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教育的困惑
乡村教育的困惑
(一)青川县白家九年制学校
何泉 姚珊
乡村教育每况愈下: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学校越办越小,社会指责、老师焦虑、家长怨声载道,是什么原因让乡村教育如此举步维艰?
一、贫乏的师资
乡村学校的教师结构是原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和近些年分配和招考的师范生。这些转正的教师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或高中水平,甚至有些是原来的高小生,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一方面他们对教育兢兢业业,勤奋教学,为当时的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转正教师又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贫乏、教学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和技能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甚至误入歧途。
我曾听过一些老师的课,拼音都不懂的在教一年级、常识缺乏的在上《社会与科学》、简谱认成1、2、3的音乐课„„这些现象让我们胆寒,设若我是家长,我愿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吗?
于是,有钱有关系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城镇学校,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可奈何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这其实是个奇怪的现象:无法再胜任教学的依然在从事教育,而众多的师范院校毕业的却无处安身。我们也要问:谁在重视乡村教育?是谁在给乡村教育穿大鞋?
二、虚假的文凭 文凭本是对受教育者受教育程度的一种认可标志,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大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时下的文凭却变了味。环视现在的教师,不是专科就是本科,而这些文凭其含金量有多少,如果真正来考查一下,十有八九名不符实。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对文凭如此的热衷、如此的疯狂?
1. 无休无止的下岗风。教师这个职业,很多文字赞誉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而其实首先他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能养家糊口、传道授业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养家糊口。而劲刮的下岗风却让教师不寒而栗,如果光奉献,妻子儿女嗷嗷待哺,要这个职业何用?于是拿文凭不是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了保饭碗的利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2. 教师培训机构的不负责任也是虚假文凭乱飞的原因之一。很多师资培训机构,本身就不具备师资培训的师资,却打肿脸充胖子,招摇撞骗,但参与培训的教师只要交了钱,甚至不去参加培训,却可以堂而皇之领到很多大学的文凭。“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利可图”这一着用在了教育上,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
我们不禁要问,国家每年投放的那么多的培训资金,足可让我们的教师培训每几年一个轮回,为何偏要让教师们出血且无所获呢?
三、“5+2=0”
在学校,勤恳工作,呕心沥血的教师太多了,很多老师为了学生,含辛茹苦、废寝忘食,一心想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老师的工作做到了,可学生一放星期,什么毛病又出来了,故老师们戏曰“5+2=0”。
乡村的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不缺吃少穿,不惹事生非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则不是所考虑的。在乡村学校中,家长不认识班主任的比比皆是,与教师保持联系的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学校与家长互动了„„
教育本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长的漠视和对孩子的溺爱,学生在家的肆意妄为,使学校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构成了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
有教师笑谈:乡村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就像养宠物一样。细观乡村家长对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作为,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贯穿孩子终身,家长应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积极监督并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5+2=0”可以终止了!
四、厌学——学生的迷茫
乡村学生的辍学,峰起云涌,已司空见惯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使学生意志力薄弱,受不得点滴打击,产生畏惧情绪,面对枯燥的学业,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1. “学习无用论”也是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学为世所用,学生学了东西却无用武之地,那只能是我们教育和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关注。
2. 家长对学生学习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家长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让学生产生失落情绪,是其中原因之一。
3. 学校单调的生活和教师枯燥的讲解也是原因之一。4. 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
总之,乡村学生的辍学已是目前刻不容缓、急须解决的问题,不然,扫盲和普
九、提高全民素质就成了空话。
五、教育的公平
教育公平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不论地区、性别,不论贫富、身份,都能平等的享受到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二是教育资源占有的均衡,不能因为地区、城乡以及结构上的差异而有优劣之分;三是教育质量的普遍同质,不应该人为的分出不同教育档次和质量标准;四是教育政策的平等;五是教育体制的公平。
愿乡村教育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第二篇:包健 乡村初中校长的困惑
乡村初中校长的困惑
张家界市慈利县龙潭河镇中学 包 健
都说一个好校长便是一所好学校,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却感觉越来越难,资金、师资、校园危房等问题,日益成为压在心中的巨石、悬在头上的利剑。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内心更是充满了困惑。
困惑一: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现实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水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不惜重金把子女送往城里学校。加上现在一些不规范的招生行为,中专、私立学校随时都在招生,城里重点中学,更是想方设法挖优秀生源。很多学校甚至让学生来招生、拉生源,这样,招走一个学生往往要带走一大批学生。这些行为造成了城市生源大量富余,农村生源严重流失。
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固然无可厚非,但生源的严重流失对于农村初中校的发展无疑是釜底抽薪。本来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提高教学质量十分困难。优秀生源流失后,学校要出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成绩,又面临着更多的生源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子是乎,形势日益严峻,本来就薄弱的农村教育,现在变得更加脆弱。
困惑二:学科任课教师不平衡与学校教职工超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个学校,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办不出成效来的。不少农村初中校人员超编极为严重,然而专任教师却达不到要求。一方面,上级有关部门一再重申要精简机构,教师编制一压再压。按编制聘任教职工,剩余的人员何去何从?这些人员多数年龄较大,再就业几乎不可能,他们的工资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一解聘整个家庭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城市教师招考、公务员考试、党政机关借调等,使学校流失了部分骨干教师,有的甚至是某些学科中硕果仅存的教师,造成了学校学科教师严重失衡。作为校长,左右为难,放了,学校课程谁来教?不放,违反了有关政策,打击了教师积极性。如我校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不得不聘请,加上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课程,个别英语教师要调整到小学任教,到英语教师要承担1.5倍的教学工作量。相反,有的学科人员众多,超出编制3至4名,无课可上,闲得发慌。学科教师的不平衡成为农村薄弱校的一个痼疾,一位老师说:”我们终日像陀螺一样旋转于教室——办公室——饭堂„„”超负荷的工作令农村初中教师不堪重负,他们盼望着“一跃龙门”,早日到县城、省城去工作,教师的流失还将继续,尤其是一些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一出名便成为重点中学的挖掘对象。
困惑三:学校发展与经费紧缺
探索办学理念,打造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郎离不开办学条件,学校发展首先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但是农村中学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为土木结构,经风吹雨打,已成为危房,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位校长说;”农村学校,大多存在数量不少的危房,如一柄利剑,时时悬在我的头上——那是人命关天的事,一遇刮风下雨,校长们哪一个不是胆战心惊,寝食难安。”危房改造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危房改造谈何容易,一般学校只能依靠“上级拨一点,乡镇挤一点,学校筹一点”来解决校园、校舍建设问题。上级拨款毕竟有限,农村乡镇政府本已负债累累,大部分学校都伸手要钱,捉襟见肘,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学生要读书,学校要办好,我们只有东要西贷,八方筹措,为钱所困,一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找钱上”,一位校长如是说。确实,以前校长盼着开学收费,现在校长怕着开学收费。以前“普九”旧债未还,一开学,教学楼工程承包者追着要钱。采取“一费制”后,农村初中校所收的有限费用还不够教师培训、练习印刷、用水用电、日常办公等费用的开支。哪有钱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校本教研、校园绿化„„个个项目都要上,个个项目都要钱,少则十来万,多则上百万,这些又由谁来买单?
校长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那么,为教育发展计,如何面对现实,解决校长们的困惑,切实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还他们真正的角色定位,值得所有决策者去思考,更期待有实际的行动改变这一切。
第三篇:情系乡村教育
情系乡村教育 默默耕耘
----------查甫中心学校教师李寿保 李寿保同志,1997年7月参加工作,在中学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他已默默耕耘了整整十八个春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和生物教师,他对待学生用爱心去浇灌,用诚心去感化;对待工作用执着去演绎,用汗水去谱写。认真教好每一位学生,做好每一份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岁月化作了滴滴雨露,浇灌着一颗颗稚嫩的幼苗,让她们的茁壮成长是他最大的收获。
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他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思想上爱党爱国,积极向上。
1、他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法规,在工作中积极学习社会主义荣耻观,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把党的先进性理论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努力学习党的教育理论,深刻理解其内涵,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缩小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需要不断的努力刻苦学习,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现代社会、现代学生,学要具有知识渊博、锐意创新的教师,所以他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寻找提升自己的源头活水,他利用休息时间坚持进行业务和理论学习。凭着自己的执着
精神,他先后学习了《教育法》、《信息技术与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书籍。
二、严谨治学,勇于进取。
1、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他深感教书育人任务的艰巨,在教学中,他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写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课上他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课后他认真反思,找到教学中的优缺点,以便以后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作业是检查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布置作业时他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常常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作业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他认真批改作业,分析记录学生作业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分类总结,进行透彻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真情感动人,用知识武装人,用品德塑造人。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成绩上升较快,使他感到很欣慰。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2、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
觉的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转化,就有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进,是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时,他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3、为了适应新课改环境,让自己不仅拥有“一桶水”,还拥有“自来水”,他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的向信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向老教师请教自然科学知识,是自己的教学语言更严密。抓住学校安排的校外听课机会,虚心学习,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加强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化。
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一直以来,他都非常重视班级管理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他积极实践“正面教育理论”,注重用耐心和爱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团结、勤奋的优秀品质。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注意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寓教于乐,鼓励学生集体参与,共同接受教育。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清理道边的垃圾,保护小树活动„„使学生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基本的道德观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经过一年的教育,他班学生集体责任感强,学风浓,班风正,班级学生整体社会行为习惯好,真正体现了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好学的良好风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既是作为教师的一种收获,也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阵热亲的掌声,一次善意的举动„„这都是在传播着老师的爱。对于老师可能是举手投足的瞬间,但是不经意之间,可能在孩子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他班有个男生,性格内向,很平常的一个学生,成绩不怎么好,他没太注意他。有一次下课,他在老师旁边看批改作业,他没在意的问了问他的家庭情况,他发现,从那以后,他听讲特别认真,作业特别清楚工整,成绩进步很快,期终考试时,他语文得了86分,让他感到很欣慰。
四、感悟教育中的快乐。
多年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他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他总是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真诚的与他们去倾心交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他会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激励引导,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让他们树立信心。正因为我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呵
护,所教的班级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凝聚力强,上进心足,爱心的付出使他真正体味到了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
十几年的付出,他无怨无悔,因为他知道正是像他这样平凡的老师所作的平凡的一切,拉近了学生的心灵与一切美好事物的距离,这也正是他所期待的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教育之路,他将执着前行,用自己满腔的热情编织美丽的人生,以平凡垒筑人生的崇高!
情系乡村教育 默默耕耘----------园丁奖事迹材料
化隆县查甫中心学校教师
李寿保
第四篇:乡村教育支援
四问 “下乡支教”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的师资薄弱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下乡支教”政策,鼓励优秀老师到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城市支援农村”政策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研质量,一则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二则指导和培养农村青年教师,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政策的出发点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追问。
一、是“支教”,还是“只教”?
案例一:某校有一位支教老师,学校会议、下班辅导、教研组活动一律不参与,上完课就回家,其它一概不管。每次跟人谈到自己的支教生涯,她都会说:“比起重点中学,在那里像神仙,好轻松。”
解析:由于支教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对支教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何以及支教期间的表现情况,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大多数的学校都对支教老师“毕恭毕敬”,支教考核大都给以“优”。导致了支教老师不是很在乎在支教学校的工作,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不注重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有的甚至不批改作业,学生对此意见很大,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甚至造成师生的冲突。而支教之后,拍拍屁股走人,回原校后还被评为“优秀教师”,可留下尽是“烂摊子”。笔者认为,“下乡支教”的老师大都是城区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有着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下乡支教”可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教学骨干作用,通过开示范课、专题讲座、教研活动等各种教学交流,探讨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是“难点”“热点”问题,传授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引领青年老师专业迅速成长,为农村中小学老师“充电”,奉献一丝微薄之力,而不是“享清福”。
二、是“支教”,还是“指教”?
案例二:某校一位城区重点中学的支教老师,是学校的教研组长,市级“教坛新秀”,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但他自命清高,总以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很高,对其他老师是“不屑一顾”,经常指指点点,夸夸其谈,显示“高人一等”的教学能力。但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把城区学校的那一套教学方式“搬”来,结果学生的成绩一塌糊涂。
解析:案例中这个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好,但他过于自负,把“支教”仅仅认为是“指教”,这是对支教的误解。支教老师不仅仅要发挥“专业引领”的一面,也要虚心的向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学习针对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增强支教工作艺术,提高教学实效。农村中小学也是“卧虎藏龙”之地,要敢于向农村学校的老师学习刻苦钻研、克服困难的精神,善于倾听教学建议,经常听课评课,促进教学思维的拓展,丰富教学经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求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尽量把“差的学生教好,好的学生教得优秀”,争取做到“支教走后,留有余香”。
三、是真“支教”,还是争“支教”?
案例三:某城区中学每年暑假都会很多骨干老师申请要去对口学校支教,派谁去呢?骨干老师都去支教了,学校要靠谁呢?要是不让他们去,他们就失去了晋升职务的机会,对他们也不公平。校长很烦恼。
解析:看了《校长的烦恼》你可能会觉得老师思想觉悟提高了,连支教都是“争先恐后”,争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该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支教的硬性规定,内容大概是凡参加高级职称评定的教师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的经历。所以很多老师快到评职称时,就开始走关系、托人情争取支教的名额,希望圆“支教梦”,来年可以在职称评定时占得先机。我们不难看到,这种支教方式已经披上了功利的“外衣”,逐渐偏离了“下乡支教”的本意。我认为对于支教老师的选择一定要有个标准,而不能“滥竽充数”。支教老师至少要符合以下三点:骨干老师或者优秀老师,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能真心地对待支教事业,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校长既可以在选择支教老师时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又可以促使本校老师勤于钻研、认真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争取支教的机会。这种“争支教”的现象就可以被充分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让真正可以评高级的老师“真支教”,一举两得。
四、是真“支教”,还是假“支教”?
案例四:某重点中学的一位教务主任到对口学校支教,由于原学校公务繁杂,无暇顾及支教工作,经常请假或者叫人代课,校长无可奈何,只好叫了本校另外一个老师上课,就是让他回原学校工作,不过还是算有支教经历。
解析:很多支教老师都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放不下原学校的工作,而“鱼肉和熊掌不能兼得”,这种“一心二用”的做法,或多或少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种现象会影响支教老师的形象与声誉,所以很多支教老师被安排教“次科”,甚至去管理实验室、图书室、器材室等工作。这种“大材小用”的安排,就源于学校对于支教老师工作得不信任,实质就是无效支教,没有任何意义。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首先,支教老师要放下原学校的一切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工作。第二,对于支教的教学情况要严格把关,支教老师的考核在支教学校进行,与其他老师一起进行工作量化,公平竞争。第三,要用好支教老师,挖掘他们的潜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浪费人才。做好这几点,“假支教”就会无藏身之地。
“下乡支教”是我国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随着国家的富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了,教师队伍扩大了,教育资源丰富了,教育实现真正的公平,“下乡支教”完全有理由退出历史舞台,而不是成为“卡人”“整人”的制度。
第五篇:乡村教育相关书目推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乡村教育相关书目推荐
作者:
来源:《教育观察·下旬》2013年第02期
《陶行知论乡村教育》一书中,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陶行知还认为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适合农民需要,把乡村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才,有助于思考和探索解决当前农村的相关问题。
《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一书中,作者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乡村中的学校进行了一番审视,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之处。最后提出问题:乡村学校该怎么样改革,最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
《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分为三辑:乡村教育:问题与出路;乡村教育:被遮蔽的文化世界;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此书将一些学者关于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主题的调查论文结集成册。主要针对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现代化乡村文化与教育重建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乡土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力求在两个方面展示乡村教育的深层意蕴:一是在乡村教育自身的视域中揭示乡村教育的人文意蕴,突显乡村教育何以呵护乡村少年完整的生命成长;二是置于现代教育的整体背景之中,审视乡村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位序,探索乡村教育之于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人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