑为一搏,六月试锋现真我!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六十同窗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十二春秋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代学者胡有仁)
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
学海无涯,苦海有边,艰辛之后来甜蜜
人生有岸,毅力无穷,风雨过处见彩虹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都无做官志,惟有读书声。
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横批:力争上游
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
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
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起笔有珠玑杏坛霸气
毫成锦绣王地雄风
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
树自信誓拼搏考重点报答父母
岁月如歌岂等闲,大漠孤烟旧城前
沧海横流恒久顾,英雄回首即是仙
偷闲非良策,说闲话作闲事好闲游,闲人就是废人
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心态良好,千帆竞发,帆帆顺风
意气平和,万树争春,树树参天
学海无涯,苦海有边,艰辛之后来甜蜜
人生有岸,毅力无穷,风雨过处见彩虹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春秋勤奋豪情冲天拼得人生飞黄腾达
冬夏苦读壮志凌云迎来中考功成名就
登高一呼,山鸣谷应
举目四顾,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