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时间:2019-05-15 15:5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第一篇: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海勃湾区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海勃湾区是**市辖中心区,辖1镇6个街道办事处,有14个行政村、50个社区居委会。海勃湾区总面积529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有蒙、汉、回、满等24个民族组成。

近年来,海勃湾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加快新农区建设的一系列

政策和意见,不断加大对城乡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以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区三级服务网络为基础,综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建立起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加强农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海勃湾区为市辖中心区,辖1镇6个办事处。结合海勃湾区实际,我局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区域卫生规划,以区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加强区属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农区卫生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管理与监督,维护农区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3年间,累计投入900万元,新改扩建了海勃湾区人民医院、海勃湾区铁路医院、海勃湾区中医院、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及标准化村卫生室等三网业务用房建设;投入1164万元购置ct、cr、彩色b超等大型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海勃湾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共有区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2家、村卫生室17家。2006~2008年,海勃湾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连续三年评估达标,实现了乡镇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的目标。

(二)建立农区卫生医疗救助体系,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缓解农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我区积极推进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此项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海勃湾区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广泛宣传,2008年参合率达95%;实行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网络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新农合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报程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救助,协调区民政局对五保户、低保户和大病医疗实施救助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截至目前,参合农民累计有2052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费用补偿,补偿金额共计150万元(其中获得二次补偿634人次,补偿金额6.7万元),门诊直接核报7613人次,核报金额17万元,农区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以逐步缓解。

(三)创新投入机制,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多次进行专题调研,认真研究,制定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成立由分管区长挂帅,卫生、财政等18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按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核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建立社区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每人每年2元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同时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适宜、功能完善”的建设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把区属公立医院、部分民营医院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进行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使其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转型2个、2008年转型5个,截至目前,城区共建成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7个中心、7个站,城区覆盖人口达100%,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投资470万元扩建了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的新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综合楼,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勃湾区社区示范中心样板工程。截至2008年底,采取入户巡诊、入户慢性病随访管理、入户健康教育宣传咨询等形式,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8万余户,开展慢性病随访1.8万人次、60岁以上老年人随访1.7万人次、计划免疫服务1.9万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8万份,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20期,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四)开展济困业务,为特困居民就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根据海勃湾区的医疗卫生现状,为进一步改善我区贫困居民的就医条件,为患病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将海勃湾区人民医院设立为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设立医疗救助基金专户,承诺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等救济对象进济困病房看病,可享受减免

第二篇: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海勃湾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加快新农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意见,不断加大对城乡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以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区三级服务网络为基础,综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建立起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二)建立农区卫生医疗救助体系,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缓解农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我区积极推进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此项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海勃湾区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广泛宣传,2008年参合率达95%;实行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网络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新农合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报程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救助,协调区民政局对五保户、低保户和大病医疗实施救助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截至目前,参合农民累计有2052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费用补偿,补偿金额共计150万元(其中获得二次补偿634人次,补偿金额6.7万元),门诊直接核报7613人次,核报金额17万元,农区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以逐步缓解。

二、2009年卫生工作安排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区卫生和社区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建设项目资金,完成2009年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国债投资项目(一是新建千里山镇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二是卡布其平沟煤矿改建项目)的建设任务,上述2个项目总计投资139万元,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组织开工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海勃湾区中医院、海勃湾区县级综合医院、海勃湾区海北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综合楼建设项目。

(二)继续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配置监督监测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加大对农区及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卫生监管力度,探索农区卫生有效监管模式,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三)切实加强农区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完善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参合率,缓解农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四)继续推进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医院管理为主线,突出公益性,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依法加强对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继续推行济困门诊和济困病房业务,进一步开展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优化执业环境,构建医患和谐关系,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六)切实加强中医和科技兴医工作。继续推进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和中医“进农村、进社区”战略,大力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医机构内涵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科技兴医工作。

(七)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行医院信息化管理,实现门诊挂号、门诊收费、药房管理、住院管理、数据查询等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功能,争取“十一五”期末,将区属医疗机构全部建成数字化医院。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

社区卫生是新医改建设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架构,是老百姓就医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重要渠道。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老百姓就医的筹资结构问题,是缓解看病贵的重要举措。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是解决“事谁来办”的问题;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钱谁来出”的问题。如果说,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前台,医疗保障体系就是后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我市社区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概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成本低、效果好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是城市居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最佳途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着对全市医疗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百姓就医的“第一道门槛”。

(二)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建设

我市根据“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实施了包括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镇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在内的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实现了由保障劳动者向保障全体居民转变,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三)困难群众的医疗保障

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特别是困难群众参保和患大病人员医疗费用救助始终是我市关注的重点。在困难群众参保方面,为了解决部分城镇无业居民参保缴费的实际困难,在北京市对低保和重残无业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全额补助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将此项政策扩大到更多的特定的困难群体,确保弱势群体能够享有相应的医疗保障,扶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门诊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人们对“小病到社区、大病上医院”这句话并不陌生,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许多方面缺少优势和优惠,目前尚未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就诊。主要表现在:

1.社区卫生机构配置不合理北京市近年来的发展思路是将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人口有计划地外迁,逐步形成了通州、昌平、大兴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卫星城”,而北京市相应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的分布并未及时做出调整。城乡结合部居民居住区附近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比如天通苑、回龙观等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区。

2.社区卫生整体水平依然落后,健康指导、慢性病管理的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目前,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包括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现阶段,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呈“倒三角”,即大医院资源丰富,中小医院其次,社区医院贫乏。社区医院现有的基础设备一般都比较陈旧和落后,卫生服务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社区医生待遇低,留不住人才,致使配备的医生医疗水平不够高,距“全科”服务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设施、设备还相对简陋,备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慢性病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的发挥。这种状况与居民对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相差甚远,造成居民小病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的局面。

3.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

双向转诊制度难以落实,其中有利益分配的原因,也有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衔接不畅等原因。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目录比较窄,一些药品没有包括在内,不能报销,这样居民即使在社区医院就诊后,还必须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开方、拿药,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社区医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医保部分相关政策与现实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8年来,相关政策虽然进行过几次修改完善,但是仍有一些政策不适应当前现实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品目录库》不能满足医疗保障水平发展的要求。

2.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年年递增,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缴纳的医疗保险金绝对数额不断增加,但是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以及个人医保起付线没有按照政策规定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大额医疗费报销的比例和最高限额没有得到及时调整,致使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成为患者的沉重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

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门诊报销比例偏低,受到老年病人欢迎的“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还没有纳入城镇无保障老年人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4.一些特殊病种医疗费用较高,但是没有纳入门诊报销范围或报销比例偏低。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部分边缘群体仍然游离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

(四)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还不够健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效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标准,在我市现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数量、布局和服务项目。比如:在四环以外的城近郊区,特别是人口集中的“卫星城”,根据社区居民人口数量和健康需要,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使其居民获得统一完善的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要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能力和满足居民需求为目标。选派大中型医院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大中型医院也可以接受一定数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修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

三是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的优势。在社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防病图片展览等形式,普及防病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健康防病意识,使健康素养成为每个人的内涵品质。

四是要继续做好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稳步扩大慢性病管理服务的签约范围,尽快在全市提高这项工作的覆盖面,切实落实慢性病管理相关优惠政策,使社区居民受益。

五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药品目录。要结合我市社区医疗实际情况,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合理选择配备,并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使用的,特别是一些治疗慢性病、常见病的药品品种和数量。

六是提高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关系到每一个市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新闻媒体等宣传部门应该从不同角度做全方位的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理解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高自我的宣传意识,改变群众传统的就医模式,引导群众进行正确的医疗消费。如通过为辖区居民长期免费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积极开展平价、便捷、有效、安全的预防保健、医疗服务活动。引导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活动。如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等等。

(二)搞好政策整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在认真审查考核的基础上,逐步稳妥地增加医保定点医院数量,严格准入标准,加强运行监管,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2.及时调整《药品目录库》的内容,适时扩大医疗费用报销范围,减少自费、半自费的药品和检查项目,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要。

3.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按照相应政策,适当降低医保起付线,提高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和住院医保报销的最高支付额度,同时降低各级医疗机构的住院门槛费用。

4.将一些在门诊就医的特殊病种费用纳入保障范畴, 如丙肝病人的抗干扰素治疗、白血病患者的输血、系统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支架等。

(三)健全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的长效帮扶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民政、劳动、残联、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在做好基本医疗保险救助工作的基础上,还要与民政部门做好衔接,及时将基本医疗保险负担不了的困难群体转交民政部门,纳入医疗救助范畴。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保意识

基本医疗保险实施8年来,广大居民对基本医疗保险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但是基本医疗保险内容庞大,专业性强,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保人员想详细全面了解所有内容确实不太可能,因此利用各种形式对保障范围、筹资标准、待遇水平、部门职责、实施办法进行广泛宣传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我市的实际,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宣传医疗保险制度,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长期无业人员、毕业未就业学生、无固定工作单位等易被遗漏的边缘群体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不断推出的各项新政策,新举措,通过典型案例加强宣传,做到不留死角。

第四篇: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关于加快我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永春镇、乐山镇划入我区行政管理以后,我区的农村人口明显增加,我们应当在农村劳动办就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要抓紧制定统筹城乡就业规划。将城乡劳动力就业纳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劳动者平等竞争就业的原则,打破城乡界限,逐步取消户口性质限制,营造形成劳动者凭学历和技能竞争就业、平等就业的环境。

2、应当完善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要逐步建立涉农社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就业的组织保障体系。

3、应当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实现所有涉农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和有条件的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站与市、区(县)信息联网、实时共享,方便农村劳动力查询就业信息、登记求职。

4、要积极培育市场载体。应当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二、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1、应当创新就业培训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大力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把培训重心下移到镇、村,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务。还应当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工作机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

2、应当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我们的劳动保障、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在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中,选择一批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定点培训机构,经劳动保障和教育等部门认定,作为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3、要分层分类开展就业培训。我区应当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加大财政基金投入力度,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本市适龄农村劳动力(包括被征地农民)均可免费参加一次就业培训。

三、要建立鼓励自主创业和援助就业机制

1、我区应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实行区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条件的本区农村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我区的涉农街道、镇劳动保障所应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人员招聘培训、劳动保障代理等“一条龙”服务。

2、应当建立援助就业机制。涉农街道(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所(站)要加强对我区农村困难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并建立跟踪服务卡,主动上门,动态帮扶。及时推荐就业。

四、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帮扶救助体系

1、应当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我区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要,覆盖农村各类人员,并且有调整机制,能与城镇养老保险转接灵活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应当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做好新型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工作。

3、应当构筑覆盖广泛的农村救助体系。应当建立和完善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灾害救助为重点、社会互助为依托的农

村救助体系。

第五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汇报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位于**东部、湘江中游,辖5个县市、4个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106个乡镇,1871个行政村,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其中农业人口272万。2008年,全市完成gdp910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81.8亿元,增长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5亿

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增长34.4%,工业占gdp的比重47.8%。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农业增加值110亿元,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3%,连续五年增幅超过10%。粮食播种面积389.27万亩,总产量189.34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11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完成通乡公路400公里、通村公路1800公里,投入5.11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7万处。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8亿元。在全省率先由政府支付农田灌溉水费,为农民直接减负2644万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形成了多种土地流转新模式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5县市实现gdp465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和33%,醴陵和攸县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我市于2006年9月全面启动农村低保工作,当年,全市保障对象39971人,人均月补差21.8元;2007年底,全市保障对象43137人,人均月补差32.5元;2008年底,全市保障人数为71354人,覆盖面为2.7%,人均月补差45元。2008年,上级下拨资金2145万元,市本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共支出2821万元。农村低保市四区的保障线为1000元/年,县(市)的保障线为825元/年。

2、农村养老保险情况。1995年,我市由民政部门负责在部分乡镇试行过农村养老保险,由于覆盖面不大等原因没有推行下去,所收的钱也逐步退还给了参保人员。因此我市农村中符合退休年龄(女的55周岁,男的60周岁)的46.1万人均无社会养老保障。2007年底,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市出台了第一个农村社会保障办法—《**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被征地农民以土地征收或征用公告之日为基准时点,根据出生时间划分为四个年龄段进行不同的保障,并明确了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具体办法见附件一)。目前,我市五县四区均已出台办法,共有6500多人次的被征地人员办理了各项基本生活保障业务。从实行效果来看,此办法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省劳动保障厅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同时,将部分在城务工的农民纳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筹,2008年参保人数达到了6000人。

3、农村医疗保险情况。一方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市于2005年开始在醴陵市进行新农合试点,2006年增加茶陵县、炎陵县的试点,2007年全市五个农业县以及天元区实施了新农合制度,到2008年,我市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2009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251.25万人,参合率达92.25%,筹资标准由2005年30元/人年提高到100元/人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40元,农民个人负担20元)。新农合基金补助主要实行住院统筹、住院平产分娩定额补助、特殊病种和慢性病门诊费用补助、家庭门诊(住院)帐户的补助模式,以住院统筹基金补助为主,其他补助为辅。截至2008年年底,我市共筹集基金3.93亿元,新农合基金共为286.42万参合农民发放了3.45亿元的医疗补助资金,其中住院补助35.43万人,补助金额3.18亿元;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住院受益面达6.53%,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39.49%(具体情况见附件二)。另一方面,以民政部门为主对农村医疗进行救助。主要是通过资助救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四种方式对农村困难群众予以救助。2008年,全市共救助农村医疗对象49541人,共投入资金1470万元,共支出1316万元。

4、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情况。我市纳入供养范围的五保对象有17615人,其中集中供养4115人,集中供养率为23%,分散供养13500人。全市共兴办敬老院104所,基本达到了每个乡镇拥有1所敬老院的目标。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为227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为981元(具体情况见附件三)。

三、当前农村与城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差异

1、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多于农村居民。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困难救济。社会保险具体可细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下载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卫生局关于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令加拿大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他们的医疗保障体系曾在1994—1999这六年来在世界排名上位居榜首,现在是在国......

    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

    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印度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但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它保证了绝大多数人享受近乎免费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一般老百姓看病的费用......

    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

    印度的医疗保障体系 印度是世界上排名为第二的人口大国,它也是最早建立初级卫生保健网的国家之一。自从印度独立后,逐步地重视医疗保障制度,特别致力于医疗体系公平性,这特别值......

    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安全感,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得许多家庭都不堪重负,一个生病的家人可以使整个家庭陷入危机中。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在很多国家,人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医保......

    关于加快我省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快我省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直接体现。医疗保障问题直接......

    关于覆盖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保改革

    关于覆盖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保改革时间:2008-05-05 来源: 【字号: 】【我要纠错】【Email推荐 】【收藏】【打印本页】【评论】【关闭】 编者按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2......

    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参加者:陈丹实践主题: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 时间:2月2号 地点:常熟市支新村现将此次实践报告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摘要 时至今日,......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现状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享受对象可以分为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一、现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