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课堂中生本教育初探和困惑
生物课堂中的生本教育
生本课堂进入我校已经一段时间了,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思,写了一下这段时间里实施生本教学的感受:
1、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
生本课堂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学习并从中得到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全员参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活动,一起讨论探究,可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局面。生本“的指导思想下,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尝试观察、讨论,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那将会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全员参与,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恰当的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感受生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生物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生物和理解生物,体会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物这门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生物的魅力。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内动力,推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再说说,在生本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1、刚开始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感觉合作学习的效率很低,学生发言的组织性比较差,依然存在差生当旁听,没有参与的现象,即使老师极力推动,但是仍有学生不敢发言;
2、作业如何安排,按照生本的设计,作业是做和例题相仿的题型,在当前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时间显得困难重重。
以上是我在生本课堂中的一些感悟和困惑,不足之处还希望老师们多批评指正,我坚信生本教育之路在我校会走的更长、更远。
理综组:李群
第二篇:保康一中生本课堂实施策略
保康一中“生本课堂”教学
实 施 策 略
根据《保康一中生本课堂改革实施方案》,现抟制定以下生本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科学分组: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在分组过程中,教师根据男女搭配、性格互补、成绩优劣等原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便于小组内部互助合作,便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2.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8——10人),分高者号小,分低者号大。每组的1 ,2号分别为正、副组长,每组要做到优、中、差生兼顾,避免同组异质过大、合作效率不高。课堂上遇到问题小组先进行研讨,解决不了提交由各小组共同讨论。
3.几个层级管理:分组内督促、组间监督和导师督查指导。
二、角色分配: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育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3.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代码相同学生的任务相同,把这一类学生也可以命名。如优等生叫阳光组,学困生叫寻惑组,进步大的叫希望组。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人人都是学习者:会预习、会求知、会提问;人人都是指导者:组内指导,组际指导;人人都是评价者: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际评价;人人都是展示者:展示自己的思考、展示本组的成果,展示多元的技能。
三、课堂流程: 1.课前预习。(1)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
(2)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上老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课前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互助讨论打下基础。
(3)课前延伸的预习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刁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④开放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有话题,可探究,在课堂展不中能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使学生的理解得到不断提升。
2.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分为厂步操作程序,即为:互助讨论一共享展不一精讲点拨。(1)互助讨论。学生把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此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共享展示。即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预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共享展示对学生的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间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
展示学生要提前进人预定位置;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听展者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互助讨论、共享展示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三必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3.课堂检测。
(1)活动竞争: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课堂检测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2)及时评价: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教师评价。平时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可以定期进行。小组自评也称小组自加工、小组反省等。这种自评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学生在原认知水平上,能够积极进行思维,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
4.课后固学(即课后作业)。要求”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学生能力的作业。注意试题背景、试题条件、提问角度的变换。根据试题难易度标注星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等级星号的试题作不同要求,并及时批改反馈。
5.学后思学(即纠错反思)。学生的提供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更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建立错题集,分四个栏目:错题摘录、正确解法、错误原因、类似题目。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并不断反思自我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纠错反思策略预设:
(1)独立反思纠错。学生严守纠错纪律,独立分析错因,反思教训,订正错题,向老师说说错因和反思,交老师再批。
(2)小组反思纠错。学生先独立分析错因,反思教训,订正错题,再在三人小组内交流错因和反思,交小组长再批。教师巡回指导。
(3)结对反思纠错。中等生或优等生与学困生一帮一,结成对子,学困生先独立分析错因,反思教训,订正错题,在错题旁写上简短的错因分析和反思对策,加深订正错题的印象,提高纠错效果。再与同伴交流,有困难请同伴帮助。必要时,教师给予引导。因为中等生有经历由错误到正确的体验,便于帮助学困生订正错题。
纠错反思检查环节要求: 第一环节:组员自查 1.精心建立”错题库“ 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纠错本",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错题摘录、正确解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过程)、错误原因、类似题日(包括能否变式创新)
2.跟踪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一个有点困难或概念不清的问题时,就要关注它,设法解决;查找作业本中、测验卷中自己曾犯过的错误,看这此错误现在是否再犯,对于可能再犯的错误标出来,分析错因,力求使自己对同一错误不会再犯,在纠错中学习,以求发展。
3.每名组员针对纠错本中典型试题每月出一份试卷,利用时间组织自考,检查平时学习中的纠错效果,对于效果明显的同学,加大表扬力度。
第二环节:组长检查
每个学习小组组长要认真检查组员错题整理及订正情况,组织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进行纠错,如学困生不会的题目,大多都可以在组长或其他优生的帮助下进行订正,他们在帮助别人订正过程中对错题进行了思考,也就在无意识中订正了自己的错题,再一次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对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组长要及时与课任老师联系,及时反馈小组成员的独特见解或其他新的发现。
第三环节:教师检查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间,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检查学生纠错情况,了解纠错的可信度,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创设氛围,进行小组间纠错的合作、交流,组织小组间的学习比赛,每隔一段时间,请进步较大的学生谈学习中纠错的体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撰写纠错小论文,减少错误发生率。包括:
微观反思:每节课上、下课后,学生都有可能出现学习上的不足或缺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后或经过一周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就目前学习的内容,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和要求,进行及时反思。由于反思的内容是正在学习或最近刚学过的内容或最近发生的事件,反思及时和具有针对性,就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宏观反思:每单元反思、每个月反思、每学期反思。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进行反思,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得失,除了针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外,更可以审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的用心程度如何?学习效果怎样?等等。这种反思,既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全面、正确的认知,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可减少错误发生率。
第四环节:备课组长总查
每周集体备课时,备课组长要及时了解本组作业纠错情况,对于学生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要分析原因,反复强调与提醒,不断通过变式练习,加强巩固;对于在纠错中有新的见解或好的心得体会,要在该学科中推广。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本教学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生本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泛采用。生本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师本”的教育思想,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进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目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得以普及。
重视课前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高中生而言,课业繁重,往往忽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缺乏认识。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变得人性化,使学生受益。
教师在上课之前,除了要了解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堂中的问题和教学进度。首先,教师要了解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信息水平,明确教学起点,这样可以避免上课提出的问题过难,而导致学生答不上。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堂教学,只有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以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来接受知识,进而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后,教师要逐层深入地讲解,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主动发言,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表达真实的思想。在备课时,教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分层,这样定会使教学效果有很大提升。
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如何获取信息的?同学们知道哪些获取信息的途径?这样的问题简单易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获取信息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这一课的知识。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在生本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进而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也不多。实践证明,只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并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受益最大化。
课堂制定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任务教学是课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任务教学,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教师要做的就是把知识隐藏在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教师设置的任务要由简到繁,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利用任务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了指定的任务后,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任务完成最快、最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中,学生学会了Excel操作的基础知识后,采用任务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首先,给出几组学生的学号和对应的成绩,让学生将这些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其次,对学生提出数据分析的要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分析以及如何实现这个数据分析,以得到分析的结果。这里的分析可能要用到函数、分类汇总、图表等,如何应用这些Execl的功能留给学生去思考和实现,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在学生实践时,针对不同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从整体上控制课堂。
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分组,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得好的和学得稍差的学生放在一组。这样分组,可以使学习略差的学生向好学生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有些问题学生自己思考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优化教材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是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而教材是静态的。为了让课堂呈现出生命力,教师不能照搬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应该动态剖析教材,关注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进而营造活跃的气氛。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适当重组,加入丰富多彩的活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赋予多种形式,巧妙地将静态课堂变成动态场景,让课堂闪烁智慧的光芒,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和艺术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打造有生命力并且灵动的课堂。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教师更要抓住“生本教学”的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在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可以全面发展,成为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峰.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15-16.[2]李敏.生本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2):12-1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中学)
第四篇:一中生本课堂操作指要
一中生本课堂操作指要
cxz2219 2013-12-03
(讨论稿)
灌云一中生本课堂是以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理论为依托,结合我校生源状况和教师结构的实际情况而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激发潜能,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一、关于“三案”的设计与使用
教案: 教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保证,其主要作用是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方法,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教案设计要注意突出教学思路、学生学习过程,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案: 学案是“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关键,是自学质疑开展的依托,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等活动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学案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学案样式另附)巩固案: 巩固案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巩固案中的作业形式要多样,有习题,也有活动任务,还有拓展迁移。
学案和巩固案可以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必要的整合、增减、拓展、延伸。
二、关于课堂生态环境的营造与构建
老师应根据学教学内容和学情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但总的讲解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让学生动起来,努力营造和建构和谐生动的生态课堂环境。
(1)民主与平等:师生关系民主、教学问题民主、问题解决民主,教学评价民主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做教育。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要及时地鼓励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教学问题首先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平等的生命体的对话和共同成长的场所。
(2)自然与和谐:让课堂各要素,如学生、教师、环境、资源、手段、方法等,各显其用,各彰其能,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师生与环境、师生与资源、师生与手段、师生与方法等关系和谐,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自主与合作:自主与合作是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理念的关键要求。自主与合作是落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育原则的重要形式。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特别是互教互学。要在基于自主学习的互教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建构,并通过引导迁移运用,不断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4)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成才与成功的评价是多维的多元的,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激发与释放,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要多几把尺子量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宽容的胸怀、伯乐的智慧,促进学生各显所能、各展所长,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好知识的基础、能力的基础、做人的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深造和奉献社会奠基,为学生从课堂走向远方明晰方向。
三、关于自学质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和自习课等时间完成学案上自学内容,或者在课内前半部分完成。也可以于周五放学前布置下一周的学案自学内容,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酌情处理,不可千篇一律。
要求学生: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先看书后做题。研读教材时不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在围绕学案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做学案上的问题。③循序渐进完成学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更多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建议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④注重纠错反思。学案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要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同时反思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⑤两次上交学案。一是课前做好的学案,上课前交任课教师审阅,以便教师了解学情;二是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任课教师审阅,用以查验学习情况。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辅导答疑时解决。⑥及时整理学案: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
四、关于交流展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
学生行为:上课时学生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①交流展示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晰,教师要倾听并关注同学的反应。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的同学书写要规范,图文要清楚,符号要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②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③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注意轮换小组代表,注意学生自发交流展示与教师临时指定交流展示人员相结合。其他同学观察展示、思考正误,注意质疑、矫正。
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讨论和板书的问题答案,倾听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上。
五、关于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与设置
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师生行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作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1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级交流时注意适时点评(有时需要精讲),不能放任,应中肯、恰当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
六、关于精讲点拨内容的取舍与操控
要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
教师行为: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精讲点拨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不要频频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语言要简洁、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讲解重点要突出,要有变式讲解;例题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难点突破要有阶梯设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板图、挂图、模型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七、关于矫正反馈环节的时机与层次。
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要重视“双基”的矫正反馈,确保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矫正反馈要注意突出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要做到“三优先”,即优先辅导学困生;优先表扬学困生;优先让学困生交流展示。反馈体现在学案收改时、抽查时,在学生交流展示时,在互动探究情况的把握时,在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时,在二次上交学案时等,矫正可随时进行,也可专段时间进行,可在精讲点拨前进行,也可在下节课开始前进行。
八、关于知识迁移应用的难度与效度
要完成巩固案中的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迁移应用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和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巩固迁移尤其要注意难度的控制,确保面向所有学生,达成最高的效度。
在进行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反馈、收交和批改。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第五篇:生本课堂实践中的困惑与对策
高中历史生本课堂实践中的困惑与对策
一、小组建设与管理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分组不合理。在实践中,有的分组过大,人声鼎沸,相互干扰;大组划分,一声令下,翻江倒海,重新组合,显得课堂十分混乱。二是小组的学习任务分配不合理。有的老师采取的是每个小组分别领取不同的学习任务的办法,其弊端是每个小组只是倾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对其他小组的学习任务关注不够,在点评时无所适从,不能对整节课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三是学习小组缺少领袖。小组内部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一个“精神领袖”,小组没有灵魂,合作学习的效果相对较差,小组内学习任务的分工、成果汇总、展示人选的确定等问题比较明显。四是小组的集体荣耀感不强,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从理论上讲,小组的划分还应坚持不同档次的学生合理搭配,打乱正常座次的分组在所难免。但考虑到各个学科小组划分的统一性,不可能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重新划分小组,小组划分的基本原则坚持座次就近、相对固定、控制人数,避免打乱座次重新调整的小组划分,便于分工协作,也避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避免小组人数过多,以免在有限的时间内小组内的所有成员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桌的摆放一如既往,不必像圆桌会议室的布置。对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坚持全面了解、重点学习、兼顾其他的原则,教师要求所有小组要探究学习所有问题设计,根据小组展示成果的需要,重点学习、展示某一问题。可以把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分成两段:一段时间稍短,小组重点讨论自己小组要展示的问题;一段稍长,小组探究其他所有问题。要发挥学习小组长的作用,起到必要的协调、汇总等作用。
二、课堂讨论环节中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合作探究问题,多是读书、读学案的照本宣科;讨论声音过大像赶集,相互影响,课堂秩序差;全体起立参与讨论过于形式化,鼓掌、叫好声不断像是在剧场,显得课堂有点乱;讨论的主题指向不明确,方法不规范,缺少一个对讨论过程 的规范操作程序,包括任务分配、讨论程序、讨论总结、展示人选等;学习组长在讨论中的作用发挥不好,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引领作用;讨论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好,因为对合作探究问题的讨论课前普遍进行不好,单纯依靠课上难以充分进行;老师的巡回检查指导不到位,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掌握不准确,不能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讨论中;过多依赖学生的成果展示、点评,老师的归纳、总结、升华做得不够,不能把需要讲的结合点评讲出来;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巧,合作探究的价值不大;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没有完全针对教学重点设计,没有通过反复的强化体现教学重点。
根据这种情况,要加强对课堂讨论的调控。探究使人聪明,碰撞激活思维。课堂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漫无边际,教师要在不断的巡查中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控制课堂秩序、解决部分疑难。教师要驻观但不旁观、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不旁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学习;“不越位”——参与但不代替学生去实施;“不代谋”——启发但不用自己的设想替代学生的思考;“不指令”——指导但不指令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讨论中要坚持人人参与、互不干扰、控制时间、有效讨论、达成共识的原则。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既是组织核心、也是主导讨论的核心、组织核心,就是做好小组内分工、整理讨论达成的共识、评价小组成员的贡献,主导讨论的核心就是保证讨论时刻围绕论题进行、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参加讨论。小组的讨论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行”,不要以声音的大小定义讨论的成效、课堂气氛的活跃,关键看讨论是否“有效”。
三、问题情境设计的问题
从实践看,多数老师都十分重视了学案的设计,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相对放松,突出表现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好。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没有引入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发展新思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不能有效整合教材,教学目标难以贯彻落实;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不能有效解决方法指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为缺少好的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环节进行不顺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高度问题情境的设计。一是要重视学生展示问题的设计,坚持设计独立于学案以外的展示问题(不出现在学案上,以课件或其它形
式展现),避免学生手拿教材、学案上台的“伪展示”。应该分课前、课上两类展示问题设计,课前展示问题侧重基础,课上展示问题侧重能力提升。二是要重视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要针对重点、有思维含量、能激发兴趣、要吻合高考,做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能产生合作探究的成果。三是要重视知识拓展问题的设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要丰富备课资源,收集、整理、积累各校、各年级、各阶段的学案、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等材料,逐步建成学校、区域的学科资源库。
四、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展示的多样化问题,并非只是课前展示,课上如何进行?部分学生展示的同时,其他同学干什么?展示的时机如何把握?是展示学案上的固有问题还是依据学案重新设计?学生点评时的收与放如何控制等问题。大部分课前展示只是展示的学案上固有的东西,没有单独设计展示问题,没有体现出检验自学成果的作用,学生多是照抄学案即可完成;课上的学生展示也是大多局限于学案,没有针对实际需要重新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学生的点评深度不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应注重讲好讲准课本重点、疑惑点,讲出该讲的地方;点评的重点是点评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点评合作探究问题的具体答案,没有更充分的体现“思维方法比答案更重要”的理念;教师调控课堂气氛不充分,“忽悠”也是一种能力,大多老师稳重有余而活泼不足,“煽情”不够,不能用语言、情境等渲染课堂气氛,没有营造出一种活泼、活跃、活泛、有所追求的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全程、全员参与。也有的老师气氛营造过于形式,营造的氛围、设计的情境、应用的方式与高中的教学特点不匹配,片面注重了“活跃”而忽视了实用,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基本对策是:课前展示可以考虑分为两种:一是课前学生的展示。这类展示应该针对基础 知识设问,教师要单独为之设计问题,且不出现在学案上,需要学生经过充分自学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前随机分派给各个学习小组或个人,以此检查学生的实际自学效果。因为学案上的东西是可以预先抄书、借鉴同学的,新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能真正掌握学情。
二是课上的学生展示。这类展示主要解决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问题和教师依据教学需要随机提出的问题,都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解题思路,要重方法轻答案,重参与过程轻参与质量,课上的展示以口头和书面作为展示的主要方式,书面的展示也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学生展示或点评要脱稿,以读教材、读学案的方式展示那都是照本宣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展示和点评,是让学生说出、写出自己所想,而不是读出自己所记。要指导学生点评的方法,不是要学生上台再读一遍,关键是说出自己的思路,教师应准确掌握学生展示的情况,以决定点评的方法。因为小组成果展示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往往进行不够充分,教师要合理分工、恰当筛选,展示那些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和对发展学生能力有较大帮助的问题。展示的方式可以是板演、可以是口答、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在口答的同时,有部分小组板演。但无论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坚持教师点评与学生点评并重、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兼顾、鼓励与批评结合的原则。
五、教学任务与生本模式的冲突问题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现象,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但一定的能力发展是以一定知识的积累为载体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让学生学习知识的量?现在的历史教学是“四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活动多、涉及面多,课时少、配套资料少,教学进度缓慢,按照生本课堂的教学设计,需要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完成进度有困难。
这种情况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正确认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主人、学生好学”。正确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三大口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程整合”(三大理念)、“前置性作业、小组探究、展示讨论”(三大外观)。陶行知先生主张要给儿童六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我们也要进一步解放高中学生。要解放学生,我们就要“先下地狱”。我们的备课要更充分、教学设计更精细、课堂调控更艺术、作业设计更科学,需要付出更多、更辛苦 的劳动。
无数次的观摩课堂,渐渐有了一些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要想备课省劲,必须平时有丰富的储备。
2、要想课堂上精彩,必须课下备课精心。
3、要想课前展示有效,必须单独设计展示问题。
4、要想合作学习顺畅,必须加强课堂调控。
5、要想用好多媒体,必须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6、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7、要想课堂活跃,必须充分“忽悠”学生。
8、要想成为名师,必须提高业务水平。
联系方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教学研究室 宋以晔
电话:*** 信箱:syy370323@163.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