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变化及对农信社业务影响的调查建议(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6:0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增收变化及对农信社业务影响的调查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增收变化及对农信社业务影响的调查建议》。

第一篇:农民增收变化及对农信社业务影响的调查建议

近期,笔者对**县5个乡镇9种类型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发现,2008年农民增收及主要增收因素变化较大,并对当地农村信用社业务产生实质影响,应引起重视,采取有效对策。

一、农民增收因素出现变化

**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民收入主要构成为打工收入、种养业收入、服务业及其他收入和财政补贴性收入。2008年受宏观经济和县域经

济的影响,调查农户的整体收入水平略有下降,增幅放缓,其中,水稻、棉花等主要种植业收入下降,棉农收入下降尤其明显;打工收入及服务业和其他收入不稳定,少数农户有所下降;养殖业收入略有增长,但仍有部分农户出现经营亏损;财政补贴性收入增加,且增幅较快。

(一)农产品收购价格回落和种植成本增加,导致种植业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棉农普遍出现亏损。一是农产品收购价格回落,成为导致农户收入下降的主要因素。如,2008年棉花收购价格一度降至2.30元-2.50元∕斤,按平均亩产500斤计算,较上年平均价和最高价,减少收入375元-540元∕亩;水稻因品种等因素影响,收购价格和亩产收入均差距较大,但整体收入有所下降。二是种植成本增加,是导致棉农收入下降的重要因素。如2008年棉花种植成本上升300元∕亩左右,仅化肥、农药两项增加支出超过250元∕亩;水稻收购价平均上涨约20%,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90%,因自耕、生资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收购价格和亩产收入均差距较大,其中种粮大户因人力工资等成本增加达150元∕亩以上,仅化肥、农药两项支出增加超过120元∕亩,部分种粮大户出现亏损,仅自雇性质的种粮小户基本能覆盖上涨成本并稍有盈余。三是复种指数、种植规模、产量波动、生资专营造成小范围价格垄断和农民对化肥农药依赖性增加等,对粮棉收入有一定影响。如沈冲村因此收支幅度出现倒挂,2007-2008年农民种植收入减少16%而农业经营性费用支出增长约61%。

(二)产品收购价格反弹、单位产量增加,养殖业总体收入水平有所上升。一是水产品收购价格小幅上扬,带动养殖户收入增加。**农民主要养殖的鱼、鳝等两大水产品价格,分别较上年提高0.10元-1元∕斤、1元-3.80元∕斤不等,平均涨幅分别为16%、26%,增加收入75元-500元∕箱左右。二是水产品单位产量增加至8斤-50斤∕箱,平均上涨12%,直接产生增收效应。三是存在收入抵减因素,制约养殖业收入增幅。如水产品养殖的饲料、人工等成本增长较快,大部分抵消价格反弹、单位产量增加等收入增长因素,加之生猪养殖受价格波动因素而使部分养殖户收入下降,以致养殖业收入水平有所上升,但对农民总体增收的贡献率不大。

(三)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打工期不固定、工资地区差等因素,导致农民务工收入不稳定,少数略呈下降趋势。一是多数本地务工农民收入不同程度上升。尽管日工资增减不一,但有超过一半受调查农民的年工资收入增加,年收入从下降9000元/年到增长4500元/年不等,而本地务工农民的日工资,也从下降10元/日到增长20元/日不等。二是多数外出务工农民收入不同程度下降。因就业市场不景气、工资收入下降等影响农民打工积极性,外出务工天数明显不同,近六成打工农民收入下降3000元/年-5000元/年,近二成农户有所增长,增幅在2000元/年左右,二成农户持平。

(四)农民从事服务业及其他行业收入多有下降,并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受调查农民从事小加工、小运输、小商业、小服务和小修理等行业收入水平多数出现下降,降幅在3000元/年-30000元/年不等,少数棉花加工户出现亏损,最多一户较上年少收入21万元,仅经营生资、百货的部分小商户收入有所增长,增幅在2000元/年-20000元/年不等。

(五)农民补贴性收入稳定增加,逐渐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沈冲信用社服务辖区农户7689户,2008年直补及转移支付的各种涉农补贴670.6万元,户均收入872元/户,分别较上年增加387.8万元、504元/户。

二、农民增收因素变化对农村信用社业务影响较大

农村信用社服务以农村为”根据地”,是当地支持农民增收的主要信贷资金供给者,又是农民增收的受益者;农民储蓄是其主要负债,更是其第一资金来源。各种增收因素变化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总体收入水平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收入降幅较大,对收贷收息和资金管理等各项业务影响较大。

(一)造成存款增长缓慢,增幅较上年明显下降。以**年产棉花65万担估算,2008年棉农减少收入达1.1700亿元,其中降价因素导致减收6500万元,生资成本增加导致减收5200万元。加之部分棉农待价惜售,农民富余资金减少,使相应存款同比下降。如,受调查农户中,有7户上年与当地信用社发生存款业务,而

调查时4户未存款、2户存款减少、1户持平,存款下降最多的有5万元。以前期增长较快的打工农民存款为例,今年仅1户存款,且较上年少存1万元。今年11月,**联社正值回笼旺季,但各项存款较上月下降635万元,同比少增加12144万元,增长率仅11.6%,而上年同期增长2589万元(其中农民储蓄1817万元),同比多增14547万元,较年

初增长26372万元,增长率38.3%。上年仅回笼旺季的11、12月就增长7192万元,接近今年全年的存款增量。增长也主要集中在棉产区,仅华阳、雷池两家信用社就增长2134万元。

(二)影响贷款投放进度趋缓,贷款余额继续下降。由于农民增收因素变化影响存款增长明显放慢,导致贷款因资金相对不足而出现负增长。如11月末,**联社各项贷款余额85752万元,较上月下降352万元,同比少投放3919万元,而上年同期同比多投放9218万元,相差13137万元。

(三)导致存贷比攀升,资金头寸相对不足。由于农业收入贡献率降低、打工收入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使农民存款意愿下降、还贷来源和动力不足,影响信用社“三收”(存款、贷款、利息)效果,尤其是存款难增长、贷款难回笼,直接导致贷占存比例上升,出现流动性压力,部分信用社支付风险增加。如11月末,**联社贷占存比例80.1 %,较年初上升5.8个百分点,同时有47%的信用社也超过“监管红线”,5家信用社超过90%,而上年同期贷占存比例控制在75%左右。

(四)出现贷款回笼进度和总量下降,不良贷款清收和利息收入压力增大。一是新投放未收回贷款增加。此次调查农户中有20户是信用社贷款户,有9户(养殖户占3户)贷款回笼进度较上年明显放慢,其中调查时3户未还本付息、3户未还本、3户还本金额减少,欠贷最多的有12.7万元。除以服务业及其他行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贷款回笼力度与上年相当外,均出现回笼萎缩现象,如沈冲信用社至11月,收回种植业、养殖业和个体户贷款分别为700万元、1065万和550万元,收回率分别为67%、85%和90%。二是不良贷款清收和利息收入压力增大。因棉花减收效应,上年同期不良贷款降幅较大的信用社和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较高的6家信用社,都主要集中在棉产区。**联社11月末,农户贷款较上月增加75万元,而上年同期净回笼6480万元;不良贷款余额,按四级、五级分类口径分别较上月下降11万元、65万元,而上年同期下降307万元、317万元;贷款利息收入较上月增收219万元,而上年同期较上月增收925万元,仅一个月就今年就减少利息收入706万元;盈余409万元,比上月减少137万元,同比少盈余86万元,而上年同期盈余668万元,同比增盈71万元,相差157万元。

三、建议

(一)树立“存款立社”的经营理念,积极组织资金。应充分利用“两节”打工农民回乡和农民经营性资金回笼高峰,采取存款竞赛、上门预约、大户营销和农民工卡、金农卡等各种资金组织形式和渠道,提高市场份额,保持存款稳定增长。

(二)加大贷款清收力度,确保“抓降控升”。应结合农民增收因素对贷款回笼工作的影响,采取灵活有效措施,主动收回到逾期贷款尤其是近年来投放的到期贷款,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反弹;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政纪、法律等手段“减额降比”,重点采取市场化的清收处置方法,保持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提高现金收回率。

(三)加强资金头寸管理,主动防范流动性风险。应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分批压回调剂资金、控制资金拆借及运用、拔付资金内部计价、监测主要业务指标等方式,严格降低贷占存比例,重点防止部分信用社过度的资金运用;采取科学预测评估、明确资金使用顺序、合理控制贷款流量和流向、开展流动性测试、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备付率等措施,主动防范支付风险。

(四)按照“扶优限劣”原则,有序做好贷款发放工作。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贷款客户进行摸排分析和分类管理,对淘汰类贷款要全面组织清收,全力控制坏账;对限制类贷款要重点组织清收,从严控制投放;积极满足促进农民增收的小额信贷资金需求,对市场前景好、还款信誉高、偿债能力强但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优质客户,要有重点地支持,防止其资金“断流”。

第二篇: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大局,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江宁区农村的实际,就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谈一点浅见。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

1.政策因素。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在这次机构精简中,江宁区乡镇由原来23个减为17个,行政村由343个减为248个,精简各级干部1000人,为此每年可减少农民负担3000万元。其二是承担义务教育的费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总人数中70%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虽由中央、省、市、县、乡镇几级共同承担,但乡镇承担高达78%之多,而最终农民承担达80%左右。其三是各种乱收费现象屡禁不绝。农民除应缴农业税等外,基层政府和各部门乱开口子,巧立名目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激发了不少社会矛盾,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市场因素。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着重大考验。如何面对市场,应对国际农产品出口竞争的挑战,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从客观上讲,市场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给农民带来很大的震荡,国内市场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城乡人口占比是3∶7,而农产品是7个人生产,3个人消费,卖方市场自然转向买方市场。“卖难”现象尤为突出,依靠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潜力极其有限。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生产上注重的是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质量上的提档.使其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数额有限。从主观上讲,在生产和经营上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单兵作战,而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抵御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冲击。

3.自身因素。江宁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比较明显,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是农民素质较低。目前江宁区现有农村劳动力33.6万人,其中大中专生占1.8%,高中生占9.3%,初中以下占89.9%,由于文化素质低,导致综合素质上不去,接受新事物慢,运用现代科技能力差,致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弱。就业门路窄、致富机会少,造成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目前江宁区人均拥有耕地0.8亩,林地2.85亩,水田0.48亩。撤县设区后,东山镇将纳入南京市主城区,大面积的开放开发、人口不断增加、基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定局,而原先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业资源下降和农业生产规模上升的矛盾日趋激烈,这都将给

农民增收带来阻力。

二、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在全国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应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新对策、新措施。

1.更新观念,增强市场、服务、科技意识。具体应做到提高三种意识:一是提高市场意识。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它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道屏障。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规模,既要立足于当前效益又兼顾长远利益,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依据自身实力;其次是抓好流通,以江宁市场为依托,辐射南京和周边城市,以水、陆、空便利交通为桥梁,以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如横溪西瓜、土桥大米、禄口獭兔等),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使农产品的外调、外运、外销灵活运转,自然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储运——销售——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围绕市场、重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最终达到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新理念。二是提高服务意识。基层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转变职能与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优势,搭好舞台,让农户上台唱主角,政府做好服务甘当“配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江宁区横溪镇为促进本地区农产品升级,不惜一切代价花巨资每年为瓜农举办一次 “西瓜节”,使“横溪西瓜”不仅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闻名遐迩,成为带动横溪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就此一项就使瓜农人均增收350元。三是提高科技意识。首先必须加大科学技术宣传推广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送知识、送科技、送信息下乡,使优、特、新品种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信任和应用推广。委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科技骨干、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户、田头、场棚,为农户排忧解难,结合实际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不搞行政命令或形象工程。其次是农民自身应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加大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投入,提高自身档次和科学文化综合素质,依靠科学技术发家致富。

2.夯实基础,采取多投、少取、调整的方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现强民富民关键在于夯实农业基础,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多投,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的电、路、沟、渠、坝、库、闸和农业机械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在努力增加对农业补贴数额的同时,切实改进补贴方法,逐步建立农民收入直接补贴制度,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逐步完善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放贷尤其是放宽对农户的中短期小额贷款的政策,简便手续,建立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切实为农户服务。

二是少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比如近几年对电力农网进行的全面改造,重新调整线路,更新设备,减少自然损耗,严厉打击偷电行为,统一电脑计费,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为农业每年减少电费支出达50%以上。坚持按中央“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脱产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办法的内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真正使农民通过减负促增收。

三是调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加入WTO后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使油粮经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林果业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创品牌、创名牌。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切实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问题。目前江宁区农村

劳动力33.6万人,占全区人口总量的42%,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个客观事实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把握好江宁撤县设区的机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服务等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拓宽增收空间。解决土地使用权的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切块置换、股田制等形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享有国民待遇,取缔一些带有歧视性的限制,如消除农民工进城就业、就医、子女入学、户籍门槛过高等障碍。

第三篇: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 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总结完善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开发方式。特别是实行经营性开发,将国有资本以参股的形式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对贫困地区来说,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修水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3年底全县尚有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还有4.47万人仍处于极为贫困的状况,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继2002年1.1万贫困人口脱贫后,2003年全县又有8000余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㈠紧紧抓住以蚕桑为重点的“1116”工程,积极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修水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向规模要效益,继续大力实施“1116”工程(10万亩蚕桑、10万亩药材、100万头山羊、6万亩茶叶)。去年共完成低改桑园3万元,种植木本药材2万亩,新扩茶园2万亩,新增山羊10万头。二是向科技要效益,精心组织以蚕桑为重点“三高一扩”科技兴农活动,努力实现由全省蚕桑大县向全市蚕桑强县的跨越。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和先进簇具推广,着力办好100个示范点,培育1000户“三高”专业户,建成10000亩“三高”示范桑园,提高亩桑养种量、张种产茧量,全年养蚕种8万张,产茧5.4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5000万元以上。三是向加工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舞活茧丝绸加工、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四大龙头。目前缫丝企业已新增自动缫18组,缫丝企业工业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前引进的农业加工项目裕发河粉厂,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去年又新上一条日产13吨河粉的生产线,年加工消化粮食6500吨。宁红集团现已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龙腾高科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通过扩张规模、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大有效措施,全县农民今年人均增收达到100元以上。㈡抓住“退耕还林”这一难得的机遇,真正把林业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我县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林业政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拓宽扶贫路子。书记、县长多次到上级林业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到每年10万亩退耕还林项目,以及退耕还桑、退耕还药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面盘活林业资产,把山林权让给农民,大力实施这一林业扶贫工程。去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兑现补助资金68万元,补助粮食430万公斤。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75万亩,长防林工程6.8万亩。目前山区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今年全县各乡镇上报计划达到15.6万亩,现已完成清山整地4万亩。全县林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山区群众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山区群众每年从退耕还林中可增收100万元,五年后,全县山区群众每年又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㈢全力实施移民扶贫,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变成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示范区。建国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开展“救济式”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扶贫不少,精力倾注不少,但还是难以跳出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贫困状况。为切实改变山区、库区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初把我县作为移民扶贫搬迁试点的三个县之一。一年来,我县积极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有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确定搬迁对象8100名,并全部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建立了分户台帐,在三都、上奉、山口、义宁、渣津等乡镇建立了16个集中安置点,5000多移民全部迁入新居。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没有错过如此良机,对移民扶贫搬迁工作这一新鲜事物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宣传动员活动,决心抓好搬迁后移民的经济发展,即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办成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示范区,确保移民真正“搬得出,移得住,逐步富”。去年6月底,我办按省委和县政府的要求,将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整到4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完成了四个项目的测量、规划、设计和项目重新申报工作;至7月中旬,完成了全县6个安置点农业综合开发的测量、规划、设计工作,并制作了项目简介,提供给在我县召开的全省移民扶贫现场会;10月份,我办又完成了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的初稿,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的评估论证;11月底,2003年农发项目与资金计划下达后,我办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现在四个项目区已全面启动,成为我县冬季农业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业进入新阶段,“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由于千家万户分散的个体小农难以成为抗衡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所以即使国家有一定的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下来,农民也只敢要其中无偿的部分,有偿的部分农民敢要地方政府也不敢给。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必然要落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上,再通过经营主体促使农民增收。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农户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卓有成效的三种模式,也是促使农民增收的三条途径。修水目前走的是“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当然以后也要加大对另外两个模式的扶持力度,从而使农民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增加收入。㈠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扶持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修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在蚕桑产业上见效明显,但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初步阶段,特别是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更是初步阶段。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来促进产业化发展责无旁贷。同时我们认为,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是紧密的,一是它为基地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带动农民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二是它为基地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三是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因此,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兴衰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从这个角度讲,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我们还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大都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而建,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小城镇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工业化进程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种手段,有必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㈡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以项目为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实行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有机结合,以资金投入确定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因此,农业综合开发要结合自身特点,以项目为依托,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那么,从农业增收的角度讲,农业综合开发要扶持什么类型的龙头企业呢?这里有个原则,就是按照“适当集中、扶优扶强、扶带动型、成长型项目”的要求,参照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标准,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直接带动农户增收的龙头企业。作为修水来说,大部分龙头企业目前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带动能力特别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带动的农户涉及到修水60多万农民。而且一些企业还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宁红和龙腾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分属绿色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能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修水“1116”工程的发展壮大。㈢经营性开发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能促进农民增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以前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滞后,管理主体缺位,再加上项目建设内容多样,投资成份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举一个例子:修水在二十世经九十年代初同样是发展蚕桑产业,同样是发展龙头企业——丝绸加工厂,但由于当时是国有资本投入,而且企业与农户不是利益联动机制,再加上企业经营不善,十几年下来,到现在欠银行近两个亿的贷款,企业破产了,国有资产便也流失了。修水从前年起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几个私营老板进行丝绸加工,发展蚕桑产业的龙头企业,企业成了老板私人的,他们更注意经营管理,更注意与基地农户搞好利益联结关系,如今企业红红火火。所以说,如果是以国有资产经营性投入,则可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同时股份制公司的运作方式也会即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现实,使农民增收成为现实。去年,仅蚕桑产业一项,全县农民则平均增加收入近50元。

三、实施经营性开发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修水作为一个国贫县,尽管近几年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矛盾,尤其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三农”工程中的突出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时,要考虑贫困地区的客观因素,采取比较灵活的机制予以支持,从而真正增加农民收入。㈠加大对纯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力度。纯公益性项目就是土地治理项目,即以农业基础设施为建设内容包括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等。这一类项目本身无直接的投资收益,但它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这一类项目的资金,国家一向是无偿的。而在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实施以后,这一类项目仍应该是财政支持的重点,而且作为贫困地区,本身经济基础较弱,地方财政和农户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上来,贫困地区更需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如果国家不加大对这一类项目的支持力度,那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循环怪圈则短时期内必然难以消除。所以对属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公益性方面的投入,仍应以无偿补助为主,以体现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就是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力度,能从更宽广的范围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调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的现行政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项目的现行政策是:财政资金无偿、有偿比例为20%∶80%,无偿资金主要用于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先进技术引进补助和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的支持力度,可以把财政资金无偿、有偿比例调整为30%∶70%,只要是龙头企业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确定对基地农户的农产品实行保底价收购和推动优质优价发展的,无偿资金的使用范围也可拓宽。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的补助力度。对项目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可给予技术推广补助。而且,应该根据各个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给予各单个项目单项或多项用途的无偿资金补助,如对一些规模较小、但效益较好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等等。三是促使龙头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要实现经营性开发的目标,其中一个基本前提是国有资产的参股企业必须有较强的获利能力,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求企业有较高的发展潜力。企业要建立严格的选项立项制度,提高选项的准确性,从而使企业建立以后在产品市场上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其次要求企业有良好的信誉。企业不但要有良好的资产 情况,连续两年三年无亏损,而且企业在还贷、不出现违规操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度;再次要求企业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能正确行使法人财产权,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总结完善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开发方式。特别是实行经营性开发,将国有资本以参股的形式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对贫困地区来说,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

修水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3年底全县尚有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还有4.47万人仍处于极为贫困的状况,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继2002年1.1万贫困人口脱贫后,2003年全县又有8000余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㈠紧紧抓住以蚕桑为重点的“1116”工程,积极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修水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向规模要效益,继续大力实施“1116”工程(10万亩蚕桑、10万亩药材、100万头山羊、6万亩茶叶)。去年共完成低改桑园3万元,种植木本药材2万亩,新扩茶园2万亩,新增山羊10万头。二是向科技要效益,精心组织以蚕桑为重点“三高一扩”科技兴农活动,努力实现由全省蚕桑大县向全市蚕桑强县的跨越。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和先进簇具推广,着力办好100个示范点,培育1000户“三高”专业户,建成10000亩“三高”示范桑园,提高亩桑养种量、张种产茧量,全年养蚕种8万张,产茧5.4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5000万元以上。三是向加工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舞活茧丝绸加工、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四大龙头。目前缫丝企业已新增自动缫18组,缫丝企业工业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前引进的农业加工项目裕发河粉厂,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去年又新上一条日产13吨河粉的生产线,年加工消化粮食6500吨。宁红集团现已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龙腾高科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通过扩张规模、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大有效措施,全县农民今年人均增收达到100元以上。

㈡抓住“退耕还林”这一难得的机遇,真正把林业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我县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林业政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拓宽扶贫路子。书记、县长多次到上级林业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到每年10万亩退耕还林项目,以及退耕还桑、退耕还药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面盘活林业资产,把山林权让给农民,大力实施这一林业扶贫工程。去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兑现补助资金68万元,补助粮食430万公斤。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75万亩,长防林工程6.8万亩。目前山区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今年全县各乡镇上报计划达到15.6万亩,现已完成清山整地4万亩。全县林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山区群众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山区群众每年从退耕还林中可增收100万元,五年后,全县山区群众每年又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㈢全力实施移民扶贫,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变成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示范区。建国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开展“救济式”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扶贫不少,精力倾注不少,但还是难以跳出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贫困状况。为切实改变山区、库区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初把我县作为移民扶贫搬迁试点的三个县之一。一年来,我县积极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有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确定搬迁对象8100名,并全部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建立了分户台帐,在三都、上奉、山口、义宁、渣津等乡镇建立了16个集中安置点,5000多移民全部迁入新居。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没有错过如此良机,对移民扶贫搬迁工作这一新鲜事物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第五篇: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总结完善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开发方式。特别是实行经营性开发,将国有资本以参股的形式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对贫困地区来说,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

巨大的。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修水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3年底全县尚有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还有4.47万人仍处于极为贫困的状况,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继2002年1.1万贫困人口脱贫后,2003年全县又有8000余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㈠紧紧抓住以蚕桑为重点的“1116”工程,积极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修水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向规模要效益,继续大力实施“1116”工程(10万亩蚕桑、10万亩药材、100万头山羊、6万亩茶叶)。去年共完成低改桑园3万元,种植木本药材2万亩,新扩茶园2万亩,新增山羊10万头。二是向科技要效益,精心组织以蚕桑为重点“三高一扩”科技兴农活动,努力实现由全省蚕桑大县向全市蚕桑强县的跨越。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和先进簇具推广,着力办好100个示范点,培育1000户“三高”专业户,建成10000亩“三高”示范桑园,提高亩桑养种量、张种产茧量,全年养蚕种8万张,产茧5.4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5000万元以上。三是向加工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舞活茧丝绸加工、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四大龙头。目前缫丝企业已新增自动缫18组,缫丝企业工业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前引进的农业加工项目裕发河粉厂,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去年又新上一条日产13吨河粉的生产线,年加工消化粮食6500吨。宁红集团现已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龙腾高科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通过扩张规模、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大有效措施,全县农民今年人均增收达到100元以上。㈡抓住“退耕还林”这一难得的机遇,真正把林业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我县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林业政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拓宽扶贫路子。书记、县长多次到上级林业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到每年10万亩退耕还林项目,以及退耕还桑、退耕还药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面盘活林业资产,把山林权让给农民,大力实施这一林业扶贫工程。去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兑现补助资金68万元,补助粮食430万公斤。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75万亩,长防林工程6.8万亩。目前山区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今年全县各乡镇上报计划达到15.6万亩,现已完成清山整地4万亩。全县林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山区群众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山区群众每年从退耕还林中可增收100万元,五年后,全县山区群众每年又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㈢全力实施移民扶贫,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变成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示范区。建国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开展“救济式”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扶贫不少,精力倾注不少,但还是难以跳出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贫困状况。为切实改变山区、库区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初把我县作为移民扶贫搬迁试点的三个县之一。一年来,我县积极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有关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确定搬迁对象8100名,并全部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建立了分户台帐,在三都、上奉、山口、义宁、渣津等乡镇建立了16个集中安置点,5000多移民全部迁入新居。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没有错过如此良机,对移民扶贫搬迁工作这一新鲜事物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宣传动员活动,决心抓好搬迁后移民的经济发展,即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办成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示范区,确保移民真正“搬得出,移得住,逐步富”。去年6月底,我办按省委和县政府的要求,将2003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整到4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完成了四个项目的测量、规划、设计和项目重新申报工作;至7月中旬,完成了全县6个安置点农业综合开发的测量、规划、设计工作,并制作了项目简介,提供给在我县召开的全省移民扶贫现场会;10月份,我办又完成了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的初稿,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的评估

下载农民增收变化及对农信社业务影响的调查建议(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增收变化及对农信社业务影响的调查建议(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王铭惠汪 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提出把统筹城乡......

    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今年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镇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农业大镇,地形以丘陵为主,70647人,水田面积为59000亩,水面面积6732亩,农业人口62310人。2004年以来,镇党委政......

    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今年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我镇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农业大镇,地形以丘陵为主,70647人,水田面积为59000亩,水面面积6732亩,农业人口62310人。2004年以来,镇党委政......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宁陕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作者:胡楷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从收入总量来看,2007年至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40元、2431元和3201元,同比增长16.7%、25.3%、31......

    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的影响及对策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将引导金融企业和个人进入一个全新自由的投资理财空间。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是当前面临的......

    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作者:邓祖龙 刘文峰 周献华 刘凡 [摘 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江西农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可支配能力不断增强,城乡收......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共5则范文)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总结完善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形式......

    1009186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

    第186期中共庄浪县委办公室2010年9月30日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农业相关税费取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措施的推广,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取消,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