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小编推荐)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
丁老师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篇幅较长,丁老师有选择、有重点地节选了海水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丁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
丁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特别是导入时的语言优美,再配合以微笑,极具亲和力。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你还对西沙群岛有哪些了解?”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老师,丁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进行耐心引导,使学生找到了那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巧用多媒体,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针对此点,丁老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祖国地图,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找一找,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在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点,一次是在初读课文后,丁老师让学生拿出学习单让学生认读生字词及书写难写的生字,并在小组内进行展示、评议。另一次是在学习了海底的鱼各种各样的品种后,让学生模仿着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来写其他的鱼,写完后进行交流。这两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同时也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丁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4、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丁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抓住了句子中的“一半„„一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几个连接词,通过图片展示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到鱼的数量多和种类多。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中间朗读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多了些,从而导致小练笔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机会。
第二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刘老师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以词句训练为基础,以“读”为教学主线,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让扎实有效的课堂兴趣盎然。
一、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综观整节课,徐老师让“读”贯穿始终,营造了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老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直观的画面,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整体感知部分由大声自由读,个别读,同桌互读,默读;在精读部分有根据色彩的变化带着节奏读,看图感悟读等总而言之,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领悟,品味,心灵与文本发生碰撞。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抓住本课词句优美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背诵,丰富了语言积累。无论是读,品,说,背,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搭建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我们知道“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徐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导致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声音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难点、又陶冶了情操。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感知其形象;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重点展现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由形象的画面理解再度升华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始至终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创设情境,拓展教学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得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学“海水”时,图片展示,创设了情境,似乎就是把学生带到了西沙群岛,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海水是„„,并想象还会有哪些颜色,让学生说说表示颜色多的词还有什么?并进行比较:为什么这么多同义词里,作者独独选用了“瑰丽无比”呢?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感知了文本,又跳出了画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刘老师的这堂课还有很多闪光点,如词语教学方法多样,及时积累好词佳句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以后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田忌赛马》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吴老师上的《田忌赛马》,吴老师从题入手,突出重点,自主发现,每一点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避免了冗长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推进。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内容精要;学生的学兴趣盎然,感悟深刻,在研究中了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实现了高效的阅读教学。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是一种具有人性的教育。
上课伊始,吴老师先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把学生带入带二千年的战国时期,再让学生看课题质疑推想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紧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读课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堂课一开始,教师就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了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发现,并在发现中寻求更深刻发现的学习行为特征,使课堂教学呈灵动状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的关怀,但在这个教学环中吴老师要求学生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可能是紧张的原因吴老师并忘了让学生连起来说,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犹如京剧演员的第一个“亮相”,是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在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是否可以把这个环节提到课前来,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并非是来自于课程性质及其价值的认识,吸引他们的是故事学习动机是否有趣。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学生相差太远,就应先调动其学习兴趣,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相关兴趣的迁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课文为例子,强化学生人文性的自我扩充。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重视人格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吴老师在教学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如:吴老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填一填对阵图;让学生当解说员说一说;让学生演一演,学生演出的是自己对课文人物的独特见解,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吴老师在教学中突显人文性,还不忘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给“怀疑”“轻视”“讽刺”找朋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义,又有助于学生词汇的积累。但就这个练习我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在教学中,学生找出近义词只有一个,“怀疑”的近义词是“猜疑”,“轻视”的近义词是“轻蔑”,“讽刺”的近义词是“讥讽”。我认为可以把这个练习放在教学有关的句子是进行,在具体的语境的语句中让学生进行换词,这样,学生就会想出很多个了。所以把这个练习作为一个巩固练习比较好。
听了课评课意在上课与听课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共同的进步,如果各位老师有不同的想法,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田忌赛马》评课稿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是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备充分,注重实用性。巧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积极性。教者在这一节课就利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课件来创设情境,我们都知道课件是一种教学工具,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具体,打破时空的局限,拓展课本的内容。教者就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多次运用多媒体教学,例如:两次比赛的对阵图,这些充分体现出教者课前准备的充分和对创设情景的认真。使课件这一现代教学工
具真正做到了有效地为这次阅读教学的整体优化服务。
二、学生演示,交流讨论,突破难点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田忌是怎样调换马的顺序呢?此时课堂上,学生有的读课文有关的段落,有的摆学具马,有的在小组交流„„而后,教者请一位同学读描写第一次赛马的段落,请一位同学上台用学具马摆出了第一次赛马的对阵图。让学生讨论:第一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会失败?为了便于两次赛马的比较,又请同学读描写第二次赛马情形的段落,同桌边读边议,边动手摆弄课前准备的学具马。同学们非常地投入,兴趣盎然。其中摆得最快的小组派一名代表把黑板上第一次赛马的阵势图略作调整,就变成了第二次赛马的对阵图。请同学们说说前后赛马不同在哪里?让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讨论,突破难点,从而得出赛马胜负的原因(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打破常规、调整思路、扬长避短)。此时的课堂,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学生心情释然,畅所欲言,坦诚相见,这正是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能使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得到多方面满足的充分体现。
三、以读为本,理解人物,突出重点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界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的段落,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所以在这一段教学时,教者设计了指名读、默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突出重点,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读育人,坚持渗透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同时也采用表演的形式,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立即同学在小组里主动要求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的角色,在这节课教学中,教者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组织教学,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师生互动效果较好,但是汇报演示“赛马”情景时就应紧扣主旨地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是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并引导学生说出“相差不远”是重要原因
评课
(四)《争吵》评课稿 激发探究欲望 创设浓郁情景 实现实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今天,我代表三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就四年级石雪梅老师所上的《争吵》一课发表评课意见,有不到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策略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处处彰显教育的魅力,散发迷人的芳香,而石雪梅老师的这堂语文课更让新课标理念绽放风采,收获高效。《激发探究欲望,创设浓 3
郁情景,实现实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认为,石老师的这堂课有三大成功的亮点。
1、创新理念,教法得当。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既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又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石老师的教学首先关注了学习方式,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有效打破了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牵制和“填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这堂课中两次“分组讨论,完成调查表格”环节,将自主合作探究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精髓。当小组长将他们那组的调查报告结果作以汇报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时,他们成功的喜悦立刻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关注教学实效,学以致用,是石老师教法上的第二个特色。《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石老师把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学习知识,又学习做人,真正做到文道统一。这堂课第二个成功的亮点是:
2、媒体巧用,放飞思维。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教多媒体已逐渐走进课堂,渗透于教学中。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更给了语文教学一片美丽的天空,让学生的思维“飞”了起来。石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就将课件媒体运用地恰到好处,既辅助了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画龙点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重点难点。
授课一开始,石老师就出示课件质疑激趣:图上谁和谁在争吵?为什么吵?结果怎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思维创新的平台,接着石老师敢于放手,以课件出示调查表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他们演绎精彩,打造奇迹,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词语的理解、句子的领悟、朗读的体会,石老师一一用媒体给我们点拨、展现。学生神随文走,情随文动,心随文飞。
这堂课第三个成功的亮点是:
3、美丽课堂,诗意语文。
听石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首先是石老师形象美。她一走上讲台,那温婉的形象、内敛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我从内心里叹服:这就是教师风范啊!其次是石老师的语音美,整堂课她的语言简洁、清新、精炼、流畅,让听课的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醉在其中。再有就是石老师的表现美,一堂课下来,她始终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大方无做作,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我是个爱看书的人,看石老师上课,就好象在看一首清逸美妙的诗,诗意了语文,美丽了课堂。正是她这种独特的魅力,创造美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并享受到听课的乐趣,从而激起自己上课的热情。
当然,我这里也有两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要重视朗读„„”在石老师这堂课中,如果对人物的对话和内心活动再多点朗读训练指导,可能会使教学更锦上添花。
2、如果在全文总结时,老师既对克莱蒂有个明确评价:宽容他人,也对“我”有个明确的评价,学会了宽容,而不是模糊不清地带过,导致学生回答只喜欢克莱蒂,而不喜欢“我”。因为“我”没有优点,或许这样多角度的剖析人物品质,会让教学更添几分深度吧。
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一完小更美好的明天!
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经过学习,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一、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可我心存疑虑: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问题,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乱糟糟地无序无味重复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加以引导,不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对新课改的扭曲呢?能谈得上高效吗?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
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表现行为进行梳理。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表现在课前准备上是教学设计不精心:虽然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真备课,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也知道要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备课却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更有少数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突击抄写别人的教案,不能做到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也没能深挖教材和超越教材,更没能预想到在课堂上有可能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随机应变而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因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建高效课堂学习心得 开学以来,点军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创建高效课堂的学习。“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理念。课堂是一个舞台,人人自由,充分展示自我,我成功、我快乐。教师起引领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高效课堂的实质应重点专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
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回顾创建高效课堂的学习,结合我校的课堂教学,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一、教师以人为本,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尽管并不完全是老师“满堂灌”,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听。这样就大大地助长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讲,大胆地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动”中学。我们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为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新课改的目的!
二、让赏识教育推动课堂的有效高效发展
课堂上鼓励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尽量给更多的孩子以表现的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和学困生,为此课堂上,教师并没限制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家可以主动争取发言,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的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热情,有了热情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我觉得今后我们的课堂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使师生产生共鸣。今后在课堂上,注意到用自己真诚的心,亲切的教态来组织课堂,来感染每一位同学,并且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教师精心备课,使学生们的课堂真正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老师真正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教师的精心备课准备,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回想课堂,有时学生动起来了,大多数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不是内涵的真正变化。我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不搞形式,精心备课,让学生们的潜能在课堂上超常的释放出来,让学生们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的灵感生发出来,课堂精彩起来!
第三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
有幸聆听了张静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感触颇多。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认识,就是语文课应该姓语,有语文味。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料的运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展开。所以,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高效的。
对张老师这节课,我就从这两点来说一说。
首先这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综观整节课,张老师让“读”贯穿始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直观的画面,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领悟,品味,心灵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通过朗读把大龙虾,海参,海龟等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抓住本课语句优美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背诵,丰富了语言积累。无论是读,品,写,背,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其次张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生成自然,教学重难点突出,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重难点,搭建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我们知道“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张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导致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难点、又陶冶了情操。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感知其形象;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形态各异的雨儿,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以及海滩上的鸟,由形象的画面理解再度升华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感悟、欣赏能力。
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海滩、海岛放手让学生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领略海底风光这一部分,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物产,去欣赏,去体会,也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整个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第4段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实际上就渗透了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训练。又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张老师在教学“各种各样”这个词时,就渗透了这种方法的训练。她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带领学生联系第2句话,把抽象的词形象化,把内在的外化。看似平淡之处,实际体现
了老师的匠心独运。
三、正确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感悟和体验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其中课文对海底的描写最具体,海滩、海岛的描写则较简略。正是这一原因,张老师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描写海底的这一段。课的一开始,老师让学生在美丽的课件中,进入海底,跟文本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而后,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读书,自由取景,自由感悟。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描写鱼多,鱼好看的句子的同时,如果进行“有的 有的 有的”的句式训练,会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还有:张老师在教学珊瑚时,图片展示,创设了情境,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海底,这时如果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珊瑚还像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像扇子,像树,像圆球,等等,适时的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既感知文本,又跳出了画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
李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一、以读为本
综观整节课,符老师让“读”贯穿始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直观的画面,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领悟,品味,心灵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通过朗读把大龙虾,海参,海龟等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抓住本课语句优美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背诵,丰富了语言积累。无论是读,品,写,背,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搭建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我们知道“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符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导致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难点、又陶冶了情操。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感知其形象;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形态各异的雨儿,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以及海滩上的鸟,由形象的画面理解再度升华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感悟、欣赏能力。
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海滩、海岛放手让学生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领略海底风光这一部分,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物产,去欣赏,去体会,也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整个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第4段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这段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实际上就渗透了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训练。又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符老师在教学“各种各样”这个词时,就渗透了这种方法的训练。她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带领学生联系第2句话,把抽象的词形象化,把内在的外化。看似平淡之处,实际体现了老师的匠心独运。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描写鱼多,鱼好看的句子的同时,如果进行“有的 有的 有的”的句式训练,会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还有:符老师在教学珊瑚时,图片展示,创设了情境,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海底,这时如果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珊瑚还像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像扇子,像树,像圆球,等等,适时的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既感知文本,又跳出了画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
第四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
李老师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篇幅较长,李老师有选择、有重点地节选了海水和海底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李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
李老师虽然很年轻,执教时间也并不是很长,不过给我感觉上课不拘谨,很自然。特别是导入时的语言优美,再配合以阳光的微笑,极具亲和力。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你还对西沙群岛有哪些了解?”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老师,李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进行耐心引导,使学生找到了那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巧用多媒体,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针对此点,李老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从学生的一声声惊声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出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李老师又出示祖国地图,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找一找,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接着此举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再如对珊瑚、海参、大龙虾,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此,李老师她都用多媒体给予直观展示,让学生恍若置身海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章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4、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李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到处都是”、“威武”这几个词,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确美丽,海参的确懒洋洋,大龙虾的确威武。
5、美术与语文的完美结合
我想本课最为有新意的莫过于李老师讲美术与语文结合进行教学。李老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让学生画了海底世界。在讲第四自然段之前她选了几名学生代表拿出自己的作品先介绍一下,再进行课文。这一环节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描写鱼多,鱼好看的句子的同时,如果进行“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或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地写一段话,都会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学生介绍图画作品的时间太过冗长,挤掉了宝贵的读书时间。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以上只是纯属个人一家之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听了杨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二课时,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听课后的感受。
杨老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散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杨老师是在学生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词,能把课文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我觉得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1、教学思路清晰。本节课构建了“导、学、析、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握住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抓住了课文“从海面写到海底,又从海底写到海滩,再从海滩写到海岛”这条线,课堂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授课井然有序,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
2、利用多媒体资源搭建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我们知道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杨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但是三年级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导致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杨老师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把语言文字变成了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们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陶冶了情操。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感知其形象;接着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点展现各种颜色的海水,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体会到海水确实是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在教学海底千奇百怪的,数量之多的鱼儿时,学生边欣赏海底的鱼边听课件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恍若置身海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以前对西沙群岛模糊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心中也油然升起了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总之,杨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学生不仅感受出西沙群岛确实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杨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围绕第一个学习目标,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时,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优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班交流时,学生从通过重点的词语、句子中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在析目标2时,老师说:“请你当小导游,把你最喜欢的西沙群岛的那个地方介绍给同学或老师听。”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的机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杨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整个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把口语交际融入到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外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杨老师的这节课上,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西沙群岛的某个地方介绍给同学听、介绍给老师听。这样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能做到文明、有礼貌,也促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增进了情感体验,学生还能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会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敬重专家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6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1雷女林老师上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二课时。这一课,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雷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课。以词句训练为基础,以“读”为教学主线,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教学过后,我们发现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阅读训练扎实有效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通过“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中找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词语。比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描写鱼多,鱼美的优美……句子的同时,进行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子训练,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谴词造句的艺术。
二、运用媒体开放教学时空
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雷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感知其形象;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形态各异的鱼儿,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以及海滩上的鸟。由形象的画面理解再度升华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始自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三、创设情境拓展教学
雷老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得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学鱼时,雷老师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文的理解,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想说的话,既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珊瑚时,图片展示,创设了情境,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海底,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珊瑚还像什么,学生说像扇子,像树,像圆球,等等。既感知文本,又跳出画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同时,运用恰当的拓展安排,让获得了感知,并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
雷老师的这堂课还有很多闪光点,如词句教学方法多样、思想教育不着痕迹等。当然,本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学时间不够,那我们就要从教学过程中去寻找,大家不难发现,雷老师在教学描写鱼的句子时,多处重复教学,教学环节不够清晰,应重点抓住鱼的“多”和“好看”而展开有目地引导。如果这一环节重新加以调整,会挤出大量时间的,把这些时间利用到最后写话中去,相信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2大家好!听了胡老师的这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收获颇为“富饶”。胡老师的这堂课,是一节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课。以句式引领,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定格课文的重点段落,定格课文的重点、难点词句训练抓读抓写。教学过程中辅以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教学过后,发现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教学思路清晰。
本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描写细致,特点突出。胡老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的教学方式处理文本。教学目标明确,重点抓读,读好“懒洋洋的海参”、“样子威武的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抓词语理解“富饶”、“各种各样”、“懒洋洋地蠕动”、“威武”等;抓写法,模仿描写“海底各种各样鱼”一段,仿写:“鱼成群结队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xx;有的xx;有的xx。抓写字,写好“懒”、“威武”。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紧紧抓住开放性的句式感悟文本,紧紧抓住词语品味语言、紧紧抓住写法,体会表达之美,运用之美,紧紧抓住写字,体现低年级教学的特点。
二、教学呈现的方式新颖、有序。
语文是属于较为感性的学科,有些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东西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教学本节课时胡老师很注重兴趣的培养,导入课题时,胡老师先出示“西沙群岛”一词,问:西沙群岛在哪儿?然后出示电子地图,通过地图把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交代清楚。再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西沙群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自由谈印象中,从而引出了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在讲读课文中,胡老师用开放式的句式:西沙群岛的有。通过默读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反馈,老师板贴,使课文主要内容清晰明朗。然后,利用句式:西沙群岛的有的。定格珊瑚、大龙虾、海参、贝壳、海龟、鱼等对文本进行细读,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加深理解。最后结合图片,模仿“鱼”的片段进行仿写。每一个环节注重开放性句式的引领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呈现新颖、有序,做到环环相扣。
三、方法多样细细品味语言。
胡老师引领学生感悟“海参懒洋洋地蠕动着”一句。先是出示课件图片,问:为什么出来这样慢呀?然后体会“懒洋洋”,你们什么时候会觉得懒洋洋的?进而理解“蠕动”,像什么动物会“蠕动”?学生例举了“蜗牛”、“乌龟”、“蚯蚓”、“虫子”等,然后胡老师还要求学生利用动作演示。在感悟“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一句时,胡老师抓住“威武”一词,读、想、说、写,使学生对“威武”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读写结合,训练有效。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通过“西沙群岛,是个的地方。”和“西沙群岛的有。”等问题,引导学生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积累。同时每一次的读都具有不同的层次性、目的性,比如在指导学生感悟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是引领学生概括课题;那么“西沙群岛的有。”又是引领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西沙群岛的有的。又是定格研读段落或是句子。海底的鱼有各种各样的,胡老师胡老师采用了读、说、写结合,既感悟了表达之美,又领悟了运用之美。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我国领土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附近还有许许多多的岛屿,现在正面临着“南海纷争”,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可以课外拓展,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2、介绍“海底有各种各样的鱼”这一段,如果引导学生画一画,选了几名学生来对每种鱼的样子来展示一下,从图画上也反映了作者写作的手法,效果会更好。
3、写字指导时“止戈为武”说法有误,应该改为“止弋为武”。
以上只是纯属个人一家之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3《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同时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听了陈银川老师的这一刻,受益匪浅,课很精彩。现在我就评一评《可爱的西沙群岛》这节课。
陈银川老师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篇幅较长,老师有选择、有重点地节选了海水和海底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生字词,会写“威武”一词。
2、抓住词语体会西沙群岛海底和海水的美丽富饶。
3、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顺利的完成。
陈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
陈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上是课上不拘谨,很自然。特别是导入时的语言优美,再配合以阳光的微笑,极具亲和力。”
2、巧用多媒体,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针对此点,陈老师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知道南海,西沙群岛,它是我国的南大门会和海防前哨。从学生的一声声惊声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出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接着此举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再如对珊瑚、海参、大龙虾,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此,陈老师她都用多媒体给予直观展示,让学生恍若置身海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阅读训练 扎实有效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通过“思考: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在海底你都看到了什么”
等问题,引导学生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词语。比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描写鱼多,鱼美的优美……句子的同时,进行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子训练,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谴词造句的艺术。
4、注重抓重点词品读课文
承诺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抓住了“各种各样”、“懒洋洋”、“到处都是”、“威武”这几个词,通过图片展示和动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珊瑚的确美丽,海参的确懒洋洋,大龙虾的确威武。然后说出排比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排比句的美。
总的来说,陈老师这节课,做到了有效的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教学的理念,教师的基本功,白板辅助教学、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都做到了扎扎实实,不走过场、真正的让语
文课堂的教学省力有效。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4《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
贺老师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由于篇幅较长,贺老师有选择、有重点地节选了海水和海底作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贺老师的这堂课,有这么几大亮点: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有亲和力
贺老师虽然很年轻,执教时间也并不是很长,不过给我感觉上课不拘谨,很自然。特别是导入时的.语言优美,再配合以阳光的微笑,极具亲和力。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你还对西沙群岛有哪些了解?”学生并没有按预设回答老师,贺老师并不是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进行耐心引导,使学生找到了那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巧用多媒体,让文本离学生不再遥远
西沙群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神秘、极模糊、极遥远的地方。学生连它所在何处都不得而知。针对此点,贺老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从学生的一声声惊声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出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贺老师又出示祖国地图,让学生去寻找西沙群岛的所在位置。这样通过看一看,找一找,不仅填补了学生的这一知识盲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接着此举为后面的研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再如对珊瑚、海参、大龙虾,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此,贺老师她都用多媒体给予直观展示,让学生恍若置身海底,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主动学习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并掌握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检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自我探究学习语文的愿望,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地得到优化。在贺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大部分的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比如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品读第3自然段时,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好好读一读,这看上去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尽显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就会形成于贺老师的潜移默化之中。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商榷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描写鱼多,鱼好看的句子的同时,如果进行“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会更好。在最后的写作练习中,如果教师再多加引导,让学生会更明确的表达出来。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以上只是纯属个人一家之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5今天有幸聆听了徐老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我的收获也颇为“富饶”。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是按总分总的顺序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文中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本文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一是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首尾呼应;二是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徐老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制订了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且这些教学目标体现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堂精彩而又高效的语文,整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综观整节课,徐老师让“读”贯穿始终,营造了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老师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直观的画面,创设情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整体感知部分由大声自由读,开火车读,个别读,同桌互读,默读;在精读部分有根据色彩的变化带着节奏读,看图感悟读,表演读,配乐读,更有创设情境“找招聘启事”分角色读,总而言之,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领悟,品味,心灵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通过朗读把珊瑚、海参、大龙虾等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抓住本课词句优美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背诵,丰富了语言积累。无论是读,品,说,背,都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搭建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我们知道“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徐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刺激。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导致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的美丽活动的图象,声音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了孩子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突破了教学难点、又陶冶了情操。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接触文本,感知其形象;再运用多媒体教学图片,重点展现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由形象的画面理解再度升华到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始至终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创设情境拓展教学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得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在教学“海水”时,图片展示,创设了情境,似乎就是把学生带到了西沙群岛,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海水是……,并想象还会有哪些颜色,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珊瑚”时,图片展示,创设了情境,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海底,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珊瑚还像什么,学生说像毛绒球,像向日葵等。这样学生既感知了文本,又跳出了画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同时,运用恰当的拓展安排,让学生得到了感知,并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
徐老师的这堂课还有很多闪光点,如词语教学方法多样,及时积累好词佳句,评价语幽默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以后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富饶的西沙群岛》评课稿6今天上午听了我师父王志敏老师讲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我们俩师徒课讲得同一课,但是课堂效果却有所不同。
王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她在明确了目标之后直奔主题,将这课的教学重点设定在第二三四段,教学重点十分突出。学习到描写鱼种类多的句子时,她并没有让学生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图片以及描写鱼特点的词语,让学生有了感性认知,然后在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实际训练。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写法。
课堂上,王老师也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尤其在第3自然段时,她请一位女同学来读描写珊瑚的句子,学生虽然读下来了但是感情不到位。王老师对她进行了朗读指导,抓住珊瑚的特点,读出珊瑚的美。她又找了其他同学站起来读,掌握要领以后,孩子们读的一次比一次进步。特别是男生淳朴厚实的声音读出了大龙虾的威武。
在学习第六段时,王老师重点讲了一句话概括段意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写作的提升。
听完这节课,我深刻的感悟到语文教学不像教文言文那样,逐词逐句的理解,把握整体,完整的感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图文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加以写作方法并且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存在,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我最应该注意的地方,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次听课收获颇丰,我会将我学到的用到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争取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