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项目工作了解程度
对项目工作了解程度
试验区试点县创建工作中项目建设是至关重要一环。我县主要立项的有《职教资源统筹项目计划》、《职成教育网络体系项目建设计划》、《职成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特种养殖基地项目计划》、《种植基地项目计划》。目前在省、市专家指导下做了部分修改,并开始启动。
特种养殖项目投资880万元,种植基地项目投资430万,畜牧专业投资320万,现代农艺专业投资200万元,实训楼项目1456万元。合计总投资328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0万元,省投资760万元。县投资1526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两个(畜牧、现代农艺),正在实施的两个(畜牧兽医实训基地、新实训楼),县级投资615万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体现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真正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第二篇:人们对春联的了解程度
人们对春联的了解程度
对于贴春联,人们对春联有什么了解?
让我们走进春联的世界吧!(人们一般是从以下这几方面探究春联的。)
形式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及至造纸术在我国古代发明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有人又称春联为对联,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种。众多的对联还包括祝贺新婚嫁娶,新屋落成,乔迁志禧,生日寿辰和其他喜庆节日,还有悼念已故亲友的挽联和孝联等。而春联则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应用最多又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与鞭炮,喜筵相随,为人们的喜庆节日平添几分欢乐和吉祥。应该说,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 【贴春联】含义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如何贴 |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若是将两种春联贴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当。贴春联的学问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象征:
辞旧迎新,去岁有余庆,新年更吉祥。一种祝福,一种期盼。春联是从两 由来
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的种类
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条、大春条。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一般大街门外的对面和屋门对面,都贴“出门见喜”,屋里贴“抬头见喜”,影壁单贴“迎样”、“鸿穆”等等。老太太爱买吉祥话儿的,如“多福多寿多子孙,日富田资日康宁”;老头儿愿买带有警语的;一些商号大都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还有像“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等,都贴在商号的门柱子上。
贴春联的意义
春联的意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称对
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第三篇: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
(一)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人对此态度积极。据调查,4%的人认为非常困难,形势十分严峻;37%的人认为比较困难,但仍然有机会;48%的人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具备,在政府支持下,创业还是一条光明的道路;11%的人认为创业形势一片大好,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最好的发展之路。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再是几十年前那样稀罕了,甚至已经供过于求。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加上经济危机的冲击,找工作更增加了几分挑战性,大部分人希望在比较良好的自身能力和政府支持等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功地自主创业,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二)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有源头的。调查中的绝大部分学生是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的人数占了60%。而且创业的想法不是凭空出现的,就像人类不是一出生就会走路一样。在这些存在创业想法的人当中,正是由于受到某些事物的影响才有了这样的想法。家庭和朋友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许多人由于上辈人创业成功经验的触动再加上家人思想的灌输,自主创业的想法就越来越坚定。此外,国家的政策支持,媒体关于创业者成功经验的报道,让更多的人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
(三)虽然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不过每个人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开办一个公司(企业)才是创业,有的人觉得是要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更多的人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创业不一定要对创业有很明确的概念,只要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
(四)创业与专业有何关系?一些企业的老总,大学所读的专业与创业的行业毫无关系,现在也成为全国明星企业;一些报道的研究生休学做垃圾生意更不要讲专业。这些实例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困扰,这不得不让大学生因专业为创业而思考。经调查,26%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密切相关,53%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有关系但不大,18%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基本没关系,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完全没有关系的仅占调查人数的3%。数据显示,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关系不大的学生始终占多数。某专家指出,认为所学专业最好能与专业挂钩,从基层做起,因为专业往往是毕业生所擅长的。如此表明,专业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条件,不过不应将其作为束缚自己的绳索,而应放远眼光,拓宽知识面,发展良好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篇:大学生对我国国际形势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我国国际形势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
同学您好!此次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调查,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我国国际形势的了解程度,我们准备了此调查问卷,请您抽出一点时间仔细阅读问卷题目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作答,感谢您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希望此问卷能带给您微小的收获!
1.请问您所在年级
A 大一B大二C 大三D 大四
2.您的专业类型
A 文科类B 理科类
3.问您平时看哪类电视剧
A 肥皂类B 情感类C 抗战类D史实类
4.请问您对外国电影中丑化中国人的态度
A 厌恶B讨厌C 一般D 没感觉
5.在中国动漫市场,日本动漫占据60%,欧美动漫占据29%,中国动漫不到10%。对此,您的看法是
A 这是一种文化侵略,我们应当坚决抵制
B这是一种强势的文化侵略,我们无法作为
C我们应当发展自己的动漫,弘扬自己的文化
D无所谓,动漫是个人爱好
6.您觉得外国娱乐产业之所以在中国占有相当比重是因为
A 中国媒体的大力宣传
B 中国没有做好控制
C 中国文化太兼容并著,没有抵抗力
D 中国没有自己举足轻重的娱乐文化
7.对于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您了解多少?
A 很了解B 比较了解C 只是知道D 不知道
8.当外国节日日渐深入人心,而传统节日被淡忘,您的看法是
A 抵制外国节日,保护传统文化
B 支持外国节日,看好外国文化
C 无所谓,中国外国节日两不误
9.国家出台政策缩减五一假期增加传统节假日。对此您的看法是
A 该政策对良好抵制文化入侵有帮助
B 没啥作用,应该从人民自身做起
C 根本没必要,外国节日必须支持
10.请问您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A 非常支持B可以支持C无所谓D没必要
11请问您认为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流失?
A 外国文化的侵略B 国家保护措施不足C 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D其他
12.您有和您朋友一起他欧诺关于国家领土安全问题吗?
A 有,经常B有,偶尔C 有,很少D 完全没有
13.您知道中国对周边外交战略是什么吗?
A 知道B 知道一点C 不了解D 完全不了解
14.您清楚中国现在与哪些国家有着争端问题吗?
A 很了解,能清楚说出B 一般了解,大概能说出C 不太了解,知道一点点
D 完全不了解
15.您仍未对于国土安全与争端,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方式
A必须要以战争解决
B全方位强硬,让对方不再有翻身的机会
C保持克制和理解,以有效为手段的出发点
D 仍需冷静,继续发展
16.在您看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A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B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结C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D其它
17.就目前的形势,您最担心的问题是?
A 中菲关系B 中日关系C 中印关系D 中美关系
18.您认为中菲南海争端对您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影响?
A平民百姓,对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实质影响
B事关国家利益,与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
C感觉对我的生活可能有影响,但没想过
D其它
19.您关心国家的国土安全问题,是出于?
A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应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B国家安全影响个人安全
C大家都在关心,所以我也关心
D不关心
20.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对于现在国家国土安全形势,您认为您该怎么做?
A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用科技说话
B参加各类爱国活动,用行动说话
C积极关注中国的国际形势
D其它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前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两部分,参与问卷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
(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
(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
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此调查报
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但大多数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在“你对于中国古代诗词曲赋及古文的学习态度”这一道题目当中,14%的人表示“不喜欢,也不怎么去学习”,69%的人表示“课本中的会去学习,课外不愿意自学”,只有17%的人表示“很喜欢,会主动学习”。而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国产游戏仙剑奇侠传系列,在学生当中却是备受欢迎。这个系列的游戏,融入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仙侠风,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并以故事的形式充分表现道家的世界观。在娱乐的同时,也可接触许多传统文化。在玩过此类游戏的人当中,68%的人表示非常喜爱这类游戏,比之国外的一些格斗类游戏,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国产游戏让人觉得更有趣味,更充实。近年来,中国风音乐流传广泛,受到人们尤其是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中国风,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乐器通常为中国古典乐器,这样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放松心情,更能让人从歌词当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在被调查的人当中,有86%的人表示喜欢中国风音乐,认为中国风音乐所体现的意境是许多流行音乐无法做到的。
(二)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要谈到四书五经。然而在调查中,竟有64%的人不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四书、五经。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九本典籍的统称,而以为那是一本书籍的书名。
2、关于传统艺术的认知。国画、书法、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应该对其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人不能准确地区分行书、隶书、楷书这三种十分常见的字体。在国画方面,83%的人只能大致体会到国画的美,但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鉴赏。8%的人表示对国画完全没有鉴赏能力。传统戏曲更是被年轻一代所冷落,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传统戏曲这一表演方式与主流音乐相差甚远,难以接受,因此不会去进行欣赏,更谈不上去学习了。27%的人认为戏曲是过时的文化,知不知道都无所谓,其余的人则大多认为那是只有专业演员才需要学习的小众文化,非专业演员可以不必对其进行过多的了解。
3、关于古典诗词。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从小学开始,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有许多古诗词鉴赏课文。古诗词也是当代学生应该学习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句法灵活多样,但应遵循固定的词牌。这是古诗词学习中的最基础的知识。在调查中,只有7%的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诗和词的区别,82 %的人大概知道两者区别,其余的则完全不知道两者有何区别。由“对于诗词曲赋的学习”这一道题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了解的并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而已,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外主动积累和背诵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自然是不足的,学习创作诗词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4、关于诸子百家。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也包含了道家、法家等文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把百家争鸣这一部分作为学习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比较了解。如在“你能说出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吗?”这一问题中,84%的人都能回答,但对于课本中涉及较少或未涉及的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名家等,只有27%的人表示全部都清楚。
5、关于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由来。在调查发现,竟有10%的人不知道有重阳节。没有人能够说出每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发现,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他们对传统文化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怀有一份敬意,但却不愿意主动去学习。经过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学校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教授文言文和古诗词,而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表示不喜欢。他们认为现代人说话极少用到古汉语,且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差甚远,不易学懂;而作诗填词,更是那些“文人”和“天才”才需要考虑的事,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于古典文学,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将它作为必考的部分,是不必要的,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大学里,除中文系的学生外,其它专业的学生极少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另外还因为就业对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把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放在英语上,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许多父母不重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孩子学好学校安排的功课,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书法、戏曲、古代文学典籍等在现代社会用处不大且耽误学习,所以不会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导致孩子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亦没有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3、过多外来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外来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文化就是时尚、优秀的文化。因此在他们在心目中把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定义为过时文化,盲目追求时尚,追求外来文化。从饮食、服装、娱乐等各个方面,都极力模仿西方人的方式,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四)对策探讨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非常模糊,对其了解也太过肤浅。加强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刻不容缓的。故提出以下对策:
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小学应该重视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只学习课本中的唐诗宋词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建议将儒家、道家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能多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真正形成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意识。
2、大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并不算晚。建议大学院校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演讲活动,建立文学协会和组织,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文化。
3、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学生虽不愿意主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但对于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和音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社会应当鼓励和宣传这类游戏和音乐,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传统文化。
四、感悟: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有着如此深厚悠久的历史,有着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这是中国人共同享有的财富。我们不必时时刻刻做一个传统的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传统。从现在开始,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应该用心地去阅读那些被尘封已久的史书典籍,用心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更应该保护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中国的学生。