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教师版)
备注:个别题目和答案不符合时候,请到本答案的最后答案查证。粤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册古文知识整理
以下句子中存在哪些文言现象?请加以分析。(附:文言现象有以下几种类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二、词性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8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取名;取表字。83.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买。8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坐辇车 8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8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8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下。8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砌上墙。90.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吃饭。9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9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
9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向上飞;落下来。94.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总结。9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摆酒。9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作歌。9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击鼓。
98.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9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10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游泳。102.过秦论:指出„„的过失。
10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集会结盟。10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10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水缸做(窗户),用草绳栓住(门枢)。10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107.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怪罪。108.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居„„之下。10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驻扎。110.沛公欲王关中:称王。111.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口。112.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1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敬酒。1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115.晞一营大噪,尽甲:穿上铠甲。
116.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致辞。117.杀一老卒,何甲也?:穿上铠甲。118.垂死,舆来庭中:抬。
11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用衣裳缠裹。120.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买。
121.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呈上这篇逸事状。1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舍。12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取名,命名。12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向上走。
12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清真相,说明真相。12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合乎法度;符合先王的制度。127.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侍奉。128.不义不暱,厚将崩:实行道义。129.段不弟,故不言弟:符合弟弟的道义。130.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挖隧道。
131.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赋诗。1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
(二)动词作名词
13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
13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13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到的景观。1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作名词
137.然于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值得高兴的事;值得悲伤的的事。1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孩子。13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14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顿。
141.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高峻的地势。142.是固圣益圣,愚益愚。圣明的人,愚笨的人。
14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明的人;愚笨的人。14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均解释为重要的地位。1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安逸的时候。
14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谗佞奸邪之人;奸邪之人。
147.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地位底下见识浅的人;聪明睿智的人。14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有才能的人;好的建议。149.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15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15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有才能的人。
152.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固塞鄙陋的意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53.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维护。154.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155.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尊重。15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157.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15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
159.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罪?引起**。16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161.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照明。16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弄错。
(五)名词作状语
163.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一天天地。16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在北面;朝向西面。16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面;向东面。16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在前面。
167.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亲手。16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16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地面上;在地下。
17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用席子;用包裹;用口袋。
17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南面;在西面;在东面;在北面。172.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彩一样;像响声一样;像影子一样。173.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17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
17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的礼节。17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17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17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像犬马一样的。17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亲手。
(六)使动用法
180.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使„„荣耀。
18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18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使„„摆满。18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184.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心。18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186.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187.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188.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使„„灭亡。189.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后退。
190.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19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使„„弱。19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19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19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19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19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 19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198.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19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200.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使„„破。20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使„„听到。
202.臣不用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使„„听到。203.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使„„陷入困境。204.庄公寤生,惊姜氏:使„„惊吓。
205.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使„„受辱。206.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使„„受到侮辱。
(七)意动用法
207.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以„„为友。
20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为老;以„„为幼。209.亦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2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
2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以„„为耻。2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乐。
(八)为动用法
214.三年不治,臣请死之:为„„而死。215.且勇者不必死节:为„„而死。
21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
(九)其他
21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统一。218.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变为一体。21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220.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2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两属。
三、特殊句式
(一)主谓倒装句
222.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223.你把东阿治理得太好了!
(二)宾语前置句
224.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时间过得很快,我好像要赶不上了,恐怕年岁不等待我。22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22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代英雄啊,可如今在哪里呢? 227.奚以知其然也? 怎么知道它这样呢?
228.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斥鷃讥笑它说:“它打算到哪里去呀?” 229.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总结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230.求!无乃尔是过与? 求,恐怕要责备你吧!231.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它?
23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不曾有过这样的事。23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234.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项王握着剑挺身跪起,问:“客人是干什么的?” 235.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236.项王曰:“沛公安在?” 项王问:“沛公在哪里?”
237.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做凶横的事将会引起变乱,扰乱天子的边地,罪名将会落在谁的身上? 238.汝将何以视天地? 你将怎么活在人世间? 239.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240.(颍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不然?”(颍考叔)回答说:“您担心什么呢?”
(三)定语后置句
24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242.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那些偷盗、贪婪、凶残、邪恶的邠州人,大都用贿赂的手段将名字混入军队的编制。
(四)判断句
24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24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24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246.妪,先大母婢也。
这位老奶奶,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247.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24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24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50.南冥者,天池也。南方的大海,是天然的大池。251.《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25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即使又把它晒干了,它也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253.东阿者,子之东阿也。东阿,是你的东阿了。
25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255.此天子气也。这是天子的云气呀。256.亚父者,范增也。亚父就是范增。
257.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258.段公,仁信大人也。段公,是有仁义讲信用的人。
259.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坟墓和他的弟子盖来守墓的房舍。260.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26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能够不深入地思考而谨慎地选择的缘故。262.制,巖邑也。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
(五)被动句 “为”“为所”结构
26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26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俘虏。26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我因替李陵辩护遭遇了这场灾祸,深深地被同乡耻笑。“见”字结构 266.渐见愁煎迫。渐渐地被忧愁煎熬逼迫。“于”字结构
267.不拘于时,学于余。不受当时风俗的拘束,向我学习。26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6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至于那些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了。“被”字结构
270.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 无被动词结构
27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久久地伫立,远远地望着,盼望着皇帝到来,被皇帝宠幸。272.戍卒叫,函谷举。
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273.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感叹这人的话,这晚才觉到被贬谪的感受。27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275.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276.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孙子被砍去膝盖骨,编著了《兵法》。状语后置句
277.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曾经跟穆、曹两位琵琶师学习弹琵琶。278.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279.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80.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8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82.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28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8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8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86.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8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8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8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90.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29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中山之君也 29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9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9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295.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296.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97.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29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99.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300.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301.公幸教以道,恩甚大 30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03.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304.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固定结构
305.孰与君少长? 306.无乃尔是过与?
四、古今异义词
307.便可白公姥,及时相相遣归(古义:偏义复词,婆婆。今义:公公和婆婆。)308.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没有拘束。)309.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310.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古义:偏义复词,劳作。今义:劳作和休息。)311.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义:偏义复词,兄长。今义:父亲和兄长。)312.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古义:偏义复词,母亲;兄长。今义:父亲和母亲;弟弟和兄长。)31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连接。今义:来往)314.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古义:亲事。今义:男女结婚的事情。)315.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一定。)316.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直到。今义:另提一事。)317.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18.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古义:遮蔽;今义:分开。)319.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古义:处处。今义:常常。)320.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于是写了。今义:表原因的连词。)321.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先前。今义:朝着前方。)322.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长。今义:排行第一。)
32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2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2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326.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2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普通人。今义:大众。)
32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教育的初级阶段。)32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他并。今义:表结果连词。)33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331.仓库少纳,便事左右(古义:身边的人。今义:方位名词。)33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最重要的。)33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34.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335.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男女结婚的事。)33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事故。今义:很。)33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33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建立。)
339.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报告申诉。今义:使别人知道。)34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谦言私爱,内心的真情。今义:小小的。)
34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342.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古义:横行无忌。今义:流氓一类的人。)343.处贱,无以拒也(古义:无法。今义:无从。)
34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345.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于这件事。今义:连词,表顺承。)
34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非同寻常。今义:很。)
34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48.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古义:大的都城;不超过。今义:大部分;仅仅。)349.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禀延(古义:直到。今义:另提一事。)
350.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古义:情意;诚挚恳切。今义:意志气概;勤劳踏实。)351.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古义:独自生存。今义:不和人来往。)
352.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353.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354.且勇者不必死节(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355.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努力奋斗。)35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非同寻常。今义:很。)
第二篇: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词“长”“短”,就要译为名词“长处”和“短处”。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虚词的注意点】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18个常见虚词】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61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4、“为”字主要的用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5、“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则”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所”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如: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8、“且”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二、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9、“莫”字主要的用法: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五纳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
二、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如:
10、“盖”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一、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11、“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地”。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四、“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如:(触龙曰)“„„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成然之。(《促织》)
“虽”字主要的用法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二、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12、复音虚词“虽然”字主要的用法: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3、“乃”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二、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三、“乃”有时还可作连词用,释为“如果”“至于”等。
14、“既”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可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二、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15、“即”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有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如: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一、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如:(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二、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6、“之”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7、“何”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且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18、“因”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鸿门宴》)
第三篇: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古诗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古文类
《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
《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
《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
历史类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小学六年级上册中的《伯牙绝弦》和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的《学弈》、《两小儿辩日》
第四篇:文言文知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河北邢台二中 方毅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
16、则、17者、18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 维 唯32已、33矣、34犹、35哉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
3>何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3>多么(参见P3)例释:①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附动词(通“呵”)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3.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
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
6>表呼告 今译为:啊 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论语》
7>表肯定 今译为:也 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
(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 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战国策》
(3)介词 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 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4.乃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2)副词 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
(3)连词 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
2>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 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4)助词无义不译 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尚书》
5.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
5>活用为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
(2)副词 1>表推测 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
(3)连词 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吕氏春秋》
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
(4)助词 1〉 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世家》
②何其毒也
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 今译为:有多么,非常
例释:①羊肉其鲜乎。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áng。《天下春秋》
6.且
(1)副词 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 今译为: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战国策》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 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几、近
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
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
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
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
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 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杜安世?胡捣练》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 用在句首同“夫”,不译。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
7.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记》
2>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如 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
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左传》
(3)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 乃、才 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
(4)附动词 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所
(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所+介+动,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
处所、工具、方法 „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因、对象。用来„的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
(2)附名词处所、位置 今译为:地方 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
(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例释:①从弟子女十人所。《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
9.为
(1)介词 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4>表被动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2)助词 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 例释: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3)连词 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
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战国策?楚策四》
(4)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做、作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
2>治、治理例释: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国语》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3>担任、充当例释: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
4>变为、变作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
6>算作、算是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公孙丑下》
7>叫做、称为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
8>是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
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
10>参与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11>认为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10.焉
(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今译为:它 例释: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表疑问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兼词 兼“于之”(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而没有时)
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3)助词 1>表语气 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2>a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
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例释: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也”前是名词,表判断)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2.以
(1)介词 1>表原因今译为:因为例释: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廉蔺列传》
2>表处所今译为:从、在、于例释: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3>表时间今译为:在„时候 例释: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报任安书》
4>表处置今译为:把、拿、用 例释: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②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表手段今译为:凭、凭着 例释:亚夫以中尉为太尉。《绛侯周勃世家》
6>表依据今译为:按照、根据例释: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目的今译为:来、用来例释: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3>表结果今译为:因而、以致 例释:①孝公德商君,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修饰今译为:地 例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3)助词 1>表时间、方位 相当“之”
例释: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后汉书》
2>句中句末语气
不译 例释:①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愈?贺册尊号表》②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
3>通“已”今译为:停止、已经、例释:①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②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后汉书》
太、甚③四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4)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1>认为例释: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使用例释: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汉书》
3>率领、带例释: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
4>连及例释: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国语》
5>有 例释:农民以鬻子者。《管子》
(5)附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原因 例释: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的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3.因(1)介词 1>表依据今译为:按照、利用例释:①更延英俊,因才授爵。《刘玄传》② 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
2>表条件今译为:趁、趁着 例释:①因其无备,卒然击之《三国志》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3>表原因今译为:因为、由于例释: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②伺者因此觉之。《张衡传》
4>表由来今译为:由、从、通过 例释:①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灭神论》 ②西倾因桓是来。《尚书?禹贡》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蔺列传》
5>表凭借今译为:依靠、凭借例释: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后汉书?邓寇》
(2)副词 连接强调今译为:于是、就例释: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廉蔺列传》
(3)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沿袭、顺着例释: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今译为: 如同、犹例释: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
(4)附名词 作宾语今译为:机会、机缘例释: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14.于(1)介词 1 >表处所今译为:在、从、到 在„方面例释: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②鱼跃于渊。《诗经》
③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蔺列传》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对于例释: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3>表比较 今译为:比 例释: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5>表原因 今译为:由于例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2)助词 句末表疑问 相当“乎”例释: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
句中凑音节 不译 例释: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15.与
(1)介词 1>表介进对象 今译为:跟、和、同、替、为 例释:①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②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陈涉世家》
2>表方向对象、今译为:向、对、例释: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公孙丑下》
3>表比较今译为:跟„相比例释: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
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4>表处所今译为:于、在例释: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
(2)连词 1>连接名词结构表并列 今译为:和、同 例释: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后汉书》
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
(3)助词 通“欤”今译为:吗、吧、啊例释: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季氏将伐颛臾》
(4)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 1>亲附、跟随例释: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给予 例释:①与之璧,使行。《左传》 ②与斗卮酒。《鸿门宴》
3>交往例释: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
4>对付例释:一与一,谁能惧我。《淮阴侯列传》
5>允许、赞许 例释: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6>帮助 例释: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论语》
7>等待 例释: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8>参加、参与 例释:①蹇叔之子与师。《左传》②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汉书》(咸与维新)
9>称誉例释: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5)附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党羽、同盟者 例释: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荀子》
16.则
(1)连词 1>表承接今译为:就、便、那么 例释: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周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2>对比并用 不译例释: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荀子》
3>表转折今译为:然而、反倒、却例释:①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表让步今译为:倒是例释:①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
② 难则难矣,然而未人也。《墨子?鲁问》
5>表意外今译为:竟、却例释: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②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 6>表假设今译为:假如 例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记》
(2)副词 1>加强判断 今译为:就是 例释: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范围今译为:仅、只例释: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效法 例释: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周本纪》
(4)附名词 作宾语今译为:准则、法则
例释:①合散消息,安有常则?《汉书?贾谊传》②以身作则
(5)附量词例释:《论语》二则
17.者
(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用在数词后今译为:个、样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
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今译为:„的原因
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1>引出判断不译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
2>定后标志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18.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她、它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2>第一人称今译为:我例释: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
3>表近指今译为:这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表结构今译为:的例释: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 今译为:来、用来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3>宾前标志 不译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调整音节 不译例释: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3)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
19.安
(1)副词 作状语表疑问 今译为:哪里、怎么 例释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
(2)代词 作宾语表疑问 今译为:1> 哪里、哪儿例释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
2> 什么、什么人 例释:泰山其颓(如果崩塌),则吾将安仰?《礼记》
(3)连词 不作成分 今译为:于是例释:因(因为)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怨。《战国策?魏策一》
(4)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安抚例释: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赤壁之战》
2>安置、存 例释: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芙蕖》(5)附形容词 今译为:1>安定例释:①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②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安全 例释: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
3>安稳 例释: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徐缓、慢慢例释: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20.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但是”,无转折义。)
副词 作状语表范围今译为:1>只、仅 例释: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辞》
2>只是、只管 例释: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②此系私室,但坐无妨。《红楼梦》 21.耳
(1)语气词 1>表限定 今译为:而已、罢了例释:白起,小竖子耳。《毛遂自荐》
2>表肯定 今译为:了(或不译)例释: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3>表感叹 今译为:啊例释: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连词 相当“而”例释: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22.夫
(1)语气词1>句首提示下文不译例释: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庄子?秋水》
2>句中缓冲语气不译 例释: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3>句尾表示感叹不译 例释: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2)指示代词1>近指 今译为:这、这个例释: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2>远指 今译为:那、哪个、那些例释: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3)附名词 1>成年男子 今译为:男人例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今译为:丈夫例释: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札记》
2>复音词“夫子” 今译为:老师例释:夫子何命焉为?(老师有什么指教呢?)《墨子》
23.盖(1)语气词 句首发议论不译 例释: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2)副词 作状语表揣测今译为:1>大概因为例释: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2>大概一般例释: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喜欢开头的人确实多,坚持„)
(3)连词 表推论原因 今译为:因 例释: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4)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覆盖、遮盖、掩盖 例释:万变其情,岂可盖兮。《楚辞?九章》
2>压倒、胜过例释:威盖海内,功彰万里之外。《战国策》
3>崇尚、重视例释: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纵逸王志。《国语?吴语》
(5)附名词 指车盖、伞具、器物盖 例释:①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院记》 ②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商君列传》
24.故
(1)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1>仍然、依旧例释: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附乡党,„累官故不失洲郡也。《赤壁之战》
2>故意例释: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3>特意例释: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通“固”本来例释: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5>必定例释:吴不亡越,越故亡吴。《战国策》
6>从前例释: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柳敬亭传》
(2)连词今译为:因此、所以例释: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伐颛臾》
(3)附名词 今译为:1>缘故、原因 例释: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吕氏春秋》
2>事故、变故 例释:王室多变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孟子》
3>老朋友、旧交情例释:①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②故人西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附形容词今译为:旧的、衰老例释: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②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25.或
(1)无指定代词 代人代物 今译为:有人、例释:或百步而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今译为:有的人例释: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时例释: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史记?封禅书》
(2)副词 作状语今译为:或许、也许例释: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3)连词 1>与“既”并用 今译为:既„又„例释: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
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或僧有所记录,当作数句留院中。《苏轼?答谢民师》
26.即
(1)副词 1>表时间 今译为:立即立刻 例释:①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②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幕碑记》
2>表强调 今译为:就、就是 例释:①欲勿予,即怕秦兵之来《廉蔺列传》②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汉书》
(2)连词 1>表让步 今译为:即使例释: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 例释: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战国策》
(3)介词 1>表时间 今译为:当例释:①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汉书》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表某时某地 译为:就在例释: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斩义头。《汉书》
(4)附动词 作谓语 译为:1>接近靠近例释: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诚意伯集》
2>登上 舍 离 例释:①安釐王即位,公子为信陵君。②文公即世。《左传》
27.既
(1)副词 1>表时间 今译为:已经 例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屈原列传》
2>表范围 今译为:尽、完全 例释: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
(2)连词 1>顺承今译为:既然 例释:既来之,则安之。《季氏伐颛臾》
2>与“且”并用既„且„例释:三军既感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完了 例释: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韩愈?进学解》
28.然
(1)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那样例释:①不然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②鞣使之然也。《劝学》
(2)副词今译为:竟、便例释: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庄子?天地》
(3)连词 表转折 今译为:可是、但、却例释: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汉高祖本记》
(4)助词 1> 用于句尾表示比拟 今译为:1>„„一般例释: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
今译为:2>„„似的例释:其视杀人如艾,草菅然《汉书?贾谊传》
2> 形副词之后表状态译为: „„的样子例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见梁惠王下》
3> 拟声词词尾今译为:地例释: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5)附动词 作谓语表肯定 今译为:对的 是的 是 例释:①成然之。《促织》②虎以为然《战国策》
③太后曰:“然”《触龙„》
29.虽(1)连词 1>表假设让步今译为:即使例释:①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
2>表转折今译为:虽然例释: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无词相答。《与妻书》
(2)副词 通“唯”
今译为:只 仅
例释: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有能塞之。《管子》
30.遂
(1)副词 作状语今译为:1>终于 竟 例释:①遂定从于殿上《毛遂自荐》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三国志》
2>于是 就例释: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蔺列传》
3>索性 例释: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璧之战》
(2)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实现 成功例释:①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 ②四者无一遂。《报任安书》③吾闻先生事魏,不遂。
2>成长 养育例释;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老,以遂群生。《论衡》
31.惟 维 唯 [在“思”的意义上,“惟”“维”通用;在“只”的意义上“惟”“唯”通用;语气词三字通用](1)副词 今译为:1>只要 只有例释:贵可以问贱,贤可以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问说》
2>只 例释:①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②惟德是依。《左传》③惟利是图(成语)
(2)语助 句首表祈使 译为:希望 例释: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议之。《廉蔺列传》②陛下未有续嗣,子无贵贱,唯留意。《汉书》
表肯定今译为:是例释:楚王曰:“唯,唯!诚诺先生之言„„”《毛遂自荐》
32.已
(1)副词 1>表时间 今译为:不久例释:①庭中始为篱,已为墙。《项脊轩志》②韩王成无军功„废以为侯,已又杀之。《项羽本纪》
今译为:已经例释:①天下既已治也《逍遥游》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今译为:之后例释: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
2>表程度 今译为:甚 太例释: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停止 废止例释: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②死而后已(成语)
今译为:完成例释:千品万官,已事而逡(退)《东京赋》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译为:了 例释:祸如天发,不可追已《汉书》
33.矣
语气词 1>表陈述、感叹今译为:了 例释:①余病矣。《左传》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
2>表命令、请求今译为:吧 例释:①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34.犹
(1)副词作状语 今译为:1>尚 还 仍 例释:①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②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2>尚且 例释: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②臣少时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矣。
(2)连词 1>表让步 今译为:虽、虽然例释:①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说苑》②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杜甫)
2>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例释:犹有鬼神,此必败也。《左传》
(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如同 好像例释: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②记忆犹新(成语)
35.哉
语气词 1>表感叹 今译为:啊 呀例释:①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
2>表疑问 今译为:呢 了例释:①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3>表反诘 今译为:吗 例释:①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
第五篇:文言文知识
《陈情表》
重点解释 臣以险衅:灾难祸患。险:艰险,祸患。衅:祸患。2 夙遭闵凶:夙:早。闵凶:忧伤的事,常指父母之丧。慈父见背:背弃我。见:助动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舅夺母志:强行改变。祖母刘悯臣孤弱:怜悯,爱怜。7 躬亲抚养:亲自。终鲜兄弟:少,没有。9门衰祚薄: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祚:福气,福分。晚有儿息:子女。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12茕茕孑立:孤单。
13形影相吊:安慰。14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奉:承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诏书特下:特地。18 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寻蒙国恩:寻:不久。20除臣洗马:除旧官,任新官,受职。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臣具以表闻:详尽。23 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25急于星火:于:比。26 则刘病日笃:笃:病重,沉重。欲苟顺私情:姑且。28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犹蒙矜育:怜悯。30 且臣少仕伪朝:再说了,而且。
不矜名节:顾惜。32 至微至陋:极,其。
过蒙拔擢:提升。
34宠命优渥:厚。
岂敢盘桓:犹豫不决的样子。36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38 更相为命:交互。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这是因为。区区:拳拳之情,形容自己的私情。40 实所共鉴:明察。
矜悯愚诚:怜悯。42 听臣微志:听任,请允许。
庶刘侥幸:或许。
保卒余年:终。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承受
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臣密四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后面还有零数)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草席。)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向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像犬马一样。)则刘病日笃。(日:一天天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在家外。)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在家里。)
躬亲抚养。(躬:亲自。)
(二)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闻:使„„闻。)
保卒余年。(保:使„„保全。)谨拜表以闻(使„„知道。)
(三)形容词作名词 夙遭闵凶。(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凡在故老。(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远离。)
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五)名词作动词
臣少多疾病。(病:生病。)
且臣少仕伪朝。(仕:做官。)历职郎署。(职:任职。)
(六)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重点虚词 以:
(1)臣以险衅(以:因为)
(2)臣以供养无主(以:介词,因为)
(3)臣具以表闻(以:用)
(4)猥以微贱(以:和地位搭配时,译为“凭借”)(5)无以至今日(无以:没有......的办法)
(6)但以刘日薄西山(以:因为)(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因此 以:因为)
(8)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用)(9)谨拜表以闻(以:来)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不行
古义: 不能走路,这里指柔弱。今义:不可以。
2、举臣秀才
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今义:读书人的通称
3、除臣洗马
除
古义:授予官职。今义:不包括在内。
洗马
古义:授予官职 太子随从。今义:给马洗身子。
4、臣欲奉召奔驰
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迅速的跑。
5、臣之辛苦
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表身心劳苦,比喻艰难困苦,很疲倦的感觉。现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
6、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古义:申诉。今义:向别人陈述;通知某事,使人知道。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8、至于成立
至于
古义:一直到.......。今义: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到达。
9、至于成立
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站得住脚。创立、建立。
10、急于星火
星火
古义: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义:微小的光。一词多义
1、行:
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施行)
2、矜:
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顾惜)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
①至微至陋(副词,最)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见:
①慈父见背(表被动,婉约,指长辈去世)
②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动词,看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5、亲: 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6、日:
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③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7、当:
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
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③薄微细古(微小)
9、拜:
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0、于: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向)
11、夙:
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2、区区:
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②何乃太区区(形容词,短浅的)③区区小事(形容词,形容分量少)
④区区在下(谦称自己)
13、卒:
①保卒余年(副词,终)
②卒成帝业(副词,终究)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士兵)
④卒然边境有急(副词,突然)
14、除: ①除臣洗马(动词,任命)
②登自东除(名词,台阶)③攘除奸凶(动词,清除)
15、婴: ①夙婴疾病(动词,缠绕)
②举婴,欲投之于河(名词,婴孩)
16、应: 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动词,照应)
②其人弗能应也(动词,回答)
17、志: ①舅夺母志(名词,志向)
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成语
孤苦伶仃(原文:零丁孤苦):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茕茕孑立: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急于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特殊句式
(一)介宾短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急于星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慈父见背
(三)被动句
(四)省略句 而刘夙婴疾病
拜臣(为)郎中 则告诉不许
且臣少仕(于)伪朝
但以刘日薄西山
(五)判断句
(六)固定句式
今臣亡国贱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逍遥游》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6.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7.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8.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9.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0.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3.南冥者,天池也。(„„者,„„也)4.此小大之辩也(„„也)5.此小年也(„„也)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兰亭集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修禊事也:(古代习俗,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2)引以为流觞曲水:(把„„作为)
..(3)所以游目骋怀:(用来„„的„„)..(4)修短随化:(长)(自然)..(5)不能喻之于怀:(明白).(6)虽趣舍万殊(“趣”通“趋”,“趣舍”同“取舍”)
.(7)信可乐也(的确,实在).(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虚妄荒诞)...(9)终期于尽(至,及).(10)向之所欣(以前,过去).(11)列坐其次(旁边)
.(12)因寄所托(依,随着)(所爱好的事物)..(13)以之兴怀(因,发生,引起)
.(14)感慨系之(附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3)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
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
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 文雅;文化或文人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修禊事也: 判断句
(2)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3)其致一也: 判断句
(4)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5)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6)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7)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
(8)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
5.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一觞一咏足
名词作动词,喝酒
.(2)以极视听之娱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5)映带左右。
名词作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
..(6)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发生,引起 .(7)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 ..
6、解释下面一词多词。(1)之:
A暮春之初的 B及其所之既倦到、到达 C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以之兴怀
代词
E向之所欣的 F不能喻之于怀
代词,悲伤的缘由
G兴感之由
的H夫人之相与
取独
I悟言一室之内
的 J仰观宇宙之大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K后之览者的(2)一
一觞一咏
一点,少量
俯仰一世 数词
悟言一室之内 一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相同,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3)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情趣
(4)修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曾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