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总结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文断句又叫“断句读”。给文言文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一种题型。
【典型例题】
1.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方法指导】此题可根据修辞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强者绥之以德”和“弱者抚之以仁”是对偶句,应分别在“强者”和“弱者”前断开,在“仁”字后断开。“恣”是一个动词,作谓语,“所安”作“恣”的宾语,应在“安”字后边断开。所以该题的断句为: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方法指导】“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开。“刑”和“刑”是两个相同词语连用,第一个“刑”是名词,作动词“施”的宾语,意思是“刑罚”,第二个“刑”是动词,意思是“处刑”,“刑刑”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应当从中间断开。“傅公子虔”是名词,作“刑”的宾语,应在“傅公子虔”后断开。“黥”,名词作动词,“师公孙贾”作“黥”的宾语,“黥其师公孙贾”不能断开。所以此题的断句为: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应考虑这些字的后面点断。
2.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一般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3.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可在其前后断句。
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例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散。
4.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例如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者宾语,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若名词、代词作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5.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往往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6.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语段。请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有 大 略 者 不 问 其 短 有 厚 德 者 不 非 小 疵 家 给 人 足 囹 圄 空 虚。
2.阅读下面语段,请用“/”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五处)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西汉·刘向《新序·刺奢》)
桀 纣 之 亡 也 遇 汤 武 今 天 下 尽 桀 也 而 君 纣 也 桀 纣 并 世 焉 能 相亡? 桀为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君。被商汤灭 纣王为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被周武王灭。
3.请用“/”给下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③而已矣!益④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⑤。君曰:“客有于此⑥。”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⑦,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②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③三言:三个字。④益:增加。⑤反走:撒腿就跑;⑥有于此:留于此。⑦止:捕获。
失 齐 虽 隆 薛 之 城 到 于 天 犹 无 益 也 君 曰 善 乃 辍 城 薛。
提示:
1.句译:对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追究他的短处;对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不责备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句译:桀王纣王灭亡了.遇到汤帝、武帝,现在的天下是属于桀王吗?还是纣王?如果是桀王和纣王一起称雄哪会相互征战呢?可是已经什么都没有了.3.句译: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
文言文的节奏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停顿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言文的节奏,必须先分清断句和停顿的概念。
一、文言断句
1.断句和句读的概念
所谓文言断句,就是指给文言文划分句读(读,音为dòu相当于给文言文加标点)。
那么,什么又是句读呢?所谓句,是指古文中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句话,一般用句号表示;所谓读,是指句子中的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一般用逗号、顿号表示。根据句读给文言文划分节奏就叫做断句。
2.怎样断句(或划分句读)
断句是必须要根据语意来完成的,因此,读懂文意是给文言文正确断句的前提。至于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看学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程度了,这包括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的学习积累,还有文言语感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关于句读分不清而引起麻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小伙子,二十好几了还没有娶上媳妇,于是他就托媒婆帮忙。媒婆帮他物色了一个女孩子,小伙子问媒婆未来的媳妇长相如何。媒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写了一行字给他——一头青丝没有麻子。小伙子一看,心想:“一头青丝,没有麻子。肯定很好啦!”于是就答应下来。等到迎娶新娘后,小伙子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却傻了眼——新娘是个秃子,而且满脸麻子。原来,媒婆那句话意思是说:“一头青丝没有,麻子。”
二、文言停顿
1.什么是文言停顿
所谓文言停顿,就是指朗读文言文时的节奏。它包括句间停顿和句内停顿。句间停顿就是按照句读来读,以标点符号为标志;句内停顿就是根据句子间的内在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意关系等)来划分语气停顿。
2.怎样划分文言停顿
划分文言停顿(句内停顿),一般要从句子语法结构和语意关系来进行。(1)从句子语法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①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如:
例
一、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地”(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千里”(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受蒙蔽)是动词谓语,“甚”(严重)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
二、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②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
三、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
再如下例b就与例三的C句一样,a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
四、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b.僧 富 者 不 能 至 而 贫 者 至 焉
②在现代为一个词,但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组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③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若、夫、乃、若夫、至若等)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④表示完整语意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割裂开了)。
例
五、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
六、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
七、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这里A项意思是“到了日中”,“日中”是中午的意思,不能分开;B项不是“子骂父”而是“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应在“子”后停顿才对;C项“下车”与“拉他”两个动作间的停顿,对了;D项是“老朋友到日暮还没有来”,“至暮”不能分开来,这项为错。
例
八、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⑤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例
九、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a.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 b.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这里a项的意思是为了突出强调“虽千里”(即使千里),“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敢换,何况才五百里”,所以应在“千里”后停顿才对;b项意思是“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秦王为了威吓唐雎,用“天子之怒”来直接吓唬,那种气势、那种语气可想而知。所以在“公”后停顿一下,“闻”后停顿一下,才能突出强调秦王那种骄横。
例
十、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断句和停顿的基本知识,我们要在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在学习和应试中灵活运用。需要指出的是:遇见考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必须要明确区分,是要求断句(划分句读)还是要求停顿(句内朗读停顿)。如果一个句子还没有加过标点,基本上就是要求去划分句读;如果句子已经加好了标点,那么基本上是要求划分句内朗读时的停顿。如:
例
十一、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很明显,这个句子还没有划分句读,并且题目要求也说得很明白——断句,因此,对这个句子是要划分句读,根据句意应该这样断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例
十二、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秦 王 坚 自 河 东 还
这个句子就是要划分句内朗读停顿的,主语是“秦王坚”(秦世祖苻坚),谓语是“自河东还”,因此应该这样停顿,“秦王坚/自河东还”。
停顿小技巧:
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等。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如:当/先主/屯新野。
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6.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文言文专题训练(划分句子的停顿)每句最多不超过三处)
1、可一战
2、再而衰,三而竭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9、且焉置土石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2、今天下三分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案)
①可/以/一战
②再/而衰,三/而竭
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⑤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⑧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⑨且/焉置/土石
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2、今/天下/三分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俗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介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行道一人/见/而守之
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
(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故/君子有不战。(《曹刿论战》)(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7)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可停顿。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陋室/铭。爱莲/说。出师/表。(铭、说、表均为古代文体)再次:古诗词曲中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规律。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
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则大多数为每句两个节拍,而七言诗则多为三个节拍。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句,就会这样划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总结
文言文教学
?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能力,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把这些知识理解消化后,进行梳理整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库中,要用时能迅速地跳出来。刚才在上课的时候,我已经跟学生们说了,高一到高三,我们已经学了40篇文言文,表面上高考考的是阅读课外文段的能力,实际上所有的考点、知识点均来自课内,复习时,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扶着学生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迁移到课外,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我是这样做的:高三语文早读,一半时间读基础知识以及摘抄、剪贴的课外好文章,一半时间读文言文,让学生对课内已学过的古文有相当的熟练程度,这样我在带着他们编知识网、举例时,他们才会快速地理解,自信十足。其实,在高一高二讲解这些课内的文言文时我就十分注意梳理。比如,“之”常见三种词性,七种意义,出现一种讲一种,出现第二种,我又编入知识网,同时复习第一种,像滚雪球一样,等到第七种出现时,有的已经复习七遍了。在初步形成“之”这个虚词的知识框架时,我举例时特别注意两点:
1、例子全学过,复习时也是固定的例子。因为固定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这次这个例子,下次又是那个例子。
2、例子要典型。因为虚词每项的第二句来自课内,老师们可以凭自己的经验举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例子,以及容易误解的例子。比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的“之”易误解为“这”,而实际上应解为“我”。??? 在梳理时要注意的第二点是:不要过于繁杂。一个“以”字,古汉语词典中关于它的用法有好几页,讲太多条学生理解不了,记不住,或者互相混淆,等于没讲。老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梳理那些常见、常考的几种。特别容易混淆的要重点点出来辨析。??? 第三:不断重复。这一点老师要有耐心,哪怕这篇短文中不设题考这个实词,这个虚词,这个句式,一旦碰到,也要以此为蓝本复习一遍。先回顾这个词已经讲过的常见用法、意义,再让学生结合此时的语境来辨析,老师适当引导他们在猜读时如何利用语境,形成一种有足够思维机智参与的活的动态的课堂。晚上做一篇,第二天课堂上讲,学生发现你举的例子全是课内,自然能引发他们早上读文言文的动力。表面上看一节课只讲一篇古文,似乎很低效,可是我认为就得分率而言是很高效的。这样复习15篇左右之后,学生的知识网基本可以编成,一旦编成,隔三五天再巩固一下。??? 在实践中,我很关注这样做的效果。几年来,包括高三大大小小六七十次考试,每一次文言文这四题,电脑打出的得分率,我带的班都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同学最害怕且经常出错的第二题虚词。而且得分比较稳定,特别到高三的后阶段,不大会出现这篇古文有感觉全对,下一篇没感觉错三个的情况。这种稳定的发挥应该也正是我们编知识网的意义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
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阳春三月,观音山下一片郁郁葱葱,火红的杜鹃花燃烧一般点缀在优美宁静的校园中。在这和煦的春风中,3月18日,我们迎来了我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万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精彩的文言文教学课,在高三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如何高效的掌握解答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更是当务之急。万老师通过环节紧凑的课堂设计,灵活而吸引人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跟随老师的引导更好地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解题思路。整堂课教学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教学效率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很容易犯的错就在于就文本而论文本,并且对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集中在文言字词的串讲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而由于课时的局限,往往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文言学习枯燥而无味。而今天万老师的课堂却一扫往日文言枯燥之风,尽管只是一篇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她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文本的阅读体会来引导学生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古人形象,从而使得本来枯燥的习题课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文言文的内容往往立足于某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必然有其时代的印迹,在课堂教学中,万老师将文本和时代风行结合在一起,或者进行跨时代的延伸,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新的时空结合,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平行联系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本节课中,《宋史》中范雍的“为民请命、直言正直、好谋而少成”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万老师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鲜活灵动了起来,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运用文言文的知识点解决了一篇习题,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体会到了古人的高风亮节以及古人的可爱之处,这样势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消减对文言文的压力感。
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结束后,万老师还非常热情的与我校语文科组的老师进行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研讨》。万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积累的各种案例,耐心而细致的讲授了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心得与经验,让我们八中的语文人受益匪浅。
万老师认为,高一高二的阶段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在高一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几位重要作家,印发人物专题。将美文中的材料转变为作文的素材。印发文辞兼美的文章,侧重于文学性,引导学生品赏语言,刷新语言,积累语言。美文阅读只是局限于文,对于很多尝到阅读甜头的同学,引出了阅读兴趣的同学,更要适时地推荐他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高二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读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老师利用周一的美文课来引领,和同学们共读、共赏,主要是为了打开他们思考问题的视野,掘进思索问题的深度。
细心的万老师还列举了她为自己班上的同学推荐和共读的书目:熊培云的《理想国》《这个社会会好吗》《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周濂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等等。
万老师还特别的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和训练。因为人云亦云的词语,会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僵化,在表达时图省事没有追求鲜活语言的意识,久之,当然思想一贫如洗,语言越发贫乏,作文也难以获得高分。
时间在不知不觉的流逝着,而我们八中语文人还沉浸在万老师精彩的讲座中。这次市教研室举办的学科带头人的送课活动,给我校语文科组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春风,愿这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语文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
第三篇: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总结
文言文的讲解顺序
1、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问题)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正音、正形、断句)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知识储存卡)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文言意识)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读可分为:
1、分小组阅读
2、分角色朗读
3、带感情的读
4、默读
5、自由朗读
6、同桌互读
7、带着问题读
2、译
重要的翻译点
1、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高考题)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例① 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2、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高考题)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③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3、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4、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③日饮食得无衰手!(《触龙说赵太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
掌握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译的方法: 1工具书翻译讨论 ○2老师明确,自己找。○(知识储存卡)3讨论,自主合作探究 ○4逐字逐句.○5小组竞争提问 ○6作业,三步译 ○
3、品
(1)记叙文
A、梳理情节(起因、经过、结果)B、分析人物形象
a 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b 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品质 c 语言特色(游说方法)C、思想情感,意义,内涵(2)散文
A、景
a 景的特点
b 写作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B、情
a 明显的情感=====明确景的特点,学生自己找 b 隐晦=====结合背景 C、艺术手法
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 ○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 ○
比喻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 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象征等。
3、表现手法 ○
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3)议论文
A 抓中心论点 B 明确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总分总 分总 总分
C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摆事实):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事实要写得概括简明,根据阐明观点的需要,往往只要突出事实的某一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②道理论证
也叫引用论证(讲道理):用自己从生活中悟出来的哲理或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引用导师、先贤和名人的有关论述,一定要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可有错漏,更不能断章取义。
③对比论证
(作比较)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④比喻论证
(打比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
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
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
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D、论证方法有哪些作用?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因果论证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何因就有何果。E、何种游说方法
F、传达出何种主旨、思想
4、移
A 升华----情感、意义 B艺术手法对比分析比较 C拓展积累
5、背
A 梳理线索
B 背诵关键段落(押韵)C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知识储存卡)D竞赛背诵
第四篇: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赵威后问齐使》 选自《战国策.齐策》
对话体议论文。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严厉电大批驳了齐国使臣的“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全文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文章采取驳论方式,一问到底,在问答中立论,观点鲜明。1.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发:打开 .2.岁亦恙耶? 岁:年成 .3.苟无民,何以有君?苟:如果 .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故:通“顾”,反而之意; 通“胡”,哪有,难道 .5.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恙:忧患 ...翻译句子
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
《寡人之于国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本文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日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采用连锁推理句式,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东河。凶:收成不好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 ..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头的一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 名词作动词 .谨痒序之教。
谨:谨慎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再三教导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
涂:路途
发:开仓放粮以救人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收成斯:这样 ..解释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2)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3)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秋水》 选自《庄子 秋水》 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本文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运用大量比喻说明 抽象的道理的(类比论证)论证方法。
解释加点字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水边
辩:通“辨”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仰望 ..拘于虚也。虚:局限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夸耀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尽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像 .解释句子 1)东面而视。
面朝东边看。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过上百种道理,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啊。3)无非至于自制们则殆矣。
如果我没有到您这里来就危险了。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我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知识,轻视伯夷的节义。6)不是稊米之在大仓乎?
不就像小米在大仓中一样吗?
《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本文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本文利用正反并论,厉害对举的说理方法。采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
重点在“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解释加点字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来:招来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治强:治理富强 ..强公室。杜私门。
杜:杜绝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所以:如果
说:通“悦” 此非所以夸海内、治诸侯之术也。
所以:用它来„„的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 欧阳修
本文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使用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解释加点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谴从事以一牢老告庙。
告:告诉于 .请其矢,盛以锦囊。
请:取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系:捆
组:丝编的绳索
函:木匣 ...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
莫:没有谁 ..解释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有柔中寓刚的语言特点。
解释加点字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聒:声音嘈杂
见:初 ..重念蒙君实视厚。
视遇:看待 .遇.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实行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排除
壬: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胥:副词 相与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恩惠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 做动词 .解释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3)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5)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弟子“言志”的一段话,本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解释句子 1)居则曰:不吾知也!(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4)异乎三子者之撰。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
《郑伯克段于鄢》 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本文讲述了: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有重归于好。解释加点字
亟(qì)请于武公。
亟:屡次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bì)避免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无庸,将自及“用”
及:遭殃 ..。
庸:大叔完聚,缮,具卒乘(shèng)。
...甲兵...完聚:修葺
缮:修理
兵:武器
具:准备
乘:车乘,指战车 公伐诸鄢(yān)。
诸:“之于” .请以遗之。遗:增加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挖
隧:挖成隧道
其: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影响 .解释句子 1)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
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2)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3)不如早为之所。
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4)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5)君将若之何?
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6)公赐之食,食舍肉。
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7)其实之谓乎?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
本文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
解释加点字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用:以,因为
为:担任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负:靠着
数:屡次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陈:通“阵”,摆开阵势 .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所:大约,左右 .胡虏易与耳。与:对付 .急诣部,如书!
诣:往,到„„去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横渡 .解释句子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2)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
3)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4)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5)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祭十二郎文》 唐 韩愈
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本文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解释加点字 吾去汴州。去:离开 .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成长立业 ..然后惟其所愿。然后:这样之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无意:没有心思 ..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虽然:即使这样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以”,表示时间的界限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 .解释句子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段太尉逸事状》 唐 柳宗元
本文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解释加点字
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 ..一夕自恨死。
恨:羞愧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货:货物,本文指贿赂 .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
戢:管束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xùn):通“逊”,委婉 .其故封识具存。
识:标记 .太尉为人姁姁..。
姁(xǔ)姁:和好的样子
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出入:不外乎
..解释句子 1)尚不愧奴隶耶。
尚且面对奴仆,你就不感到羞愧吗 2)无伤也
没有什么妨碍 3)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敢把这篇文章私下交给您,谨记 4)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5)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
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 6)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
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北宋 苏轼
文与可 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潼县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他特别擅长画竹子,有“墨竹大师”之称。他说:“我只不过把心中的竹子画出来罢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本文包含成语: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解释加点字 与可没于陈州:
没,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
少,通“稍”,稍微
.而节叶具焉:
具,通“俱”,俱全 .初不自贵重。
贵重:看重 ..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成 .发函得诗。
发:打开 .以书遗余曰。
遗:赠送 .吾将以为袜。
以为:把„„当作 ..解释句子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6)袜材当萃于子矣。
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
7)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第五篇:语文文言文总结
第四册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 阖通“合”,全 7.昂其直 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 裁通“才” 9.翼日进宰 翼通“翌”,第二天
10.飨德怀恩 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 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 斯:则,就 4时则不至 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 恶:何
7属而和者 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 信:确实 9.靡计不施 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虽:即使 啻:止
12.未几、斯须 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 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 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 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 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图谋 5.而控于地 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 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 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凭借 9.下迨蔀屋 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 衢:大路
11.栉比如鳞 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 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 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 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识:记着 16.居为奇货 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
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 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 诣:到„„去 20.唇吻翕辟 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 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 被:遭受
23.气息 然 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 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 造:到
26.则虫集冠 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 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 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 贴:抵押 31.疾逸道左 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 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34.吾君方幸玄珠阁 幸:驾临 35.坐贻聋瞽 瞽: 瞎子 36.远罹构害 罹:遭受 37.项掣金锁 掣:拴 38.不遑辞候 遑 :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宥 :宽恕 40.君怃然曰
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 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 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 岁:名词作状,每年 4.笼归 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 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
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 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 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 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2.焚拜如前人。3.掭以草尖。4.既而得其尸于井。5.覆之以掌。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2.折藏之,归以示成。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2.之二虫又何知!3.彼且奚适也?4.其自视也。5.彼且恶乎待哉?6.子何苦而自辱如是?7.是何可否之谓乎?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第五册(仅重点语句)一:文言虚词 之:
1.蜀道之难,主谓之间,取独立 2.六龙回日之高标,结构助词,的 3.舍之,代词,代牛
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7.君子之于禽兽也,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之间,起强调宾语的作用,表衬音无意 8.予忖度之,代词,代别人的想法 9.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1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道者,衬音无意 11.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的标志 12.故王之不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立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后衬音无意 14.寡人非好古人之乐也,结构助词,的 15.王之好乐甚,主谓之间 16.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1)衬音无意(2)动词,到 17.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又顾而之他,均为动词 18.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代妻子知道真相这件事
19.惟弈秋之为听,此处“之”与“为”结合代表“是”字,句子即成为“惟弈秋是听”的宾语前置句,“之为”共同作宾前标志 而,以:
1.保民而王,连词,表修饰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连词,表修饰 3.若无罪而就死地,连词,表转折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养也,连词,表因果 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介原因 6.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用,拿 7.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
8.举疾首蹙额而相告,连词,表修饰
9.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连词,表修饰 10.而未有显者来,连词,表转折 11.所仰望而终身也,连词,表并列
12.思援弓缴而射之,连词,表目的,来 二,特殊句式
1.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
2.臣未之闻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3.莫之能御也,同上
4.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状语后置
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以是,介词宾语前置 8.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表解说的判断句 9.有复于王者曰,状语后置
10.然则一羽之不举,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1.构怨于诸侯,吾何快于是:状语后置 12.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包括后四句),状语后置 13.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14.未之有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5.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 16.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
17.而良人未之知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8.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相当于“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六册(仅重点语句)
1.教以慎于接物,即:以于接物慎教,双重状语后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3.拘于羑里,被动句
4.安在其不辱也,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动词作被动,被拘禁;而,连词表因果,因而
6.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状语后置,即:近于无能之辞自托。于,介词,在。近来我在无用的言辞上寄托自己的心愿。(“自托”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托自)7.曼辞以自饰,即以曼辞自饰,介词宾语前置。用美好的言辞粉饰自己。(“自饰”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饰自)8.廉颇者,赵人也。典型的判断句。
9.以勇气闻于诸侯,以,介词,凭;句式,状语后置,即:以勇气于诸侯闻,凭着勇气在诸侯各国闻名。
10.谁可使者,即:可使者谁,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重;以,同而,连词表修饰
12.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以,副词,表时间、方位、数量的限制,如:从此以后,四海以内,除此以外,三千以上等。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的固定结构;而,连词表因果 14.公之视将军孰与秦王,之,主谓之间;孰与秦王,即:与秦王孰„„表比较 1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介词,介对象,经由„,通过„
1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皆是状语后置句,明,形作动,明白,通晓。
17.平伐其功:其,代词,代他,指屈原,译为:屈原夸耀他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1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是形容词作名词。三个“之”均为主谓之间。19.盖自怨生也,盖,句首发语词,引发后文的议论。20.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21.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2.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是表现得很透彻的”。23.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2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26.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而,连词表并列
27.公子从车骑,从,动作使动,使„„跟随,即带领。
2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用来„„的方法。者,句中表停顿。29.如姬之欲为公子死,之,主谓之间;为,介词,替。
30.北救赵而西却秦,北、西:名作状,向北、向西;而,连词,表并列 31.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即:不敢自于人比,不敢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32.公子亦自知也,即知自,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