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
浅谈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困惑
在全国都大张旗鼓的进行实施素质化教育 “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精神,提高素质”的同时,学校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都能看到健康是一个终生课题,特别是心理健康,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就像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为学生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学生适应得不好,在期间玩游戏、恋爱或加入了不良团伙,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能得到老师家人和同学的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但同时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也遇到一些问题,开展健康教育难处在的农村学校略高于城市学生。浅谈健康教学中的难点:
一、专职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
目前专职的保健老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专业型培训提高专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从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教育工作者对健康教育的误解
就全国范围来讲,健康教育并没有完全真正的开展起来,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对健康教育认同健康教育对学生所带来的意处,但在减少本学科的课时,增加健康教育,他们会选择前者,分数还是最主要能体现学生及老师价值所在的关键。这也是开展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健康教育和健康没有必然的联系
学生和教师把健康只定义为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只是应于形式,学生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想找朋友老师,可害怕被人说是心里有问题,而教师在这些事上的状态则是中立,一是自己管不了。二是怕失得其反,学生是需要健康教育,有的学生有很多问题咨询,不好意思和同学和家人诉说,做为保健老师的我也经常和他们闲聊,了解他们,学生大多是对学习成绩,同学交往、个人情感,身体的变化等方面的困惑。如果能对其统一的指导,针对性的开展的教育活动,学生会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四.家庭自身健康教育不够
开展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健康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进行行为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就目前农村学生的家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个人素质要比城市家长的略低。主要表现在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我校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方面以加强,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目前有不少的学校是牺牲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来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无后劲,很难成为社会各方面都适用的人才。一个在青少年时期如果没有稳定的情绪、耐性、抗挫折等心理品质,将来也很难成为优秀的普通劳动者。
总之,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行为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无私的关爱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中学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第二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经过了十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的摸索与交流学习,本人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悬而未决的困惑,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成功经验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1、在教学目的上,以前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通过新课程学习后,我深切地认识到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2、在师生关系上,以前我认为学生就像小孩,需要管教,严师才能出高徒,因此在教育过
程中,师生关系理解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通过新课程学习后,我认识到我的这中观念太落后了,在教育教学过程,慢慢地转变,与学生交流谈心,深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解除疑惑,让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单纯的教育者向教育者、服务者、引导者多重角色转换。对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二)优化了教学程序。
教学观念的更新后,我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进而慢慢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做到一课解决学生一两个问题,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更注重教学方法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要更讲究科学的教学方
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
借鉴,在实验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困惑。
(一)受追求中考升学率的现实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
很难把握好。
(二)新课程教材重内容而轻体系,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新课程教材刚刚编
订出来,时间很短;另外由于一本教材往往由许多人参与编订,所以教材中难免会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现象,这让我们教师无所适从。
(三)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自由度很大,但也导致我对新课标的准确把握存在一定困难。新课
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我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
(四)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
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五)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操作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
两极分化。一部分优秀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而另一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如何照顾薄弱生,是一个困扰我而又很难解决的难题。
(六)考试模式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文综和理综,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是分科教学的,但是中考时又是合在一起考试的,对于学校来说,很难知道哪一门学科考得好,哪一门学科考得差。就是在平时的考试中学生很难适应三门功课组合成一张试卷,而时间有很紧张,学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以上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感受,有的说法也许不是很恰当,敬请批评和指正。
第三篇: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近两年来,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实验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但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还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对待学生差异,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的困惑
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矛盾。
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
对于班级授课制的现状,这些学生的遗留问题对以后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制约,使他们在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不得不让人担忧。
当前,我们的教学,必须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个学生都会听、会想、会说、会做。
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要强化主体意识。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的地方一定让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教师决不要包办代替。
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喜欢哪一位老师,也就喜欢了他所教的这一门课程。要学生亲其师,老师必先爱其生。老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宽松、自由,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教师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学。学生自主,就是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既然是自己做主,那么,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都应该由学生说了算。这可能吗?真的是这样,我们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何达到?学生真的都具备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老师干什么?我想,比较实际作法应该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事先规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的,设计学习方法及学习步骤,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利用老师教给的知识去探索,研究,感悟,积累知识,最后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信息交往的方式上,提倡多向交往的方式,可以教师指名回答,也可以同桌互说互听,还可以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表答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如果真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改革就会出现新局面,教学质量就会稳步提高。
困惑之二:对待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困惑
新教材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
课改过程中教师急切地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但听几节课似乎成效不大,专家的报告、先进的理念要转化为教学实践,也需要一定的可操作性,教师对怎样提高自身素质产生困惑。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每一个发展的契机。令我们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教案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就事论事。实践已证明,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熟的有效方式。通过“教师每日十问”的设计,为教师形成反思习惯,解决教学问题,提升专业水平,优化自身素养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
一问: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
目的性和计划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细致地分析学生,充分地把握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进程,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准确地拟定教学目标并对学生多种可能的反映做出预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僵局。二问:课堂上我组织教学的情况怎么样?
有许多的事例可以说明,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意识不强,组织教学的能力欠佳。因此,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教学贯穿在课堂的始终,而不仅仅是上课时的一个起始环节。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还要知道如何整合新颖的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协调教育内外部的期望、如何运用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更要学会自我评价与改进,从不断追问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三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吗?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学习、生命成长)的场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活动是为了引发、引导、指导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建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维、积极配合、自觉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和动机,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问:课堂上我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了吗?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让学生愿意学习、自觉学习、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同时,学生是否愿意学,教师要把握;学生是否会学,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教师更应该清楚。教师在课堂上要不失时机、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五问: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
无论怎么评价课堂教学,学生在诸多方面取得成绩和成就、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是最为重要的。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只有知识,还有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钻研精神、合作技能、创新意识等都是同样的重要。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片面的绩效观。通过借助教材的文化力量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理解与沟通、理想与追求、情感与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
六问:课堂上我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吗?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与延续的场所,课堂充满着责任、充满着希望。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是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的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需要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产生对学生诚挚的亲密感情、对教育教学的忠诚和热情。具备这种情感,教师才可能善意地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才可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才可能对教育教学充满激情,课堂因此充满生机,师生因此充满阳光。
七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种事先预设,其中主要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而对学生状况的分析、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顺序和教学问题的安排。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精心准备的,是有理论基础的,也是有实践依据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设计是对课堂实施的一个理想蓝图,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课堂上要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要对比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又是如何应对的;要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八问:今天我的“得”与“失”在哪里?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活动是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的。因此反思应成为教师的工作常规。教育教学是一门具有独特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一个目的性、针对性、具体性以及灵活性都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总结,并把总结的经验应用于日后的教育教学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拥有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九问:明天我还有哪些工作和任务?
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庞杂,而且有压力、有倦怠,不仅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的思想工作、处理班级事务,还要接受学校的统一领导、配合各种行政管理。如果不能及时协调和安排各种任务,那么教师的工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处于忙乱之中,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讲究工作的计划性和有序性,是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前提。十问:今天我快乐吗?
教师已经被公认为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通过个人的力量来立竿见影地改变外部环境并不现实,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教师自己心态的调整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有人说:“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喜爱的职业,那么你就没有一天在工作。那你在干什么?在享受啊!”又有人说:“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看作最幸福的事情,就会在工作中获得快乐,产生成就感,产生满足感,我们何乐而不为。不会快乐思考的教师很难快乐地工作,不能快乐工作的教师很难享受生活的快乐。
困惑之三:对待讨论合作式教学的困惑
热热闹闹的讨论场景与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的矛盾。
在我们的课堂中,会常见到这样一幕:当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学习时,学生们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趁机做小动作,有的不读给别人听,有的不听别人读,各做各的。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并没取得实质性的学习效果。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新课程刚刚开始实施,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 4
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在各种公开课上我们也经常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经过一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建立长期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其中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开展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3、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原本以为我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终于有一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嘛!为什么还要讨论?原来如此,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第四篇: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和思索
教师:兰啟青
每个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而要做到这点,却并非如此容易。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充满好奇,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难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词汇量的增大),他们渐渐开始出现一些懈怠甚至是厌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心中产生了不少困惑。
困惑一: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接触了几个年级的学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低年级学生学英语是兴趣盎然;中年级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到了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下降,甚至有小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怀有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
困惑二:为什么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中段英语的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三年级时英语较好的学生学习英语倍感轻松,但原先底子薄的学生,因为基础词汇掌握不扎实,加上新知识难度的不断增加,他们学习英语就越发困难。虽然有心想学好,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引导,便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最终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困惑三:为什么记忆单词会让学生倍感困难?
在朗读对话时,常有学生因“拦路虎”而卡壳,尤其是在单词听写或考试时,碰到一些相近的单词,学生更是容易张冠李戴。为此也常常有家长发问:老师,我家孩子看他很认真地在读单词,记单词,可是怎么总是记不进去啊?
针对以上种种困惑,我请教了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学习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归根结底,最大的原因是学生在单词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策略,以致在学习过程中事倍功半,想说英语而不能,久而久之,就降低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就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等现象。
第五篇:逍遥镇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困惑
逍遥镇中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随着我县新一轮“五步三查”课改模式的启航,我校课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验阶段。上了近一年的新课改实验课,课堂上睡觉的孩子少了,大大方方走上讲台的孩子多了,可以说感触颇多,问题和困惑也不少。今天主要谈谈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由于我们刚刚起步,在实施“五步三查”模式中课堂的总体控制难度较大,在加大多数教师对课改仍处在机械模仿阶段,所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时候放开让学生讲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包览过多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课改工作还有待于深入和创新。目前,教师大多能积极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但多数还处在模仿阶段,还要进一步深化,表现在日常教学中,在各个环节的使用还比较机械,学生讲还局限在知识的表面,政治课中情感态度的提升不够,历史课中以史明理部分学生解决有困难,地理课中有些难点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往往局限于学生讲,然后识记这一层面。解决的主要对策:一方面要继续深入研究五三查模式的科学内涵,把握其科学实质,在此基础上争取灵活应用。另一方面,要提倡学生质疑,用不同的声音去深化课堂,丰富我们的课堂,以此来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发掘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
4、学生的展示成了教辅资料的“搬运工”,缺乏学生自己的元素,展示之后,学生只是停留在识记的层次上,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更不要说灵活应用。如果不让看资料,学生又不敢展示,影响了课堂的参与度。
5、语文和英语教学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有困难。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以后,教师普遍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课堂效率较低。另外,这两科的教学如果过多的追求模式,又会造成脱离文本、华而不实,一堂课看是热闹,实则效率较低。特别是中三的教学学习任务重、知识点、难点多,规律性、归纳性强,学生参差不齐很难展示出来,一节课下来解决的问题很少。
6、导学案的编制与课件的应用如何有机的结合有待探讨,老师如果使用课件教学,导学案就成了摆设,甚至是负担。
7、对于课堂大展过多的追求形式和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效率受到了影响。过多的追求模式的流程、课堂的时间难以掌控,过多的关注学困生、优等生的再拔高难以实现。
8、评价的积极导向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9、实验教学设施不配套,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实验在用口说实验,学生动脑想实验,缺乏动手能力;新课程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探究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硬件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很难组织教学班开设选修课程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等活动。
10、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欠缺、引导语、点评语、衔接语不精练等现象普遍存在。
11、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一节课下来都是他们在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失去了全体学生动起来的本意。他们中有些学生甚至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也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不愿接受对子的帮助,自我放弃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12、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结果就草草收场 ,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也有些任务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老师直接就给出了答案。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13、学生导学案使用得很好,课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考试时照样写不上。课改进行得很好,如何突破考试的樊篱,这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14、重教材的范文的讲解,不关心学生生活及学生主体情感体验,忽视对话文本时学生的独立思考、感悟、表达,不能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课堂上注重了学生展示的内容和过程,对于学习效果当堂检测不到。如果检测,时间不够用,下节检测,可下节又要进行新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将产生许多困惑和困难,我校将会继续努力做好课改工作,完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把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在逍遥镇中茁壮成长,健康发展。逍遥镇中教导处 2014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