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社区建设汇报1
关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
XX县民政局
XX县位于XXX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距省城西安170公里,“XXX”国道、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因县城南临XX江、北依XX冠山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438平方公里,有耕地23万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全县辖21个乡镇,208个村(社区居委会),182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0.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万人。近年来,我县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XX的重要基础,以强化服务为抓手,着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开创了城乡社区建设新局面。
一、社区基本情况
(一)城市社区
近年来,我县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XX的重要基础,以强化服务为抓手,着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开创了城市社区建设新局面。2004年,在县政府所在地XXX镇的水泉、中街两个村委会以“村改居”的模式进行试点。2005年对XXX镇的另外4个村(西关、XX麓、鹿池、XX江)进行了“村改居”社区建设工作。至目前,全县共有社区居委会12个,辖114个居民小组,15260户 1
51160人。
(二)农村社区
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省、市的安排部署下,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试点乡镇和县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与配合下,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总体要求,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在我县4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2007年7月,经县委县政府研究下发了《关于成立XX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为了取得良好的试验效果,我县重点选择了村班子较好,经济较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善的4个村作为农村社区的试点实践地基。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至2011年底上级下达我县农村社区建设项目49个,现已建成49个,目前我县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均成立组建了农村社区社会互助服务小组,环卫监督服务小组,纠纷调解服务小组,文体活动服务小组,公益事业服务小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小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小组等群众服务性组织,明确了职责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县委、县政府将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谋划XX发展全局的同时,把城市社区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城市社
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在此基础上,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具体工作实施计划,纳入党建综合目标责任制。先后制定出台了《XX县城市社区建设实施方案》、《XX县社区居委会选举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社区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政策依据。同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考评奖励制度等工作制度,确保社区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以点带面,逐步展开。2004年,在借鉴兄弟县区社区建设的经验上,按照秩序渐进,维护稳定的原则,首先在县政府所在地XXX镇的水泉、中街两个村委会以“村改居”的模式进行试点;2009至 2010年紧抓民生工程实施机遇,把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郊结合部的西XX等6个村委会也以“村改居”的模式进行了改造。目前全县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健全(现有社区主任12名,其中“一肩挑”3人,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42名;“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共1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36人,大中专以上6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强化建设,全面提高。构建社区平台,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社区建设工作中,我们把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推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工作的突破口,从硬件建设起步,让软件建设同步,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水平。通过健全社区工作的各项制度建设,确保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四)大力开展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多样化。社区服务
是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在社区建设中,我们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注重建设效果,全面提升社区工作水平。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我县的深入开展,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全县乡风文明,而且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村级民主管理,为乡村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强了村级自治功能的有效发展。但在社区建设中,我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存在缺口。社区建设资金,上级给予了一定比例的补助,但从目前各社区建设实际看,部分社区有一定资金积累,建设资金自筹较多,部分社区资金短缺,建设资金完全依赖上级补助,欠账过多。各种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与创建和谐社区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住社区单位与社区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之间协作不够,没有真正达到共住共建;三是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偏低、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影响了一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四是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不够平衡。
今后,我们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克服困难,加压奋进,开拓创新,使我县的社区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更好地为广大居民服务。
第二篇: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2011-02-03 19:17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打印本页 关闭
民政部1月31日发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发至电子邮箱:ncsqjs@126.com。全文如下: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 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党政引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84689个城市社区、59.9万个建制村(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国家发 展改革委、民政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共建成综合性的社区服 务站3002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3.9万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还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文化 中心(室)等专项社区服务设施。二是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广泛推 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社区志愿互助服务蓬勃开展。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得到重点配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 理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逐步进入社区,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三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依法选举产生的村(居)委会成员,也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城乡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2009年 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1万人、村民委员会成员234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215.8万人。此外,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 者,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人数已达2900多万,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四是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不少地方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 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不少地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便快捷地满足了居民多样化需求。有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 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活力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五是社区服务制度 环境初步形成。国家围绕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工作出台了法律,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相关政 策,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 越来越强。
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存在突出问题是,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严重失衡,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街道、社区仍然缺乏服务场所,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社区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巨大,需求和供给脱节,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投入不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 合不够,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离不开社区服务,满足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离不开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的 和谐稳定离不开社区服务。随着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 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有 效承接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有效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梳理总结“十一五”期间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系统分析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出发,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 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向社区覆盖,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城乡居 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居民的服务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真正把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2.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 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组织共建、队伍共管力度,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3.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 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 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4.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办得到的事情做 起;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规律性特点,又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实施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三)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兼顾城乡特点,逐步缩小差距,到2015年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
1.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置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原则上每百户居民不低于20平方米。力争 “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基本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积 极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2.建立统筹协调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兴旺发达,建立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 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内容体系,实现居民群众生活舒适方便。力争“十二五”期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到所有城乡社区。
3.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4.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组织,着力理顺社区内外权责关系,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政府与 社区间的合作机制、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城乡社区服务
1.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街道(乡镇)、区(县、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 助、社区养老、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邮政服务、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流动人口管理、及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督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 对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农村留守人口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基层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保障城 乡居民群众基本需要和权益。公共投入要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基层人民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的 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2.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 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 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 化、制度化、法制化。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为老幼病残、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倡导并组织社区居民 和驻区单位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承诺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专业社工引领、驻区单位 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互助服务新格局。
3.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废 旧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 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继续实施 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初步建立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优化配置社区资源,积极推动驻区单位 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建立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联动机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建立政府扶持、企业和居民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 服务新格局。
(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综合考虑服务人群的规模效益,逐步建立起以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网络。
1.制定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县(区)、市为单位制定城乡社 区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建设规划要充分利用社区已有设施,提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 服务站以及相邻社区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程度。除卫生医疗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区服务设施可单独设立外,其余的一般设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之中,按照一室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2.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按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的总体目标,逐步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室内外设施相结合的设施网络。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
共服务事项,保 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 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难以覆盖的自然村(居民区),可建设一批具有专项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满 足社区居民最为直接、最为迫切的需求。
3.建立健全街道(乡镇)服务设施。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街道(乡镇)服务设施的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 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居民活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 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4.建立健全区(县、市)级服务设施。根据地方实际,建设以规模化和特色服务为主的社区服务中心。区县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主要功能:一是向辖区单位和居民及 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和公共服务,二是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三是组织居民开展科普教育、健康休闲、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等活动,四是指导和监督街道(乡镇)、社区两级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五是依托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
5.开展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以县(市、区)或更大范围为单位,建设覆盖城乡社区各类业务、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渠道界面统一、集中部署的社区综合信 息网络平台,全面支撑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并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有效衔接。已开展社区信息化的地方,对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 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向集约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迁移。要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 化服务渠道,强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业务系统的协同功能。
(三)推行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坚持本地培养和对外选聘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1.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2.充实壮大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全面推行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健全居(村)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村)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
3.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的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扩大社区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加强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社区服务研究和社区服务相关学科建设,为社区服务体系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4.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 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落实社区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 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关心社区服务人才的成长进步,探索建立培养发展入党、招录公务员、选拔基层干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制 度渠道。
(四)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辖区人口较多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实现对社区全体成员的全员管理 和无缝隙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度,并在组织运 作、活动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
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 理和服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2.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普遍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区县、街道(乡镇)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社区延伸;凡属于基层政 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组 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 乡基层的办事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 品牌化、连锁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效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重点工程
(一)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发展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积极做好为社区大中专毕业生、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大力发展以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服务业,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发展社区救助服务。加强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区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社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发展社区文化、体育、教育服务。加强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推进学习型、节约型社区建设,支持广播影视向社区覆盖,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城乡社区文明程度。
——发展社区治安服务。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健全社区居民内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开展经常性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做好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发展社区环境保护服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农村社区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完善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居民防灾意识和环保意识。
——发展农村社区生产服务。根据农村居民需求,提供农资营销、农技咨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生产性服务,鼓励企业为农村社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生产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农业生产能力。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以及生活贫困老人提供安全守护、餐饮配送、医疗保健、心理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项目,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
面向优抚对象、残疾人、精神病人、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开展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和困难帮扶等服务。在特殊群体较为集中的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 合服务设施开辟专门的场所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供特殊群体使用的专项服务设施,并向周边社区覆盖。组织和动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广泛 参与社区特殊群体关怀工程,构建面向特殊群体的社区服务支持网络。力争“十二五”期末,使社区内每个特殊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关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示范工程
继续推进城市社区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困难地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提高城 乡结合部社区、“城中村”社区、工矿企业所
在地社区、新建住宅区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社区管理服务水平,重点改善农村经济薄弱村社区、“难点村”社区、生 态移民社区、留守人口集中社区服务设施条件。
整合社区现有信息网络资源,支持部分地区建设覆盖区(县、市)或更大范围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实现数据一次收 集、资源多方共享。拓展和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各类系统的协同功能。积极推进城乡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村)委会的信息化建设,改进信息技术装备条件,提高社区组织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四)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来源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居民就近就便灵活就业,鼓励吸引更多社会工作者、大中专毕业生等优秀人 才到社区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政策。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能力建设,支持社区服务人员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 试,不断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指导社区服务和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 理、素质优良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五)社区参与行动计划
制定并推行全民参与社区行动计划,培育和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设立社区公益发展基金,鼓励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 社区服务,探索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整合城乡服务资源,组织城乡社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探索建立城乡社区互助服务新机制。推行社区志愿者注 册登记制度,鼓励和引导居民参与志愿者注册登记和公益性服务活动。
五、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一)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 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 善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二)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 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经费等,采取社区居(村)民自筹、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财政补助等方式予以解决。拓宽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福利、体育彩票筹集 的公益金要不断加大用于社区服务项目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对闲置的公办学校、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兴办社区服务事业。研究制 定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四)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 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加强督促检查,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将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 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 的交流,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建立研究基地,加强社区服务理 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表彰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 良好氛围。
第三篇:陶公庙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材料
陶公庙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材料
一、社区基本情况
陶公庙社区位于湘江支流,浏渭河畔。东靠土岭社区,西接芙蓉区,南接雨花区,北至大园社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有千年古庙陶公庙相依托。于2004年12月28日由原四个老居委会合并而成。社区办公楼设在长沙县榔梨镇办内,设有党建活动室、团员活动室、社区民警室、社区学校、计生服务室等服务场地,社区道路四通八达,下设7个居民小组,常住户2566户,常住人口4760人,流动人口1701人,居民楼15栋,四个党小组,党员197人。总人口为6461人。
近年来,社区本着以人为本、居民自治、因地制宜的社区建设原则,以创建文明社区为主线,营造安全的社区治安环境,便利的社区服务网络,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着力实施“46810”即“四为主、六张网、八大员、创十无”的平安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治安防控能力,打造出“无毒社区”“平安社区”“长沙市科普文明社区”等一系列社区工程特色品牌,是一个环境舒适、管理规范、功能设施完善,商业繁华,安全秀美的新型文明社区。
二、社区工作汇报 2010年我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明确工作思路,以构建和谐社区,打造人民满意集镇为目标,扎实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做一总结。
(一)党建工作。
我社区设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97人。其中35岁以下党员10人,36至59岁党员84人,60岁以上党员103人.针对党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我社区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发展新生力量,2010年确定入党积极分子4人,1名入党积极分子转预备,2名预备党员转正式党员。
按照以党建带团建方针,我社区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2010年上半年开展2次全民大扫除活动,有264位党员、团员次积极参与其中。联系榔梨镇机关党支部52名党员于七一建党日走访慰问了我社区114户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节日祝福及物资。
2010年我社区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及创先争优活动,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学用活动,按照上级政府要求经常组织党员群众集中学习政策理论,开展民主测评和党员公开承诺活动,确保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思想深入人心。
(二)民政工作。我社区积极推进社保、劳保、医保工作,关注弱势群体帮扶,着力为社区居民解决生活保障问题。
1、我社区扎实落实城镇低保“应保尽保”政策,已有606户共1460困难居民享受城市最低保障金。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我社区共有残疾人员176人,已办理二代残疾证的65人,五保户6人,下岗失业人员2786人,重点就学帮扶对象15户,大病重点可帮扶对象8人,需要社区长期救助的贫困对象91人。接收退休工人864人,全部建立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为精神病人16人定期上门发放药品,指派专人监控病情,如有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2009年春节慰问困难群众147人,发放慰问金40200元,购物卷33000元。联系长沙县总工会于端午节慰问困难群众36人,发放慰问金及节日物资8000元。2010年6月榔梨镇爱心超市正式成立,揭牌仪式当天有40为困难职工领取到价值12000元的慰问物资。通过长沙县总工会联系单位开展一帮一活动,使社区困难职工周爱珍等4人获长期帮扶,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2、努力推进劳动保障工作。我社区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劳动力资源总人数为939人,其中稳定就业的662人,失业、未就业的277人,向外转移就业劳动力15人,下半年新增劳动力150人,已就业64人,待业人员86人全部愿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150人,已安置在芳圆酒店、世通公司、星沙机床厂工作。经社区推荐已经上岗就业的居民例如有刘理到赛格电子有限公司工作,周柯到长沙县子有限公司工作,柳建武到长沙第二社会福利院工作,甘毅到榔梨镇栋蓉汽配厂工作等等。
7月份社区组织大学生12人召开座谈会,并邀请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场共同交流意见,宣讲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出的政策与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配合政府推进就业培训工作,已推荐2批共19人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学习,其中11人已实现持证上岗就业。
3、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工作。2010年已为1627位居民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医药费8万余元,10位居民获得大病救助金总计35000元。
(三)综治工作
我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明确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载体,切实维护社区社会、政治稳定。
1、积极推进“综治宣传月”工作,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宣传活动。在社区范围内悬挂了横幅10余条,张贴标语8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3600余份,打好了宣传造势第一仗。建立了社区办公室、新街居民点、上正街小码头的三个综治维稳工作点,为综治工作的继续推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清理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吸取去年经验教训,我社区以向居民宣讲防火防盗、用电用气安全作为重点工作,组织多场宣讲会并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提高居民群众安全意识。
2、按照上级政府要求,认真组织“五清查一打击”专项活动,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重点对象、危爆物品、从业人员进行清查,重点打击流窜犯罪。针对我社区流动人口众多,埋下了综治最大隐患的特点,社区逐月对流入人员进行了登记,已清查出流动人口1703人,办理居住证276人次。并和房屋出租户签定了合同,随时掌握动态,清查社区治安隐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提高居民群众安全生产意识,组织宣传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使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
3、按照“五五”普法工作安排,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以刑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劳动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治理社区的能力,扎扎实实开展普法工作。今年共集中开展4次普法教育,200余人次党员群众参与了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召开各种形式和不同层面的会议,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争创优良法制环境,深入学校、居民群众中座谈了解治安情况,广泛征求意见。
4、在全社区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反邪教知识,党的政策及国家法律法规入脑入心,自觉抵制邪教,铲除滋生邪教组织土壤。我社区原有法轮功练习者22人,其中重点对象4人,一年来,我社区进一步深入同“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发动全体社区居民、干部的力量,已彻底转化17人,对重点人员继续进行监控和帮教。
5、组织居民组长以及吸毒人员家属签定禁毒目标管理责任状,利用正月十三对居民进行禁毒宣传,介绍禁毒史料,组织居民学习禁毒宣传栏的内容,发放毒品知识宣传单和 “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7月份组织吸毒人员集中学习毒品危害知识。认真建立健全吸毒人员台帐,做好帮教工作,及时跟进,更新信息。通过大量工作,确保了“无毒社区”的称号名副其实,原吸毒人员3人无一复吸,无新的吸毒对象出现。加大帮扶力度,对原吸毒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及时给予援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12月5日、12月17先后迎接了县戒毒委、市禁毒委、省禁毒委等上级领导的调研考察,我社区扎实认真的工作、齐全完备的档案和收效显著的成果都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肯定。
6、加大对刑释人员的帮教力度,落实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我社区回归的刑释帮教人员中普遍存在的家庭贫困、住房困难等问题,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今年安排了回归刑释人员柳利明、潘强、龚剑波进入保洁公司、星沙机床厂等单位就业。接收社区矫正对象潘祥,为他安排了家庭帮扶责任人,定期上门进行帮扶。社区联合派出所对刑释人员进行节日慰问,联系县房地局为他们安排解决住房困难问题。通过社区刑释帮教工作的开展,我社区58名刑释人员无一重复犯罪,有效的维护了社区秩序稳定。
7、充分发挥党员义务巡防队、低保户义务巡防队的作用,在社区范围内开展了防范打击盗窃的斗争。社区组织专职巡防队员6人,党员巡防队员28人,低保户巡防队员36人在社区范围内配合派出所民警开展治安巡防,构建防控网络,有效遏制我社区入室盗窃及其它多发性案件的发生。7月26日,我社区巡防队员在队长徐华的带领下巡逻至梨江桥路段时抓获意图行窃的两名外地人受到了派出所的奖励。同时重点着力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社区周遍的电游室、网吧室经常进行清查,健全落实群防群治网络工作,并已收到明显实效,确保了街泰民安。
8、加大安全生产生活工作力度,认真落实防火防盗、安全生产宣传,定期组织党员群众集中学习消防安全政策,家庭防盗措施。建立社区食品安全台账,对社区内的集会聚餐进行监控,定期组织食品安全检查,确保无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9、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社区干部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千方百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我们早发现、早排查、早预防,对群众的合法要求和实际问题认真研究,给予解决,防止矛盾升级。全年共调处民事纠纷36起,防止民转刑事1起。没有一例因调处不及时而出格上访,健全完善了民事纠纷调处排查工作机制,提高了对群体事件的防控能力。
(四)计生工作
为确保计生工作突出重点,落到实处,我社区重视计生工作者队伍素质建设,加强学习和培训工作,提升社区计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应变能力。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任务,加大力度宣传早期教育和预防出生缺陷干预的宣传。致力于拓宽计生服务领域,做大做强生育关怀工作,提高育龄群众的满意程度,进一步转变婚育观念。配合治安清查和人口普查,加大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入户核对流动人口的变动情况,做好信息变动的录入登记工作,补充完善户信息,完成一盘棋信息维护。加大出租户主、用工单位的计生管理力度,宣传《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条例》。利用计生协会平台,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中心户长、会员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协助社区做好长效节育措施的动员说服工作,提高落实节育率。社区上半透环率达75%,计生保险完成6715元,落实计生奖扶8人共7200元,其中上正街居民廖祥景获放弃再生育奖励3000元。
(五)重点工作。
作为一个纯居民社区,我们把保障民生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着力打造优秀服务社区,今年以此为重心开展了如下工作。
1、社区积极联系县房地局,在县地局和榔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我社区横街兴建了84套廉租房。通过前期住房情况摸底、申请名单三榜公示、公开民主评议的方式确定入住名单,以抽签方式进行分房配租,并与租住户签订租赁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落实廉租房管理政策,这一工作的开展解决了我社区住房困难户63户,共162人的住房问题。
2、配合派出所户口清理工作,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走街串巷,身影遍布社区各个角落,确保普查不漏户不漏人,摸清居民家庭人员信息,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经普查结果统计,我社区现有居民2566户,4666人,流动人口1703人。掌握社区居民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今后工作的继续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2010年7月我社区上下经受了湘江洪水的考验,社区内五成居民家中进水,沿河地区积水最深达1.5米以上。我社区全体党员群众万众一心,积极投入到抗洪抢险的行动中,社区书记、主任亲身上阵,党员主动挑重担,组织居民撤离和异地安置。退水后社区及时组织清扫街道和居民家中消毒,确保洪灾后无流行病发生,街道卫生整洁。
4、加大集镇建设投入,大力美化社区环境。巩固完善了网络化管理工程,积极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加强消毒除害工作。与保洁公司合作,实行道路街巷全日保洁,做到无死角和“三乱”现象。遵照政府打造江南水乡古镇建设规划,推进集镇仿古建设改造,对居民做好解释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配合,为政府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抓好小街巷改造和下水道清淤工作,保障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努力营造洁、齐、美、亮的社区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社区应该继续做好的工作
1、做好社会保障这一核心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直接和个体相联系的,能够最直接地促进人的发展。村干部要协助好有关部门做好这个工作,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2、协调结构变动中的利益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也必然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如果不能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方式协调结构变动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就可能引起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这些分散的利益冲突如果解决不好、处置不当,极其可能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全局。
四、开展社区工作的保障措施
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级财力薄弱,所以实施起来不敢大规模进行,做事总是束手束脚,因此对整体实施规划是不利的,有的在实施中为节约成本,甚至还偏离了原有的规划。另外不在规划拆迁范围内的农户重新翻建新房,政府应鼓励农户向小区集中,对进小区的配套费给予减免。集中居住后既可以减少村内道路修筑、卫生维护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可以节约土地,减轻今后可能的拆迁成本。
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支持下,在全社区党员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在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加倍努力,争取社区工作再上新台阶。
陶公庙社区 2011年3月7日
第四篇:**街道**社区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服务水平
---全力推进人文社区创建
**街道**社区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2019年6月20日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街道**社区,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就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街道东部,总面积1.60平方千米。辖11个居民组(含三个开发小区和一个商贸中心),户籍人口1538户6777人,常住人口15138人,有各类单位1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129人。
二、主要做法
2018年以来,**街道**社区结合社区实际,突出党建引领,充分整合社区综治中心和讲习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功能,按照基础牢、职责清、能力强、效率高及“综治信息化+N”模式,培育打造了以“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综合治理”为宗旨的“人文社区”。
(一)强化党建引领,抓实党建工作。抓班子,强管理。一是配合省、市、县、办事处做好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带动和推动发展的能力;二是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三是强化驻社区干部的责任意识,共同提高社区干部推动发展的能力。抓阵地,强服务。一是加强社区办公阵地建设,按照“一室多用、综合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健全,利用充分、群众满意”的总体思路,二是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建设,成立1个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宣传环保知识500人次,走访特殊人群200余人。抓民主,强和谐。一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公章管理使用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居民议事监督小组作用,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讲习所、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抓创新,强发展。创新组织设置,增强“细胞”功能。在非公企业上建党组织,建立区域型、产业型、联合型等党组织,延伸组织“手臂”,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逐步着力构建社区、企业二级党建联动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网络体系、制度体系,完善联建共建。
(二)讲习所宣传党的政策好声音氛围更浓厚。充分运用讲习近平台,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组建“讲师团”,采取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等深入辖区学校、居民小组、住宅小区、楼群院落、田间地头等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社事民生、农业农村、卫生保健等政策法规;共开展讲习50余场,召开群众会、院坝会80余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10000余份。
(三)综治中心服务群众更高效。建成社区综治中心,设便民利民服务大厅、“党建+”、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疏导室、法治家园、四点半课堂等功能室,将涉及民生、扶贫、医疗等窗口整合到综治中心,由以前的办一件事进多个门、找多个人,变成了一个人负责、一个人签字。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最多跑一次”,接待来访办事群众1000余人次,办理精准扶贫、临时救助、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各种信息收集采集等民生事项213余人次,共排查治理安全隐患20处,代办低保申请31户,回访刑释解教等特殊人群10余人,调解矛盾纠纷14件,送治精神障碍患者4人,群众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四)网格化推进精准服务。划分网格17个,配备网格员36名,夯实基层基础,采取“大走访、大回访、大采集、大排查、大化解”的方式,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走访群众,全面回访特殊人群,全面精准采集数据信息,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全面化解矛盾纠纷,全面解决民生问题,充分发挥网格员对人、地、物、事、组织信息熟悉的优点,实现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涉军群体、支铁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重点人员的稳控等工作,实现“人在网格转、事在网格办”,增强了干部对社区情况的熟悉程度,密切了干群关系。
(五)活动载体力促“人文关怀”更到位。一是打造了1300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军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等,购齐配全了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棋牌、健身器材、图书、书法用具等基础设施;同时满足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二是定期开展“育民”主题活动,弘扬和传承优良家庭美德。为深化社区教育,努力提高居民素质,社区每个季度都会举办1次“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每年参加县级“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的选举活动,把拥有良好家风,遵循严厉家训的优秀家庭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评比产生,在全社区形成崇善向德的良好氛围。
(六)共驻共建凝聚多方力量提升服务水平。与辖区1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明确共建项目、具体内容、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组织已报到的180名在职党员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活动。积极开展“心系社区、共创和谐”社区党建主题实践活动。针对社区居民需求、会员单位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兑现承诺创造条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以此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为加快社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扫黑除恶促进社会更和谐稳定。按照“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总要求。结合当前农村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社区低保进村入户核查、“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空气污染防治禁止燃烧土皮灰和生活垃圾等重点工作,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大兴勤俭节约之风”活动为契机,组织召开群众会、板凳会、院坝会和专题讲习20余次,宣传扫黑除恶知识,将十二种黑恶性质违法犯罪行为及举报方式在辖区内宣传,发放宣传手册600份;积极配合派出所、司法所到集市、学校、企业、商店等处开展宣传。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街道人文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够强,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不够强,政策领悟能力较弱;三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还未达到最大化。
四、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加强业务知识、政策学习,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融洽干群关系;二是优化管理服务,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服务群众,进一步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加大资源设施的配置。三是以此次指导调研为契机,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切实把社区的工作做好,居民的事情办好,把人文社区建设的更好。
第五篇: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方村社区位于桥东区南部,辖区面积0.39平方公里,由华夏家园、石油库宿舍、房管局宿舍组成,现有居民楼42栋、1718户、6136人。按照市、区文明委的安排,我们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按照“社区建设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硬件建设上档次,软件建设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在帮扶单位和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社区工作力度,理顺社区各种关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以增强社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的文明程度作为落脚点,文明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初见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力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社区文明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旧城改造后,原有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网点全部被拆除,给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社区党建联系会等形式,加大共驻共建力度,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党支部及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一是我们积极到土地、民政等部门,落实办公用房的各种手续和资金问题,多方筹措了29万余元资金,在社区内建起了5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达到了100平方米以上,建立了能容纳100余人的社区党校,建成了高标准的“星光老年之家”;同时,充分发挥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完善了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各种办公设备,添置了全新的电脑、电话、文件柜、家具和饮水机等。设立了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等,配备了多种健身器材、各种棋牌、音响等文化体育设备,新购置了2000余册各类图书,并规范了管理制度,定期向社区开放。在市区文体局、市土地局、华夏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共投资140万,建成了一个占地5400平方米、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场所---华夏家园文化健身广场,广场内绿化面积4000平米,硬化面积1400平米,并安装了10余米长的科普文化长廊和一套30件的国家级的多功能健身路径,修建了两个标准化篮球场和一条十米长的科普文化长廊。广场的建成,为社区居民创造了优越的健身、休闲、娱乐环境,大大提升了华夏家园的文明程度,也积极推进了元村社区高标准文明安全小区和文明示范社区的创建进程。二是我们联合工商、税务、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和物业公司等共建单位,积极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发展社区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社区居民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社区福利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新增社区服务网点30余个。同时,我们对社区服务网点实行挂牌制度,规定经营商户采取无偿、低偿等方式,为特殊困难的居民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我们在工商、税务、房屋租赁等方面实行减免费用待优惠政策,规定经营商户采取无偿、低偿等方式,为特殊困难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既满足了群众需要,又实现了社区76名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了“一举双赢”。三是我们于2003年9月29日,在辖区举行了“社区服务中心启动仪式”,四个活动室面向辖区居民群众正式开放;建立健全了下岗职工台帐、失业人员台帐及城镇劳动力资源台帐,共统计下岗人员4人,城镇劳动力资源87人,社区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了100%。元村社保工作站多次被市作为现场会参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建立辖区居民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于2003年10月25日举办了海尔健康进社区讲座,获市海尔健康社区二等奖。
二、有效发挥活动载体作用,全面提高社区建设水平,社区文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我们坚持“硬件更硬,软件更软”的原则,通过开展“五好社区党支部”创建活动和“共驻共建”“结对共建”活动为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为开展文明安全社区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加快了文明安全小区的建设步伐。一是“共驻共建”“结对共建”活动成果显著。通过开展见面会、协调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为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添置电脑及打印机等设备,并在共建单位市土地局的帮助下,投资 1.7万元为社区建立了高标准的科普文化橱窗。二是社区组织体系逐步规范。按照国家民政部的有关标准,本着“优化结构,合理设置,发挥作用,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化体育、社会福利以及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协商议事会的群众性组织,并进一步完善组织工作制度和章程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组织的规范化水平。三是社区居委会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按照“两室”“六有”的标准和市、区文明委确定的“十个一”标准及三十四条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投资万余元对基础资料档案、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等八类十六项进行了统一规范,逐项逐条的进行落实,并按照统一格式全部上墙,有力地提高了社区建设工作水平。
三、开展多种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由于原元村社区属于旧城区,松散的居住环境和贫乏的文化活动严重制约了社区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村民意识比较严重。旧城改造后,我们积极适应新型社区对居民思想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大力开展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一是社区文明氛围日益增强。我们坚持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要求,在社区内建立了科普画廊、文化橱窗、公共阅报栏10余处,宣传社区法律、卫生、科普、消防知识及新人新事新风尚,每季度更换内容3次。主动与市区有关部门联系,在社区内开展以“科技、文化、法律、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四进社区”活动4次。对社区各类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优化整合,培训了社区文化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员10余名,组建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的大鼓队、秧歌队、京剧协会、舞蹈队等10余支社区文化艺术团体,并经常性开展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思想。二是社区主题实践活动日益活跃。开展“我为党旗添风采”、“争做24小时党员”、“党员一人一岗”、“党员奉献在社区”、“三个代表在社区”等活动,累计为居民办实事684见;开展了“五星家庭”、“文明单元”、“文明楼院”的评选活动,评选出“五星家庭”865户、“文明单元”40个、“文明楼院”2个;为社区新增健身路径2条,并举办了两届社区趣味运动会;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等等,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良好氛围在社区内已蔚然成风。三是社区治安情况日益稳定。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立了50人的社区治安志愿者联防队,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立了值班室和警务室,做到了“一区一警”,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办证率达到98%以上,刑释解教人员建档率和帮教率达到100%,妥善解决了7起因旧城改造引起的家庭矛盾纠纷。
随着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稳步实施,在社区内已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已初步形成。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推动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从而逐渐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借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各项社区工作的全面提升,最终把华夏家园建设成为高标准文明安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