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及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建议论文
【摘要】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实现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其他支付服务。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参与商家不断增加,成为继银行传统支付业务外一个新兴重要支付手段。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银行支付业务发展趋势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的特点
(1)交易规模发展十分迅猛。据统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0105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长了100.1%;2012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2161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13.9c/o。2013年全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规模达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80.95910。2014年仅前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2)业务类型趋于多样化。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央行发放了六批共计有24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正规许可证,开展的业务类型也不断扩展,覆盖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等5项主营业务;业务范围也从最初的网购支付到如今的金融理财产品包括基金、保险、信用卡还款、还房贷等。
(3)市场集中度较高。第三方支付发展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目前线上支付体量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以支付宝为首;据支付宝公司发布的最新数据称,截至2014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经近3亿,其中超过1亿的手机支付用户在过去一年完成了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亿人民币的支付,支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二、第三方支付业务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产生的影响
(1)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存在挤出效应。中间业务收入尤其是支付结算收入一直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其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以较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同时,拥有资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开展一些现金充值,线下收单等业务,挤占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线下支付业务,形成了强劲竞争态势。
(2)对银行存款形成冲击。第三方支付虽然不能像银行那样吸收存款,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速发展以及业务领域拓展,对银行存款业务势必形成较大的冲击,以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有量最大的支付宝为例。其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自2013年11月以来,支付宝手机支付每天交易达到1200万笔,这一数字进入2014年之后提升至1800万笔,这是全球手机支付厂商中最好的表现。余额宝在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至2013年11月14日,余额宝(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天弘增利宝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而银行为了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资金之争,也推行了类似“余额宝”的银行“活期宝”类产品,它们在风险和流动性两方面都优于“余额宝”,收益水平与余额宝相似,但是由于起始金额一般为5万元较高,阻滞了占有绝大部分市场的中小客户群购买,第三方支付业务对银行存款的冲击力不可小觑。
(3)对银行潜在客户形成分流。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其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吸引了国内日益膨胀的普通网络消费者,且一旦建立关系,便会有较强的客户黏性,目前支付宝、快钱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可以通过使用自己的虚拟网关,直接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比如支付宝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腾讯财付通依托于QQ用户群,电信营运商依托于庞大的手机和固定电话客户群体,在信息流和物流掌握上当然具有较强优势,而主要掌握资金流优势的银行,在客户争夺上处于相对比较被动地位。可以说,原本商业银行可以直接获得客户资源和信息的局面,转变成了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连接客户与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此外,第三方支付减少了人们直接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次数和频率。
三、第三方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
可以说,第三方支付业务在未来几年还将以爆发式的势头不断增长,而伴随第三方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银行传统的支付经营模式也将不断被打破和调整,业务创新也将不断加剧,双方的未来发展态势,必将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博弈互动,相互融合渗透,补充替代等复杂多样的发展前景。
(1)博弈互动的发展态势。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传统支付双方都在不断推陈出新,第三方支付由于其本身就是顺应潮流,借助现代商业网络而诞生的产物,其业务发展有着传统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商业银行面对第三方支付的步步紧逼则往往只能被动创新转变,双方就是在不断博弈互动的竞争中发展,第三方支付业的灵活创新与延伸服务,可以不断,倒逼商业银行做出相应的改变。
(2)融合渗透的发展模式。双方合作将进一步深化,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本身是一个统一体,银行是所有支付企业运作的基础,第三方支付以其在支付和担保上独有的专业性,能更加细分市场,贴近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而银行业以其完善的资金清算体系,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支付体系的有效运行。此外,对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来说,双方的合作是大势所趋,对商业银行而言,获得牌照的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与其合作,将是银行吸纳存款最便利的渠道,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掌握的大量中小企业的销售和信用信息能帮助银行业吸纳更多可靠客户,对银行电子业务的推广起到更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也有助于银行业务创新和电子渠道建设,因此,双方将来是在相互融合渗透中不断发展的。
(3)补充替代的发展模式虽然目前尚在起步阶段,但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在很多领域都有业务交叉,而且从未来发展态势来看,在某些行业领域,第三方支付业务正在从目前的部分补充逐步向完全替代迈进,如果第三方支付业继续占据网络金融时代节约交易时间和成本的巨大优势,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特定领域,特定行业,将很有可能出现第三方支付完全占据商业银行服务市场,导致一方割据的局面出现。
第二篇:第三方支付平台漏洞法律风险分析及建议
第三方支付平台漏洞法律风险分析及建议
■ 胡艳华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业务产品层出不穷,在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中,代扣业务是我行与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普遍开展合作的业务之一。本文以我行与支付宝公司合作的“快捷支付”业务为例,分析此类业务模式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供风险防范建议。
一、“快捷支付”业务概述
我行与支付宝公司合作的代扣业务即“快捷支付”业务,该业务模式为:首先,持有银行卡的个人客户需通过支付宝平台,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身份信息及手机短信数字验证码后,开通“快捷支付”服务;开通该服务后,客户每次在支付宝平台进行网上支付时,仅需输入支付宝支付密码即可完成付款,省去了跳转至网银页面操作的步骤。但是,就开通“快捷支付”服务后的每笔支付流程而言,支付过程又具体细分为以下两个操作环节:第一步是客户在支付宝平台输入支付宝支付密码后,提交付款指令;第二步是支付宝收到客户付款指令后向银行发送扣款指令,银行根据支付宝的扣款指令从客户的银行卡账户中扣划相应资金至支付宝。由此可见,“快捷支付”业务与传统网银支付方式的区别在于:“快捷支付”业务中客户的支付指令是发送给支付宝后再由支付宝把扣款指令发送给银行,相应的客户身份识别与验证也是在支付宝系统中进行的,支付宝仅验证客户在支付宝系统中预留的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而传统网银支付是客户直接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由银行通过网银安全认证工具,包括USB Key、网银登录及支付密码等进行客户身份验证后方能支付成功。
二、“快捷支付”业务风险分析
“快捷支付”因其无需开通网银即可完成支付,在为客户带来便捷支付体验的同时,也存在着支付安全方面的漏洞,一旦客户的银行卡信息及相关个人信息被盗取,将面临着银行卡资金通过“快捷支付”被盗刷的风险。银行作为持卡人账户的开户银行,将可能介入此类账户资金盗刷的纠纷之中,客户以银行的扣款操作并非依据客户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为由向银行要求索赔,而基于下列原因,可能导致银行在此类纠纷中处于不利的局面甚至承担赔偿责任。
首先,在“快捷支付”业务的法律关系中,银行的扣款行为缺乏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依据。银行直接依据支付宝的扣款指令即从客户账户中扣划资金,并未验证客户支付指令的真实性,也未事先取得客户同意银行执行支付宝扣款指令即进行资金扣划的授权,此种交易结构中银行仅与支付宝签订代扣业务合作协议,与客户间并没有任何协议约定彼此的权利义务。虽然客户在开通“快捷支付”服务时通过电子渠道与支付宝平台签订了相关协议,但因为扣款的行为是银行实施的,客户据此向银行索赔,而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银行并不能用支付宝平台与客户之间签订的协议内容对客户进行抗辩,一旦客户主张银行扣款行为并非其本人的真实授权,将导致银行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规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当向客户(消费者)尽到必要的风险告知与提示义务。“快捷支付”业务因其安全认证措施与传统网银支付方式的差别,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客户账户资金盗刷的风险,对此银行有义务对客户进行相关风险提示,但在目前我行与客户签订的相关书面文件中并没有风险提示的内容,有可能因此在司法裁判中被认定银行存在过错而导致我行对客户的资金损失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三、完善“快捷支付”业务的法律建议
在当前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快捷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电子支付模式,因其契
合了客户便捷、高效的支付需求而决定了其存在的市场价值。同时由于该模式在支付安全方面存在的漏洞,也对银行优化业务流程、加强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快捷支付”等同类第三方机构代扣业务模式中存在的上述风险,目前我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签订的合作协议中一般都约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客户争议款项承担先行赔付的责任,将银行可能面临的客户索赔风险转嫁给第三方支付机构,但该约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户直接将银行诉至法院,银行作为第一责任人先行向客户承担责任的风险,甚至还可能产生声誉风险。对此除了要加强相关的安全验证等风险管控措施外,还应在法律关系的层面加以完善,最稳妥的方法是要求客户在开通“快捷支付”渠道前先由银行进行客户身份验证并签订相关的授权扣款协议,但该做法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满足当前对支付便捷性的市场需求,因此笔者建议在我行相关业务协议中增加关于此类新型电子支付方式的约定,可以考虑在我行与客户签订的相关账户开户协议中增加与第三方支付业务相关的内容,即如银行账户开通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渠道的,客户同意授权银行根据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扣款指令从客户账户中扣划相应资金,由此产生的纠纷由客户与第三方支付机构自行解决,同时提示客户应当妥善保管本人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码、通信地址等个人信息及银行账户信息,上述信息如有泄漏,可能发生账户资金通过银行之外的渠道(如第三方支付渠道)被转移或支付的风险。
(作者单位:北京市分行)
第三篇: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同业资产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速和占比明显提升,突破了贷款规模控制、存贷比限制和信贷政策等监管约束,影响到货币创造机制,进而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带来影响和挑战。
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
从总量角度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占比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09年-2012年我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长36.4%,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倍和贷款增速的2.2倍。同期同业负债年均增长25.8%,分别比总负债增速和各项存款增速高7.6个和8.7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同业资产占比和同业负债占比为21.5%和12.8%,分别比2009年末上升了7.3个和2.2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财务数据分析,中小银行同业资产占比均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较高,除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外,上市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占比均超过20%。
从资金流向看,中小型商业银行是同业资金的主要净流入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主动性批发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成为同业资金的主要净流入方。2013年一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同业往来资金净流出10261亿元,而同期中小商业银行同业往来资金净流入32893亿元,为去年同期的2.6倍。
从业务结构看,同业资产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速和占比提升较快,同业存放仍然是同业负债的重要来源。买入返售业务已成为中小银行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及盈利增长点,2013年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规模达到6.1万亿元,同比增长38.7%,远快于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的增长速度,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达52.3%,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民生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均超过或接近七成。同业负债结构则相对稳定,2013年一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的同业存入、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分别占同业负债的77.1%、14.9%和8%,同业存放仍是同业负债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突出特点
票据资产和信用证成为主要载体。银行承兑汇票兼具交易工具及融资工具特性,使得票据资产成为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载体。银行通过买入返售业务,在同业之间转移腾挪票据资产,将原本占用信贷规模的“票据贴现”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从而达到压缩信贷规模、节约经济资本和满足存贷比约束的目的。利用信用证载体的同业创新,主要集中于代付类业务。对开证行而言,开立信用证属于表外业务,不受贷款规模和存贷比约束,且可获得存款沉淀和手续费收入;对代付行而言,由于有开证行担保,其代付资金计入“应收账款-同业代付”科目,不受贷款规模限制,也不纳入存贷比考核,成为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重要捷径。
通过同业“通道”腾挪信贷资产。以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为例,由“过桥资金”通过信托公司等通道机构向企业发放一笔信托贷款(也可以是委托贷款、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等),然后将这笔信托受益权转让给“过桥企业”,再由“过桥企业”转给“过桥银行”,最终银行C以自营资金购入持有。从资金流向不难看出,整个融资链条实质是银行C给企业间接提供了一笔融资。“过桥企业”的存在,可以绕过监管当局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投向信托受益权和委托贷款等金融工具的政策约束。“过桥银行”则是将交易对手转化为银行同业,以减少资本消耗,具体操作模式为:“过桥银行”在出让信托受益权的同时向受让银行出具回购承诺书,银行C以拥有回购承诺书为由,把对企业的融资转化为同业资金运用,降低了资产风险权重。过桥银行B实际不承担风险,回购承诺书导致的或有风险并未体现在其加权风险资产中。通过上述腾挪,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被掩盖为银行与金融同业之间的金融资产投资关系,既不占用信贷规模,又降低了风险资产规模,还能够绕开存贷比监管和信贷政策导向的约束。
借助投资类科目隐匿信贷规模。无论票据回购、同业代付,还是信托受益权转让,几乎所有规避监管的同业创新,最终都是以商业银行投资同业资产的形式入账或是由银行表外理财资金对接,根据不同的通道类型和载体,主要隐匿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等会计科目。与直接发放贷款相比,银行资产规模并未下降,只是资产结构由信贷变成投资,交易对手由企业变成同业,实现了不占用信贷额度、不计提拨备、大幅降低资本占用的监管套利目的。
利用保险公司存款的特殊属性,将表外资金和同业负债转化为一般性存款。银行用理财资金(或是直接用同业资金)委托证券公司发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再由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拿到资金后再与银行进行协议存款。在现行金融管理中,保险公司存款属于一般性存款,商业银行可将此渠道作为揽存手段,短时间内将表外资金和同业资金转化为一般性存款,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存款考核任务,并在外部存贷比监管考核中达标。
同业业务创新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
提高了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能力。银行用自营资金开展以藏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回购、同业代付以及信托受益权转让等业务创新,其信用货币创造过程与贷款业务类似,最终结果是企业得到融资创造出相应存款,货币总量也相应增加,进而对存款、贷款、存贷比和社会融资总额规模等金融指标产生一定影响。
干扰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一是削弱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同业负债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占比提升,缩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范围。而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端发起同业创新业务,隐匿了贷款实际规模,削弱了信贷规模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二是价格型调控工具效力难以有效发挥。银行利用理财产品资金投资同业存款等方式,突破了现行利率管理制度,影响到利率政策实施效果。三是大量银行资金通过银信合作等同业通道流向房地产等信贷受限的行业和领域,抵消了信贷政策调控效果。四是一些银行循环承兑贴现票据虚增保证金存款,利用保险公司协议存款通道将同业资金来源存款化。上述行为新增的货币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不仅难以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加剧了金融的泡沫化和实体经济的虚拟化。
期限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大量融入超短期、短期同业资金,转而投资于期限较长的同业资产和贷款,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错配问题非常严重,进而导致银行体系高度依赖同业资金和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内部流动性管理流于形式。同时,同业间业务交叉和产品复合程度不断提高,使得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易通过同业链条传导,有可能会演变成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近期货币市场钱紧张的现象,商业银行同业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错配问题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对宏观金融稳定性形成一定影响。以个别商业银行“银银平台”业务为代表的同业合作创新模式,对宏观审慎管理也提出了新挑战。“银银平台”业务,通过科技输出,将各小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接入其IT清算系统,向这些机构提供柜面互通、支付结算和资产托管等服务,而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结算资金和富余资金也成为提供平台服务商业银行的主要同业资金来源。此类同业合作模式虽有利于金融机构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但此类“一对多”合作模式也使得交易对手趋于集中,增大单一交易对手的风险敞口,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也应予以关注。
政策建议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当前分业监管模式下,只要存贷比、信贷规模等数量型监管指标仍起作用,商业银行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同业创新就存在激励机制,而仅通过监管部门通过叫停“堵漏”的方式,只会使业务形式更加复杂和迂回。建议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同时,鉴于当前存款竞争日益加剧,建议引入可转让存单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动负债工具,并将财务公司纳入发行人范围。利用可转让存单规模可控、交易便利、信息透明的优势,扩大同业资金市场中长端产品种类并提高交易活跃性,稳定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优化中长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
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作为未来“非标准化债权”向“标准化债权”转变的主要合规手段,既是银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减轻资本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披露制度、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和逐步放宽证券化资产在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计量时的扣除规则;扩大证券化市场参与主体,除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外,可考虑借助中关村“新三板”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先行先试制度优势,将其纳入全国性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和交易体系,形成多层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提高证券化资产流动性。
改革存贷比指标。目前看,存贷比指标已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整体流动性状况,也无法约束银行资产的扩张程度,甚至成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短板”。建议短期内适当修改贷存比分子分母的定义口径,考虑到大型企业集团存款同业化的趋势,可在分母中加入“财务公司同业存款”,弱化其对信贷增长的“短板效应”。未来建议逐步调整该指标的政策工具定位,从监管指标逐步过渡为监测指标。
加强流动性分析监测和指导。进一步探索建立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的科学指标体系,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机制和预案,引导金融机构将流动性作为首要经营目标,提高经营稳健性。
第四篇:论低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建议
内容提要
当我们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时,却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享受着高科技产物带来的方便,如汽车、火车、家庭电器用品等,却忽略了它们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地球和我们所带来的严重和不可估量的破坏,现在南极的冰山开始融化,全球的温度不断升高,出现了温室效应。这令人类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而随着全球的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出现,低碳发展将会在以后的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新的重点
前言
一、实现高耗能行业的低碳
(一)高耗能待业的危害
(二)建议
二、实现建筑业的低碳
(一)建筑业的危害
(二)建议
三、实现家电业的低碳
(一)家电业的危害
(二)建议
四、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低碳
论实现低碳生活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低碳生活
实现
建议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减少社会生活领域对能量与物质的消费,减少垃圾与废弃物总量,实现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崇尚简朴生活,不以物质占有为荣,而以奢华浪费为耻。本文主要论述低碳生活的几点建议。
一、实现高耗能行业的低碳
(一)高耗能行业的危害
在我国现阶段的工业中,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同时是属于高耗能行业,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相当的大。但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现在地球已经发起了警报,首先是出现了温室效应,令全球的温度不断升高,南极的冰山不断的融化。另外,突然性的忽冷忽热天气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在这样的天气下,由于连锁反应,很容易就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就好象近几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海啸、地震、干旱很多国家都有发生。在我国就发生了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当时的悲惨画面到现在还是印象深刻,在两次的大地震中夺走了我们多少同胞的生命!而在我国的云南地区,又因为天气温度过高,缺少雨水,现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现象,人民的生活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随着这些突然性天气变化的不断增多,我们应该是时候去思考一下,减低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二)建议
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排放二氧化碳在我国都是名列前茅,首先钢铁行业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大量应用石灰石,其次,水泥行业也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煤。不过目前我国的这些行业都是以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作为首要的目标,以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据市场为主要动力,所以在节能减排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很多的国家都正在研制新的替代环保燃料,只要能研制出来,就能大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过,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存在落后产能比重过大,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工艺设备落后,大大的影响了节能减排的进度。但只要能走过这一段艰难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工业上将会迎来新的光明。一方面由于要降低碳排放,研制的新燃料能更好的减低能源的消费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另一方面,能增强我国的工业在国际上地位。所以我建议本国的工业行业必须树立正确长远的观念,不要盲目追求当前利益,企业间对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发展保持一致的步伐,只要顺利发展成功,尽快占据先机,那么以后迎来的将是成本的降低和更为广阔的市场。
二、实现建筑业的低碳
(一)建筑业的危害
当我说到建筑行业,可能很多的人会觉得这不可思议,每一天我们赖以生活和居住的房子,居然和环保和低碳有相连的关系。
人类社会越来越发展,对房子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但如果我们的房子一直只考虑人类现在的居住环境,那么地球的未来可想而知将会是非常可怕的。地球上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人类营造的建筑。当然建筑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形态,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最大的载体。不过,可能很少会有人意识到,建筑其实对环境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汽车以及其它所谓人类文明的产物。经过研究表明,建筑的全过程不仅耗用了全球资源中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和50%的原材料,而且导致了全球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效应、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史上巨大的城市化过程,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将为3亿多人建造新屋。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亿吨左右的标准煤,比三峡电站32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我国建筑业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大型的建筑楼盘由于盲目“求大、求新、求洋”,在一次性的高额投资之后,往往伴随着长期的高额运营维持费用。一些建筑寿命超短,不到20年就拆除重建,成为“建筑资源浪费大国”。
(二)建议
现在我们要实现低碳,在建筑行业就必须体现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绿色建筑的“绿色”主要体现在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上,它的推广采用能带来巨大的低碳效应。所以我建议首先,我们要规划好,在建筑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确无误,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其次,在建筑地方和位置上,要懂得合理的利用每一寸空间,例如地面架空设计,增加地面公共活动空间,采用高强、高性能钢筋混凝土,减少肥梁肥柱;再次,在节水设计方面,要确定各种水资源利用的方案,充分挖掘中水和雨水的利用潜力,充分挖掘雨水与景观的优化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并根据场地特征,充分收集雨水,处理回用;充分处理污废水达标后回用。这些处理后的低质水可以用于绿化、浇洒道路、景观补水,以及用于洗车和冲厕;最后,在节材方面,可循环利用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并通过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据我所知,现在我国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北方采暖地区现有居民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等。
三、实现家电业的低碳
(一)家电的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家庭电器纷纷出现,到现在空调、冰箱和电视等家电市场需求更是不断提高。随着每个家庭的电器越来越多,一到晚上,整个城市都会是灯火通明,家电能的损耗是成倍的增长,什么电灯、电视、冰箱、电热水器、空调、音响、电脑等都会全部运作起来,人们根本没有节能减排的意识,有很多人不会注意日常生活节约用电,例如在离开房间时不关灯,不关电脑或电视,空调长时间开,并且温度调得很低,使得电耗增大,不正确使用洗衣机,从而导致有很大一部分的电能是白白浪费的,所以居民生活用电在节能降耗中占的比重是很大很多的。还有,在家用电器使用上,大多数市民持“电器不坏绝不换新的”观念。但超期服役的家电产品存在耗能高的问题,老旧家电线路老化、部件锈蚀,功率往往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用电量增长。
(二)建议
正因为家电能耗普遍占据很大比重,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家电行业作为一个重要节能减排的领域。它们纷纷为家电—尤其是能耗大户的空调、冰箱等,制定了严格的家电设备能效标准。在近年来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家电设备的能效标准,对于家电的节能性能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虽然现在国家和企业都已经不断在电器的能效方面进行改进,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微的环节开始留意,做到节约用电。我建议人们要注意离开房间的时候要关上电灯,在必要时选用安装一些节能的灯具;很多家庭都会拥有不止一台电视,为了达到节能,在使用电视时,电视机的最亮状态比最暗状态多耗电50%至60%;音量开得越大,耗电量也越大。所以看电视时,亮度和音量应调在人感觉最佳的状态,不要过亮,音量也不要太大,而在观看节目时,一家人可以聚集在一起选择一档节目进行观看,从而达到节能;由于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要减少开关次数,并可以将风扇放在空调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或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冲凉电热水器和饮用水机在达到温度时,要及时关闭电源,不要让它重复加温,浪费电源。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和使用时间的长短。电动机的功率是固定的,所以恰当地减少洗涤时间,就能节约用电,许多人为了“省电”往往会选择“弱洗”功能。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弱洗比强洗改变叶轮旋转方向的次数要多,开停机次数多,电机重新启动比较费电,所以使用时选择强洗会更省电。还有,现在太阳能发电已经在发展中,很多的住宅都在天台安装了太阳能发电,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安装,从而节约能源。对于解决家电超期服役问题,一方面要令人们建立正确的观念,按照家电寿命时间进行使用,超期家电要及时报废,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家电生产、流通、维修各环节的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及消费者的责任,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二手家电流通领域的监管,健全二手家电流通体制,对超过使用安全期的旧家电,回收后实行强制报废,禁止再流通。
另外,我国家电企业在以往的世界家电竞争中处于劣势,落后于日韩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家电业经过这30多年的发展,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借着这一个机遇,完全有机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如果我国成长为家电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到时候就会逐步与世界融为“不仅世界可以影响我们,我们也可以影响世界”了。
四、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低碳 说到可再生能源,可能仍会有一部分人不清楚是什么,其实可再生能源就是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的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目前我国已经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除了水能和电能从50年代已经开始发展外,从80年代开始以来,风电、太阳能、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的应用和产业也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稳步发展起来,小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水电: 我国十分重视水能的发电,不断的在国内建立起大型水力发电站,如三峡、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向家坝、龙滩等,然而通过水力发电创造了巨大的能源量。
(二)风电:我国濒临太平洋,季风强盛,海岸线长达18000 多公里,内陆还有许多山系,改变了气压的分布,形成了分布很广的风能资源。在近几年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继欧洲、美国和印度之后发展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
(三)太阳能: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目前太阳能利用方式主要有热利用和光电利用两种,(四)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包括:秸秆、薪柴、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物等。生物质能的能源功能主要通过燃烧实现,生物质能的材料功能主要是通过天然和人工合成碳氢化合物实现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物质能源在无论在世界或中国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危害是极少的,这是不可否定的,但我建议首先在大力支持发展再生能源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做到一边加强再生能源的开发,一边消除发展中萌生或存在的危害。其次加大对生产再生能源用品企业的监督力度,因为用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再生能源能否正常使用,有部分企业为了谋取暴利,在生产太阳能用具时,明知道自身产品在设计水平和生产工艺低下,产品质量严重不过关的情况下,还夸大产品性能,进行虚假承诺,蓄意欺骗消费者;再次,制造能源再生的企业也不能忽视,必须得到重视,因为如果企业在能源再生时产生了废气浓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那再生能源的出现就失去了意义;再其次,由于再生能源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在提高再生源发展的同时,必须要随着发展的步伐,制定相应的法规,以防止在日后有个人或企业利用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的空子漏动,对广大群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对低碳经济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有些人认为,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消费少、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质量的生活。不过,正在使用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依赖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排放很低,但生活水平很高,存在这种误解,是因为公众只看到表面现象,在较高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明白应该如何去追求生活的质量,但在追求生活高质量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生活环境的高质量就不能存在环境污染,有环境污染就意味着达不到生活高质量。在环境资源匮乏的今天,我们应该把自己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大家的基本需要,严格禁止奢侈浪费。只要再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在保证自然环境,减少二氧代碳的同时,给人们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外国很多国家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在汽车方面,现在很多的国家正在研发和运用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所以,我们要过上低碳生活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可能是因为这些误解的存在,令人们对低碳生活敬而远之,还会存在一种抗拒感。但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只要人们能扫开心理阻碍,低碳生活就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对我们来说,低碳生活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环境意识,是一种态度,只要我们在平时不浪费电、不浪费水、努力保护自然环境,这些行为就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
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
世界环境
2008
2、金涌,王垚,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
中国工程科学
2008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4、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世界环境
2008
第五篇: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在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金融服务供给,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支付业务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支付服务和产品创新乏力,迫切需要开拓便捷、高效的非现金支付业务,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主要支付系统。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发起行或其他银行代理等方式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联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支付系统的村镇银行数量较少。(二)线下业务为主,电子支付业务发展较快。
因结算网络和功能尚不健全,村镇银行支付服务多以柜台业务为主,非现金支付业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村镇银行自主发行银行卡节奏的加快,基于银行卡业务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三)银行结算账户数量较少。
村镇银行因成立时间晚,提供的支付业务单一,金融服务竞争力不强,导致银行结算账户存量较小,单位账户和个人账户在全部银行机构中所占比例极低。二、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清晰,农村支付服务延伸不够。
从现有网点布局看,村镇银行主要在县城设立营业网点,只有少部分村镇银行选择在乡镇地区设置服务网点,而且村镇银行基本都没有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村镇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依然是资产负债业务,精力多投放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上,支付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支付服务对城镇和农村地区辐射能力较弱,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相冲突,农村地区认知度低,在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工程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支付业务种类较少,支付服务趋向同质化。
传统的支付工具和手段居于村镇银行支付业务主导地位,且相对集中和单一。在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本票四种业务中,村镇银行主要以办理支票业务为主。从电子支付业务看,村镇银行在所在地区布放的ATM数量不多,且多数没有申请银行卡收单资质,无法拓展商户和布放POS机,银行卡受理环境有待改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主要功能局限于查询和转账汇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卡的申请和使用。此外,村镇银行主要由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起建立,运行方式、内部管理、业务模式、服务手段相差无几,且互相参照借鉴产品服务,导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不突出。村镇银行在深化支付结算服务,开拓非现金支付产品方面急需加强。(三)系统建设滞后,清算渠道有待畅通。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使用发起行核心系统,但系统更新完善一般滞后于发起行,导致系统功能不适合村镇银行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系统使用也需要支付较高的运行维护费用。在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方面,虽然村镇银行接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但是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导致资金汇划效率低下,而且村镇银行未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便捷高效的网上跨行支付业务面临屏障。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薄弱阻碍了村镇银行提升支付业务竞争水平,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大型银行纷纷推出线上支付服务,而村镇银行没有足够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业务。(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风险防控能力偏弱的村镇银行支付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而且很多员工是应届毕业生或非银行从业人员,经验丰富的支付岗位员工占比少,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现有工作经验积累不够,接受新业务、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弱,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支付结算领域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办理支付业务的合规意识不足。尤其是业务处理不断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务逐渐被替代,这些都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执法检查结果来看,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都存在着一定问题,相关业务潜藏着风险,如果出现问题,应急处置措施不力,会影响支付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三、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提升服务“三农”发展能力。
XX年,银监会发文提出村镇银行要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防止业务发展“离农脱小”。村镇银行应把县域农村作为蓝海市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深度挖掘长尾客户资源,立足“三农”实际需求,发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支付服务,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庭院经济经营者等有潜力的客户,加大营销力度,结合客户需求,提供特色支付产品,积极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网络,提升支付市场份额。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各种渠道,加强自身优势宣传,不断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二)丰富支付业务种类,增强突发事件下支付服务能力。
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是现阶段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短板,村镇银行应发挥“小、快、活”的优势,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原则上,增加业务种类和创新开办新业务。一是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增加县域自助网点和ATM的布设,扩大银行卡受理渠道。二是创造条件开通银行汇票、商业汇票业务,丰富票据业务种类,引导客户办理票据业务。三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开展扫码收款业务,拓展县域农村地区商户,扩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速度和效率。四是创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积极推进网银、掌银建设,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增加线上产品供给,提升突发事件下“零接触”支付服务能力,增强支付服务竞争力。(三)加强系统建设,畅通资金支付渠道。
支付系统的建设是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高资金清算效率的基础,村镇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和财务实际,逐步加大科技力量投入,畅通支付渠道。一是加强沟通合作,自主接入农信银系统。通过农信银系统在全国县域的广大网络,促使相关支付业务得到延伸拓展。二是借鉴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经验,组建村镇银行联盟。构建村镇银行清算中心,集中解决第二代支付系统接入问题。三是村镇银行要建立健全灾备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机房,确保网络系统安全,为各支付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四)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现支付业务规范发展。
村镇银行应平衡业务创新和稳健经营的关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和经营环境背景,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健全内控机制。资金运营风险会随着不断创新的支付服务增加,要针对新业务新产品出台相应操作规程,尤其是票据、账户等易发生风险的业务,使内控机制覆盖所有业务环节,规范各项支付业务发展,从整体上预防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机制可靠有效,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保障业务快速恢复运行。三是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业务培训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支付服务队伍。(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要增强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积极建立村镇银行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村镇银行回归本源,立足市场定位,在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履行社会责任。一是对于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中作出有益实践的村镇银行,政府应根据评估结果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二是金融管理部门应在村镇银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等支付场景建设项目上,推进村镇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助其拓展支付市场。三是监管部门应在市场原则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相关监管指标等门槛,鼓励村镇银行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多层次服务网络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