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困惑

时间:2019-05-13 22:0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困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困惑》。

第一篇:思想困惑

思想困惑

据深入同学之间调查,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应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采用以下解惑方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的思想武器。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空洞的教条。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与现实生活和个人。

10国贸1班团支部

2011年11月4日

第二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困惑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困惑

樊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重点是联系实际,找准目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教育障碍的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增强实效性和导向性、感召力和穿透力。

调查分析,目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缺乏现实性和层次性

1、目标的理想性。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过于求高求全,远离未成年人的实际,忽视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和对其成长需要的满足,这就造成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心目中是理想化的、高大的,是无法达到的现象。

2、目标的功利性。不能完整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功能,比较重视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和

经济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只强调利他性、利社会性,轻视以致根本不引

导未成年人去体会感受道德教育的利己性,因而使未成年人产生抵触情绪,或冷眼旁观,或

“人在道德中,心在道德外”,出现“精神游离”现象,是导致未成年人疏远、排斥道德教

育的主要原因。

3、目标的单一性。单一的标准影响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脱离未成年人的年龄和道

德水平,许多人比较重视参加教育活动人员的全体性,强调教育活动目标的一致性,追求轰

轰烈烈的教育活动场面,而忽视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

4、目标的强制性。重他律,轻自律,把道德教育的目标定格在使未成年人“明了”、“服

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规范上,无视未成年人自律性的培养,无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内

化,极大地限制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致使有些未成年人成了口头上的君子,行动上的小人。

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1、政治化、空洞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空,重视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教育,轻视道

德素质、基础文明教育,忽视心理训练、生活指导和能力培养。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是道

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完全以此进行空洞的政治思想教育,无形中却窄化道德教育的功

能,影响学校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常常导致未成年人对道德教育的抵触和

不满,进而带来道德教育效果的降低。

2、简单化、粗俗化。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不可选择性,道德教育活动一刀切,未成年

人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不同需要,未成年人的个性不能充分发展。思想道

德教育停留在表层的行为管理上,缺乏深层的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只停留在组织了哪

些讲座,开展了哪些活动,作了哪些报告,未成年人是不是循规蹈矩等等问题上。

2、盲目化、无序化。一方面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忽视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结合,没有考

虑各个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性和递进性,没有考虑道德教育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没有考

虑未成年人道德水平发展的阶段性。另一方面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一定的超前性,仅仅

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有效地发挥道德教育的导向功能,加强对社会现实情

况和问题的研究与指导。

三、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缺乏动情性和明理性

1、方法单向、强硬。在进行教育时,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单向灌输,无视

师生间情感交流,无视未成年人自身的道德认识、评价、实践等能力,忽视未成年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选择的意向,一味强制未成年人服从,道德教育片面地被视为对未成年人意志和

行为的限制和防范,没有进一步创造深化认知的条件,没有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没有将品

德养成看成是未成年人主动内化的过程,忽视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或

失败。

2、方法封闭、呆板。思想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过程中未成年人之间、未成年人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存在着未成年人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无法使未成年人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更无法去感悟、内化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要求。未成年人对道德教育产生不了亲近感,道德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差。

四、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缺乏实践性和主体性

1、认识模糊。道德教育的过程片面强调未成年人对道德的责任感和义务的服从,而忽略了对等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对未成年人道德体验的认同和尊重,缺乏“儿童思维”和“预设情境”,忽视未成年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未成年人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只是被动遵守道德要求,而并不知道道德规范的价值意义。这样的教育既无智慧力量的发掘,也无情感的真诚投入,也就不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灵深处所触动。

2、知情不一。有些未成年人只知道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款,而不了解这此条款的具体道德内涵。以为未成年人了解具体内容提要,就会用它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其实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在于不断提高未成年人内心自我道德完善的需要,一个人的道德意识越完善,对自己的行为道德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3、知行脱节。道德教育活动缺少有序的操作步骤,出现“随意性”弊端,除了内容上的不确定外,粗放型的操作过程也是一个主要问题,“一开会、二布置、三讨论、四忘记”的运动式教育往往使丰富内容的活动流于形式。把知情意行割裂开来,认为人的崇高思想先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造成未成年人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有的未成年人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甚至养成“多重性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五、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缺乏协同性和一致性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之间形成了教育力量的“内耗”,教师表达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自己的“经验”,而社会翻开的却是另一种“教科书”,这种三律背离,导致的结果不是未成年人的迷茫,就是未成年人道德的“变态”,这是道德教育的又一瓶颈。

1、学校教育功能失衡。一直以来“五育以德为首是理想,教育以智为先是现实”,一直以学科成绩作为升学的标准,学校智育有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要求、方法和内容体系,对教师和未成年人也有比较完整的检查和考核规则,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处在松散的状态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教育价值观仅体现为“望子成龙”的目标,而忽视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就是我国未成年人在智力水平方面表现出极大优势,而在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出现大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2、家庭教育重心失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未成年人学会做人,目前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不当酿成的。可见不重视家庭教育是缺陷的教育,而不能科学进行家庭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当今父母关注孩子的重心是智力开发,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只要求学好功课,什么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

3、社会教育监管乏力。其一社会大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冲击不容忽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还来不及以健康的价值观念武装便被经济大潮冲进了利益市场,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却在下降,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扭曲、虚化。这些都会直接作用于教育,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其二网上暴力信息模糊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未成年人在网上暴力信息、暴力游戏的强烈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黑吃黑”的思想和行为。其三网上色情信息危及身心健康。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郁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危及身心健康。其四沉溺网上游戏祸害无穷。网络游戏有其娱乐、益智的一面,但过多地沉溺其中成瘾,又会给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社会上的这些消极现象,给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使未成年人产生思想困惑,冲淡甚至销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成效。

六、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价缺乏整体性和引导性

1、评价目的失误。对未成年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否定他们,而在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节他们的行为,而我们有些教师却把评价主要用于为升学服务,利用评价分等功能,对未成年人施加压力,致使未成年人情绪低落,学习更加困难。

2、评价观念失误。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在观念上还比较守旧、狭窄,评价单向,“纸上谈兵”式的,更谈不上力度和深度,道德教育的评价用成人的标准,脱离未成年人实际,忽视成人的认识和行为设计与未成年人的实际差距。

3、评价机制失误。引进量化考核机制可以使道德教育工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但在具体操作中普遍存在着过度量化的现象,“禁”字当头,“分”为命根,“罚”做手段,“命令+处罚”式管理,严重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宗旨,极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评价结论失误。忽视未成年人的个性差异,有些教师对未成年人不甚了解,未成人的个性差异被考分差异所取代了,名次成了考察未成年人的唯一尺度,名次上长或下降成了未成年人进步或退步的凭据。

第三篇:调适大学新生的思想困惑

跨越迷惘的沼泽-调适大学新生的思想困惑

作者:liyc 来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编辑:liyc 更新时间:2007-5-24 21:56:56 字体:

跨越迷惘的沼泽

--调适大学新生的思想困惑 吴 再 发

郑 怀 远

[摘要]:思想困惑,丧失方向感,适应难是部分大学新生的真实写照。研究大学新生思想困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新生尽快走出迷惘沼泽,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归纳了新生思想困惑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创造性的对策。[关键词]:大学新生

思想困惑

大学新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这群历经高考洗礼的年轻人,满怀憧憬地走进大学校园,他们的到来无疑是给大学校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他们有渴望、有追求,但是初来乍到的他们,面对新面孔、新环境、新生活、新挑战,有一部分新生逐渐表现出对真实大学生活的失望和不适,在五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前,他们显得迷惘和困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校中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问题,那么,能否在入学期间帮助新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思想导向和心理转型的过程中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走出思想困惑的沼泽地,将直接影响到每个新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为此,深入研究大学新生产生的思想困惑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帮助新生疏通思想困惑、超越迷惘,尽早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新生思想困惑的主要体现及根源

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拼杀,新生满怀期盼地走进大学校园,然而由于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巨大差异,新生们要突然面对陌生的环境、接触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受陌生的教学模式,顿感迷惘和困惑,于是一些新生出现了适应难的问题,这在大学新生中带有普遍性质,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人生的又一个“断奶期”或者说是“新生综合症”。其实质就是新生面对新环境出现的思想困惑问题而无法迅速融入新生活的一种现象,因此,研究大学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其根源对做好新生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大学新生思想困惑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压抑和创伤

在中学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把大学想象得十分完美、神圣, 甚至想象得尤如天堂一般,在他们脑海里:大学校园是那样幽静、美丽,大学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而又紧张愉快,老师知识渊博,同学多才多艺,集体生活温暖可爱......。可到大学一体会,发现现实高校和理想高校相差甚远,于是有一部分学生便感到失望、怅惘和动力不足,严重者会产生空虚、无聊、压抑和挫折感。从而重重地击打了他们的高期望值,于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他们感到迷惘、不知所措。正如不少新生感叹的:大学生活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点:

一、目前高校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家庭对其物质上的需求重视太高,而对其精神方面需求导向普遍重视不够,造成这部分学生一遇到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压抑挫折感。

二、新生普遍对自己和高校都有较高的期望值,初入高校的他们,依旧保持较高的自信惯力,希望高校是自己理想的奋斗场所,自己在高校能够再次出类拔萃。当理想与现实不符时,他们不能迅速调整适应,就出现了问题。

(二)、角色转换的冲突带来的打击和挫折

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大部分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这些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表扬、肯定,同学们的羡慕。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学生干部,普遍受到老师的器重,在班集体中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很强的自信心理,同时他们在家里也是父母倍加呵护的娇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家中的明珠。这些人在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高手云集、精英汇集,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从昔日的尖子生、班干部一下子变成了普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自我优越感消失,善于表现的欲望受到抑制,这势必使大部分新生失去原有的优越感,这种角色的急剧转化、地位的强烈变化带来的结果是部分新生不能面对现实,心理失去平衡、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甚至产生心理障碍等不良反应。

(三)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的不适和迷惘 高校学习生活方式与中学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高校的学习生活对学生个体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众所周知,在高中时期,学生唯一的学习奋斗目标是高考,学习方式大多以老师的教为中心,长期以来,在推广素质教育过程中,升学的指挥棒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质量。能否升重点高中、能否上大学、能否上名牌大学,要看考试分数,升学率成为评价、衡量学校、教师、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必然过度地重视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初跨进大学校门,出现 “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而大学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大学课余时间较多,许多新生不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东游西逛,打扑克、下棋,甚至过早谈上了恋爱,很难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他们看书也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往往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下来,许多学生感到长进不大,虚度了时光,以致心理烦闷,忧心忡忡。

并且,当前多数大学新生为独生子女,以往在中学时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同时家庭对他们宠爱有加,日常生活依赖父母照料和安排,致使不少学生“骄”、“娇”二气滋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进入大学,脱离家庭,要过集体生活,个人财物、个人卫生都需要自行思考与处理,因而,往往依恋往日家庭的舒适生活,生活学习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想家,甚至暗自哭泣,等等。此外,新生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名新生踏进大学校门,他所面对的都是些陌生人。来自不同省、市的几个同学生活在同一房间里,相互间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不了解。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能熟悉起来,并建立友谊。但是,一些新生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和社交能力,做事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习惯和情趣与别的同学格格不入,在与其他同学接近和沟通时出现困难。另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对学生间的关系进行父母式的干预和协调。大学生必须主要依*自己来调节人际关系,消除同学间的某些误会,并与一些同学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有大学社团组织众多,新生如何融入其中,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也是问题之一。

此外,大学环境与中学时期的迥然不同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巨大变化也使许多新生难以适应,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变化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找不到方向。

总之,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等一系列繁重的适应任务不免使新生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并产生压抑、挫折、迷惘等思想困惑。这些思想问题的产生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历程、家庭的教育方式、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的缺陷以及环境的变化都有着密切联系。为此,针对大学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其根源是帮助新生疏通思想困惑、走出心理迷惘、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

二、跨越迷惘的沼泽--对调适新生思想困惑的若干思考 大学新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因其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个体产生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对个体适应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入学前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导致新生在适应新环境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出现适应难现象,针对新生出现的种种思想困惑,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走出迷惘的沼泽地。

一、调适过高期望值、正视现实自我 一般地说,人们对将要产生的行为或者说对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预测评估,并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一种期望。而这种对未来时间的期望程度,即期望值的高低将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新生对自己和高校普遍有较高的期望值,而一旦进入校园,发现现实中的高校、高校专业、高校教师、高校的各种活动与理想有较大差异,使得部分新生产生压抑、挫折等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思想困惑,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期望值指导,引导他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缩小,调适过高的期望值,引导他们正视现实,尽快寻找自己的位置,重新确立新的人生坐标。让学生认识到:不管你报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走进大学,不管学校的现实与你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作为一个有作为的青年人应该正视现实,勇于接纳现实的自我,自强自立、迎接命运对自己的挑战,任何压抑、自卑、懊悔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注意心态调整、作好角色转换

心态的调整是极为重要的。中学和大学虽然都是学习的场所,但是毕竟有它们的不同,尤其是学生在其中的角色更有着天壤之别, 许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校班级里的佼佼者,是深得老师同学注目的尖子。然而,在大学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而每个班级或整个学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多数同学都需要向普通角色转变,在这个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比较。成绩的好坏,一直是中学生评价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标准,但在大学里,即使是原来的高考状元也可能落后于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因此,高校要注重对新生心态调整的引导,让新生确立自己在班级、学校的新角色、新位置。角色转换的适应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新生不但要适应在校、系里的新角色,而且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发展自己。同时进入大学后,新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做出一番事业和成就。

三、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学习模式

高校的学习模式对学生自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一下子很难适应大学这较为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对新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显得尤为必要。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和有关课外活动等渠道进行的。通过学习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做到:一是要“善学”。学习方式有共同的规律,但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这和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有关,不能生搬硬套。二是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专博结合。三是学习必须有计划性。四是必须合理用好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懂得预习可以对将要听课的内容有初步领会,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促进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五是必须学会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好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提高学习效率。六是加深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迅速适应人际环境的变化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一般情况下,人都有友谊和归属的需要,都渴望有真挚的朋友,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人际交往领域的拓宽,是大学生活的显著特点。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语言、个性、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所转变。首先,应鼓励新生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克服羞涩心理。其次,应引导新生在与同学交往中,遵循诚信的原则。如果能做到真诚去对待他人,他人也会用真诚回报你,即“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互相理解、接纳、信任,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第三,引导新生在互相交往时,遵循宽容的原则,不要过分苛求别人,要学会容忍,宽以待人。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如果一个人总要求交往对方与自己一样,势必会缩小交往的空间,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人交往时,要作到自尊和尊重他人并重,即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与人发生不快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处理,尊重他人。

五、培养新生自理能力、适应大学生活方式

许多新生是首次离家独立生活,一时间似乎感觉新鲜、自由。不过很多新生由于高中之前的日常生活都依赖父母亲照料和安排,致使不少学生“骄”、“娇”二气滋长,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因此、进入大学后应尽快地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适应大学的生活方式是当务之急。适应大学生活方式,首先,要有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包括自己安排日常生活,如洗衣服、买饭、以及自己“打扮”自己和自己“理财”等。一般大学新生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因此要考虑哪些开支是必要的和可有可无的;还要了解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再制定自己的花钱计划,使之切实可行,杜绝“月初大手花钱,月底饿肚皮”的现象。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身心健康是确保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要想身体健康,就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要有严格的作息时间,生活的高度规律性是身体健康的保证;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不可暴饮暴食;要坚持适度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当然,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境、积极向上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要适应高校所在地区的生活习性,众所周知,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存在的巨大差异,许多新生因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等方面的习惯,给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新生要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尽快调整自己以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性。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高年级学长带新生的方式、举办心理辅导班,进行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等方式引导新生度过困惑、迷惘的适应期,真正成为一名人格健康、思想上进、心理成熟的大学生。

总之,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光,四年看似漫长,实则短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决定今后能否成功或成才。高校应多管齐下帮助每位新生尽快跨越迷惘的沼泽、适应大学生活,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重新自我定位、调整学习方法,重视能力培养,提高自身素质,使之成为“顶天立地有本事”的接班人。浅析大一新生的转折期教育

作者:liyc 来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编辑:liyc 更新时间:2007-5-24 21:57:58 字体:

浅析大一新生的转折期教育

王圆圆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摘 要]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大学新生在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生活独立、自我管理、心理调适等方面。对此,大学新生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尽快缩短由中学到大学的不适应时间和减小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大学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实事求是、调整教育培养方式,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和人生指引,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措施

步入大学校园,每一个大学新生都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挑战。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生活环境,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与中学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将经历一段不可避免的转折期,将承受一种艰难的心理转换压力。大学新生能否顺利地度过这段转折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本文试就大学新生在转折期将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如何度过转折期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转折期的问题凸现

大一新生在转折期时的问题伴随着入学后的适应情况一一浮出水面。这种转折期时的适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行为,它是指初上大学的学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大学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根据新环境的要求,从而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求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的做法和内心波动。主体不同,对转折期的适应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适应时间上,一些学生在进校几周内就能习惯大学新环境,并开始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定下规划,一些学生却需要一到两个月时间,还有些学生则要用更长的时间。在适应范围上,另一方面,部分大学新生对大学这个“小社会”的不同方面的适应都较好,而部分学生只对某些方面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则对什么都不习惯。综合起来,大学新生在转折期时期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目前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第一,不适应大学教师的讲授方式。有的认为:“大学教师讲授内容与考试内容之间联系不紧;重点不明确;不完全按教材讲,速度太快”。有的认为“讲得太泛不知要考些什么”。第二,难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部分新生表示不知自己该学些什么以及怎样学。第三,缺乏科学合理地安排利用课余时间及学习计划的能力。有的新生抱怨“经常感到学得没劲儿,不想学”,或“常觉得自己学习能力不如别人”,“学习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许多新生入学后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他们一方面抱怨课程太多,一方面又感觉课后没事做。

(二)人际交往成了大学新生心中难以启齿甚至迷茫无助的困惑因子。

进入大学,在最初的惊奇与激情过后,面对陌生的群体,有的新生因为自身性格开朗,已经基本习惯当前的大学人际交往方式,而一些大学新生感到慌乱,有些孤独,部分新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如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极少或根本不参加集体活动等。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非常渴望从朋友那里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往往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阻碍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他们虽然同在一班,同住一室,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故不易沟通,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冲突。当前大学新生人际不适应的特点为:行为冲突相对较少而心理矛盾较多,新生阶段基本没有打架斗殴等行为冲突,但大多数新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主动性严重缺乏,甚至部分新生很少或从不主动与人打招呼,尤其是与异性打招呼。

(三)生活能力的自理成为大学新生的一门“必修课”。

大学新生在适应学习环境变化的同时,还必须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中学,学生在生活上主要是依赖父母和老师,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姿态,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几乎由家长采取包办制度。在大学,学生已经不可能再事事依赖父母和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地面对新的生活,无论是学习、交友,认识人生与社会,都需要自己独立去思考、判断、选择与处理。面对地域差异带来的语言、风俗、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有的新生能习惯大学住校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也有部分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住校生活,很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他们产生了诸如“想念中学的好友和同学”、“想家”、“莫名其妙地想哭”等想法,给紧张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影响。

(四)大学新生承受着多方面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出了挑战,能否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将极大地影响新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和角色转换的进程。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状况的一种判断。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自信心的确立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等。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的问题。一般来讲,能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赞誉,不少学生只能充当“平凡”甚至“平庸”的角色。面对这一事实,大学新生必须及时调整自我评价和心理落差,重新给自己定位。而且,还应注意的是,在大学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已由单纯*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转变为*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来进行评价,这就使得在这些方面有才能的同学在大学里非常引人注目,而对那些只顾埋头读“圣贤书”却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形成了挑战,给他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一些同学陷入深深的自卑,进而造成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还有一些学生常因家庭经济困难等而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自谦甚至是自卑的。面对城市的高消费与自身经济窘迫的反差,这些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导致对自己极低的自我评价,出现性格的偏差。

二、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进入大学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端,大学新生的适应实质上就是其独立性的萌芽并发展时期,对其未来人生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加以科学地引导,做好特殊时期的教育工作,既要针对突出问题,又要统筹兼顾,以求学生全方面顺利发展。

(一)教育学生积极调整,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

让学生明确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学,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所学知识的范围相对明确,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常有老师和家长的督导。而大学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教学目标上,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大学所传授的知识与中学相比,不仅有广度上的区别,更有深度上的不同。从广度上说,大学的课程多达几十门课,而中学最多十几门;从深度上说,大学传授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本学科前沿的最新动向和成果,侧重于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因而,大学学习的知识许多都是“问号”。在教学方法上,与中学教学那种依赖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相比,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的来说,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大学生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必须课下自己去钻研、拓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要让学生懂得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大学教育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教育,应重在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学生走出自我,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的变化。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首先,应清楚地认识新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其一,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学校内部的交往,还有与社会的交往,所交往的同学、老师的数量也远大于中学时期,而且在同学关系中,还出现了中学时所没有的同乡关系;其二,人际关系的内容更复杂了,不仅有生活内容方面的交往,学习上的竞争与合作,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其三,要跨越人际关系的障碍,主动寻求交往的机会。在大学新生的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有:第一,语言障碍。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是第一次走出县界、省界,各地的方言阻碍了大家的沟通与交流;第二,心理障碍,一些大学新生常因羞怯心理而害怕与人交往,在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时,总是感到紧张不安、拘束和尴尬,甚至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这是交往中典型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新生要学会逐步克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主动寻求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掌握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使自己更好地适应从原先较为简单的人际关系到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渡。大学生要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建立起独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可聘请相关人士为新生作大学生人际交往专题讲座,介绍大学生交往特点、交往障碍及预防措施等,帮助他们主动克服自身不足,发展人际适应能力。多举办一些以班级为主体、以参与性为原则的学习文化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增强了解,提高适应能力。

(三)教育学生要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

首先,要树立自信,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大学对每一个大学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要在大学这个新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必须树立自信,既要看到自己的实力,又要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其次,要避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的状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要发扬,不足之处努力弥补,无法弥补的缺陷安然处之,有勇气承认。大学新生要注重在自身修养、学业上下功夫,培养内在的真善美。同时,对由于自我评价偏差产生的心理困扰,要采取积极的、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平时多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轻微的心理问题要能够进行自我调适,在必要时可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上的心理治疗机构。此外,还要确立新的奋斗目标,这对大学生步入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意义重大。

(四)教师要明确工作目的,做好自我“最佳形象”,从而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使工作有层次、有深度、有水平地开展,还要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管理观念。以育人为本,变“管”为“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向着既奉献社会又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很好地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要一视同仁,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负有责任,所有学生都应当得到政治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此外,教师还要做到严于律已。“言传不如身教”,“要想正人,心先律己”。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争当学生的表率,努力把知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起来。

第四篇:阅读教学困惑

我的语文阅读教学困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达成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困惑: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舞台。老师们因循着既定的教案,不厌其烦地把学生赶进设置的埋伏圈。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似乎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生,对课文的朗读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没有内化的东西,自然就会当堂回生。这种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3、人文精神缺失。课堂上,老师不会在事情的矛盾处,让学生辩一辩议一议,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不会在文中的省略号处,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通过人文哲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不会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不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不会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教学形式单调。有的课讲讲读读,问问答答,从头至尾一直处于窜讲的单调状态。好象除了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就想不出招数了。即使偶尔用上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撒开了场子,收不拢摊。不象名家上课,或讨论或论辩或打擂台,一切方法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恰倒好处。没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让人感叹山是山,水是水,山山水水都是绝美的风景。

5、没有尊重个性差异。表现为教师不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有的问题设计过难,没有化难为易的坡度;有的问题设计偏简,没有思考的价值。不能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做法和措施,没有鼓励全体学生人人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往往是好学生剃头挑子一头热。还有对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不能表现出尊重的态度。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1、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

2、善于提出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

3、善于创设情境,在问题情景中阅读。

4、、善于加强课内外联系,扩大阅读量。

总之,新课程是一种教育理想,新课程下,人人平等。只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吃透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现代阅读教学理念,新课程也一样能在高年级课堂精彩纷逞,理想变成现实。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朵最令人关注的浪花,它是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认了字,必然会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阅读”。

以训练为主,加强学生的顺连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就成为必然的过程。有效阅读教学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保证训练的时间。我对平常的语文课作了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为二分之一左右。

2.要注意训练的质量。不注意质的过量训练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要形式。

3.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要到位,要有层次。重点训练要分步实施。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4.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训练。

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果。

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个性的张扬,同时享受到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它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完美地实现了作品生命的再现,使语文的学习变得充满生气,具有灵性地跳动,正如德国美学家姚斯所说:“文学作品本身没有意义,是读者赋予了她积极的生命。”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如果说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感能力,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读书活动,这一点毋庸置疑。学生的朗读,情与声、内容与形式互动相生,相互依存,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情感表达的激情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知识水平、想象能力,与作品的情感发生共鸣,与作品的思想达成共识,和作品的旋律产生共振,从而促进语感能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大语文的教育观还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外延要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因此,我们不仅要利用好课本读物,还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开辟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使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阅读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不要让学生把训练看作是负担,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五篇:小班游戏困惑

小班 角色游戏的困惑

疑问1.在角色游戏的扮演中,每个游戏有店员的扮演,可不可以设置专门是顾客的角色? 疑问2.在新生刚入园时,对于所有游戏都是陌生的,在幼儿游戏中,每个游戏的幼儿只是几个,在幼儿游戏中,指导也是这几个小朋友玩的这一块区域,对于其他区域还是很陌生。我运用的方法是拍图片,利用课堂做介绍,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疑问3.角色游戏是模仿生活中的交往,比如生活中的菜场就有大声吆喝的现象,那么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如果没有生意,是不是可以进行吆喝,但是音量过大,容易导致常规混乱,这点上我很矛盾。

疑问4:医院材料如何提供才能使医生即使没有病人,也能玩的很开心。我们已提供了搓药丸材料,正考虑增加病床。

疑问5:理发店可增加哪些孩子可以自主操作的游戏材料。疑问6:小班游戏时需要使用钱吗?

疑问7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前期经验缺乏,如何更好地在游戏导入 融入理发店,引发幼儿的关注,继而开始游戏?

疑问8如何增强幼儿游戏角色扮演意识?让幼儿明确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

疑问9对于小班幼儿不符合生活逻辑,像以下所说随意摆放游戏材料的问题,该如何指导? 疑问10怎样才能加强小班中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坚持性呢? 疑问11当游戏中发生争夺行为或者其他违规行为时,教师如何巧妙的处理和引导? 疑问12活动对有的孩子具有一定的难度,产生了畏难情绪时,教师怎样让那些能力较差的幼儿也能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到既让全体幼儿参与游戏,又能让个别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

疑问13关于游戏中角色的分配问题

1、角色分配时,教师如果是完全自主的让幼儿选择游戏角色的话,只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就是:弱者只能是当配角,强者则会老是当主角。而且往往也会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大家争着去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到底老师在分配时能否轮流的安排一下幼儿进行选择呢?

疑问14虽然个别游戏区有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对游戏也非常熟悉,但是就是多数幼儿对此游戏的兴趣不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该如何引导以促进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及参与度。疑问15如何来更好地引导幼儿使用百宝箱内的物品进行替代、联想和串联游戏情节?

下载思想困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困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的困惑

    班主任工作中的困惑一、教育教学 (1.社会影响2.家庭教育 3.流动的花朵 4.师生之间 5. 培养学习兴趣6. 学校教育7.青春期教育) 一、社会影响 1. 如何解决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负......

    班级管理经验及困惑

    班级管理经验来学校三年了,我觉得自己才刚刚有点明白做老师的意义。对于班级管理经验真是微不足道,有一些心得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足地方还希望大家提出建议。首先,一个班级要有班......

    社会工作招生困惑

    对大类招生的看法 大类招生是学校针对学生一开始不了解学院所设专业这一情况而开设一年所有所设专业基础课使大学新生了解、发觉自己专业兴趣和特长,从而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

    经营管理的困惑

    经营管理的困惑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以及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向金融领域传导,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很大压力。银行资产质量基本符合顺周期演变规律。 随着现代银行......

    数学教师的困惑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困惑和思考 (1)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不要记忆,还要不要强化训练? 高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化简求值,甚至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正确率也不高。更严......

    县委书记任职困惑

    工作中的几点困惑 祁崇江作为一名履新半年的县委书记,在工作中我有几点困惑: 一是现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近年来,考核评价虽然不再以“唯GDP论”,但仍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面对......

    工作中的困惑

    工作中的困惑 1、什么是领导? *领导领导,领着胡捣?领着倒掉? 领是什么?项也,指人的脖子。页:人头;令:支配、役使;人头通过脖子支配身体 用到中层身上,中层领导就是脖子,老板的指令通过大......

    创业与困惑

    创业与困惑 分类:默认栏目 创业与困惑创业有困惑更具模糊和混沌的特征,所以它不断地变化,常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况。 看似没有潜力或潜力很低的机会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