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5 13:5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第一篇: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县位于湘东南部,全县辖个乡镇,个村(居)民委员会,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公顷。近十几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县的老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全县个贫困村,共有个基本脱贫,帮助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占贫困人口的。

一、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措施

近十年来,针对我县农村贫富差别大,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治穷先治愚,治穷先治瘫,治穷先兴业”的基本思路,探索和发展了教育扶贫、输血扶贫、开发扶贫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

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立足于治愚,让贫困农民有一技之长。“愚昧是贫困之源”。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贫困农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谋生技能。据调查统计,年全县贫困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年左右。为此,县委、县政府竭力推行“科技兴县”战略,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力度。一是进行系统培训。全县建立公立和民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所。这些学校常年开设电脑、文秘、财会、园艺、养殖等热门专业,面向社会招生,进行年的系统培训。对贫困农民降低求学门槛,并建立扶贫助学基金,减免基本学费。二是进行专业培训,利用职业教育平台,常年开设电脑、电焊、汽车驾驶、农村种养加工实用技术等各类短期培训班,鼓励引导贫困农民参训。据统计,年来,全县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各专业技术人员万人,其中培训贫困农民近万名,这些人已北上南下打工,成为攸县万打

工大军中率先脱贫致富的群体。三是县乡各级选派技术人才进村入户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共开办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多期次,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其中有万名贫困农民掌握了门农业实用技术。镇村,近年来大力推行科教兴村,开办了村级农民函授大学,定期邀请农业、园艺、畜牧、林业等技术专家进村入户,使全村多名贫困农民掌握了农业实用技术,有的还成为了“土专家”。如今,该村通过教育扶贫,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了“猪、沼、果”的现代新型生态农业经济示范村。

(二)着力于治“瘫”,“造血”、“输血”扶贫双管齐下。一些贫困村之所以长期山河不改、面貌依旧,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村的基层支部和领导班子缺乏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缺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工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村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先天严重不足,发展经济无力回天。为此,县委、县政府决

定采取内外兼治的办法予以治“瘫”。从年开始,连续年相继安排个县直和垂直管理单位的多名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分赴各村开展扶贫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各工作队一方面突出解决贫困村发展经济的带头人问题,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按照“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年来,先后调整了多个村支部班子领导成员,培养和选拔了多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党员进入村班子。通过调整,这些村的领导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真正成为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另一方面,各工作队以后盾扶持单位为依托,力尽所能地组织扶贫开发资金。年来全县扶贫工作队共投入扶贫资金多万元,带动社会投资多万元,帮助各村巩固了传统养殖业,开发了一些新兴产业,使大部分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某年全县个建整扶贫工作队,共投入产业发展扶助资金万元,并带动社会投资万元,做大做强了传统种养业,引进和开发了奶牛饲养、特种养殖、花

卉苗木、沼气利用等新兴产业。镇新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加大了技术指导、信息反馈、信贷扶持和培训力度,出台政策鼓励农户包荒山、建猪舍,使牲猪养殖这一传统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村共个村民小组户农户,其中有户年饲养牲猪头以上。某年全村共出栏牲猪万头,人均头,同比增长,牲猪产值超过了万元,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把该村誉为“三湘养猪第一村”。乡湖村在工作队的支持下,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推动、政策促动等办法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业。全村苗木种植由年初的余亩,发展到了亩,年产值超过了万元,村民靠苗木人均增收达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苗木基地。驻镇笔村工作组积极协助村里做好了百草奶业的引进和扶持工作。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协调关系,出台优惠政策,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村里不但为百草奶业无偿提供了亩的集体土地,还出资元为企业架设了专用电线。目前,全村

发展奶牛头,种植牧草亩,奶牛饲养已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

(三)着重于治“业”,舞活产业扶贫兴县的龙头。攸县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没有临江沿海优势的老区县份,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实在在发展产业。为此,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提出了”凝聚合力兴产业,万众一心建小康”的响亮口号,扎扎实实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利用传统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粮食、竹木、生猪、果蔬、油茶等大宗农产品和藠头、席草、麻鸭、茶叶等特色产品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增加值。近年来,重点扶持了湘龙竹业、仙竹米业、百草奶业、华为食品等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产业加工企业。在这些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已形成万亩优质稻、万头生猪、万亩优质油茶、万亩楠竹、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且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引导发展了个农村经济专业协会。其中,县生猪养殖协会采取协会连基地,协会连市场的运作模式,引导发展了多户生猪出栏在头以上的大户,协会会员年出栏的生猪近万头,占攸县牲猪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二是积极利用老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我县煤、铁、石灰石等各类矿藏资源储藏量大,且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兴工强县、兴工富县”意识,积极整合资源,开发精深加工产业,推行民营经济领跑战略,突出工业园区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发展。全县发展了一批上规模的现代化企业,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超过家,形成了以矿产开发和化工、建材、冶金等依托资源加工的具有攸县特色的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去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三是利用老区生态、人文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旅游产业是县的朝阳产业,方兴未艾。全县东部革命老区个乡镇共

有个景点,有奇特的溶洞,优美的山体,大型的湖泊,幽深的峡谷,古老的树木,沁人的温泉,发展生态旅游大有可为,同时还有千年古刹宝宁寺,洪秀全纪念馆等历史文物,还有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等人文景点,可以发展圣地旅游。根据我县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旅游兴县”战略,给老区经济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建立省级地质公园为契机,抓好了旅游环线公路建设,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开发了酒仙湖、宝宁寺、白龙洞、仙境乐园、仙人桥等多个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景区服务业,有力地促进了老区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镇官村本是一个位于酒仙湖中的一个贫困村,村民交通闭塞,与外隔绝,生活极端贫困,近年来,在市县农村建整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扶助下,紧紧抓住旅游开发机遇,全村打通了与外界的通道,修筑了六公里长的旅游公路,并通

过招商引资,投资多万元完善了旅游开发景点和服务措施,吸引了大量观光游客,逐步走上了旅游开发致富的道路。

二、目前县农村老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我县贫困面还比较大,国家扶贫开发的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还有贫困人口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而另一方面我县又被省列入“小康达标”县,这么大的贫困面,这么多的贫困户,单纯依靠本县自身力量显然不够,而国家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很不够。与我县同是老区县的炎陵县国家财政每年在扶贫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上千万元,甚至达千万元之多,而我县在“小康县”光环的笼罩下却根本享受不到这方面的待遇。

二是扶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方面还缺乏应有的手段。目前攸县农村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虽然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单纯依靠政府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发挥社会力

量以富带贫、以富帮贫,逐步缩小贫富差别,让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针对我县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加大对我县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我县是全省个一类老区之一,虽然被列入“小康县”,但贫困面比一些贫困县少不了多少。近几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老区的面貌虽然一步步改善,老区群众生活一天天好转。但扶贫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特别是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看好、效益突出的项目发展缓慢,急需资金支持。希望省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能加大对我县扶贫工作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尽早使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同时希望中央和省级财政在转移支付中对我县的扶贫工作给予支持。

第二篇:扶贫开发汇报材料

XXX镇扶贫开发工作汇报材料

(2013年5月)

近年来,我镇扶贫开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市区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加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强化组织领导,明确扶贫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有效改善了全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通过实施扶贫项目、整村推进项目以及定点帮扶等一系列措施,使全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一、近年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基本情况

XX镇现辖9个村,46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总人口: 20830人、4622 户。总耕地面积39314亩,其中旱地23860亩,水地15454亩。人均占有耕地仅1.8亩,上年粮食总产量9574万公斤,人均492公斤。全镇特困户160户,520人,低收入贫困户1040户,4024人。制定规划,谋划长远

为做好扶贫工作,我镇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镇实际为全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制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扶贫三年规划。党政 “一把手”亲自负责扶贫计划、措施的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上下协调,认真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合理利用土地引进扶贫项目,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多措并举、稳步实施

一、整合资源,不断推进扶贫开发,流转贫困户手中闲置土地,引进生态工程项目,发展特色农业,改善贫困农户的生存环境,为农民创收提供便利条件。

二、调查摸底,掌握贫困原因,各村安排人员深入农户调查摸底,认真核查,将贫困户情况登记造册备案,做到底子清,才能帮到位。同时我镇还加强对贫困户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把解决好当前困难和长远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贫困农户想得通、稳得住、逐步致富。

三、强化监管,确保扶贫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的支出使用、发放,扶贫项目的开发建设,都要征求群众代表意见,并由镇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实施,确保扶贫资金和项目落到实处,为贫困户带来切实的利益。扶贫开发、扎实推进

整村推进:总投资120万元,推进实施完成常崖村人畜安全饮水机井1眼、道路砂化3公里、砂河护坡治理2公里、机修梯田500亩、引进品种猪100头,扶持20户贫困户推广良种养殖、聘请专家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等,项目已顺利竣工,为常崖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建设:投资15万元,实施共和镇毛卜拉村黄毛沟机井更新工程,打井1眼,更新机井壁管150米,安装机电设备1台,新增灌溉面积100亩;投资10万元,在毛卜拉村维修机井1眼,配套机电泵1台,铺设输水管道1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00亩;投资10万元实施毛卜拉村渠道衬砌工程,衬砌渠道1500米,改善灌溉面积500亩;投资15万元实施毛河洛村渠道衬砌工程,衬砌渠道3000米,改善灌溉面积300亩;投资10万元实施红沟村渠道衬砌工程,衬砌渠道2000米,改善灌溉面积250亩;投资15万元实施兄弟村、常崖村渠道衬砌工程,衬砌渠道3000米,改善灌溉面积150亩;通过完善贫困村的农业基础建设,提高了农民种养殖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科技扶贫:安排贫困户“两后生”300余人培训,每人补助1000-1500元,培训后均取得了上岗资格证,使“两后生”学到了一技之长,达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就业后人均年纯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视线里稳定转移;投资15万元,在老庄村扶持50户贫困户新建日光温室50座,每户补助3000元,促进了蔬菜发展布局,在实现示范带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种植养殖业建设:投资10万元,在小水村建成1000亩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实现了环境增绿、农民增收的双赢效益;投资18万元,与共和镇中和村贫困户36户签订协议养鸡,引进良种罗褐蛋鸡9000只,户均年增收2500元;投资10万元,扶持老庄村、红沟村贫困户200户,建设菊苣种植基地200亩,户均年增收1000元;

梯田建设:投资16万元,在常崖村新修梯田400亩,亩均补贴400元,建成后贫困户亩增粮30公斤;

科技培训:根据市区扶贫办的安排,对镇村干部、农民技术员进行了农业实用技术和项目管理等培训1200人次,人均补助200元,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3—4门实用技术,提高了镇村干部、农民技术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了脱贫致富的能力,在这个培训的引导下,我镇农民科学养殖、科学种植已形成规模,收入逐年增加;

其它反面:投资5万元对镇扶贫网点进行了维护,保持了镇级网络运转正常,实现了贫困人口和扶贫项目动态管理,提高信息扶贫工作水平。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联村单位结合各村贫困户实际情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扶,联户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政策、开展民情访谈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较好地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市财政局协调资金为50户贫困户户每户发放500帮扶金,合计2.5万元,为贫困户提供了价值9455元的面粉大米及化肥等物资;平川工商分局为共和镇中心小学贫困户子女捐助了9800元奖学金及价值9662元的文体用品;区林业局为中和村扶贫捐助了1000棵核桃树苗,价值2万元,用于发展经济林规模种植,同时发放了8200元的扶贫资金;区委组织部为7户贫困户提供了价值1960元的清油和面粉;区财政局为46户贫困户提供了价值4370元的化肥等农用物资;其他联系单位和联户领导均给予所联村及贫困户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帮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扶贫开发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资源枯竭、环境制约发展,目前,我镇低收入贫困户仍然很多,集中在采煤土地塌陷区,煤炭资源开采殆尽,群众失去经济来源,没有耕地,生活困难,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二、人多地少,干旱少雨,我镇的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同时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旱地多水地少,种植业产量低,群众依靠土地致富无望,致富积极性不高,导致贫困;

三、水利农田基础设施缺乏,已有设施陈旧落后,不能正常开展农田灌溉、抗旱节水等工作;

四、群众信心不足,干部观念滞后,贫困人群缺乏进取心,缺乏自觉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的主动性,依赖性、惰性严重,干部观念没有转变,带领群众改变贫穷现状,致富奔小康的觉悟不够,本领不强。建议和意见

我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还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能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

一、我镇在环境整治方面将下大力气进行整改,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希望上级建设部门和农业相关部门给予资金和项目上的照顾,推进我镇新农村的建设顺利实施;

二、井灌区的水利设施更新和维护,我镇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农业的同时,亟待解决的是水利设施的不完备,希望上级水利部门和帮扶单位能倾斜扶贫资金,完善我镇农田水利设施,确保我镇特色农业产业稳步推进;

三、推进砂河河道治理,争取资金对我镇境内砂河河道进行维护治理,减少因山洪灾害造成的土地农田毁坏;

今后的工作当中,我镇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扶贫开发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扶贫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引进扶贫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开展扶贫工作。为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第三篇:xx镇老区汇报材料

广开思路千方百计促发展

xx镇2011年老区建设汇报材料

xx镇位于温县县城西北20公里,西与孟州相邻,北与沁阳接壤,属三县(市)交界,2005年11月由原xx、杨垒两个镇合并成立。全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2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万人,耕地面积7万亩。2004年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抗战期间,全镇各村都建立了党在农村的基层政权,成立了民兵武装,开展了反奸反霸、减租减息斗争,并配合八路军打击日寇。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老促会、扶贫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抢抓“老区建设”、“扶贫攻坚”的机遇,把老区建设、扶贫开发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来,我们把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拓宽老区建设领域,创新老区建设方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截至6月底,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9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24.52亿元的53%,同比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亿元,占目标任务10亿元的51%,同比增长8.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71万元,占全年任务1720万元的50.6%,其中实际税收收入完成459.45万元,占全年任务998.8万元的46.1%。

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老区建设打好坚固基础

老区建设,归根到底要落到经济发展这个基本点上,而农业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半年来,我镇进一步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高效农业发展迅速。镇里将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抓手,搞好服务,加快进程,全力参与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题。全镇42个行政村村村实现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总面积15000余亩,催生了怀药、小麦种子、供港蔬菜、特色中药材种植、花卉种植、小杂果种植等高效农业,河南伟康集团、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众诚供港蔬菜基地、天香面业等都纷纷在我镇设立种植基地,其中众诚蔬菜合作社已成为全市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大吴村的蔬菜、段村的金杏、王太堡村的梨、南镇村的桃、东口村的花卉也享誉周边县市。全镇涌现出专业合作社近30家,种植大户100多个。全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5000余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21%。

(二)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积极跑项目,争取到总投资750万元,涉及11个行政村,惠及8900名群众,建设高产稳产粮田15000亩的田间工程项目。此工程的实施,将每年新增小麦45万公斤,玉米37万公斤,进一步改善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镇里认真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小麦良种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全镇42个村均被确定为小麦良种村,小麦良种补贴面积达6万亩,全部实现了丰产丰收,单产达到了600公斤。

二、工业发展空前飞跃,为老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老区建成,经济发展是保证。经济发展看工业,工业壮大看项目,项目集聚看招商。上半年来,我镇继续以“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建设现代化强镇”为指导,落实“工业强镇”和“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工业强镇、稳定安镇”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膨胀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一)加大企业投入和技改力度,促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半年来,全镇各企业纷纷多方协调资金,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实现了企业经济总量的迅速膨胀。xx厂投资8000万元,正在建设新厂房,购进车床;xx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新引进数控铣床、车床12台,年增效益1000万元;xx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xx投资300万元,4月份建成960平方米的车间,引进数控设备,年增效益1000万元;

(二)加大招商引资广度,促引入项目推进升级。全镇上下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部署,实施“工业优先”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镇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截止6月份,完成招商引资任务5亿元,占全年目标9亿元的55.6%,其中省外资金完成1.8亿元,占全年目标3亿元的60%。全镇共引进项目4个,投资500万元,年产3000吨棉布的xx工贸有限公司,正在建厂房,预计9月份建成投产,实现年销售收入4200万元,利税1200万元;投资7000万元,年产8万件煤机液压阀的xx有限公司,4月份已建成投产,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900万元,利税110万元;投资5000万元,年产1200吨煤机配件的争光车床加工厂,4月份已建成投产,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利税125万元;投资8000万元,年产5000万编织袋项目,5月份已建成投产,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税250万元。

三、民生工程成绩显著,为老区建设营造有利条件

老区发展,民生工程实施是有力支撑。上半年来,我镇继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统筹安排,狠抓落实,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开展。

近年来,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我镇通过“跑、靠、挤”,实施了土地整治、安全饮水、引水补源、道路修建、有线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受到了广大群众好评。今年上半年,争取到了总投资750万元的田间工程项目,该工程涉及11个行政村,惠及8900名群众,建设高产稳产粮田15000亩,新打配机井103眼,铺设管道100000米,修建生产路30000平方米。此工程的实施,将每年新增小麦45万公斤,玉米37万公斤,对进一步改善xx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不断努力,近年来我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真正使群众“种上了放心田,吃上了放心水,走上了放心路”。

四、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为老区建设提供良好平台

老区发展,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是有力平台。建立和完善乡镇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关系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任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半年来,我镇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强有力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形成了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一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来,我镇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老区建设的一大产业来抓, 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全力破除思想障碍,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立足优势,整合资源, 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的措施和办法,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上半年,全镇劳务输出人数累计达余人(次),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二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近年来,我镇加强宣传、村集体补助等措施,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造镇中心卫生院,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条件得到改善。目前,全镇共有45000余人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三是完善残疾人救助体系。截至目前,我镇拥军优属工作优抚对象211人,共计发放优待金75万余元,办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891人,五保94人,城镇低保101人,残疾人救助体系正逐步建立和健全。

我镇老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将继续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广开思路,团结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努力把老区建设好、发展好。

(一)进一步加强对老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在外知名人士力量,共同把老区建设好。

(二)继续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财力、物力,全面彻底解决老区存在问题。

(三)做好老区建设的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好老区的建设,把老区的建设同全镇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发展。

第四篇:革命老区卫生院现状汇报

关于革命老区卫生院的现状汇报

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院在省、市、县有关部门及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关怀支持下,以深化医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村的医疗、预防、保健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危房改薄建设,从而加快推进我院各项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我院工作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深受广大群众好评。现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院地处怀集县东边的一个边远、散的山区镇,离县城45多公里,最偏远的村委会离墟镇40多公里,卫生院座落在洽水墟镇,现在职职工37人,肩负着全镇总面积529平方公里,辖区22个村(居)委会,人口3.3万多人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

2、在医院危房改薄建设方面,我院得到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当地镇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拆除了危房面积561.6平方米的D级危楼,并由省财政拨款100万元,于2011年09月开始在原址动工重建了一幢建筑面积624.14三层框架结构医技楼,使我院业务用房业务面积达到了1,391.54平方米,符合了《广东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3.5万人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至少为1000㎡的标准要求,目前医技楼准备投入使用。该项目投入后运营后,可增加病床位20张,同时增加医生工作岗位及门诊、住院收入和业务量。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就医需求与-1-

医疗用房严重不足的矛盾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3、医疗设备方面。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需要先进的基础设

施、精湛的医护技术、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医院文化来支撑,需要不断发展。在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关怀支持下,目前我院配置的医疗专用设备45万多元,主要大型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院内主要设备还有胎儿孕妇监护仪、心电监护仪、B超、心电图、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十一项分析仪、手术室高频电刀、十二孔手术无影灯、2011年上级部门配置的的麻醉机及门诊、住院部常用医疗器械,分娩室配有不锈钢产床两张、冷暧空调及部分妇科手术器械,同时,我院得到本镇热心人士先生的捐助,为我院配置了一辆价值10多万元的救护车,从而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业务开展情况。

(一)狠抓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不断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

我院按照“病患至上”的要求,在全院实施了全面推行质量策划

与改进,并全面引入与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坚持“医疗安全无小事,病人利益无小事”、“所有缺陷都是可以避免的”等质量理念。

1、我院医疗服务范围广,全镇人口分布偏远、散,属矿石资源

大镇,交通极为不便,经常有矿难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发生,随时出现各类危重病人,所以我院医疗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更好服务社群,我院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严格学习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业务知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开展由院长带队,班子成员和经验丰富的医生组成调配安排讲课,每月定期组织学习业务知识一次,学习常见病防治和社区医疗急救知识。住院部内儿科除能正确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外,对一些疑难病、危重病例也能迅速诊断正确、准快地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从而树立了我院新形象。

2、通过危房改薄建设,我院各项业务得到很大发展。2011年,我院门急诊总人次2011年27467人次,住院部总住院人次2011年

649人次,2011本院总收入286万元(其中财政收入75万元)。

(二)坚持诚信立院,保护病人利益

我院把“诚信服务,透明医疗”做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

分,并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1、卫生院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整体实施了明码标价

及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全方位提高了收费透明度,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并强化内部收费约束机制及外部监督,在卫生院醒目的地方公布投诉电话和咨询电话,设立了价格投诉处理箱,有完善的费用查询系统(收费系统)及病人投诉处理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

2、为解决群众关注的药品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地接受社

会监督,我院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质量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认真执行“阳光采购”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网上采购,通过启动“阳光采购”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取得了实效,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药品虚高的“水分”也被大量挤压出来。

3、伴随着医疗体系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我院贯彻落实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为了保证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做好调变价工作,我院召开专门会议,集中学习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宣传基本药物零差价政策,并成立专门基本药物调价小组,不断及时更新收费系统,全面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价。基本药品零差价制度的实施,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4、我院用战略的眼光,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努力开创业务工作新局面,通过加大配置医疗设备,上送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大大提高了诊病治病水平,真正做到了“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并且我院严格执行《基本用药目录》,按规定使用目录外药品,通过一系列的整改,规范了乱开处方、开大处方不合理行为,产生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让我院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

3、人才资源与工资福利。我院核定编制人数52人,现实有在岗职工38人,其中编内职工22人,编外职工16人;医护人员中,助理级医师以上8人,执业护士4人。在为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促进社会保障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我院积极引进人才,几年来至今共吸收专业技术人员11人,选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8人,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增强了群众对我院的信赖与放心。几年来经过全院上下干部职工共同努力,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从2011年10月起,我县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后,员工的工资福利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员工工资福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卫生院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作风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5、精神面貌建设方面。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用先进人物、先进典型作为思想上的一面镜子,工作上的一把尺子。每月定期组织学习医德医风、法律法规,大大提高了自我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增强了遵纪守法意识。

以上所取得的成绩,都与省、市、县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怀分不开的,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表现在一些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和患者需求,缺乏“拳头”产业,如开展牙科诊室、手术室等。但我们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以科学管理发展观为出发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出狠抓基层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防控、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将会取得更明显成效,卫生院也将步入良好性循环。

三、今后设想

1、继续努力推动住院分娩,彻实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的一般诊治等工作中的作用。

2、争取上级支持,早日建成消毒供应室、宿舍楼与配备公共

卫生下乡巡回医疗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3、为提高我院技术水平,继续选送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争取早日完善手术室基础配套设施,留住山区病人,切实方便群众。

卫生院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

xxx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市扶贫办:

根据市扶贫办公室《关于开展调查研究和报送典型材料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内容并结合工作的实际,对近四年来我县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贫困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整村推进情况、存在问题与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县地处xxx平原、xx腹地。全县辖x个乡、镇(场),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x万。县域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x万亩,人均耕地xx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xx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面上插花”扶贫县之一,涉及xx个乡镇(场),xxx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共有贫困人口xxx万人。根据《中国农村(2001-2010)扶贫开发纲要》精神,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从xxx年开始至xxx年结束,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2年-2007年)实施xxx个贫困村;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实施xx个贫困村。

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xxx年以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扶贫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按照“扶贫到村,效益到户”的总体原则,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和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对贫困乡村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综合开发,使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xxx02-xxx05年,中央、省、市共批复我县财政扶贫项目xxx个,到位资金总计xxx万元。其中乡村道路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x万元;教育项目xxx个,扶贫资金xxx万元;农田水利项目x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人畜饮水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元;卫生事业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劳务技能培训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老促会项目xx个,资金xx万元。截止目前,我县共实施完成扶贫项目xx个,拨付扶贫资金xxx万元,占资金总量的73.3%。新修乡村柏油路xx公里,解决行路难人口xx万人;

修建学校xx所,建筑面积xxx平方米,受益学生xx人;新打灌溉用井xx眼,增加有效灌溉面积xxx亩,新增粮食产量xxx吨;新打饮水井xx眼,解决了xxx人的吃水难问题;修建乡镇卫生院xx所,解决了xx万人的就医难问题;培训劳务技能人员xxx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修建桥涵xx座,铺设地埋管xxx米。

三、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县贫困乡村经济面貌也取得了喜人的发展和进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一)贫困人口有所减少 据统计,xx01年我县确定的贫困人口为xxx万人,未解决温饱人口为xx万人,到xx02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xx万人,减少了xx万人,到2004年底贫困人口减少到xx万人,未解决温饱人口减少到xx万人,年均分别减少了0.85万人和0.43万人,年均减少率分别为12%和21%。贫困面也由原来的10%下降到目前的6.4%,下降了三点六个百分点。

(二)贫困地区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2002年底xxx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到2004年底,增加到xxx元,净增125元。例如通过对我县xx乡xx村的调研,项目实施前由于该村地理位臵偏僻,生产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2000年底人均纯收入仅为923元,同比全县贫困村1035元的人均纯收入还低108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2001年被定为重点扶贫村后,从2002年开始连续四年对该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到目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帮助该村修建了乡村四级柏油路1.5公里,新打灌溉机井12眼。通过项目的实施,该村的经济和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使两个自然村、400多人行路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带动该行政村发展畜牧养殖业150多户,发展蔬菜面积400多亩,预计2005年底该村人均将达到1163元,同比2000年人均可直接增收240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3年以来,针对我县扶贫资金量小而少的特点,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经验与不足的同时,调整工作主攻方向,拚弃以往普遍撒网分散式扶贫开发方针,整合资金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我县共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卫生医疗、危房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xx个,共修乡村四级柏油路xx公里,修建学校xx所,新打灌溉用井xxx眼,新打饮水井xx眼,修

建乡镇卫生院xx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有效缓解了群众行路难、农民子女上学难、群众看病难、群众饮水难和灌溉难的问题。不但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步伐。同时也为今后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步伐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改革开放到十九世纪末,我县农村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约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80%,而外出务工收入约占10%,商业及其他收入占10%。也就是说“吃的是小麦面,花的是棉花钱”,“无粮不稳,无棉不富”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2003年以来,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我县16-45周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务工技能培训,大力开展“打工经济”。截至目前,共投入培训经费17万余元,培训农民工已达到1800余名,培训后的就业率高达80%以上。据统计就业后农民工的月收入一般在500-800元之间,如果按500元算,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就可增收6000元左右,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同比2000年农民务工收入比重增加了15个百分点。

四:整村推进情况

为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实行整村推进,按照xxx政[xxx]xx号《xxx省人民政府关于集中扶贫资金整村推进分批扶持重点贫困村的通知》要求,我们从第一阶段63个贫困村中筛选出32个村为整村推进村,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结束。截至目前,经省、市批复我县整村推进项目xx个,到位资金xx万元,实际完成整村推进项目xx个,拨付项目资金xx万元,资金拨付率达到95.5%。其中乡村道路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教育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农田水利项目x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人畜饮水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xx项目xx个,扶贫资金xx万元。

五:几点经验与做法

经过几年的扶贫开发实践,我们在做好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做法:

(一)几点经验

1、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我县各项扶贫资金大多以项目为载体投放到贫困地区,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但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培养了科学劳动的方式,启发了群众内在脱贫的动力。

2、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实施“先易后难”的攻坚战略,是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的有效手段。

3、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定点帮扶”战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器。我县坚持开展了单位包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的“两包”战略,重点扶持,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扶贫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包扶干部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4、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扶贫与扶智”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几年来,我县坚持组织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使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外出打工、在家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了贫困户的内在活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狠抓项目落实。自2002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同时各乡镇(场)也抽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成立了相应的扶贫开发组织,自上而下形成了扶贫开发组织领导体系,确保了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健康运行。在省、市扶贫项目计划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省、市精神,并部署安排全县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与各乡镇(场)党委和政府签订项目实施合同书及目标管理合同书,以确保扶贫项目的实施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注重群众参与,促进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在项目实施时,我们注重群众参与,提高群众对项目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让群众参与考察市场行情,了解市场价格,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实施、监管和透明力度。

3、突出重点,严把项目实施关。为了使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的要求,严把项目质量关,在质量上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按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建设的要求,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要求项目完成后,乡村先进行自查自验,并让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在进度方面,我们要求在每年的12月底之前全部完成任务,确保当年的任务当年完成,决不留半拉子工程和跨实施项目。六:存在问题

纵观几年来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效益是可观的,但细细分析仍存有较多的问题与不足,主表现在:

(一)农村人口多,人口素质低 2004年底,xxx县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xx万人,占总人口的86%,比全国农村人口的比例64%高出22个百分点。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xx万亩,人均xx亩减少到目前的xx万亩,人均耕地xx亩,同比分别减少9.8%和40.1%。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占城镇居民收入xxx元的48.2%。加之部分贫困乡村农民生育观念落后,子女的养育成本较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十分突出,人口数量难以控制。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市场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淡漠。可见,贫困地区大量的素质不高的人口负担已成为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障碍。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首先是农民没有联系紧密、运作规范的组织团体,一家一户的生产单元难以与大市场结合,缺乏经济竞争能力。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农民,除了国内小农经济之间的竞争外,还要面对由发达的服务体系支撑的规模化农场、跨国公司、农业综合公司、合作社联盟等。同时,农产品贸易和农业、资金合作大量发生在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农业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之间,而我县农村目前就缺少这样市场主体;其次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一次质的转变,是由国家宏观调控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对农民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心中无数,信心不足。虽然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象过去“吃的是小麦面,花的是棉花钱”那样能够主宰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这也是近几年来农民收入一直上不去,农村贫困人口增加的症结所在。

(三)农业比较效益低 首先是农业的自然灾害严重。近几年来,以旱灾为主的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每

年用于引水补源、人工增雨、抗旱浇地的费用高达5000多万元,相当于全县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这对一个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的农业大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其次是面临着严重的市场风险。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由于我县目前农产品的信息不灵,市场体系不健全,对于分散的农户末说,其生产和销售处于双盲状态。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县曾因棉花而闻名于全国,加之价格上的优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1997年达到2000多元。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及各地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失去了优势。特别是2003年7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挟带冰雹突然袭击了我县,全县农田受灾面积24.9万亩,受灾人口13.7万人,因灾致贫、返贫人口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农业结济损失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因灾下降19.7%,仅为1631元。根据省统计局的资料,1990年 xxx县在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位次为xx位,2001年下滑到了第xx位,2002年虽上升了xxx个位次,为xx位,但仍居全省中下 游。同时,受体制、政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民 收入年均增长多年持续徘徊。细细探究,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

上科技含量不高,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由于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二三产业相对落后,财政形势严峻,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沟壑、渠灌、机井、电房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加之近几年我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机井淤塞、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五)扶贫开发力度小,资金缺口大,用于农户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落实。主要表现在扶贫资金到位较晚,致使一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如期完成,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扶贫开发力度与贫困乡村广大干群的期望值存在极大的反差,尽管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很强烈,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各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又很少给贫困户贷款,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加之少数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等、靠、要依赖思想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七:建议及对策

今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思路,以稳定解决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确保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六大原则,抓好四项工作,即:

首先,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原则。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于我县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抓出实效。才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才能真正实现扶贫开发的目标。

其次,坚持项目带动原则。扶贫项目实施的成效体现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项目作为发展的载体,其涵盖面广,聚集力强,始终是我们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抓手”。扶贫部门不仅仅是向上要项目,向下分资金,更重要的是要抓好项目的实施和组织管理,要真正理解项目带动的内涵,把抓项目作为抓扶贫、求发展的具体举措,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增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坚持市场主导原则。扶贫开发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要培育、开发市场,切实建立起农民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要加强市场调节功能,使农民有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使其生产经营行为真正与市场结合,实现产品目标向收入目标的转变;要加强诚信建设,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农民提高诚信能力,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要求。

第四,坚持产业支撑原则。要切实处理好扶贫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把调整结构作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按照市场导向,着力培育以种、养、加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种养结合、产销加结合、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新格局。

第五,坚持载体推动原则。当前农业生产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要认真研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组建农民闯市场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切实解决农民市场难寻找、品种难确定、成本难降低、技术难获得、效益难保障的“五难”问题。同时,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切实能为贫困地区农民服务的农村经纪人,真正把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推向市场,让农民自己走到结构调整的前台,去做大农业延伸产业,去分享整个农业产业的平均利润,从而形成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结构调整运行机制。

第六,坚持龙头带动原则。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利用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带动农户多、对农户增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和发展能带动农户闯市场的外向型企业,以订单为纽带实行工业化生产,建立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最终实现龙头连基地,带农户闯市

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重点是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和巩固温饱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目标。一是要突出重点。要坚持从最困难、最需要解决问题的特困村入手,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搞好村容村貌整治。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群众参与,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方面,要充分尊重民意,珍惜民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扶贫开发的每一项工程都要科学论证,精心施工,确保干一项、成一项,使群众长期受益。四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资源,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第二、着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背靠黄淮经济区,结缘中原城市群,立足农业上项目,突出工业求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优化布局,提高品质,扩大规模,继续做大做强“一白、一红、一绿、一黄”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基地建设,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中得到稳定收入。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扶持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依托市场、连片开发”的思路搞好基地建设,积极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三是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贫困地区中介组织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加快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利益联结,股份合作”的经济实体,引导贫困户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把一家一户的

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不断增强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三、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扶持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发展的技术和本领。一是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积极争取,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二是要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医困难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努力控制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四是要下功夫抓好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受益大、见效快的新兴产业,也是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快捷有效途径。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务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水平,保证培训质量,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开创贫困人口增收的新途径。要从农民转移前抓起,搞好岗前培训,以农村18—40岁中青年农民为主,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输出就业率为目的,着力打造培训品牌。同时,要强化跟踪管理服务,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培训长一技,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

第四、着力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是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要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要加强与外县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劳务输出、科技培训、资源开发、兴办龙头企业等方面拓宽领域,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二是要积极开展部门定点帮扶活动,要明确包扶目标和责任,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使帮扶部门做到“人员、资金、项目、措施”四到位,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生产和特色主导产业,解决困难户的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并坚持联乡包村工作制度,加快扶贫方式由单纯捐物捐

款向扶贫扶智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各帮扶部门要制订好帮扶计划,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所包扶贫困村认真、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扶持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兴办公益事业,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努力为贫困地区发展多做贡献。

几点建议

一是增加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优先解决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生存环境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增强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强化农民劳务技能培训,最大限度的把农业、农民推向市场,实现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的转变。

三是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措施,真正把用于农户的小额贷款资金落到实处,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下载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区扶贫开发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德市扶贫开发工作总结汇报

    英德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清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重点,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力转移为主要手段,切实加强......

    在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XX年扶贫开发和老区工作,部署明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和老区工作,研究探索消除绝对贫困的具体措施。刚才,xxx同......

    xx村老区建设汇报材料

    xx村老区建设汇报材料 xx村位于xx镇西南4公里处,西与xx市相临,南接xx路,北与xx路临近,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500亩,有500余户1900多口人,辖10个居民小组,党......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精选]

    安化县教育局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2007年9月15日2000年以来,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安排,我局先后在田庄乡竹坪村,乐安镇团民村、葡萄村以及仙溪镇尖峰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几年......

    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汇报

    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汇报武邑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衡水市,辖6镇3乡、545个行政村,总人口31.9万(农业人口29万),总面积83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为传统农业大县。2001年被列为......

    天峨县石漠化扶贫开发汇报

    天峨县石漠化扶贫开发汇报材料 天峨县人民政府 当前,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

    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县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根据市扶贫办公室《关于开展对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研究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内容和工作的实际,对2005年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移民安置......

    老区心得

    参观革命旧址 感受老区精神 为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矿党支部精心组织和安排了这次陈山革命老区的参观学习活动。踏上革命红土地,切身体会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