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的情况汇报(财政局)
关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经费投入情况汇报
(本溪满族自治县财政局)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我们根据省、市政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财力困难的情况下调整预算、积极筹措资金的同时建立投入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水平,为促进全县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自我县2008年到2010年三年以来县本级财政对98个行政村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总投入达964万元。其中:三年分别投入336万元、333万元、295万元。
1、农村社区办公用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下大力气开展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三年以来共投入资金745万元,其中,300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维修,以保证社区服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极大的改善了我县各村社区办公条件,为农村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2、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方面: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本着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县财政主要加大文化设施硬件建设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三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19万元,在村部新配置了一批文体活动设施,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农村公路、道路建设、自来水改建、有线电视安装、由有线到数字电视的转变、综合活动室装备等方面有了全面突破。
为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前几年县财政经济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采取挤、折的办法,确保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加大对农村投入,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早日过上城市居民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011年7月11日
第二篇: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诸河管发[2012]5号
中共诸城市河道管理局支部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党建工作计划
2012年,党建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作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1周年献礼。
一、加强思想建设,强化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党员干部自身素质。
加强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抓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认真总结干部培训经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把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把集中教育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努力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党员干部岗位和实际需求,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1培训研讨、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每月至少集中学习两次,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记录、有签到,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学习和制度落实情况将作为党员、干部、职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评选、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重要依据。
二、推进强基工程,夯实组织基础,着力提升党组织建设水平。
一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化“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争创活动,坚持以党支部中心组理论学习为载体,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把党支部建设成为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集体,建设成能办大事、会办难事、敢办新事的集体,建设成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集体。二是持续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建设一个好班子,抓好一支好队伍,形成一套好机制,培养一种好作风的要求,围绕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强指导工作、督促落实,建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巩固和扩大党建工作创新成果,着力提升党建特色工作,提高党组织自主活动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
三是有效落实党支部各项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新手段、新方法,改进和落实党员经常性教育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实际效果。认真落实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努力在党内生活中形成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组织党员过好政治生日,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坚定党性立场。
四是落实党建活动经费。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工作,将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相
应机制,有效保障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落实,确保党组织活动正常开展。
五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鼓励优秀骨干入党,严把质量关,规范发展程序,壮大党员队伍;及时将符合党员条件的同志吸收进党的组织,优化党员结构,增强党组织活力。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抓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三、打牢廉政思想,坚持勤政廉政,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认真抓好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划》、中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学习,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专题教育。改进和丰富廉政教育的形式方法,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能力。
二是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时总结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深入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坚持以先进的廉政文化理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实践,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新对策,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活动,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努力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着力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财政局关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情况的汇报(定稿)
上饶县财政局关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
情况的汇报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工作上,我们根据省、市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财力困难的情况下调整预算、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水平,为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提供了资金保障。
自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来,我县实行“县乡财政各配套一部分,试点村自筹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的方法多渠道筹集农村社区建设资金。2011年,我县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先后分两次共投入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专项资金1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社区办公用房条件,丰富社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
1、农村社区办公用房方面。在县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筹措农村社区办公用房资金,2011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万元,用于农村社区办公用房的维修,以保证社区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专项资金的投入较好地改善了我县各农村社区办公条件,为更好服务农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
2、农村社区文化事业方面。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本着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县财政加大文化设施硬件建设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2011年,投入农村社区文化事业专项资金 60万元,为全县各农村社区配置了一批文体活动设施,极大丰富了农村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我们将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为幸福美好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拟报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费列入2011年乡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的报告
张果屯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文件
张综治委[2011]2号☆
关于拟报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费列入2011年乡
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的报告
乡党委、人民政府:
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领导责任书》中的内容明确规定任务:“党委和政府要定期分析形势、经常听取综治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所需办公经费、奖励经费、各级政府要列入预算,对专项经费要及时给予解决,切实保证综治机构,政法部门正常工作的开展”。2011年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中要求:“综治工作所需办公经费、奖励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本级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财政预算为准”。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任务和要求,为全面做好2011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任务和平安建设工作,乡综
治委办公室初步拟定2011年综治工作所需办公经费、奖励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总金额为41684元,经费具体情况如下:
一、按全乡总人口3.5万人,以每人每年1元补贴,划拔乡综治办公室,用于全乡社会面上的治安联防,即35000元。
二、乡综合治理办公室经费9000元,用于装备、会议、宣传等。
三、奖励经费6200元
拟兑现2010年综治先进个人1200元
拟兑现2010年各村治安联防5000元
四、治安联防巡逻车交通费需9500元。
以上几项经费列入2011年综合治理所需财政预算经费共计59700元,需拟提请乡人代会会议审议通过。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
张果屯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第五篇: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
市人民政府(2011年9月1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市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南濒长江,西傍扬州,东望泰州,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下辖1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5.8%;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39.6%。连续五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生态农业市、江苏省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下面,将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九五”期间,我市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10公里;疏浚整治各级河道411条、土方654万方;自来水受益人数2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56%;无害化卫生厕所1万座;建设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40个、多媒体演示教室(厅)30个、教师计算机备课室3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总用户10.2万 户,平均入户率达56%。等等。农村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农村面貌有了一定改观,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及今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第一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建设,我市高度重视,切实把实事工程摆上重要位臵,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狠抓关键,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一、农村道路建设方面
根据省、扬州市农村公路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截至2005年底,我市共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其中市镇公路49.41公里,镇际公路8.5公里,镇村公路741.592公里,完成投资3.3亿元。今年上半年,市镇公路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约2000万元;镇际公路全部竣工,完成投资900万元;镇村公路开工建设25公里,其中已完成10公里,完成投资600余万元。一是加强领导。市里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加快实施,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营造“交通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得益”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多元筹资。采取“六 个一点”办法,即市镇财政安排一点、经营集镇盘活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受益单位赞助一点、“一事一议”筹措一点、适当负债融资一点,想方设法、广辟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工程进度。四是规范实施。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全面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严把施工队伍选择关,杜绝“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施工”的现象。按照“源头管理,关口前移”的监理方针,建立健全施工单位自检、社会监理单位复检和政府监督的三级质保体系,力争把每项工程建成优良工程、精品工程。
二、农村河道疏浚方面
据调查统计,我市境内共有各级引排河道863条、1871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4条、338公里,镇级河道182条、618公里,村组级河道657条、935公里;共有淤浅河道500多条,淤积量近2000万方,河面水草覆盖面积1200万平方米。针对这一情况,2002年8月份,按照“一次规划、突击清障、分年疏浚、长效管理”原则,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2003—2007年河道疏浚规划》、《市碧水工程实施意见》、《市河道疏浚实施细则》等文件,分步组织实施以河道疏浚为重点的碧水工程。截至2005底,全市累计投入劳力130多万工日、施工机械500多台套,完成河道清障863条、1200万平方米;疏浚整治各级河道460条、土方1080万方;落实河道管护人员920人。今年上半年,疏浚整治县乡河道49条,完成土方217方,完成投资1528万元;清障清杂村庄河塘2560条,疏浚村庄河塘580条、土方186.6万方,完成投资1058万元。一是拓宽投入渠道。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用于碧水工程,其中长效管理按每年每村2000元标准进行补助,考核后作为河道管理员工资发放;河道疏浚按照市级河道1.35元/方、镇级河道和村庄河塘0.35元/方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以村统筹,在“一事一议”中筹集2~3个工日,专项用于本村承担的河道、河塘清障、疏浚与长效管理。深化小农水改制。通过拍卖河道林权和堤防、水面使用权等途径,建立以林养河、以堤养河、以河养河的河道建设管理良性投入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捐资兴办水利。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动员建筑企业、镇村工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碧水工程建设。二是坚持标准质量。在实施中,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清障抓巩固。针对引江站抽排里下河涝水期间大量“客草”压境的实际,我市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河道突击清障。疏浚抓标准。充分发挥机械施工效率高、费用低、质量好的优势,添臵施工机械,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从河道标准、计划审核、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标准不走样。整治抓配套。重点坚持“三个配套”,即河道的上下游配套,土方和建筑物配套,河道整治方案和其他 工程方案配套,并将疏浚与填塘造地、道路建设、环境建设等工程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治理。三是落实管护措施。按照“人员精干、报酬提高、专业管护、统一管理”的原则,组建了河道保洁站,形成了由水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镇河道保洁站专职管理的河道管理网络。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市抽调农工办、水务局、环保局、农林局、交通局、建设局等部门负责人成立了5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检查河道、河塘清障疏浚任务完成、工程进度质量以及管理责任制落实等情况,顺利推进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
三、农村改水改厕方面
截至2005年,共投入改水资金3159.63万元,其中乡镇集体投入263.535万元,群众自筹管网入户费2150.745万元,社会投资342.3万元,其他投入397.05万元。新增自来水受益人数26.5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89.9%,完成投资4059万元。全市共有全国农村优秀水厂1个(扬州市仅此1家)、省先进水厂2个、扬州市农村先进水厂18个;共有水厂68个,其中乡镇级水厂39个,村级水厂29个;共有集体水厂12个,股份制水厂2个,私营水厂54个。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0万座。今年上半年,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万人,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2800座。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改水改厕实际状况,我市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农村改水改厕调查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逐镇、逐村、逐户进行普查,建立了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改水改厕基础台帐,为改水改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实行项目管理。将改水改厕任务纳入项目管理,实行项目审批,以镇为改水改厕项目申报人和实施者,以村组为单位,成片成线整体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三是狠抓典型示范。注重培植典型,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仙女镇新河村作为小康先行村,村级经济相对较好。我市结合该村实际,要求该村所有的农户安装自来水,并将所有厕所改建为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目前已全面到位,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通过典型示范,使全市各地学有榜样,超有目标,有力地推进全市改水改厕工作。
四、农村清洁能源方面
截至2005底,全市建成宜陵镇五一村和吴桥镇高扬村2个“沼气百池村”,累计新建农户沼气池13210只。今年上半年,新建农户沼气池110只,其中宜陵镇五一村和郭村镇郭华村两个省级沼气项目示范村建成沼气池75只。一是落实任务。每年年初,与各镇签定农村能源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定项目、定人员、定村组,同时将农村能源工作纳入政府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突出重点。抓住宜陵镇五一村和郭村镇郭华村被省确定为沼气生态村的契机,突出重点,加强指导,帮助解决资金、零配件供应等问题,保证了重点村沼气建设工作的顺 利推进。三是加强培训。针对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技术人员较少的实际,组织专门人员参加省、扬州市沼气技术培训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四是检查督促。抽调专门人员,成立督查小组,分赴各镇检查沼气建设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促其整改到位。同时通过新闻媒体以及督查通报等形式,对完成好的镇予以表扬,对行动不力的镇予以曝光和通报批评。
五、农村电网改造方面
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我市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步伐。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先后建成220千伏张套变、110千伏龙川变、110千伏金湾变、110千伏新民变、110千伏中闸变和35千伏武坚变,目前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共有28座。根据多布点、小容量、短半径的要求,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切实解决农村配网中“卡脖子”线路和迂回线路等问题。今年我市计划投入资金2500万元,继续深化农村电网改造,切实保障农民用电安全。目前电网内35千伏和110千伏的联络通道均进行合环调电,农村线路正在逐步增加合环调电的比例。
六、农村教育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认真测算免收学杂费后财政所需补助资金。据统计,今年我市将减免学杂费1300 万元。二是实行“两免一补”工程。从2003年开始,我市就将减免特困生、贫困生学习费用作为为民办实事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2006年,按照省、市“两免一补”等助学行动的要求,在党员结对帮扶贫困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民营企业、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扶贫助学,春学期共减免学习费用169万,发放补助资金14.6万,惠及贫困生4717名。同时,下发了《关于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学生家长公开信》,并通过多种媒介,广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秋季开学前免费教材全部到位。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意见》和扬州市政府《关于加强扬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市政府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和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银行借贷、教师借资等方式,筹措资金5850万元,建设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162个、多媒体演示教室(厅)254个、教师计算机备课室120个,共拥有计算机11284台,157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实现了“校校通”,部分学校还实现了“班班通”,19所定点村完小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实现了两人一机教学,初步形成了城乡网络一体、设备齐全、教育资源共享、队伍过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四是实施县职教中心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或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目前,职教集团已整合原职教中心(中心校区)、曹王职中(曹 王校区)、张纲职中(张纲校区)的资源,实现三校区的财务、教学、实训、就业统一,同时实行电大、技工学校、建工学校等6校区的招生统一,目前已招收学生3911人(不含到外地招五年制高职人数)。五是启动职教助学培训工程。组织实施“553工程”,即每年拿出50万元,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帮助5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学生实际,我市设立了一、二、三等助学券,分别给予1000、800、600元的资助,按照1:2:4的梯度实施。目前已发放助学券674张,落实帮扶资金47.3万,超额完成帮助500名家庭特困生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六是实施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工程。2006年,我市将建成1—2个扬州市级职教实训示范基地。为此,一方面突出师资建设,落实激励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现已选派30名骨干教师分赴省属高校进修学习;另一方面重点培植我市现有的电子、计算机专业,加大投入,添臵必备的设施,力争以较高的水平一次性通过验收。
七、农村文化建设方面
1、乡镇文化站建设和“三送”活动。一是积极支持农村文化站建设。2005年省里把我市小纪镇文化站列为标准化试点建设工程。目前1500平方米的小纪镇文化中心改扩建工程基本竣工,省里补助的30万元和市财政补助的10万元基本落实到位。二是启动实施“三送”工作。成立了“送科普书、送戏、送电影”下乡领导小组,全面协调“三送”工 作,努力解决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增加图书购书经费,送书下乡。市财政新增4万元购书经费集中购买农村适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科普书籍,直接配送到镇文化站,并由文化站将图书送至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增加扬剧团财政补贴,送戏下乡。市财政新增投入20万元,支持扬剧团深入农村巡回演出,目前《孙仁和》、《江上青》等扬剧已在全市巡回演出20多场。积极依靠社会力量,送电影下乡。组织 “移动之春”送电影下乡活动,计划放映电影350场,目前已放映电影300场。计划组织“邮政绿卡”广场电影100场,“新加坡花园”广场电影28场,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着手准备。在此基础上,我市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对大会堂、图书馆进行了改造翻新。
2、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截至2005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达16.81万户,平均入户率达73.6%。今年上半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占计划的80%。一是明确规划目标。2006年至2008年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其中2006年完成70个村,2007年完成75个村,2008年完成83个村,确保城区入户率达92%,农村入户率达73%。二是行政组织推动。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作为政府重点工作的一项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每月督查,每季通报。三是精心组织实施。采取行政推动,责任制促动,政策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积极扩网增户。对发展空间相对较小的镇,采取政策优惠等措施,千方百计 将网络向边角用户延伸,将低保户、老弱病残贫困户吸引到网内;发展空间大的区域则加大投入,克服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消灭空白村组,保证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但对照省、扬州市的要求,对照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市、镇两级财力有限,再加上新一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以及材料价格的上涨、用地补偿政策调整等因素,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二是农村公路建设中征地拆迁、杆线迁移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少数群众不予配合、谋取私利,矛盾难以调处,直接影响了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的实施。三是对照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配备项目》的建设标准,我市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较差,加之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四是由于农村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发动劳力进行河道疏浚的较为困难,同时一些庄台河与小沟塘清障扫尾工作量较大,致使农村河道疏浚、河塘清障清杂推进速度不快。五是部分农民卫生意识不强,特别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需求并不迫切,传统的生活陋习尚未改变,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难度较大。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农村新五件实事建设 的部署和要求,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实现“大干三五年、奋力争进位”战略目标的高度,从关注民生、纾解民困的高度,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思路,克难求进,大力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